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发改委有那些下属机构.直属单位

回声
梅耶林
发改委的职能部门有政策研究室、发展规划司、国民经济综合司等,具体说明如下:1、政策研究室:起草重要文件。2、发展规划司: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生产力布局的建议。3、国民经济综合司:监测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发展变化,进行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预警。4、经济运行调节局:监测经济运行态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5、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6、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综合分析国际资本动态及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的状况。扩展资料:主要职责:(一)拟订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提出国民经济发展、价格总水平调控和优化重大经济结构的目标、政策,提出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提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二)负责监测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承担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的责任,研究宏观经济运行、总量平衡、国家经济安全和总体产业安全等重要问题并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建议,负责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调节经济运行,负责组织重要物资的紧急调度和交通运输协调。(三)负责汇总分析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情况,参与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土地政策,拟订并组织实施价格政策。综合分析财政、金融、土地政策的执行效果,监督检查价格政策的执行。负责组织制定和调整少数由国家管理的重要商品价格和重要收费标准,依法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和价格垄断行为等。负责全口径外债的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和监测工作,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央视评论员马光远是哪儿人

白夜
马光远(1972年——):男,甘肃静宁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独立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产业经济学博士后。现任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学术旨趣主要在宏观经济、民间投资、房地产和产业安全等领域。正筹办国家经济安全与战略研究院。兼任北京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金融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是英国《金融时报》、《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专栏作家和特约评论员。主要著作有:《大国经济》、《Guide to the Acquisition of Companies Listed in China》(英文专著)、《房价的逻辑》、《中国经济创造力研究报告》等。2009年荣获南方人物周刊“时代骄子青年领袖”称号。

马光远是谁啊?

鬼打墙
同人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马光远,男,甘肃静宁人,毕业于人民大学,独立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产业经济学博士后。现任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学术旨趣主要在宏观经济、民间投资、房地产和产业安全等领域。正筹办国家经济安全与战略研究院。兼任北京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金融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作为全球领先的财经证书网络教育领导品牌,高顿网校集财经教育核心资源于一身,旗下拥有公开课、在线直播、网站联盟、财经题库、高顿部落、APP客户端等平台资源,为全球财经界人士提供优质的服务及全面的解决方案。  高顿网校将始终秉承"成就年轻梦想,开创新商业文明"的企业使命,加快国际化进程,打造全球一流的财经网络学习平台!高顿祝您生活愉快!如仍有疑问,欢迎向高顿企业知道平台提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谁是马光远

后重前轻
是削其性
马光远 - 当代经济学者 马光远(1972年--):男,甘肃静宁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独立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产业经济学博士后。现任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学术旨趣主要在宏观经济、民间投资、房地产和产业安全等领域。正筹办国家经济安全与战略研究院。兼任北京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金融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是英国《金融时报》、《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专栏作家和特约评论员。主要著作有:《大国经济》、《Guide to the Acquisition of Companies Listed in China》(英文专著)、《房价的逻辑》、《中国经济创造力研究报告》等。2009年荣获南方人物周刊"时代骄子青年领袖"称号。

发改委有那些下属机构.直属单位

好古
发改委的职能部门有政策研究室、发展规划司、国民经济综合司等,具体说明如下:1、政策研究室:起草重要文件。2、发展规划司: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生产力布局的建议。3、国民经济综合司:监测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发展变化,进行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预警。4、经济运行调节局:监测经济运行态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5、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6、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综合分析国际资本动态及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的状况。扩展资料:主要职责:(一)拟订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提出国民经济发展、价格总水平调控和优化重大经济结构的目标、政策,提出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提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二)负责监测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承担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的责任,研究宏观经济运行、总量平衡、国家经济安全和总体产业安全等重要问题并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建议,负责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调节经济运行,负责组织重要物资的紧急调度和交通运输协调。(三)负责汇总分析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情况,参与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土地政策,拟订并组织实施价格政策。综合分析财政、金融、土地政策的执行效果,监督检查价格政策的执行。负责组织制定和调整少数由国家管理的重要商品价格和重要收费标准,依法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和价格垄断行为等。负责全口径外债的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和监测工作,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如何看待我国今天的引资政策

