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华文教学与研究目前属于什么期刊

不眠夜
鰋鲤
《华文教学与研究(原: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季刊,国家级。创刊于2001年,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以华文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为主要内容,设有以下主要栏目:华文教育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等。主要栏目:华文教育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语言习得研究、语言教学与文化、语言研究、综述与书评。

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重要期刊有哪些?

白夜
咲月
对外教学领域的重要期刊主要有:第一梯队:《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二梯队:《华文教学与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另外,由于本体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像诸如《中国语文》、《汉语学习》、《中国语言学报》等都是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阵地。汉语和汉字的优点: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它是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表意性质的音节文字,现代常用的文字有四千至八千个,大多数是形声字。现代汉字的字体是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演变而来的。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又积累了无比丰富的文化知识,它们依靠文字得以保存至今。作为记录、保存、传播知识的工具——文字,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不可埋没的贡献。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周边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汉语和汉字更是民族灵魂的纽带,在异国他乡谋生,汉字便是一种寄托,哪怕是一块牌匾、一纸小条,上面的方块字会象磁铁般的吸引着你,让你感受到来自祖国的亲切。因为那中国人的情思已经浓缩为那最简单的横竖撇捺。

陆俭明的论文

烈女传
兴趣
(近300篇,以下列出主要篇目):1. 现代汉语中一个新的语助词“看”,载《中国语文》1959年10月号。2. 对《关于“和”的用法》的一些意见(与侯学超合写),《中国语文》1961年2期。3. 关于“无论、不论”的用法(与侯学超合写),《中国语文》1961年5期。4. “的”的分合问题及其他,载《语言学论丛》第5辑,1965年。5. 谈谈跟“的”字有关的几种语病,《中国语文》1979年3期。6. 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载《中国语文》1980年1期。7. “还”和“更”,载《语言学论丛》第6辑,1980年。8. “程度副词+形容词+的”一类结构的性质,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2期。9. 关于汉语虚词教学,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4期。10. 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载《中学语文教学》1980年11期。11. 论左右句子意思的因素,载《新疆大学学报》1980年4期。12. 分析方法刍议,载《中国语文》1981年3期。13. “更加”和“越发”,载《语文研究》1981年1期。14. 关于定语易位问题,载《中国语文》1982年3期。15. 析“像……似的”,载《语文月刊》1982年4期。16. 副词独用刍议,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2期。17. 由“非疑问形式+呢”造成的疑问句,载《中国语文》1982年6期。18. 关于定语和状语的区分,载《汉语学习》1983年2期。19. 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载《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3期。20. 关于零句和整句,载香港《语文杂志》1983年11期。21. 虚词,见《现代汉语讲座》,知识出版社,1983年。22. 副词独用考察,载《语言研究》1983年2期。23. “的”字结构和“所”字结构,见《语法研究和探索》(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24. 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载《中国语文》1984年5期。25. 由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造成的偏正结构,载《中国语言学报》(1985)总第2期。26. “多”和“少”作定语,载《中国语文》1985年1期。27. 汉语语素和汉字,载《中文自学指导》1985年3期。28. “名+在+名(处所)”结构作标题,载《中国语文》1985年4期。29. 关于“去+VP”和“VP+去”句式,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4期。30. 虚词研究浅论(与马真合写),见《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31. 关于时间副词(与马真合写),见《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32. “大”“小”不齐,载《普通话》丛刊第一集,1985年。(笔名陆珍)33. 百灵鸟上了啄木鸟的当——既≠即,载《普通话》丛刊第一集,1985年。(笔名进明)34. 周遍性主语句及其他,载《中国语文》1986年3期。35. 试论句子意义的组成,见《语言研究论丛》第四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36. 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情况考察,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4期。37. 说“年、月、日”,载《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1期。38. 名词性“来信”是词还是词组?,载《中国语文》1988年5期。39. 双宾结构补议,载《烟台大学学报》1988年2期。40. 至今还值得借鉴──纪念《马氏文通》出版一百周年纪念,载《汉语学习》1988年第5 期。41. 现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作用,见《语法研究和探索》(4),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42. 关于动词、形容词重叠式的词性,载《汉语学习》1989年2期。43. 十多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管见,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2期。44. 十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管见,载《国外语言学》1989年2期。45. 关于“它所写的文章”的切分,载《语言学通讯》1989年1-2期。46. 说量度形容词,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3期。47. “V来了”试析,载《中国语文》1989年3期。48. “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载《汉语学习》1990年1期。49. 述补结构的复杂性,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1期。50. 汉语句法成分特有的套叠现象,载《中国语文》1990年2期。51. 谈句法歧义现象(与马真合写),见《汉语论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52. 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载《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3期。53. 