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化肥制造行业分析报告

喀土穆
伯夷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阿福哥的文库化肥制造行业分析报告  化肥行业属于国家基础性行业和鼓励发展的行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化肥产品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化肥产品的消费者主要是广大农民,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化肥已成为农业生产稳定的最重要的保障。也就是说,化肥行业通过对农业的直接影响成为与国家安全相关的重要行业。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分类,石化行业分为4个大行业、15个中行业、64个小行业。我市有4个大行业、10个中行业、15个小行业。本次分析的肥料制造(262)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8个中行业之一,2011年产值占石化行业产值的比重为7%,占化学原料行业的37.9%。肥料制造有6个子行业,我市有3个子行业。行业代码|石 化 行 业|2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2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62|肥料制造|2621|氮肥制造|2622|磷肥制造|2633|钾肥制造|2624|复混肥料制造|2625|有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制造|2629|其他肥料制造|28|化学纤维制造业|29|橡胶及塑料制品业|石化行业分类一、概述(一)行业定义化肥制造是指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的制造。具体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复混肥、有机肥料及微生物肥、其他肥料制造等肥料制造行业主要包括基础化肥生产和化肥的二次加工,而基础化肥主要包括氮肥、磷肥和钾肥;化肥的二次加工主要包括复混肥、有机肥料及微生

化肥厂污染问题调查报告

五更寒
取境
初中生关于环境调查的实践活动报告主题:我家乡的环境问题时间:2006年5月3日活动情况: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去了几个比较热闹的地方:学校 河边 菜市场 超市等 我们发现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在学校的不远处和河边有很多的垃圾,我们看了一下大多都是来源于生活垃圾,而且白色垃圾占多数,我们还看到了倒垃圾的人,他们好像没有意识到着一点。菜市场就更不用说了,到处都是邻居和果皮,家禽场到处是臭味与各种毛,卖鱼的地方随处可见的是鱼鳞和血,乱七八糟而且很多的垃圾都是被随意扔在路上和路边的。医院和超市还算比较干静的。我们做了一些调查并且问了一些行人。我们发现他们的环境保护意、是还不够强,因为是在这样一个十分偏僻的小镇,虽然不贫穷但有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还远远不够。我们做了一个简要的调查表。(1)调查地点:学校 医院 河边 超市 菜事场等多个人口密集地。(2)污染情况:较为严重(3)主要表现:垃圾很多,很多小水沟都遭到严重的污染,水质变的恶劣,垃圾主要为生活垃圾,其中白色垃圾占了很发一部分。而且有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入河中,河水变的很脏很臭。(4)主要原因: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十分薄弱,大家都不是很注意公共场合的环境卫生,也不注重保护身边的自然环境。(5)解决方法:首先要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的意识,每个人都从身边做起,将身边的环境保护好,再做宣传,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活动体会:通过这次活动,不但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使我更加的熟悉了这项活动的过程,而且通过这次活动我也深刻的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我们身边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明白了现在的严峻行势。我深刻的认识到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与自然和偕相处,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尽力去保护环境,同时也会做有关于环境的宣传。

求《化肥对土壤的影响》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寡人读书
黑白夜
1、化学肥料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长期使用化学肥料对土壤酸度有较大影响。过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氯化钾等属于生理酸性肥料,即植物吸收肥料中养分离子后土壤中 H+增多。化学肥料也可促使某些营养元素的固定,使之转化为植物不能利用的形态,如单方面大量施用磷肥,可促使土壤中活性锌含量显著降低,造成植物的锌缺乏。 2、化学肥料引起的土壤重金属污染 氮、钾肥料中重金属含量较低,而磷肥中含有较多的有害重金属。原因是磷肥的生产原料是磷矿石,其中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多数磷矿石含镉5~100mg/kg,大部分或全部进入肥料中。由于镉在土壤中运动性较小,淋失很少,也不会被微生物分解,可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不同种类的肥料其重金属含量也不相同,一般过磷酸盐中重金属含量较高,其它磷肥次之 3、化学肥料引起的土壤辐射性污染 由于化肥原料中携带放射性元素,化肥的使用将放射性扩散到农田土壤中,经过食物链,最终被人体摄取。经常使用磷肥和钾肥会将放射性物质扩散到农田环境并不断积累。它们通过肥料→土壤→农作物→动物或经过食物链,最终被人体摄取而产生危害。 因此,我建议应合理施用化肥,采用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的方法来保护土壤,增加产量。

