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行业研究报告的分类

在人
鬼天师
常规行业市场研究介于产业研究与市场研究之间,糅合两者的精华,属于企业战略研究的范畴。一般来说,行业(市场)分析报告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研究行业的生存背景、产业政策、产业布局、产业生命周期、该行业在整体宏观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各自的发展演变方向与成长背景;二是研究各个行业市场内的特征 、竞争态势、市场进入与退出的难度以及市场的成长性;三是研究各个行业在不同条件下及成长阶段中的竞争策略和市场行为模式,给企业提供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根据当前全球咨询产业系统,顶级的服务是战略咨询(国家级项目),高级服务是顾问咨询(企业巨头项目),普通级服务是市场研究报告(大众型研究资料)。一份标准的市场研究报告包括:行业概况,产业格局,竞争分析,历史、现状、趋势分析。数据占据30%-45%的价值比例,分析研究占据50%左右的价值比例,其他内容占据少于10%的价值比例)因此,行业研究的意义不在于教导如何进行具体的营销操作,而在于为企业提供若干方向性的思路和选择依据,从而避免发生“方向性”的错误。常规行业研究报告对于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身为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平时工作的忙碌没有时间来对整个行业脉络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一份研究报告会对整个市场的脉络更为清晰,从而保证重大市场决策的正确性;第二是如果您希望进入这个行业投资,阅读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是您系统快速了解一个行业最快最好的方法,让您更加丰富翔实的掌握整个行业的发展动态、趋势以及相关信息数据,使得您的投资决策更为科学,避免投资失误造成的巨大损失。 行业监测,指长期对某个行业领域利用科学的计算方法与指标评价体系,对大量的行业数据信息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研究。通过行业的内外部环境、上下游供需、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的监测与研究,反映行业的生命周期、盈利能力,并预测行业发展前景的机遇与风险。中安顾问是国内最早开展行业监测工作的咨询机构之一,已在厦门、上海、广州、深圳、福州、南京、杭州、青岛、大连、重庆等十余个城市拥有分公司、办事处或合作机构,并与全国100多家具备资质的专业调查执行公司建立起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得中安顾问的行业监测和调研网络覆盖全国75%的城市。 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氢能、海洋能等。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在多个领域居全球之首。截止2012年,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增加到63GW,同比增长39.8%,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风电大国,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kWh;我国光伏新增装机4.8GW,同比增长220.0%,总装机容量达7GW;核电在建机组30台、容量32.73GW,同比增长175.3%,在建规模全球领先。中国作为最大的碳排放国,实现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的平衡将是未来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按照国家规划,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比重将提高到15%。为此,“十二五”期间首要任务就是要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产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步伐加速,节能减排与新兴能源产业的战略地位将愈加突出,未来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仍将处于快速道,有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以定量及定性的方法深层次地剖析了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环境、产业特征、市场规模、发展布局及发展热点,帮助客户系统、准确地把脉产业发展轨迹。通过对新能源行业产业链环节的梳理,对整个产业链价值流向和升级演化进行详细阐述及分析,理清产业发展方向。从产业规模、经营状况、SWOT分析等多个维度总结企业表现,对于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通过深入分析新能源行业的投资机会、进出入壁垒及投资风险,给出更加科学和完整的投资建议,帮助投资者精准地进入市场,获取利益最大化。以科学合理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新能源行业的预测体系,确保得出具有前瞻性、价值性的预测趋势及结果。 第一章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基础条件1.1 资源条件1.1.1 化石能源日益紧缺1.1.2 新能源储量及分布1.1.3 新能源的综合利用1.2 社会条件1.2.1 能源问题引发经济社会问题1.2.2 气候变暖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1.2.3 能源和环境问题成为重要政治议题1.3 技术条件1.3.1 主要新能源技术介绍1.3.2 我国加强新能源技术国际合作1.3.3 新能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增强1.3.4 新能源发电技术解析1.4 其他条件1.4.1 人才1.4.2 资金1.4.3 设备1.4.4 配套设施第二章 国际新能源产业发展分析2.1 全球新能源市场发展状况2.1.1 发达国家加速发展新能源提振经济2.1.2 2011-2012年全球新能源市场分析2.1.3 国际新能源产业结构面临发展变局2.1.4 经济全球化下国外新能源开发的策略2.1.5 各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2.2 欧洲2.2.1 欧盟各国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2.2.2 欧盟积极投资新能源技术研发创新2.2.3 2011年欧洲新能源补贴政策出现分化2.2.4 2012年英国继续推动新能源开发利用2.2.5 法国不断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2.2.6 德国实施新政发展绿色能源2.3 美国2.3.1 美国新能源开发利用全面推进2.3.2 2011年美国新能源政策迎来拐点2.3.3 2012年美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2.3.4 美国新能源政策综合分析2.3.5 美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4 日本2.4.1 日本发展成为新能源大国2.4.2 日本政府主导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2.4.3 2011年大地震加速日本新能源转型2.4.4 2012年日本新能源政策动态2.4.5 日本新能源战略解析2.5 其它国家2.5.1 澳大利亚2.5.2 巴西2.5.3 印度2.5.4 韩国2.5.5 以色列2.5.6 哈萨克斯坦第三章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3.1 中国新能源产业总体分析3.1.1 产业发展的必要性3.1.2 产业发展综述3.1.3 主要发展成就3.1.4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1.5 消费比重持续提升3.1.6 多方力量助推产业崛起3.2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特征3.2.1 密集政策扶持新能源开发3.2.2 新能源利用步入发展快车道3.2.3 技术转化速度与国际同步3.2.4 市场竞争态势日趋激烈3.2.5 产业集群特征逐步显现3.3 中国新能源发电业简析3.3.1 新能源发电行业蓬勃发展3.3.2 新能源分布式发电潜力巨大3.3.3 电力企业布局新能源发电市场3.3.4 新能源电力定价机制分析3.4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区域布局3.4.1 产业集聚情况3.4.2 区域分工情况3.4.3 细分领域集聚特征3.5 中国新能源产业空间布局趋势3.5.1 产业整体持续朝政策和资源优势区域集聚3.5.2 大型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不断朝市场终端转移3.5.3 研发和销售环节朝资本和人才密集区集聚3.6 中国新能源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3.6.1 行业存在的差距与不足3.6.2 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3.6.3 制约产业化发展的因素3.7 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3.7.1 行业发展的基本对策3.7.2 推动产业发展的思路3.7.3 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3.7.4 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3.7.5 区域市场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第四章 新能源行业产业链分析4.1 新能源行业产业链介绍4.1.1 产业链结构4.1.2 产业链生命周期4.1.3 产业链价值流动4.2 新能源产业链特征4.2.1 产业链长4.2.2 受工业影响较大4.2.3 对外依存度高4.3 新能源产业链上游——原材料4.3.1 新能源材料市场投资升温4.3.2 光伏材料市场总体分析4.3.3 多晶硅市场产能及需求4.3.4 锂离子电池材料市场概况4.3.5 风电发展拉动钕铁硼材料需求4.4 新能源产业链中游——设备制造业4.4.1 风电设备制造业4.4.2 光伏设备制造业4.4.3 核电装备制造业4.4.4 生物质能设备制造业4.5 新能源产业链下游——商业化应用4.5.1 风电并网不断提速4.5.2 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升温4.5.3 生物柴油市场的竞争格局4.5.4 地热发电行业发展势头良好4.5.5 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情况第五章 新能源细分行业发展状况分析5.1 太阳能行业发展分析5.1.1 国际太阳能产业发展分析5.1.2 国内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状况5.1.3 2011-2012年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现状5.1.4 内需提振加速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5.1.5 我国太能能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1.6 国内太阳能市场潜力巨大5.2 风能行业发展分析5.2.1 国际风能产业发展状况5.2.2 中国风能资源的形成及分布5.2.3 中国风能资源储量与有效地区5.2.4 中国风能开发利用状况5.2.5 中国风能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5.2.6 中国风能开发面临的机遇5.3 生物质能行业发展分析5.3.1 中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5.3.2 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概况5.3.3 能源紧缺加速中国生物质能开发5.3.4 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模式5.3.5 中国生物质能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5.3.6 中国生物质能发电迎来发展机遇5.4 核能行业发展分析5.4.1 国际核能开发利用状况5.4.2 中国核能产业总体发展状况5.4.3 2011-2012年中国核电行业总体数据分析5.4.4 中国核电产业SWOT分析5.4.5 中国核能技术发展分析5.4.6 中国核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5.5 地热能行业发展分析5.5.1 地热能利用相关技术分析5.5.2 国际地热能开发利用状况5.5.3 中国地热能利用市场发展状况5.5.4 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分析5.5.5 中国地热非电直接利用规模全球领先5.5.6 中国地热能利用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5.5.7 中国地热产业发展目标与任务5.6 氢能行业发展分析5.6.1 国际氢能行业发展状况5.6.2 中国氢能行业发展势头良好5.6.3 中国发展氢能经济的有利条件5.6.4 中国氢能利用技术进展分析5.6.5 我国发展氢能面临的问题与对策5.6.6 我国氢能开发利用发展趋势5.7 可燃冰行业发展分析5.7.1 国外可燃冰开发利用状况5.7.2 中国开发可燃冰的战略意义5.7.3 中国可燃冰开发总体分析5.7.4 中国南海“可燃冰”资源丰富5.7.5 我国可燃冰开采技术分析5.8 海洋能行业发展分析5.8.1 海洋能利用的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5.8.2 世界海洋能发展分析5.8.3 中国海洋能资源储量与分布5.8.4 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受到重视5.8.5 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进展状况5.8.6 中国海洋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第六章 新能源产业领先企业竞争优势及经营状况深度分析6.1 大唐新能源6.1.1 企业简介6.1.2 经营状况6.1.2.1 财务状况分析6.1.2.2 偿债能力分析6.1.2.3 盈利能力分析6.1.2.4 营运能力分析6.1.2.5 成长能力分析6.1.3 SWOT分析6.1.4 发展模式6.1.5 发展战略6.1.6 投资状况6.1.7 发展规划6.2 华能新能源6.2.1 企业简介6.2.2 经营状况6.2.2.1 财务状况分析6.2.2.2 偿债能力分析6.2.2.3 盈利能力分析6.2.2.4 营运能力分析6.2.2.5 成长能力分析6.2.3 SWOT分析6.2.4 发展模式6.2.5 发展战略6.2.6 投资状况6.2.7 发展规划6.3 龙源电力6.3.1 企业简介6.3.2 经营状况6.3.2.1 财务状况分析6.3.2.2 偿债能力分析6.3.2.3 盈利能力分析6.3.2.4 营运能力分析6.3.2.5 成长能力分析6.3.3 SWOT分析6.3.4 发展模式6.3.5 发展战略6.3.6 投资状况6.3.7 发展规划6.4 拓日新能6.4.1 企业简介6.4.2 经营状况6.4.2.1 财务状况分析6.4.2.2 偿债能力分析6.4.2.3 盈利能力分析6.4.2.4 营运能力分析6.4.2.5 成长能力分析6.4.3 SWOT分析6.4.4 发展模式6.4.5 发展战略6.4.6 投资状况6.4.7 发展规划6.5 金风科技6.5.1 企业简介6.5.2 经营状况6.5.2.1 财务状况分析6.5.2.2 偿债能力分析6.5.2.3 盈利能力分析6.5.2.4 营运能力分析6.5.2.5 成长能力分析6.5.3 SWOT分析6.5.4 发展模式6.5.5 发展战略6.5.6 投资状况6.5.7 发展规划第七章 国内主要产业园发展案例7.1 天津北辰风电产业园7.1.1 园区概况7.1.2 产业定位7.1.3 开发理念7.1.4 布局规划7.1.5 支持措施7.2 江苏泰州新能源产业园7.2.1 园区简介7.2.2 产业基础7.2.3 建设进展7.2.4 优惠政策7.3 无锡风电科技产业园7.3.1 园区概况7.3.2 公共服务平台7.3.3 园区制造业基地7.3.4 风机整机配套区7.4 常州天合光伏产业园7.4.1 园区概况7.4.2 发展优势7.4.3 发展规划7.5 南京江宁区新能源产业园7.5.1 发展优势7.5.2 发展重点7.5.3 主要目标7.5.4 空间布局7.5.5 保障措施7.6 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6.1 园区概况7.6.2 投资环境7.6.3 产业配套7.6.4 优势产业7.6.5 引资政策第八章 新能源行业投资分析8.1 项目价值分析8.1.1 政策扶持力度8.1.2 技术成熟度8.1.3 社会综合成本8.1.4 进入门槛8.1.5 潜在市场空间8.2 投资机遇8.2.1 中国调整宏观政策促进经济增长8.2.2 中国宏观经济实现平稳增长8.2.3 我国积极推进能源产业结构调整8.2.4 油价高企成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新契机8.2.5 我国新能源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8.2.6 我国新能源产业步入对外投资机遇期8.3 投资热点8.3.1 新能源设备制造业投资热情高涨8.3.2 中国海上风电迎来发展机遇8.3.3 我国核电投资规模持续扩大8.3.4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投资升温8.3.5 国家加大农村沼气领域投资力度8.4 投资概况8.4.1 全球新能源总投资将大幅提高8.4.2 中国新能源市场投资趋热8.4.3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增长迅猛8.4.4 发改委批准外资新能源低碳基金8.4.5 国企能源巨头争相布局新能源领域8.4.6 民间资本加大新能源投资力度8.4.7 新能源成为风投和私募基金投资重点8.4.8 未来中国新能源投资预测8.5 投资风险8.5.1 经济环境风险8.5.2 政策环境风险8.5.2.1 产业政策风险8.5.2.2 货币政策风险8.5.3 市场供需风险8.5.3.1 供需变化风险8.5.3.2 原材料价格风险8.5.3.3 产品结构风险8.5.3.4 产品价格风险8.5.4 其他风险8.5.4.1 技术风险8.5.4.2 行业整合风险8.5.4.3 人民币汇率风险8.6 投资建议8.6.1 区域投资政策建议8.6.2 企业投资政策建议8.6.2.1 重点支持类8.6.2.2 适度支持类8.6.2.3 维持类8.6.2.4 限制退出类8.6.3 细分行业投资政策建议8.6.3.1 水电行业8.6.3.2 核电行业8.6.3.3 其他能源电力行业第九章 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9.1 全球新能源市场发展展望9.1.1 世界新能源领域未来发展趋势9.1.2 国际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9.1.3 全球新能源市场规模有望超过半导体市场9.2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9.2.1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9.2.2 2020年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占能耗比重预测9.2.3 未来新能源将成我国主力能源重要组成部分9.3 中国新能源细分市场前景预测9.3.1 未来我国太阳能的发展9.3.2 中国生物质能未来发展预测9.3.3 我国可燃冰发展潜力大9.3.4 “十二五”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将掀高潮9.3.5 “十二五”期间我国清洁煤技术发展展望9.3.6 2013-2017年中国风力等新能源发电行业预测分析9.3.7 2013-2017年中国核力发电行业预测分析第十章 新能源行业政策法规分析10.1 国外新能源政策解析10.1.1 发展新能源和节能政策的重要性10.1.2 世界各国新能源及节能政策解析10.1.3 欧盟的新能源政策实施10.1.4 世界新能源和节能政策特点浅析10.1.5 全球可再生能源政策调整趋势10.2 新能源政策动态及解读10.2.1 风力发电产业政策10.2.2 核电产业相关政策10.2.3 太阳能产业相关扶持政策10.2.4 多项政策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10.2.5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引导新能源发展10.2.6 2012年《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10.3 可再生能源产业政策法规及解读10.