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湖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怎么样?

旧货店
其有以备
简介:湖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依法设置的直属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是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批准建立的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中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的技术实体。2003年经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在我院基础上建立了“湖北省计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湖北省计算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湖北省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站”。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国质检科 [2004]256号文建立了“国家光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国质检科 [2005]471号文建立了“国家无损检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详情官方电话官方服务官方网站天眼服务

湖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的介绍

飞车党
独成而意
湖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依法设置的直属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是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批准建立的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中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的技术实体。2003年经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在我院基础上建立了“湖北省计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湖北省计算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湖北省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站”。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国质检科 [2004]256号文建立了“国家光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国质检科 [2005]471号文建立了“国家无损检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汉口火车站到湖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怎么走

无影无踪
大明星
如图采纳吧

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有做第三方检测吗

采色不定
祥林嫂
是一家获得国家计量认证CMA证书,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具有独立法人资质、政府认可的第三方环境安全检测服务机构,出具的报告具有法律效力。 中心实验室严格按照相关国家标准配置了标准化的实验场所和设备、组建了以武汉轻工大学教授为班底的专业检测队伍,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中心实验室拥有整套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生化培养箱、全套的气体采样设备等。 中人检测可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环境质量检测(水质、地表水、地下水、海水、生活饮用水、空气、声、土壤、底泥);环境污染源检测(废水、废气、废渣、厂界噪声、设备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固体废物等);室内空气检测(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

测量用的量具使用正常是否需要送计量员处进行校正?

宏大而辟
浑沌
是的,如果是需要审核用的数据,那么就需要外部计量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宜昌分院怎么样?

白专家
来一发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宜昌分院是2013-11-01在湖北省宜昌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宜昌市西陵区夷陵大道72号九州大厦A座2008室。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宜昌分院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20500082321923A,企业法人习宇,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宜昌分院的经营范围是: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程项目管理服务(不含前置、限制、禁止经营的项目);工程总承包服务;地下管线探测;地质勘查技术服务;工程勘察设计;市政工程、房屋建筑工程、水利工程、风景园林工程、岩土工程设计服务;公路工程及相关设计服务;环境工程专项设计服务;城乡规划编制;城市规划设计;工程技术咨询服务;工程造价咨询服务;编制工程概算、预算服务;工程结算服务;岩土工程勘察服务;岩土工程勘察综合评定服务;工程地质勘察服务;工程水文勘察服务;工程钻探;凿井;测绘服务;建筑材料检验服务;公共设施安全监测服务;施工现场质量检测;公路与桥梁检测技术服务;计量认证(具体范围见计量认证证书及其附表);房屋租赁;场地租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湖北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3131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2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宜昌分院信息和资讯。

国家建设部 包括哪些研究院(所)

