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的进一步普及,人类也正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信息”、“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技术”等,时刻都在影响着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并在逐渐改变着人的思维、道德、情感等心理因素。人们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就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恰恰是现代人综合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除了要具备“现代人”自身的生存能力外,还应具备其“职业”需求方面的能力,即具备培养自己的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培养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是当今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内涵1.关于对“素养”的理解“素养”一词,我国《辞海》中指“经常修习涵养,如艺术素养、文学素养”。这种解释偏重素养的获得过程,指明素养是长期“修习”的结果。英语对素养(Literacy)的解释则偏重于结果,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有学识、有教养,多用于学者;另一层是指能够阅读、书写,有文化,对象是普通大众。无论从过程还是从结果看,二者对素养的解释都有动态发展的观点。因此,关于素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素养是可以通过后天养成的,素养的养成更多地将取决于环境与教育;(二)素养的养成是一个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过程,人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以适应社会进步与自身发展的需求;(三)素养是多层面的,相互联系的;(四)素养的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一致的。基于上述的理解,我们认为,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应从“生存”和“职业”两个方面来分析。2.从信息社会人的生存层面界定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他指出:“所有经过训练把信息资源运用于工作中的人称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已学会和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到了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信息素养又作了如下定义:“要想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应该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确定、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也就更加丰富了。在我国诸多专家的论述中,南京师范大学张义兵、李艺二位专家的观点,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他们指出:从技术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从心理学视野看,应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从社会学视野看,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从文化学视野看,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能力。3.从师范生未来的职业要求界定信息素养师范生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他们的职业是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对教育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处理、传送和接受的过程,提高教育、教学的绩效,是合格小学教师理应具备的素养。众所周知,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并不是某单一学科任课教师的任务,而是所有课任教师及学校的系统工程,所以,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将渗透在所有学科的“整合”之中。这样,对于师范生来说,信息素养又多出了“教育、教学”和“整合”这两个方面任务。二、现代教育技术——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阵地针对于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师范院校的通识必修课中,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课。此外,不同的学校还分别根据自己的条件等具体情况,开设了许多围绕着信息素养的选修课,及组织了许多相关的学生社团等。但从笔者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来看,“现代教育技术”课教学始终是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具体理由如下。1.从教材内容体系的变化来看笔者自1984年开始到现在,一直从事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和研究工作,可以说是师范生“信息素养”要求不断提升的见证人。最早期的“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名称为“电化教育基础”或“实用电教基础”等,因为,当时我国学校“教育信息传播”的主渠道还大多是传统教育媒体和电教常规媒体。后来,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教材也在不停的更新。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教材内容也紧跟“信息素养”培养的需求,在作不断的更新。二十多年来,笔者先后参与了五本“现代教育技术”教材的编写工作。2004年又参与了由教育部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全国高校小教“现代教育技术”最新教材的编写工作,更进一步地体会到了“信息素养”这一中心内容的再次“提升”。该教材由东北师大王洪录教授主编、刘茂森教授主审,北京师大李芒等专家和全国部分一线骨干教师代表共同完成。新教材的突出特点就是基础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系统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在注重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教学设计的同时,还注重师范生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操作,突出地展现了以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发展为本这一中心理念。2.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层面来看随着小学各学科新课程方案的逐步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下简称为“整合”)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教研的突出主题。我们通过对近几年《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和《中小学电教》等刊物发表的“整合”方面的论文分析,不难看出,“整合”不仅是提高小学各科教学绩效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一条对小学生“信息素养”进行培养的重要实践渠道。在师范院校里,“整合”又恰恰是师范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内容之一。具体表现在:各种教育媒体的分析;教学设计的学习;学习资源的建设;网络信息的运用;以及“整合”的绩效评价等。因而,“现代教育技术”课的这些内容,为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案和理论依据。三、对当前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问题的思考“现代教育技术”课作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阵地,这一点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然而,就笔者的调查和分析来看,关于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还有诸如以下多方面的内容值得思考。1.信息素养是师范生将来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前提终身教育是信息社会的崭新教育理念,信息素养则是师范生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具备了信息素养的人,才能更好的知道信息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寻找并利用信息,如何去学习。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信息素养培养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美国威斯康星学院图书馆信息素养委员会在1998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复杂而迅速变化的环境中,高等教育必须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信息素养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并能利用信息在个人生活、工作和学院学习中作出正确选择。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和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评价、组织、综合和利用。信息素养要求人们始终进行学习,并不断地对信息作出评价,只有这样终身学习才成为可能。”2.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师范生教育的系统工程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只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学科的事情,而是关乎师范生将来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师教育的系统工程。我们的实践体会是,学校应该将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一总目标,按“整分合”原理,分解为部门、年级与学科便于操作的子目标来实施完成,以便于运用绩效技术(Performance Techniques)进行评价。要建立以必修课“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为龙头,以“信息资料检索”、“信息技术应用选讲”等选修课为拓展,以“网络技术协会”、“计算机应用协会”等社团活动为基地,以数字化校园为依托的,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培养环境。让师范生的“信息素养”随时随地的得到发展。3.建立等级考核制度和分层次培养的模式 “建立等级考核制度和分层次培养的模式”是源于我们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项目”——中师理科多媒体教学研究(该项目荣获省教育科学研究首届树勋奖)的五年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其理由是:一是师范生入学前由于生源地的不同,他们原有的“信息素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二是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即使是同生源地的师范生在信息技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也是各不相同。我们除了在“前置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补差外,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建立等级考核制度和分层次培养的模式。等级考核可分为合格、良好和优秀三个等级。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多次申请参与考核,考核的次数不限,考核成绩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合格为最低线。信息素养的考核可分为基础理论的笔试,基本技能的操作,应用能力的成果展示等多元化方式综合评定。分层次培养模式是指,骨干分子的提高,大众的普及和缺陷的补差。平时,强调以骨干分子为核心,采取“滚雪球”的方式进行协作学习,并将协作的结果纳入对骨干分子的评价之中,以便奖励优秀者。4.建立信息素养培养的网络平台以数字化校园为依托,建立信息素养培养的网络平台,是全方位建设信息素养环境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当今师范生的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内部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去发展自己的个性专长,去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实践证明,利用网络平台,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去主动建构。我们较成功的做法是,在校园网上对师范生除了进行网络化学习管理外,还建立了与信息素养相关的“助学网”和“信息素养论坛”。“助学网”通常由相关的课任教师轮流值班在线,力求做到适时解答和帮助学生解决相关的问题;而“信息素养论坛”的各个板块,则由师范生中的信息素养骨干分子按其专长来分工担任版主,课任教师不定期地再加以指导。除此以外,课任教师还建立了自己的专题E-mail,以便与学生进行多渠道的交流。5.建立师范毕业生跟踪教育的网络体系在对数省、市小学进行抽样调查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压力,那就是在市场经济运作的今天,师范院校作为师范生培养的工作母机,对其毕业生进行跟踪教育应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Internet网的普及和广大小学“校校通”工程的逐步实现,将使师范院校对其毕业生进行跟踪教育这一必然现象成为可能。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将不断地需要提升。师范院校通过网络和已经建立的网络培养体系,完全可以将其毕业生纳入“售后服务”的体系。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还是学校领导的“现代大教育”的发展意识问题。这也是我们将申报的下一个省级重点课题,欢迎专家指导及同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