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工资待遇怎么样啊?求告知。越详细越好!本人211硕士。

鉴真
呱呱呱
年平均工资15万是年发的总工资数额除以员工数得出来的,实际数字更高。刚进去的硕士大概8,9万一年,后面工作表现好可以一年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管理部门就那样了,一线创收部门经常加班熬夜出差很幸苦,但是提升很快。进去的硕士一般要求本科学校211以上。

中国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什么性质的啊?国企?还是科研院所?还是别的什么?

尽矣
方术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是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企业(原属于机械部),单位详细介绍可直接上网站查看。只要你好好干,待遇和前途都很好,福利也不错。现在不太好进,因为以科研为主,对毕业生及学历就有一定要求。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的专业介绍

刘勰
插花眼
压力容器专业始建于1957年,是我院最早设置的专业研究室,也是压力容器行业技术归口单位。主要从事压力容器、超高压容器的设计和结构强度的试验研究,压力容器安全评定和断裂力学应用研究等,先后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制成功绕带式、多层包扎式、多层绕板式、多层热套式等高压容器,发明了镶丝双锥密封结构,解决了合成氨厂高压合成塔泄漏问题,荣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创造发明四等奖。近年来,压力容器专业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项,省部级奖励20多项。根据市场的变化,1996年组建了压力容器与化工装备研究工程部(简称容器部或一部),主要从事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现有各类工程技术人员80余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3人,高级工程师14人,工程师21人;博士5人,硕士8人。该部是国家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业务范围:1、球罐与大型装备工程;2、石化设备成套;3、燃油燃气工程;4、特种材料化工设备;5、节能环保成套设备;6、压力管道;7、膨胀节;8、密封结构;9、应力分析与结构强度;10、计算机辅助设计。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和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企业集团委托的科研课题,开发高性能压力容器与管道材料,研制重大技术装备,满足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西气东输、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在高性能压力容器用钢在球形储罐上的应用,高耐蚀材料制化工设备开发及应用,电工行业真空干燥设备开发及推广应用,燃油燃气工程承压设备开发及在燃气、冶金企业的应用,大型低温液体(液化天然气、乙烯等)储运设备开发国家战略石油储备10万m、12.5万m、15万m大型油罐开发等方面取得突出技术成果。 原水泵专业建于1958年,是全国往复泵、船用泵(包括离心泵、螺杆泵)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技术、标准和科技情报的归口单位,曾为化工、石油、军工、造船等部门提供了多种高技术产品。承担过国家和行业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行业检测及行业标准的起草、修订工作。目前,是全国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容积泵分技术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先后研制生产有屏蔽泵、旋涡泵、高粘度计量泵、高粘度转子泵、磁力泵、高速泵、化工高压往复泵、轴向柱塞泵、滑片泵、高精度计量泵、小流量高扬程离心泵、化工流程泵、舰船用泵、成套加药装置等。四十多年来,经过几代技术人员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获得过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科普装备专业形成于1998年,主要从事科普场馆及流动科普的展示教育装备研究工作。2003年成为安徽省科技馆协会的副理事长单位,2004年加入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委员会,2006年又被吸纳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团体会员单位。科普装备专业先后承担了中宣部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下达、以及中国科协委托的多项科研课题,开发了一系列专题展示教育装备,研制我国首辆专用流动科普大篷车,编撰专业技术手册与数据库,制定行业标准与发展规划,获得了中国机械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为我国的科普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制冷空调专业成立于1957年,是全国制冷空调行业的技术归口所,是国家压缩机制冷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所在地,是全国制冷空调设备生产许可证审查部和全国冷冻空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挂靠单位。主要从事制冷空调技术、特种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以及产品测试技术设备研究。技术领域涉及制冷、空调、流体机械、自动控制、仪器仪表及检测和软件开发等。现有长期从事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80余人,其中教授级高工、研究员5名,中高级职称40名。先后研制成功中小型活塞式单级制冷压缩机,螺杆和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单、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半封闭制冷压缩机等,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近十几年来,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加强技术进步和产业化的力度,通过与日本横河、小野测器、OMROM、美国Honywell等国际著名设备仪器成套商的密切合作,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发出制冷空调产品检测装置6大类14个品种,在64家企业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共获得十多项省部级,获国家和省级新产品2项。 密封专业建立于1964年,主要研究机械密封和非金属材料密封技术。是全国机械密封行业的技术归口单位,是国家机械密封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挂靠单位;是机械密封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机械密封及填料静密封的秘书单位;是流体工程学会密封专业委员会的秘书单位,机械工业机械密封及柔性石墨密封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技术监督局授权的压力管道元件制造许可的评审单位和型式试验单位,是国家船检局,海军装备部认可的舰船用密封件产品型式试验单位。