德拉姆
波瑠
国家级研究所名称 所在省(或直辖市) 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 甘肃 上海机电工程科技情报研究所 上海 华北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艺研究所 河北 华北油田井下工艺研究所 河北 吉林省油田管理局钻采工艺研究所 吉林 大庆石油管理局采油技术服务公司工艺研究所 黑龙江 新疆石油管理局油田工艺研究所 新疆 胜利油田设计规划研究院 山东 四川石油管理局钻采工艺研究所 四川 华北石油管理局橡胶制品暨防腐技术研究所 河北 化学工业部乳胶工业研究所 云南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科学技术研究所 湖北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 甘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 北京 金陵石油化工公司塑料厂研究所 江苏 中国轻工总会玻璃搪瓷研究所 上海 四川维尼纶厂研究所 四川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天津大学天津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 天津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扬子石油化工公司研究院 江苏 中国石化销售公司株洲石油储存研究所 湖南 萍乡市焰花鞭炮科学研究所; 农业部烟花爆竹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江西 化学工业部海洋涂料研究所 山东 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二临床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研究所) 北京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天津 民政部北京假肢科学研究所 北京 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 吉林 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上海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 北京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四川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 北京 中山医科大学寄生虫学研究所 广东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北京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西北高科技开发公司 陕西 北京科技大学金属压力加工研究所 北京 北京特种机械研究所 北京 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北京 北京星航机电设备厂 北京 铁道部第五工程局科学技术研究所 贵州 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北京 铁道部劳动卫生研究所 北京 化学工业部沈阳化工研究院 辽宁 化学工业部锦西化工研究院 辽宁 化学工业部晨光化工研究院; 四川省晨光高分子合成材料开发公司 四川 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地球物理研究所 新疆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北京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研究室 上海 上海新风化工研究所 浙江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 北京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 辽宁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唐山分院矿山测量研究所 河北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唐山分院选煤研究所 河北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太原分院 山西 东北内蒙古煤炭工业联合公司长春煤炭科学研究所 吉林 峰峰矿务局煤炭科学研究所 河北 汾西矿务局科技处 山西 徐州矿务局科学研究所 江苏 淮南煤矿科学技术研究所 安徽 牡丹江煤矿机械厂煤矿研究所 黑龙江 铁岭选矿药剂厂研究所 辽宁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设计研究院 湖北 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石油天然气储量管理研究室 北京 华北石油管理局油建一公司施工技术研究所 河北 新疆石油管理局钻井工艺研究所 新疆 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油气田采收率研究所 北京 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工艺研究院 山东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 河南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甘肃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北京 邮电部数据通信技术研究所; 北京数据通信技术总公司 北京 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 北京 河北省张家口煤矿机械研究所 河北 锦州石油化工公司研究所 辽宁 锦西炼油化工总厂研究院 辽宁 金陵石化公司炼油厂研究所 江苏 金陵石油化工公司南京炼油厂设备研究所 江苏 光华化学工业公司冶金研究所 内蒙古 核工业第八研究所 上海 冶金工业部马钢自动化计控研究所 安徽 冶金工业部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设计研究院 上海 山西省太原钢铁公司钢铁研究所 山西 包头钢铁稀土公司冶金研究所 内蒙古 本溪钢铁公司钢铁研究所 辽宁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 安徽 天津钢铁研究所 天津 贵州省贵阳钎钢研究所 贵州 山东铝业公司研究院 山东 湘乡铝厂科研所 湖南 中国轻工业经济科技信息中心 北京 中国核情报中心 北京 冶金工业部信息标准研究院 北京 中国舰船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一四所 北京 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 北京 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 吉林 化学工业部南京化工厂研究所 江苏 化学工业部湘东化工机械厂研究所 湖南 化学工业部施工技术研究所 河北 北京市北氧特种气体研究所 北京 中国轻工总会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 江西 金陵石油化工公司南京烷基苯厂研究所 江苏 化学工业部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北京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房建材料与混凝土研究所 北京 无锡球墨铸铁研究所 江苏 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 北京 中国儿童发展中心 北京 电子工业部第三十九研究所 陕西 机械工业部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 上海 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 北京 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 河南 广播电影电视部设备制造厂无线电设计研究室 北京 中国轻工总会电光源材料科学研究所 江苏 中国轻工总会制鞋研究所 北京 成都铁路局成都科研所 四川 国家测绘局测绘经济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 冶金工业部天津地质研究院 天津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辽宁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湖北 河北省地质矿产局综合研究地质大队 河北 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 山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北京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二院十七所 北京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六一八研究所 陕西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 内蒙古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技术情报研究所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北京 水利部天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科学研究所 天津 兰州炼油石化研究院 甘肃 郑州铁路局西安科学技术研究所 陕西 铁道部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 江苏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北京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四川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六0五研究所; 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 华中机械研究所 湖北 核工业第六研究所 湖南 飞机强度研究所;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六二三研究所 陕西 化学工业部科学技术研究总院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 新疆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河南 中国轻工总会甘蔗糖业研究所 广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云南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北京 中国出口商品包装研究所 天津 北京振兴计量测试研究所 北京 北京长城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六三四研究所 北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 北京 兰州炼油化工自动化研究院 甘肃 北京中建建筑科学技术研究院 北京 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 天津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运输及经济研究所 北京 哈尔滨发动机制造公司设计研究所 黑龙江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 江苏 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爆破器材研究所 江苏 成都仪表机床研究所 四川 大河珩磨机床研究所 宁夏 北京特种工程机械研究所 北京 国家国内贸易局郑州棉麻加工研究所 河南 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 北京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巴陵石油化工公司研究院 湖南 湘潭钢铁公司钢铁研究所 湖南 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研究院 山东 铁道部四方车辆研究所 山东 交通部西南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重庆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研究所 海南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上海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湖北 中国纺织总会科学技术研究所 北京 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情报研究所 北京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西南铝加工厂研究所 重庆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设计研究院 安徽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北京 中国轻工总会杭州机械设计研究所 浙江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 北京 机械工业部郑州机械研究所 河南 国家科委管理科学研究所 湖北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生产技术研究所 北京 包头钢铁稀土公司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内蒙古 湖南有色冶金劳动保护研究所 湖南 沈阳火化设备研究所 辽宁 中原石油勘探局采油工艺研究院 河南 核工业华南地质局二九○研究所 广东 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河南 国土资源部四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矿产科研所 四川 西安核仪器厂研究所 陕西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北京 铁法矿务局煤炭科学研究所 辽宁 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 北京 山东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 山东 水利部成都勘测设计院科学研究所 四川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 北京 国家国内贸易局食品检测科学研究所 北京 中国药科大学抗生素研究室 江苏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 北京 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公司 上海 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 北京 国营第六七四厂产品研究

