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怎么样才能搞科研呢?

仁则仁矣
等待他
谁都不是天生就会做科研的,曾经我也觉得自己不是做科研的料。记得上学时我的导师曾对我说,做科研要有一颗进取的心。进取的心,我的理解是做科研要保持“诚心”和“激情”。无论做任何坚持和梳理——做科研的有效方法作为在科研工作中刚入门的青年教师来说,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会出现做着做着就做不下去的情况,原因很多,或许是因为实验数据混乱、自相矛盾,或许是发现自己做的东西别人已经做过,甚至已经报道过,或许是自己研究计划过于分散。这时最重要是要坚持,要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静下心来,进行阶段性整理,坚持做下去。表达和合作——做科研的必要条件我觉得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科研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事实上,科研中的学问和经验不仅仅是精心做实验、认真计算结果、缜密推导公式,而的是思考、设计、总结,以及与合作者的相处和沟通表达。具体地说,如写论文、写项目申请书,作学术报告,交流想法和自己的结果,说服评委答辩成功等等。交流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好的表达能力,就无法很好地沟通和交流。我们常说,国外科研水平如何高,国内科研水平怎么低。但我们究竟低在哪里?难道仅仅是仪器设备不如外国先进?难道仅仅是我们起步晚、基础差吗?不完全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缺乏团队的协作精神,我们常常各自为阵,缺少合作,重复大量简单、低级的劳动,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投入来提高科研水平,这才是最糟糕的。创新——科研的灵魂对多数青年教师来说,做科研普遍的问题是为写论文而写论文,没有对自己的科研方向有一个创新性思考和长远规划,往往论文数量不少,但大多是陈词滥调,缺乏创新性内容。如果说把科研工作看作骨架的话,事实上每一块骨头都可以深入探讨,都可以有所创新。什么是创新?有人说“太阳底下没有什么东西是新的。”对于科研工作来说,创造全新的理论或从未有过的发明其实并不多,我认为,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的,的创新应该是建立在现有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基础上。只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寻求交叉融合点,找准自己的课题生长点,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研究方向的创新点,找到自己科研工作的灵魂。以上是我对如何做好科研工作的一些想法,愿我们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立足教书育人的同时,能够不断培养自身的科研素质,提升科研水平,以一流的业绩为推动学校科研工作、为建设应用型工程大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后怎样才能搞科研?可以去什么地方?

年齿长矣
数日不出
恶0俗不0堪、顶恶0俗的就是——“搞”,极为恶0劣的流0氓恶0棍词汇、荒0诞可0鄙、粗0鄙、低0俗浑0噩、鄙0陋、低0俗无0耻的庸0俗词汇、卑0鄙下0流的痞0子词汇、丑0恶无0赖的骗0子词汇,恶0心至极的口头禅,很龌0龊,特无0耻,极其丑0陋文化现象的流行语。不0雅,是缺0乏荣辱心、丧0失礼0义廉0耻、不知羞0耻、庸0俗不0堪的一种体现。最最低0贱、卑0鄙龌0龊、邪0恶、恶0劣地反0社会、反0人类、反0动的词汇。已经被用滥0而“变质”了的无0聊、空0虚、堕0落、蛊0惑 、猥0琐、荒0谬、卑0劣、可0恶、低0级的词汇。谵0妄、歇0斯0底0里、恬0不0知0耻、暴0力、野0蛮、反0智。充分暴露出自我价值取向错0误,毫无羞0耻感,自甘受0辱,自寻其0辱,自我作0贱,自甘下0贱堕0落,毫不掩饰自已下0贱狗0样,自我贬0低人格、人格贬0损,严重损0害其代表的政府部门形象和公信力。说这番话的人根本没有大脑,是没有任何独立思考能力而又贪0图利益的无0知无0耻之0徒,可0耻可0悲可0叹,极其不0光彩的口头禅,公开作自我羞0辱。 国家新闻总署,文化部,你们应该极具民族责任感、站在历史高度上,兴雅灭俗,你要净化新闻报道、纯洁影视作品!!!!!!!!!!!!!严格禁止这些臭0大街、烂0大街的词汇出现在官方、政府的发言、文件、报道、谈话语言等等之中!!!!整治当今胡0搞恶0搞的低0俗语言充斥社会、污0染毒0害社会、贻0害天下的局面。其实,什么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发明创造、高科技、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专家、教授等等,无不如此中国的“科研”都是剽窃西方、低等级低模仿老外,既然是仿造、追随,那么,从本质上来说,是个健全的人就可以胜任了。那就要在体制内才能够开展,否则没有那么多的钱给你烧,而且烧完后没有实际效益,也只有体制内才能够不追溯法律责任。所以,“搞科研”的前提是要有国家的资源投入,将私人的钱烧完了,人家可就不会轻饶你的!!!纵观中国的光伏、太阳能、风力发电、半导体照明、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等等,最后都不是开头发财,再投入啊,私人悉数亏尽了,国家来兜底,国家来消灾!所以,当官、经商都是一样的道理。