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10.3.2 《可再生能源法》的作用与影响10.3.3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决定10.3.4 可再生能源法修正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10.3.5 2012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费标准提高10.4 相关能源法规及政策10.4.1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10.4.2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0.4.3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10.4.4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图表 几种主要能源的特点比较图表 我国主要能源的分布情况图表 中国新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增长情况图表 中国新能源产业重点分布区域图表 中国新能源产业主要集聚区图表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状况图表 2010年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及结构图图表 2015年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结构图表 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基地(园区)布局图表 “十二五”上海市新能源规划主要指标图表 “十二五”上海市新能源产业投资估算图表 “十二五”上海市新能源开发利用重点建设项目图表 新能源产业升级的发展要素图表 新能源产业建设的发展要素图表 地球上的能流图图表 中国的太阳能资源分布图表 中国日照率和年平均日照小时数图表 我国太阳能辐射资源带分布图图表 黑龙江省光伏企业、项目规模及状况图表 中国风能分布图图表 中国风能分区及占全国面积的百分比图表 中国陆地的风能资源及已建风场图表 中国有效风功率密度分布图图表 中国全年风速大于3m/s小时数分布图图表 中国风力资源分布图图表 中国风力发电新增装机及累计装机情况图表 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区域情况图表 我国中小型风电机组历年产量统计图表 我国中小型风电机组产量、产值及出口量统计图表 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分型号产量所占比例情况图表 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分型号容量所占比例情况图表 2010年国内企业新增风电装机排名及产量图表 2010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前6位制造企业市场份额图表 2010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前6位制造企业市场份额图表 2011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前20位的企业及市场份额图表 2011年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前20位的企业及市场份额图表 我国风电整机与叶片企业配套情况图表 我国风电整机与齿轮箱企业配套情况图表 我国风电整机与发电机企业配套情况图表 我国风电整机与电控系统企业配套情况图表 生物质利用过程示意图图表 几种生物质和化石燃料利用过程中CO2排放量的比较图表 2010年我国燃料乙醇生产企业产能统计图表 我国部分维素乙醇中试装置情况图表 世界铀矿资源分布状况图表 世界主要国家核电装机容量图表 世界核电技术进化过程图表 我国投运和在建核电项目情况图表 2010年1-11月我国核力发电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图表 2011年1-12月我国核力发电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图表 2012年1-12月我国核力发电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图表 中国核电设备发展环境图表 中国核电设备制造业SWOT分析图表 地热源中放射性元素性能图表 地球各壳层的放射性生成热图表 世界地热发电量增长情况图表 全球燃料电池应用系统的增长图表 全球氢能燃料站的数量及发展趋势图表 各种燃料电池的应用情况图表 全球燃料电池生产数量的区域分布图表 化石能源到氢能、电能的转化效率图表 化石能源的WTW综合效率图表 新能源汽车不同技术路线的特点比较图表 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预测图图表 2010年1-12月中国风电简明综合收益表图表 2010年1-12月中国风电简明分类收益表图表 2011年1-12月中国风电综合收益表图表 2011年1-12月中国风电主营业务分类资料图表 2012年1-12月中国风电简明综合收益表图表 2012年1-12月中国风电主营业务分类情况图表 2010年龙源电力简明综合收益表图表 2010年龙源电力收入分部情况图表 2010年龙源电力收入分业务情况图表 2011年1-12月龙源电力合并综合收益表图表 2011年1-12月龙源电力主营业务分部资料图表 2011年1-12月龙源电力收入分业务情况图表 2012年1-12月龙源电力综合收益表图表 2012年1-12月龙源电力主营业务分部情况图表 2012年1-12月龙源电力收入分业务情况图表 2010年1-12月力诺太阳主要财务数据图表 2010年1-12月力诺太阳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08年-2010年力诺太阳主要会计数据图表 2008年-2010年力诺太阳主要财务指标图表 2010年1-12月力诺太阳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情况图表 2010年1-12月力诺太阳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图表 2011年1-12月力诺太阳主要财务数据图表 2011年1-12月力诺太阳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09年-2011年力诺太阳主要会计数据图表 2009年-2011年力诺太阳主要财务指标图表 2011年1-12月力诺太阳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情况图表 2011年1-12月力诺太阳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图表 2012年1-12月力诺太阳主要会计数据及财务指标图表 2012年1-12月力诺太阳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10年1-12月天威保变主要财务数据图表 2010年1-12月天威保变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08年-2010年天威保变主要会计数据图表 2008年-2010年天威保变主要财务指标图表 2010年1-12月天威保变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情况图表 2010年1-12月天威保变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图表 2011年1-12月天威保变主要财务数据图表 2011年1-12月天威保变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09年-2011年天威保变主要会计数据图表 2009年-2011年天威保变主要财务指标图表 2011年1-12月天威保变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情况图表 2011年1-12月天威保变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图表 2012年1-12月天威保变主要会计数据及财务指标图表 2012年1-12月天威保变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10年1-12月拓日新能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08年-2010年拓日新能主要会计数据图表 2008年-2010年拓日新能主要财务指标图表 2010年1-12月拓日新能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情况图表 2010年1-12月拓日新能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图表 2011年1-12月拓日新能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09年-2011年拓日新能主要会计数据图表 2009年-2011年拓日新能主要财务指标图表 2011年1-12月拓日新能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情况图表 2011年1-12月拓日新能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图表 2012年1-12月拓日新能主要会计数据及财务指标图表 2012年1-12月拓日新能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12年上半年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分析图表 2012年上半年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成长能力指标分析图表 2012年上半年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营运能力指标分析图表 2012年上半年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偿债能力指标分析图表 2013-2017年中国风力等新能源发电行业产品销售收入预测图表 2017-2017年中国风力等新能源发电行业累计利润总额预测图表 2013-2017年中国核力发电行业销售收入预测图表 2013-2017年中国核力发电行业利润总额预测

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

目识
栖于山林
  海洋生物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这种生物活性物质是陆生生物不可比较的。由于海洋生物含有人类所必需的营养成分,从而提高了人体内的天然氧化系统。因此对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促进细胞代谢、抗癌防癌、保护体内细胞的正常功能、延缓脑的衰老,都有很好的作用。  自20世纪60年代初,海洋生物资源便成为医药界关注的新热点,海洋药物研发引起了各国关注。进入20世纪90年代,许多沿海国家都加紧开发海洋,把利用海洋资源作为基本国策。美、日、英、法、俄等国家分别推出包括开发海洋微生物药物在内的“海洋生物技术计划”“海洋蓝宝石计划”“海洋生物开发计划”等,投入巨资发展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技术。  2006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18408亿元,增加值8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4%,与上年持平。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14∶42∶44。2006年海洋生物医药业总产值94亿元,增加值2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浙江省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值占全国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值的38.3%,居全国首位。2006年,沿海地区继续加强对近海渔业资源的保护,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和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全年实现总产值4533亿元,增加值1902亿元,比上年减少6.1%。  2007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24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达10.11%。我国约有50%以上的大城市,40%以上的人口和7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都聚集在沿海地区。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达到3151万人。  2008年上半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3241.63亿元,同比增长14.4%,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0.14%。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7840.36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5401.27亿元。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5∶46∶49。  中国“十一五”规划已将海洋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设置立项,并设置了海洋安全环境监测保障技术、海底资源的开发技术、海洋生物技术三大板块。单独立项将对国内海洋生物技术的研发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国内海洋生物产品生产厂家进一步扩大规模。  未来20年,中国将以深海和远洋捕捞为重点,突破捕捞与养殖的技术瓶颈,加速海洋产业的发展,大幅度提高海洋生产能力,同时从海洋生物中克隆一批重要的功能基因。未来20年,中国还将在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酶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形成新的产业。随着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中国海洋药物已由技术积累进入产品开发阶段,未来20年将形成一批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在抗艾滋病、抗肿瘤、卫生保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投顾问2009-2012年中国海洋生物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很好的,中山大学在去年都开设了海洋学院,就是为了海洋产业的发展服务的。中大生科院的三大牛人都主要是研究水产、海产的。

传统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利用国际经济合作?

同工同酬
警匪警