刘云的学术简介

那道门
聚众率兵
  (一)专著  1.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2.刘云《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二)编著  1. 参编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参编俞士汶、黄居仁主编《计算语言学前瞻》,商务印书馆,2005年。  4. 参编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商务印书馆,2006年。  5. 参编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6.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三)论文  1. 李晋霞、刘云,修辞上的点面格,《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P35-36。  2. 刘云,“除了”究竟除不除,《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P41-44。  3. 刘云、李晋霞,“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变换形式及宾语的语义类型,《江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P44-48。  4. 刘云,重叠论文索引,《汉语学报》1999年2期。  5. 刘云,定标性状小句,《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P51-55。  6.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现代汉语合成词结构数据库的开发及应用,张普主编《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P273-278。  7. 刘云、李晋霞,“偶尔”与“偶然”,《语文知识》2000年第6期,P30-33。  8. 刘云,汉语构词的计量研究,《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1年第2期,P27-33。  9. 刘云,歧义的潜在性及其自动消解,《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3期,P2-4,12。  10. 刘云,施受关系自动识别中的语义句法问题,黄昌宁、张普主编《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P21-26。  11. 刘云,自足的性状小句与成活的性状小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P95-100。  12. 刘云,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报》2001年1期,P88-93。  13. 刘云,反语的生成机制,《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5期,P29-30,33。  14. 刘云,格式歧义及其消解和分解,张全、萧国政主编《HNC与语言学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15. 刘云、李晋霞,“V双N1的N2”格式转化为粘合式偏正结构的制约因素,《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2期,P21-27。——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P75-81。  16. 刘云,中文期刊刊名的构成研究,《汉语学报》2002年第1期,P162-166。  17.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P113-116。  18. 刘云,篇名中的冒号,《江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P58-61。  19.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型并列,《汉语学报》2002年第2期,P73-82。  20. 刘云,新词新义集萃,《辞书研究》2001年5期、2002年3、4、5、6期、2003年3、5、6期。  21. 刘云,汉语的七音节篇名,《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2期,P122-127。  22.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性孤立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P120-123。  23. 刘云,篇名的篇章化,《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P29-32。  24. 刘云,语词的篇名标记及其作用,《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3年2期,P3-10。  25.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现代汉语广义虚词知识库的建设,《汉语语言与计算学报》(新加坡)2003年第1期,P89-97。选入徐杰、钟奇主编《汉语词汇·句法·语音的相互关联——第二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90-101。  26. 刘云,一个新的前缀——零,《辞书研究》2003年5期,P136-139。  27. 刘云,篇名的话题性说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2期,P69-76。  28. 李晋霞、刘云,面向计算机的二重复句层次划分研究,《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P147-153。  29. 李晋霞、刘云,从“如果”与“如果说”的差异看“说”的传信义,《语言科学》2003年3期,P59-70。  30. 刘云,篇名的称名性说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2003年3期,P73-76。  31. 刘云,新闻篇名运用引号实现的各种转换,《修辞学习》2003年4期,P46-47,49。  32. 刘云,新闻标题中的人名艺术,《当代传播》2003年4期,P92。  33. 刘云,论篇名语言的标记性,《云梦学刊》2003年4期,P104-107。  34.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双+N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当代语言学》2003年4期,P289-298。——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  35. 刘云,篇名中的结构助词“的”,《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1期,P88-95。  36. 李晋霞、刘云,新版《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的贡献,《辞书研究》2004年第3期,P64-70。  37. 刘云,篇名中的省略号,《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P32-36。  38. 李晋霞、刘云,“由于”与“既然”的主观性差异,《中国语文》2004年2期,P123-128。  39. 刘云,术语泛化的途径、特点和动因,《修辞学习》2004年4期,P14-17;选入《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12月),P342-350。  