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斗
创新创业能力是未来能否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提升自我的内在支撑,尤其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锲合,这也是本文的立意与关注点。 一、会计专业大学生学科教育的特点与培养目标 (一)会计学科教育特点的概况分析 会计专业一般是由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两大部分构成,其主干学科包括工商管理和经济学。而核心专业课程一般由四个模块组成:如专业基础课程:以高等数学、基础会计、统计学等课程为核心,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学科素养,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是专业主干课程:以管理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三是专业发展课程:开设财务会计、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方向的相关选修课,目的是拓宽专业与就业空间。四是专业实验类课程:以基础会计模拟、会计信息系统实训、综合会计实训等课程为核心,并由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实习课程和社会调查四块单元所构成;通过本类课程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受到会计方法和技巧的专门训练,并具有运用理论知识处理会计业务的实际能力,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会计专业学科培养的目标 会计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及各类政府部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素养,力求基础宽厚、专业扎实,掌握国家财经法规和会计、财税政策,具备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市场营销、经济管理、计算机和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运用会计学及其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从事会计实务、专业教学及科研工作等。 二、目前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较侧重于传授会计理论和知识,基本忽略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发展需求。其培养模式和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教育模式基本还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 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学方式相对于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与欧美等大学自由灵活的创新教学模式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教育模式基本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格局上,如教学模式与授课方式,学生课外活动的贵族式格局与非普惠性等;而授课方式均以课本专业知识教学为主,教育方式上多数实施应试型教育模式。 在课堂上,学生往往扮演被动的角色,他们机械地听课,完成布置的作业;未能有机地溶合到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中去,学生自主创新和创业的能力没有得到更好地引导与开发。在课外活动中,侧重的是体育、文艺、游戏类,而科技型、竞技类、实践类的课外活动参与人数相对较少,关注度也比较薄弱。基本演化成少数精英荟萃的赛事活动和文档制作活动,无法真正普惠到广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实际需求。而国外会计专业的教学一般采取讲授、辅导、研讨、实践相结合方式。课堂讲授一般分专题进行,占课程内容约30%,而教学过程的70%,则需要学生们课下分析、研讨、实践或撰写专业论文等。 (二)传统的专业培养比较侧重理论知识灌输,忽略了学科实践的内在特征 资料显示: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及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需求大,用人单位比较注重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许多院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理论与知识,却忽略了专业本身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其实习或实训环节的安排,也基本是走形式却没有什么针对性。 同时,在培养中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融合,过分地注重专业知识的复制,热衷于课堂式的理论教学,尤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围绕着教师的理论思维进行布道等。这样就造成学生缺乏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忽略或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违背了人才培养教育的初衷。总之,人为地割裂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影响了会计学专业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又影响了独立思考、创新等能力的塑造。 (三)专业学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未能有机地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如果仅接受了较好的专业知识教育,可能会培养出一个乖学生,但未来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好的创造者;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评价的“高分低能”,或“智商高而情商低”等怪异现象。许多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完全割裂开来,把创新创业教育完全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忽略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本质;从而稀释了国民教育的整体投资效应,动摇了国家发展的根基。 应该说,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能力则是专业教育的扩展;而创新创业能力的度量,也必将成为未来社会选择毕业生的一条“红线”与硬性指标。这就需要我们会计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们,要勇于担当使命、能够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