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什么叫学术目标

桃源镇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学术,是指对于方法的学习。它区别于对于学习知识。当代人学家张荣寰将学术的概念界定为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这个词对应的英文Academia更常见的意义是指进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与文化群体,在作这个意义用时对应于中文的学术界或学府。Academia这个词来自于地名(Akademeia)。这个地方位于古代雅典的外围。那里的体育馆曾由于被柏拉图改为学习中心而闻名。学术以学科和领域来划分。这是源自于中世纪欧洲的第一所大学内的学者思想模型所定下来的三学四科。随着社会发展,学术内容逐渐细化,各类专门的学术领域逐渐出现,研究内容也越来越有针对性。概况延伸开来,Academia这个词也可以用来指“知识的累积”,在这个意义上通常译为学术。学术的发展和传播跨越了好几个时代。在17世纪,英国及法国的宗教学者常用学院(或学园)来表示高等教育机构。英语称呼为Academy而法语称呼为Academe及Academie。学者学者,指在大学或高等学府中以研究为职业的人员,常常也是教师。学者通常都拥有高等学位。在美国,学者跟教授几乎是同义词。在英国,根据不同的学术级别分为院士、讲师、高级讲师或助理教授及教授。学者一词在英文中可对应于Academic或Scholar,这两者在英文中的意义稍有不同。后者也指在大学大量出现以前以研究为职业的人。学者一般不包括管理人员。某些社会学家把学府划分成四种基本的历史类别:古代学府、早期学府、学术学会及现代大学。学府的模式最少有两种:自古代发展而成的欧洲模式,以及由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十八世纪中期、汤玛斯·杰弗逊在十九世纪早期开创的美国模式