什么样的人适合搞科研?

鳄鱼巷
父女情
搞科研的人必定要有耐心,有自制力,抗压强并且具有创造性。一、科学研究并不是谁都能做的要强调一点,搞科研的人不一定都是智商超群的人,毕竟能上大学的人都不是弱智。再加上如今学历没有以前那么难考,从事科研的标准相对于一般人来说也不是那么高。做科研主要考验的还是那个人的心智,如果心智不成熟,就算智商再高也走不了科研这条路。做科研的人一定要有自制力,因为这一种学术工作本身就不知道究竟要走到哪一步。在工作上也没有人强制的命令,也没有时间来约束,所做的一切都靠自己的意志去完成。要懂得合理的规划科研时间,并且还要保持身体健康,有许多科研人员就是因为不注重身体,结果研究还没完成,自己就先垮掉了。二、心理素质要强而且科研项目本身就是要接受广泛的批评,还要不断的被退稿之中反复磨练的。有时候你写了一篇学术研究报告,可能收到的结果并不是你想要的,甚至于还会被同行批判。走科研这条路本身就是自我否定,自我创造,并且不断创新的过程。有些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就觉得自己已经这么努力了,但是还是没有成就,心理防线就会崩溃。做科研一定要坚持,要有不怕失败,勇往直前的意志力,玻璃心的人是不适合走这条路的。三、要有创新科学家的思想本身就是天马行空的,所以想要走科研,一定要有创造力。这条路上没有先驱者,一切问题只能等待自己去发现和解决。甚至会遇到一些没有遇到过的技术问题,这时要保持着对科研的好奇心还有主动力,一定要去积极解决,不然一点成效都没有。