谈谈化工行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将来如何开展工作

别宥
试齐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的《2016-2021年颜料化工行业市场调研报告_化工行业行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1月23日,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分类,共有157家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公布2014年业绩预告。业绩预喜企业(包括续盈企业)共计107家,比例接近70%。整体仍保持较好的盈利能力。  化工行业景气目前仍未复苏,在宏观经济环境未显著好转的情况下,板块整体估值难以显著回升。但化工行业子行业众多,子行业间分化较为明显。  从目前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来看,产业链下游公司业绩预计好转居多,中游有所回升但分化较大,上游整体仍然恶化。染料、新材料等精细化工子行业盈利良好,而化肥、化纤、氯碱等产能严重过剩成为亏损“重灾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年产10万吨有机无机复混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神将来舍
多知为败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王继选一、总论1、项目名称:年产10万吨有机无机复混肥项目2、建设单位:山东大地之光肥料有限公司3、建设地点:山东省临沂市镇4、项目概述:有机无机复混肥是一种既含有机质又含适量化肥的复混肥。它是对粪便、草炭等有机物料,通过微生物发酵进行无害化和有效化处理,并添加适量化肥、腐殖酸、氨基酸或有益微生物菌,经过造粒或直接掺混而制得的商品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中来源于无机肥料的速效养分在有机肥的调节下,对植物供养呈现出快而不猛的特点;而来源于有机肥的缓效性养分又能保证肥料养分持久供应,二者结合使肥料具有缓急相济、均衡稳定的特点,达到了平衡、高效的供肥目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综合了有机肥和无机肥的特点,是一种多功能、速效、缓释相结合的肥料,施用方便,适用于各种农作物、林果及牧草。有机无机复混肥中的有机质、矿物质和微生物还具有改良土壤、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功效,对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培肥地力、保护土地资源长久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是未来肥料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大地之光”牌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工艺简单,生产过程无废水、废气、废渣排放,是环保型生产项目。建设有机无机复混肥项目与化肥相比,具有投资少、建设周期短、建设规模不受建设条件约束,经济效益好的优点。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均土地资源相对紧缺,这些年来为了维持农作物的高产,长期依赖化肥,不仅直接造成了农产品的污染,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

企业调查报告范文(4000字左右)

法外情
长濑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农村教育与经济建设发展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农村以教育和经济建设为主,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有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教育、建设、和谐发展、社会实践 一、调查数据 概况: 靠山村共有260户约1000口人,住房占地面积约240亩,耕地2000亩。本村固定资产100万,去年总产值1000万,人均毛收入2000元。 经济收入状况 经济收入以农作物为主,辅以副业如养鸡、养鸽子等。农作物收入占经济总收入80%。农作物主要有石榴、蔬菜、花生和制种。果园、蔬菜、玉米农作物的占地面积由1990年的500亩、300亩、200亩扩大为现在的800亩、500亩、300亩。自1992年农村进行村庄规划后,原有的石榴棵数也由先前的4000棵,增加到5000棵,估计明年能大量挂果。制种业是新兴产业,包括西瓜、大豆、西红柿、辣椒等品种,种植面积约400亩,每亩毛收入2000元。 受教育状况 村民30%受过初等教育,3%受过高等教育。现在村里有4个大学生。因为儿童上学年龄受到限制(7岁开始上学),但仍有60%的儿童接受教育。 生活状况 据社会实践调查中的村民反映粮食、蔬菜能够自给,只买些油、盐和肉制品,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 二、实例 我在靠山村走访了一位姓胡的老大爷,他介绍了他家里的经济状况,村里的比较富裕户。 (一)收入情况 6口之家(3个小孩,1位老人),共种植10.8亩土地,其中玉米3亩、黄豆3亩、西瓜2亩、蔬菜2.8亩。但是现在部分农资价格的上涨,(化肥目前二铵2600元/吨,尿素1460元/吨,各类肥料价格比去年同期增加200—400元/吨。)农资价格的上涨直接增加了农业投入成本。看下面统计: 玉米收入: 一亩玉米的物资投入: 机械耕地20元,机械翻地15元,种子3元/斤,一亩需6斤共18元,化肥硝酸磷(底肥)30元,尿素(追肥)12元,农药8元,因地为旱地不需浇水。 一亩玉米合计投资103元,3亩共计309元。 产量、价格与毛收入: 平均亩产1000斤(此地有坡地和平地之分、亩产700斤至1300斤不等),http://51oso.com/V22562.html

