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教育应具备哪些特点

包公误
半边灵
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新技术、新理念短时间内扑面而来,教师们犹应接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1326266不暇。面向“互联网+”时代,教育需要如何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教师又将如何面对教育的改变呢?“互联网+教育”在于其包容性更强。它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于一体,强调把线上和线下的活动聚合起来,为教育创建新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形态。而“互联网+’’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线上成长渠道再造和重组,加的是在实践中与互联网等新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创新。教师发展新渠道的再造和重组“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型教师发展,不必都要白手起家,从零起步。在已有优秀理念、方法基础上,对适合自身教学发展渠道的改造和重组,也可以体现“互联网+”的创新特色。这种创新因为有互联网的参与,有多种混合技术的帮助,给教学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体验。1、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发展教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成长渠道,是一个已存在多年的概念,那就是混合学习。根据ASTD(美国发展与培训协会)2002年的界定,混合学习是指把不同情境下的学习活动,如面授学习、在线学习、自定步调学习等相结合的学习解决方案。何克抗教授是国内论述混合学习时间较早,且获得较高引用率的学者。2004年何教授提出,“混合式学习(即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概念是从学生的角度来阐述混合学习的,其实同样适用于教师专业发展。近十年来,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混合式专业发展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微课、MOOC、移动公开课等形式都成为其渠道再造和重组的表现形式。混合学习是优势互补,是差距消弥,是效率提高,是效果改善;它追求的是一加一大于二的迭加,它利用的是四两拔千斤的巧妙。教师通过混合式的专业发展渠道,用社交网络、在线平台、移动工具为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建立起以个人成长目标为中心的专业发展圈。2、参与或创建可深度参与的专业成长圈到底什么样的专业成长圈才是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专业成长圈呢?虚拟教研也好,区域博客也罢,微信企业号、伴行3618智慧校园平台移动社群也行,都可归结为专业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互联网+”时代的出发点,是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混合,能够以较小的成本,伴随着较高的效率,产出有创新性的优秀成果,带来较大的领域影响力。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就是要把线上的成长圈与线上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用线上交流所获得的新思考、新体验,来改善线上的实际教学,更新旧理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环境。前几年博客盛行,曾出现了“李克东难题”(为什么教师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为什么教师博客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究其原因,那就是线上线下两张皮。因为技术驱动的教师专业发展,会追逐流行的技术,如博客、微博、微信,但是很难走得深人。只有回归到教育理念驱动的专业发展,用线上的交流思路来优化教学理念,改善教学实践,那么线上的交流活动就会自然地融人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我订阅的微信公众号中,有一个叫做“罗辑思维”。除了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的六十秒“语音早报”以外,“罗辑思维”发起了一系列的线上、实体的活动来建立媒体圈。他们举行全国巡回讲座,招募同行,在公众号上做图书首发、微商等。订阅数量超过五百万的这个公众号,在“互联网+’’的时代里,成为特定人群中颇具影响的传播渠道。在今天的教育领域里,如果能有的具备“互联网+”时代意识和能力的团队,再配合各级行政部门的推广举措,那么教师专业发展圈会得到新的重组和再造的机遇。资深教师可以在这个渠道中推广自己的特色课,新手教师可以在这样的渠道里订阅到满足自身需求的课程,教育类的优秀图书、资源、工具、活动、社群都可以在这种线上渠道进行发布,那么这样的渠道就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流通之道,优秀作品共享之路。教育实践中的创新应用与深入“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除了要有线上专业成长圈的融合,更要有线下教学实践的创新。与以教师教学能力、个人经验、主观感受、教学传承为主的传统教学实践方式不同,“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实践要地体现基于技术参与的教学过程、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基于实证分析的教研合作、基于个性张扬的教研自由。1、基于技术参与的教学过程21世纪初,从“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开始,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列项目,就把中国多个省份的中小学带人了数字化发展的方向。在已联网的机房里,学生们可以登录网络学习平台;在有Wi-Fi的教室里,学生们可以使用掌上学习机、平板电脑等教学类软件;在户外真实情境下,学生们使用移动学习终端或穿戴式设备进行探究式学习等。越来越多的学习情境是有技术参与其中的,这是“互联网+”时代下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教师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前“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在于掌握技术,学习如何实现技术与课程整合,来辅助讲授、促进协作、帮助探究,创设技术型的学习环境;而进人“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在于让技术无缝地“编织”进教学,利用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中所留下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过程性数据、学习痕迹等数据进行再利用,来实现教学优化。2、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在英国学者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合著的《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learningwith big data; The future of ecation)一书中,作者提到了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即双回路学习(Double-loop learning)。目前大多数的学习路线是单回路学习 (Single-loop learning),即在学习中犯了错误以后再去努力纠正。例如,学校只有在期末考试结束后,才发现哪些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太难或太简单,然后在下学期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双回路学习则不然。它会随时用数据纠正自身的错误,同时利用反馈回路中获得的大量数据来做其他很重要的事情。以可汗学院为例,不仅有超过5000个多学科的视频课程,它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积累学生如何学习的数据,并实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例如,基于每位学生做题的准确率运行一个统计模型,用以判断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了某个知识点,帮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路径和步调;还会给教师提供整个班级和每位学生的学习表现图,根据回答问题的数量、准确率等指标显示学习实时状况。双回路学习把反馈、个性化学习、预测与干预结合在一起,为教学优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因此,处于专业发展初级阶段的新手教师们,可以做到用技术获得数据,用图示工具来理解数据,处于专业发展高级阶段的资深教师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用分析工具来解读数据,用研究工具来预测、干预、优化教学。也就是说,研究型教师,依然是“互联网+’,时代教师发展的高级阶段,而且有.数据支持的实证分析,会给中小学教学实践和改革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3、基于实证分析的教研合作教师做研究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这篇文章中就提到,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法、学法,更要把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因为教师不是小贩,不能把别人的知识直接搬过来贩卖给学生,如果只是照搬教材,或者把别人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方法直接拿过来进行教学,而不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适当改造,或者很少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考与实践,提出有独创性的教学方法等,变成了知识的贩卖者。这样的教师很难有进步,学生就更难有突破和创新了。那么教师如何做研究呢?记得今年年初,《弯顶之下》纪录片的发布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不仅因为选题直击时弊,切合每个人生命健康,更是由于该片作者具有一定的调查分析能力,目标明确,资料翔实,层次递进,自成逻辑。其实教育研究与新闻调查也有颇多相似之处:找准方向,提出问题,实地探查,多角度了解,相互验证,深人分析,发布结论。有影响力的新闻节目与有价值的教育研究也有颇多共同点:选题针贬时弊,聚焦社会热点和发展趋势;提出问题简洁但直击要害;实地探查不遗余力,长时间地扎根生活,得到鲜活富有生命力的典型例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真实、大量、多角度来源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互联网+”能使教师获得更为丰富的过程性数据,让他们更方便地使用数据分析的工具,也带来了开展高水平利一研合作的机会。如果说互联网时代,教育研究的数据来源多是需要主动收集,来支持小规模的常规化研究,而进人“互联网+”时代,由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会自然而然产生出数据尾气(dataexhaust ),即指学生与网络进行互动时衍生的副产品,如登录信息、学习痕迹、交互对象、评价习惯等。这些数据存留于网络平台上,手机终端等智能设备里,教师可以与学校同事、线上成长圈的伙伴,甚至高校或利一研院所的专业研究人员合作,对这些数据进行深人的、大规模的、时间跨度较长的实证研究,从大数据的视角重新审视教学,发现新的研究问题。4、基于个性张扬的教研自由技术参与的教学过程,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实证研究的教研合作,都是“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性,然而技术、实证、数据、分析等不会自动地产生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教师保持极富个人特色的独立思考。我曾经参加过美国密歇根州LATT工CE国际教师教研组织。记得有一次来LATTICE演讲的是该州年度优秀教师玛婷娜,一所高中的社会课教师。这位“当地名师”没花很多时间去介绍她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的是从国家的教育机制、学校存在的根本意义、当前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方法等与大家进行对话。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带领所有与会者思考:“学校的根本作用到底是什么,学生应该从一所理想的学校里获得什么,如何成长,你的思考或做法”等。教师们围坐在一起,结合这个切人点写关键词,画流程图,分享好的做法。那次的教研活动给我很深的印象,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不等于一言堂的名师讲座或示范性样板课,教学交流其实就是一场场不用达成共识的思想碰撞。经验分享或学习榜样带来的多是模仿,数据收集实证分析多是规范,而自由思考和满怀热情,才有可能带来创造。齐白石寄语学画者:“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任何时代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都是一项充满了变数的马拉松长跑,它需要教师持续的热情,发自内心的渴望,以及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成就感,是一个充满个性化创造的过程。“互联网+”时代已到来,渗透,融合,重组,质变。教师专业成长是个永恒的话题,唯愿保持独立的个性和思考,共适应,共成长。

