狗故事
一、对现状的思考(一)从教材编写内容看现在使用的教材在呈现方式上与以往教有很大不同,关注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力求创设贴近儿童的生活并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呈现方式上少了一些结论,多了一些过程,为教和学留下较大的探究空间和交流空间,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的这些变化无疑给我们的教学增加了活力,但同时给教师增加了“吃透”教材的难度。特别是青年教师, 很难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二)从课堂教学现状看在丰台区各类教学竞赛评比中,我校青年教师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为她们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了一些问题:参赛时从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到遣词造句的表述,均得到了教学干部的悉心指导。常态课却常常出现:按照名师的授课思路走,呈现的只是相似的教学环节,并没有预想的教学效果;课堂氛围很热闹但缺少学生的深度思考,学生的认识仍停留在浅层理解上;多媒体演示代替学生的探究,“教师不该教的却教的太多,该教的却教的太少”。常态课如此,学校开展“银燕杯”教学评比也反映出同样的问题。在“教材分析”一项,有的青年教师照着教参抄,有的在网上找一段相关文字;有的单纯地分析课时知识点本身,缺少整体认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2、对研读教学方法的调研老师们均提到根据数学教参进行教材分析。4位老师在遇到自己困惑的问题时向老教师请教。对于教材,读什么?怎么读?只有1名教师写得比较具体。很多教师只顾着知识点的讲授,很少能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教材内涵、教材中的细枝末节。对研读教材,教师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也缺少有效的方法。面对各式各样的书籍资料,很难从复杂的参考资源中去除瑕疵、选择精品。反映在课堂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是:1.教参中单元目标清晰、明确,但一个内容需要几课时完成。教师由于缺少对教材有效分析的方法,课时目标不准确。 2.只关注所教年级,缺少对教材的整体把握。3.重视知识点的教学,忽视教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渗透。二、要重视教材的作用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多种教材的发行,一些教师在“弱化”教材的作用,错误解读“创造性使用教材”。数学教材是字、符、图、表组成的意义符号系统,是由众多专家协作,经过反复思考而编写的数学学习资料,对数学教材内容处理以及表现数学本质方面往往有他们独到的想法。尽管数学知识结构与呈现方式等方面也可能会有某些局限性或不足,不会适合所有学生或教师使用,但教材所反映的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整体结构以及学生学习规律,需要一线教师深入理解和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要具有拓展性,应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质疑,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张奠宙院士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教材是实施教学、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研读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个最基本环节,是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灵活处理教材、构建教学方案的基石,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根本,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三、掌握研读教材的方法(一)专题培训选择典型课例一年级下册《百花园》进行研读课时教材的方法指导,使教师了解“五读三看一做”研读方法的具体运用。“五读”:略读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顺序及意图;通读本册教材,清楚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比读不同版本,找到相同与不同之处;细读单元教材,明确课时间的联系;精读课时教材,初步拟定教学目标,理解教学内容。“三看”:一看“主题情境图”。①读懂它是以什么形式呈现的,是怎样反映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的。②主题情境图给了我们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本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③问题情境中体现的知识点,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二看“例题”。①观察:例题的呈现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②思考:学生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答吗?哪种方法是多数学生最容易掌握的?③引申:例题要渗透的解题策略、数学思想是什么?三看“旁注和留白”。想一想:旁注和留白所起的作用属于哪一类:提供信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引领探究方式;揭示数学规律……教学中怎样处理“旁注和留白”最有效。“一做”:做“练习”。弄清习题目的,分清练习层次。琢磨习题蕴含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考虑习题变式、拓展、延伸的方向及必要性。(二)学习《标准》《数学课程标准》是教材设计编写的依据,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指导,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认真理解了《课标》的意义,才不会偏离主导方向。通过自学、集中学习、网络学习,了解课程内容标准,明确教材具体内容在学习水平上应达到怎样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指导学生达到内容标准规定的目标要求。(三)知识梳理由于我校常年采取小循环教学,教师比较熟悉本学段教学内容安排,但缺少小学阶段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对知识的前后衔接不够清楚。为此,组织青年教师将教材按照“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进行了分块整理。进行了单册教材新旧版本的对比,找出相关修改内容,交流问什么这样调整。(四)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取决于教学内容,也取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分析学生年龄阶段的基本特征、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学习需求、学习障碍,才能使教材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和使用。为改变靠经验、凭想象来判断学情的现象,通过前测的方式进行调研,更准确地把握教学难点。(五)课堂实践重视教材分析,并且结合教学实际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才算真正完成了对教材的分析。以研讨课为抓手,在同伴互助中探索。每次研讨课前,都组织教师磨课,在实践—反思—再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逐步深化对课题的认识。以展示课为平台,在专家引领下提升。为深入有效地推进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每学期安排4次展示交流活动,聘请特级教师胡秉贤来校指导。以竞赛课为契机,在相互学习中感悟。开展“银燕杯”教学竞赛活动,在观摩与评价中反思感悟,达到以赛促学、以赛评教、以赛促训的目的。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位置与顺序》时,在认识“上下”时,通过书架上两层书(一层是故事书,一层是科技书)让学生体会谁在谁之上(下)。当问到为什么这样安排是,她说这样比较容易,易于学生接受。我们组织教师看教材,通过研讨,认识到书架的呈现二维的,立交桥上的车的位置三维的,渗透了相对位置关系。这种现象屡有发生。千方百计地找材料,可能还没有达到教材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我们提出:在选择教学材料时,特别是青年教师,一定要在深入揣摩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再做取舍。对有一定经验的教师,在运用“五读三看一做”研读京版教材的基础上,加强教材纵向联系和不同版本教材的横向对比。总之,在实践—反思—再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合理制定课时目标,逐步深化对课题的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青年教师掌握了“五读三看一做”研读教材的基本方法,提高了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由于对教材有了较为深入的研读,使课堂教学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减少了无效环节,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在研讨与对比中感受到了研读教材的作用。通过研讨在认识上达成了共识:在备课中有了对教材的深入研读、教法的切实感悟,才能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不局限于教材内容,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把教师、学生、各种设备、资料、环境等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课程资源都用来服务教学、服务学生,这样才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活”起来,“实”起来。“研读教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如涓涓细流,追寻的是一种平常的渗透,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勤勉,是一种长期不懈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