表疑问的“多少”和“几”,见《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54. 90年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载《语文研究》1990年4期。55. 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载《汉语学习》1991年1期。56. 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1期。57. 现代汉语不及物动词之管见,见《语法研究和探索》(5),语文出版社,1991年。58. 现代汉语句法里的事物化指代现象,载《语言研究》1991年1期。59. 80年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理论上的建树,载《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4期。60. 汉语句法分析方法的嬗变,载《中国语文》1992年6期。61. 汉语词类问题再议,载日本《现代中国语文法论集》1992年11期。62. 试论制约句子意思的因素,载新加坡《华文研究》总第4期,1992年。63. 汉语句子的特点,载《汉语学习》1993年1期。64. 朱德熙先生在汉语语法研究上的贡献,载《汉语学习》1993年3期。65. 关于汉语词类的划分,载韩国《人文科学》69、70合辑,延世大学校出版部,1993年。66.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载《中国语文》1994年1期。67. 影响汉语句子意思的因素,载韩国《中国文化研究》(大邱大学校中国文化研究所编)1994年第3辑。68. 同类词连用规则刍议,载《中国语文》1994年5期330-338。69. 关于新加坡华语规范化问题,载新加坡《联合早报》1995年6月16日19版。70. 新加坡华语语法的特点,载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学报》创刊号,1996年。71. 关于语义指向分析,见俞士汶、朱学峰编《计算语言学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72. “名词+动词”词语串浅析(与马真合写),载《中国语文》1996年3期。73.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介绍,载日本《东方》1996年第187期。74. 汉语语素和语形,见《古田教授颂寿记念·中国学论集》,汲古书院,1997年,日本。75. 关于语义指向分析,载《中国语言学论丛》总第一辑,1997年。76. 有关汉语分词的几点意见,载《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2期。(笔名“进明”)77. 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与马真合写),见余霭芹、远藤光晓共编《桥本万太郎纪念·中国语学论集》,内山书店,1997年,日本东京。又见《汉语学习》1997年第1期和第3期。78. 对外汉语教学和配价语法理论,载《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第1期,又见《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79. 希望《现代汉语词典》精益求精,《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2期。80. 现代汉语系列化课程的建设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1997年9期。81. 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要思考的问题,载《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4期。82. 成年人怎样更有效地学习汉语?(在大阪帝冢山学院大学的演讲,12月5日),载日本《中国文化论丛》第7号,1998年。83. 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郭锐合写),载《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4期。84. 改进中学语文教学之管见,载《中学语文》1999年第3期。85. 卷首语,载《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1期。86. “这是……”和“这个是……”,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2期。87. 关于汉语词汇教学的问题,载日本《关西汉协通讯》1999年第一期。88. 关于汉语词类的划分,见吕叔湘等著《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年。89. “着(·zhe)”字补议,载《中国语文》1999年第5期。i. 关于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研究之管见,载《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4期。90. 新中国语言学50年,载《当代语言学》1999年地4期。91. 汉语言文字应用面面观,载《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2期。92. 汉语的应用研究是汉语本体研究的试金石,载《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2期。93. 中国语教学中的词语教学问题,见《荒屋劝教授古稀记念·中国语论集》,日本白帝社,2000年。94. 为什么可以说“她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见首都师范 大学语言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刘利民、周建设主编《语言》第一卷,2000年。95. 一部别具特色的法律语言研究专著,《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3期。96.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97. 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本体研究的试金石,见张德鑫、靳光谨编《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10月。98. 也谈中学语文教学,见钟晓雨主编《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i. 跨入新世纪后我国汉语应用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中国语文》2000年第6期。99. 关于句处理中所要关注的语义问题,《语言研究》2001年第1期。100. 现代汉语时量词说略,载《语言学论丛》第23辑,商务印书馆,2001年。101. 博士生培养杂议,《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1期。102.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公布是我们国家的一件大事,《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第2期。103.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浅议,见王本华编《纪念张志公学术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04. 要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审视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6期。105.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问题,载戴昭铭、陆镜光主编《语言学问题集刊》第一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106. 中国语语法教学中需关注的语义现象,载日本《中国语学》2001年总第248号。107. “VA了”述补结构补议,《汉语学习》2001年第4期。108. 现代汉语应用研究,见《面向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100个重大问题》,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109. 新加坡华语句法特点及其规范问题(上),《海外华文教学》2001年第4期。110. 新加坡华语句法特点及其规范问题(下),《海外华文教学》2002年第1期。111. 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2期。112. 