怎样理解使用互联网教育资源 合理使用 (Fair use)原则

雄浑
茶之道
1、教育工作人员有利于通过可靠途径获得各种用于教学、学习、学术研究个人学习的信息资料2、在创作和学习过程中,教育工作着可以自由的使用信息资料3、教育界在网络世界利用“合理使用原则”不应当 受到诸如以“授权”或者“执行”为名义的各种理由干扰4、在使用网络信息资料是教育界也应当尊重版权和版权人的义务即教育界应该教育他的下属机构和工作人员了解知识产权和使用受版权保护作品的法律依据“合理使用原则”通常是指为了学习、引用、评论、注释、新闻报道、教学、科学研究、执行公务、陈列、保存版本、免费表演等目的,可以不向版权人支付报酬而使用其作品。这是为了在保护版权人利益,加强对版权限制的同时,又不至于减慢慢信息传播速度和增加社会成本。  美国在 1976年修订的版权法对“合理使用”有如下定义:使用任何方法复制各种材料,将这些材料用于批评、评论、消息报道、教学(包括用于在教室内使用的多本复印件)、学术及科学研究不违背版权法。它允许教师、学生、学者及艺术家们使用持有版权法的各种资料,不必取得作者和出版商的许可,也不必付任何使用费,这对促进知识的进步和提高教育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育界,对“合理使用”信息资料比较一致的看法主要集中在 4个方面:  (1)教育界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的合法权益应该得到保护,即教育工作人员有权利通过可靠途径获得各种用于教学、学习、学术研究、个人学习的信息资料。   (2)在创作和学习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自由的使用信息资料。  (3)教育界在网络世界利用“合理使用原则”不应该受到诸如以“授权”或者“执行”为名义的各种理由的干扰。   (4)在使用网络信息资料时,教育界也有尊重版权和版权人的义务,即教育界应该教育它的下属机构和工作人员了解知识产权和使用受版权保护作品的法律依据。

互联网教育平台对未来有什么样的影响?

