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洒洒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理性经济人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微观决策,宏观经济学研究也为决策提供依据,只不过这个决策主体变成了政府,而不是理性经济人个人。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家都反对政府干预经济,都认为依靠“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个人行为就可以客观地达到良好的宏观经济目标,而且强调“人们在公平地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客观地为社会做了贡献”。然而,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给自由主义经济观敲响了警钟,经济似乎无法实现自我均衡。供过于求和失业困扰着政府和人民,凯恩斯率先解释引致大危机的经济机制,这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二战后,美国政府担负稳定经济的责任,1946年制定《就业法》明确了政府在促进生产、就业和维持价格稳定方面的作用。此后数十年,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一直占据经济学的主流地位,直到最新一轮技术革命开始后,主张减少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新古典经济学地位开始上升。宏观经济学是除微观经济学外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单个经济主体(如单个消费者、厂商)的经济行为,涉及的内容上是单个市场和一般市场的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则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涉及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总产量、就业水平和其他经济总量的决定。也可以本质的概括为:微观经济学就是价格决定理论,而宏观经济学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它的理论发展总是跟国家经济实际发展状况紧密结合。从一国经济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把“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这个核心问题分解成以下问题: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是由什么决定的?是什么引起一国经济的短期波动?是什么导致了失业?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全球经济体系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有何影响?宏观经济政策能够改善一国的经济运行情况吗?简单地说,宏观经济学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学问。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始终要保持一种整体和总量的思维,以区别微观经济学的个体和个量思想。宏观经济学从总量视角研究经济增长与波动,从而研究如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提高;微观经济学从个量视角研究利益最大化问题。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把整个市场分为三块: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金融市场是所有的金融资产、政府债券及其他有价证券和资产交易的场所,我们着重分析货币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简称产品市场,它是所有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交易的场所;要素市场则是企业和家庭之间进行生产要素交易的场所,我们着重分析劳动力市场。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并不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是很小的、很“窄”的。只是经济学宏大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能说明许多问题,而只能说明经济生活中特定的一类或一组问题;更严格地说,它只是对复杂的、立体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从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解析。不要把一些围观经济学的问题“宏观化”。例如企业效率问题、产业结构问题等本来都属于微观领域的问题,但在我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事、结构的事都由中央政府管,因此似乎是“宏观”的事。但从理论分工的角度看,并非如此。现代宏观经济学虽然也从家庭、企业等微观主体的行为入手分析宏观现象,但它实际上研究的是个体所面对的一类特定问题,如消费和储蓄行为、投资行为、就业行为等动态效率问题,而不是“成本量最小化”的企业自身问题,或“结构瓶颈”之类的产业结构问题。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短期理论”,它研究的是“短期波动”问题,而不是“长期增长”问题。不要把一些制度经济学的问题与宏观经济学混淆了。我们知道,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具有最基础的地位,它决定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决定着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决定着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稳定。但是长期以来,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在内的研究,一般都把“制度”假定为既定的。制度经济学则不同,它是把“制度”因素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发展起来的现代经济学分支学科,他专门研究经济制度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如科斯的产权理论)以及制度本身发展变迁的规律。当前研究的“经济改革”问题,很显然属于制度经济学的范围,但常常被当作宏观经济学问题来谈论。把体制转轨、制度变迁之类的“长期的、动态的”问题当作只能解决“短期的波动”问题的宏观经济学问题,显然超出了宏观经济学之所能。总之,宏观经济学是在给定的经济制度条件下,在经济长期增长的背景下,研究某一较短时期内的由各经济主体的行为所决定的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缩小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是很窄的,不过是研究如何解释经济波动和如何通过宏观政策来熨平经济波动的“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