英汉回答是非问句的认知差异,《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113. 再谈要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审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6期。114. 再谈要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审视语文教学,见何国祥主编《语文教育的反思》(2001年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教育学院语文教育中心,2002年。115. 再谈“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结构的性质,《中国语文》2002年第4期。116. 乔姆斯基句法理论与汉语研究,《外国语》2002年第4期。117. 汉语句法研究的新思考,《语言学论丛》第二十六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118. 新加坡华语句法特点及其规范问题,见李元瑾主编《新马华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新加坡,2002年。119. 关于递系式,见《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120. 关于句处理中所要考虑的语义问题,见“北大论坛”论文集编委会《21世纪:人文与社会——首届“北大论坛”论文集》2002年P.88—106。121. 关于分类,载首都师范大学语言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刘利民、周建设主编《语言》第三卷,2002年。122. 不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外汉语教学动态》创刊号,2002年。123. 当今语法研究的走向,见吉林大学《语言文字学论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4. 中国语言学的发展需要《语言科学》这样的园地,《语言科学》创刊号,2002年。125. 中国大陆50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见《两岸中国语文学五十年研究之成就与方向》(韩国中语中文学第1回国际学术发表会发表论文集),韩国延世大学出版社,2002年。126. 坚持多元论,加强理论意识,大力开展汉语言语运用的研究,《修辞学习》2003年第1期。127. 大力开展汉语言语运用的研究,《长江学术》(武汉)2003年第三辑。128. 英汉回答是非问句的认知差异,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129. 谈谈汉语虚词研究,《澳门理工学报》(澳门)2003年第1期。130. 关于汉语虚词意义的研究,Newsletter of Humanities Studies in New York(《纽约人文通讯》创刊号,2003年。131. 语法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见北京语言大学编《继往开来——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52周年座谈会记实》,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132. 句处理中排歧问题补议(与王黎合写),见孙茂松、陈群秀主编《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33. 对“NP+的+VP”结构的重新认识,《中国语文》2003年第5期。134. 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和展望,见翟汛、萧素秋主编《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2003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汉学出版社,2003年。135. 语义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作用,见徐波、孙茂松编《中文信息处理若干重要问题》,科学出版社,2003年。136. “百年诞辰”还是“诞辰百年”?《咬文嚼字》2003年第8期。3000字。137. 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 理论的解释,《外国语》2004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5期。138. 增强学科意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载《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1期。139. 关于汉语方言语法调查研究之管见,载《语言科学》2004年第2期。140. 词的具体意义对句子意思理解的影响,载《汉语学习》2004年第2期。又见苗传江、杜燕玲主编《第二届HNC与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北京,2004年。141. 要对广大读者负责,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4月15日第3版。142. “规范”二字须慎用,载《博览群书》2004年第7期;《语文建设通讯》(香港)又以《“规范”易成误导》在2004年第77期上转载。143. 应启动辞书准入制,见邢东田编《拯救辞书》,学林出版社,2004年。144. 有关词性标注的一点意见,在《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2期。145. 要重视交代词语或句法格式使用的语义背景,载美国2004年Newsletter of Humanities Studies in New York(《纽约人文通讯》)146. 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见丛铁华主编《汉语教学新理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47. 确定领属关系之我见,载《南大语言学》第一编,商务印书馆,2004年。148. 吕叔湘与“《现汉》风格”,载《光明日报》2004年8月12日 版。149. “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载《中国语文》2004年第5期。150. 有关被动句的几个问题,载《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151. 对外汉语教学一得,载《海外华文教学》2004年第4期。152. 增强学科意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见中国应用语言学会编《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153. 汉语走向世界的一些思考,见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编《语言研究的务实与创新——庆祝胡明扬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154. 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载《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155. 汉语走向世界的一些思考,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156. 华文教员应有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载《华文教学通讯》2005年3月15日第二版。157. 21世纪对外汉语教学,见李振清、陈雅芬、梁新欣主编《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回顾与展望——庆祝赵智超教授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3-42页,台湾师大书苑发行,2005年3月,台北。158. 关于建立“大华语”概念的建议,《汉语教学学刊》2005年第1辑。159. 要重视讲解词语和句法格式的使用环境,《对外汉语研究》2005年第1期。160. 汉语语法研究的必由之路,《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3期。161. 对外汉语教员应有自尊自重意识,《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4-1期。162. 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见崔健、曹秀玲主编《对韩(朝)汉语教学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年。