曼哈顿
伐柯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第三代远程教育,即现代远程教育。国内远程教育总体上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但是各种类型远程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中国的远程教育在未来一定能够茁壮成长,成为中国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约为1733亿元,对应年均复合增速约为20%。互联网技术对教育的赋能可以很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跨越时间、空间的互通共享,缓和传统线下教育培训领域重资产运营、人均产值低的不足,因此在线教育行业的出现、优化、普及是我国教育行业发展到一定时点后的必然结果。2016年,中国互联网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在整体互联网教育市场中占30.2%,仅次于高等教育,排名第二。用户参加职业教育目的明确、主动性强、付费意愿高,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外语、IT、会计等考试和资质类课程受到用户青睐;价格和教学效果是该部分人群关注的重点。目前网络教育市场产业链条已经逐渐成熟,课程提供商包括课程内容提供商、传统线下教育机构、互联网教育机构、创新型互联网团队;中间页平台提供商包括BAT综合流量平台、视频类中间页平台、垂直搜索引擎类平台;此外产业链还包括支付厂商、电信运营商和广告主/移动应用广告商。未来我国的远程教育行业将出现以下十大趋势:理论和学科建设走向成熟独立;办学与服务从高等学历教育向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转化;技术规范化、实用化、智能化;教学模式个性化与协作式学习;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多元化和多功能化;管理质量效益型;决策法制化、科学化;合作多方位、集团化;运作市场化、产业化;战略全国化、本土化、全球化。到2019年,中国远程教育市场规模将接近2000亿元。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局限性开始被放大。当传统教育面临房租人工成本高涨、用户满意度差等压力的时候,在线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互联网教育不仅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壁垒,并开始通过更低的成本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与评估模式打动用户,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而移动端教育产品的发展使得在线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实现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此以域退
留芳颂
中国教育正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更伟大的变革中。教育互联网+意味着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  互联网+课程,不仅仅产生网络课程,更重要的是它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因为具有海量资源的互联网的存在,才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能够及时地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互联网+教学,形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诸多全新的概念,由此,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大大提升了教学素养,而且,更令人兴奋的是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正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先学后教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才真正成为现实。同时,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再流于形式,通过互联网,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与同伴沟通,与老师交流。在互联网天地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最高限度,教师通过移动终端,能即时地给予学生点拨指导,同时,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的是提供资源的链接,实施兴趣的激发,进行思维的引领。  互联网+学习,创造了如今十分红火的移动学习,但它绝对不仅仅是作为简单的即时随地可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存在的概念,它代表的是学生学习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通过互联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强化,他们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到学习的需求与价值,寻找到不需要死记硬背的高效学习方式,寻找到可以解开他诸多学习疑惑的答案。当互联网技术成为学生手中的利器,学生才能真正确立主体地位,摆脱学习的被动感,自主学习才能从口号变为实际行动。互联网+学习,对于教师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教师远程培训的兴起完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也在互联网世界里变得现实,对于多数使用互联网的教师来说,他十分清楚自己曾经拥有的知识,是以这样的速度在锐减老化,也真正懂得“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互联网不但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技能,同样也改变了教师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他不再以教师的权威俯视学生,而是真正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与他们共同进行探究式学习。  互联网+评价,这就是另一个热词“网评”,在教育领域里,网评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打分,教师通过网络途径给教育行政部门及领导打分,而行政机构也通过网络大数据对不同的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时进行相应的评价与监控,确保每个学校、教师都能获得良性发展。换句话说,在“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里的每个人都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对象,而社会各阶层也将更容易通过网络介入对教育的评价。此外,互联网+评价改变的不仅仅是上述评价的方式,更大的变化还有评价的内容或标准。例如传统教育教学体制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基本由学生的成绩来体现,而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信息组织与整合、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教师积累的经验通过互联网获得共享的程度等等,都将成为教师考评的重要指标。

当前教育技术的研究热点在哪?有啥趋势?

