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的电话

刑名
冉有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0514-87633766没发觉,他还有自己的网站参考资料:http://www.yzaas.com.cn/

扬两优六号主要在哪些地方种植

零距离
万世不竭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类型:籼型两系杂交水稻适种地区: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较优,中抗白叶枯病,感稻瘟病。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1]

天冷了蘑菇 还出吗?

艺术品
沔水
蘑菇的品种很多。适应的温度也不同。低温季节还是有蘑菇出的。例如平菇,金针菇,滑子菇等等。

2013有那些小麦新品种?

千乘之君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1877号》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通过的,共16个国审小麦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1品种名称:绵麦51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品种来源:1275-1/99-1522特征特性:春性品种,成熟期比对照川麦42晚1~2天。幼苗半直立,苗叶较短直,叶色深,分蘖力较强,生长势旺。株高85厘米,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均匀、较饱满。2010年、2011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22.6万穗、22.9万穗,穗粒数45.0粒、42.0粒,千粒重45.3克、45.4克。抗病性鉴定:高抗白粉病,慢条锈病,高感赤霉病,高感叶锈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72克/升、750克/升,蛋白质含量11.71%、12.71%,硬度指数46.4、51.5,面粉湿面筋含量23.2%、24.9%;沉降值:19.5毫升、28.0毫升,吸水率51.3%、51.6%,面团稳定时间1.8分钟、1.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495E.U、512E.U,延伸性121毫米、132毫米,拉伸面积76.8平方厘米、89.8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弱筋小麦品种审定标准。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4.9千克,比对照川麦42减产1.0%;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09.3千克,比川麦42增产3.6%;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2.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1.4%。栽培技术要点:1.10月底至11月初播种,亩基本苗14~16万。2.注意防治蚜虫、条锈病、赤霉病、叶锈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西南冬麦区的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汉中和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2品种名称:川麦104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品种来源:川麦42/川农16特征特性:春性品种,成熟期比对照川麦42晚1天。幼苗半直立,苗叶较窄、弯曲,叶色深,冬季基部叶轻度黄尖,分蘖力较强,生长势旺。株高平均84厘米,株型适中,抗倒性较好。穗层较整齐,熟相好。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粉质,均匀、饱满。2011年、2012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25.7万穗、24.8万穗,穗粒数38.1粒、40.3粒,千粒重47.5克、44.5克。抗病性鉴定:条锈病近免疫,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806克/升、791克/升,蛋白质含量13.02%、12.06%,硬度指数52.2、44.1;面粉湿面筋含量26.53%、25.90%,沉降值35.0毫升、29.8毫升,吸水率54.4%、50.8%,面团稳定时间5.8分钟、1.9分钟,最大拉伸阻力515E.U、810E.U,延伸性168毫米、126毫米,拉伸面积114平方厘米、133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7.3千克,比对照川麦42增产10.8%;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80.1千克,比川麦42增产6.1%。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1.2千克,比对照增产13.1%。栽培技术要点:1.10月底至11月初播种,亩基本苗12~14万。2.注意防治蚜虫、白粉病、赤霉病和叶锈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西南冬麦区的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汉中和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3品种名称:宁麦18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品种来源:宁9312*3/扬93-111省级审定情况:2011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春性品种,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晚1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淡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株高平均89厘米,株型略松散,叶片略披。抗倒性中等偏低。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粉质,籽粒较饱满。2009年、2010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29.7万穗、32.7万穗,穗粒数43.0粒、42.7粒,千粒重35.3克、35.0克。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和纹枯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808克/升、780克/升,蛋白质含量12.4%、12.5%,硬度指数52.4、45.9;面粉湿面筋含量24.1%、23.8%,沉降值22.2毫升、32.2毫升,吸水率53.9%、55.4%,面团稳定时间2.8分钟、1.3分钟,最大拉伸阻力230E.U、348E.U,延伸性142毫米、143毫米,拉伸面积46.2平方厘米、65.8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3.1千克,比对照扬麦158增产6.5%;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42.7千克,比扬麦158增产9.1%。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7.7千克,比对照增产7.2%。栽培技术要点:1.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亩基本苗,高产田块12万左右,中等肥力田块15万左右。2.注意防治蚜虫、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河南信阳地区、浙江中北部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4品种名称:扬麦22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扬麦9号*3/97033-2特征特性:春性品种,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2天。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宽,叶色深绿,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好,成穗数较多。株高平均82厘米。穗层较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红粒,粉质,籽粒较饱满。2010年、2011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0.4万穗、33.8万穗,穗粒数38.5粒、39.8粒,千粒重38.6克、39.6克。抗病性鉴定:高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78克/升、796克/升,蛋白质含量13.73%、13.70%,硬度指数52.7、56.8;面粉湿面筋含量24.6%、30.6%,沉降值24.6毫升、34.0毫升,吸水率58.5%、54.9%,面团稳定时间1.4分钟、4.5分钟,最大拉伸阻力170E.U、395E.U,延展性156毫米、151毫米,拉伸面积38.4平方厘米、81.5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26.7千克,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1%;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68.9千克,比扬麦158增产4.3%。