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怎么样?

联系我
梦之队
简介:机构主要职能: 实现国防科大优秀军工技术高新成果在湘转化;负责湖南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的建设与管理;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来湘创业。详情官方电话官方服务官方网站天眼服务

童旭东的人物简介

若是
遥遥无期
童旭东,男,汉族,1961年8月出生,湖南平江人,中共党员,研究生,高级工程师。 主要经历:  1978年10月--1982年7月湖南大学化工系有机合成专业学习1982年 7月--1983年11月湖南省计委工业处科员1983年11月--1984年 9月湖南省计委基建处科员1984年 9月--1985年 7月武汉大学经管学院学习1985年 7月--1988年 4月湖南省计委工业处副主任科员1988年 4月--1988年12月省驻武冈县扶贫联络组成员1988年12月--1992年 8月湖南省计委工业处主任科员1992年 8月--1996年 3月湖南省计委基建处副处长(其中:1994年5月至1995年4月兼任湖南省计委驻北京联络处副主任,在北京做联络工作)1996年 3月--2000年 7月湖南省计委工业处处长、省稀土工业办公室主任兼任省国防动员委员会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副主任、湖南省工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湖南省天然气利用办公室主任2000年 7月--2010年 4月湖南省国防科工办(省国防科工局)副主任(副局长),2004年4月任党组副书记2010年 4月--2014年 7月湖南省国防科工局党组书记、局长2014年7月--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 ,兼任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

湛江师范学院是什么程度的大学?那个学校好吗?

常卒乎鄙
湛江师范学院在广东省内是一所二A院校(纯正的公办院校),由于该校所在地是广东省一个比较偏僻的城市:湛江市,所以分数线不是很高。

三峡大学在湖南省属第几批次招生

恐高症
刑名
三峡大学在湖南省招收一本批次学生。学校简介    历史沿革三峡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2000年6月29日合并组建。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先后隶属于水利电力部、能源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1996年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成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成为“211工程”建设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湖北三峡学院是由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于1996年合并而成。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23年,1978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是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开始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1998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面向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20余个国家(地区)招生,在全国全面进入一本招生。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少数民族预科生资格,招收留学生和中国政府奖学金生(CSC)资格、免试招收香港地区学生资格。学校是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目前,三峡大学已成为水利电力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学校现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水利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18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十二五期间获批1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十三五期间获批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有工程、工商管理(MBA)和翻译等8个类别17个硕士专业学位点。有30个学院,72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艺术九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5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10个;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计划9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省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试点学院1个,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1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2273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131人,来华留学生1288人。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039人,其中教授378人,副教授10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51人;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水利工程组)成员1人。有博士生导师84人,硕士生导师905人;拥有水利工程、土木工程2个学科的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获批湖北省“百人计划”5人,获批“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50个,获批“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及楚天学子人选90余人;有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专家20余人;有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专家60余人;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及21位院士在内的200余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学校是“湖北人才工作十强高校”。基础设施学校占地面积3787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有各类教学实验(实训)中心18个,包含功能实验室16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万余台(件),设备总值达4.81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9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15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57个,各类数字资源60TB;建有160多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2个, 省级实习实训基地2个。2008年被授予“中国教育和科研网三峡地区节点单位”。2011年被评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2012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全国66所本科院校试点单位之一。科学研究学校建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三峡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微电网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有防灾减灾、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梯级水电站运行与控制、水电工程智能视觉监测、肿瘤微循环与免疫治疗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水电站仿真和岩土工程研究中心2个原国家电力公司重点实验室,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肿瘤)科研三级实验室和湖北省发改委储能新材料工程实验室,有地质灾害防治、建筑质量检测装备、微电网、弱磁探测、农田环境监测、现代中成药物制备工程、食品胶体、类固醇药物及衍生物清洁生产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三峡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水库移民研究中心、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影视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5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有新型石墨材料、柑橘生物保鲜与防治、微电机、智能气泡水位计等10个省级校企研发中心,与企业共建湖北省磷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有生物技术中心、宜昌区域非金属功能材料研发及综合服务中心等104个校级科研机构。学校具有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监理、评估甲级资质,水利行业工程设计、电力行业工程设计乙级资质,岩土工程勘察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及城乡规划编制丙级资质。近年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40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重点科研项目63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有11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6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4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43项;获省部级社会科学奖励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近320余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570余部,年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00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近930篇;有1000多项技术开发成果被应用于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学校主办有《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三峡论坛》等学术期刊。人才培养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立“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全面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实施教改工程、创新创业工程,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5年来,本科毕业生考研上线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英语四级通过率稳步上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是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了可喜成绩。2015年,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387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94项;在文化艺术、创新创业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中获国家级奖励25项,省部级奖励117项;获得国家专利数60项,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作品)185篇(185篇论文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2篇,5篇被SCI检索,22篇被EI检索)。开放办学学校贯彻开放办学方针,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是“联合国学术影响力”(UNAI)组织成员,“世界高校联盟”(N.E.W.S.)组织常设秘书处单位,目前已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是湖北省省属高校中招收留学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高校,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CSC)资格,设有HSK(汉语水平考试)考点,开办6个中外合作办学和校际合作项目。2010年学校获得湖北省政府授予的“扩大开放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获教育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招生资格;2014年获批成为国家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单位,现有在校来华留学生1200余人。同时,重视推进和鼓励师生国际流动,每年均派出相当数量的教师及学生参与国际学术研究或学习。学校建立了尼泊尔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国别与区域研究,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策略。成功承办了教育部“留动中国”、湖北省“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武汉论坛”等大型活动。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学校着力于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全体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强化宣传思想工作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广泛开展以“围绕中心、把握方向、促进发展”为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校风和学风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学校以培育“爱国、自强、求真、创新”为主旨的“求索”精神为主线,着力营造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三峡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全国校务公开民主办学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人民网“基层党建宣传示范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城市园林式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等。学校先后走出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模范教师、2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4名省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涌现出创办爱心超市的“全国自强奉献优秀大学生”侯海燕、第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高金磊、“全国孝亲敬老之星”黄愉婷、甘肃“十大陇人骄子”肖玉川、“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吴春红、黄愉婷等一批优秀学子。目前,全校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育人为本、学术立校、创新兴校、特色强校”四大战略,为实现“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什么大学?