张琳
忠狗
教育技术 目前最热门的研究方向>> 1· 网络文化2· 互联网心理学3· 教育传媒技术4· 教学系统设计5· 学习科学6· 创新性技术研究7· 教育技术哲学文化研究8· 教育技术艺术基础研究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0·当代信息技术前言跟踪与教育应用研究11·教育人工智能研究12·绩效技术与企业培训13·远程教育与远程培训14·协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15·知识工程学研究16·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与基础理论研究17·国外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评价管理模式及优秀论著与教材的引进18·国外优秀教育技术专业网站资源研究19·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办学模式、合理分布与发展规划 教育技术研究 当前的热点问题>> 当前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与教师专业化·学习共同体(利用技术构建)·学习型软件开发·学习社区·传统教育中的技术与现代技术·远程教育模式、控制、评估、监控·学习资源库建设·基于资源的学习RBL·构建网络教师教与学的共同体·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如何利用司空见惯的技术促进学习·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与培养·不可避免的技术带来的问题——弊端·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很讨厌的问题,事实上,信息技术无处不再,它只是一种工具,讲到这个问题,就好像教你如何使用一把斧头,它能劈、砍、锤、敲……,并且该这样辟、这样砍、这样锤、这样敲……,你觉得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熟练使用而已!) 总之,教育、教学、学习有多少问题,教育技术就有多少问题! 教育、教学、学习有多少理论和实践,教育技术就有多少理论和实践! 有教育、教学、学习就有教育技术的未来与发展! 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主流中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要管别人怎么看,做教育技术的人只需要干自己的事,就是对专业的贡献。--------------------------------------------- 学科研究领域>> 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学科,其研究领域可以分为基础性探索和应用性探索两个层次(如图1.1)。基础性探索所产生的是教育技术学的一般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成果,包括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这为教育技术的各种应用领域提出了共同的基础,集中体现了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术贡献和创新。在学科交叉与研究发展过程中,在此层面主要有三种倾向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教学设计(学习环境设计)、面向教育需求而出现的创新性技术研究以及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文化研究。应用性探索直接面向教育技术的各种应用领域,探讨、回答源于实践领域的问题,集中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的独特应用价值。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可以划分为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在学校以外的企业培训、终身学习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远程学习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种方式一方面拓展了学校教育,成为远程教育,而另一方面可以实现面向企业等机构的远程培训。远程方式本身也日益渗透到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内部,不只作为其外部延伸。面对面方式和远程方式日益表现出融合的趋势,而不再像远程教育出现之初那样界限分明。基础性探索和应用性探索之间并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基础性探索为应用性研究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基础,而应用性探索所提出的需求以及所提供的带有具体领域特色的研究成果可以反过来推动和丰富基础性探索,比如面向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所出现的绩效技术就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一框架对当前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做一概要分析,以说明这些分支性研究领域的现状。教育技术学的基础性探索 在基础性探索层面上,当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集中体现为三大主要研究倾向:教学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创新性技术和哲学文化研究。 (一)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研究 此方向主要是教育心理取向的研究。教学设计也称为教学系统设计,它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探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系统论思想和传播理论的影响。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最核心的内容,对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历来是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随着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的发展,教学设计理论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教师中心的教学设计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者则称之为“学习环境设计”(Learning Environment Design)。而教学设计研究不简单是搬用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它同时也推动、丰富了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发展,两者之间呈现出双向的互动关系。 当前,学习理论至少有三种新的发展倾向特别值得关注:即强调学习的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我们需要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重新审视教学过程的设计,用新技术支持、促进新教学观的实现,这对当前的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教育技术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超媒体环境会带来更有效的学习,还是只会带来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肤浅的学习?如何解释在计算机媒介通讯(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这种新条件中的人际沟通和知识建构?等等。而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探讨恰恰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的独特贡献。因此,在此领域中有两个重要的前沿性研究方向,其一是基于新的学习理论、以新技术的发展为背景来研究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分析新技术在这种新教学模式中的功能及其实现。诸如乔纳森(D. Jonassen)的学习环境设计模型、CTGV提出的锚式情境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以及瑞格鲁斯(C. M. Reigeluth)、梅瑞尔(M. D. Merrill)等的工作均在此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其二是面对新的信息技术环境重新审视人类的认知学习过程,回答在传统学习环境中所不存在或不甚突出的问题。比如基于CMC的人际沟通与协同知识建构,超媒体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搜索、获取与整合,网络环境中的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建模与可视化表征,等等。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The Lear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玛夏琳(Marcia Linn)课题组等均在此方面有丰富的研究,在国内,北师大心理系的陈琦教授及其课题组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当然,上述这两个方向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美国的“创新学习技术中心”(The Center for Innovative Learning Technologies (CILT))作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合作研究机构,其核心研究主题明显同时结合了上述两个方向,如可视化与建模(visualization and modeling)、社群工具(community tools)、学习测评等,其中既涉及对新环境中的认知学习过程的研究,也涉及到如何利用新的学习理论和新技术来设计新型学习环境的问题。 (二)创新性技术(The Emerging Technologies )研究 这里的创新性技术研究是指面向教育需求探讨新技术的综合应用方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对信息技术本身进行创新,包括硬件及软件技术的创新(而不仅仅是对现成技术的应用),以新技术发展推动教育技术的进步。这类研究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了面向教育需求对技术应用方式或技术本身所进行的创新,正是这一点才使这类研究具有了基础性探索的特征,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软件开发不属于这一类研究,而应归属在应用性探索之列。