急!!求一篇关于农产品的调查报告。

旦而哭泣
示朕以默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钩标本读农产品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总量增加、品种丰富和消费升级,以粮油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步入了两位数增长的快车道。下面是农产品调查报告,欢迎参考阅读!  篇一:农产品市场价格调查分析报告  摘要:为了熟悉和掌握农产品营销价格的相关知识,了解农产品价格调整以及不同销售渠道农产品价格差异的原因,提高科学的市场调研能力,我们小组实地走访了学校周边的农贸市场和超市、沙市中商和沃尔玛,了解了本地农产品大概的市场价格行情。由于没有对不同时间段的农产品价格的调查,所以本文主要对不同销售渠道的价格差异的对比分析,在实地问访中农产品有价格调整幅度的产品大类及具体种类,以及这些调整的原因。  1.调查研究方法。此次调查研究方法为询问法和直接观察法。  2.调查研究内容。此次调查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大类:粮食类、蔬菜类、水果类、肉蛋类和水产品类。  3.调查对象。此次调查对象为:新风市场、新风二路市场、富迪超市、美廉美购超市、沙市沃尔玛和沙市中商。  4.调查过程。此次调查时间为20xx年5月28日,主要环节为:设计调查问卷表;实地走访;统计和分析调查表;总结。  农产品市场价格对比表

环保问题调查报告

仇恨罪
一多
限塑令”实施后塑料袋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塑料袋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长久的危害。由于塑料不易被分解,塑料垃圾如不加以回收,将在环境中变成污染物永久存在并不断累积,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而塑料购物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 针对超市是人们购物的主要场所,也是塑料袋大量使用的场所,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在佳美家超市进行调查。调查采取实际考察的方式,在超市收银台后观察人们的购物习惯并列表统计。观察了目光可及的三个收银台状况,在下午7:15~7:35这20分钟内:共有57个人付款,其中男性25人,女性32人,其中用塑料袋的有19人,占总数的33.3%。而使用塑料袋的19人中男性11人,女性8人,占各自性别总数的44%和25%,占总数的19.3%和14%。而买环保袋的一共有22人,占总数的38.6%,其中,男性占人,女性占14人,占各自性别总数的32%和43.75%,占总数的14%和24.6%。其中自带环保袋或塑料袋的有10人,占总数的17.5%,其中男性2人,女性8人,占各自性别总数的8%和25%,占总数的3.5%和14%。不用的有6人,占总数的10.6%,其中男性4人,女性2人,占各自性别总数的16%和6.25%,占总数的7%和3.5%。 由此可见,国家“限塑令”推出后,“限塑令”实施初期,市场阻力不大,但仍然需要一个适应期。在超市和商场由于国家法律实施的强制性,限塑都顺利地推行了,也受到了多数市民的欢迎。 在这次调查中发现: 一、“限塑令”的目的 塑料袋回收价值较低,在使用过程中除了散落在城市街道、旅游区、水体中、公路和铁路两侧造成“视觉污染”污染外,它还存在着潜在的危害。塑料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在自然环境中长期不分离。国家自2008年6月1日起实行“限塑令”,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市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最终达到减少连卷塑料袋等各种塑料袋使用的目的,以遏制其对环境的危害。 二、“限塑令”的意义 塑料袋实实在在地危害着环境,被丢弃的塑料袋不仅有碍观瞻,还会导致野生动物和家畜的死亡,以及堵塞城市下水管道等。对超薄塑料袋实施禁令、鼓励使用塑料袋替代产品和鼓励回收利用等措施将可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出售塑料袋所得可用于支持市政回收项目,还可用于降低环保产业劳动力成本,包括废品回收业和使用天然纤维制造塑料袋替代产品的行业都将受益。 三、环保袋的好处 使用环保袋有很多好处有很多,使用环保袋,即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可以大大减少白色污 染;而且环保袋的使用寿命比塑料袋长,最重要的是环保袋可以循环使用。相比塑料袋使用寿命短而且不易被降解,环保袋好处多多。 四、购买塑料袋的原因 超市有偿提供的塑料袋价格在0.1~0.3元之间,环保袋的价格则在3~5元之间。一次购物,人们所需用塑料袋的个数在2~5个之间,用环保袋一般是一个就够了,少数买的多的顾客,需要2~3个。由于“限塑令”实施不久,人们购物还未养成自带的习惯,如果去购物时没有自带环保袋或塑料袋,使用塑料袋的价格在1元左右,而再购买一个环保袋需要花3~5元。这是少数人依旧使用塑料袋的主要原因,因为忘了带而买环保袋,反而提高了购物成本。而且环保袋不方便对购买的商品进行分类,往往是把所有商品都混杂的放在一起,如果购买的商品较多,很容易造成一些商品的变形。 以前塑料袋不流行的时候,人们习惯于用篮子、布袋购物,也没觉得不方便。但也要确实认识到以前商品的种类不如现在的繁多,人们的购物需求不同。