如临
旱麓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校,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有小营、健翔桥、清河、金台路、酒仙桥5个校区,占地500亩,校舍建筑面积33.17万平方米。学校总用地规模1183.6亩的新校区已于2015年正式开工建设。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设立。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原隶属机械部,其前身是1986年成立的北京机械工业管理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37年设立的北平市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和1946年设立的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原隶属电子部,其前身是197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第二分校。7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人才,校友遍布于世界各地、成就于各行各业。学校正式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国家、首都及行业发展需求,特别是抢抓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和京津冀一体化等重大机遇,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内部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努力寻找与信息时代、网络社会、高端制造等发展趋势的契合点,各项办学指标大幅提升,整体实力显著增强,社会贡献力有效提升。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机电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政治理论教育学院、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计算中心和机电实习中心等17个学院(部、中心)。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面向西部5个省(自治区)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面向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内地西藏高中班招收本科生,已在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入一本招生。现有在校生1547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54人,普通本科生10556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3768人。   学校拥有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34人,其中41%具有博士学位,正高级职称124人、副高级职称294人,各类硕士生导师333人、博士生导师22人。其中,双聘院士3人,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人,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3人,获得市属高校学科首席专家岗位1个,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北京学者”2名、北京市属高校长城学者4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名。现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北京市优秀教师9人、全国优秀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8个、北京市教学名师8人、北京市属市管高校创新团队24个、创新人才15人,青年拔尖人才26人,北京市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骨干教师107人。   学校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现有36个本科专业,覆盖工、管、理、经、文等5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自动化、通信工程、网络工程3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 1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3个。2014年,学校作为独立完成单位首次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以本科生为主的足球机器人water队在中型机器人足球世界杯赛中四次荣获冠军,为国家争得荣誉;学生“捷能车队”在全国大学Honda汽车节能比赛中连续四年蝉联冠军。近年来,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研究生一次就业率达到100%。   学校学科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3个;现有工程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2个专业学位授权种类,7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其中,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9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学校具有开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工作资格,并获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项目,成为拥有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市属高校之一。   学校科技工作发展态势良好。现有省、部级研究机构16个,形成了以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科研机构为骨干、课题组为基础,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的科研工作体系。2007-2009年,学校连续3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4项国家级科技奖励;2011-2014年,学校获得行业、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31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9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7项,获各类专利授权140项,发表学术论文4041篇,进入三大检索1122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600篇,被CSSCI收录88篇;学校科研总经费持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课题等高水平国家级项目数量稳步增长。学校获批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批股权激励试点单位,获批建设北京市大学科技园,获批中关村科学城第二批建设项目“北京高端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学校参与的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被认定为2014年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建设的“北京世界城市循环经济体系(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被列为市教委“2011计划”培育项目;学校联合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成立的“先进光电子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015年正式揭牌;学校是国防军工定点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单位,具有完备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资质。学校先后成立国防科技研究院和智慧城市研究院,致力于强化国防科技及信息技术领域的科研特色。学校参股的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创业板上市,学校也因此成为首家校办企业上市的市属高校。学校注重产学研一体化,在高端软件、传感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一大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并开始大规模盈利。例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搜索引擎已成为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产品;“气流式惯性传感器及压电传感器系列产品”已列装多项国防、军工重点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血流变测试仪器系列产品”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0%以上,等等。   学校持续推进国际化办学。现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4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了科研合作、互访讲学、管理人员培训、英语教师和双语教师学习进修,本科生双学位项目以及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合作项目。学校聘请6位国外大学校长担任学校学术委员会荣誉委员,聘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教授等16位世界知名学者担任荣誉教授。学校设有国际交流学院,积极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现有在校留学生180人。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其奋发图强的发展历程,诠释着自己光荣的传统和独特的骄傲。在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学校将秉持“勤以为学、信以立身”的校训,肩负崭新的历史使命,抢抓空前的发展机遇,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大步迈进!望采纳 谢谢