祸莫大焉
暗之光
  近年来,有关"中国经济命脉被外资企业掌握""市场换技术完全失败"等反对的声音频频出现。外资一夜之间从天使变成了魔鬼。在这场"反外资"的思潮中,不少人问道:"我们还需不需要外资?我们该如何引进外资?"2006年1月,商务部有关官员坚定地表示:外资在中国没有形成垄断,今年中国引资步伐不会放缓,目标将锁定为600亿美元  随着世界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经济中极其活跃的组成部分。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引进外资的数量在几年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  与此同时,近年来,有关"中国经济命脉被外资企业掌握""市场换技术完全失败"等反对的声音也是频频出现。外资一夜之间从天使变成了魔鬼。在这场"反外资"的思潮中,不少人问道:"我们还需不需要外资?我们该如何引进外资?"2006年1月,商务部有关官员坚定地表示:外资在中国没有形成垄断,今年中国引资步伐不会放缓,目标将锁定为600亿美元。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一极,引进外资企业无疑是不能动摇的方针。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反外资思潮"也的确暴露了引资政策的种种不足之处。在坚定不移地推行开放政策的"十一五"阶段,中国的引资政策该如何调整呢?  1、中国引资政策的冷思考  引入外资20多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国之一。外商投资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就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外资企业在改变我们传统的经营方式、经营观念,提升市场竞争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回顾中国利用外资所走过的路程,我们就不得不提及以下三个阶段:  1992年以前,中国虽然在政策上制定了很多鼓励外资和华侨资本直接投资的政策,但真正进入中国市场的投资很少。1979年至1991年,合计利用FDI才233.5亿美元,FDI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很低。  第二阶段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国内掀起了经济发展的新高潮,也吸引了大量的FDI进入。当年FDI比1991年增加一倍以上,超过了100亿美元。1996年,更是突破了400亿美元。  第三阶段是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从2002年开始,FDI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年突破了500亿美元,2004、2005年均突破600亿美元。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到2005年底,中国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3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超过40%。  毫无疑问,引进外资对中国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但是20多年的实践也告诉国人,外资对中国的影响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从而也引起人们对中国引资政策的思考。在引资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许多"中国特色"的误区。特别是在国内盛行追求GDP政绩的背景下,招商引资对中国各级政府有巨大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增加了我们调整引进外资战略的难度。有些地方的领导,急于建立政绩,不做调查研究,未搞科学论证,却盲目下达不切实际的招商引资"硬指标",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标准。为了完成指标,不问投资者的信誉,不顾投入产出结构是否合理,也不管影响不影响环境保护,敞开大门一概招来。  在国内,目前引资政策已面临种种挑战。据商务部最新消息,2005年外商在中国的投资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呈现独资化加快、大型投资项目增多、跨国并购大增、工业领域外资集中度上升等新特点。在国际上,目前中国吸引外资面临着两方面的竞争压力: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资本能流出多少到发展中国家,还是个未知数;另一方面,在流向亚洲的国际资本中,资金投资对象不仅有中国,还有韩国、东盟各国、印度等,流向相当分散;况且,东南亚国家经过金融危机后也在调整吸引外资的政策和改善投资环境,与中国一争高低。鉴于国际国内利用外资形势,国家及时调整引资政策和引资重点显得十分重要。  在改革开放的25年中,虽然我们招商引资的能力提高了,但自主创新的能力却受到抑制和削弱;中国经济总量增加了,但经济的自控力和安全性降低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智力"发育不足。调整中国引进外资的战略,强化中国经济主体意识,是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说,经过25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跨国公司受到了批评,反映了中国进一步改进外资工作以适应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我们应当善于从这些批评、质疑中发现外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质量、效益双管齐下  "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以及外资管理工作等方面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引资恶性竞争,不计成本招商,优惠政策过滥和开发区过多过滥,占用土地过多。有的地区引进的外资项目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王志乐说。在以往的引资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及领导盲目追求招商引资的"政绩",重引资数量而忽视引资质量,经常将劳动密集、自然资源密集、污染密集的产业移入我国,从而导致资源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使引进外资战略的可持续性大大减弱。由于层层搞引资,人、财、物不集中,造成某些地方散、乱、差现象极其严重。有些地方大片圈地长期荒芜,无人过问;有些人甚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使引资工作误入一种浮夸风和泡沫式的歧途。有些地方的领导由于引资的指导思想不明确,搞短期行为,急于求成,在招商时不加选择地"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过去我们非常缺乏资本,所以必须大力引进外资,但在提倡自主创新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引进外资政策应该从以前只注重外资数量转向注重引资质量、引资效益。我们不能只讲增长不讲效益,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只想现在不想将来。