美国润滑工程学会(ASLE)会员。四十多年来,先后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参加了《机械工程手册》的编写工作,参与起草制订了30多项机械密封、填料密封有关测试方法和产品的标准。取得一大批水平较高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过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阀门专业成立于1961年,主要从事阀门行业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阀门驱动装置的研究、基础件攻关、各种基础性研究以及标准化、学会和产品检测工作。先后组织了高压氮肥阀、低压阀和中压阀等新产品联合设计、组织了全国阀门产品的统一设计以及铸钢阀、锻钢阀和低压阀门产品的更新设计;进行了阀门密封面材料配对和擦伤性能的试验研究以及阀门填料技术攻关、密封面比压、流体阻力、静压寿命等基础科学的试验研究;组织制订了170多个阀门标准,编写有《阀门设计》、《球阀设计与选用》等大型设计手册。并取得了多项省部级的科研成果。我院是全国阀门行业的技术归口单位和测试中心,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管道阀门专业委员会秘书单位,全国阀门标准化技术委员挂靠单位。负责我国阀门产品标准制订、产品设计、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科研攻关、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管道与阀门专业委员会等技术工作;是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国机械阀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单位和船用阀门质量检测站单位,“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评审和型式试验单位。负责进行各类产品的质量检测、安全阀和疏水阀生产许可证发证检查等。阀门专业拥有多套试验装置,具有较先进的测试手段。主要有阀门耐火试验装置、安全阀试验装置、流阻试验装置、阀门寿命试验装置等。可以进行:PN≤32MPa、DN200的闸阀、截止阀、球阀、蝶阀等静压寿命试验;PN≤32MPa、DN300的各类阀门强度、密封试验;DN≤300的各类阀门流阻系数和流量特性试验;安全阀(≤19MPa)冷态全性能试验;PN≤42MPa、DN400的阀门耐火试验;阀门电动装置性能及寿命试验;管件爆破试验;弹簧拉压试验;各类阀门的型式试验,并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各种阀门的委托试验。 压缩机专业成立于1956年,隶属二室(压缩机、泵、风机),60年代初成立压缩机研究室,1991年成立压缩机分所,2005年更名为压缩机研究所。主要从事各种容积式压缩机的新产品设计和研制、新技术开发、压缩机零部件的研究和基础技术攻关、压缩机行业标准化以及全国压缩机产品的质量监督和性能检测工作。五十年代末与行业厂合作自行设计制造我国第一台动力用L型空气压缩机。六十年代组织压缩机行业联合设计固定空气压缩机系列产品。自主开发活塞空气压缩机,方缸空气压缩机,小型和微型空气压缩机系列,固定式和移动式螺杆空气压缩机及化工石油等流程用压缩机。九十年代以来,积极开发新型螺杆-活塞串联高压压缩机机组、高压纯净压缩空气充气机、车载高压空气净化系统、化工用喷水内冷螺杆压缩机、高压空气干燥过滤、舰船用高压空气压缩机组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并成功应用到石油、化工、原子能、航空、舰船以及国防尖端技术领域。先后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励。 包装机械专业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通用所一室的机器组,最初主要从事化工行业中非标机器设备的设计、研究。1980年我院组建包装机械研究室。包装机械研究室在承接科研项目的同时,还协助机械部包装司组建发展这一新的行业,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国内外现状调查、科研计划指南和企业投资建议,参与组织首届全国包装展览会等工作。在此期间,包装机械研究室也获得上级的有力支持,六五期间,机械部投资建设包装机械试验室,建立和初步完善试验手段。1985年,机械工业部批准成立包装机械分所,明确为包装机械行业的技术归口单位,负责行业的技术开发、标准制修订、产品质量检测和行业信息等,国家专项投资建设包装机械研究大楼和增添试验设备。1986年,机械部和国家质检局又批准在我所成立部级包装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1985年编辑出版全国首份包装机械技术刊物——《包装与食品机械》。1997年通用所批准成立第四装备工程部。2005年更名为包装机械研究所。同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备案,成为与安徽农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学位联合培养授予点。包装机械专业为我国的包装机械发展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先后共完成重大科研课题数十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及其他各类奖项。2001年获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和中国包装总公司联合颁发的“全国优秀包装企业技术创新奖”。研究领域涉及包装机械的绝大多数门类,尤其是中袋的立式袋成型自动计量充填封口机、灌装设备、大袋包装机和裹包机等。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在立足于包装机械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同时,致力于市场急需的各种非标设备的设计、研制和生产线的成套供货。近年来,发挥机电仪一体化的优势,成功开发研制出十多种满足企业特种需求和用途的专用非标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以及各种生产线,并在积极推广应用。 换热器专业成立于1964年,原为第一研究室的换热器组。1978年和1988年先后两次以换热器研究室建制。1998年换热器专业主体进入储运与换热石化装备工程部,2005年以全院换热器专业人员为主成立特种设备设计生产部。换热器专业取得了显著的科研和应用成果。我国第一台波纹管换热器、第一台防腐涂层换热器都是从换热器试验室插上腾飞的翅膀。完成的《固定管板换热器型式与基本参数》、《立式热虹吸式重沸器型式与基本参数》和《管壳式换热器制造技术条件》三项标准对我国早期石化装置设备的选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还先后完成“风冷水冷冷凝器系列更新”、“固定管板换热器薄管板试验研究”、“大型可拆式螺旋板式换热器的研制”、“针翅式油冷却器”等部级课题。完成了国家“十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攻关计划专题“大型多股流缠绕管式换热器的研制”、中国石化“高压加氢裂化装置大型缠绕管换热器的攻关” 等科研攻关项目。从1985年到2005年,换热器专业共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五项。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怎么样?给说说具体待遇行不?看好了是具体待遇

