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工资待遇怎样

迷途
撕裂人
清水衙门,搞研究就应该淡泊名利。

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上班,待遇怎么样?是在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变鼠记
色难
待遇听说还不错,至少在绵阳属于高水平。核物理研究院是怎么样的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拥有12个研究所

北极圈
克莱门
流体物理研究所 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化工材料研究所 总体工程研究所 电子工程研究所 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 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中国四川省绵阳市科学城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有多少研究所

夫至乐者
盖被子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

成都中物院是什么

莱纳斯
孙娟
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吧,在民南路四段9号.,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生物所)成立于1958年,曾先后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农业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南生物研究所、四川省生物研究所,1978年启用现名。 成都生物所是以一级学科建所的中国科学院直属科研事业单位,也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研究领域包括天然药物、工业生物技术、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现代农业等方面。 成都生物所设有天然产物研究中心、生态研究中心、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应用与环境微生物研究中心、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研究机构。天然产物研究中心以先导化合物构效关系研究和创新药物研制为主,同时开展先导化合物的筛选及结构优化研究;生态研究中心重点围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开展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机理和退化过程中人为干扰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机制的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重点进行两栖爬行动物分类、系统演化、生物多样性与生境的关系、重要物种的繁殖行为学、保护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等研究;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开展农业生物新技术、新方法、创造培育主要农作物、药用植物新材料、新品种及其相关基础研究;应用与环境微生物研究中心以工业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为目标,重点开展微生物学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农业和食品安全、微生物药物及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 成都生物所还建有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生态保育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及两栖爬行动物、植物标本馆。 成都生物所共用实验室具有天然产物、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共用实验装备,拥有600MHz核磁、高分辨质谱、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多功能显微镜等各类先进仪器设备。该所有茂县山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中国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站)、若尔盖高寒湿地定位研究站等8个野外生态站(点)。该所标本馆馆藏两栖爬行动物标本10万余号,标本的种类和数量居同领域全国第一位,亚洲第二位;植物标本20万份。两栖爬行动物、植物标本馆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活动示范基地、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成都市科普场馆、武侯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成都生物所有在职职工32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百人计划”入选者8人,高级科研人员100余人。研究所拥有植物学、动物学、环境科学、药物化学4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药物化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在学研究生250余人。 成都生物所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国内众多高校、研究所、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成都生物所是四川省动物学会的挂靠单位。该所主办的《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是CA、BA及CSCD、CSTPCD数据库的收录刊物。

"“核物理”和“核工程与技术”这两个专业的,一定要详细啊."