想好好读博做科研,可是有时就是看不到出路

打人
许行
(1)只有读博士才知道科研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之中,个人认为他们绝大部分人不知道科研是怎么回事。虽然,很多情况下,一个博士做的某些工作,一个本科生,甚至小学生都能做的很好。比如,想做一个实验,老师制定好工艺,研究生也就充当一个实验记录员。对于“记录员”这样的事情,仔细一点点的小学生完全可以胜任。有时候,老师让学生编一个程序,我也是觉得高年级本科生就可以完成。但是,“科研”不只是“数据记录”,也不只是“编程”。科研是让人学会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只有知道科研到底是什么回事,才有可能领导某些重点工程、研究项目。(2)只有读博士才能够系统地掌握一个领域。最近一朋友对我抱怨,后悔在期间进入“尖子班”学习。所谓尖子班,和高中择优班一样,挑选出好的苗子重点培养。对于这些人,他们学的知识非常多,学院里的每一个专业的课程都学习。也因此,每一个专业都懂一点点,但,每一个专业都懂得不多。进入研究生后,发现很多专业知识没有学到。而本科学到的很多知识有在这个专业里面没有用武之地。所以,我觉得他抱怨的,莫过于没有系统地掌握现在的专业。读博士期间,虽然所研究的领域,已经具体到“点”上了。但是,在一个人把知识从面系统到线,再从线浓缩到点的过程中,也就系统地掌握了这个领域。能够系统地掌握一个领域,如灵活运用,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很多的“点”。再把这些点变成知识网。从科研,到生活,到人生,用之不竭。(3)读博士增加机会接触上层人事。本科生毕业,找到的工作完全有可能比很多博士生找到工作的工资高。然而,如果父辈不是什么“达人”,他们很难接触到真正的高层次人事。在清华做博士后期间,和老师一起去某重大国有企业参观(行业排第一)。接待我们的是他们企业的老总,陪同参观人员,除了讲解员,至少都是一个部门的负责人。试想,本科生去他们企业工作,或许若干年,都可能见不到他们的领导人一次。不接触上层人事,自己永远成不了上层人事。这也是我现在发愁的地方,有时候,也感叹自己的出路在何方?(4)知识对于人生的意义,远大于财富对于人生的意义。有时候,也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只是希望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再奋斗4-5年,即使不再工作,这辈子也应该衣食无忧。然而,人这一辈子,不可能只追求衣食无忧。前几天,我在某博友的空间留言,希望拜他门下,再读一个经济学或者管理学博士,研究宏观经济对重工业发展的影响。后来,发现他是研究马列的,和我的想法有点出入。如果科学网上有经济学或者管理学的博士生导师,如果愿意接受我作为弟子,希望能给留言或推荐的,不甚感激。

博士毕业,怎样才能搞科研?

绿茵下
合家欢
一般来说,博士就是科研道路的开始,读博的人大都有一颗献身科研的心。因此常常听人说“不以科研为目的的读博就是耍流氓”,个人认为说这种话的人已经out了,可能不了解读博在这个社会的现状。如果每个毕业的博士都去搞科研,中国就算再建一百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吸收不了。中国每年有超过5万名博士毕业,那么这些博士一般都去哪里发展了呢?今天就给大家总结一下博士毕业的主要去向。1. 高校和科研院所大部分博士都是走的这条路,毕业后进入高校从讲师—副教授—教授一路奔职称。一般高校评上副教授就是铁饭碗了,大概需要5年的时间,副教授到教授一般比较难,竞争比较大。这条路也是最累的,因为评职称的压力很大,特别是对于刚进入高校的青椒,需要高水平的SCI文章,申请科研项目以及国外交流经历。不过,这些一旦熬过去就会轻松许多。每天和学生在一起,心情也会很好,而且一年有三个月的假期,可以做做科研,或者旅旅游。除了高校,各大科研所,例如中科院各个所、农科院、林科院、社科院、海洋局等也是博士的主要就业单位。这些单位去了一般主要就是做科研,虽然没有高校的上课任务,但科研压力更大,待遇也会比高校高一些。

搞科研是何种的感觉?

八净
零距离
坐标帝都大概就是吃饭吃到一半收到老师开会的消息就匆匆走了,剩下自己一个人灰溜溜地吃饭。约会选在图书馆,ddl前看她一副还有成堆论文没看那生无可恋的表情,也会心疼地帮忙分担一下任务,每天晚上等她看完论文后就互道晚安准备睡觉。忙里偷闲看看综艺,还要掐表计算时间,总是忍不住转头看她哈哈大笑的样子。综艺里看到火锅,我说那周末一起出去吃个火锅,结果又拿论文拒绝了我。