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9.9千克,比对照增产11.2%。栽培技术要点:1.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亩基本苗16万左右。2.合理运筹肥料,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配合使用氮、磷、钾肥。3.适时搞好化学除草,控制杂草滋生危害,注意防治蚜虫、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地区、浙江中北部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5品种名称:苏麦188选育单位:江苏丰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品种来源:扬辐麦2号系选特征特性:春性品种,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晚1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浓绿、叶片上冲,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平均81厘米,株型紧凑,长相清秀,茎杆粗壮有蜡质。穗层整齐,熟相好。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椭圆形、粉质、饱满。2011年、2012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6.2万穗、34.4万穗,穗粒数37.7粒、38.1粒,千粒重42.1克、38.7克。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816克/升、774克/升,蛋白质含量12.60%、12.46%,硬度指数50.1、44.2;面粉湿面筋含量26.1%、27.4%、沉降值28.0毫升、31.5毫升,吸水率53.3%、52.3%,面团稳定时间5.1分钟、5.9分钟,最大拉伸阻力315E.U、458E.U,延展性162毫米、128毫米,拉伸面积73.2平方厘米、81.2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4.2千克,比对照扬麦158增产9.9%;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21.1千克,比扬麦158增产10.3%。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9.4千克,比对照增产11.1%。栽培技术要点:1.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播种,亩基本苗15万左右,迟播适当增加播种量。2.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条锈病、叶锈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地区、浙江中北部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6品种名称:周麦26号选育单位: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品种来源:周麦24/周麦22特征特性:半冬性中大穗型中晚熟品种,成熟期与对照周麦18同期。幼苗半匍匐,苗势较壮,叶窄长卷、青绿色,分蘖力较强,成穗率略偏低,亩成穗数适中。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偏慢,两极分化快,对春季低温较敏感。株高平均82厘米,株型松紧适中,叶色清秀,旗叶宽大上冲。茎秆较粗,弹性中等,抗倒性中等。穗层厚,穗大穗匀,结实性好。穗近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均匀性好,饱满度较好,黑胚率偏高。叶功能期长,耐热性好,灌浆速度快,熟相好。2010年、2012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8.2万穗、40.8万穗,穗粒数33粒、34.4粒,千粒重46.4克、40.7克。抗病性鉴定:慢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78克/升、788克/升,蛋白质含量14.58%,14.85%,硬度指数60(2012年);面粉湿面筋含量31.2%、30.8%,沉降值34.0毫升、42.2毫升,吸水率56.2%、52.5%,面团稳定时间3.8分钟、20.8分钟,最大拉伸阻力296E.U、644E.U,延伸性173毫米、148毫米,拉伸面积72平方厘米、122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性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2.5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6.0%;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03.9千克,比周麦18增产5.2%。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3千克,比周麦18增产6.2%。栽培技术要点:1.10月上中旬播种,亩基本苗15~22万。2.注意防治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7品种名称:平安8号选育单位: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豫麦2号/周麦13号省级审定情况:2011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穗型中晚熟品种,成熟期与对照周麦18同期。幼苗半匍匐,长势一般,叶宽短,叶浓绿色,分蘖力较强,成穗率偏低,冬季抗寒性一般。春季发育缓慢,起身拔节迟,两极分化慢,抗倒春寒能力中等,穗顶部虚尖重。株高平均78厘米,株型略松散,长相清秀,株行间透光性好,旗叶宽短上冲。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较强。耐旱性中等,遇后期高温叶功能丧失快,有早衰现象。穗层厚,穗码较密,结实性好,对肥水敏感,肥力偏低的试点成穗数少。穗纺锤型,短芒,白壳,白粒,籽粒偏粉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较高。2010年、2011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0.3万穗、44.8万穗,穗粒数34粒、32.9粒,千粒重43.8克、43.8克。抗病性鉴定:中感叶锈病,高感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92克/升、801克/升,蛋白质含量12.86%、12.73%,硬度指数50.4(2011年);面粉湿面筋含量26.3%、26.7%,沉降值21.0毫升、21.6毫升,吸水率50.4%、53.4%,面团稳定时间2.4分钟、2.7分钟,最大拉伸阻力183E.U、164E.U,延伸性132毫米、132毫米,拉伸面积36平方厘米、32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4.7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4.8%;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9.1千克,比周麦18增产5.3%。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7.7千克,比周麦18增产4.2%。栽培技术要点:1.10月上中旬播种,亩基本苗12~20万。2.注意防治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8品种名称:金禾9123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品种来源:石4185/92R137//石41855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成熟期比对照周麦18晚0.5天。幼苗半匍匐,长势旺,叶宽长直挺、浓绿色,分蘖力中等,成穗率中等,冬季抗寒性一般。春季发育快,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倒春寒冻害中等,虚尖,缺粒较重。株高平均83厘米,株型稍松散,干尖重,旗叶宽长上冲,穗叶同层。穗层整齐,穗大、码较稀,结实性好。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低。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一般。耐旱性中等。后期有早衰现象,熟相一般。2010年、2011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8.6万穗、44.3万穗,穗粒数34.3粒、33.3粒,千粒重43.9克、43.8克。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中感白粉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66克/升、782克/升,蛋白质含量13.67%、13.26%,硬度指数63.8(2011年);面粉湿面筋含量33.2%、31.3%,沉降值24.0毫升、18.3毫升,吸水率55.2%、56.0%,面团稳定时间1.9分钟、1.5分钟,最大拉伸阻力119E.U、92E.U,延伸性168毫米、136毫米,拉伸面积30平方厘米、16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4.6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4.4%;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0.2千克,比周麦18增产3.2%。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4.6千克,比周麦18增产5.1%。栽培技术要点:1.10月上中旬播种,亩基本苗,高水肥地15~18万、中水肥地18~20万,晚播适当加大播种量。2.