卡特琳
丧己于物
核物理1896年,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这是人们第一次观察到的核变化。现在通常就把这一重大发现看成是核物理学的开端。此后的40多年,人们主要从事放射性衰变规律和射线性质的研究,并且利用放射性射线对原子核做了初步的探讨,这是核物理发展的初期阶段。   在这一时期,人们为了探测各种射线,鉴别其种类并测定其能量,初步创建了一系列探测方法和测量仪器。大多数的探测原理和方法在以后得到了发展和应用,有些基本设备,如计数器、电离室等,沿用至今。   探测、记录射线并测定其性质,一直是核物理研究和核技术应用的一个中心环节。放射性衰变研究证明了一种元素可以通过衰变而变成另一种元素,推翻了元素不可改变的观点,确立了衰变规律的统计性。统计性是微观世界物质运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同经典力学和电磁学规律有原则上的区别。   放射性元素能发射出能量很大的射线,这为探索原子和原子核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武器。1911年,卢瑟福等人利用α射线轰击各种原子,观测α射线所发生的偏折,从而确立了原子的核结构,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这一成就为原子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不久,人们便初步弄清了原子的壳层结构和电子的运动规律,建立和发展了描述微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   1919年,卢瑟福等又发现用α粒子轰击氮核会放出质子,这是首次用人工实现的核蜕变(核反应)。此后用射线轰击原子核来引起核反应的方法逐渐成为研究原子核的主要手段。主要成果  在初期的核反应研究中,最主要的成果是1932年中子的发现和1934年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合成。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中子的发现为核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中子不带电荷,不受核电荷的排斥,容易进入原子核而引起核反应。因此,中子核反应成为研究原子核的重要手段。在30年代,人们还通过对宇宙线的研究发现了正电子和介子,这些发现是粒子物理学的先河。   20世纪20年代后期,人们已在探讨加速带电粒子的原理。到30年代初,静电、 核物理直线和回旋等类型的加速器已具雏形,人们在高压倍加器上进行了初步的核反应实验。利用加速器可以获得束流更强、能量更高和种类的射线束,从而大大扩展了核反应的研究工作。此后,加速器逐渐成为研究原子核和应用技术的必要设备。   在核物理发展的最初阶段人们就注意到它的可能的应用,并且很快就发现了放射性射线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作用。这是它在当时就受到社会重视的重要原因,直到今天,核医学仍然是核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大发展时期  20世纪40年代前后,核物理进入一个大发展的阶段。1939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现了核裂变现象;1942年,费密建立了第一个链式裂变反应堆,这是人类掌握核能源的开端。   在30年代,人们最多只能把质子加速到一百万电子伏特的数量级,而到70年代,人们已能把质子加速到四千亿电子伏特,并且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产生各种能散度特别小、准直度特别高或者流强特别大的束流。   20世纪40年代以来,粒子探测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半导体探测器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测定射线能量的分辨率。核电子学和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善了获取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同时也大大扩展了理论计算的范围。所有这一切,开拓了可观测的核现象的范围,提高了观测的精度和理论分析的能力,从而大大促进了核物理研究和核技术的应用。   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人们对原子核的基本结构和变化规律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基本弄清了核子(质子和中子的统称)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各种性质,对稳定核素或寿命较长的放射性核素的基态和低激发态的性质已积累了较系统的实验数据。并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各种适用的模型。   通过核反应,已经人工合成了17种原子序数大于92的超铀元素和上千种新的放射性核素。这种研究进一步表明,元素仅仅是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物质结构单位,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天体物理的研究表明,核过程是天体演化中起关键作用的过程,核能就是天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人们还初步了解到在天体演化过程中各种原子核的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在自然界中,各种元素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都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通过高能和超高能射线束和原子核的相互作用,人们发现了上百种短寿命的粒子,即重子、介子、轻子和各种共振态粒子。庞大的粒子家族的发现,把人们对物质世界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粒子物理学,有时也称为高能物理学。各种高能射线束也是研究原子核的新武器,它们能提供某些用其他方法不能获得的关于核结构的知识。重大突破  过去,通过对宏观物体的研究,人们知道物质之间有电磁相互作用和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两种长程的相互作用;通过对原子核的深入研究,才发现物质之间还有两种短程的相互作用,即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在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现象的发现,是对传统的物理学时空观的一次重大突破。研究这四种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它们之间可能的联系,探索可能存在的靳的相互作用,已成为粒子物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毫无疑问,核物理研究还将在这一方面作出新的重要的贡献。   核物理的发展,不断地为核能装置的设计提供日益精确的数据,从而提高了核能利用的效率和经济指标,并为更大规模的核能利用准备了条件。人工制备的各种同位素的应用已遍及理工农医各部门。新的核技术,如核磁共振、穆斯堡尔谱学、晶体的沟道效应和阻塞效应,以及扰动角关联技术等都迅速得到应用。核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标志之一。完善和提高  20世纪70年代,由于粒子物理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核物理已不再是研究物质结构的最前沿。核能利用方面也不像过去那样迫切,核物理进入了一个纵深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新的更成熟的阶段。   在现阶段,粒子加速技术已有了新的进展。由于重离子加速技术的发展,人们已能有效地加速从氢到铀所有元素的离子,其能量可达到十亿电子伏每核子。这就大大扩充了人们变革原子核的手段,使重离子核物理的研究得到全面发展。   随着高能物理的发展,人们已能建造强束流的中高能加速器。这类加速器不仅能提供直接加速的离子流,还可以提供次级粒子束。这些高能粒子流从另一方面扩充了人们研究原子核的手段,使高能核物理成为富有生气的研究方面。   从核物理基础研究看,主要目标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核现象研究粒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特别是核子间的相互作用;再者是核多体系的运动形态的研究。很明显,核运动形态的研究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着核物理基础研究的主要部分。编辑本段核物理学的应用  核物理研究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是和它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价值密切相关的。目前,几乎没有一个核物理实验室不在从事核技术的应用研究。有些设备甚至主要从事核技术应用工作。同位素示踪  核技术应用主要为核能源的开发服务,如提供更精确的核数据和探索更有效地利用核能的途径等;另外,同位素的应用是核技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同位素示踪已应用于各个科学技术领域;同位素药剂应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或治疗;同位素仪表在各工业部门用作生产自动线监测或质量控制装置。   加速器及同位素辐射源已应用于工业的辐照加工、食品的保藏和医药的消毒、辐照育种、辐照探伤以及放射医疗等方面。为了研究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辐照技术,已经建立了辐射物理、辐射化学等边缘学科以及辐照工艺等技术部门。   由于中子束在物质结构、固体物理。高分子物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人们建立了专用的高中子通量的反应堆来提供强中子束。中子束也应用于辐照、分析、测井及探矿等方面。中子的生物效应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快中子治癌已取得一定的疗效。离子束的应用  是越来越受到注意的一个核技术部门。大量的小加速器是为了提供离子束而设计的,离子注入技术是研究半导体物理和制备半导体器件的重要手段。离子束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的研究工作。离子束也是用来进行无损、快速、痕量分析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质子微米束,可用来对表面进行扫描分析。其精度是其他方法难以比拟的。   在原子核物理学诞生、壮大和巩固的全过程中,通过核技术的应用,核物理和其他学科及生产、医疗、军事等部分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取得了有力的支持;核物理基础研究又为核技术的应用不断开辟新的途径。核基础研究和核技术应用的需要,推进了粒子加速技术和核物理实验技术的发展;而这两门技术的新发展,又有力地促进了核物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核工程与核技术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工程热物理及核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能在各相关领域从事核工程及核技术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应用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热物理、核工程、核技术的基础理论,受到核工程、核技术方面的实践训练,具有从事核工程、核技术的实验研究、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理论、测试技术、核物理、核反应堆、核能与热能动力装置、热工设备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应安排40周以上。   主要专业实验:核电子学、核物理、核辐射测量、核电站模拟、反应堆控制等专业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开设院校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山大学   重庆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东华理工学院   南华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武汉大学   兰州大学   沈阳工程学院   咸宁学院百度百科