163. 汉语教员应有的意识,《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1期。164. 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6卷。165.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是以不让读者可放心使用的词典,《中国与教育与研究》(韩国)创刊号,2005年8月。166. 谈谈言语学,见李宇明等编《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崇文书局,武汉,2005年。167. 要重视特征的描写与研究,《长江学术》2006年第1期。168. 继续坚持并发扬学术引航的好传统,美国《纽约人文学刊》2006年号(总第四卷)。169. 语言研究目的浅议,《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170. 开展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词汇语法研究(与王黎合写),《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2期。171. 词汇研究很难也很重要,见《词汇学理论与应用》编委会编《词汇学理论与应用》p.1-3 ,商务印书馆,2006年。172.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中的几个问题,见《词汇学理论与应用》编委会编《词汇学理论与应用》p.266-275 ,商务印书馆,2006年。173. 句法语义接口问题,《外国语》2006年3期。174. 语文教育之症结与出路,香港《中国语文通讯》2006年第77期2-14;同时在大陆《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3期刊用。175. 坚持语言文字规范,促进汉语的国际推广,《现代语文》2006年12期。176. 语文教学的定位问题,《中学语文》2006年2期。177. 汉语走向世界的一些思考,见谭慧敏主编《汉语文走向世界》,南洋人文丛书,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巴方文化创作室,新加坡,2006年。178. 有关被动句的几个问题,载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79. 语言研究的突破与创新,载云贵斌主编《语言学名家讲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80. 中文教育该怎么定位? 载《语文研究语创作》第十卷,2006年,香港浸会大学语文中心。181. 《商务馆学汉语词典》评述,载《文汇读书周报》“辞书广角版”,2006年10月27日第10版。182. 要重视语言事实的挖掘与描写,载《汉藏语学报》2007年第1期(P.18-26)183. 信息时代语言文字规范标准问题,载《语文信息》2007年第2期。184. 极富创新性的方言词典,载《中华读书报》2007年2月14日第4版。185. 当务之急要给语文课程定好位,载《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1页)。186. 再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建设问题,载《长江学术》(94-95页),2007第2期。187. 当代语法理论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之管见,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7-104页),2007第3期。188. 语法研究的走向,见邵敬敏、张先亮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三)》(6-14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89. 语文教学定位应定在哪里?,载《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3期。190. 要重视汉语书面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创刊20周年笔谈会),载《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19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本体研究和汉语本体研究,载《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94-97页)。192. 吴县老东山话里的“阿VP?”疑问句,载《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五辑,2007年。193. 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教学必须重视书面语教学,载《对外汉语研究》2007年第三期。194. 从量词“位”的用法变异谈起,《语言科学》(P.33-35)2007年第6期。195. 怎样把握虚词的意义,载《语文建设》2007年增刊。196. 华文教员应该有的意识和能力,载《世界华文教育》(P.41-44)2007年创刊号。197. 从量词“位”的用法变异谈起——中国语言学发展之路的一点想法,见陈燕、耿振生主编《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P.154-158),语文出版社,2008年。198. 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与局限,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P.142-151)2008年第1期。199. 关于汉语修辞研究的一点想法,载《修辞学习》2008年第2期(P.1-5)。200. 汉语修辞研究深化的空间,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P. 28-33)。201. 《汉语拼音方案》和汉语教学,载《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增刊(P.58-63,2008年6月30日出版)。202. 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建设及其本体研究,载《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P.359-361)。203. 关于汉语句法、语义研究的新思考,载日本《中国语学》第255号,2008年(P.217-225)。204. 关于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和本题研究,见蔡建国主编《中华文化传播 任务与方法》(75-8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205. 汉语教学的新变化、新问题、新任务、新意识,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5-10页)。206. 隐喻、转喻散议,载《外国语》2009年第1期(P. 44-50)207.以科研引航使汉语教学事业健康地向前发展.《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 03期208.当代语言学理论与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 03期209.构式与意象图式.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 03期210. 论立法语言规范中的技术问题,载《修辞学习》2009年第3期(P.17-23)。[第二作者]212. 构式 语块 汉语教学,见蔡昌卓主编《多位视野下的汉语教学——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13. 以创新理念推进中国语文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载《语文建设》2009年11期(P.29-39)。214. 词汇教学与词汇研究之管见,见吴伟平、李兆麟编著《语言学与华语二语教学》,香港大学出版社,2009年。215.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继续坚持并发扬学术引航的好传统,见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现代汉语词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商务印书馆,2009年。216. 再谈要加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基础性研究,载《华文教学与研究》(原《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4):47-52