40. 刘云、俞士汶,“句管控”与中文信息处理,《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P56-62。  41.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P130-136。  42.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措施,载李克武主编《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P203-211。  43. 龙海平、刘云,《世界语法化词典》述评,《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  44. 刘云、李菡,标题中的语词标记面面观,《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1期,P83-87。  45. 刘云,“PK”来了,《语文建设》2006年第1期,P58。  46. 李晋霞、刘云,《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述评,《当代语言学》2006年第3期,P265-271。  47. 李晋霞、刘云,从概念域看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非匀质性,《语言科学》2006年第4期,P3-13。  48. 刘云,“被”字结构宾语隐现的制约因素,载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207-216。  49. 刘云、何婷婷,网络语言的前世今生,《网络传播》2006年第7期,P42-43。  50. 刘云,现代汉语中的对举现象及其作用,《汉语学报》2006年第4期,P75-85。  51.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面向自然语言理解的汉语虚词研究,载嘎日迪、吾守尔·斯拉木、德熙嘉措主编《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70-279,北京:西苑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52. 何婷婷、刘云,网络语言研究蓄势待发,《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P8。  53. 李晋霞、刘云,复句类型的演变,《汉语学习》2007年第2期,P20-26。  54. 刘云,“中文信息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江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P93-95。  55. 刘云,新兴的“开X”词语模,《辞书研究》2008年第2期,P152-154。  56. 罗耀华、刘云,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P44-49。  57. 龙海平、刘云,《变化中的欧洲语言》述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P314-316。  58. 刘云,说“X门”,《汉语学报》2008年第4期,P80-86。  59. 刘云,复句关系词语的离析度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P15-21。  60. 刘云,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自动分析的难点,《长江学术》2009年第1期,P103-107。  61. 刘云、龙海平,《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简介,《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1期,P86-88。  62. 刘云,汉语词汇统计研究述评,《汉语学习》2009年第1期,P62-69。  63. 刘云,“裸”族新词探微,《辞书研究》2009年第2期,P149-154。  64. 刘云,复句自动分析的目标和意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P40-44。  65. 刘云、李晋霞,论频率对词感的制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P1-7。  66. 刘云,双音节词重叠类型的功能解释,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110-119。  67. 刘云、杨红,重叠论文索引(增补),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536-580。  68. 李晋霞、刘云,论推理语境“如果说”中“说”的隐现,《中国语文》2009年第4期,P359-364。  69. 刘云,汉语书面语的语码夹用现象及其语用价值,《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P190-19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2期以论点摘要形式转载(P154)。  70. 龙海平、刘云,《语法的起源:一种重构》述评,《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1期。(P75-79)  71. 刘云,“之X”的词汇化及其动因,《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P64-70)  72. 罗耀华、刘云、樊城呈,《认知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手册》(2008)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P317-319)  73. 刘云、王耿,现代汉语词汇的嬗变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华中学术》2010年第1期。(P313-319)  74.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P81-83)  75. 刘云,新兴的“被X”词族探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P102-106)   2008年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  2005-2006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  2007-2008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  2005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方块壮字的编码输入》 (韦名应)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2006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浅析人名中的修辞》 (黄丽丽)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  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体育新闻标题》(王耿)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三等奖。  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当代新词“X门”探析》(曾李)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业务介绍