清华博士牛人谈如何搞科研

小鞋子
地藏王
1、想搞个博士学位、自己学到有用的东西,为今后出去混打下好的基础、准备一个好名头;2、对科研感兴趣,梦想进入科学的殿堂,像前辈高人那样发现世界、解释世界、发展世界。当然了,还有别的一些考虑,例如家人的看法、现在找工作或工作的不如意等等,但总的来说,是离不开上面两点——当然,有的人只是因为其中某一点,有的人是两点交织在一起。至于俺,那主要还是第一点,第二点原因也有、但不像第一点那样占主要地位——因为俺这人比较现实,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也知道梦想是不能当饭吃的。既然分清了原因,那就很容易看出读博士的目的是什么——也就三点,一是搞到一个博士学位,二是学到有用的东西,三是做出一些研究成果。当然了,这三点也是相辅相成、交织在一起的。为了实现这三点,怎么办?老套路——先是在老板的指点下选择一个科研领域的大门,在这大门的高门槛前码上几块砖(最好码牢实一点),踩在砖上跨进去,然后在门内的路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本质,这套路俺是相信大伙都知道的,俺就不详说了,只是仔细说说俺在具体细节上怎么做的或者俺的一些看法。首先,如果你实验室里有师兄、师姐干过相关领域的研究,那就向他们要他们写过的文献综述、报告、ppt文件等等,先看这些中文的资料垫垫底,也可以去找相关中文书籍来垫垫底——但对于比较前沿的研究就不一定有了,当然了,这就有个首要前提——要先摸透实验室的人员情况及他们的科研方向和进展,具体做法就是多问他们——不要怕生、怕不好意思,俺当初刚进实验室时也是怯生生的、半天不敢放半个屁,不过,俺们实验室有个特点,就是大型设备多,每个新手都得经过长期培训才能使用,培训过程中自然会碰到很多问题,但又不能时时跑去问老师,俺没辙、只好厚着脸皮拉到一个师兄/师姐就问,这样就熟了起来——以及多听seminar。当然了,大伙一定要注意保密原则,别把师兄/师姐们的一些未发表的原创性东西给漏了出去。如果实验室里没有前辈搞过相关研究,怎么办?那就向定方向的老板要几份文献或关键词——老板既然给你定了这个方向,那他肯定是事先曾从某个地方了解的,然后根据这些线索先到中国期刊网上去查——国内经常发些对国外新进展的综述性文章,虽说国际上一般是由期刊向大牛约综述性文章的稿,而国内不大规范、常常由一些学生为了毕业而凑出来,但实在也是很有用的。这些也没辙的话,可以试着向别的系、别的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们求教,或者通过网络向一些牛人们请教。当然了,这些方法可以同时进行的。垫了中文的底,那咱们就要上webofscience查SCI收录的英文文献,毕竟,英文的国际期刊最全、最新,即使实在没法垫中文的底,也得上。至于查英文文献的方法,无非是以下三种——通过关键词、通过有名的研究组、通过权威期刊,如何知道这些,请参见前面寻找中文资料的办法。查英文文献,标题和摘要是一定要看的,即使再多也要都看,看到感兴趣的才去看全文。在通过课程、文献来码砖准备跨门槛的同时,还得码实验技术的砖——咱们刚进实验室最好立即开始接受某些设备仪器的培训、帮师兄/师姐们打打下手,学会必要的实验手段(对于搞计算的,就要熟悉程序等等),同时,通过这些明白自己实验室和相关合作实验室所能达到、能被自己使用的实验手段。码完砖后,咱们就能跨进大门了,但进大门后咱们该干什么呢?这就要看看咱们在码砖时的收获了——比如,看文献多看了几篇后就能大概知道现在大伙在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哪些还没干好、哪些还没干,这些没干好、还没干的地方就是咱们能干和应该干的,但还要结合周围自己所能利用的实验条件,看哪些是自己条件能做的或者是虽然不具备条件但在短期内能解决的,这样,自己要做什么就呼之欲出了,当然,这个过程要经常跟别人——老板、前辈、同学、工程师等等讨论,不能光自己拍脑袋想。接下来就是你根据自己想做什么定一个初步的研究路线或理论模型,根据这些你设计实验、做实验前的准备,这前面的上述阶段既要做好、也要做快、决不能耗时间过多,更不能长期陷入文献的汪洋大海和清谈讨论之中,一定要找到突破点来动手做——哪怕是特别小的突破点,因为只要你一开始动手做了,就会有各种问题和收获扑面而来,这样就有机会发现更多的可做之物,但要记住,是突破点,不是重复别人的实验,重复别人的实验有时也是很重要的,但那是拿别人的东西来做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东西。设计实验时,咱们不能想着一蹴而就,要把实验分阶段设计,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出成果,每个阶段的成果都能成文,这就慢慢积累了文章,也不能想着这实验就一定能成功——当然,咱们得抱着一定要使它成功的劲头去做,要多设计几个——其中的几个要和主实验同时开始,另外几个做备案,这是为了东边不亮、西边亮。