赵金铭的人物经历

独眼龙
大头脑
赵金铭,男,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方向首位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996年曾获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二届孺子牛金球奖。曾任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多次赴新加坡、加拿大、法国等国家进行长期或短期讲学。曾担任职务:①北京语言大学速成学院院长、出版社社长、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主任;②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世界汉语教学》主编;③中国语言学会秘书长、北京市语言学会会长;④教育部国际汉语教育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有学术兼职:①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商务印书馆世界汉语教学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主任; ②首都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荣誉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术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中央财经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10余所大学客座教授;③《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科学》、《华文教学与研究》、《汉语教学学刊》等学术期刊编委或顾问;主要研究领域:汉语语法学、汉语语音学和国际汉语教学等。出版《赵金铭国际汉语教育论文集》、《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研究文录》等学术专著多部;主编教材、学术论文集100多部;在《中国语文》、《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等学术刊物发表《敦煌变文中所见的了和着》、《〈游仙窟〉与唐代口语语法》、《我唱给你听及相关句式》、《现代汉语补语位置上的在和到及其弱化形式de》、《现代汉语中v.+de格式的分化及其后续成分的省略》论文百余篇。

李泉的学术论文

恐怖洞
病毒
1.《敦煌变文中的助词系统》,《语言研究》1992年第1期。2.《“要是S就V了”句式语义语用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3.《现代汉语“形+宾”现象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4.《现代汉语“形+动态动词”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期。5.《《汉语常用词汇与日语相应汉字词汇对比》,《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1991。6.《日汉语气助词系统对比》,《汉语言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副词和副词的再分类》,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8、《“全速、大力”一类词的语义语法特征及词类归属》,《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对比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4期。10.《从分布上看副词的再分类》,《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11.《对外汉语教学释词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1991年第3期。12.《试谈中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13.《广播新闻听力课教学论略》(执笔),《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14.《论语感的性质、特征及类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15.《〈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执笔),《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16.《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17.《论功能及相关问题》,《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8.《〈汉语文化双向教程〉的设计与实施》(执笔),《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19.《〈骆驼祥子〉中所见的语言文化现象》,《中国语言学报》第九期,商务印书馆,1999。20.《加强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必要性》,《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言研究》2001年增刊。21.《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分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2.《有关语言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归属》,《汉语学报》2001年第3期。23.《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1期。24.《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2期。2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上),《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3期。26.《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下),《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4期。27.《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28.《论对外汉语教材的趣味性》,《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9.《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相关问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首届国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0.《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构建》,《汉语学习》2003年第3期。31.《论第二语言教材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2.《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33.《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汉语学习》2004年第1期。34.《第二语言教材的属性、功能和基本分类》,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5.《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2期。36.《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基本程序》,《海外华文教育》2004年第2期。37.《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中国应用语言学会编《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38.《音形容词祈使句及相关的语法化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9.《汉语重叠的连续统现象——兼谈单音形容词重叠的性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汉语教学学刊》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0.《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1期。41.《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2期。42.《汉字研究与汉字教学研究综观》,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3.《单音形容词重叠的形式和语法意义》,《对外汉语研究》第二期,商务印书馆,2006。44.《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综述》,《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5.《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综述》,《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6.《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综述》,《对外汉语教材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7.《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综述》,《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8.《论对外汉语教材的实用性》,《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49.《单音形容词构成的主观评价句》,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0.《汉语国际化进程中学科建设问题思考》,《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51、《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4期。52、《文化教学的刚性原则和柔性策略》,《海外华文教育》2007年第4期。53、《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偏误分析》,袁博平主编《anguageStudies》,CypressBookCo.UKLtd.2007。54.《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4期。55.《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纵览》,《海外华文教育》2008年第4期。又收《汉语研究与应用》第六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6.《汉语国际推广》(合作),《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上编),商务印书馆,2008。57.《普通话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汉语学习2009/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58.《关于建立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构想》世界汉语教学2009/0359.《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语言文字应用2009/0360.《教学模式与分技能设课教学模式思考》,《多维视野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书评1、《现代汉语研究的成功途径—读〈北京话初探〉》(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期。2.《分析缜密总揽全局—读赵金铭〈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4期。译文1.《使成复合动词的形成过程》,[日]志村良治著,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语言论集》第三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2.《‘这’和‘那’——中古新的指代词体系》,[日]志村良治著,《汉语言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文章1、《汉语中的“V是不(没)V”格式》,《学汉语》1991年第11期。2.《“尽管”和“不管”的用法》,《学汉语》1992年第2期。3.《“动词+好+了”和“动词词组+好了”》,《学汉语》1992年第3期。4.《“也好”的几种用法》,《学汉语》1992年第5期。5.《比较“据说、听说、说是”的用法》,《学汉语》1992年第10期。6.《“再说”的几种用法》,《学汉语》1993年第8期。7.《“有什么好+V+的”格式》,《学汉语》1993年第10期。8.《汉语交际功能项目230项》,《学汉语》1996年第1——12期连载。9.《口语中的“真有你的”》,《学汉语》1998年第3期。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案设计,《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案设计》,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11.《关于构建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构想》,《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3期