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的国家宏观经济战略正在发生转变。上海市发出信号,在"十一五"期间,上海利用外资不仅要继续注重数量和质量,更要提高其社会效益。在前段时间发布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被列为重要内容。而在近期中美经济官员联合会议和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谈话中,"扩大内需"被视为减少中国贸易顺差、解决中外经济失衡的药方。  3、技术溢出走上正轨  从"市场换技术"政策的长期实施中可以看出,利用外资的一个动因是获得先进技术。但是研究发现,外资带给中国的技术相当一部分是已经淘汰或正在淘汰的技术。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法认为,至少目前看来,FDI的大量引进并没有带动中国科技创新的质的飞跃。  有人甚至认为,随着FDI带来的大量国外科技,实际上对本地原有的科技是一种"挤出"效应。从产业和商业化角度来说,就是国外先进科技带来的产品,对国内现有技术生产的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摧毁,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要想跟跨国公司竞争就必须购买他们的技术,循环始至,我们始终在技术创新上难以有所突破。更为严重的是,引进的技术并不一定是先进的,但市场却被外资占领了。  以深圳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深圳FDI主要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和东南亚等近邻国家的中小投资者。即使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进行投资,也以中小型项目为主,基本上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纺织、成衣、玩具、低端消费电子品等,高科技比重偏低。  从总体上看,这些企业的技术水平并不比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平均水平高。  虽然FDI的技术溢出是正是负,迄今为止尚未定论,但调整引资策略,使"技术溢出"效应走上正轨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共鸣。  长期以来,我们把中国的技术升级依靠在引入国外技术和资本上。虽然日本经济、韩国经济起飞就是建立在引入技术的基础上,但日本和韩国并非把资本与技术捆绑在一起引进,而是在保持内资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对所需技术进行引进和学习。要实现外来技术与本国资本的有机结合,就必须在创新中吸收。这样一个引入的过程,既是不断提高本国资本技术含量的过程,也是打造民族品牌的过程。日本和韩国在汽车产业中都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就是最好的例证。  跨国公司对外技术溢出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当地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前向后向关联得到技术;通过人力资源的流动产生溢出效应;通过示范与模仿来产生溢出效应。因此我们应通过增强本土企业的技术吸纳能力、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增强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配套协作等方面来获取技术溢出效应。  4、营造良好法制环境  在我国吸引外资的要素中,廉价生产要素和市场潜力居于前两位,尚未集中到投资环境综合竞争力上。  近几年,外商对中国的投资环境的关注重点已逐步从优惠政策转到法律执行、产业导向、技术标准等方面,对中国进一步健全法律制度,增强执法能力和水平,提高监管制度的透明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各项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际资本流动更趋理性的趋势下,我们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体系,保持外商投资政策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努力为外商投资创造统一、稳定、透明、可预见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  另一方面,要增强法制观念,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法律执行环境。实行"法律环境优先"策略,即把加快建立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大力改善外商投资的法律环境,作为利用外资工作的要务。  我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并购、股权转让等新的投资方式逐步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方式。为适应并购这一国际资本重要流动形式,有必要尽早制定相应法律与实施细则,跟上国际资本流动趋势,这不仅对新世纪我国扩大吸收外资规模和提高引资水平十分必要,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我国改组改造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最佳途径之一。  同时,中国应尽快建立外资并购风险防范机制。除了加紧制定和完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外,应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并购行为评价体系和标准,内容包括外资并购对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影响、外资并购对市场形成垄断的可能性、外资并购对产业结构升级政策的影响以及外资并购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影响等。  5、注重内外资公平竞争  以往,我国所制定的投资鼓励政策,有很多只适用于外国投资者,对内外投资者不能一视同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机制的扭曲。其后果是排挤内资投资者、降低外资质量、损害国家利益,最终影响有效利用外资目的的实现。甚至出现内资千方百计变成外资,再向国内投资的现象。如果给予国内投资者以同样的优惠政策,国内企业具有同样的有利条件,则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就会大大增强,可以实现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因此,应该对内资和外资投资者创造平等的条件,在市场准入、税收优惠、贷款条件等方面一视同仁。  国内一些长期垄断的行业,由于长期缺乏竞争,效率水平与国外同行相比,相差甚远。因此,这些行业在对外开放前,应先向内资开放。将垄断性强、以国有企业为主、缺乏竞争的行业尽快推向市场,并且制定必要的维护竞争的法律、法规,以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通过竞争增强实力,以便更好地承受开放带来的压力和更好地利用开放提供的机遇。这样做的结果是有利于提高市场效率,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秘书长玉巍强调,引进外资一定要充分考虑给中国本土企业一个公平待遇,警惕外资与国有企业的"合谋"造成国资流失的危险和垄断的形成,要防止外资并购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  另一方面,国家发改委表示,中国虽然具有引进外资的优势,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引进外资同时也将消耗大量不能进口或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不注意到这一点,中国的引进外资战略将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我们应该用新的发展观来统筹经济发展的模式,地关注国家经济安全,并且要加大对外商投资管理体制的创新力度,考虑大幅下放引进外资权限,简化审核手续,完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尤为重要。

描写"长征二号E飞天"这一场面时,可以用上哪些词语?