设计实验时,也要查很多资料,例如原材料的一些性能参数、实验参数的设置等等,但有时你就是费了老鼻子劲,有的资料也就是查不着,那就不能在这准备工作上耗时间太多,这是因为,只有动手做了,才会有更多的科研体验和发现,而且,科研上没有第二、只有第一,你自己独立想出来的新东西说不定有人也在做,万一他先报道了,你就是白做了。因此,只要主要资料查到了,一些次要资料实在在短期内查不出来,那就赶快去做。做实验的过程也要快,还是因为上一段所说的原因,而且大家想想,这实验可是自己设计的、作出来的东西可是属于自己的,自己设计的东西在自己的手里从原材料逐渐变成最后有价值、有美感的东西是多么爽啊!打个比方——哪个父母不盼着自己的孩子早日出生?俺虽然没有老婆、没有孩子,但每次想到这些,就坐不住了,只有早日作出来(当然不是老婆和孩子了,指的是实验)、心里才踏实,因此,俺经常在实验进行阶段连续作战。其实,大家也可以想想,以后咱们写文章、评奖学金、甚至以后到科研院所找工作也是靠它们的,能不尽心做吗?做实验的过程既要快,也要恰当的停一停,什么时候停呢?无外乎实验总是成功不了和有了重大结果的时候。一个实验重复了四五次,总是达不到预期结果,怎么办?其实,"达不到预期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任何有意义的结果出现、实验做完后样品就是一团糟,一是有了结果出现、但跟预期不一样——这一种实际是你很可能中了大奖、遇到了新东西,碰到这两种情况,都要去跟老板、前辈、同学、其他老师讨论,看如何解决——一般说来,就是回头检查实验各步、根据检查和讨论分析结果重新设计实验,或者通过新的角度解释跟预期不同的实验结果。解决好了,自然休提、接着做就是——特别是中大奖的那种,解决不好,怎么办?解决不好其实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怎么做都没辙、就是不行、也没办法摸出头脑;二是估计自己换个花样做可能解决,但或者是因为实验条件在短期内达不到,或者是因为科研动态或自己的考虑对实验设计有了新的变动,从而觉得即使解决了也没多大意义。碰到这种情况,俺的个人建议是,干脆放弃,赶紧转做别的,或者不完全放弃、利用原有实验基础改作别的。其实,真正做科学研究,是要碰到问题就要把它完全弄清楚,但咱们毕竟有个人精力的限制,更重要的是有毕业的压力、不能老被一个问题绊住,否则的话,即使你费九牛二虎之力最后解决了,说不定黄花菜都凉了。就像一个老师曾经说过,搞科研是要坐冷板凳,但是坐冷板凳首先你要坐得起,否则,冷板凳还没坐出结果,你倒先冻死了,那就不对了。咱们还是把这些没解决的问题放到以后解决吧。当然了,咱们也不能一碰到障碍就扭头不干了、转到别的,总得经过一定的努力,权衡利弊后再考虑是否放弃。有一定的结果后也要停一停实验,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其实这是最重要的阶段。如果用预先设计实验的理论、模型能很好解释结果,那没什么说的,接着做下一阶段的研究,把这个理论、模型完善。如果不行的话,就试试改换角度或模型——这跟上面说的碰到跟预期不一样的结果情形差不多。这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小心谨慎,一方面,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讨论要多跟他人交流交流、不要局限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俺当初分析一个自己不大懂的拉曼光谱时就出了错误,周围的老师也不大懂、没发现,后来还是化学系的老师指出了,一方面,对于多么小、不起眼的结果也要进行分析——俺有一次做了一个预备性的实验,只是打算把它的结果用于后来的阶段、为其服务,做完之后,就想攒篇小文章了事,赶紧做后面的重要实验,但老板不干,一定让俺把这个实验的结果说出个为什么,这样,俺就被逼出了一篇比较重要的论文,但俺最佩服的还是王中林大牛,你看人家能把ZnO的那些环、圈、波浪、弯折等蹊跷八怪的结构解释得这么清楚,而且,这种结构往往在产品中只占一小部分,常常被俺们忽略了。实验一阶段一阶段地做完了,理论模型被逐步完善、能跟实验结果相解释,这就算是一个实验课题的成功,但要记住,咱们博士生的培养是要有系统性的,这些实验应该是从基层到上层逐步来的,同类实验要多做几次、以验证每一阶段的理论,但不能只着重于换汤不换药、在同一阶段倒腾来倒腾去,一定要向高里做。俺目前正在往高里做,还没到完善理论模型的地步,那就不多说了。另,在做实验、分析结果的同时,咱们也不要忘了调研文献,一方面是为了跟踪国际动态,一方面是为了吸取知识,说不定你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别人新发表的论文涉及到了,可以用来指导自己。好了,俺就谈这些——实际上,俺觉得自个讲的这些大伙都应该早已知道不少,而且俺目前主要在做实验,对于博士培训的系统化和讲究理论深度,俺也在想办法进行中、正在试图摸出个头脑、很有不足,建议大家注意.