现在的人,往往习惯于把几天内所需的商品一次性买齐,所以环保袋的设计上也需要改善,并不是越大越好。 五、环保意识的强化 相较于“限塑令”实施之前,超市中人手塑料袋的情况,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57个被调查者中有38个使用自带的购物袋,即,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消费者群体至少下降了6成。有些没有携带环保购物袋的市民在购买小件物品或少量物品时,也都已经不再用塑料袋盛装,他们会选择手捧,或怀抱的方式 从这些现象来看,人们已经意识到塑料袋带来的危害,虽然长久以来的习惯不能一下子改变,但是会有意识的去减少使用塑料袋改用环保袋就已是一个好的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塑料袋会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也会有更好的代替品出现。 六、“限塑令”施行中的阻力 和超市严格执行“限塑令”相比,菜场执行情况要差得多。根据一则新闻报道,记者在一家农贸市场问一名摊贩:“今天不是不让送免费塑料袋了吗?”该摊贩回答:“我这是方便老百姓啊,不给塑料袋他怎么买菜呢?” 一名菜场经营人员说,每个塑料袋两毛钱,但为了这两毛钱,他们往往要向消费者解释半天,仍有人不理解。还有消费者听说塑料袋要另外收费,竟扔下已经称好的菜扬长而去。 由此可见,在超市商场以外的农贸市场以及水果摊位,“限塑令”并没有起到很强大的“限塑”作用。 “限塑令”不“限塑”并不能够说明“限塑令”不适合现实情况的需要,反而更能够体现出环境对“限塑”的需要以及“限塑”从硬性规定到人们自觉执行之间的距离。 七、减少施行阻力的措施 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与问题同时产生。要使“限塑令”施行过程中的阻力减少,我们通过这次调查,总结出了几点。 1.继续加强对“限塑令”的宣传,使限塑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2.从总体上加强环保意识,不仅仅是在使用塑料袋上; 3.要依法治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从生活习惯的各个方面出发,制造更便利时尚的环保购物袋; 5.鼓励各个事业单位施行不违背于“限塑令”的实际措施,等等。 总结: 我国每天对塑料袋的使用量超过三十亿个。其中,超市塑料袋用量达40万吨,是一次性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最多的场所之一,虽然商务部规定: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从6月1日开始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也不得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塑料购物袋。但是超市以外的百货商店、菜市场、水果摊的塑料袋用量是超市的三倍,而生产这些塑料袋平均每天需要消耗的石油至少13000吨。这些塑料袋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白色污染”的祸首,严重危害了自然环境卫生。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手段之一。 根据有关专家测算,“限塑令”的实施将使塑料袋的使用量减少至少三分之二。有专家表示,我国实行“限塑”,是利用经济手段治疗人们的白色污染“依赖症”,最终实现由“限塑”到“禁塑”。而现在需要做的,一方面是通过宣传教育,让老百姓把自觉摒弃塑料袋变成习惯。另一方面,还是要找到既能兼顾百姓生活便利,又环保的塑料购物袋替代品。对于老百姓来说,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也非常重要。虽然眼下的“限塑令”给市民带来了些许不便,但从长远考虑,合理的使用塑料购物袋,逐步减少塑料购物袋的使用总量,可以从根源上遏制“白色污染”,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最终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但是,“限塑令”是国家行政机关通过行政法规来达到“限塑”的目的,要从“限塑”到自觉的摒弃塑料袋,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每个人去自觉地执行。参考资料:是这种么?如果是不是的话也算了环境调查报告 吉林省松原市 大唐长山热电厂子弟学校五年一班 高雨琪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以下是实地调查出来的报告: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是:1、公共厕所排出的粪便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让人恶心。2、工厂排出的废水又黑又臭,还浮着一些秽物。3、工厂排出的废气很刺鼻,会散发到小镇的各个角落。4、化肥厂排出的气体中含有粉尘、铅、煤灰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5、公园的草坪上常有游人丢弃的垃圾,既不卫生,又影响市容。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是:废水、废气、粪便、腐肉、塑料袋、木筷,垃圾等。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有很大的危害:使空气变得浑浊,对人的肺部有很大危害;生活垃圾处理不好会滋生细菌,严重影响人的健康;污水会影响生活水,直接侵害人体。 看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对目前的环境有些忧虑呢?对,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废弃电池和塑料袋要处理好;多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不污染水源。保护环境,我们责无旁贷!