注意防治蚜虫、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3.高水肥地注意防倒伏。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118号,该品种还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阳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9品种名称:郑麦7698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品种来源:郑麦9405/4B269//周麦16省级审定情况:2011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成熟期比对照周麦18晚0.3天。幼苗半葡匐,苗势较壮,叶窄短,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低,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拨节迟,春生分蘖略多,两极分化快,抽穗晚。抗倒春寒能力一般,穗部虚尖、缺粒现象较明显。株高平均77厘米,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中等。株型较紧凑,旗叶宽长上冲,蜡质重。穗层厚,穗多穗匀。后期根系活力较强,熟相较好,穗长方型,籽粒角质,均匀,饱满度一般。2010年、2011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8.0万穗、41.5万穗,穗粒数34.3粒、35.5粒,千粒重44.4克、43.6克。前中期对肥水较敏感,肥力偏低的地块成穗数少。抗病性鉴定:慢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810克/升、818克/升,蛋白质含量14.79%、14.25%,籽粒硬度指数69.7(2011年),面粉湿面筋含量31.4%、30.4%,沉降值40.0毫升、33.1毫升,吸水率61.1%、60.8%,面团稳定时间9.7分钟、7.4分钟,最大拉伸阻力574E.U、362E.U,延伸性148毫米、133毫米,拉伸面积108平方厘米、66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3.3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3.0%;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1.4千克,比周麦18增产3.4%。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9.7千克,比周麦18增产2.6%。栽培技术要点:1.10月上中旬播种,亩基本苗12~20万苗。2.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10品种名称:中麦895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品种来源:周麦16/荔垦4号特征特性: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成熟期与对照周麦18同期。幼苗半匍匐,长势壮,叶宽直挺,叶色黄绿,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亩成穗数较多,冬季抗寒性中等。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抽穗迟,抗倒春寒能力中等。株高平均73厘米,株型紧凑,长相清秀,株行间透光性好,旗叶较宽,上冲。茎秆弹性中等,抗倒性中等。叶功能期长,耐后期高温能力好,灌浆速度快,成熟落黄好。前中期对肥水较敏感,肥力偏低的试点成穗数少。穗层较整齐,结实性一般。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饱满度好,黑胚率高。2011年、2012年区域试验平均亩成穗数45.2万穗、43.4万穗,穗粒数29.8粒、29.7粒,千粒重47.1克、45.8克。抗病性鉴定:中感叶锈病,高感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814克/升、814克/升,蛋白质含量14.27%、14.93%,硬度指数65.7、62.0。面粉湿面筋含量31.7%、33.8%,沉降值30.3毫升、31.7毫升,吸水率60.5%、58.8%,面团稳定时间4.2分钟、4分钟,最大拉伸阻力146E.U、195E.U,延伸性158毫米、165毫米,拉伸面积35平方厘米、47平方厘米。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8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5.1%;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06.2千克,比周麦18增产4.4%。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0.9千克,比周麦18增产4.3%。栽培技术要点:1.10月上中旬播种,亩基本苗12~18万。2.重施基肥,以农家肥为主,耕地前施入深翻;入冬时浇好越冬水,返青至拔节期适当控水控肥。3.注意防治蚜虫、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11品种名称:漯麦18选育单位: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品种来源:4336/周麦16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3.3千克,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2.9%;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79.2千克,比偃展4110增产6.1%。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3.6千克,比偃展4110增产5.2%。栽培技术要点:1.10月中下旬播种,亩基本苗18~24万苗。2.注意防治白粉病、条叶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12品种名称:晋麦92号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品种来源:临优6148/晋麦33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33.8千克,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0.2%;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76.0千克,比晋麦47号减产2.1%。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1.7千克,比晋麦47增产4.2%。栽培技术要点:1.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亩基本苗18~24万。2.氮、磷、钾肥配合,施足底肥,底肥亩施尿素20~30千克或碳铵60~80千克、过磷酸钙75~100千克、硫酸钾5~10千克。3.扬花期进行三喷,防病治虫。4.及时收获,防止穗发芽。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晋南、陕西宝鸡旱地和河南旱薄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13品种名称:沈太2号选育单位:周晓东品种来源:高代品系70149太空育种栽培技术要点:1.春播以顶凌播种为宜,适时早播,亩基本苗43万左右,施好种肥。2.播种前用药剂拌种,注意防治白粉病、黑穗病和叶锈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辽宁、吉林、内蒙古赤峰和通辽地区、河北张家口坝下、天津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14品种名称:龙辐麦19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九三3u90/九三少)SP4/龙麦26省级审定情况:2011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栽培技术要点:1.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行距15厘米,亩基本苗40~43万。2.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三叶期压青苗。3.及时防治病虫,成熟时及时收获。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15品种名称:高原776选育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品种来源:青春533/97-205//高原602栽培技术要点:1.3月上旬至4月上旬播种,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土壤解冻5~6厘米时抢墒早播,顶凌播种,播种深度3~5厘米。亩播种量15~20千克,亩基本苗25~35万。2.播前亩施优质农家肥3000~4000千克、纯氮7.5千克、五氧化二磷4~5千克。3.注意防治病虫杂草,及时收获。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青海互助、湟中等中东部及西北部灌区,甘肃会宁、榆中旱地,宁夏固原旱地、半干旱地、不饱灌地春麦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16品种名称:新旱688选育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奇台麦类试验站品种来源:90J210/Y-5栽培技术要点:1.3月中下旬至4月初播种,当气温稳定通过0℃时,顶凌播种,亩基本苗30~40万。2.注意防治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甘肃中部、青海中东部、宁夏西海固、新疆天山东部旱地、半干旱地春麦区种植。因字数限制,后几个品种特性略。。。2013周口播种期