木笔
里人问之
很好!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到底怎么样?求解,急求

狼雨
面包师
据我所知呢,通机所的福利待遇是很好的!我大学辅导员的老公就是通机所的,他的月薪貌似五千多呢~楼上的朋友能加个QQ吗?详细的问下

中国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怎么样?

谁其比忧
了解爱
简介:中国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1956年成立于北京,1969年搬迁至合肥,1999年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是原机械部直属的国家综合性一类科研院所,主要从事石油、化工、能源、冶金、燃气、环保、国防军工等行业通用机械、化工设备的设计开发、产品研制、工程承包、设备成套、检测检验、设备监理等。法定代表人:陈学东成立时间:1981-09-28注册资本:3000万人民币工商注册号:320000000019950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公司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888号详情官方电话官方服务官方网站天眼服务

有谁了解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的?介绍一下,不要粘贴复制的。去那边读研究生怎么样?陈学东所长怎么样?

富有天下
可谓忧矣
陈学东所长人还是不错的,至少在对待所里的老人上面。我记得所里只有博士站点,不招研究生吧?

合肥通用院北门到安医一院住院部怎么走

杨贵妃
诗以道志
公交线路:24路 → 21路西线,全程约8.7公里1、从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步行约210米,到达汪岗站2、乘坐24路,经过8站, 到达利民站3、乘坐21路西线,经过2站, 到达安医站4、步行约470米,到达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公交线路:51路,全程约11.9公里1、从合肥南站乘坐51路,经过18站, 到达安医站2、步行约170米,到达安医附属第一医院