重庆环境调查报告

大毒枭
老虎塔
  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一、生态环境现状  (一)土地  重庆市幅员总面积822.69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97.01%,水域面积2.99%。土地构成为:农用地292.94万公顷,林地297.39万公顷,居民点、工矿及交通用地55.01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50.61万公顷,其中农用地、林地所占比例较大,未利用土地不足20%。根据市国土部门提供的动态数据显示,与1997年比较,2000年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而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面积显著增加。  1、耕地截止2000年,重庆市耕地总面积为252.29万公顷,人均耕地仅0.082 公顷,低于全国人均水平(0.106 公顷)。其中15度以上坡耕地占48.2%,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16.1%。重庆市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60%-80%不等,其中中部、东部、东南部的区县大多占80%左右。重庆市耕地垦殖指数为30.74%,大足等5个县(市)的垦殖指数大于50%,渝西地区的垦殖强度大于渝东地区,西部地区的土地后备资源更为贫乏。与1997年相比,减少耕地1.84万公顷,每年减少耕地面积0.61万公顷。在减少的耕地中,城镇建成区向外围拓展与交通建设占用良田沃土的情况比较突出。  2、牧草地 2000年重庆市有牧草地23.86万公顷,在未利用地中拥有荒草地34.27万公顷。与1997年相比,重庆市草地面积增加了0.04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及林地退化可能是草地面积增加的重要原因。重庆市牧草地的理论载畜量为670万羊单位,而1999年草场实际载畜量为250万羊单位,表明我市的畜牧业整体上还有发展潜力。但是,草地的生态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受鼠害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退化面积接近草地总面积的19%。  3、林地 2000年,重庆市林地面积为297.39万公顷,占幅员面积的36.53%。其中有林地面积177.92万公顷,占重庆市林地面积59.83%,森林覆盖率为23.1%。林地分布极为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与南部的中、低山区,中部平行岭谷区。与1997年相比,林地面积减少0.02万公顷。村镇与交通建设占用林地、毁林开荒、林地衰退等是导致林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4、水土流失 1999年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52130.27平方公里,占重庆市幅员面积63.26%。其中,轻度侵蚀25.11%,中度侵蚀48.42%,强度侵蚀19.41%,极强度侵蚀5.80%,剧烈侵蚀0.26%。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4261吨,重庆市土壤侵蚀总量为每年2.22亿吨,年侵蚀耕地厚度约7.5毫米,相当于全重庆市2.3毫米的表层被侵蚀殆尽。与1987年相比,水土流失面积扩大3226.73 平方公里,侵蚀面积上升3.78个百分点,年扩展速率为0.42%。因重点流域进行治理,强度侵蚀面积下降12.15个百分点,极强度侵蚀与剧烈侵蚀的面积得到有效控制,但中度侵蚀面积增加幅度大,净增11.62个百分点。  5、矿产资源开发 据初步调查,重庆市拥有各类矿山企业6474个,矿产开发历年破坏土地总面积320012公顷,其中林地102246 公顷、耕地31641公顷、草地135851 公顷、其它类型50274 公顷,造成7995 公顷的土地受到污染,被破坏的土地仅2.8%得到恢复。  (二)水环境状况  1、水资源 境内各类水资源合计4624.42亿立方米,其中过境水资源量3981.3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当地地表水资源量511.4亿立方米。在空间分布上,西部丘陵地区水资源相对贫乏,东南部山地相对较丰。在季节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中小河流在伏旱期及冬季断流现象时有发生。  2、地表水水质 2000年,除黄草峡断面外,长江、嘉陵江水质都基本保持1995年水平。2001年2-3月,乌江220公里河段水质已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在重庆市68条次级河流、160个水质监测断面中, 16.9%水质优于水域功能要求,20.0%满足水域功能要求,63.1%不满足水域功能要求。西部地区永川、大足等8区(市)县次级河流水质已受到严重污染,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些地方已出现严重的水荒。  3、水面养殖 1999年,重庆市水产养殖面积54750公顷,占重庆市水域面积的20.74%。污染严重的水库、池塘面积10601公顷,为水产养殖面积的19.27%。网箱、围栏养鱼的不合理发展,引起塘、库与河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自1986年以来,严重污染的面积以每年递增20%的速度扩展,部分水库、河道水质已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4、湿地 市域内湿地面积共计1006469 公顷,以人工湿地为主体,占湿地总面积83.25%。  (三) 生物多样性  1、物种 在市域内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2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25种,分别占全国同类植物62.5%、4.1%、23.1%。珍稀濒危植物主要分布于南川、江津、巫溪、巫山,占重庆市珍稀植物种数的85.4%。在市域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6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3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3种。受三峡水库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涉及120科、358属、550种。以数量计,影响最大的是禾本科、菊科、大戟科与蔷薇科植物。三峡库区移民搬迁、人类活动区间沿淹没线上移,对土地的垦殖增加,部分动物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  2、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重庆市已建自然保护区31个,总面积606992.4公顷,占重庆市幅员面积7.3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有各类风景名胜区42个,总面积449290公顷,占重庆市幅员面积的5.46%,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3个。森林公园49个,总面积60613公顷, 占重庆市幅员面积的0.74%。  (四) 农业生态环境  1、化肥 1999年重庆市化肥使用水平445.5公斤/公顷,年使用的化肥总量(折纯)为71.03万吨。从80年代开始,无机化肥的使用成直线上升。无机化肥使用增加了90%,但粮食增产不足30%,其中增加的粮食产量仅9%左右来自化肥的贡献。由于作物吸收及土壤吸持力有限,全年有17.63万吨氮素、磷素从农田流失,造成面源污染。  2、农药 1999年重庆市农药使用水平10.01公斤/公顷,使用总量为7361吨,折纯量为2544.6吨。  3、农膜 1999年重庆市农用塑料薄膜使用总量为1.86万吨。其中地膜使用量为1.28万吨,使用面积为152358 公顷, 使用水平为84.01公斤/ 公顷。  4、畜禽养殖 据统计,1999年产生畜禽粪便9263万吨。其中,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或专业户153户年产生畜禽粪便167.8万吨。大量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成为我市主城郊区次级河流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5、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 主城区近郊部分土壤受到Pb、Cd、Hg等重金属污染,引起部分粮食、蔬菜产品的重金属含量超出食品卫生标准。