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躩
1、史国安,男,1963年8月生,河南省伊川县人,中共党员,主要从事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植物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现在华中农业大学攻读植物学博士学位。先后获得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洛阳市优秀专家、洛阳市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兼任河南省植物生理学学会常务理事,洛阳市牡丹协会常务理事。2、范丙友,男,植物学博士,副教授,植物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任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生物技术系副主任。研究课题: 国家自然基金主任基金(项目号:30740013),主持 河南省教育厅自然基金(项目号:2008B210003),主持 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号:05-03),主持 河南科技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号:2006ZY003),主持 河南科技大学人才基金(项目号:05-006),主持3、孔祥生,男,汉族,1955年7月生,河南省鲁山县人,中共党员,理学硕士。现任河南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生物技术系主任。近年来,主持承担了省市11项研究课题,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奖2项,三等奖奖2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6项,鉴定成果2项。其中主持完成的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甘薯脱毒快繁及产业化开发应用”,自1999年实施以来,在全省已累计推广脱毒甘薯500万亩,平均增产40%以上,每亩增收鲜薯500多公斤,共计增加经济社会效益10多亿元,为我省粮食产量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完成的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洛阳牡丹花期控制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从2000年开始实施,目前取得极大成就,使洛阳牡丹自然花期延长7~10天,仅王城公园和国色牡丹园两处增加的门票收入累计就达1500多万元。全市双节催花累计50万株,直接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苗木嫁接繁殖牡丹1500多万株,总价值1.5亿元。带动农民新增加牡丹种植面积1.7万亩,使洛阳牡丹种植面积由立项初期的3000多亩发展到目前的2万多亩。主编《作物营养学》、《植物生理学》等专著和教材8部,主审教材3部,在《园艺学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80多篇。先后被授予校级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十佳教学标兵,洛阳市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员,河南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4、施江 1984.9~1988.7 :在西北农学院园艺系蔬菜专业上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1988.9~1998.7 :在新疆石河子市蔬菜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94年1月取得助理研究员资格。1995、1996年在新疆边境团场137团扶贫蹲点两年,指导当地的蔬菜生产。举办电视、广播讲作,举办培训班,打印自编蔬菜生产技术手册3000余份,并指导2名当地的农业技术员。受到137团广大菜民、137团团领导及兵团科委的好评和嘉奖。1995年荣获兵团科委科技扶贫一等奖称号。1995年荣获中共石河子市科工委优秀党员称号。 1998.9~2001.7 在石河子大学园林系读硕士研究生,获得农学硕士学位。2000年荣获石河子大学大北农奖学金。1998~2001年承担兵团科委“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向籽瓜导入I类几丁质酶(I-Chi)和I类β-1,3-葡聚糖酶(I-Glu)组成的双价抗病基因” 重点课题。5、侯小改,女,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生物科学与生态系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主要从事牡丹栽培生理与种质资源创新、牡丹分子生物学及植物染色体技术等研究工作。出版著作及教材7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二等奖2项。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先后获“校优秀教师、校优秀共产党员、校教学质量一等奖、河南省巾帼建功标兵、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青年教师、洛阳市百星人物”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