科普产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是事业单位吗

名胜
友直
属于国企的。公司信息:国企 / 100-499人公司行业:外包服务科普产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简介一、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概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是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国家、地方两个层面创新基础能力的合理布局为目标,在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地方特色产业链、地方主导产业等有较好创新资源基础的领域,选择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工程研究中心,给予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命名和项目支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针对每个领域只命名一个,因此,具有较强的排他性优势。二、科普产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成立背景安徽省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科普中心)是2008年经安徽省发改委批准,由安徽省科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组建成立的国内首家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省级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时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邓楠同志和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同志共同为科普中心揭牌。科普中心下设芜湖和蚌埠2个分中心,建有七大研发和工程化机构,分别是:科普云应用研究室、语音科普应用研究室、科普产品标准化与认证研究室、“做中学”儿童益智科普研发平台、智能识别科普应用平台、机电一体化技术科普应用研究室、科普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2010年,为了更好的进行市场化运营以及承接国家的重大研究专项,安徽省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在科普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并与2012年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六年发展,安徽省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在科普产品创意设计、技术研发、课题研究、专利申请、标准制定、产品销售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果:研发的“社区科普之家”系列产品得到了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希同志的高度评价,并成为中国科协与财政部共同实施的“科普益民计划”推荐采购产品,有望在全国范围内的科普示范社区推广应用;基于网络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和公众对科学知识的新需求启动的“科普云”计划,得到了国家、中央部委及省市政府领导的支持与肯定;同时,科普中心还成功获得科技部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1项国家科技惠民计划支持;荣获中国科协命名的“全国科普创作与产品研发示范团队”荣誉称号;获得专利授权104项、软件着作权3项,成为合肥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承担国家标准编制预研课题2项。在不断取得成绩的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普产品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的完善,有效地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普中心于2013年3月启动申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期为实现区域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提供技术支撑,并能在全国范围内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经过项目方案起草、专家论证、修改完善、主管部门审核、国家发改委审批等过程,2013年10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3年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的批复》(发改高技[2013]2064号),安徽省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被批复为“科普产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从而正式升格为国内唯一面向科普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叁、科普产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战略目标和建设规划科普产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将面向国家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大战略需要和地方科普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顺应网络化信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坚持自主研发与集成应用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应用示范与辐射推广相结合的工作原则,以研发品牌产品、突破关键技术、打造特色服务为工作目标,通过机制创新,整合资源,开发公众易于接受的、与高科技深度融合的科普产品,重点突破科普智能语音交互技术、科普云平台搭建关键技术,制定科普产品相关标准,构建涵盖云平台服务、标准化与认证服务、工程咨询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示范推广服务的科普产业特色服务体系,将工程研究中心建成集研发、集成、创新、示范、推广为一体的国际一流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具体的发展规划是着重打造叁大平台和共建叁大基地。带动科普产品升级换代,引领科普产业健康发展。打造叁大平台:(1)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科普产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将通过打造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推动产业相关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提升科普企业资源开发能力,降低资源开发风险,提高科普资源利用效率。在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上,扶持科普企业发展、培养科普专业人才、联合相关单位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指导高校参与科普产品创意创新大赛等。与此同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将通过中国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促进科普产品供应商与需求方的交流,通过安徽省科普文化产业协会增强科普企业之间的交流,通过科普产业论坛加深专家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从而发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交流职能。(2)科普产品标准化与认证平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将通过打造科普产品认证平台,在研究科普产品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具体产品标准,开展科普产品认证,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保障科普产业健康持续发展。(3)科普产业国际合作平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将通过与国外一流科普产品技术研发机构和企业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我国科普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共建叁大基地:(1)科普产品关键技术研发基地。科普产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通过进一步聚集优势科技资源,与相关单位共建科普产品关键技术研发基地,突破产品共性技术瓶颈,支撑科普产业健康发展。(2)科技创新资源向科普资源应用转化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将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单位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信息资源进行科普应用转化,提高科技创新资源向科普产品应用转化的效率。(3) 科普产品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将通过自主研发、与合作单位联合研发、引进消化吸收等方式取得在科普产品关键技术上的突破,集各家之所长,将高新技术引入到科普产品的开发中去,研究解决科普产品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大力促进高新技术科普产品的产业化。通过打造叁大平台、共建叁大基地,科普产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将聚集优势科技资源,围绕产业技术需求组织科研攻关,通过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高新技术在科普领域的转化应用,增强科普企业的研发实力,培养科普产业优秀人才,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推动科技与文化、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提高科普产品的智能化、数字化、艺术化、娱乐化水平,扩大工程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科普产品的升级换代,从而提高科普资源的传播效率和覆盖率,以老百姓喜闻乐见更易接受的交互方式让社会公众共享科技发展的成果,切实有效地提升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助力完成2015 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到5%的国家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