分三个角度回答:①教育教学角度;②研究角度;③新闻角度。希望对你有用。 **①教育教学角度: 油气资源和海水资源是海洋行业性战略资源。我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东海和南海还有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海洋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多金属结核资源 5 亿多吨。预计到21世纪中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在油气行业中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海水资源是一种无限资源,海盐资源也是一种永续开发的资源,本世纪中叶前后,海水将成为举足轻重的水资源来源之一。 ②研究角度: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国家的繁荣富强,都与资源环境条件息息相关。资源的安全是国家的安全,资源的危机是民族的危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是各国分别占有和世界共有的。世界海洋中有2.5亿平方千米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其中有丰富的共有海洋资源。海洋是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随着陆地战略资源的日益短缺,沿海各国不断加大向海洋索取资源的力度和强度,重视对海洋“蓝色国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已经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据联合国秘书长报告的资料,目前世界国民经济总量为23万亿美元,其中海洋经济约1万亿美元,占4%以上。全球陆地为人类提供的生态价值12万亿美元,海洋提供的生态价值21万亿美元。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沿海国家,国土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东南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岸线漫长,港湾众多,海域辽阔。广袤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海洋资源。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报告在总体战略部署中专门提出了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实施海洋开发”的具体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是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海洋开发列入其中,即意味着开发海洋已经列入党的议事日程,列入了国家的发展战略。这是海洋事业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是启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最好时机。 为使我国最终成为世界海洋强国、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必须有一个贯彻始终的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战略。海洋资源既有各国的国土资源、又有世界共有资源,海洋资源战略研究涉及的区域应包括近300万平方千米的我国主权和管辖海域(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也包括2.5亿平方千米国际海底区域和公海。我们应该以资源为主体、以资源与经济的关系为中心,对与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相关的人口、环境、科技、管理问题,进行整体思考,做出准确的发展定位和战略选择,使海洋成为战略性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金属资源基地,成为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物流通道和生存发展空间。 一、我国的海洋资源态势 海洋是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海洋自然资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水资源等。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海洋大国,开发海洋已经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发现、开发和利用,对于我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海洋资源的基本特点是: 1、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 我国大陆位于西北太平洋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海洋渔场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大陆架面积130多万平方千米,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港湾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洋能源等海洋自然资源。我国的内水和领海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因划界工作尚未完成,确切面积还难于确定,估计为200万平方千米左右。这些管辖海域是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繁衍的重要基础。我国还可以方便的进入世界大洋,开发利用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的海洋资源。 2、拥有具战略价值的优势海洋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大陆岸线长18000多千米,加上岛屿岸线14000千米,海岸线总长居世界第四,大陆架面积13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水域面积200~30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十,这些都是世界性优势资源。 我国沿海深水岸线400多千米,宜建中级以上泊位的港址160多处,其中深水港址62处。我国海域2万多种海洋生物,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滩涂面积217.1万公顷,3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有20亿亩,充分利用其生物生产力,相当于10亿亩农田。滨海景点1500多处,适合发展海洋旅游娱乐的海滩、水域众多。这些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油气资源和海水资源是海洋行业性战略资源。我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东海和南海还有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海洋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多金属结核资源 5 亿多吨。预计到21世纪中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在油气行业中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海水资源是一种无限资源,海盐资源也是一种永续开发的资源,本世纪中叶前后,海水将成为举足轻重的水资源来源之一。 3、开发海洋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 我国有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和丰富经验,逐步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6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4133.5亿元,20多年间翻了6番多,是上个世纪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翻的3倍多,海洋开发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事海洋开发的劳动力400多万人,兼业人员超过1000万;造船完工量达224.51万综合吨;海洋运输船舶10378艘,3076.21万净载重吨;机动生产渔船279729艘,其中远洋渔船1719艘;海洋科技水平越来越高,海洋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4、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中尚存在较多的问题 (1)海洋资源平均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管辖海域面积、海陆面积比值、海岸线系数,这三个指标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海洋资源总量、发展海洋经济和进入海洋的方便程度等方面。它们是衡量海洋资源优势的重要指标。我国人均占有海域面积位居世界第122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海域面积与陆地国土面积的比值为0.31:1,排在第108位;我国虽拥有长18000多千米的大陆岸线和14000多千米岛屿岸线,但海岸线与陆地面积之比的系数仅为0.0018,排在第94位。 (2)重要海洋资源优势不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国内外学者研究,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捕量,在没有开发大洋中层鱼类资源的情况下,每年约为2~3亿吨,中国在近海和外海的可捕量,每年约350万吨,海洋渔业可捕量仅占世界海洋渔业总可捕量的1.16~1.75%;中国海区的生物生产力也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近海鱼类生产力平均为3.18t/km2·年,而南太平洋沿海为18.2t/km2·年,西非近海为8.3t/km2·年;世界海洋中的生物共约20万种,中国海20278种;世界海洋中年产量在10~100万吨之间的品种有60~62种,中国近海历史上年产量超过1万吨的有40种左右,没有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大宗品种。 在世界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沉积盆地中,中国近海不占优势。世界上海洋油气资源储量主要集中在波斯湾、北海、几内亚湾、马拉开波湖、墨西哥湾、加利福尼亚西海岸等几个地区,这些地区的油气总储量占世界海上探明储量的80%。在未探明的油气区中,主要集中在北极地区,南极、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周围海域,中国近海的找油前景不如上述地区。据预测,中国近海的石油可采储量仅占世界储量的3~12%。 (3)开发不足和过度开发并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既有开发不足和巨大潜力,又有过度利用和资源衰退问题。统计数据表明,近海油气探明储量仅占资源量的1%,累计开采量仅占探明储量的5%。滨海旅游资源利用率不足1/3,且开发深度不够。可养殖滩涂利用率不足60%。宜盐土地和滩涂利用率只有45%。15米水深以内浅海利用率不到2%。海水直接利用规模较小。滨海砂矿累计开采量仅占探明储量的5%。沿海地区一些深水港址未开发,外海渔业资源利用不足,海滨砂矿利用率不高,海水和海洋能的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更低。大洋矿产尚未开发。但在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大多处于过度开发状态。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部分水域一些种类几乎绝迹。 (4)与海洋资源相关的海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近几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海洋开发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海洋自然和生态破坏情况在各海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目前的海洋污染排放和海洋的纳污能力、自净能力已经超出平衡临界值。1999年,沿海地区工业废水直接入海量为81416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4.13%;每年通过不同途径进入近海海域的各类污染物质约1500万吨。因此,沿岸海域环境质量普遍下降,突发性污损事件频发。养殖水域水质退化,近海渔业资源衰退,部分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近海劣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超过20万平方千米;不合理的围海、砍伐、挖礁、挖砂,致使80%的珊瑚礁遭到破坏,80%的红树林被砍伐,70%的沙质海岸受到侵蚀。同时部分海岸、海滩侵蚀后退,海水渗透倒灌,环境灾害不断,甚至危及人民生活和生产。 (5)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争端尖锐复杂。海洋权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权益争端的实质就是海洋资源争夺,是经济利益的争夺。目前我国面临的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争端尖锐复杂。在黄海区,存在着我国与朝鲜和韩国的渔业利益争端,中国的传统捕鱼权受到威胁;东海是中、日、韩三国渔民共同作业的渔场,渔业矛盾很多,要依靠渔业协定来协调渔业利益关系。除此之外,东海丰富的油气资源也存在着争议,主要有日韩84000多平方千米共同开发区内的油气资源争议、东海中部油气资源争议、钓北坳陷油气资源富集区争议等,如果钓鱼岛归日本,我国将损失海域面积6~7万平方千米,油气资源16~18万吨。南海的渔业利益和油气资源利益争端更加尖锐。南海的断续国界线内海域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区,其中一部分区域处在周边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内,从而出现渔业利益冲突。南海南部我国断续国界线以内的油气资源争议区约27万平方千米,涉及资源量约78亿吨(主要在万安、曾母、文莱—沙巴盆地)。周边国家在我国断续国界线附近每年开采的石油达5000多吨。 在认真理解海洋资源基本态势的基础上,对海洋资源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战略选择。 二、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战略 海洋资源既有赋存于国家管辖海域的国土资源,又有分布于公海和国际海底的共有海洋资源。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海洋资源、资源配置向全球化方向发展、资源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海洋共有资源开发保护成为全球共同性任务的新形势下,要形成新的海洋资源战略。树立大海洋思想,珍惜我国的海洋国土资源,放眼关注世界海洋资源;确立大力开发、积极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战略,以及合理开发保护海洋国土资源、多元化利用国外海洋资源、积极参与分享世界共有海洋资源、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建立海洋生态经济等战略选择,实现使海洋成为战略性资源基地、海洋资源永续利用、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1、合理开发保护海洋国土资源 管辖海域的自然资源是重要的国土资源,象陆地国土一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我国的海洋资源既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又有急需加强保护的双重任务,应该实行合理开发战略,使国家管辖海域成为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基地。 海洋矿产资源包括国家管辖海域的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砂矿资源,国际海底区域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富钴结壳资源、热液硫化物矿产等,有巨大的潜力。要加大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增加探明储量,提高国家的资源保证程度。力争在海上发现新的大型油气田,使海洋油气产量在全国油气总产量中的比重从目前的10%提高到25%以上,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要把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列入国家计划,重点进行南海北部陆坡区相关海洋环境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为商业性勘查做好资源、环境和技术准备。要加强有争议海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并积极贯彻“搁置争议、共同原则”,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力争海洋权益主张重叠区域的资源份额。 重视保护已经严重衰退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捕捞业要采取捕捞量“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政策,减少捕捞量,争取逐步恢复主要经济鱼类、重要渔场的渔业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滩涂和浅海的可养殖海域,减少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保护养殖海域的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生态优化养殖模式,采取大型海湾和近海的海洋农牧化、重要经济种类的人工增殖放流、近海渔场综合整治等措施,保证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珍惜爱护每一处可用于海洋旅游娱乐业发展的海滩、海水浴场、海水运动场、珊瑚礁区、沿海红树林等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旅游业。要重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防止海洋生态环境退化,保证海洋的永续利用。 2、多元化利用国外海洋资源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世界许多沿海国家的海洋资源可以与外国合作开发。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海洋资源特点,从战略角度考虑,既要充分挖掘本国海洋资源的潜力,也要走出去,采取各种形式,多元化利用国外资源:(1)要进一步合作开发利用外国渔业资源。我国已跨入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的行列,远洋渔业的作业区域遍布西非、东非、南亚、中东、南太平洋、北太平洋和南美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海,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这种合作,共同开发其管辖海域的渔业资源,尤其应加强与阿拉斯加、非洲沿岸和拉美地区国家合作,采取独资、合资形式开发这些国家近海资源。