什么是学术水平

民勞
柯南
提高学术水平须先理解何为3332636331学术李伯重  在过去25年中,我国出版的文科学术著作数量惊人,但是与这种数量剧增相伴的,却并非质量的同步提高。例如在经济学方面,我国每年推出的经济学论著数以万计,国外不少著名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今日的经济奇迹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素材,但是事实是我国经济学研究至今尚未进入国际前沿。  一位多年来一直积极关注国内学术动向的国外学者说,除了少数几位信得过的学者的著作之外,他们如今基本上不再阅读国内学者的著作了。我国学者的学术著作被国际学界一些人士视为质量不高,真令我们感到汗颜和悲哀。学术风气、学术标准亟待形成、建立  学术成果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之一是我国一直未能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建立起真正的学术标准。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曾经出现过一个短暂的学术兴盛时期,但是好景不长,很快就又陷于战乱。在“中国之大,放不下一张书桌”的年代,要谈学术建设当然是不现实的。1949年以后,我国百废待兴,建立学术标准似非当务之急,所以进展有限。尔后政治运动不断,学术建设当然也谈不上了。到了90年代,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蒙在学术之上的光环逐渐褪去,学术被一些人当成牟利的手段。在学术风气、学术标准没有形成、建立的情况下,这个转变加剧了学界生态的恶化。  在国内学术论著中,虽然抄袭作假尚不能说是大多数人所为,但是大多数是平庸和滥竽充数之作,却是不争之事。在这些铺天盖地的平庸之作中,不少还被冠以不同级别的“精品”之名流行社会,并为当事人带来重大实惠。许多“精品”都已如此,遑论一般作品!  在严肃的学者眼中,著书立说是一件艰辛的工作。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著名学者侯外庐对那些头脑发热的年轻人说:“你们这次大跃进写书,热情很高,就是缺乏科学研究过程,即从搜集资料、研证资料到科研课题的提出,再从认真阅读资料到课题写作提纲的产生,再从事研究和写作,直到修改发表……”由于写书如此艰难,因此在美国,许多文科名教授一辈子通常也就是两、三本书,论文数量数十篇而已,“十年磨一剑”是常见的事。写书之所以艰难如此,唯一的原因是作者对自己的成果有一个高要求,而这又是建立在以良好的学术风气为基础的学术标准之上的。真正的学术与“非实用性”  在英语里,对“学术”的解释有两个共同的主要特点:“与学院有关”和“非实用性”。为什么西方人在界定学术一词时要强调上述特点呢?首先,学术与学院有密切关系,是因为在一个分工发达的社会中,进行学术研究并非人人可为、处处可为,而是只有受过专门训练并在专门的环境中才能进行。正因为如此,美国的大学有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学院之分。即使是在前一类大学中,也只有一部分教师才具有进行学术研究的资格并拥有相应的学术职位。其次,学术不能追求实用,原因即如梁启超所言,倘若“不以学问为目的而以为手段”,则动机高尚者,固然会以学问为变法改制的工具;但是动机低下者,则亦会以学问为博取功名的敲门砖,“过时则抛之而已”。不论哪一种作法,都会导致学者将其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学问本身之外,从而使得研究离开学术。  因此,我们可以说,学术就是学者在“象牙塔”中进行的“为学术而学术”的探索工作。  从以上所言,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对学术一词理解混乱是导致我国今天学术滥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不清楚什么是学术,难怪要求人人都做学术工作。据说在一些地方,甚至幼儿园老师、办公室职员提职称,也要有“学术论文”发表。在此我绝无贬低这些研究成果的意思,但是从学术的两个基本要义来看,他们的工作一般而言不属于学术工作。如果只要是在学术机关办的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就是学术成果,那么还有什么学术标准可言呢?  第二,在西方对学术一词的理解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其纯学理性。这一点,对于今天的中国学界特别有意义。过去我们反对“纯学术”取向,在当时中国的特定环境下有其道理,但今天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极少有人还在“为学术而学术”,而真正的学术却非要具有这种精神不可。所有问题都是重要的  需要澄清一个认识误区,要明白学术成果的价值不是由研究题目的大小来决定的,而是由纯学理性探索所达到水平的高低来决定的。  人们往往会认为有些研究是重要的,而另外一些研究则不那么重要,甚至无关紧要,不值得花气力去研究。不错,从现实需要来说,研究的问题确实有轻重之分,但是从纯学理的探索来说,所有问题都是重要的。一座大厦要有栋梁这样的大部件,也要有钉子这样的小零件。如果只重视栋梁而忽视钉子,那么这座大厦肯定盖不起来。不仅如此,大厦需要的小零件的种类和数量远比大部件多,需要的厂家来提供。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都趋时研究热点问题,势必会造成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中资源过剩、浪费,而且大量没有能力的力量涌入,形成大量废品或假冒伪劣之作;同时,大量有待研究的问题却无人问津,从而造成空缺。每个学者在研究中都不应左顾右盼、心神不定,应该坚信自己的工作有重要意义。胡适曾经说,对于研究者来说,在国学研究中发现一个字的新意,其意义不下于发现一颗新的星星。只有在每个知识领域工作的学者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追求、探索,整个社会的学术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就重大课题而言,绝非人人俱可做。如果不具备一系列必要条件,那么最终做出来的只会是次品或者废品;对于大多数研究者而言,做符合自己条件的小课题,只要真正努力,也是可以出成果的。  由此可见,只有真正理解学术一词的意义,并以此为标准进行学术工作和学术评价,我们才能取得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作者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何为的学术著作

荆棘花
大工匠
近年发表的论文、论著1999-2000年度我国沿海卤虫产业调查与状况分析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回答2000(3),264-267我国人工养殖鲟鱼的疾病防治 中国水产,2000(7),26-28长江中下游五个青虾群体网箱生长和养殖性能比较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5(3),258-261长江刀鲚性腺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6(3),292-2952000年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鱼类增养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王武主编,何为等参编2001年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 水产养殖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陆伟民主编,何为等参编