刘云的学术简介

循循善诱
五贼
  (一)专著  1.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2.刘云《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二)编著  1. 参编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参编俞士汶、黄居仁主编《计算语言学前瞻》,商务印书馆,2005年。  4. 参编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商务印书馆,2006年。  5. 参编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6.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三)论文  1. 李晋霞、刘云,修辞上的点面格,《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P35-36。  2. 刘云,“除了”究竟除不除,《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P41-44。  3. 刘云、李晋霞,“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变换形式及宾语的语义类型,《江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P44-48。  4. 刘云,重叠论文索引,《汉语学报》1999年2期。  5. 刘云,定标性状小句,《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P51-55。  6.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现代汉语合成词结构数据库的开发及应用,张普主编《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P273-278。  7. 刘云、李晋霞,“偶尔”与“偶然”,《语文知识》2000年第6期,P30-33。  8. 刘云,汉语构词的计量研究,《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1年第2期,P27-33。  9. 刘云,歧义的潜在性及其自动消解,《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3期,P2-4,12。  10. 刘云,施受关系自动识别中的语义句法问题,黄昌宁、张普主编《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P21-26。  11. 刘云,自足的性状小句与成活的性状小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P95-100。  12. 刘云,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报》2001年1期,P88-93。  13. 刘云,反语的生成机制,《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5期,P29-30,33。  14. 刘云,格式歧义及其消解和分解,张全、萧国政主编《HNC与语言学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15. 刘云、李晋霞,“V双N1的N2”格式转化为粘合式偏正结构的制约因素,《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2期,P21-27。——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P75-81。  16. 刘云,中文期刊刊名的构成研究,《汉语学报》2002年第1期,P162-166。  17.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P113-116。  18. 刘云,篇名中的冒号,《江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P58-61。  19.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型并列,《汉语学报》2002年第2期,P73-82。  20. 刘云,新词新义集萃,《辞书研究》2001年5期、2002年3、4、5、6期、2003年3、5、6期。  21. 刘云,汉语的七音节篇名,《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2期,P122-127。  22.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性孤立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P120-123。  23. 刘云,篇名的篇章化,《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P29-32。  24. 刘云,语词的篇名标记及其作用,《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3年2期,P3-10。  25.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现代汉语广义虚词知识库的建设,《汉语语言与计算学报》(新加坡)2003年第1期,P89-97。选入徐杰、钟奇主编《汉语词汇·句法·语音的相互关联——第二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90-101。  26. 刘云,一个新的前缀——零,《辞书研究》2003年5期,P136-139。  27. 刘云,篇名的话题性说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2期,P69-76。  28. 李晋霞、刘云,面向计算机的二重复句层次划分研究,《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P147-153。  29. 李晋霞、刘云,从“如果”与“如果说”的差异看“说”的传信义,《语言科学》2003年3期,P59-70。  30. 刘云,篇名的称名性说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2003年3期,P73-76。  31. 刘云,新闻篇名运用引号实现的各种转换,《修辞学习》2003年4期,P46-47,49。  32. 刘云,新闻标题中的人名艺术,《当代传播》2003年4期,P92。  33. 刘云,论篇名语言的标记性,《云梦学刊》2003年4期,P104-107。  34.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双+N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当代语言学》2003年4期,P289-298。——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  35. 刘云,篇名中的结构助词“的”,《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1期,P88-95。  36. 李晋霞、刘云,新版《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的贡献,《辞书研究》2004年第3期,P64-70。  37. 刘云,篇名中的省略号,《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P32-36。  38. 李晋霞、刘云,“由于”与“既然”的主观性差异,《中国语文》2004年2期,P123-128。  39. 刘云,术语泛化的途径、特点和动因,《修辞学习》2004年4期,P14-17;选入《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12月),P342-350。  40. 刘云、俞士汶,“句管控”与中文信息处理,《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P56-62。  41.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P130-136。  42.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措施,载李克武主编《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P203-211。  43. 龙海平、刘云,《世界语法化词典》述评,《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  44. 刘云、李菡,标题中的语词标记面面观,《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1期,P83-87。  45. 刘云,“PK”来了,《语文建设》2006年第1期,P58。  46. 李晋霞、刘云,《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述评,《当代语言学》2006年第3期,P265-271。  47. 李晋霞、刘云,从概念域看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非匀质性,《语言科学》2006年第4期,P3-13。  48. 刘云,“被”字结构宾语隐现的制约因素,载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207-216。  49. 刘云、何婷婷,网络语言的前世今生,《网络传播》2006年第7期,P42-43。  50. 刘云,现代汉语中的对举现象及其作用,《汉语学报》2006年第4期,P75-85。  51.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面向自然语言理解的汉语虚词研究,载嘎日迪、吾守尔·斯拉木、德熙嘉措主编《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70-279,北京:西苑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52. 何婷婷、刘云,网络语言研究蓄势待发,《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P8。  53. 李晋霞、刘云,复句类型的演变,《汉语学习》2007年第2期,P20-26。  54. 刘云,“中文信息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江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P93-95。  55. 刘云,新兴的“开X”词语模,《辞书研究》2008年第2期,P152-154。  56. 罗耀华、刘云,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P44-49。  57. 龙海平、刘云,《变化中的欧洲语言》述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P314-316。  58. 刘云,说“X门”,《汉语学报》2008年第4期,P80-86。  59. 刘云,复句关系词语的离析度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P15-21。  60. 刘云,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自动分析的难点,《长江学术》2009年第1期,P103-107。  61. 刘云、龙海平,《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简介,《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1期,P86-88。  62. 刘云,汉语词汇统计研究述评,《汉语学习》2009年第1期,P62-69。  63. 刘云,“裸”族新词探微,《辞书研究》2009年第2期,P149-154。  64. 刘云,复句自动分析的目标和意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P40-44。  65. 刘云、李晋霞,论频率对词感的制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P1-7。  66. 刘云,双音节词重叠类型的功能解释,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110-119。  67. 刘云、杨红,重叠论文索引(增补),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536-580。  68. 李晋霞、刘云,论推理语境“如果说”中“说”的隐现,《中国语文》2009年第4期,P359-364。  69. 刘云,汉语书面语的语码夹用现象及其语用价值,《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P190-19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2期以论点摘要形式转载(P154)。  70. 龙海平、刘云,《语法的起源:一种重构》述评,《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1期。(P75-79)  71. 刘云,“之X”的词汇化及其动因,《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P64-70)  72. 罗耀华、刘云、樊城呈,《认知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手册》(2008)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P317-319)  73. 刘云、王耿,现代汉语词汇的嬗变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华中学术》2010年第1期。(P313-319)  74.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P81-83)  75. 刘云,新兴的“被X”词族探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P102-106)   2008年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  2005-2006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  2007-2008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  2005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方块壮字的编码输入》 (韦名应)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2006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浅析人名中的修辞》 (黄丽丽)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  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体育新闻标题》(王耿)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三等奖。  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当代新词“X门”探析》(曾李)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周蔚华的科研成果