(2)我国与日本、韩国、越南的渔业协定生效后,有大批渔船要退出传统作业渔场,大量渔民面临转产转业的严重形势。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延长现有渔业协定中的安排,也可考虑争取建立共同渔业开发区等措施,维护我国渔船在传统渔场的捕捞利益,减少渔业协定生效造成的损失,为渔民转产转业争取时间。(3)利用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地缘优势,争取与海上邻国、海洋油气资源条件较好的非洲和拉美国家合作,勘探开发其海洋油气资源,优化我国油气资源配置。 3、参与分享世界共有海洋资源 国际海底区域约占地球表面积的49%,是地球上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最大的政治地理单元,蕴藏着丰富的多金属结核、钴结壳、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和深海生物基因等资源,是地球上尚未被人类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的潜在战略资源基地。我国于1991年3月获准在联合国登记为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获得了7.5万平方千米矿区。今后要在进一步加强多金属结核勘探工作的基础上,关注其他深海矿产资源,尽快摸清富钴结壳矿区资料,提出探矿区,并选择较好矿区,适时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出申请。 应积极参与联合国关于公海渔业资源开发和保护管理条约的制定,积极加入国际性和区域性渔业组织,为我国企业利用公海渔业资源创造良好的大环境。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大洋性公海渔业,开辟新的作业海域和新的捕捞品种,要把金枪鱼资源丰富的西印度洋和中西太平洋海域作为新的作业区。 4、发展高科技,促进海洋资源利用 海洋资源开发需要海洋科技支撑,应本着促进资源开发、提高经济贡献率的根本目的,实行高技术先导战略,形成高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性工作相结合的战略部署。发展海洋资源勘查技术,不断发现新的可开发资源;发展低成本高效益海洋资源利用技术,开发利用密度低、品位低、开发难度大、成本高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资源深加工技术,开发利用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医药产品、海洋精细化工产品等,提高资源的二次利用率,废弃物再利用;发展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包括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影响、局部海域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及局部生态变化过程的监测、预报、控制和管理技术,海域生态环境的修复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和污染损害的防治技术等,为修复近海的生态环境作好技术储备;发展海洋监测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重视海洋自动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广泛应用卫星遥感技术,逐步实现对我国近海海域的全自动动态监测。 5、建立海洋生态经济模式 海洋已经出现严重的生态经济问题,重要海洋资源过度开发,海洋生态环境退化,海洋产业衰退,沿海地区发展受到影响。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由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开发活动、沿海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共同决定的。海洋资源开发要走资源持续利用、产业持续发展、生态优质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增加新的可开发资源,但开发规模和速度不应超过海洋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实施资源和环境综合管理,把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形成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三、实施海洋资源开发战略的对策措施 1、加强管辖海域的战略性、区域性调查评价 (1)重点海区的基础调查与评价。采取综合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基本查清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发现一批新的可开发资源。重点是一海(渤海)、一湾(北部湾)、一峡(台湾海峡)、三洲(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海岸带国土资源环境最大承载力研究,环渤海及东南沿海的海洋地质—生态环境评价。 (2)管辖的海域的综合地质调查。实现我国领海和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有重点地开展典型海域1:25万综合地质调查;逐步建立具有中国海域特点、能为我国海洋规划、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有效服务,与全球变化研究和国际减灾基础研究接轨的海洋地质科学体系。 (3)我国海域矿产资源的潜力调查。大力开展海洋油气资源调查工作,提出新的油气远景区和新的含油气层位,对资源远景作出评价,对南沙海域、南海北部陆坡区和黄海等海域石油天然气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资源远景作出战略预测和评价。 (4)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勘查。开展深海资源的调查研究,以富钴结壳和天然气水合物为勘探重点,面向多种资源,圈定多金属结核资源合同区的可采地段, 富钴结壳资源较好的矿区。同时,对热液硫化物、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和其他潜在的非传统资源进行综合调查评价研究,为商业性勘探开采做好资源和技术准备。 (5)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调查取样。优选南海北部等陆坡区作为试验勘查区,分阶段开展调查工作,初步查清天然气水合物特征和赋存条件。安排一定航次调查取样和钻探,圈定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区,查明资源量和探明一定的地质储量。 2、积极参与全球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保护 积极参与联合国系统的各项海洋事务,为发展海洋科学、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完善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做出贡献。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海洋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国际合作,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及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为我国利用世界海洋资源创造有利的大环境和条件。 3、制定鼓励利用世界海洋资源的优惠政策 为鼓励和引导“走出去”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应建立部委间协调机制,统一规划管理,简化审批。建立联系渠道,为“走出去”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提供联络和服务。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在重点海区和重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以减少风险,鼓励和引导利用国外海洋资源的积极性。对于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的项目,在出口信贷计划中予以扶持,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放宽信贷条件。对在国外开发海洋资源所取得的份额产品,在进口配额、进口许可方面给予特殊安排,并实行优惠的关税政策。开展世界范围内的海洋资源可供性研究,建立“走出去”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的服务和支持系统,为实施全球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4、制定和完善海洋资源开发保护规划 海洋资源勘探开发需要有宏观规划指导,建立资源规划体系。要制定必要的专项资源规划,如渔业资源规划、海洋油气资源规划等,以及地方的区域性规划,形成国家、省、市(县)规划体系。要理顺不同种类海洋资源规划之间的关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 5、建立和健全海洋资源管理体系 海洋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以海域使用管理为基础,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的体制建设,包括建设相对集中的海洋管理机构,建立一支装备精良的多职能的海上执法队伍,建立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第二要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的行政措施的制定,包括维护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海洋政策,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规划等。第三要加强执法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资源综合管理,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执法力度,保证依法有序开发保护海洋资源。 6、开展和加强海洋生态建设 海洋资源开发要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逐步淘汰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开发活动,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发展生态型养殖业和滨海旅游业,建立沿海生态城市、生态示范区,把海洋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海洋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建立海洋环境监测、观测系统与评价体系,加强总量控制、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减缓和遏制近岸重点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势头。启动渤海湾、辽东湾、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大亚湾和珠江口海域的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工程。加强海洋生态建设与海洋保护区管理,切实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建立一批海洋资源和生态保护示范工程。 结 语 海洋是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海洋资源是人类共同的继承遗产。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越来越多的依赖海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海洋资源勘探开发还处于初始阶段,人类详细调查勘探过的海域不超过海洋总面积的10%,许多已经发现的海洋资源还难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问题是长远战略问题,需要国家统筹规划。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们要用战略眼光筹划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安排一些世纪性工程,摸清我国管辖海域的资源家底,制定出合理开发规划,走出国门积极利用世界海洋资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基础和保证,为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③新闻角度: 海洋开发意义深远关乎中国未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日前在青岛说,探索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将成为全球发展的新热点和全球竞争的新舞台。努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战略之举,决不能掉以轻心。 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人类社会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人口急剧增长,陆地资源日渐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未来。人们在重新确定自己新的行为方式的同时,也不能不为了争取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寻找新的资源替代源泉,于是再次把目光和期望转向海洋。 海洋的研究、开发和保护无论是对于全人类,还是对一个具体国家都是关系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巨大的人口数量对资源和国土的压力之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相比的,开发“蓝色国土”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意义更为深远。 举例说,海水淡化问题的的前景,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发展态势和经济决策。有专家预测,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至16亿,水资源短缺可能成为比能源短缺更严重的危机。开发海水利用技术,包括海水淡化技术和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技术,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政府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十分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比较而言,我国海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不仅相对于世界水平,而且相对于本国其他高新技术领域,例如空间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还是落后的。有专家统计,发达国家科学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而我国还只有 30%多。我国在许多海洋经济和研究领域,因缺乏先进装备、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已经受到了影响。因此,我国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并使之产业化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的含义是什么,求原创

鹅卵石
幻术师
1、打造海洋人才梯队,保障海洋强国战略有力推进实施。加强海洋人才梯队建设,做好海洋人才储备工作,保证涉及海洋专业的大学生充分就业,打造海洋人才基本队伍;根据海洋强国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培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建设人才。建立高端人才库,加强教育培训,培养海洋高精尖人才;通过师承效应,发挥人才凝聚和带动作用,建设完整人才队伍。2、持续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经济效益。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海洋资源如海洋渔业、海洋油气、清洁能源、海洋旅游的开发能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充分发挥交通先行作用,提高海上通道的交通运输效益,发挥其国际贸易的纽带作用。淘汰老旧船舶,规范水上交通秩序,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加强陆海统筹,强化海洋经济向内陆地区的辐射与传导,扩大海洋经济受益区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3、抓紧完成内部行政体制、外部协同机制建设。在国家海洋委员会的基础上,构建稳健、畅通、有力的军地关系;明确国务院相关部委的协作方式;加强全国与地方人大关于海洋的立法建设。在亚太经合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金砖五国等成果基础上,构建完善区域性海洋发展协同联盟,形成完善的外部协同机制。4、增设海洋强国专项资金,支持海洋强国发展政策。从国家层面增设海洋强国专项资金,明确资金来源渠道和使用目的;制定支持海洋强国发展的政策,巩固海洋经济的中心发展地位,促进和保证海洋强国的持续良好发展。5、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构建遥感卫星、无人机、海面站、岸基站一体的海洋立体生态监控网络体系;加强海洋污染防控与整治,实施海洋排放总量控制,实施陆海一体化污染控制工程,降低海洋污染,发展绿色海洋经济。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建立海洋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6、发展海洋科学技术,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引领。搞好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鼓励国内外科研组织广泛联系与合作;针对海洋基础科学,开展自然科学专项计划研究;针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进行联合集中攻关研发;针对海洋行业应用技术,加强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举措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