钱理群的学术研究

媒人帮
红地毯
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钱理群1985年与黄子平、陈平原共同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强调新概念的提出,“并不单是为了把当前存在着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这样的研究格局加以打通,也不只是研究领域的扩大,而是要把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因此“‘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意味着把言语学自身发生发展的阶段完整性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共同撰写的《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一文里,还从“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由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这几个方面概括了“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从80年代到90年代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学术命题,在讨论中提出了各种意见,但这一概念却被普遍接受,并且波及其他学科。这一概念在日本、韩国等国的学术界也引起浓厚的兴趣,产生了一定影响。撰写文学史专著《中国现代文学30年》钱理群与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等合作,撰写了文学史专著《中国现代文学30年》,并在所执笔的长篇序言里,试图用“20世纪中国文学”的观念来总揽全书。这是一部教科书式的文学史,既广泛地吸收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并有许多作者自己的独特发现与见解,初版本与修订本都显示了80年代与90年代学科所达到的水平,提供了经过严格选择的新的知识,新手工艺 信息;同时充分注意科学性与准确性,以及文学史教材应有的稳定性与可接受性。因此本书出版后,受到了大专院校师生与文学爱好者的欢迎,1997年国家教委选定为大学现代文学史课程的教材,这就更加扩了本书的影响。钱理群在他执笔的有关“诗歌”与“戏剧”发展的章节里,有意识地进行了“文体史”的写作的试验,在描述文体发展的轨迹时,突出文体自身的特点:他试图以“诗歌艺术思维与语言的变迁(连续、中断、断而复续等等)”来展现新诗发展历程,以“广场戏剧与剧场戏剧的彼此消长、起伏”为线索来叙述话剧史。以后,他还和他的学生一起提出了“闲话风”、“演讲体”与“独语”三种散文类型,为散文史的写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线索。他的这些探索在学术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对文学史途述方式的试验《绘图本中国文学史》“新世纪的文学”部分(与吴晓东合作),一方面是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次整体描述,同时又将其纳入“中国文学史”的总体结构中——这是钱理群文学史研究的又一次新的尝试。这样的结构方式决定了关注的重点是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在历史联系,同时意味着是将一个世纪的文学置于数千年的历史坐标中进行严格的筛选,相当数量的作家、作品在这大历史的叙述中,消失于研究视野之外,而另一些具有超前性的作家、作品却在长时段的历史检验中被突现出来。本书经过认真的研究,提出了与传统教科书不同的自己的文学史定位。在历史的叙述中,也力图摆脱历史决定论与历史进化论的文学史观的影响,更重视文学发展中的中断,反复,超前,滞后,偶然,个别,以展现历史的丰富性与具体性。此外,将台湾与香港地区的文学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俗文学进入研究视野,对通俗文学中的大家金庸给予了充分评价;在描绘1949年以后的文学时,第一次论述了“地下文学”,这也都构成了本书的特点。本书也开始了对文学史途述方式的试验。对40年代中国文学的考察在关注20世纪中国文学总体的史的描述的同时,钱理群从80年代末开始,就将他的研究重心转向40年代中国文学的考察。在钱理群看来,40年代的文学既是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自然发展的结果,又孕育了后半个世纪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发展(钱理群认为,这后50年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他称之为“共和国文化”);因此,抓住“40年代”这一中间(过渡、转换)的环节,突入这一点,可以起到总揽全局(20世纪中国文学与历史的发展)的作用。在进入40年代文学研究的具体操作时,钱理群首先进行的是原始资料的发掘与整理。他编选了《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四卷,和他的同事、学生一起编选了《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16卷本),并发掘(或重新认识、评价)了一些作家、作品,这就为正在进行的“40年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他”个人化(非教科书式)的文学史写作的一个新的尝试。这是关于文学史结构方式与叙述方式的试验:打破了以往文学史的结构模式,本书选择“1948”这一最能体现40年代的历史转折、交接特质的具有典型性的年代,通过对这一年发生的文学事件、流派、论争、期刊、作品,以及作家精神历程的描述,瞻前顾后,理清来龙去脉,从而揭示40年代、以至50年代初的文学发展的主要线索与走向,这种“从一个年代看一个时代”的结构方式,可以将大文学史叙述忽略(省略)的人与事纳入研究视野,特别是在这个年代的普通人,一般知识分子读什么书,喜欢听什么音乐,看什么电影,街头巷尾流传什么笑话……这样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都具体入微地进入了文学史的叙述,这同时也意味着文学史观念上的某些变化。本书在文学史的叙述方式上,将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细节置于比较重要的地位,追求报告文学那样的丰富而具体、生动的典型现象(人物与事件)与细节的描述,以及由此产生的现场感;但又同时严格拒绝任何虚构,要求每一细节都有具体的历史根据。本书在叙述视点、叙述语调的选择上也作了很大努力。提出“文学史叙述学”的概念钱理群作为一个文学史家,不仅致力于“现代文学史”的具体写作,而且关注写作背后的文学史的独特方式。他曾连续著文阐释他的导师王瑶先生(并上溯到鲁迅)的文学史理论、方法,以此作为自己文学史研究与写作的理论指导,而自己的每一次研究与写作实践又都有明确、自觉的实验目的,并及时作出总结。他把自己的文学史研究与写作的任务(目标)规定为“深入到‘作家、作品、读者’的内部深层机体里,去审视、开掘、发现特定历史时代下的知识分子群体与个体(作家),读者群体与个体,以及作品所显现的各种类型‘人’的群体与个体的生存境遇、体验与困惑及其美学形态,并从这一切的综合把握中,揭示出特定历史时代中人的生存困境及其美学形态”。他因此而强调,“作为一个文学史家,他必须与作家一样,对于‘人’(他的生存境遇、体验、困惑)保持社会、历史、文化的与形而上的双重关怀,既应关怀现实又超直于现实”。在具体研究、操作中,他又始终抓住“典型文学现象”,突入“一点”而见“全貌”,既具体有微又能体现发展的轨迹,以此作为自己的文学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因此而提出文学史家的思维特点,就在于对于具体、生动的细节、历史的现象形态保持职业的兴趣与敏感;同时又必须具有发现细节、现象背后的普遍象征意义的思想穿透力。钱理群还十分重视文学史研究中的时空蹁问题。他认为,“历史”是彼时彼地发生的,写历史的人是生活在此时此地的,所谓历史写作就是一个不断往返的双向运动过程:既要由此及彼,努力进入历史情境,设身处地地体察、理解彼时彼地的人(个体与群体)怎样、何以作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从而产生了某种历史命题;又要由彼及此,毫不回避地正视与揭示在选择(命题)展开与实现的过程中出现的一切严峻而复杂的事实,这些后果是当事人所不可能预知的。他因此提出了“设身处地”与“正视后果”作为文学史研究与写作的基本原则。钱理群还提出文学史研究中必须抓住两个“中介”环节:一是作为最终决定文学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文学之间的“文化”——以后,钱理群又根据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历史特点,从影响文学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提出了“出版文化”、“大学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文学的现代化关系最为密切的三大文化要素;而在影响、制约文学发展的“文化”背景与作品的“文本结构”之间,也还有一个中介,即是文本创造主体“作家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结构”。钱理群还强调在关注文学史观念与方法的更新同时,不可忽略史的写作形式(结构、途述方式等)问题,并因此而提出了“文学史叙述学”的概念。他的这些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理论设想,在学术界也都有一定影响。