刘天华
黑龙会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 长征运载火箭的摇篮中华民族是一个孕育了“飞天”传说的浪漫国度,是一个诞生了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曾饱经沧桑的东方大国,有一群无私奉献的人们,从事着中国航天这一令世界瞩目的伟大事业,完成了中华民族史上遨游太空的壮举。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就是中国航天事业中的一支劲旅,他们用成功报效祖国,怀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在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高科技队伍,以强国强军为己任,以毕生的奉献和追求,使我国的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不断发展,不断跨越,跃向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于1957年,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导弹火箭之父钱学森博士是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50年来,20位两院院士在研究院工作过,一大批优秀的科技、管理、生产人才脱颖而出。1978年至今,研究院获得3487项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50项、国家发明奖13项、国防科技重大成果奖1380项。2001年研究院党委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5年研究院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荣登“2005年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榜首。 50年,弹指一挥间,在这充满挑战与坎坷的50年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完成了三件大事:导弹武器装备研制取得巨大成就,构筑了国家战略安全的根基;运载火箭从常规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串联加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形成了长征运载火箭系列型谱,奠定了我国航天大国的地位;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铸就的神箭成功地将中国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更为可贵的是,这50载的春秋,孕育发展了航天精神,这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正是这种力量托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铸就了民族精神的丰碑。从老五院精神到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在2005年,研究院党委在航天传统精神的基础上,提炼了“顽强、毅力、忍耐、坚定”的院魂,使航天精神不断丰富、完善和升华,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对航天精神内涵的高度概括,使得载人航天精神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50年来,研究院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12个第一 1、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地地近程导弹东风一号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导弹设计生产队伍开始形成,初步掌握了导弹火箭设计生产的关键技术,导弹火箭设计生产配套体系初步建立。 2、1966年10月27日,在我国本土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导弹和原子弹结合试验,标志着我国具备了战略核威慑能力和核打击能力。 3、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发射我国自行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进入太空的能力,宣告了我国开始进入太空时代。 4、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发射我国返回式卫星,标志着较大直径箭体的火箭开始使用。 5、1980年5月18日,我国远程运载火箭第一次全程试验向太平洋海域发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的国防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和加强。 6、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发射我国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7、1987年8月5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第一次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成功搭载微重力装置,标志着中国航天开始了国际间合作。 8、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第一次为亚太公司进行商业发射,标志着长征火箭开始进入世界卫星发射市场。 9、1990年7月16日,“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第一次发射成功,由串联改为串联加捆绑,将中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提高至9.2吨,适应了卫星发射市场的需要。 10、1997年8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第一次发射成功,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运载火箭系列中高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首次超过了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居世界商业发射第二,有效载荷系数居世界第三。 11、1999年11月20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发射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先进的运载火箭技术,为后续的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12、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我国两弹结合的成功,大大提升 我国国际地位。 20世纪50年代,世界风云变幻,新中国百废待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的最高利益出发,做出了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7年11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最初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在北京南郊诞生,钱学森出任首任院长。 60年代初,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型号产品发射成功,独立自主的航天事业有了腾飞的基础。党中央做出重大决定,搞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震惊了全世界,改变了外国人所说的“中国是有弹无枪”的历史。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了。 为了祖国的强大,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挑起重担!多少技术难关,多少繁杂工序,多少个拼搏的日日夜夜!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功勋榜上,那一个个熟悉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正是他们,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科学家用热血和智慧破解了一道道难题。 1966年10月27日凌晨,两弹结合试验爆炸成功,在预定地点升起了蘑菇云!那是一个举国欢腾的时刻!《人民日报》当天为此发行号外。 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10月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结合试验成功后的40年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研人员和全体员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循着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路线,协力攻坚,跨越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高峰,研制出了体现国家意志、彰显民族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航天型号,用成功报效了祖国。 发展运载火箭,角逐国际市场 党中央决定,发展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这一重任又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身上。