创新性技术的研究集中体现信息科学的交叉渗透和影响,在整个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这种在教育应用层面上的技术发展尤其是技术创新也集中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的学术贡献。在此方面的工作包括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所进行的关于智能辅导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ITS)的研究,有关智能代理(Intelligent Agent)的研究,等等。当前所进行的关于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研究也格外值得关注,即超越桌面计算机以及传统人机交互方式的局限,发展无所不在的、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的技术工具。掌上电脑、无线联网以及新的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等均为此提供了条件,而这些技术创新将更好地支持学生在学校及家庭中更便利地使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实现跨时空的开放学习方式,并促进全体学生的平等使用,减少数字鸿沟。泛在计算也是美国“创新学习技术中心”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 (三)哲学文化研究(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investigations) 哲学与文化学取向的研究所关注的是技术发展应用对社会及和人类自身发展、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过程与体制的深层影响及其应对方式,以此来指导新技术条件下的教育变革。与前面两个研究方向不同,前两个研究方向关注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而哲学文化研究则首先需要对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做批判性反思:将信息技术引入教育真的是必要的吗?这会对教育、对人的发展、对社会文化产生怎样的挑战和深层影响(积极的、消极的)?等等。这一研究方向集中体现了哲学(尤其是教育哲学、技术哲学等)、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和影响,而这一领域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的新的深层问题也反映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学术贡献。当前,后现代哲学的技术观对于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做了批判性反思,反对技术至上的观点,突出了理性方法的有限性、集权性和中心性。有关技术哲学的研究在重新审视技术的实质、发展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强调将技术放在具体的社会文化之中,分析技术问题的文化根源。当前的教育哲学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所有这些都会对教育技术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另外,在教育领域中的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哲学家提出了新的课题,数字化时代的人类生存方式,信息时代人的素质结构与教育的目标,对传统读、写、算能力的新解读,多媒体多带来的视觉文化,网上虚拟空间中的师生交往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以哲学为基础进行深入思索的问题。在此方面,国外学者展开了一些探索工作,诸如《数字化生存》等著作中的有关思想。在国内,桑新民教授等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除上述研究外,教育技术中的文化学、社会学问题近年来也开始格外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研究者发现,任何一种教育技术产品都体现了它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的特征,白人文化中所形成的教育技术未必能适应黑人文化。另一方面,同一种技术工具在不同文化之中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应用方式,正如美国一部电影中所描述的,一个可口可乐瓶子在一个原始部落中可以意想不到地被用作各种各样的工具。在我国,计算机教学软件在其发展早期即出现了习题库式课件的泛滥,而网校发展也首先以升学辅导为起点,这些不能不说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如何揭示出教育技术的社会文化性?应该如何适应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等等,这些都是有待研究的问题。 总之,教学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创新性技术和哲学文化研究构成了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中三个主要的基础性探索方向,这是教育技术学研究发展的三大生长点(根基)。而这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信息技术的创新会推动和支持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而新的学习环境设计又会对技术提出更新的需求;哲学文化研究对于前两者的发展及应用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学习环境设计的变化、技术的创新发展又会对哲学文化研究提出新的挑战。这些基础性探索构成了应用性探索的共同基础。 二、教育技术学的应用性探索 在应用性探索层面上,当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重要主题:面向学校教育所进行的关于IT整合于学校教育的研究、面向企业培训所进行的绩效技术研究以及远程教育与远程培训研究。(一)IT整合于学校教育(Integrating IT into schools) 学校教育无疑是教育技术首要的应用领域,当前,研究者在此方面所关注的首要主题是如何在学校课程及教学中充分利用IT所提供的潜力,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促进学校教育的变革。自90年代以来,研究者日益看到,IT用于学校教育决不简单是将IT作为一种工具或一门课“添加”到传统学校之中,而是涉及到一系列深层变化。所以,如何将IT整合(或融合)到学校课程及教学之中,推动学校教育的全面深层变革?这成了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主题。在国内,我们将这一问题称为“教育信息化”。英国很早就在将IT整合于各科教学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工作,对数学、语文、科学等各学科在教学中所应使用的信息技术及应达到的效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并开展了追踪研究。伦敦大学的M. Cox等均在此方面有丰富的研究。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也提出了学科教育中应用技术的标准。从各国的经验来看,IT在学校教育中的整合应用至少涉及到4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硬件设施建设运行、内容资源设计开发、教师培训和制度文化改革,这决不简单是在学校中添置计算机设备。在这些方面,IT在各类课程中的整合应用模式、应用效果(包括短期及持久影响),基于IT的课程资源设计开发,IT应用与新型教学模式的整合,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标准与模式,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最近国际教育技术界关注的问题。(二)绩效技术(performance techniques)与企业培训 终身学习在学校教育之外,企业培训以及终身学习也是教育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与偏重文化传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不同,企业培训具有更具体的目标指向性,更关注受培训者在特定领域中的绩效水平的提升,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具体途径。绩效技术就是主要针对企业等机构的培训而发展起来的,它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工作业绩水平。 绩效支持系统(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的设计、实现及绩效评估等成了这一领域中的重要问题。这一领域近年来日益引起了研究者及企业界的关注。美国100佳企业均在员工培训上投以巨资。在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于2001年7月召开的世界计算教育大会(WCCE)上,专门成立了关于终身学习的专业组,核心问题是探讨“面向企业的大学”(University for Instry, UfI),主要是探讨如何以IT支持企业培训。应该说,这一应用领域为教育技术提供了新的具有吸引力的发展空间,但研究上相对而言还比较薄弱,有待大力推进。(三)远程教育与远程培训 远程教育与远程培训最初是学校教育及企业培训等的拓展形式,用以使远离优势教育资源的人能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培训,大大提高教育和培训的开放性。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与培训从广播电视教育过渡到了以网络教育为核心的阶段,当前引起了人们的格外关注,网络课程系统及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开发及远程学习的评估、管理等问题成了研究者探讨的重要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研究者开始用分布式学习(Distributed Learning)而不是远程学习(Distance Learning)来描述基于网络的虚拟化学习方式。远程学习或远程教育所强调的是把教育资源传递给身处远方(可能是偏远地区)的往往有全职工作的学习者,为他们提供开放的教育机会。而分布式学习所强调的不是学习者身处远方,他们可能就在当地学校中,但他们在学习中会接触、利用分布于不同地方的(而不仅仅是眼前伸手可及的)资源。另外,分布式学习所适应的不仅是空间与时间的距离,而且要适应学生知识经验背景、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这种发展趋势使得学校教育中的IT应用与远程教育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淡化,在校学生也往往在其课程学习中广泛采用网络学习方式,获取异地的学习资源,与身处其他地方的学习者、专家等进行跨时空的沟通、协作。所以学校教育与远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整合的趋势。同样,企业培训本身也大量采用了远程培训的方式。【参考文献】[1] 张建伟.当代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架构——教育技术学在做什么?[J]《教育研究》.2002