我国的海洋勘探事业蒸蒸日上你知道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梦旅人
洁厕工
沿海各地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发展出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如胶东半岛的海水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舟山、福州等地的远洋渔业产业集群,天津、青岛等地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涉海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等。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海洋基础研究覆盖海洋各个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调查船的制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蛟龙号共完成158次安全高效下潜作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扩展资料我国海洋卫星事业从无到有,实力日益增强。从2002年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飞向太空,到2018年“中法海洋卫星”再入苍穹,我国海洋卫星已从单一型号发展到多种型谱,已从试验应用转向业务服务,正沿着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形成50余项海洋能新技术、新装备,我国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三个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的国家。《中国海洋能近海重点区资源分布图集》编制完成,为海洋能示范工程选址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结合材料分析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神明
惊棘鸟
分三个角度回答:①教育教学角度;②研究角度;③新闻角度。希望对你有用。**①教育教学角度:油气资源和海水资源是海洋行业性战略资源。我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东海和南海还有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海洋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多金属结核资源 5 亿多吨。预计到21世纪中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在油气行业中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海水资源是一种无限资源,海盐资源也是一种永续开发的资源,本世纪中叶前后,海水将成为举足轻重的水资源来源之一。②研究角度: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国家的繁荣富强,都与资源环境条件息息相关。资源的安全是国家的安全,资源的危机是民族的危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是各国分别占有和世界共有的。世界海洋中有2.5亿平方千米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其中有丰富的共有海洋资源。海洋是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随着陆地战略资源的日益短缺,沿海各国不断加大向海洋索取资源的力度和强度,重视对海洋“蓝色国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已经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据联合国秘书长报告的资料,目前世界国民经济总量为23万亿美元,其中海洋经济约1万亿美元,占4%以上。全球陆地为人类提供的生态价值12万亿美元,海洋提供的生态价值21万亿美元。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沿海国家,国土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东南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岸线漫长,港湾众多,海域辽阔。广袤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海洋资源。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报告在总体战略部署中专门提出了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实施海洋开发”的具体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是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海洋开发列入其中,即意味着开发海洋已经列入党的议事日程,列入了国家的发展战略。这是海洋事业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是启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最好时机。 为使我国最终成为世界海洋强国、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必须有一个贯彻始终的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战略。海洋资源既有各国的国土资源、又有世界共有资源,海洋资源战略研究涉及的区域应包括近300万平方千米的我国主权和管辖海域(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也包括2.5亿平方千米国际海底区域和公海。我们应该以资源为主体、以资源与经济的关系为中心,对与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相关的人口、环境、科技、管理问题,进行整体思考,做出准确的发展定位和战略选择,使海洋成为战略性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金属资源基地,成为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物流通道和生存发展空间。 一、我国的海洋资源态势 海洋是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海洋自然资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水资源等。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海洋大国,开发海洋已经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发现、开发和利用,对于我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海洋资源的基本特点是: 1、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 我国大陆位于西北太平洋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海洋渔场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大陆架面积130多万平方千米,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港湾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洋能源等海洋自然资源。我国的内水和领海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因划界工作尚未完成,确切面积还难于确定,估计为200万平方千米左右。这些管辖海域是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繁衍的重要基础。我国还可以方便的进入世界大洋,开发利用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的海洋资源。 2、拥有具战略价值的优势海洋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大陆岸线长18000多千米,加上岛屿岸线14000千米,海岸线总长居世界第四,大陆架面积13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水域面积200~30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十,这些都是世界性优势资源。 我国沿海深水岸线400多千米,宜建中级以上泊位的港址160多处,其中深水港址62处。我国海域2万多种海洋生物,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滩涂面积217.1万公顷,3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有20亿亩,充分利用其生物生产力,相当于10亿亩农田。滨海景点1500多处,适合发展海洋旅游娱乐的海滩、水域众多。这些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油气资源和海水资源是海洋行业性战略资源。我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东海和南海还有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海洋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多金属结核资源 5 亿多吨。预计到21世纪中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在油气行业中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海水资源是一种无限资源,海盐资源也是一种永续开发的资源,本世纪中叶前后,海水将成为举足轻重的水资源来源之一。 3、开发海洋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 我国有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和丰富经验,逐步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6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4133.5亿元,20多年间翻了6番多,是上个世纪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翻的3倍多,海洋开发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事海洋开发的劳动力400多万人,兼业人员超过1000万;造船完工量达224.51万综合吨;海洋运输船舶10378艘,3076.21万净载重吨;机动生产渔船279729艘,其中远洋渔船1719艘;海洋科技水平越来越高,海洋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4、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中尚存在较多的问题 (1)海洋资源平均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管辖海域面积、海陆面积比值、海岸线系数,这三个指标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海洋资源总量、发展海洋经济和进入海洋的方便程度等方面。它们是衡量海洋资源优势的重要指标。我国人均占有海域面积位居世界第122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海域面积与陆地国土面积的比值为0.31:1,排在第108位;我国虽拥有长18000多千米的大陆岸线和14000多千米岛屿岸线,但海岸线与陆地面积之比的系数仅为0.0018,排在第94位。 (2)重要海洋资源优势不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国内外学者研究,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捕量,在没有开发大洋中层鱼类资源的情况下,每年约为2~3亿吨,中国在近海和外海的可捕量,每年约350万吨,海洋渔业可捕量仅占世界海洋渔业总可捕量的1.16~1.75%;中国海区的生物生产力也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近海鱼类生产力平均为3.18t/km2·年,而南太平洋沿海为18.2t/km2·年,西非近海为8.3t/km2·年;世界海洋中的生物共约20万种,中国海20278种;世界海洋中年产量在10~100万吨之间的品种有60~62种,中国近海历史上年产量超过1万吨的有40种左右,没有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大宗品种。 在世界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沉积盆地中,中国近海不占优势。世界上海洋油气资源储量主要集中在波斯湾、北海、几内亚湾、马拉开波湖、墨西哥湾、加利福尼亚西海岸等几个地区,这些地区的油气总储量占世界海上探明储量的80%。在未探明的油气区中,主要集中在北极地区,南极、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周围海域,中国近海的找油前景不如上述地区。据预测,中国近海的石油可采储量仅占世界储量的3~12%。 (3)开发不足和过度开发并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既有开发不足和巨大潜力,又有过度利用和资源衰退问题。统计数据表明,近海油气探明储量仅占资源量的1%,累计开采量仅占探明储量的5%。滨海旅游资源利用率不足1/3,且开发深度不够。可养殖滩涂利用率不足60%。宜盐土地和滩涂利用率只有45%。15米水深以内浅海利用率不到2%。海水直接利用规模较小。滨海砂矿累计开采量仅占探明储量的5%。沿海地区一些深水港址未开发,外海渔业资源利用不足,海滨砂矿利用率不高,海水和海洋能的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更低。大洋矿产尚未开发。但在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大多处于过度开发状态。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部分水域一些种类几乎绝迹。 (4)与海洋资源相关的海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近几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海洋开发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海洋自然和生态破坏情况在各海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目前的海洋污染排放和海洋的纳污能力、自净能力已经超出平衡临界值。1999年,沿海地区工业废水直接入海量为81416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4.13%;每年通过不同途径进入近海海域的各类污染物质约1500万吨。因此,沿岸海域环境质量普遍下降,突发性污损事件频发。养殖水域水质退化,近海渔业资源衰退,部分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近海劣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超过20万平方千米;不合理的围海、砍伐、挖礁、挖砂,致使80%的珊瑚礁遭到破坏,80%的红树林被砍伐,70%的沙质海岸受到侵蚀。同时部分海岸、海滩侵蚀后退,海水渗透倒灌,环境灾害不断,甚至危及人民生活和生产。 (5)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争端尖锐复杂。海洋权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权益争端的实质就是海洋资源争夺,是经济利益的争夺。目前我国面临的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争端尖锐复杂。在黄海区,存在着我国与朝鲜和韩国的渔业利益争端,中国的传统捕鱼权受到威胁;东海是中、日、韩三国渔民共同作业的渔场,渔业矛盾很多,要依靠渔业协定来协调渔业利益关系。除此之外,东海丰富的油气资源也存在着争议,主要有日韩84000多平方千米共同开发区内的油气资源争议、东海中部油气资源争议、钓北坳陷油气资源富集区争议等,如果钓鱼岛归日本,我国将损失海域面积6~7万平方千米,油气资源16~18万吨。南海的渔业利益和油气资源利益争端更加尖锐。南海的断续国界线内海域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区,其中一部分区域处在周边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内,从而出现渔业利益冲突。南海南部我国断续国界线以内的油气资源争议区约27万平方千米,涉及资源量约78亿吨(主要在万安、曾母、文莱—沙巴盆地)。周边国家在我国断续国界线附近每年开采的石油达5000多吨。 在认真理解海洋资源基本态势的基础上,对海洋资源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战略选择。 二、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战略 海洋资源既有赋存于国家管辖海域的国土资源,又有分布于公海和国际海底的共有海洋资源。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海洋资源、资源配置向全球化方向发展、资源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海洋共有资源开发保护成为全球共同性任务的新形势下,要形成新的海洋资源战略。