经过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代又一代航天人长期艰苦卓绝、不畏艰险地顽强拼搏,铸就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座丰碑。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喷射出巨大的火柱,载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东方红”乐曲响彻全球!“东方红一号”的上天,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航天时代,成为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5年后,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第二年10月,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对外发射服务。”这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使用阶段。 1986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间简朴的办公室内,科学家们正悄悄地酝酿着一件后来震动世界航天界的又一重大突破: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基础上,捆绑四个助推器,形成新型的大推力运载火箭,尽快适应国际发射市场的需要。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长二捆”运载火箭。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从此,我国运载火箭开始角逐国际市场。 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把巴基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枚仅用18个月研制成功的大型运载火箭,创造了世界运载火箭研制史上的奇迹。 1997年8月20日,我国跨世纪的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菲律宾的马步海通信卫星,它的研制成功巩固了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在世界先进行列的地位。 自1997年以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保持了连续10年41次成功发射的记录,在世界航天发展史上创造了奇迹。进入新世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承担的航天发射任务进一步增加,密度进一步加大,难度进一步上升。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转战3个发射场,发射5次,将6颗卫星成功送入太空。2005年,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克服重重困难,突破外国封锁,再次成功发射外星,这标志着中国航天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拓展了空间。 托起飞天梦想,谱写航天新篇章 开发宇宙是全人类永恒的追求。无论是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的远古传说,还是万户飞天、冯铉造箭的惊人胆略,都记录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悲壮探索。直到2003年10月15日,一个令全球炎黄子孙永生难忘的历史性时刻,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航天英雄杨利伟送入浩瀚的太空。10月16日,“神舟”飞船天外归来,英雄光荣凯旋,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2005年的金秋十月,依然在那片辽阔的戈壁荒原,依然是那支为人类搭建通向宇宙的运载火箭研制队伍,再次用长二F火箭将我国的两名航天员送上了茫茫宇宙,完成了又一次完美的载人飞天壮举。 我国两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不仅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完成的两次伟大壮举,更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巍巍耸立的里程碑,为中国航天谱写了最辉煌的篇章。这两次伟大的胜利,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 “神箭”腾飞太空,“长征”笑傲苍穹。如今,披荆斩棘,一路豪歌的运载火箭研制工作者们已把目光投向更加深邃浩瀚的太空,向着研制“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性好”的新一代运载火箭而跋艰涉难,勇往直前,正在用豪情、雄心、智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书写着航天新的篇章。 用发展创造美好生活 经过半个世纪的持续发展,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经由当初100多人的研究队伍发展成为拥有2万多员工,总资产和年度总收入均过百亿,在战略高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研究院。在国内多个省份以及海外拥有分支机构和企业,在首都北京的南郊建设了一个和谐安定、健康美好、安居乐业、民主富裕的航天城。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20多年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国家不同阶段军工企业改革方针的指引下,不断发展壮大民品。经过多年在民用市场的打拼,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部分项目已经成长为优势民品、主导民品,一批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新项目取得突破,形成了多家年产值超亿元的重点公司,同时,造就了一支6000人的民品生产经营队伍,为发展民用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体院和核心子公司,在航天运输系统和主导民品方面起龙头和牵引作用;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经营开发等方面起示范和辐射作用;在集团公司铸造一流宇航公司中起支撑作用。新一届领导层高瞻远瞩,用战略的眼光,提出一院长远发展战略,从科学的发展观的高度提出“武器实战化、运载市场化、经营规模化、基础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的“五化”目标和构建和谐新一院、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奋斗目标,形成了军品固院、民品强院、创新引院、人才兴院、文化育院的发展方针和归核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略,秉承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用先进的文化力支撑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战略目标,用先进的文化力创造“一流的技术”,实施技术领先战略;用先进的文化力打造“一流的产品”品牌;用先进的文化力构建和谐新一院,铸造技术一流、产品一流、管理一流、人才一流、文化一流的国际一流宇航公司。 制定指引院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发展战略。为了更好地谋划发展,新一届领导班子在2003年4月决定成立了发展规划部,赋予其研究制定战略及战略管理的职能,并尝试借助“外脑”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未来发展进行论证和设计。为制定发展战略,院领导班子广泛听取干部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开展深入研究,多次召开战略研讨会、院长办公会、厂所长例会、领导干部会、党政联席会,为完善发展战略搭建了广开言路、集聚智慧的平台。经过不断思考和反复研究,到2005年初,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发展战略进入正式制定时期。经过了借助“外脑”进行调研、制定讨论稿、广泛征求意见、审议和签发的四个阶段,历时10个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近50年历史上的第一个发展战略诞生了。2005年12月26日,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圆满完成2005年全年任务之际,吴燕生院长郑重签发了《一院2006年~2020年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确立了“引领航天、追求卓越”的使命、“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宏伟目标和“归核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略。“引领航天、追求卓越”赋予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崭新的发展内涵,体现了敢为人先、勇挑重担的历史责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正在按照集团公司党组“围绕新目标、建设新航天、取得新成就、实现新跨越”的要求,朝着“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构建和谐新一院”的宏伟目标阔步向前。 为解决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民品资源分散、市场开发协同度低的问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开始推进公司清理整合,缩短投资链条,压缩公司数量,对经营性资产进行较大规模的整合,实现了民品、三产经营性资产重组,落实归核化。