东北冬天雪地里有蘑菇吗?

谋稽乎弦
因为温度太低,蘑菇正常生长温度在十到20°左右。蘑菇的生长条件是湿润潮湿,东北冬天干燥寒冷是不会长蘑菇的,不过可以通过大棚种蘑菇。

长春自驾泰州路过哪里,景点之类的,冬天

绿蔷薇
阿尼甘
自驾十小时高速可以跑1000km,泰兴往北、西、南景点太多了。

扬麦20的简介

大淘金
保温瓶
扬麦20号(扬06-164)品种(生态)类型:春性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02育种人: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所品种来源:扬9×扬10

谁有关于河水污染的中文演讲稿的,300字左右,高一。感激不尽

青花运
食之鳅攸
       是谁哺育了世界万物之灵?   是谁养育了我们的祖先?—— 是横贯在我们城市乡村的母亲河    可如今,你是否听到母亲在哭泣!在哭泣!在哭泣!    曾经,我们的地球上有清清的河水、绿绿的树木、美丽的鲜花。可是,今天,这一切都变了_____原本清澈的江河变得混浊; 原本茂盛的森林变得枯黄,花朵没有了往日的芬芳; 天空不再湛蓝,就连小鸟也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家乡。   这一切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在不断地破坏地球。地球母亲无私的美好的一切给予我们,而我们却随心所欲地破坏她。   听天在责备还我蔚蓝还我新鲜空气   听地在哀哭还我翠绿 还我鸟语花香    听山在呼喊还我森林还我山泉小溪   听水在流泪还我清纯还我青蛙小鱼。    保护家园,就是保护自己;热爱家园,就是热爱生命。让我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环保行动中。让天更蓝,让水更清,让地更绿,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