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在哪

雏峰
出怒不怒
1 究竟什么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在“中国制造2025”中有个词叫做“制造业创新中心”。我想它既不单纯是过去的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产业技术研究院,又不是单纯的产业技术联盟,更不是“政产学研金介用”多位一体的虚拟创新网络。在整个“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概念中,所谓“制造业”说的就是产业为本体、产业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所谓“创新”,就是说不是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或者企业单纯的技术创新,而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业态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把先进的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而所谓“中心”,就是从创新生态到产业生态的中枢与制高点。从这个意义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应该是以产业为导向,以“政产学研金介用”等各类创新主体为创新生态,以产业技术联盟等枢纽组织为组织形式,将行业共性技术加快产业化应用为己任的产业创新共同体。说白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就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在政府引导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高校院所为支撑,以中介服务机构为保障,通过战略联盟等组织形式,推动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及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构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源头,打破创新链最薄弱的一环。目前,很多地方都在搞类似于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东西,似乎都没有超越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联盟、协同创新产业园等等的范畴,核心问题在于并没有把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本质、内涵、规律、运作机制等有准确的认识。

岭南师范学院的办学条件

神笛
胎息
截止到2014年,学院共有教职工1450多名,其中教授131名、博士206人,高级职称教师占40.2%、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78.6%,具有境外学习工作经历教师123人。 省级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字学教学团队 2013年学校招生网显示,学校有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3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汉语言文字学科 省级特色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汉语言文字学 质量工程  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6门省级精品课程、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化学省级重点专业:汉语言文学、化学、英语(师范类)、物理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省级精品课程:课程与教学论、生物化学(2013)、文学写作、大学英语、生物化学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电工实验教学中心、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电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育科学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教学成果 截至2014年,学院2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1次省级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学术科技、专业实验、师范生技能、体育竞技、外语口语、艺术表演、社会实践 截至2014年,学院有国家级基地2个,省级师培基地4个,省级教学平台3个,广东省高校研究平台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1个,省实践科学发展观研究基地1个,湛江市重点实验室1个,湛江市科技服务中心1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建设平台2个,省财政支持建设平台1个,教育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地方文化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3个及研究所56个。 国家级基地: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省级师培基地: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师资、幼儿园园长、学前教育师资省级教学平台:广东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中心、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教学提高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研究平台:广东高校新材料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热带边缘特色植物资源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粤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校级研究机构:教育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地方文化研究院 截止到2013年3月,学校承担了900多项各级教学和科研课题,出版学术著作、教材38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4000多篇,获得市厅级以上奖励23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科研成果获得湛江市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三等奖3项。鉴定科研成果6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项。学科团队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86篇,其中被SCI、EI收录93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  项目名  主持人编号项目名主持人1数学物理模型孤立波的存在性及稳定性: 空间动力学方法邓圣福2一类非凸不适定问题最优对的存在性及不存在性栾姝3聚集诱导荧光增强的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王胜4含节点的低维纳米输运体系电子声子输运机制及节点对输运性质的影响研究全军5MYB转录因子对荔枝花色素苷降解的转录调控研究敬国兴    以钟为主图案,有时间、积聚与警示的意义。表明源远流长,同时取其“钟铎声声,人文日新;昌明博大,蒸蒸日上”之意,预示恢宏壮阔的发展前景;以正圆围绕方钟,表示具有“自强不息、发展不已”精神的湛师人追求完美与和谐。钟取“人”形,喻示教育以人为本。圆周上部的校训,说明了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圆周两侧的三层枝叶,表示枝繁叶茂,正蓬勃发展。圆周下部的中英文校名以蓝色为背景,既表示南海之滨,又喻示了学院“立足湛江,面向全省,走向全国,胸怀世界”的发展定位。 崇德 博雅 弘志 信勇师范院校是教师的摇篮,教师最重要的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的核心是教师能以高尚的品德成为学生的楷模。因而在校训中把“崇德”放在首位。对于品德的崇尚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尚书·武成》篇中就有“崇德报功”的提法,即尊崇有德和报答有功的人。其后孔子既以德行等四科教授弟子,又以忠诚信实、仰慕道义的具体解说来回答子张怎样才能“崇德”的疑惑。崇德,就是崇尚、重视道德,进而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德,从层次来说,有基本道德和高尚道德之分。从范畴来说,有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之分。“博雅”,指的是既具有渊博的知识,又有着高雅的志趣,温文尔雅的风度。“弘志”,就是要恢宏大志,理想高远。人无大志,有如蓬间小雀,快意于嬉戏榆枋之间,终不能翱翔云天。所谓“崇峻不凌霄,则无弥天之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信勇”,指的是既有自信而又能诚信待人,且能勇于探索,敢为人先。-个人禀赋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但自信之心不可少。 《大学精神代代扬》作词:郭泽深(曾任校长) 作曲:陈旭日出东方,海涌雷阳,湛师历程,源远流长。崇德厚道,高山仰止,追求卓越,昌明文章(崇德厚道,为人师表,弘志信勇,英才四方)。创新强校步步高,大学精神代代扬。歌谱校歌资料来自