搞科研都得那么累吗??

汤将伐桀
好时候
当今最漂亮又很虚0伪的一句话是什么?搞科研、搞项目、搞立项、搞课题、搞关系、搞公关、搞行*贿、搞四化、搞革命、搞教育、搞商业、搞事业、搞工作、搞开发、搞钱、搞创新、搞发展体现中国人最丑0陋一面的一类话语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唯一词汇!是极端泛滥成灾的语言腐败现象!恶0俗不0堪、顶恶0俗的就是——“搞”,极为恶0劣的流0氓恶0棍词汇、荒0诞可0鄙、粗0鄙、低0俗浑0噩、鄙0陋、低0俗无0耻的庸0俗词汇、卑0鄙下0流的痞0子词汇、丑0恶无0赖的骗0子词汇,恶0心至极的口头禅,很龌0龊,特无0耻,极其丑0陋文化现象的流行语。不0雅,是缺0乏荣辱心、丧0失礼0义廉0耻、不知羞0耻、庸0俗不0堪的一种体现。最最低0贱、卑0鄙龌0龊、邪0恶、恶0劣地反0社会、反0人类、反0动的词汇。已经被用滥0而“变质”了的无0聊、空0虚、堕0落、蛊0惑 、猥0琐、荒0谬、卑0劣、可0恶、低0级的词汇。谵0妄、歇0斯0底0里、恬0不0知0耻、暴0力、野0蛮、反0智。充分暴露出自我价值取向错0误,毫无羞0耻感,自甘受0辱,自寻其0辱,自我作0贱,自甘下0贱堕0落,毫不掩饰自已下0贱狗0样,自我贬0低人格、人格贬0损,严重损0害其代表的政府部门形象和公信力。说这番话的人根本没有大脑,是没有任何独立思考能力而又贪0图利益的无0知无0耻之0徒,可0耻可0悲可0叹,极其不0光彩的口头禅,公开作自我羞0辱。 国家新闻总署,文化部,你们应该极具民族责任感、站在历史高度上,兴雅灭俗,你要净化新闻报道、纯洁影视作品!!!!!!!!!!!!!严格禁止这些臭0大街、烂0大街的词汇出现在官方、政府的发言、文件、报道、谈话语言等等之中!!!!整治当今胡0搞恶0搞的低0俗语言充斥社会、污0染毒0害社会、贻0害天下的局面。其实,什么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发明创造、高科技、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专家、教授等等,无不如此中国的“科研”都是剽窃西方、低等级低模仿老外,既然是仿造、追随,那么,从本质上来说,是个健全的人就可以胜任了。那就要在体制内才能够开展,否则没有那么多的钱给你烧,而且烧完后没有实际效益,也只有体制内才能够不追溯法律责任。所以,“搞科研”的前提是要有国家的资源投入,将私人的钱烧完了,人家可就不会轻饶你的!!!纵观中国的光伏、太阳能、风力发电、半导体照明、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等等,最后都不是开头发财,再投入啊,私人悉数亏尽了,国家来兜底,国家来消灾!所以,当官、经商都是一样的道理。