奈绪
旦而哭泣
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包括《人民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各类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摘要转载3篇;被《中国出版年鉴》摘要转载4篇,被《中国编辑研究》全文转载2篇,被《中国图书年鉴》摘要转载1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20篇以上,另有10多篇文章被各种报刊转载或者摘要转载。主要论文有:1、康德先验理念学说的启蒙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5期;2、价值中立论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年3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摘要转载;3、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责任概念,《文史哲》1991年3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摘要转载;4、关于康德哲学的主体性问题,《浙江大学学报》1991年2期;5、论社会主义人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2期;6、知识经济与出版产业,《大学出版》1998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1998年第8期全文转载;7、环境分析法及其在出版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出版》1999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1999年第8期全文转载;8、从传统出版向现代网络出版的范式转换,《出版发行研究》2001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9、选题策划三论,《中国编辑》2002年第2期;10、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4期;11、建立有效的出版竞争机制,《编辑学刊》200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2年第9期全文转载;12、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垄断分析,《大学出版》2002年第4期;《中国出版》2002年第3期摘要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13、网络出版的兴起与出版的范式转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14、学习型组织及在出版产业的运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2年第10期摘要转载;15、全球化的内在矛盾,《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9期;16、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集中度与规模效益分析,《中国出版》2002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并被收录《2002年世界华文出版文选》;17、论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现实性及其途径,《出版发行研究》2002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18、建立具核心竞争力的编辑新体制,《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12-5,《新华文摘》2003年第3期摘要转载;19、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编辑之友》2003年第1期;20、中国出版产业集团化:问题、对策和发展趋势,《中国出版》2003年第2期;《中国出版年鉴》(2004)摘要转载;21、我国出版业的改革:回顾、经验和当前的重点,《中国出版》2003年第4期;22、出版的产业定位与经济功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23、试论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发展十大趋势,《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3年第9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3年第10期全文转载;24、以科学的出版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校出版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学出版》2004年第1期;《中国编辑研究(2005年)》全文转载;25、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关联分析,《大学出版》200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26、从出版物的双重属性看出版者的社会责任,《中国出版》2004年第9期;《中国出版年鉴》(2005)摘要转载;本文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27、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看出版改革的症结所在,《中国出版》200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28、整合营销与选题策划,《中国出版》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6年第6期全文转载;29、从出版发展历程看出版功能转换,《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第4期;30、中国教育出版现状、问题及对策,《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第6期;31、选题创新论,《中国出版》,2006年第11期;32、当前我国图书出版生态的十大失衡现象,《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本文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33、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出版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中国编辑研究》2008年全文转载;34、维护出版生态平衡,促进书业和谐发展,《中国编辑》2007年第3期;《中国出版年鉴》(2008)摘要转载;35、中国大学出版社体制改革的历程及经验,《中国出版》,2008年第1期;36、关于出版学本科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出版科学》,2008年第1期;《中国出版年鉴》(2009)摘要转载;37、中国大学出版激荡30年,《编辑之友》200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38、选题策划十大陷阱,《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07-02;39、对“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重大命题的一点看法,《中国出版》2009年第1期;40、出版物的价值和效益评价辨析——兼评“两个效益”重大命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2009年第10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22期摘要转载;41、关于金融危机对出版业影响的若干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第9期;42、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层逻辑,《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2010年第10期全文转载;43、通过加快改革解决我国数字出版转型中的制约因素,《出版发行研究》2010年第1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2011年第4期全文转载;44、当前出版产业的新变化及面临的新问题,《现代出版》2010年11月,《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45、新闻出版强国论,《中国出版》2011年第1期;46、紧紧围绕大局 做好主题出版,《中国出版》2011年第9期;