树立大海洋思想,珍惜我国的海洋国土资源,放眼关注世界海洋资源;确立大力开发、积极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战略,以及合理开发保护海洋国土资源、多元化利用国外海洋资源、积极参与分享世界共有海洋资源、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建立海洋生态经济等战略选择,实现使海洋成为战略性资源基地、海洋资源永续利用、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1、合理开发保护海洋国土资源 管辖海域的自然资源是重要的国土资源,象陆地国土一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我国的海洋资源既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又有急需加强保护的双重任务,应该实行合理开发战略,使国家管辖海域成为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基地。 海洋矿产资源包括国家管辖海域的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砂矿资源,国际海底区域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富钴结壳资源、热液硫化物矿产等,有巨大的潜力。要加大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增加探明储量,提高国家的资源保证程度。力争在海上发现新的大型油气田,使海洋油气产量在全国油气总产量中的比重从目前的10%提高到25%以上,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要把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列入国家计划,重点进行南海北部陆坡区相关海洋环境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为商业性勘查做好资源、环境和技术准备。要加强有争议海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并积极贯彻“搁置争议、共同原则”,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力争海洋权益主张重叠区域的资源份额。 重视保护已经严重衰退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捕捞业要采取捕捞量“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政策,减少捕捞量,争取逐步恢复主要经济鱼类、重要渔场的渔业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滩涂和浅海的可养殖海域,减少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保护养殖海域的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生态优化养殖模式,采取大型海湾和近海的海洋农牧化、重要经济种类的人工增殖放流、近海渔场综合整治等措施,保证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珍惜爱护每一处可用于海洋旅游娱乐业发展的海滩、海水浴场、海水运动场、珊瑚礁区、沿海红树林等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旅游业。要重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防止海洋生态环境退化,保证海洋的永续利用。 2、多元化利用国外海洋资源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世界许多沿海国家的海洋资源可以与外国合作开发。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海洋资源特点,从战略角度考虑,既要充分挖掘本国海洋资源的潜力,也要走出去,采取各种形式,多元化利用国外资源:(1)要进一步合作开发利用外国渔业资源。我国已跨入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的行列,远洋渔业的作业区域遍布西非、东非、南亚、中东、南太平洋、北太平洋和南美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海,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这种合作,共同开发其管辖海域的渔业资源,尤其应加强与阿拉斯加、非洲沿岸和拉美地区国家合作,采取独资、合资形式开发这些国家近海资源。(2)我国与日本、韩国、越南的渔业协定生效后,有大批渔船要退出传统作业渔场,大量渔民面临转产转业的严重形势。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延长现有渔业协定中的安排,也可考虑争取建立共同渔业开发区等措施,维护我国渔船在传统渔场的捕捞利益,减少渔业协定生效造成的损失,为渔民转产转业争取时间。(3)利用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地缘优势,争取与海上邻国、海洋油气资源条件较好的非洲和拉美国家合作,勘探开发其海洋油气资源,优化我国油气资源配置。 3、参与分享世界共有海洋资源 国际海底区域约占地球表面积的49%,是地球上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最大的政治地理单元,蕴藏着丰富的多金属结核、钴结壳、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和深海生物基因等资源,是地球上尚未被人类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的潜在战略资源基地。我国于1991年3月获准在联合国登记为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获得了7.5万平方千米矿区。今后要在进一步加强多金属结核勘探工作的基础上,关注其他深海矿产资源,尽快摸清富钴结壳矿区资料,提出探矿区,并选择较好矿区,适时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出申请。 应积极参与联合国关于公海渔业资源开发和保护管理条约的制定,积极加入国际性和区域性渔业组织,为我国企业利用公海渔业资源创造良好的大环境。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大洋性公海渔业,开辟新的作业海域和新的捕捞品种,要把金枪鱼资源丰富的西印度洋和中西太平洋海域作为新的作业区。 4、发展高科技,促进海洋资源利用 海洋资源开发需要海洋科技支撑,应本着促进资源开发、提高经济贡献率的根本目的,实行高技术先导战略,形成高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性工作相结合的战略部署。发展海洋资源勘查技术,不断发现新的可开发资源;发展低成本高效益海洋资源利用技术,开发利用密度低、品位低、开发难度大、成本高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资源深加工技术,开发利用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医药产品、海洋精细化工产品等,提高资源的二次利用率,废弃物再利用;发展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包括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影响、局部海域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及局部生态变化过程的监测、预报、控制和管理技术,海域生态环境的修复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和污染损害的防治技术等,为修复近海的生态环境作好技术储备;发展海洋监测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重视海洋自动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广泛应用卫星遥感技术,逐步实现对我国近海海域的全自动动态监测。 5、建立海洋生态经济模式 海洋已经出现严重的生态经济问题,重要海洋资源过度开发,海洋生态环境退化,海洋产业衰退,沿海地区发展受到影响。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由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开发活动、沿海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共同决定的。海洋资源开发要走资源持续利用、产业持续发展、生态优质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增加新的可开发资源,但开发规模和速度不应超过海洋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实施资源和环境综合管理,把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形成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三、实施海洋资源开发战略的对策措施 1、加强管辖海域的战略性、区域性调查评价 (1)重点海区的基础调查与评价。采取综合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基本查清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发现一批新的可开发资源。重点是一海(渤海)、一湾(北部湾)、一峡(台湾海峡)、三洲(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海岸带国土资源环境最大承载力研究,环渤海及东南沿海的海洋地质—生态环境评价。 (2)管辖的海域的综合地质调查。实现我国领海和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有重点地开展典型海域1:25万综合地质调查;逐步建立具有中国海域特点、能为我国海洋规划、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有效服务,与全球变化研究和国际减灾基础研究接轨的海洋地质科学体系。 (3)我国海域矿产资源的潜力调查。大力开展海洋油气资源调查工作,提出新的油气远景区和新的含油气层位,对资源远景作出评价,对南沙海域、南海北部陆坡区和黄海等海域石油天然气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资源远景作出战略预测和评价。 (4)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勘查。开展深海资源的调查研究,以富钴结壳和天然气水合物为勘探重点,面向多种资源,圈定多金属结核资源合同区的可采地段, 富钴结壳资源较好的矿区。同时,对热液硫化物、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和其他潜在的非传统资源进行综合调查评价研究,为商业性勘探开采做好资源和技术准备。 (5)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调查取样。优选南海北部等陆坡区作为试验勘查区,分阶段开展调查工作,初步查清天然气水合物特征和赋存条件。安排一定航次调查取样和钻探,圈定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区,查明资源量和探明一定的地质储量。 2、积极参与全球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保护 积极参与联合国系统的各项海洋事务,为发展海洋科学、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完善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做出贡献。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海洋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国际合作,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及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为我国利用世界海洋资源创造有利的大环境和条件。 3、制定鼓励利用世界海洋资源的优惠政策 为鼓励和引导“走出去”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应建立部委间协调机制,统一规划管理,简化审批。建立联系渠道,为“走出去”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提供联络和服务。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在重点海区和重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以减少风险,鼓励和引导利用国外海洋资源的积极性。对于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的项目,在出口信贷计划中予以扶持,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放宽信贷条件。对在国外开发海洋资源所取得的份额产品,在进口配额、进口许可方面给予特殊安排,并实行优惠的关税政策。开展世界范围内的海洋资源可供性研究,建立“走出去”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的服务和支持系统,为实施全球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4、制定和完善海洋资源开发保护规划 海洋资源勘探开发需要有宏观规划指导,建立资源规划体系。要制定必要的专项资源规划,如渔业资源规划、海洋油气资源规划等,以及地方的区域性规划,形成国家、省、市(县)规划体系。要理顺不同种类海洋资源规划之间的关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 5、建立和健全海洋资源管理体系 海洋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以海域使用管理为基础,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的体制建设,包括建设相对集中的海洋管理机构,建立一支装备精良的多职能的海上执法队伍,建立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第二要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的行政措施的制定,包括维护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海洋政策,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规划等。第三要加强执法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资源综合管理,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执法力度,保证依法有序开发保护海洋资源。 6、开展和加强海洋生态建设 海洋资源开发要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逐步淘汰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开发活动,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发展生态型养殖业和滨海旅游业,建立沿海生态城市、生态示范区,把海洋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海洋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建立海洋环境监测、观测系统与评价体系,加强总量控制、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减缓和遏制近岸重点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势头。启动渤海湾、辽东湾、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大亚湾和珠江口海域的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工程。加强海洋生态建设与海洋保护区管理,切实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建立一批海洋资源和生态保护示范工程。 结 语 海洋是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海洋资源是人类共同的继承遗产。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越来越多的依赖海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海洋资源勘探开发还处于初始阶段,人类详细调查勘探过的海域不超过海洋总面积的10%,许多已经发现的海洋资源还难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问题是长远战略问题,需要国家统筹规划。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们要用战略眼光筹划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安排一些世纪性工程,摸清我国管辖海域的资源家底,制定出合理开发规划,走出国门积极利用世界海洋资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基础和保证,为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③新闻角度:海洋开发意义深远关乎中国未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日前在青岛说,探索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将成为全球发展的新热点和全球竞争的新舞台。努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战略之举,决不能掉以轻心。 鲁志强在此间举行的2001年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国际论坛上说,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人类社会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人口急剧增长,陆地资源日渐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未来。人们在重新确定自己新的行为方式的同时,也不能不为了争取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寻找新的资源替代源泉,于是再次把目光和期望转向海洋。 鲁志强认为,海洋的研究、开发和保护无论是对于全人类,还是对一个具体国家都是关系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巨大的人口数量对资源和国土的压力之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相比的,开发“蓝色国土”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意义更为深远。 他举例说,海水淡化问题的的前景,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发展态势和经济决策。有专家预测,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至16亿,水资源短缺可能成为比能源短缺更严重的危机。开发海水利用技术,包括海水淡化技术和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技术,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鲁志强说,我国政府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十分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比较而言,我国海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不仅相对于世界水平,而且相对于本国其他高新技术领域,例如空间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还是落后的。有专家统计,发达国家科学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而我国还只有 30%多。我国在许多海洋经济和研究领域,因缺乏先进装备、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已经受到了影响。因此,我国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并使之产业化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新华社)