什么是科研?

吉尼塔
孔夫子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3366303163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现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言之,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的规律,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教育科研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包括所有有关教育方面的宏观和微观的问题。教育科研内容1、基础理论性研究 这是对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具有相对的抽象性。基础理论性研究又包括纯粹理论性研究,如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原理、教育哲学等。还包括经验性理论研究,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原理、校长素质的研究等等。 2、应用性研究这是运用教育基本规律和原理解决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教师教学模式的研究,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方法与艺术的研究,转变“差生”的研究,优化课堂设计的研究,培养中青年教师的研究等等。3、开发性研究 开发性研究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展开知识,是将研究的成果与经验加以推广和普及。它的目的是把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上,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如关于学习推广李吉林情境教学法的研究,关于学习推广包全杰循序训练作文教学法的研究等等。三类研究各自有不同的目的、性质、特点、地位和作用。然而三者关系又是相互关联、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不能截然分开。 1、基础研究。是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科学领域,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2、应用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的理论应用于特定的目标的研究,它是基础研究的继续,目的在于为基础研究的成果开辟具体的应用途径,使之转化为实用技术。3、开发研究。又称发展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心环节。扩展资料:2018年1月22—23日,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暨中国教育科学论坛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田学军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进入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我们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教育科研战线要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围绕教育的“时代之问”,写好“奋进之笔”,成就“得意之作”,努力开创教育科研工作新局面。一要面向新时代,在教育科研工作中把准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二要站在新起点,全面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和经验;三要认识新矛盾,深入探讨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对策;四要开启新征程,系统探索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路径;五要把握新形势,认真研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六要依据新要求,研究推进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与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田学军希望教育科研战线要注重加强学习,突出理论武装和知识武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深入基层和深入学校;注重创新科研组织机制,突出协同攻关和国际合作;注重学术规范建设,突出勇于担当和严谨学风。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育科研内容  新华网——2018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

何为科学?