但郊区以外的农田未受到明显的污染,尤其市域外围的山区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的良好条件。  6、农村能源 农村生活用能的主要途径是薪柴与秸秆直接燃烧。从农村能源构成调查来看,秸秆直接燃烧占37.22%,小煤窑占31.78%,小水电占17.04%,薪柴占12.32%,生物能源-沼气占1.63%。  二、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一)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河道淤塞  水土流失仍然严重。与1986年比较,水土流失的总面积仍在增大,侵蚀总量仍在增加,治理速度赶不上扩展速度。由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土地退化加剧。水土流失导致表层土壤被侵蚀,土层变薄,岩石出露增加,严重的地方表土被冲失殆尽,出现"石化"现象,尤其25°以上的坡耕地最为突出。重庆市石漠化面积已达2903 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53%。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壤营养物质的流失,土壤肥力逐年降低,土地的生产力下降。如涪陵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958年的2.0-5.0%下降到目前的1.3%。二是水利工程受损,河道淤塞严重。水土流失使水利工程寿命缩短,工程效益降低。我市不少河流淤积现象严重,造成河床抬高,过流断面缩小,洪水位抬高,洪水危害次数增加。  (二) 森林质量下降,林地分布不均,生态功能降低  --重建设轻保护,生态建设的部分成果被抵消。由于人为破坏与其他原因,林地破坏与退化速度大于植树造林速度,林地面积正在减少。由林地→灌木林→草地的逆向演替,是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衰退的重要标志。  --森林覆盖率上升但质量不高。由于重庆市约70%森林面积为马尾松林,有林地以中幼林为主,虽然我市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但林地质量不高,防护效益与森林抗逆力差。  --林地分布不均匀。重庆市林地相对集中于海拔500米以上的低、中山区,各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差异很大。人口密集的城市(镇)周遍地区的林地较少,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调节作用较低。  (三) 次级河流污染严重,水的供需矛盾突出  长江、嘉陵江、乌江水质基本稳定,但次级河流污染严重,主要以Ⅳ类、Ⅴ类水质为主,部分河段出现劣Ⅴ类水质,约63%的监测断面不符合水域功能要求,导致我市西部地区水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些地方 "水荒"频繁发生。  (四) 野生动植物丰富区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由于毁林开荒严重,大量森林资源被破坏,再加上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以及污染物向环境中排放,使生态脆弱区域的物种受到威胁,不少资源逐渐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消失绝迹。  --新建自然保护区质量不高。近年来,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我市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迅速,但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现象比较普遍,开发力度较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质量不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受到威胁。  --三峡库区濒危物种保护进展缓慢。2003年,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发电,库区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迁地保护工作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大量濒危物种、渐危物种仍处于易遭受人类活动干预的状态。  (五) 农村面源污染失控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养殖业快速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的直接排放,成为我市主城郊区的次级河流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加重了地表水与次级河流的污染,畜禽养殖专业户及企业逐步成为新的污染大户。尤其是水产养殖快速发展,由于大量投放富含氮、磷的饲料、化肥及畜禽粪便进行肥水养鱼,池塘、水库、河道污染面积呈高速发展之势,地表水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由于缺乏正确引导与监督不力,农用化学物品不合理使用,尤其大量化肥的有效养分流失进入环境,加重了三峡库区水体污染,并且使我市的部分农产品受到污染,同时还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六) 矿产资源开发不合理,矿山地质环境受到破坏  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矿山生态破坏严重,造成地表失稳、塌陷、地裂、崩塌,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塘枯竭,局部地区居民用水困难、农业灌溉用水短缺。大量排放的矿坑水、洗煤水造成导致地下水水质超标,形成局部区域的恶性水循环体系。水土流失与泥石流、水石流使基岩大面积裸露,石漠化现象加剧,危及铁路、公路、航道的安全运行。  三、生态破坏的后果  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养殖污染、矿山资源开发破坏等生态问题,导致重庆市遭受了洪涝干旱、滑坡崩塌、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1999年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39.43亿元,2000年上升至59.98亿元,分别占同年重庆市国民生产总值的2.64%与3.77%。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计算未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难以测算的间接经济损失,而直接经济损失仅仅是生态破坏中很小的一部分。据初步估计,我市的生态损失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相当(13.07%)。从掌握的调查资料来看,自五十年代以来,自然灾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70年代以后水灾影响面积显著增大,旱灾与病虫害影响面积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同时,说明我们为抵抗自然灾害所付出的经济代价也日益增大,严重的自然灾害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  (一) 人口对生态环境形成沉重的压力  1999年重庆市人口密度374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位于西部地区12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首。从粮食水平来看,近15年来重庆市人均拥有粮食346-385公斤,低于粮食自给自足标准(人均400公斤),现有人口已超出土地承载力。由耕地的承载能力来看(其标准为最低耕地面积0.048公顷),由于耕地的质量较差,养活一个农村人口需要耕地面积0.13-0.17 公顷,耕地的实际人口承载量已超过其人口容量。  (二) 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1、重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少数地方、部门、单位与个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借发展经济、保吃饭或脱贫致富为由,为增加收入往往偏重于资源的开发利用,甚至是高强度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忽视了生态保护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2、重生态建设,轻生态保护。