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蘑菇
黑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优良历史传统的高等学府。它的前身是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几经迭变,先后易名为中央军委俄文学校、延安外国语学校。1946年,学校迁至哈尔滨,成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后易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1956年改为由高教部直属的哈尔滨外国语学院。1958年,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基础上,扩建、更名为黑龙江大学,由外语类单科性学校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1972年,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院并入黑龙江大学。1999年,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并入黑龙江大学。200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和黑龙江教育杂志社并入黑龙江大学。2004年,黑龙江水利专科学校并入黑龙江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并入,有力地增强了学校的学科和科研实力,拓宽了学校事业的发展空间。目前,黑龙江大学已经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备、办学形式多样、教学质量优良的开放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学。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五十三。经过65年的建设与发展,黑龙江大学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备、办学形式多样、教学质量优良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由校本部、学府南校区呼兰校区和北戴河校区四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19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 616名,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28 000余名。学校设有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法学院、俄语学院、西语学院、东语学院、艺术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水利电力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国防教育学院、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竞博国际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专科部、北戴河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30余个办学实体和外语教研部、马列教研部、体育教研部等教学单位以及同庆学院和剑桥学院两个本科层次的独立二级学院。开设了涵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10个学科门类的共73个本科专业和法学、软件工程2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学校目前设有全国俄语中心1个,这是俄罗斯联邦政府在中国所设3个俄语中心之一;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俄语语言文学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校设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1个一级学科和16个二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3个一级学科和112个二级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另有6个专业学位授予权;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学科群、1个一级学科、21个二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开设了涵盖10个学科门类的7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21个。另有法律硕士和工程硕士2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设有全国重点建设的12个农作物改良中心之一的国家糖料改良中心、我国唯一部级以上甜菜质检机构——农业部甜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农科院黑龙江科技示范基地;学校还设有省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省“两课”教师培养基地,水利部东北水利干部教育中心。近年来,黑龙江大学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教学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拥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教学基础设施;拥有现代化的食堂、学生公寓、体育馆、游泳馆、休闲运动广场等生活基础设施;学校近年加大了教学设备、实验设备的投入力度,教学基本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学校建有信息与计算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较强的CAI课件设计开发能力和远程教学能力;学校与联通公司共建了宽带数字化校园网络,学校的校园网络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居于黑龙江省前列,藏有中外文文献及电子文献200余万册,设有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一级检索站。黑龙江大学体育馆是功能齐全、可以承接国际水平赛事的现代化的体育馆,于2002年承办了国际女子排球赛,于2003年承办了亚洲男篮锦标赛等。 黑龙江大学俊彦云集,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 175名,其中专任教师1 884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07名,博士生导师42名,硕士生导师249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09名,在读博士248名。近两年,学校通过博士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杰出青年基金、特聘岗位津贴制度、青年教师培养与管理工程等措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结构日趋合理的教师队伍。 黑龙江大学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努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行学院制、学分制的教育管理模式,从而为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在学分制的弹性学制、主辅修制、挂牌选课制、题型制等机制的框架内,辅之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力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贯彻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复合性原则,贯彻以自主的读书能力、动手能力、技术设计能力、创业能力为主要内涵的创新性原则,贯彻知识结构和培养规格的个性化原则等,由此,学校建立了以专业知识、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水平为内涵的“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实施了读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两课”教学的理论联系实践模式、公共外语教学的分流教学模式等等,使每一个同学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发掘自己的潜能,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成为时代所要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学校还以教学评估和质量监控为保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评教、评学、评管”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