扬州的风土人情

飞行课
澹而静乎
  扬州是一座具有249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春秋吴王夫差筑城以后,古代扬州几度盛衰,是我国古代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东南第一大都会、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称。这里有春秋时代的邗沟(中国最古老运河段),汉代广陵王墓,隋代炀帝陵,南北朝古刹大明寺,唐宋古城遗址,唐鉴真纪念堂,宋伊斯兰教普哈丁墓,仙鹤寺,明清私家园林个园(以四季叠石闻名于世),何园(以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享誉海内)等众多名胜古迹,使古城扬州散发出无穷的魅力。1982年国务院公布扬州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还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雅致园林。 扬州的"瘦西湖"历史悠久,受历代造园专家的青睐,在十里长的湖区两岸,营造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区圣境;观音山上寺院遍布,有“江南第一灵山”之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自古是赏月的佳绝处;扬州还有历史悠久的古刹大明寺,有“城市山林”美誉的何园,四季假山著称的个园,有隋炀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宫遗址等等,美景数不胜数。  扬州历史上是一个曲艺之乡,著名的地方曲艺形式,如扬剧、扬州评话、扬州清曲等,至今为民众所喜好。富有地方特色的扬州传统工艺、漆器、玉雕、刺绣、绒花等,其历史远的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近的繁盛于清代。以艺术精湛、制作精美著称,有的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扬州是著名的历史古城。扬州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屡经风云变幻,几度兴衰,几度辉煌。汉代的兴盛,唐代的繁盛,明清的鼎盛,使这座古城为祖国的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西汉为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发展高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确立了扬州的交通枢纽地位。盛唐时期的扬州雄富冠天下,时有"扬一益二"之称。清代中期,扬州成为漕运枢纽和全国最大的盐业经销中心,成为全世界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多年的历史积淀,使扬州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成为目前国内历史风貌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之一,古迹、遗址、文物众多,仅市区就有各类文保单位148个,其中国家级4个(个园、何园、普哈丁墓园、隋唐宋扬州城遗址)、省级16个。市区的文昌路,有"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之称。  扬州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扬州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几度繁荣,积淀了厚重璀璨的扬州文化。文学创作、艺术建树、学术研究、文物积累、工艺制作等,是扬州人的自豪,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一大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曾在扬州为官、游访,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曾先后在扬州生活。康乾时期,以郑燮、金农、李方膺、罗聘等为代表的"扬州八怪"画派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清代形成的扬州戏曲、评话、书院、雕版印刷、修志、藏书等颇为兴盛,成为扬州文化的象征。今天的扬州,科教文化比较发达,已多次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  特色文化  扬州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一样,它不是博物馆橱柜里陈列的一件古董,它是山间夜行照亮前程的一支火把。在刚劲的山风中有时光华四射,有时暗淡微弱。许多火把被山风吹灭了,而扬州文化这支火把没有熄灭,依旧光彩照人,走过2000多年的历史隧道,走到现代,走到今天。  扬州文化的颂歌,声音极为响亮的是清代汪中的《广陵对》。他历数2000年来扬州忠臣烈士的事迹,文学道艺的人才,孝子贞妇的行为,名人学者的著述,如数家珍,总体说是“异人间出,邦家之光”。他叙述在历史的长河中,扬州在农业、盐铁业以及交通方面对国家贡献之大,又述及在历史转折关头扬州作出的牺牲之巨,是一座无愧于天下的历史名城。汪中此论,时在乾隆五十二年,即康乾盛世即将闭幕之际,他和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不同,无法预见封建大厦行将崩塌,扬州即将衰弱。  今人赞颂扬州文化,当推宋振庭。他说:“扬州文化是综合的中华民族文化,不管爱好什么的人,都可以找到他的所爱。”他列举古迹、诗文、绘画、宗教、祠墓、饮食、园林诸方面扬州作出的贡献,他的中心意思是说:“扬州是唤起中华民族自豪感的好地方。”他对扬州文化的优势方面如数家珍,赞美备至。他也写到明天的扬州,语焉不详,因为上个世纪80年代,执笔者尚未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  也有人批评扬州文化,如朱自清,朱先生说扬州人“小气和虚气”。小是眼光如豆,虚是虚张声势。康乾以后,盐业衰落,扬州城市被边缘化了,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是眼光如豆的根子;业已衰落但曾经阔过,则又是喜欢虚张声势的根源。朱自清对于家乡爱之深,所以痛之切。他对扬州文化之衰,不是一针见血,而是两针见血。还有一位易君左先生讥笑扬州人“懒惰、浪漫、颓废的不景气”,易先生最后打官司打输了。  一座城市从它建立那天起,逐渐具有一种文化精神,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文化精神逐渐变化,或者由保守愚昧走向昂扬开放,或者由奋发向上走向消极颓废,不会一成不变。经2000多年升沉起落历史命运的扬州,尤其如此。意识形态作用于经济,但又为经济基础,即生产力状况与生产方式所决定。我们土地上挥舞第一锹开挖邗沟的先民和今日在电脑桌前用键盘指挥南水北调的人员,不会具有统一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  扬州文化最为奋发、最具强势的时代是在唐代。“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还有“市桥灯火连霄汉,水郭帆樯近半牛”,扬州的物质文明是扬州人亲手创造的,可以想见当日扬州人走在月明桥上必然高视阔步,一脸的豪迈气象。扬州人写的《春江花月夜》,眼睛里看到的是大江瀚海、明月星光、长飞鸿雁、潜跃鱼龙,视通万里的同时,思考的是人生宇宙。后代人从唐人的吟哦里,读出了磅礴、恢宏、壮阔和大气,读出了唐代扬州人人与自然的谐和,读出了智慧与灵性,扬州不仅是扬州人的扬州,也是天下人的扬州。书生到了扬州,反思于“肯学诸儒辈,书窗误一生”,于是意气风发,别有他图;失意人到了扬州,高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城市风貌使他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当年扬州到处闪耀着希望的火苗,到处擂响着人生奋进的战鼓。后人模仿唐诗,写来写去总是不像,秘密没有别的,因为时代缺少大唐气象,城市缺少唐代扬州的那种文化精神,一切模仿的努力只是徒然。  扬州文化,一言难尽。说它辉煌,说它没落,说它昂扬向上,说它颓废消沉,说它博大精深,说它江河日下,都有一定的依据,就看从什么角度介入,就看评介的是历史的哪一个阶段。文化是动态的,扬州文化之薪火也是不灭的。庆幸的是,近几十年来,扬州文化的走向,是走向新生,走向振作,走向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5257.htm历史文化 扬州是一座具有249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春秋吴王夫差筑城以后,古代扬州几度盛衰,是我国古代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东南第一大都会、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称。