湖南高至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车攻
符箓
简介:湖南高至科技有限公司位于长沙芯城科技园,办公面积1700平方米;高至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视频安防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安防工程设计、施工、维护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深厚的技术储备和业界顶尖的研发实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致力于持续提供技术创新产品与高品质的安防服务。湖南高至科技有限公司是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重点扶持企业。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由湖南省科技厅依托国防科大组建,目的是加快国防科大先进军工技术成果民用产业化,探索新形势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新机制。高至科技作为入院企业,不仅得到了湖南省科技厅的政策支持,也获得了国防科大的技术支持,将国防科大多项专利技术创造性的应用于安防领域,推出了独具“物理加密”“实用智能”特色的系列化安防产品。高至科技以“丰富人们的安全生活”为愿景,高度重视研发创新。研发团队成员均来自“211”、“985”院校,核心管理团队拥有近10年的华为管理工作经验,研发管理采用华为IPD研发流程体系,保障了产品的高质量交付。产品主销欧美中高端市场,以功能稳定、用户体验优秀获得广泛认可。高至科技以“用户满意是检验成功的唯一标准”为服务理念,提供从方案设计到工程施工端到端安防工程服务。公司已通过军工二级保密资格单位认证、湖南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资质一级认证、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国军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其他资质及信誉认证,依托工程方案团队多年实战经验,服务可涵盖平安城市、平安校园、工程安防、家庭安及店铺小型安防等众多领域。福利待遇:1、薪酬:提供长沙同级别具备竞争力的基础薪酬,2、假期:按国家规定享受带薪法定节假日、产假等;3、奖金:根据个人工作表现及不同工作岗位,给予月度、季度,或年度奖金;4、社保:提供五险一金,以及额外的意外伤害商业保险;5、氛围:公司管理以奋斗者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制度,弹性工作时间公司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大道588号芯城科技园6栋8楼公司电话:0731-89676032公司主页:http://www.inewcam.com/法定代表人:张荣成立日期:2013-12-31注册资本:2000万元人民币所属地区:湖南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43010008972512XF经营状态:存续(在营、开业、在册)所属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人员规模:50-99人企业地址:长沙高新开发区岳麓西大道588号芯城科技园6栋8楼经营范围:计算机技术开发、技术服务;软件开发;软件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安全监视报警器材的销售;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施工、维修;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和技术除外;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制造、销售;航天器、航空、航天相关设备、航空器零件的制造;航空航天器修理。(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通过企查查查看湖南高至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山东理工大学的学术研究