大家怎么看教育互联网

是谓能移
第三部
互联网教育吧。理念很好,做法也很好。不过让孩子接触互联网,有弊端也有好处。看预防做的好不好了、中国教育和互联网没啥关系在28号举行的WISE1.0互联网创业者大会上,我讲了自己对于互联网教育行业发展的观察和思考。  关于互联网教育  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变革,但是这个时代又是一个需要坚持的时代,不管移动互联网这个时代发展得多么快,但是教育的本质,你是必须坚持的。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孩子们,让孩子们能够以更好的学习方法、更高的效率达到他们成长的目的。  在移动互联时代来到的时候,我稍微统计了一下,大概有接近150家的基于互联网创业的教育公司,打的旗号都是要把新东方灭掉。最极端的是有一家公司说,我们3个月就能让新东方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那家公司已经消失了,新东方还在。  所以我想说,从新东方角度来说,我们是不是只是一个很土的公司呢?是!因为新东方所有的收入现在几乎来自于地面,当然线上也有3个多亿的人民币的收入,但是跟新东方80亿的总盘子相比,那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  新东方做事方针  根据对新东方本身的研究、思考,我总结了六句话,这就是新东方做事的指导方针:地面为本、研发为魂、体验为王、客户为先、系统融合、边界无限。  地面为本:大家想想有哪个移动互联网公司上面有平均300万的客户,并且平均每个客户能够交给你几千块钱的?新东方地面每天的学生量都是100万以上,年学生量是300万,所以如果不把这个地面的数据用好的话,新东方就不可能有互联网。因为所谓的移动互联网的未来,最重要的还是数据、是客户、是引流、都是入口,到最后最重要的是要把所有这些流量转换成口袋里的钱。  同时大家都知道,客户群体是有分类的,18岁以前的孩子和18岁以后的孩子是不一样的。18岁以前的孩子通常要以地面为主,因为原则上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每天24小时待在网上,但是18岁以后的孩子变成了自觉学习人群,自觉学习人群他原则上就可以以线上为主,以移动为主。  所以,新东方到现在为止所有关于教育的公司,只要是地面运作得还不错的,都一边讲着要向互联网进军,一边不断地在各个城市拓展他地面的教学点,甚至走进二三线城市去。这也表明,教育培训公司,地面业务原本就是保障今后发展的坚实基础。  研发为魂:大家都知道教育不是光有网就行的,还必须要有内容、产品,要有系统,当然要有平台。平台跟我们的关系更密切,因为有了平台以后,就可以把内容和产品往外传播,但是当你没有内容产品的时候,也是传播不了东西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有很多做平台的公司,但是上去以后发现什么内容都没有,那就会很麻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东方两万多个老师,就是新东方最宝贵的资源,新东方如果要做平台的话,我们可以把经过新东方认证的4000个高级老师立刻放上去。  并且老百姓还有这样一个想法:如果我们在网上碰到了一个不靠谱的老师,把我们的钱给骗走了,那怎么办?可地面上的俞敏洪马上就能找到,他能跑到哪里去?这就变成了种信誉保证,很容易把学生引流到4000个优秀老师的名下来。要变成一个纯粹的平台,你就必须要有内容、研发,教育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有300年历史的哈佛大学要比北大显得更加厚实的原因,因为他有300多年教育资源的积累。  新东方在过去的25年中做了大量的教育资源的积累,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如何把这些教育资源转到线上,或者是把它跟线上线下结合起来。  体验为王:在5年以前,我曾经参加过一次马云和王健林的对话,当时王健林想要在全国以最快的速度开设万达影院,马云告诉他你不要开。因为现在所有的视频都可以随时随地进家门,马上都能进手机,家庭影院已经达到了跟电影院一样的效果,所以你投影院一定会亏本。  王健林当时回了这么一句话,他说电影院不是为我们这样的人造的,是为小年轻造的,你不能想象一对小年轻谈着恋爱在家里,坐在父母的前面看电影。事实证明什么呢?电影是一个体验为主的行业,所以大家突然发现,这几年电影院特别火爆,连《中国合伙人》这样不怎么样的电影,都有6个多亿的票房收入,那是什么?小年轻无聊要到电影院去体验,电影院不仅仅是看电影的地方,还是打游戏的地方,还是吃爆米花的地方,还是拉着女朋友的手,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地方,体验为王。  当然有些体验是可以完全在线上完成的,有些体验是需要线上线下结合完成的,有些体验可能是必须要到线下才能完成的。教育就是这样一个行业,有些东西可以在线上全部完成,有些东西必须线上线下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有些东西可能只能到线下,才能完成学生和家长最完美的教育体系。所以新东方现在打造的是线上体系、线上线下结合体系和地面体系三者完整地要结合的三种体系。这个体系怎么来?根据客户的体验来,客户想让我们做什么,就是学生家长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他们提供怎样的体系。  客户为先: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如果客户到最后说,我们的孩子想一边游泳一边学英语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把新东方的系统装到游泳池里面去。如果说学生说希望把游乐场和少儿教学结合起来的,我们可能就把小型的游乐公司,引到了新东方的教学区,这就叫做客户为先,根据客户的需求来设计自己的商业模式。不要去讨论这个模式是线上好还是线下好,其实没有区别,区别在于什么好,你就往什么方向走。实际在于你能够从内心深刻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这样的话你才能真正把生意做成功。  最后靠什么呢?靠大系统融合起来,而教育领域系统有两个:  一个是把学校、家长、老师、学生联合起来的交互系统;另一个是把内容进行智能化处理的内容系统。  把这两个做起来以后,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抓取你在教学方面提高效率减少学生花费时间的这样一个东西。因为说到底,互联网教育能带来对学生最大的好处,有可能是在花尽可能少的时间的情况下,还能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我们曾经在一个班做了一个实验。当初我讲课,我认为这道题下面坐的大部分学生都不懂,因此我把这道题讲得详细一点;我认为大部分学生都懂了,可能就把这道题略过去了。但是这个数据是不精确的,是靠老师的自我判断,最后才发现老师的判断基本是错的。  我们在教室里安装了一个智能系统以后,让学生当场做题,当场统计数据,结果老师认为80%的学生能做对的题目,下面的学生却有80%做错了。后来根据学生做题目的对错来分配老师的讲课时间,我们发现这个班内的学生的平均成绩比另外一个班高出了整整30分,这就是智能化统计所带来的结果。  所以系统融合带来的是高效率的、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学习,以及学生语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完全没有障碍的交流和沟通,到最后就变成了边界无限。  上课不仅仅在教室里,新东方已经有三分之一的课是老师在家里的时候上的,大概是80%左右的作业,是通过系统到了家里以后,老师搜集数据,第二天就开始对学生讲的。所以最后的结果,实际上还是回到我刚才的原点:现在的教育时代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时代,所以在未来的教育时代,谁能把教育做得边界无限,谁就占据了教育的制高点。  现在美国的三大MOOC公司都来找过我,Coursera、edX、Udacity的创始人,他们和我说他们每年都要烧大量的钱,几千万到上亿美金,到现在为止看不到一点赚钱的希望。但是他们三个几乎一致地认为,未来这三个系统基本上可能都会变成非营利系统,由国家或者说由民间基金会来出钱支持发展。  但是他们都信心满满地说,未来全世界的教育就是美国的天下。因为已经有几万门课,在全世界任何一个点上,都可以无边界地让愿意接受的学生可以去倾听,所以中国的教育不是落后在老师上,也不是落后在内容上,而是落后在中国的整个体系上,他没有一个往世界走的无边界体系。  最后我祝愿在未来中国所有的教育,不仅仅是新东方,包括大学教育、中学教育,能够无边界地走向中国的贫困山区,走向中国的边远地区,能让我们更多的孩子们,接受全世界最顶级的教育系统。