事必大逆
巧转
科学,原指分科而学的意思,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在一个旧的,密切相关的意思,“科学”还指可合理解释,并可靠地应用型知识的主体本身。科学的专业从业者习惯上被称为科学家。自古典时代,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强调实验数据及其结果的重现性。在西方世界在近代早期的话“科学”和“自然哲学“有时可以互换使用。在西方世界直到17世纪,自然哲学(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自然科学“)被认为是哲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在现代用法中,“科学”经常指的是追求知识,不但对知识本身的一种方式,它也经常受限于研究这些分支寻求解释物质世界的现象。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科学家越来越多地寻求在自然法则,如牛顿运动定律方面制定知识。而在19世纪的过程中,“科学”一词变得越来越与科学方法本身相关联,以研究自然世界有纪律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地质学和生物学。它是在19世纪也使科学家一词是由博物学家区分自然知识和知识创造。然而,“科学”还继续使用在广义上表示可靠,可教的知识的一个话题,反映在现代术语如图书馆学和计算机科学。这也反映在学术研究的某些领域,如“社会科学”或“政治学”的名称。追答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科学是对已知世界通过大众可理解的数据计算、文字解释、语言说明、形象展示的一种总结、归纳和认证;科学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渠道,但是具有公允性。望采纳,谢谢!😘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研究生要怎么才能做好学术研究?

解脱
告子
研究生做好学术学问是有讲究的简单从三方面说下:一、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从具体、从细节做起搞科研关键是能静下心来,坐下来,踏踏实实地从最具体、最细节的问题入手。对于投入的时间,有一个量化的要求,就是每天至少6-8小时 (5年便可达到一万小时)。必须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形成对学科领域的深入了解、宏观把握和对所研究问题在整个学科中所处位置的正确认识。否则,再聪明也无济于事。二、反复思考所研究的问题,找出自己的研究动机所提议的工作到底新在何处,应该从推动学科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研究动机:为什么做这个工作,到底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应不断地问自己这些问题。将思考记下来,供后面写作(如引言和讨论部分)时参考。强烈的研究动机会给论文的读者同样的感觉,使读者获得共鸣、体会出这篇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动机的重要性还体现在:研究动机是一篇论文的立意,表述出为何开展这项工作的科学原因,之后的具体内容则是在动机驱动下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和所获得的主要结论。想清楚了再做。另外针对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一提,并不是所有主要的研究动机一开始就能想清楚的,往往是在主要的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思考所得主要结论的新意时才重新想出的。由于研究工作的结论经常会出人意料,与最初要解决的研究问题不一定完全匹配,这时便需要配合新的结论调整自己的思路,重新思考和自洽地表述研究动机。三、能放弃、会变通有两种情况,一是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二是有了新的更好的灵感。一旦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确认无法解决后,应考虑放弃。在由于困难而终止一个题目的时候,应当与导师等讨论,并形成总结材料,或许一段时间后还会重新(从新的角度)审视这个问题。更经常地,你会发现,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其实只是一个线索,你沿着这个线索前进,很快你会发现另一个线索(如同侦探破案),少有绝对走不通的死胡同。总有路线能让你不断前进,当然,可能会偏离最初的设定。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因为那只是你的工作起点。在你启动的时候,科研工作探索的本质决定了你并不会确切地知道终点在哪。