往而不返
分手季
截至2016年4月,学校有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2个省级科学技术研究院 、1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1个中国工程院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6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1个省级检测研发公共服务基地、5个省级高校科研创新平台。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名称 依托学院 共建单位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省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工程陶瓷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耐火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淄博市鲁中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名称理事单位山东省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理工大学(牵头)、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15家 山东省海洋生物质纤维材料及纺织品协同创新中心青岛大学(牵头)、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11家山东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山东理工大学(牵头) 省级科学技术研究院 名称 依托机构 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化公司研究院、中国铝业山东分公司研究院、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 山东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 山东理工大学(牵头) 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名称 依托学院 山东省产业经济研究基地 商学院 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 齐文化研究院 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高校慈善文化研究基地 齐文化研究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展研究基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基地 齐文化研究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名称 依托学院 山东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省现代金属材料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省光纤通讯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械工程学院山东省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山东省道路智能控制与安全运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山东省生物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省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山东省马铃薯生产装备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山东省高压电网暂态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山东省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省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省运动训练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械工程学院,体育学院 山东省纺织化学品与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化学工程学院,鲁泰纺织服装学院 山东省矿山尾矿资源化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山东省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工程院实验室 名称 依托学院 共建单位中国工程院精细化工、催化材料实验室 化学工程学院 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省级重点实验室 名称 依托学院 山东省精密模具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十二五”高校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省精密制造与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省精密工程测量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省结构分析与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十一五”高校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 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山东省旱作农业机械及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山东省先进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省神经退行性疾病新药创制重点实验室(筹) 生命科学学院 省级检测研发公共服务基地 名称 依托机构 山东省无机材料结构与成分检测研发公共服务基地 山东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校地共建研究院(中心) 名称 共建单位 创建年度山东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会、山东省淄博市人民政府2010山东理工大学招远工业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招远市人民政府2010山东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淄博市人民政府2011山东理工大学乐陵工业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乐陵市人民政府2014山东粮食干燥工程研究中心 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山东德农农业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2015 山东理工大学武城产业创新及机器人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武城县人民政府2015 山东理工大学潍坊节能减排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2015山东理工大学日照农业装备技术转移中心 山东省日照市科技局、农机局2015鲁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淄博市人民政府2016对外合作 截至2015年6月,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联合设立了山东省数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山东省汽车研究设计院汽车研究所、淄博市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山东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程机械研究所、山东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车辆测试中心、中国五征产品设计发展中心等100余个科技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 学校与淄博、济南、青岛、潍坊、中山、镇江、南通、常州、扬州等城市开展全方位合作,联合成立了60多个科研机构 ;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北汽福田、时风集团、五征集团、中国重汽、江铃汽车、长城汽车、福田雷沃、齐鲁石化、胜利油田、山东铝业、新华制药、鲁泰纺织、科勒 等大型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全面融入地方科技创新体系。 