在处理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方面,缺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合力。在实际工作中,生态建设部分项目建设没有将生态要素、生态环境问题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机结合起来;重生态环境破坏后的恢复与重建,轻破坏前的保护与预防,呈现边建设边破坏的局面;重项目建设,轻项目完成后的管理。  (三)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加大了环境压力  冶金、建材、采掘业等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很强的行业在重庆市GDP 中占较大的比例,不仅增加了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也加重了环境压力。1999年重庆市万元GDP能耗为2.20吨标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3吨标煤/万元,1998),远大于广东、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四) 宏观决策机制不健全  生态保护是按环境要素实行各部门分工负责的资源管理体系,鉴于资源经营管理与执法仍集于一体,各行业的政策导向仍然是重开发轻保护,不利于生态保护,难以对具有有机整体性很强的自然生态系统实施有效的统一监督管理。由于生态保护缺乏制度保障,我市目前仍然有许多开发建设项目缺乏生态保护的制约措施。决策前期无生态保护评估、咨询,决策过程中未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决策实施缺乏生态保护监督,实施后无生态保护审计或回顾性评价制度。  (五)政策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  我国颁布的一系列资源法大都是针对自然环境中的某一特定要素制定的,没有考虑到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性与各自然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因而出现了开发一种资源却影响与破坏了其他相关资源,造成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现象。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尚未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现行的生态保护政策不能满足实际管理的需要。我国缺乏鼓励对保护生态环境进行长期投资的金融政策;没有建立起生态补偿政策体系,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开始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但我市还缺乏具体的征收、使用政策,更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缺乏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科技投入政策机制;环境保护法规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法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而对于个体约束力较软弱,尤其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承包或转包的现象,一旦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发生后,责任人易逃避有关法规的处罚。  在生态保护执法方面,普遍存在有法不依与执法不严的现象,致使生态破坏的违法案件得不到应有的处罚与制裁。不少地方普遍存在以罚款代替执法的现象,影响了执法的效果与执法监督作用。其次,还表现在执法力量薄弱,执法手段落后,执法队伍素质不高,监测、取证、破案技术不能适应保护工作的要求,以及许多生态破坏案件因公诉人环境意识低而得不到合理处置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行政严重干预生态保护执法的问题。  (六)投入不足  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等生态保护缺乏资金投入保障,是生态破坏趋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的关键。  五、 对策与建议  (一)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生态系统学的观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紧迫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与危机感,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决定》,站在全局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列为重庆市必须着重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恶化是重工程建设(包括生态建设)、忽视生态保护的结果。因此,要从思想上纠正边建设边破坏与克服重建设轻保护的倾向,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与"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政策,控制生态破坏程度与范围不再扩大,是遏制生态破坏趋势的关键。生态保护主要运用生态系统学的观点,以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为宗旨,而不能只依靠工程建设,不能单纯追求植被覆盖率。  (二)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工负责,建立部门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目标责任制,逐步形成由多部门的分散管理协调到统一监督管理的轨道。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要加强生态保护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形成由市级环保、计委、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以及区县(自治县、市)政府齐抓共管的局面。  建立环境保护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党政"一把手"要对本辖区内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将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对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奖惩。  实行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自然资源开发及生态建设等非污染性项目,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与不利影响的项目,必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与资源开发与建设项目的同步设计,同步检查验收。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项目,应严格评审,坚决禁止。  (三)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生态环境监督管理  加强立法,尽快制定《重庆市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管理办法》、《重庆市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重庆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健全生态保护的法律体系。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以弥补现有自然资源法中生态保护的不足。  从严执法,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重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尤其要加大严重影响城市、风景名胜区环境质量的开山取石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控制重庆市大中型水库的肥水养鱼,遏制水产养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迅速扩展的趋势。