2005年2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了经营投资管理委员会,模拟董事会运作,行使本级公司的出资职能和对厂所公司的监管职能。收购控股香港上市公司,接收519厂,并购山东泰安特种车辆厂;风力发电、稀土电机等项目,成为民品经济发展的新力量。目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经形成了以特车底盘生产基地、风机生产基地、航天特种技术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特车上装基地和风机叶片基地为依托的民用产业发展新格局,正朝着归核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健康有序发展,正朝着实现2010年民用产业收入突破180亿元的战略目标不断冲刺。 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不断推进美好家园建设,构建和谐新一院。一是着力创造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发展中培育了大批专门人才。在1999年9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表彰的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中,有6位曾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过。近半个世纪以来,先后有20位两院院士在这里工作过,现有两院院士7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取得了3000多项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其中有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是为员工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成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建立院情通报制度和民主沟通对话制度,促进了民主政治建设,健全了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制度和困难员工帮扶机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始终把青年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提出“超越前人、跨越发展”,建设研究院,培育新青年。提出并落实“双管理、双增长、双和谐”方针,努力做好离退休工作。坚持每年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员工群众。 自主创新结硕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强了全民族的凝聚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坚持自主发展航天产业、向尖端技术领域进军的历程昭示了一个道理:面对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我们惟有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努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才能牢牢掌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战略主动权,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始终抓住发展航天高科技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把创新确立为引领研究院发展的先导力量,持续推进自主创新,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了航天运载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2002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召开了全院首次技术创新大会,成立了研究开发中心,建立了技术创新基金,为科技人员充分发挥才智营造和谐的氛围,提供有力的保障。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攻关,院自主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运载火箭走过了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加串联、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载荷到发射载人飞船的技术历程,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我国为数不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人才作为高新技术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已经成为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院党委始终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创新人才队伍。始终把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重要位置,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环境和氛围,加大改革奖励分配政策的力度,对关键岗位实行特殊分配政策,使分配政策向承担研制任务的重点岗位倾斜,重奖为型号科研生产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生产和管理人员,形成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一批年轻有为的干部脱颖而出,培养了一大批攻关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的工人队伍。目前,研究院拥有两院院士6人,国家级专家11人,省部级专家44人,省部级学术带头人24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拥有硕士授予点10个、博士授予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为自主创新、持续发展打下了人才基础。 高密度发射责任重大 2007年,对所有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员工来讲都是繁忙的一年,他们不仅迎来了建院50周年,也迎来了长征火箭的高密度发射。年初,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下发题为《关于围绕战略目标抓住战略机遇加快能力建设促进协调发展以优异成绩向建院50周年献礼的通知》,研究院对2007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2007年研究院面临的形势任务压力很大,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对质量、工作效率、组织管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院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确保成功、永保成功,成为研究院对祖国、对人民最好的回答。 在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前,航天人没有退缩,他们选择迎难而上,仅从2007年年初到5月14日,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已经取得了“三战三捷”的成功佳绩,研究院用航天人独有的成功情怀向祖国诉说着忠诚。在研究院建院50周年之际,回首研究院曾走过的50个春秋,那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更是一部勇于成功的历史。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后,截止2007年5月14日,共执行了98次发射任务,其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承担了79次发射任务。从1996年10月到2007年5月14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更是连续56次成功发射,其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承担了41次成功发射。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自1994年2月8日成功发射实践四号探测卫星后,截止2007年5月14日,已取得了13次成功发射的优异成绩。我国的运载火箭在近10年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因其高成功率和高可靠性,也被誉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中的“常胜将军”。除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外,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这个庞大的“家族”中,通过不断技术改进,目前已拥有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丙、长征四号、长征二号F等运载火箭,它们都曾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立下赫赫战功。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0次发射意义重大,它是中国航天历史的又一里程碑,将开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的未来新征程。 100次发射,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是中国从一个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发展的一个标志,为中国航天开启了新长征。