灯灯灯
恶能正之
传染病防治所传染病防制所由疾病监测与疫情信息管理科、免疫规划管理科、消毒和病媒生物防制科、病毒检验科和微生物检验科五个科室构成,承担着全市各类急性传染病防制和突发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处置重任,是全市传染疾病研究和技术指导中心。拥有分子流行病学和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学科2个市级重点学科。拥有国家流感网络监测实验室、HIV抗体确证实验室、细菌性传染病检测实验室、公共卫生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分子生物学检测实验室、湖北省非典型性肺炎平行检测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及省级认可的实验室。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2人,实验室拥有荧光定量PCR仪(实时)、梯度PCR仪、电泳系统、凝胶图像分析系统、二级生物安全柜、全自动核酸提取仪、Nanodrop 2000核酸浓度测定仪、菌毒种冻干设备、荧光倒置显微镜、超速冷冻离心机、梅里埃核酸定量检测系统、流式细胞计数仪等一系列先进的检测设备。在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手足口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及时查明致病病原,在疫情处理过程中屡建战功。应用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Real-time PCR、分子克隆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等,可检测的项目涵盖了呼吸道病毒、胃肠炎病毒、肠道病毒、虫媒病毒、肝炎病毒及其它血液传播病毒等20余种病毒。在完成监测和检测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检验技术和水平平,在2010年艾滋病、轮状病毒研究方面喜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传染病防治研究所围绕全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建立了科学、完备、快捷、准确的流行病学、病原学、血清学调查体系和传染病信息网络,能为上级行政部门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和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理及时提供调查数据和实验室数据。为采取正确的防制对策、及时控制疫情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使全市应对突发紧急疫情以及对新发疾病、不明原因疾病的快速反应能力明显提高。主要职责1、制订全市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和方案;2、对传染病疫情开展网络实时监控,并定期开展分析评价及预测预报;3、开展对相关传染病的监测,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理及其效果评价;4、协助武汉市卫生局制定和组织实施免疫预防规划;5、负责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供应、应用效果的监测和评价;6、调查和掌握我市主要病媒生物的种群分布、生态习性和季节消长情况;7、组织开展消毒监测工作;8、开展病原微生物和卫生微生物的检验,进行血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9、指导、培训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开展各项传染病防制工作, 如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监测和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工作、计划免疫、消毒和病媒生物防制、以及实验室检验工作。血吸虫病防治所武汉市血吸虫病防治所是全市血吸虫病、碘缺乏病、疟疾及其他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和培训的权威专业机构。1、负责全市血吸虫病、碘缺乏病、疟疾及其他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规划、防治策略、技术方案及相关工作项目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的制订;2、负责全市防治工作技术指导、质量控制、检查督导、效果评价和技术培训;3、开展疫情监测、信息管理、健康教育及专题流行病学调查和流行趋势预测,预防和处置重大疫情;4、开展本领域应用性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相关防治技术服务及咨询5、承担市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日常工作。所内设有血吸虫病防治科和地方病防治科。血吸虫病防治科工作职责1、负责制订全市血吸虫病防治策略、防治规划、年度计划和技术方案,并组织具体实施;2、督导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与预防和控制效果的考核评估;3、负责进行血吸虫病流行情况调查和流行趋势预测及其他专题流行病学调查,开展防治技术指导、质量控制,提供防治技术服务及咨询;4、负责全市血吸虫病防治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积极宣传、普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5、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信息管理和重大疫情的处置。参与大型建设项目血吸虫病卫生学评价及全市血防重点项目的规划、技术指导和论证评审;6、开展血吸虫病应用性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推广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防治和技术培训项目;7、负责全市与血吸虫病相关疑难杂症的鉴别诊断,承担市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日常工作。地方病防治科工作职责1、负责制订全市碘缺乏病、疟疾等其他寄生虫病防治策略、防治规划、年度计划和技术方案,并组织具体实施;2、督导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与预防和控制效果的考核评估,进行全市地方病、疟疾及其他寄生虫病业务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工作;3、开展虫种分布调查、流行情况调查和流行趋势预测及其他专题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及咨询;4、进行疫情监测、信息管理和重大疫情的处置。5、开展应用性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推广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防治和技术培训项目;6、向社会提供疟疾、丝虫病、蛔虫、钩虫、饶虫、鞭虫等寄生虫和碘缺乏病的鉴定及防治知识咨询;7、开展儿童甲状腺检测、人体碘营养状况评价、盐碘监测、儿童智商水平测试等各项工作。艾滋病防制所科艾滋病防制所科是承担全市艾滋病监测管理、防治工作组织实施、质量控制、专题调查、科学研究、业务指导、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以及为卫生行政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任务的业务科室。艾滋病防制所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监测管理科、干预指导科、确证实验室、中盖艾滋病项目办公室、湖北省100%安全套项目办公室。一、主要工作职责:(1)协助市卫生局组织制订预防控制艾滋病的政策、法规,并提供科学依据。