2006年至2015年7月,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数量达到8项 ;2009年至2014年9月,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2项,其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连续两次荣获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2006年和2007年,学校连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一项;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5年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一项。 2003年、2005年和2012年,三次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0年和2013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 2013年3月,获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2年度)。2006年至2015年12月,学校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40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级项目29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60项。 截至2010年9月,学校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7536篇,学术论文被SCI、EI、ISTP、SSCI检索收录达936篇 。学校学者曾在国际著名的《科学》期刊(Science,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官方刊物) ,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NEJM,美国马萨诸塞州医学会(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主办) ,世界权威物理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简称PRL,美国物理学会(APS)主办) ,国际顶尖化学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简称JACS,美国化学学会(ACS)主办)发表相关论文 ;入选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TOP1%论文一篇;在世界权威机械工程领域刊物——《Procedia CIRP》2013年发表的论文入选2009年至2014年该刊引用率国际前10名(Elsevier出版社)。 2015年3月,进入ESI热点论文(Hot Papers)一篇,有包括该论文的6篇论文进入ESI高被引论文;根据2014年11月ESI数据统计,学校进入ESI高被引论文的被引次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90位。 2015年11月,学校研制成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该发泡剂综合性能优良、绿色环保,可替代所有含氯氟烃的物理发泡剂,产品的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国和欧盟各国的相关标准要求。这标志着中国在此研究方面已超越欧美等发达国家,将对世界聚氨酯工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山东理工大学等整理研究的《齐鲁古典戏曲全集》,201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填补了山东古典戏曲文献整理研究上的空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可资利用的资料,在齐鲁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地方古代戏曲的研究上,完成了一件颇具意义和价值的学术工程。 2014年1月,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知识产权局下发了《关于2013年度全省专利情况的通报》,学校2013年度发明专利授权150件,列全省高校第2位;发明专利申请395件,列全省高校第3位;有效发明专利数量294件,列全省高校第3位。自2011年以来,学校发明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和有效专利数量持续增加,均位列山东高校前5位。 2012-2014年山东省高等院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表排名序号学校名称2014年有效发明量2013年有效发明量 2012年有效发明量1山东大学 1777 1488 12592中国海洋大学 415 378 3323济南大学3902752044山东理工大学 378294 1865山东科技大学3781961316中国石油大学(华东)3461901137青岛科技大学2261681158齐鲁工业大学 213166 1109山东农业大学 200157 9710青岛大学 193 148 124 2012-2014年山东省高等院校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表排名序号学校名称 2014年发明授权量2013年发明授权量 2012年发明授权量1山东大学 516422 434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9093 593济南大学174103854山东理工大学153150865中国海洋大学 11193 1136山东科技大学 10781 617青岛科技大学8772508青岛大学8148539齐鲁工业大学 8170 4710青岛农业大学7643 3411山东农业大学 58 68 47 学术期刊 学校编辑出版《山东理工大学学报》(分为“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管子学刊》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均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1.《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创刊于1985年,原名《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学报》,1991年更名为《山东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改为现名;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电子科技文摘等多家科技期刊数据库刊源。 2.《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创刊于1985年 ,是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来源期刊;该学报的10多项主要指标均列全国高校学报前100位,被评为“全国优秀学报”、“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 3.《管子学刊》(Guan Zi Journal)创刊于1987年,为齐文化研究院院刊,是综合研究齐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性刊物;1992年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9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4年入选“山东省优秀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2004年、2005年入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12月,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有馆舍面积51891平方米,阅览座位4686个。馆藏图书总量634万册(种),其中纸质图书312万册,电子图书322万种(含中外文学位论文);各种类型数据库165个;中文期刊8000余种(纸质现刊2266种),外文期刊16000余种(纸质现刊39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