“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我国自行研制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六号,于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0月12日9时零分零秒,发射神六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火箭在点火4秒钟后升空,轰鸣声回荡在戈壁滩上空。这是长征火箭第88次发射。点火第200秒,整流罩分离成功。飞行中,整流罩能保护飞船免受热和气流的作用。此时,第二级火箭已飞出稠密大气层,飞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了。这是我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我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又向前迈了一步。 此次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飞船可以承载两名宇航员,担任这次飞行任务的宇航员是:指挥长,费俊龙 操作手,聂海胜。谁,能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划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巡天遥看,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10月12日至17日,费俊龙、聂海胜完成了5天5夜的太空之旅,国人为之瞩目。飞船在飞行了76圈后顺利返回。 “神舟六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升空,除却上述纯粹了航天和科学意义,除了能提升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之外,一个具有普世性价值、却被我们不曾留意的意义是,神六上天将开启国民那尚处于朦胧之中的科学精神。

崔健的个人信息

民到
蛇杀手
1970年出生,吉林四平人,经济学博士。1992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日本经济教研室主任,讲师。主要从事国际投资、日本经济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作为负责人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外国直接投资影响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研究”,并多次参与了省部级重大课题的研究。

我国经济发展 外贸扩大 为什么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请详细分析

不忽于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总量由1985年的8964.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余万亿元,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5年的15.64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6万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由1985年的第32位上升到目前的第3位。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随着依存度的不断增长及国际环境的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前景也不容乐观。外贸依存度上升速度过快,数值偏高  外贸依存度也叫对外贸易系数,它是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的外贸管理实行中央统一管理、统一规划机制,外贸依存度仅在7%-10%之间;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受1994年汇率体制改革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幅波动缓慢上升,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12.4%,外贸依存度在30%-43%之间徘徊上升;第三阶段是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逐步加快,外贸依存度不断攀升,2008年已达68.69%。从理论上说,中、小国家由于资源紧缺及国内市场对单一产品的需求有限,本国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无法在国内实现销售,因此大多走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外贸依存度随之偏高。对大国而言,由于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多,潜在国内市场容量大,因此外贸依存度会偏低。但是与理论推测相反的我国依存度却在逐年上升。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小国经济才有的特征,外贸依存度已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世界平均外贸依存度为41%,其中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达38.4%,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达51%。与世界其他大国的外贸依存度进行对比,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不仅高于美国(25%)、日本(22%)等发达国家,也比印度(31%)、巴西(25%)等发展中国家高。外贸“短板”的内外因素透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国外贸快速增长的同时,外贸出口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隐患,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依存度过高,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近年来,尽管我国外贸商品结构有所优化,但出口竞争力高的产品依然集中在服装、鞋类、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同时,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长期走低,恶化我国的贸易条件,导致出口贫困化。战略资源产品和高新技术进口依存度不断攀升,缩小了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回旋余地:近年来,我国战略资源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对外依存度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我国矿产品资源总体储量不足,需求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脱节,尤其表现在需求量大的富铁矿,锰、铬、钾、盐、铜、铝等大宗矿产上。据估算,我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能够保证2010年需要的仅有24种,能够保证2020年需要的仅有6种。另外,资本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依存度也偏高。目前我国一般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为52.87%,中档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存度超过60%,大型高精度仪器仪表和大型民用飞机及计算机芯片进口依存度也几乎高达100%。这些战略资源产品和高科技产品过高的进口依存度,不仅会造成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技术上形成对国际市场的长期依赖,影响到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还将加大我国经济受到外部经济影响的概率,对今后中国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隐患。  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外贸依存度高,加剧我国外贸风险:在国际贸易中,市场范围越大,个别市场的影响就越小,该国受外部经济影响的程度也就越小,经济就越安全,反之,风险就会增大。目前,虽然我国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但外贸进出口主要集中于欧美、日本、东盟、韩国等少数国家及地区,新兴市场的市场份额增长一直偏低。由于进出口市场高度集中,我国的进出口受到这些国家经济变化的直接影响,尤其是欧盟和美国,在进出口市场如此集中的情况下,不仅容易引起贸易摩擦,而且一旦主要进出口国市场发生变化,也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稳定与发展,威胁我国的经济安全。美国次贷造成危机对我们来说是个启示。  加工贸易占比过高影响国际竞争力:加工贸易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发展,之后比重迅猛上升,目前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与一般贸易不同是,一般贸易的生产和加工都在国内完成,产品的附加值高,而加工贸易则是“两头在外”,与国内产业关联度不高,对国民经济贡献不大。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方式多是产品初级加工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核心技术被跨国企业控制,并没有转移到我国。