互联网+给教育行业带来哪些红利

数日不见
道丧世矣
 可读一读《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09日 14版) 随着“互联中国+”在年初的两会上被纳入国家战略,互联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各行各业莫能避之。   不得不说,教育是最为保守的行业之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开展了一轮又一轮,“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通了一年又一年,中国络课程建了一茬又一茬,但只要你走进大中小学的课堂,你会发现,课堂还是那样的课堂,除了PPT替代了传统的板书外,与十几年前相比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我们不能简单认为这是教育本身的错,只能说是之前的互联中国发展对教育的冲击力度还不够,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   但如果您认为互联中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估计您又错了!进入到2015年,互联中国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连接一切”的特征开始展现得淋漓尽致,以“横扫一切”的霸气向传统行业发起了攻击。   那么,“互联中国+”会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在迎接“互联中国+”的挑战时,教育又将面临什么样的风险?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享受“互联中国+”带来的红利大餐,而又不会成为车轮碾过的孤魂野鬼呢? 旧教育生态的毁灭,新教育生态的重建   我们不可低估“互联中国+”对教育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能深至骨髓,直接摧毁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新的教育生态。   “互联中国+”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互联中国+”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中国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互联中国+”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可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的“互联中国+”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   在“互联中国+”的冲击下,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甚至有可能彻底消失。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正对学校教育机构发起强有力的冲击。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同进步。   从实质上看,“互联中国+”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中国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中国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中国+”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互联中国+”加速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系统的自我进化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率低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种自我进化能力低下的原因在于教育系统自身的封闭性。“互联中国+”敲开了教育原本封闭的大门,也就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人人都是教育的生产者,人人又都是教育的消费者,这种新型的教育生态必然会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教育将面临三大挑战   互联中国给教育生态圈带来种种利好,但在这种强有力的冲击下,教育自身也将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开放教育生态中,教育的育人功能面临被弱化的危险。传统的教育中,教师面对面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会将德、智、体、美的育人工作融入其中,给孩子以美德、艺术等层面的熏陶感染。然而,在互联中国时代的教育中,师生之间更多是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互,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   学习者,尤其是低龄学习者,他们还没有足够的道德判断能力,若在没有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熏陶下独自面对开放的鱼龙混杂的互联中国信息,如何保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思想方法?“外事问百度,内事也问百度”,如此一来,学习者几乎可以在中国络上找到任何他们需要的学习资源。然而,长此以往,凡事一“搜”了事,真的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加工和学习者本身的智力发展吗?长期运用各种互联中国设备辅助学习,中国络游戏逐渐替代了日常的线下游戏,对学习者身体健康的影响也不言而喻,如何增强体质、强健体魄、培养意志力?“足不出户遍知天下事”的互联中国时代,学习者的学习方便快捷,但是他们与学习伙伴日渐疏远,与大自然渐行渐远,真正用多种感官去接触世界的机会越来越少,那么学习者的艺术教育何来灵感呢?   学习的碎片化让学习者专注度下降,学习深度下降。互联中国降低了人们学习的门槛,随处可见的知识分享和信息传播给人们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学习。学习的广度大大增加,人们可以涉猎学习自己熟悉的、不熟悉的各领域知识。然而,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却严重碎片化,学习者会利用乘坐公交车、课间休息、睡前十分钟等等的零碎时间,学习了解一些零碎知识。学习时间的碎片化会导致学习者养成懒于思考和知识加工的坏习惯,对于唾手可得的大量碎片化知识和信息一目十行而不加以思考;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会使得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难以建立,从而学习者学习到的都是很多零散的点,而难以加工成为有意义的知识中国络。如此,学习者的学习深度很难保证。   在海量信息和知识前,学习者学习能力面临巨大挑战。传统教育中,学习者面对的知识量相对固定,知识的复杂度不高,学习资源匮乏,因而传统教育下的学习者会以这些固定的需要学习的知识为核心进行深入思考挖掘和反复练习。而互联中国下的教育与各行各业的知识在不断融合,知识不断更新拓展,知识的复杂度加强,信息以指数式增长,可用的资源虽丰富却也鱼龙混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学习大量新知识?如何应对指数式增长的信息?如何选择自己需求的资源?这对传统学习环境下成长学习能力和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不足的学习者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互联中国+教育”:我们需要冷静应对   面对“互联中国+”时代给教育带来的这些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冷静应对。   第一,要坚持“教育为体、互联中国为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我们要始终牢记教育是核心目标,互联中国只是用来提升和变革教育的技术手段。因此,我们要坚持“教育为体、互联中国为用”的指导原则,从教育的核心需求出发合理使用互联中国,而非任由技术胡作非为,让教育自身褪了色。我们不能过分夸大互联中国的变革作用,要积极防止不良信息、中国络犯罪、中国络沉迷等现象对教育造成负面影响,要及时通过健全法律、加强监管等方式净化互联中国环境,让互联中国更好地为教育所用。   第二,要发挥宏观调控下的市场主体作用。“互联中国+”时代,要想充分利用“风口”,就不能把“风口”堵死,顺势而为是最佳选择。新兴互联中国教育企业是“互联中国+”时代改革教育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充分尊重并保护其自主地位,要避免从政策层面对其进行多重限制,从而束缚这一新生力量的发挥。同时,为了避免互联中国企业、高校、中小学进行重复的低水平建设,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也不可少。政府要把握好情报员和裁判员的角色,而非直接冲进赛场参加比赛。   第三,学校教育要敢于从知识教育向思维教育转变。面对“互联中国+”的冲击,学校教育与学校以外的教育应该有明显的分工,学校教育更多地承担起“授人以渔”的责任。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教育就得在知识内容上删繁就简,将教育的核心从知识为主的教育向思维为主的教育转变。   总之,面对“互联中国+”的挑战,教育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中国“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让教育在“互联中国+”的“风口”飞得更高、更稳、更远。