什么人不适合搞科研(科学网徐坚)

黑帽子
拉雷手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经历博士学习之前,对于做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是不可能有所了解的。很可能会被某些观念(或者宣传)所误导。而当历经数年寒窗苦、读完了博士,对所谓的科研有所了解之后,或许发现自己压根儿就不喜欢搞什么鬼科研,也未见得适合于将其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注意,科研这个词应该是科学研究的口语简称,但现在好像是已经被误用、滥用了,什么事儿都打上了科研的旗号,披上了科研的外衣。)俗话说,男人就怕选错行,女人就怕嫁错郎。(当然,时代不同了,嫁错郎者离了便是,选错行者大不了从头再来)。人生苦短,早些发现自己不适合干哪一行绝对是一件好事情,而且应该是越早越好。晚了则反而使自己陷于被动。笔者寡闻少见,不敢说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于从事科研,但somehow总觉得好像是有些人不见得适合一辈子去做科研。(1)一心想挣大钱、渴望尽快致富的人,还是别去做科研的好。有些人受了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一传统观念的误导,误以为念书多了就理所当然地会荣华富贵。其实,即便是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吃科研这碗饭的人,大多数也就是中产阶级水平。其收入仍然会不如经商、公务员和在企业公司里的白领。日本的一位教授就曾经半开玩笑地对我说过,(在日本)Professor is nothing。一位年轻的美国教授曾经对我说,做教授的动机绝对不是为了金钱。即便是你含辛茹苦地拼搏到了正教授的位置,跳出圈子一看,在你的同龄人中,比你收入多的人肯定不会在少数。而真正能够将科研成果商品化、通过科研来致富的人恐怕还是凤毛麟角。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坦荡地追求财富应该是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2)吃不了苦、耐不住寂寞、屁股坐不住板凳的人,不适合做科研。科学研究很显然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国外的教授在获得终身永久位置之前,许多人周末都要去加班工作。做研究自然是少不了冥思苦想,所以夜不能寐是常有的事儿。做学问除了学海无涯苦作舟之外,好像也不应该有什么捷径可言。卡尔-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面从来就没有什么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那崎岖小路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也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否还晓得这段名言。(3)智力平平、缺乏创造力的人,做科研会很累。想象力和理解力是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科学的圈子里可谓精英荟萃,山外有山,高智商的人比比皆是,智力的竞争激烈而残酷。科学研究的核心事件是要创新,是智力打拼,而且是没完没了。如果只是会follow别人,连起码的、举一反三的能力都没有,或许去干别的行当会更轻松愉快些,活得悠哉些。(4) 对科学发现压根儿就没有什么好奇心和兴趣的人,还是不做科研的好。科研活动的本质是探索未知世界,弄清楚其中的奥妙。如果没有好奇心驱使,仅是靠来自于外界的压力,很难保持长久不衰的动力,这显然也是非人性化的。记得曾经有位外国(学医的)科学家,博士毕业后先是去了医院工作。几年以后,他便觉得很无聊,因为每天的工作周而复始地重复,没有新意,让他感到乏味和不够刺激。后来,还是回到了大学去做研究(当然,可能收入会被打了折)。人的好奇心能够得到满足是很快乐的,但那或许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