(2)参与艾滋病全市防治规划的制订、实施与评价,组织协调制定有关技术策略与措施,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3)对全市艾滋病的监测和艾滋病实验室检测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组织制订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方案,并督导检查实施。(4)组织开展艾滋病疫情和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和预测,承担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负责收集、交流全市有关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信息。(5)为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艾滋病防治培训及有关部门开展宣教培训提供技术指导,组织制作有关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培训教材和宣传教育资料。(6)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策略、流行病学、健康教育与干预、治疗与关怀、艾滋病病原学、免疫学及实验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应用。(7)组织开展中盖艾滋病项目工作。(8)承担武汉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日常工作;承办武汉市有关政策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的组织安排及上级单位交给的其它任务。(9)组织指导开展湖北省100%安全套项目工作。中盖艾滋病项目工作职责湖北武汉中盖艾滋病项目目标是减少高危人群中的高危行为和HIV新发感染数量,并将有效的艾滋病预防策略推广到其他地区。目标人群包括男男性行为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项目拟通过促进疾控、医疗等部门与社会组织(小组)之间的合作,针对目标人群开展预防干预(动员检测与咨询)和阳性管理(流调、随访、关怀、抗病毒治疗等),尽可能多的发现HIV阳性并强化干预与管理,从而有效控制艾滋病的蔓延。省娱乐场所100%安全套使用项目工作职责在全省范围内的娱乐场所中大力开展预防艾滋病推广使用安全套性病的宣传,对娱乐场所服务人员实施预防艾滋病推广使用安全套的行为干预措施、实现在100%的娱乐场所、100%的营业时间、100%的从业人员使用安全套。二.业务概况一艾滋病监测管理1、常规疫情监测。根据疫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不同对象进行监测和检测,以及时掌握艾滋病流行情况。2、突发疫情处理。对突然发生的艾滋病疫情,及时进行调查处理,摸清发生原因和传播方式,提出相应对策,阻止疫情扩散。二艾滋病防治方案、技术工作规范制订和实施1、根据艾滋病疫情发展和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制订相关的防治方案或技术工作规范,以提高防治能力,并使防治工作得以规范化、程序化。2、根据已经制订的防治方案或工作规范,组织落实全市各项防治措施,督促实施进程,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三艾滋病防治质量控制1、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防治方案和具体措施实施情况进行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效益―效果分析,为防治策略制订和调整提供依据。2、根据有关工作规范和实验室评价体系,参与实验室质量评价。对艾滋病筛选实验室进行质量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核发资格证书。3、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制订相关的方案和规范,修正原有措施,以适应防治工作需要。四艾滋病防制专业队伍建设1、专业人员知识更新。会同有关部门,通过继续教育,举办学术讲座,参加学术交流及专题研究,不断提高专业人员业务能力,更新专业知识,更好地为大众服务。2、先进技术引进吸收。通过不同途径,不断掌握最新的各种技术手段,服务于防治工作,提高现有的技术和服务能力。慢性病防治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NCD)简称慢性病是指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等为代表的,起病隐匿,病因复杂,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学病因证据,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从预防和健康促进的目标来看,慢性病就是针对那些符合具有迁延性、无自愈性和很少完全治愈性等特点,具有可预防性,并且在死亡、发病与经济损失上呈现显著性负担的疾病。慢性病预防控制的任务是建立健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满足居民健康需求的慢性病防治体系,积极推行以健康促进策略为依据、公共卫生措施为主导、社区综合防制为平台的慢性病预防控制战略,降低人群危险因素水平,遏制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趋势,减少早卒,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健康期望寿命,达到控制慢性病的总体目标。社区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所(简称慢病所)承担着武汉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是武汉市卫生局慢性病预防控制重点学科,包括三个科室:监测评价科、实施指导科和学校卫生科。主要工作为:居民死亡、重点慢性病和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慢性病综合防治、学校卫生和伤害控制等,通过监测、干预和评估以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保护人民健康。主要工作职责:1. 制订全市慢性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及技术规范;2. 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实施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3. 开展居民死因监测和评价工作;4. 开展伤害和重点慢性病监测和评价工作;5. 定期开展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工作;6. 开展慢性病综合防制和评估工作;7. 对社区慢性病管理、老年保健工作进行指导与评估;8. 开展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9. 开展青少年健康监测和常见病防制;10.慢性病防制相关适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卫生检测检验所卫生检测检验所由食品卫生、环境卫生、放射防护三个科室构成,负责履行政府公共卫生技术管理职能和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技术服务。主要承担武汉市食品、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化妆品、室内空气、放射相关的卫生学监测检验、评价及卫生技术咨询服务。卫生检测检验所的卫生检验检测实验室是湖北省首批计量认证合格单位,并于2005年通过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L)实验室认可,卫生检测检验专业于2007年被评为市级重点学科。卫生检测检验所拥有完善的学科队伍,现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13人,占职工总数的33%,拥有高级职称人员8人,占职工总数的22%。四百余项检测项目通过了资质认定和国家实验室认可,并拥有价值1000余万元的各类仪器设备。