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归人
全球化经济危机对建筑行业的影响----复制自天工网 www.tgnet.cn 全球化经济危机很大程度影响着我们建筑行业的发展,而建筑业发展的方向在于与世界的沟通和联动。事实上,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业正是缺乏这种沟通和交流。我想,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建筑学会应该首先把行业内人士和企业的沟通和交流放在战略的位置上。 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大,奥运工程的招投标以及建设过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经典的案例,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这种跨国和国际化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企业或者个人将会在竞争中更加关注建筑的成本和投资效益、关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关注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机遇,这对整个建筑业发展本身是有帮助的。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去增加和建立这个沟通和交流,对于行业的人和企业是非常有帮助的。 举一个例子,香港和大陆的承包商由于历史的原因,各自的优势和弱势非常明显。香港的承包商在国际化观念、招投标的能力、索赔的能力、合同管理的能力,具备了长期在国际市场竞争和磨练的经验和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国内承包商缺乏的。对于内地而言,我们则具备更加优良的技术优势、相对低廉的成本优势。如果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就会产生优劣互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就会如鱼得水。 怎么样才能有效的结合联动起来?我认为,这是一个我们CIOB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CIOB拥有4万名会员遍布于全世界150个国家,这样一个具有优势的平台,相信会产生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记者:刚才您提到了目前在全球爆发了大面积金融危机,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建筑行业的企业和个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作为?未来的前景又是怎么样的? 李世蓉:刚才提到金融危机,我认为,对于目前这场金融行业的危机而言,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建筑行业。当然,危机当前有“危”也有“机”,现在包括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欧洲在内的一些建筑企业正在计划或者已经开始和我们内地的一些建筑企业进行合作。在金融危机这种大背景下,我相信他们比我们更想寻找机会,同样,我们的机会也随之产生了。 我们国内的建筑企业更要通过这样一个会去提高自己。从国际惯例来看,金融危机是具有时间界定的,就是数学结构上的抛物线,有波峰就有波谷,当然不会有永远的危机。国际建筑企业或个人通常的做法是在这个时间内进行学习和调整。培训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即在这段时间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提升企业的结构和管理,当风暴结束的时候我们可以应对和承受更大的危机和灾难,所以说,金融危机也是一个机会。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金融危机的来临预示着原有的结构和模式将发生改变。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过去原有的融投资模式和经营模式必然受到冲击,原有的技术和管理也必然因此而发生变化。在技术方面而言,新的建筑技术、管理技术也会应运而生,比如说,节能环保、绿色建筑、风能等新技术的应用都会在这个时间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从金融危机的角度出发,企业应该是减少产能的投入,资金的投入使用也是拉紧闸口。但是目前,很多世界500强的企业都在这个期间进行充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管理的创新提高,技术投入和资金使用不降反升。 从全球的角度看金融危机,我们会发现危机爆发后,的确某些地区、某些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出现了种种问题,但是仍然有一些地区和人是具备资金实力的,并且他们还在进行着投资和发展经济。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去思考,怎样把二者有机联动起来,也就是刚才我提到的寻找和提供一个平台,为企业和行业提供机会。 记者:您刚才提到,金融危机是相对的,也提到了寻找联动的机遇和平台。对于企业来说,怎样寻找这个机遇和平台? 李世蓉:刚才提到了有一些地区机构和个人是具备这种经济实力的。当然他们不会选择把钱放在口袋里,一定会投入到市场中去。问题是,什么时候投、选择哪个市场投是个关键。危机形势下,信心是最重要的。过去,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全世界都是机会,但是现在不行了,现在要选择在全球市场最好的地方投入这笔钱。我相信,目前很多国际承包商进入中国市场的目标,明确说明我们的机会正在一步步靠近。 我们的企业要去寻找和挖掘这些机会,关注市场的运动轨迹和资金流动方向,在危机时努力提高自身的实力和能力,当机会来的时候才能具备把握机遇和财富的实力和能力。 作为CIOB这个学会来说,我们也打算努力构建这样一个平台,鼓励和建立中国承包商和国际承包商沟通交流的机会。其实,我们鼓励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的口号已经很多年了,但事实上不仅我们对外国承包商和外国市场不够了解,外国承包商和市场对我们更不了解。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企业没有信心“走出去”。 虽然从政府和行业角度而言,各种政策和信息鼓励我们的企业“走出去”,但是鉴于国内市场本身的体量优越性,中国建筑业天生不具备海外生存的紧迫感和欲望,大概4000多万的中国建筑企业因此也缠绵于中国这个市场里面。 然而,不具备战略眼光的企业将更容易面临危机。这次危机的到来,从一定程度上对这些企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国际市场没有打算的企业不会走的长远,那些坚持“走出去”的建筑企业会体会到危机到来后,海外市场为自己增加的生存空间,平台和机遇是留给这些企业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让世人眼前一亮,一些建筑企业参与了这场浩大的工程。我们很多企业具备了“世界”体育场馆的建设能力和经验,也充分地和国际定级建筑企业进行了良好的配合和协作。那么这些企业可不可以说,他们具备了承建2012年、2016年、2020年奥运会场馆的能力和经验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更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企业已经具备了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实力。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2012年以及以后几届奥运会,目前,下一届伦敦奥运会的场馆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我们中国企业有什么机会吗? 李世蓉:刚才我提到过,CIOB这个学会本身就是加强和促进国际建筑行业和企业沟通和合作的平台。本来这次在中国的年会是应该在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就召开的,会议的本意就是要总结和交流,促进和发展国内建筑企业的整体水平和实力,把奥运建设带来的成果和经验和大家共享。而下一步,我们也要和伦敦的会员们再召开一次经验和成果的分享会议。可想而知,这样就又构建起了一个平台,我们不仅可以把奥运场馆建设的经验带给他们,更可以把我们的建筑企业带给他们。 目前,伦敦奥运会奥运村项目建设的负责人就是一位CIOB的副主席。无论是从项目负责人的角度,还是CIOB副主席的角度,他更加愿意将建设的机会提供给全世界建筑企业,我们都知道,目前经济危机发展得非常厉害,欧洲更是重灾区,伦敦奥运会的投资已经在进行调整和减少。我们中国建筑企业不仅具备奥运场馆的建设经验,更具备非常大的成本竞争优势,可见,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的机会更大一些。 记者:从您的名片上可以看到三个头衔,第一个是李主席,第二个是李主任,第三个是李老式。您是怎样给这三个头衔排序的? 李世蓉:我想第一个应该是李主任。因为我现在是一名重庆的工作人员,我要为重庆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的动力来自对重庆、对建筑事业的热爱。第二个我认为是李老shi。因为过去我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对于市场和建筑本身的认识是根深蒂固的。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工作的变化,精力上已经很少投放在教学和研究上了,但是我不会放弃在这个领域里的学习,不会放弃去开展新的探索、寻找新的发现、进行新的研究。 刚才我也提到,CIOB这个学会本身是一个全世界建筑行业交流沟通的平台。作为这个平台的主席,首先我认为应该做好构建和促进这个平台发展的工作。为什么把这个称谓放在最后一位?我认为,无论是谁做主席,都会从服务于学会所有会员、促进整个建筑行业交流和发展的目标出发。作为一名中国籍的CIOB全球主席,也是第一名女性CIOB全球主席,我相信我会带领这个学会为中国和全世界的会员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发展,同样也会带给中国建筑业和全球建筑业一个发展的契机和惊喜。 ----复制自天工网 www.tgnet.cn参考资料:http://g.tgnet.cn/HSHTBB/BBS/Detail/20090228514137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