滨海旅游的发展态势怎么样?目前滨海旅游的发展态势如何?

攻击者
孰短孰长
滨海旅游的发展态势-绿维创景-经过多个案例明确指出,国内的统计资料表明,沿海地区及海岛近年来接待的游客人次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海滨旅游发展非常迅速,而沙滩浴场,是第一吸引产品。优质沙滩,必然成为海滨的核心。 现在出现的现象是,在没有沙滩的海滨上,出现了人造海滩。在泥沙淤黄的海岸,在人造蓝色海岸。上海、天津,是人造海滩的第一阵营。 传统海滨旅游,被称为“观海景、戏海水、尝海鲜、买海货”。转型中的休闲度假海滨旅游,凸显出了游乐与休闲的特性,还应该加上“洗海澡、闹沙滩、飚海水、享发呆”。 以上只是对您滨海旅游的发展态势怎么样以及目前滨海旅游的发展态势如何这两个问题的简要回答,你还可以看看绿维创景的相关研究成果,会给您提供的参考价值。1.《海滨旅游》2.《湖泊旅游差异化开发的“七种武器”》3.《沙滩浴场的创新思路》近几年,我国滨海旅游业景气持续提升,海岛旅游、海洋节庆发展活跃,游艇邮轮行业发展加快,滨海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了更好地利用区域滨海旅游资源,增加滨海游客人数,提高滨海旅游收入,各沿海地方从规划制定、行业管理、设施完善、项目建设、产品创新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各显其能,在竞争中实现发展。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滨海旅游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指出,未来,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将呈现“产品体系日益丰富、科技支撑力度加大、规划性与可持续性加强”的发展趋势。滨海旅游作为我国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接待旅游者人数还是旅游收入方面,都对我国旅游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随着陆地资源的紧缺,海洋经济作为陆地资源的重要补充,其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且结构不断优化。2012年,滨海旅游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邮轮游艇等新型业态快速涌现,全年实现增加值6972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3.89%,已经成为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总体来说,滨海旅游行业前景还是很不错的,近几年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已成为我国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

给我一篇课题研究报告,什么内容都可以

坚则毁矣
荀卿
《国家文化产业课题研究报告2007》 《国家文化产业课题研究报告(2007年度)》这部研究报告中集合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在2007年度的学术研究成果,涉及文化产业理论、战略、区域等多个方面,选题切合实际,分析细致严谨,比较富有参考价值,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在报告中,由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承担的课题《构建和谐世界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角度阐释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意义,具有较强的宏观指导性;由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承担的《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环境基础建设问题与政策建议》,从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环境这一角度,阐释了克服文化产业融资难这一瓶颈性问题的路径和政策建议;由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担的《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则从高科技与文化产业结合的角度,分别从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对策研究三个方面说明了这一趋势;由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承担的课题《文化产业政策与制度创新研究》,从创新的角度对当下和未来文化产业政策与制度安排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坚持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必然选择的观点;由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承担的《中国文化产业公共资讯平台建设研究》,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公共资讯平台的角度,阐释了这一平台的内涵、特征、定位、方法等问题;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担的《城市文化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初步提出了构建城市文化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框架和评价方法;由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承担的《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结构分析》,根据中国出口文化产品的数据分析了当前我国出口文化产品的结构及其面临的各种问题;由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承担的《政府促进文化产品出口的角色定位和介入方式研究》,着重就政府在文化产品出口中的定位问题进行了阐释,提出政府应当在促进文化产品“走出去”战略中扮演“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角色;由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担的《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文化产业模式比较》,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模式,并针对性地分析了这些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由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担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文化市场一体化过程中市场分割与非经济壁垒》,以我国文化产业较为发达、一体化水平相对较高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文化市场一体化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由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担的《云南民族文化生态与文化产业发展》,从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的角度全面梳理了立足于民族文化资源基础上的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并分析了丽江、大理等具体案例;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担的《中国会展文化研究》,则说明了文化是中国会展可持续发展动力的观点。 据了解,为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水平,自1999年开始,文化部先后设立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研究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有10家高校和研究机构成为了我国文化产业研究的中坚力量,积聚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为文化产业发展开拓了全新的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如何正确理解十八大确立的海洋强国战略

次世代
皆得佚乐
进入21世纪,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海洋的国家战略地位空前提高。顺应世界潮流,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国”的宏伟目标。如何对海洋强国的内涵再认识、再定位,坚持“以海兴国”的民族史观,使中国崛起于21世纪的海洋,是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繁荣与进步、强盛与衰弱的重大战略问题。实现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历史跨越,是时代的召唤,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一、当前国际海洋管理形势的基本判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问题的凸现,世界各国对海洋的认识逐步深化。海洋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海洋在资源、环境、空间和战略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海洋将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空间,成为沿海各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成为影响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因素。“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论断已经成为全球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科学家的广泛共识。也正是由于海洋在政治、经济和战略等方面的特殊地位,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海洋权益的激烈争夺。1973年开幕的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基本达成了一致,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生效后,直接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蓝色圈地运动”。据估计,各国按照《公约》规定合法扩大的海域,占去了原属公海的1.3亿平方公里的面积,使地球上约36%的海面变成了沿海国的管辖海域。可以说,《公约》使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和平方式对海洋进行了“瓜分”,并导致世界海洋管理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态势:(一)海洋在全球中的战略地位日趋突出。世界主要沿海大国纷纷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列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如美国于1999年提出了“回归海洋,美国的未来”的内阁报告,强调海洋是保持美国实力和战略安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加拿大于1997年出台了《海洋法》,并制定了21世纪海洋战略开发规划。澳大利亚制定了以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开发本国海洋资源为中心的21世纪海洋战略规划。日本的中心目标就是在21世纪成为海洋强国。(二)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现代化高新技术在海洋开发过程中的应用,使得大范围、大规模的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成为可能,向海洋要食品、要资源、要财富的蓝色革命,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并以明显高于传统陆地经济的比例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国家的海洋产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世界海洋产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2004年的1.8万亿美元,已经占到世界GDP的4%。三)世界各国海洋综合管理的力度显著增强。1998年以来,联合国秘书长每年都要向联大提交专门报告,向世界各国倡导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在国际潮流的推动下,各沿海国家纷纷出台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管理制度,美、俄、法、日、韩、加等国制定的关于海洋权益、管理规划、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海洋法律都在十部以上。为提高海上执法能力。如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组建了海岸警备队,加拿大、韩国、印尼等国成立了海洋与渔业部。 (四)世界各国围绕海洋权益的斗争日趋尖锐,军事控制力度增强。正是基于海洋的特殊战略地位,冷战结束后虽然各主要国家大量裁军,但加强海军建设的军备竞赛却呈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间的海洋争端此起彼伏,热点突出,为争夺渔场、岛屿和划分海洋疆域引起的国际冲突连接不断。如我们耳祥能熟的英阿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伊米亚岛之战,日韩间的竹(独)岛之争、中日间的钓鱼岛之争、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南沙群岛之争,世界各国围绕渔业的纠纷对峙更是此起彼伏。纵观世界海洋史和国际海洋新动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第一,海洋战略事关国运兴衰。英、美、俄、日四个靠海起家的世界强国的发家史,和我国封建王朝“闭关锁国”和“迁界禁海”导致的民族屈辱史,以强烈的反差,雄辩的事实证明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高低与其海洋战略观、海上实力密切相关。海上力量强大,国家就强大,国际地位就高;否则,就难以摆脱受人欺凌和任人宰割的命运。第二,海洋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公约》规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则,实际就是对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空间和海洋宝藏的一次重新分配,谁在这场资源和空间的分配中掌握了主动权,谁就对本国、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第三,海洋管理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环节。海洋管理与国家权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必须重新审视海洋综合管理的重要性。二、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历史条件纵观国际、国内形势,可以看出,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具有天时、地理、人和的良好条件。(一)天时—良好的国际环境从国际形势看,冷战已经结束,总体趋向缓和,世界加快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新的格局日渐明朗。