这里有春秋时代的邗沟(中国最古老运河段),汉代广陵王墓,隋代炀帝陵,南北朝古刹大明寺,唐宋古城遗址,唐鉴真纪念堂,宋伊斯兰教普哈丁墓,仙鹤寺,明清私家园林个园(以四季叠石闻名于世),何园(以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享誉海内)等众多名胜古迹,使古城扬州散发出无穷的魅力。1982年国务院公布扬州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还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雅致园林。 扬州的"瘦西湖"历史悠久,受历代造园专家的青睐,在十里长的湖区两岸,营造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区圣境;观音山上寺院遍布,有“江南第一灵山”之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自古是赏月的佳绝处;扬州还有历史悠久的古刹大明寺,有“城市山林”美誉的何园,四季假山著称的个园,有隋炀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宫遗址等等,美景数不胜数。 扬州历史上是一个曲艺之乡,著名的地方曲艺形式,如扬剧、扬州评话、扬州清曲等,至今为民众所喜好。富有地方特色的扬州传统工艺、漆器、玉雕、刺绣、绒花等,其历史远的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近的繁盛于清代。以艺术精湛、制作精美著称,有的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扬州是著名的历史古城。扬州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屡经风云变幻,几度兴衰,几度辉煌。汉代的兴盛,唐代的繁盛,明清的鼎盛,使这座古城为祖国的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西汉为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发展高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确立了扬州的交通枢纽地位。盛唐时期的扬州雄富冠天下,时有"扬一益二"之称。清代中期,扬州成为漕运枢纽和全国最大的盐业经销中心,成为全世界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多年的历史积淀,使扬州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成为目前国内历史风貌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之一,古迹、遗址、文物众多,仅市区就有各类文保单位148个,其中国家级4个(个园、何园、普哈丁墓园、隋唐宋扬州城遗址)、省级16个。市区的文昌路,有"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之称。 扬州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扬州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几度繁荣,积淀了厚重璀璨的扬州文化。文学创作、艺术建树、学术研究、文物积累、工艺制作等,是扬州人的自豪,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一大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曾在扬州为官、游访,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曾先后在扬州生活。康乾时期,以郑燮、金农、李方膺、罗聘等为代表的"扬州八怪"画派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清代形成的扬州戏曲、评话、书院、雕版印刷、修志、藏书等颇为兴盛,成为扬州文化的象征。今天的扬州,科教文化比较发达,已多次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 特色文化 扬州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一样,它不是博物馆橱柜里陈列的一件古董,它是山间夜行照亮前程的一支火把。在刚劲的山风中有时光华四射,有时暗淡微弱。许多火把被山风吹灭了,而扬州文化这支火把没有熄灭,依旧光彩照人,走过2000多年的历史隧道,走到现代,走到今天。 扬州文化的颂歌,声音极为响亮的是清代汪中的《广陵对》。他历数2000年来扬州忠臣烈士的事迹,文学道艺的人才,孝子贞妇的行为,名人学者的著述,如数家珍,总体说是“异人间出,邦家之光”。他叙述在历史的长河中,扬州在农业、盐铁业以及交通方面对国家贡献之大,又述及在历史转折关头扬州作出的牺牲之巨,是一座无愧于天下的历史名城。汪中此论,时在乾隆五十二年,即康乾盛世即将闭幕之际,他和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不同,无法预见封建大厦行将崩塌,扬州即将衰弱。 今人赞颂扬州文化,当推宋振庭。他说:“扬州文化是综合的中华民族文化,不管爱好什么的人,都可以找到他的所爱。”他列举古迹、诗文、绘画、宗教、祠墓、饮食、园林诸方面扬州作出的贡献,他的中心意思是说:“扬州是唤起中华民族自豪感的好地方。”他对扬州文化的优势方面如数家珍,赞美备至。他也写到明天的扬州,语焉不详,因为上个世纪80年代,执笔者尚未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 也有人批评扬州文化,如朱自清,朱先生说扬州人“小气和虚气”。小是眼光如豆,虚是虚张声势。康乾以后,盐业衰落,扬州城市被边缘化了,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是眼光如豆的根子;业已衰落但曾经阔过,则又是喜欢虚张声势的根源。朱自清对于家乡爱之深,所以痛之切。他对扬州文化之衰,不是一针见血,而是两针见血。还有一位易君左先生讥笑扬州人“懒惰、浪漫、颓废的不景气”,易先生最后打官司打输了。 一座城市从它建立那天起,逐渐具有一种文化精神,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文化精神逐渐变化,或者由保守愚昧走向昂扬开放,或者由奋发向上走向消极颓废,不会一成不变。经2000多年升沉起落历史命运的扬州,尤其如此。意识形态作用于经济,但又为经济基础,即生产力状况与生产方式所决定。我们土地上挥舞第一锹开挖邗沟的先民和今日在电脑桌前用键盘指挥南水北调的人员,不会具有统一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 扬州文化最为奋发、最具强势的时代是在唐代。“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还有“市桥灯火连霄汉,水郭帆樯近半牛”,扬州的物质文明是扬州人亲手创造的,可以想见当日扬州人走在月明桥上必然高视阔步,一脸的豪迈气象。扬州人写的《春江花月夜》,眼睛里看到的是大江瀚海、明月星光、长飞鸿雁、潜跃鱼龙,视通万里的同时,思考的是人生宇宙。后代人从唐人的吟哦里,读出了磅礴、恢宏、壮阔和大气,读出了唐代扬州人人与自然的谐和,读出了智慧与灵性,扬州不仅是扬州人的扬州,也是天下人的扬州。书生到了扬州,反思于“肯学诸儒辈,书窗误一生”,于是意气风发,别有他图;失意人到了扬州,高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城市风貌使他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当年扬州到处闪耀着希望的火苗,到处擂响着人生奋进的战鼓。后人模仿唐诗,写来写去总是不像,秘密没有别的,因为时代缺少大唐气象,城市缺少唐代扬州的那种文化精神,一切模仿的努力只是徒然。 扬州文化,一言难尽。说它辉煌,说它没落,说它昂扬向上,说它颓废消沉,说它博大精深,说它江河日下,都有一定的依据,就看从什么角度介入,就看评介的是历史的哪一个阶段。文化是动态的,扬州文化之薪火也是不灭的。庆幸的是,近几十年来,扬州文化的走向,是走向新生,走向振作,走向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编辑本段]经济状况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开局之年。我们在中共扬州市委的领导下,依靠和带领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两个率先”和“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的目标,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在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全面完成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达1100亿元,同比增长15.