律师程红祖籍黄山。安徽师范大学比业。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国际法律

五性
中国龙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王星拱、杨亮功、程演生、陶因、张慰慈、丁绪贤、项南、许杰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20余万名。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治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7个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办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附中、附小和附幼。学校学科门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87个本科专业。有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10余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81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7人,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省级教坛新秀。各类在籍学生37400余人,其中,研究生4800余人,普通本科生218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16000余人。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75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图书28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3000多人次,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旅游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正在围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数据截至2015年11月)

温州大学怎么样,

大火球
橘亘
温州大学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温州近代著名爱国爱乡人士黄溯初先生1933年创办的温州师范学校,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  学校位于浙江省南部美丽的沿海城市温州。学校占地总面积2224亩,分茶山校区和学院路校区。茶山主校区位于温州高教园内,南眺罗山群峰,北蕴三垟湿地,山水灵秀与翰墨书香相得益彰,是莘莘学子修身治学的绝佳所在。  学校校舍面积104.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1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07.2万册,非纸质图书150.5万册,各类中外文电子期刊和资料数据库47个。  学校下设17个学院,并举办瓯江学院、城市学院2个独立学院,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161人,教职工2323人,其中专任教师1369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72人、副教授41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56人,硕士和博士生导师213人,省、市新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26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培养)计划”人选(1人)、浙江省“百人计划”人选(1人)、“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浙江省教学名师(5人)、浙江省21个产业集群首席专家(3人)、浙江省突出贡献科技人才(1人)等一批高层次人才。  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50个本科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重点专业、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2门省级精品课程、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4个省级教学团队。本科专业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有机化学与皮革化工”学科为省重中之重学科,有机化学、文艺学、民俗学、材料学、凝聚态物理、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6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生态学和汉语言文字学为市级重点学科。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学生命线的观念,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教学、科研协调发展。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主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融合地方元素,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开展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与水平,在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学校被确立为“国家创业型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和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创业教育”和“教师教育”已成为学校办学的两大特色。  学校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坚持科研发展必须“顶天立地”的方针,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坚持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并重,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不断提升。学校设有88个科研机构、28个实验室(中心);建有2个省级行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市行业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拥有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重点创新团队和3个省高校创新团队。近五年来,承担了包括“863”、“973”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143项、省部级项目267项。“十五”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54项。  学校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交流领域,不断探索国际化办学之路,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开展联合办学、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等各种形式的合作,与泰国东方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学校具备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是全国首批华文教育基地。  学校弘扬“厚培德本、深濬智源”的优良传统,秉承“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遵循“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地方、特色取胜、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立足温州、服务浙江、面向全国,努力建设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成为省内外有影响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区域内高端人才集聚培养中心、科技创新研发服务中心、先进文化培育发展中心。 采纳%100相当牛B 起码住的舒服啊 都来都来哈! 切!他是拖!拔过我觉得还好吧!起码我从这儿毕业的!只能说住的还好!其他。。。报的话报考城市学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