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增强,大国关系在进一步调整。世界要和平,人类要进步,国家要稳定,民族要团结,经济要发展,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呼声。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发展海洋产业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当今一股空前的“海洋热”席卷全球,世界沿海国家都把开发利用海洋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二)地利—优越的区位和自然条件太平洋时代随着21世纪的到来悄然而至。美国、日本、韩国、东盟各国、澳大利亚等环太平洋国家,都对“太平洋时代”的观点持积极的认同态度。太平洋地区将成为21世纪经济的重要舞台和世界经济技术中心。我国既面临太平洋,又处在东北亚经济圈及太平洋经济圈的重要位置上,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我国沿海地区是改革开发的前沿阵地和对外经济合作的窗口。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几年间,沿海地区以仅占全国13%的土地面积,养育了占全国40%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我国拥有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1.4万公里的岛岸线,拥有广阔的海洋活动空间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潜能巨大。(三)人和—国内海洋开发与管理形势喜人海洋开发与管理工作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部署。为推动这一战略的实施,2003年5月9日,国务院批准并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国”的宏伟目标。海洋开发与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以及《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的白皮书的发表,标志着我国海洋事业全面走向依法治海、面向世界和发展经济的轨道。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九五”期间,沿海地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累计达到1.7万亿元,比“八五”时期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长16.2%,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05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已突破1.6万亿元,增加值7200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在海洋强国战略的指引下,沿海各省逐鹿海洋、竞争海上、深度开发海洋资源的高潮已经到来。三、海洋强国战略的意义和历史定位海洋强国战略是我国在海洋上所追求的利益的最高选择。对我们这样一个海洋大国而言,海洋国家利益的得失直接决定或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安全、文明进步的走向,决定或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从国家政治上看,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使一个民族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海洋事务直接影响国家主权和生存发展空间。海洋开发情况是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公约》的生效,使世界范围内的海洋开发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世界各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海洋,海洋成为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根据《公约》的有关规定,可属我国管辖的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这一重大变化不仅使海洋主权利益份额加重,也意味着我国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有了更大的拓展。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政治地位显著提高,国家对外开放会获取的海洋利益,海洋在国家利益中的政治份额将更加突出。(二)从国家经济上看,海洋是人类寻求解决陆地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的希望所在。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能源、空间、旅游、矿产等资源,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巨大,科技拉动海洋产业升级的前景十分广阔。海洋是实施经济国际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对增强国家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建立开放型特色经济,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国向海洋经济强国跨越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海洋与陆地是同等重要的食物生产基地,海洋农牧化道路是解决人多地少、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措施和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迅猛发展的海岸带经济也为解决就业作出了更大贡献。(三)从国家安全上看,海洋是一个国家的前哨和门户,具有重要战略作用。进入21世纪,海洋军事力量和军事活动的发展呈现出以海制陆的巨大优势。海洋安全战略地位空前提高,斗争将会更加激烈。海上力量是否强大,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志,将决定和影响国家安全利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影响最大、范围最广又难以解决的热点多阿发生在海洋或沿海地区,海洋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新高地。(四)从社会文明看,海洋作为人类生命支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了巨大而厚实的基础。海洋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海洋意识是一种开拓创新意识、政府战略取向意识、冒险竞争意识、进取求实意识。海洋文明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走向。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辉煌的黄河文明,又要增强海洋意识,为我国文明的持续进步做出贡献。四、海洋强国战略的内涵开发半壁江山,建设海洋强国是国家的大事,民族的大事。实现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历史跨越,是海洋国家利益的最高战略选择,是中华民族走上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一)海洋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原则和目标任务制定21世纪海洋强国战略,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着眼于21世纪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发展大格局,服从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总战略,坚持海洋经济和海洋安全同步建设的原则,牢固树立建设海洋强国的民族意识,把走科教兴海之路、开发和保护海洋,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增强海防实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作为历史使命和神圣责任,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全面振兴海洋产业,使海洋经济领域和海防建设率先实现现代化,从而实现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建设海洋强国应遵循以下战略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陆海一体化原则、质量效益原则、健康协调发展原则、海洋科技先行原则、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经济建设与安全同步原则。(二)海洋强国战略的总目标到21世纪中叶,使我国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使海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入世界海洋军事强国之列,从而使我们在拥有一个960万平方公里的“陆上中国”的同时,拥有一个在约3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上耸立起来的“海上中国”。具体可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6—2020年为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是使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海洋经济体系;海洋综合管理得到强化,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形成,多职能、现代化的海洋执法队伍初具规模;海洋国防力量得到加强,海防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二阶段,2021—2035年为全面发展阶段。新兴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形成,一个各具特色的临海经济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海陆一体化城镇体系基本形成;这个阶段的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左右,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保护达到沿海发达国家水平;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海防战略体系基本建成,我国的海防军事实力和海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入区域性海洋军事强国行列。第三阶段,2036——2050年为海洋事业全面腾飞阶段。这个阶段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上,新兴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全面开发阶段;海洋研究、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管理、海洋环境、海洋产业综合实力居世界领先水平;海洋国防实现现代化,中国由一个海洋大国跨入世界海洋强国之列。五、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举措为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建议实施以下战略举措:(一)把建设海洋强国纳入基本国策建设海洋强国是国家、民族获取海洋国家利益的最高战略目标,也是国家、民族利益在海洋领域的直接体现。为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步伐,国家应将建设海洋强国纳入基本国策。要把海洋强国与对外开放、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等列为同等重要的发展战略,把海洋、海岛大开发与西部大开发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组织实施。国家要制定加快海洋开发与管理的若干政策,出台《关于加快海洋产业发展的决定》,制定《海洋强国建设规划》、《21世纪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规划纲要》,并把建设海洋强国和实施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纲要中。(二)要加强对海洋强国建设的组织领导建设海洋强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海洋开发与管理工作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科教、文化等各个方面。目前,海洋开发和海洋综合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矛盾越来越突出,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海洋综合管理部门来组织实施对海洋的开发与管理,将直接影响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进程。为此,建议组建国家海洋管理委员会,由国务院副总理出任国家海洋管理委员会主任,综合指导、协调海洋事务,对海洋开发规划、海洋权益安全、海洋通道安全、海洋生态安全、海洋灾害安全、涉海部门协作、国际合作等重大涉海事务进行决策、调度、指挥。同时,国家设立海洋部,沿海省、市、县对口组建海洋厅局,具体组织实施海洋开发与管理。(三)加强海洋强国战略的研究建议以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主要力量,吸收涉海职能部门、重要海洋院校和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组建国家海洋战略发展研究院,专门从事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提供决策参考。也鼓励有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积极参与海洋开发与管理的战略研究。建议国家尽快对关系国家海洋安全和重大海洋政策制定以及敏感海洋热点问题列专题研究。(四)着力加强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五大海洋建设工程,加快海洋开发。国家应重点组织实施海洋农牧化建设工程、海洋能源基地建设工程、港口和海运开发工程、滨海旅游开发工程、海洋综合开发工程,加快海岸带、中国海域及大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港口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二是积极应对海洋安全战略新挑战。面对日益复杂化的国际关系格局,以及日益激烈的海洋权益、海洋安全竞争,我国的国防战略应调整为海陆并举,优化陆军,重点发展海空军,强化对中国海的制海权、制空权。鉴于海岛、海上通道的特殊安全战略地位,国家应尽快建立海洋安全应急机制,保护海洋通道安全。要加强对南中国海的主权控制及资源开发,建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新机制。三是构筑21世纪我国人才制高点。21世纪海洋将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现代海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海洋科学技术的突破和进展程度。海洋领域的竞争,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军事的,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海洋科技竞争领域表现最激烈的是人才争夺战。构建有利于培养、吸引、留住海洋人才的软、硬环境,优化发展海洋教育,提高海洋从业者的素质,成为当前我国构筑21世纪海洋人才制高点的首要迫切任务。四是再造中国海生态的良性循环。目前,我国海洋开发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挑战。海洋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要从强化全民的海洋可持续发展意识入手,积极推进依法治海,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开发的科技水平,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与保护。尽快使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是海洋生态环境的整治与保护,要以渤海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在全国实施“碧海工程”,打一场整治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人民战争。五是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加速与国际接轨。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决定,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的生效,为我国开发利用海洋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我国加强海洋管理提供了国际法律依据,标志着我国海洋事业全面走向依法治海、面向世界和发展经济的轨道。因此,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加速与国家接轨,是建设海洋强国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总之,海洋强国战略是一个时代的命题,是一个需要全民族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我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一个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国防牢固的海洋强国一定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