中国工程院究竟是个什么机构?为什么它没有下属的研究所?

有滋有味
孙卿
中国工程院(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于1994年6月3日在北京成立,是中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所以没有下属的研究所。中国工程院先后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生试点工作,实施了教育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课题研究、《中国制造2025》,举办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中国工程管理论坛、冶金与材料工程学术会议等论坛会议。扩展资料: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由院士组成,致力于促进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工程院的职能和任务: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组织研究、讨论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关键性问题,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对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出报告和建设。2、对国家重要工程科学技术问题组织开展战略性研究、提供决策咨询,接受政府和有关方面委托,对重大工程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方案及其实施提供咨询。3、促进全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团结与合作,推动我国工程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工程科学技术队伍建设,激励优秀人才成长。4组织开展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代表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参加相应的国际组织和有关国际学术活动。5、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先进科学文化,维护科学道德尊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工程院

核工业研究生部的简介

生死线
二胡
核工业研究生部坐落在北京市房山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生活区内,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3万平方米。有两栋教学大楼,有语音教室、听力室、计算机房、图书资料室、宿舍楼、食堂等较好的教学设施和生活条件,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核工业研究生部下设5个职能处室和7个专业教研室。现有专兼职教授、副教授近200人,兼职教师来自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为主的中核集团公司京区科研院所和部分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设有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核燃料循环与材料、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应用数学和分析化学等10个专业96门课程。研究生前期教育工作已经规范化,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无厘头科学研究所中文版

文质
沙耶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前身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创建于1950年。它是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最大的核科学技术先导性、基础性、综合性的研究基地。现有职工3400多人,其中高级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660多人,博士生导师43人,两院院士8人。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下设核物理研究所、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放射化学研究 所、核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同位素研究所、放射性计量测试部、保健物理部和科技信息部。中国核数据中心、中国快堆研究中心、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核工业核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放射性计量一级站、国家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设在我院。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要研究任务为:(1)核科学技术基础研究;(2)先进核能技术开发;(3)核技术应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拥有反应堆(3座)、零功率装置(4个)、加速器(11台)、热室、同位素生产线、各种谱仪和核探测器等国内核研究领域较完善的设备和设施;进行着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加速器技术、核电子与探测技术、同位素技术、放射性计量与辐射防护、新材料、生物医学工程、强激光应用和信息技术等广泛领域的研究。原子能院正在进行或计划建造的四大工程有中国实验快堆、中国先进研究堆、HI-13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后处理放射化学实验设施,以迎接21世纪核科技发展的挑战。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利用其核技术和综合性的优势,已开发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援建国外的研究性重水反应堆、微型中子源反应堆取得了较高声誉。原子能院生产的放射性同位素及仪器与仪表产品、消防电子及楼宇自控产品、辐照技术产品、环保技术产品、核医疗设备及医疗器材产品、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等面向市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与世界上30多国家和地区的科研院所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有着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在国内,正探索与企业相结合和长入地方经济建设的模式。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在过去50年已取得辉煌成就。1978年-1999年获部级以上奖110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2项,部级奖996项。此外获何梁何利奖3人,获吴有训物理奖5项。 出版物有《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原子能科学技术》(双月刊)、《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季刊)、《同位素》(季刊)、《科技信息》(季刊,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