主持了多项卫生检验相关国家标准方法制订和卫生检验相关的科研课题,在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实验室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检测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生活饮用水监测、洁净厂房检测、粮食及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分析等方面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卫生检测检验所工作职责1、组织开展营养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的卫生学监测检验、评价及卫生技术咨询服务;2、建立食物中毒、环境污染、放射污染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指导和参与全市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和处理;3、组织开展对全市食源性疾病、水源性疾病、环境意外污染、放射性污染、食物中毒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预防控制对策研究;4、组织开展全市各人群营养与食品安全、环境卫生质量与人体健康等公共卫生专题调查研究;提高公共营养水平和环境安全水平;5、开展国内、外合作与技术交流,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提高检测检验和评价水平;6、负责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验人员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7、组织全市公共卫生相关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工作;8、保质保量如期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武汉市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健康教育所健康教育所承担全市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业务技术指导和效果评估工作,承担本单位对外宣传和健康教育传播材料的设计与制作工作。市健教所下设二个科室:健康促进科、宣传科,现有在职人员12人,具备公共卫生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员6人,占50%,其中硕士学历3人,本科学历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2人,中级职称4人。主要设备有数码摄像机、非线编辑机、计算机、激光打印机、复印机、速印机、投影仪、彩色打印机、彩色扫描仪、数码照相机等满足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的设备。健康教育所工作职责及内容一、技术咨询与政策建议1.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理论、方法与策略研究,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划、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等提供技术咨询与政策建议。2.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规划、计划、方案和考核评估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二、业务指导与人员培训负责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媒体及下级健康教育机构的业务指导,组织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有关人员的培训。三、理论及方法研究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领域的理论、方法与策略研究,探索不同场所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策略,总结科学、有效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适宜技术,并进行推广、交流。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传播1.开展辖区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辖区内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活动。2.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组织现场活动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转播。3.设计、制作和使用传播材料。五、信息管理与发布1.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健康相关信息,形成健康教育的核心信息,为媒体和相关机构提供信息源。2.围绕辖区内主要健康问题,制作健康教育的核心信息,利用多种渠道,有针对性地向辖区公众发布。六、监测与评估开展健康危险因素和健康素养监测,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需求与效果评估,及时发布监测与评估结果。预防医学门诊部预防医学门诊部由体检中心和预防接种门诊两个部门组成。负责履行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健康检查以及各类二类疫苗的预防接种服务。预防医学门诊部拥有完善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现有本科学历以上人员14人,占部门职工人数的56%。拥有副主任医师4人,占部门职工人数的16%。体检中心实验室通过了计量认证,并拥有价值近百万元的各类仪器设备,以供体检的血液及肠道检查。体检中心承担了全市食品、公共场所、药品及饮用水等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工作,并为检查合格者办理健康证;同时负责全市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性健康体检并出具检查结果与评价。预防接种门诊负责实施人用狂犬病疫苗、乙肝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二类疫苗的预防接种和咨询服务。在国家制定、实施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接种的诊疗规范前,我预防接种门诊部率先制定并实施了狂犬病暴露后的诊疗规范,并在全市进行了推广应用,随后参与了国家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接种诊疗规范的制定和实施。预防接种门诊还与传防所的计划免疫科和病毒科等相关科室合作,参与了国家十一五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目前正在进行多项相关课题的研究活动。预防医学门诊部工作职责:1.负责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并为体检合格者办理健康证。2.负责全市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健康检查并出具检查结果与评价。3.实施人用狂犬病疫苗、乙肝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二类疫苗的预防接种和咨询服务。4.开展省内外合作与技术交流,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提高检查、评价水平和诊疗效果。5.负责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人员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6.保质保量如期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