网络学习的教育形式有哪些

载歌载舞
大侦探
网络高等学历教育问答  1、现代远程教育学历证书国家是否承认?  答:自199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68所普通高校学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允许上述68所试点高校在校内开展网络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现代通信网络,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对达到本、专科毕业要求的学生,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后,国家予以承认。  2、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式教育学历证书国家是否承认?  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一个部分,由其培养的达到本、专科毕业要求的学生,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后,国家予以承认。  3、哪些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证书国家承认?  答:教育部批准了68所高等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对这68所高校培养的达到本、专科毕业要求的网络教育学生,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后,国家予以承认。这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名单如下: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东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4、教育部对现代远程教育有何规定?如何查找这些规定?  答:教育部从1999年启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以来,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招生、教学、教学管理、支持服务、资源建设、考试等各方面都做了严格的规范和要求。这些政策和规定可在教育部网站浏览,也可在各试点高校网络教学管理网站上查询,还可通过多种通讯手段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现代教育教育试点高校进行咨询。  5、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性质是否相同?  答:教育部批准的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设立了网络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具体名称请咨询试点高校),归口管理试点高校的网络教学工作。  6、在奥鹏远程教育学习中心取得的大专学历国家是否承认?  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管理与运行单位,下设有奥鹏远程教育学习中心,其职责是为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校外教学支持服务,同时也可为教育行政部门、办学机构提供专项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不具有网络学历教育招生资格,不颁发学历证书。试点高校通过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的协助,招收的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学生,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达到本、专科毕业要求的学生颁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后,国家予以承认。  7、现代远程教育是不是网络教育?  答: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态,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网络教育(以面授教学、函授教学和广播电视(视听)教学为辅助),它以学习者为主体,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现代远程教育是相对于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等传统远程教育形态而言。网络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即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教育,在教育部已出台的一些文件中,也称现代远程教育为网络教育。  8、网络教育学费收取标准依据是什么?  答:对网络教育学院的学生,可按教育成本收费,其收费标准和办法由学校按国家有关规定报学校所在地收费管理部门批准后执行。网络教育学院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9、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有无规定?  答:学历教育的修业年限由学校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专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本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四至五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三至四年。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修业年限应当适当延长。”以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主的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其修业年限不得少于同层次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并应适当延长。  10、现代远程教育是不是像普通高校一样每年只能毕业一批?  答:网络教育学院应实行学分制。学历教育的学分有效期和修业年限由学校根据有关法规决定。网络教育学院可以通过国家统一的考试来录取学生,也可自行组织考试录取学生,招生形式和入学标准由试点高校自行规定。因此,网络教育学院一年内可以有几批毕业生。  11、专科报网络本科是否可以跨专业?  答:专科毕业生继续接受专科升本科阶段的教育,一般应在相同或相近专业中进行。具体情况请咨询试点高校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管理部门。  12、请问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报考研究生,是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还是以普通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同等对待?  答:对取得毕业证书并经国家电子注册后的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其学历证书国家予以承认,其报考研究生时,应按国家对取得本专科毕业证书者报考研究生的有关规定执行。  13、我是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只有本科毕业证,没有学位证,考研时是否需要加试2门专业课?  答:取得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本科毕业证书的学生在报考研究生时享受与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本科毕业生一样的政策待遇;可按国家对取得本科毕业证书者报考研究生时有关学位问题的具体规定执行。  14、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在报考研究生时可否跨专业报考,跨专业报考的是否要加考什么课程?  答: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在报考研究生时享受与国家承认的其它学历本科毕业生一样的政策待遇。关于跨专业报考研究生时,是否要加考课程及具体考试科目请咨询拟报考院校的研究生招生管理部门。  15、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报考公务员有没有限制条件?  答: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毕业证书是国家承认的高等学历证书之一,在报考国家公务员时,其学历待遇等同于其他国民教育系列的高等学历教育毕业证书。报考国家公务员的其他条件规定请咨询相关人事管理部门。  16、国内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可否在香港获得认可?能否在香港参加在职教育,如研究生等?  答:咨询港澳台办公室。  17、参加高考统招进入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通过全日制学习形式获得的毕业证属于哪一类?  答: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可以通过国家统一的考试来录取学生,也可自行组织考试录取学生,招生形式和入学标准由试点学校自行规定。对其招收的经过培养达到本、专科毕业要求的学生,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后,国家予以承认。关于“参加高考统招进入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通过全日制学习形式”的学生,其毕业证书内容和形式,请咨询所在试点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或学生学籍管理部门。  18、现代远程教育毕业生应发何种毕业证书?  答:根据国家有关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规定,对达到本、专科毕业要求的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学生,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后,国家予以承认。  19、现代远程教育将来的发展趋势会怎样?  答: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以来,在网络教育的管理机制、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现代远程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将成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20、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毕业证书上有哪些内容?  答: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毕(结)业证书应注明以下内容:  (一)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学习起止年月;  (二)专业、层次(博士、硕士、本科、专科或高职、第二学士学位)、毕(结)业;  (三)学习形式(网络);  (四)本人近期免冠正面二寸彩色照片并骑缝加盖学校钢印;  (五)学校或培养机构名称及印章,校(院)长签名;  (六)发证日期及证书编号。

互联网对教育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

母曰
国教育正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更伟大的变革中,教师的信息组织与整合。 互联网+评价,在“互联网+”时代,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互联网+意味着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网络教学资源、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他们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到学习的需求与价值,不仅仅产生网络课程,通过互联网。此外,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创造了如今十分红火的移动学习,的是提供资源的链接,同样也改变了教师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确保每个学校、教师都能获得良性发展、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而社会各阶层也将更容易通过网络介入对教育的评价,以先学后教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才真正成为现实,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能即时地给予学生点拨指导,寻找到不需要死记硬背的高效学习方式,教育领域里的每个人都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对象,大大提升了教学素养。 互联网+教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再流于形式、网络教学软件,寻找到可以解开他诸多学习疑惑的答案,但它绝对不仅仅是作为简单的即时随地可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存在的概念。换句话说,学生才能真正确立主体地位,而是真正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时进行相应的评价与监控,才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实施兴趣的激发。 互联网+学习。在互联网天地中,教师远程培训的兴起完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由此。他不再以教师的权威俯视学生,对于多数使用互联网的教师来说,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强化,而行政机构也通过网络大数据对不同的学校,教师通过移动终端,对于教师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在教育领域里,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教师通过网络途径给教育行政部门及领导打分,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与他们共同进行探究式学习,都将成为教师考评的重要指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网络教学系统,更令人兴奋的是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代表的是学生学习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生活化也变成现实,摆脱学习的被动感,网评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这就是另一个热词“网评”,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正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例如传统教育教学体制下,更重要的是它让整个学校课程,也真正懂得“弟子不必不如师,互联网+评价改变的不仅仅是上述评价的方式,他十分清楚自己曾经拥有的知识。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与同伴沟通、网络教学视频等诸多全新的概念,而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也在互联网世界里变得现实,课程内容艺术化,是以这样的速度在锐减老化,同时,自主学习才能从口号变为实际行动。当互联网技术成为学生手中的利器,而且。通过互联网,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最高限度,更大的变化还有评价的内容或标准,与老师交流。同时,进行思维的引领,形成了网络教学平台、教师积累的经验通过互联网获得共享的程度等等,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能够及时地进入课堂。正是因为具有海量资源的互联网的存在。互联网不但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技能,而在“互联网+”时代,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打分,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 互联网+课程,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互联网+学习,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基本由学生的成绩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