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重庆市范围内严禁收购、出售、运输国家级濒危动植物与市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严厉打击盗猎、倒卖野生珍稀动植物的违法行为。  (四)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尽快作好重庆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统一编制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及其配套的专项规划。根据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与生态环境良好地区三种不同类型区域的生态特点与保护要求,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推进,指导自然资源开发与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在生态脆弱的矿区、林区及重要生态功能区分期分批划定一批禁采区、禁伐区,限制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严禁开展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与污染环境的旅游,强化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环境监督,在重点风景名胜区推进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活动。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对耕地、草地、林地、水土保持造成的破坏,采矿单位与个人应采取回填、复垦、植树种草等措施进行恢复。强化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生态破坏的环境监督。  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加强天然林保护及坡耕地退耕还林(草)。充分利用我市水热资源条件丰富、生物初级生产力大的优势,着重加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区域以及重要交通干线、库岸、水土流失重点监控区、重大项目建设区域进行重点植树造林。同时,通过加强生态保护,限制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恢复植被,减轻水土流失,以有限的生态建设资金尽快恢复生态功能,避免生态建设项目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合理施用农药与化肥,开发与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加强农膜的回收与再利用,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加强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肥水养鱼,规范养殖场的污染物排放行为;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小水电等能源工程,减少生活对新炭林的采伐,逐步减轻农村环境压力。  在生态环境恶化的区域,将单纯的经济扶贫模式转向生态移民与扶贫脱困的有机结合,加大生态移民的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城镇,改善其生活、生产条件,减轻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五)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按照投资多元化,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集保护与建设资金,切实增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尤其要解决生态保护的投入问题。逐步提高其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检查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资列入预算,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专项资金。除了重点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外,还应当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与生态监测的投入。  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行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逐步征收土地、水体、物种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的资源开发补偿费与生态补偿费,对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进行合理补偿;对从事采集、采矿者实行许可证制度,并征收资源开发税,运用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限制资源开发的无序活动。  (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广泛开展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重视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加强生态环境警示教育,努力提高重庆市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依靠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增强各级领导的使命感,围绕生态保护的重点,有针对性地作好各项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环境国情、国策教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培训。  (七)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编制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建议书,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及管理优势,推进重庆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合作。  (八)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  1.加强库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鉴于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淹没区的生物资源、地理环境等将发生重大变化,搜集淹没区的生态环境基础数据的机会将永远消失,必须尽快展开全面调查、监测及抢救工作,建立库区综合的生态环境现状基础数据库,同时加强成库后水环境容量及库区江段污染物允许排放量、水体富营养化、水库对重庆主城区大气环境的影响、水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等问题进行重点攻关研究。建议国家重点支持三峡库区尽快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以及研究库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  2.加强库区生态经济补偿政策的研究。重点研究因三峡工程建设,重庆库区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及生态损失。建议市政府将库区生态经济补偿政策的研究作为重大研究课题,由市科委、市社科院、市环保局、市移民局等共同完成。根据"污染者付费、开发者补偿、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建议国家出台三峡工程受益地区以及三峡工程发电收益对重庆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政策。  3. 目前,重庆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有待于市级有关部门落实资金,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