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000元。财政总收入158亿元,增长3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3亿元,增长2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3亿元,增长30.1%。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牢固确立“工业强则扬州强”的观念,“双创”和“三重”工作深入开展。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892亿元,增长31.4%;实现增加值500亿元、销售1806亿元、利税155亿元,分别增长21.3%、32.3%和51%。亏损企业数、亏损总额全面下降。八大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7.8%。规模以上和亿元以上企业数分别比上年增加207个和91个。全年完成工业投入361亿元,增长43.3%。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05个,比上年增加44个。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08亿元,增长39.6%。创成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3家、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和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49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国家免检产品12个。全市建筑企业完成施工总产值550亿元、增加值120亿元,分别增长25.5%和24.8%。荣获“鲁班奖”6个。 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增长。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实现农业增加值94亿元,增长5.1%。粮食丰产丰收,总产达245万吨。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9.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65万亩、“三品”品牌92个。“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扬州鹅、高邮鸭、邵伯鸡获国家级品种认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建成全面小康村120个。新、改建农村公路680多公里,行政村等级公路通达率100%。南水北调三阳河潼河宝应站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和灌区改造工程相继建成,战胜了里下河地区严重雨涝灾害。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力度加大,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农业科研、综合开发、粮食流通、农机、气象等工作又有新进展。 服务业加快发展。强化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机制创新,服务业发展跃上新平台。实现增加值385亿元,增长1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亿元,增长16%。扬州石化、公铁水、港口等重点物流园区规划通过评审,石化物流园区码头、仓储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5014万吨,增长8.2%。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增长15%。传统特色商贸业持续发展,6家企业获“中华老字号”称号,“扬州师傅”品牌建设得到加强。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展顺利。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34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2亿元,分别增长18.4%和25.9%。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全年开发投资83.4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385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4.1%和10.6%。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133亿元和84亿元。中介、会展和社区服务业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 2.沿江沿河加快开发,对外开放取得成效。 基础设施建设强势推进。沿江高等级公路全面建成通车,扬州二电厂二期扩建工程3号机组并网发电,水电气热等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编制了沿河开发总体规划。安大公路三垛以南段贯通,先导段建成通车。各开发园区、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加快。“八区二园”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和外贸出口分别占全市的81.9%和84.2%。新增省级开发区3个。扬州出口加工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封关运行。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成功举办2006“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赴欧美、日韩、东南亚和港台、京深沪杭等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推介活动,有效拓展了客商源、信息源、项目源。围绕项目落地和投产达效,加强配套服务、跟踪督查,提高招商项目成功率。全年注册外资实际到账7.61亿美元,增长44.7%。新批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75个。新增民资注册资本215亿元,增长30%。实现外贸出口23.6亿美元,增长23.9%,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占48%。完成外经营业额1.25亿美元,增长20%。 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7亿元;完成财政收入85.7亿元,增长28.3%。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县域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3.4:56.2:30.4调整为11.7:58.1:30.2。特色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已逐步形成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制造、电工电器、服装加工等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0%。 3.城乡建设步伐加快,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着手编制扬州市“一体两翼”概念性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了广陵新城(河东分区)、东南分区等5个分区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编制了开发区中心片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了13个乡镇和76个村庄建设规划。加大城市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市区完成城市建设投资72亿元。建成开发路、解放南路、黄金坝北路、三湾大桥等工程,开工建设文昌大桥、渡江南路延伸工程,完成古运河五台山大桥至徐凝门桥段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工程。古城保护深入推进,修复卢氏盐商住宅,建成康山文化园一期工程。翻建40条街巷。