布朗大学的学术研究

七濑
而似无有
布朗大学建有材料研究中心、计算机中心、地质科学研究中心、化学研究所、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赫夫罗费人类学博物馆、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罗德岛核反应堆、葡萄牙和巴西研究中心、人口研究和训练中心等科研机构和设施。布朗大学全校拥有许多设备齐全的现代科学实验室,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巴鲁斯-豪利实验楼(工程学和物理学)、 林肯费尔德实验楼(地质学)、普林斯工程实验室、麦特卡夫化学实验室、医学研究实验室、生物医学中心、享特心理实验室和植物环境实验室等。布朗大学的图书资料相当丰富,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最大的大学图书馆之一。整个大学图书系统共有6个图书馆,它们是小约翰洛克菲勒图书馆、科学图书馆(Brown Science Library,如右图所示)、约翰·海图书馆、奥威葛音乐图书馆、艺术幻灯片图书馆和人口研究图书馆。 布朗大学是常春藤盟校中最有性格、最会创新、最为开放也极受学生欢迎的大学。最令该校学生们窃喜的是:不及格的成绩不会在成绩单上露脸,一个学期只需上四门课(这是所有常春藤盟校中要求课程最少的)。布朗大学的这种规定(确切地说近乎是“无规定”),自由选课方式(可进行跨院系选课),这种教育系统的少规少矩,使它赢得了至少两代本科生的热爱与忠诚。在布朗大学,不会有人告诉你该上什么课或怎样做;布朗教纲只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在30门课中拿高于C的成绩,并且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就可以毕业。布朗的学生们没有必修课,成绩等级没有加减号,不及格的成绩也不会在成绩单上露脸,一个学期只需上四门课。优秀学生布朗大学注意提前到各个高中物色合适人选,许多获得全美优秀学生奖或SAT优异、高中成绩占本校前十名者都在网罗之列。不过,学习成绩并非录取的惟一因素。学生是否具有独立精神及能否适应大学紧张而有压力的一年级生活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此外,高中老师的推荐信、课外活动表现、体艺特长、学生的个人陈述等也是重要的录取依据。布朗还委托各地校友对申请人进行面试。依据上述标准,录取小组集体讨论,优中选优。布朗大学报名者中,一般只有十分之一如愿以偿。2002年,14600人申请,仅1420人被录取。学生来源甚广,全美50个州应有尽有,外国留学生大致占10%。自由课程布朗大学所有课程,均让学生自主选择,这在全美正规大学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一制度从建校之初沿袭至今。据本科生院阿姆斯壮(Paul B. Armstrong)院长介绍:“布朗大学让学生自主选课,旨在培养他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尽快获得自己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能力”。学生入学后,学校对之无课程方面的硬性要求,只是公布课程目录、简介,讲明选课办法。学校给学生两周的试听“认购期”(shopping period)。试听后,在自由选修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形成或明晰自己的兴趣,并于第二学年末,从学校提供的90多个专业方向(concentration)中,确立自己的专业方向。一俟专业方向确定,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相关课程,一般有8至18门必修课。为奠立学生宽广的知识基础,布朗只授予本科毕业生文科学士或理科学士。若学生愿学习五年,达到相应要求,可拿文、理两个学士学位。师生比例布朗大学的师生比大致为1:8。教师不仅注意传授知识,更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校推行导师制,现有200名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受聘为本科生“导师”或“顾问”。导师希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排忧解难,教书育人。在指导本科生选课时,导师注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例如,导师会问“你的兴趣何在”,“如何看待科学课程”,“怎样认识人文课程”,或建议“你既然对工程感兴趣,就选点音乐、美术课吧”。导师通常让学生知道,通识教育包含广阔的课程领域,布朗大学虽未设立的核心课程,现代大学生也应予以了解。包括西方思想史,科学传统,美国文化,外国语言文化,文学和创造艺术,保健和生命科学,数学、语言学和哲学的应用,价值观和社会责任。 学生为本布朗大学提倡“以学生为本的科研”(student-centered research)。每个学生依据个人兴趣,提出研究计划,并通过动手试验、查阅资料、实地考察或反复讨论等环节,完成既定计划。在科研过程中,导师耐心指导,同学密切协作,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当今时代学者的定义是什么?怎样才叫学者?学者最基本的特点或原则是什么?学者的使命又何在?

可不哀邪
张辉
学者,在你的观点中出现了两个含义.一个是学问好的人,另一个是在学习的人内.在当今容的社会上,学者已划分给博士和硕士等高等级去了,和智者差不多一个样.你所说的"学到老,活到老"指的学习中的人,可以说是"学者"但不能说是学者!学者,属于社会学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区分。广义的“学者”:系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学版识水平、创造能权力,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人。狭义“学者”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学者包括:思想家、哲学家、法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和各类文化的理论或学术专家。狭义的学者主要的特点是在本专业内是行业领头人或者学科带头人。一般指的是获得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国家级学术团体会员、知名学术作品著作人。广义的学者主要特点是在相关行业,尤其是社会学界,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能引领这个社会文化潮流的人。学者的使命主要是探索该学科未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