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之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3361303133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也就是说,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改革开放以前,“单位办社会”曾是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在这种“单位制”情况下,公民的生老病死几乎全部由单位负责,公民社会生活的保障、社会行为的管理、社会关系的调节和社会生活矛盾的解决,也主要都是通过“单位”来进行。在这种社[1]118收稿日期:2009-05-05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和谐社会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研究”YJSCX2009-006JD)(。作者简介:崔永江(1974—),男,黑龙江铁力人,佳木斯大学社科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会分工的不发达,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的客观条件下,公民个体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需要和追求上的差别,形成了稳定的、单一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改革开放后,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使人们享受到了过去时期想都想不到的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成为人们普遍的目标。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商品市场经济所奉行的价值利润原则刺激了人们过去被政治气氛压抑的私欲,人们便感到过去“神圣”的传统是多么的苍白和无力。于是过去那崇高的精神品格,那伟大的偶像人格都失去了神圣的光彩。失落的“神圣”传统,使公民个体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心理基础受到冲击,必然造成社会的震荡和人们心理上的失衡。(二)道德缺失造成个人价值观的失落市场经济建立以前,我们的社会思想道德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而计划经济时期的道德体系,则与我国古代传统道德一脉相承:即在义与利的价值导向上,都重义轻利;在公与私的价值取向上,都强调公重私轻;在理与欲的价值动向上,都重理轻欲。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社会的快速变迁,面对社会利益的巨大调整,公民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已从纯社会本位走向了个人本位,原本不为强调的自主意识、个性独立意识、功利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了大力的彰显,且又超过了一定的度,从而使得人们将关注的目光过多地聚焦于自己的身上。同时,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又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质财富上,人们在社会竞争下,无形中把个人的成败都用经济指标来衡量,为了财富的获得、物质的享受,社会传统道德体系失去了基本的规范作用,原有的社会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体系解体。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2]”(三)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冲击了公民承担社会责任的交往基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止2008年底,中国网民的人数已达到2.98亿人,居世界第一位。手机网民数则首次超过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22.6%。这意味着不到5个中国人当中就有1人是网民,该比例也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如今,人们会经常通过网络了解社会信息,进行社会交往,开展网上交易,发表个人见解。网络已成为人们与社会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甚至不排除将来会成为一种主要方式。但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传统的中介环节发生了根本改变,致使在原有体制下公民社会责任意识赖以依附的社会基础和个体的主体基础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脱离了与他人的行为联系,个体承担社会责任的交往基础受到冲击。总之,当前我国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实质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传统社会制度发生深刻的变革,对人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想观念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公民对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评价深刻影响了公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心要求和信念,造成了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这是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但是这个代价不能付得太高,也不能付得太久。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稳固,应尽快使全社会迅速从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震荡中稳定下来,形成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公民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