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和新城西区建设步伐加快。新建各类绿地127万平方米。实施天然气置换工程,6万户居民用上天然气。新建垃圾中转场5座。新建、改造公厕18座。新增公交车105辆、公交线路7条。建成数字化城管新平台,首创全国中等城市数字化城管新模式。 节约型社会和生态市建设力度加大。制定出台了《加快发展节约型城市的意见》和《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2006-2010)》。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完成县乡河道疏浚、村庄河塘整治和村庄绿化等年度任务,全市创成3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市区完成汤汪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各县(市)都建成了污水处理厂,仪征、江都建成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垃圾填埋场。市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通过国家级评审。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132家清洁生产试点企业通过审核。开展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整顿专项行动,以及南水北调东线源头、重点化工企业等环境风险排查和整治工作。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8%和3.2%。 经过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该市以在古城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突出成绩,荣获2006年度中国唯一的“联合国人居奖”。 4.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推进市直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整合重组金茂化工医药集团、亚星汽车集团、工艺美术集团和工业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基本完成市直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革。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取得进展,完成市燃气总公司合资合作和企业改制。顺利完成联环药业、扬农化工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继续减轻农民负担。贯彻落实“一免三补”等政策,共兑现补贴资金1.56亿元。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深化乡镇农技服务体系改革,逐步完善农经“一站式”窗口服务。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规范化建设,村务公开继续扩大。 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等改革不断深化。实施依法治税和社会综合治税,进一步加强税收精细化征管。启动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制定出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和代建制管理办法。成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6. 关注民生工作不断加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统筹城乡就业取得积极进展。i鼓励全民创业,全市新发展私营企业8077家、个体工商户27627户。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措施,全年采集就业岗位13.1万个,净增就业7.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7万人、农村劳动力7.9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4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扩面续保10.8万人,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两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标准。农村养老保险进一步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稳步实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6.4万人。基本解决了破产困难企业7.8万人的医保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1%。市区“慈济”医院、“慈济”窗口共为7万人次减免医药费610万元。2.7万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城乡符合低保条件的人员应保尽保,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47.2%。灾民生活保障、残疾人帮扶工作得到有效落实。新一轮帮扶经济薄弱村和贫困户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13元,分别增长13.8%和1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城郊又有6个乡镇、30万居民享受区域集中供水。市区建成30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262户低收入家庭领到购房补贴,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健全。 7.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深入。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推进“城市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广泛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百万市民学礼仪”和窗口行业、服务部门共铸诚信等活动,评选了百名好市民和十佳新人新事,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关心下一代、老龄工作取得新进展。双拥、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得到加强,国防(军事)园区启动建设。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入。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意见。认真落实市人大的决议、决定,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294件、市政协提案374件,解决落实率进一步提高。加强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实施“五五”普法,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逐步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扬州”、“法治扬州”建设深入推进。重视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相关控制指标全面下降。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进步。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直部门的行政许可职能归并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市级公布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实行集中办理。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开展了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政府公开电话和“寄语市长”回复率、办结率稳步提高。市区为民办实事事项基本完成。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