同时,由于大量使用资源性产品和能源性产品,加剧了国内资源和能源供应的压力。  过度依赖外资降低了我国外贸的主导地位: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外资企业的增长来实现。外资企业掌握着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一方面,生产的核心技术由外方掌握,我国只负责生产链条中技术含量较低的环节;另一方面,出口渠道由外方控制,使得我国缺乏发展外贸的主动权。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外资企业撤资,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严重的冲击。   对外贸易摩擦加剧,贸易环境恶化:截止2007年底,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针对中国发起了600多宗出口产品的反倾销、保障措施及特别调查,我国约有71%的企业和39%的产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损失惨重,已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贸易伙伴间的摩擦趋于频繁化、长期化,所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已从微观化、企业化向宏观化、制度化层面发展,贸易摩擦方式也从过去的关税、配额许可证等向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以及社会和劳工标准转变。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问题也已经成为欧美以外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付我国产品的常用措施。  第三产业比重过小,不利于我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一般而言,第三产业的可贸易程度比较低。GDP构成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越低,外贸依存度就会越高。目前美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达75%,日本为65%,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3%。长期以来,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增加提高外贸竞争优势的难度。  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进出口: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有所上升,出口受到影响,如2008年人民币汇价不断上升,我国出口企业的困局开始逐步显现。被外界视为中国出口情势指标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今年春交会出口交易遇冷锋,广东团首日成交额比上届减少近5成,纺织品企业的定单也减少了20%。贸易复苏的前提条件及展望  实行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我国拥有13亿人口,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也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应该在保持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增长的同时,努力扩大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影响。目前应尽快把扩大内需的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促进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为此,应采取财政手段和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通过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减轻百姓就医、养老、教育和住房等负担,提高职工收入和个人所得税征税标准,间接增加老百姓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为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提供支持。  调整产业结构,重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根据国内产业升级的需要,对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目录进行动态调整;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扶植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把劳动力优势同国内外资本或高新技术中的制造业相结合,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增强国内产品配套能力,提高出口商品国产化率,并加强与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合作,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企业设立研发和营销中心,承接外资高端加工贸易产业和环节的转移;提高加工贸易在国内采购的比率,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国内采购,延长国内产业链,促进加工贸易的产品国产化率;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对高科技产业给予金融、税收和进出口政策等倾斜性扶植,培育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对于我国依赖进口的原料、原材料,比如石油等,更应该加大科技投入,早日研究出其替代品,减少进口,避免受制于其他国家。  实施外资多元化战略,缓解贸易摩擦:为减少市场过于集中带来的贸易摩擦,我国必须继续调整进出口市场格局,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为主的基础上,在新的层次上发展与周边拉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使我国出口市场在全球形成合理地、有层次地多元化格局,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赖程度,对于国外反倾销对象的一些重要产业产品,可以通过企业开发差异化产品实现出口产品多元化。  促进加工贸易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未来应提升加工贸易产品的档次,努力切入更高的产业环节,增强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配套能力,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发展具有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高创汇的项目,继续利用加工贸易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转移,充分吸收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设计标准,加大加工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应逐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特别是鼓励有优势的服务贸易出口,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使之成为未来我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改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制度:鉴于人民币贬值曾是刺激我国外贸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造成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的主要因素,要将人民币汇率稳定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完善人民币的形成机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制度。此外,国内企业可以通过走出去,将生产厂建立在目标市场当地,避开贸易壁垒,降低顺差额,使得我国的国际收支趋于平衡,进而可以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使得我国的货币发行能够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减小因为热钱流入增发货币引起的通胀压力。  重视节约资源,维护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我国的能源资源保护战略,建立和完善重要资源保障制度。首先,制定境外资源利用战略,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性投资,中国除了在海外寻找能源供应地以外,还应积极推进与国外在节能技术领域的合作;其次,加强资源导向型对外投资,进行战略性资源储备;再次,政府应制定国家节能计划,制定各种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奖励性和强制性措施,加强监管,走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此外,要建立更合理的政府业绩考核体系。改变以追求贸易目标增长为对外贸易政策核心的做法,转变观念,建立科学评判外贸政策和政策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将以往立足于进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转化为将“以质取胜”确立为整个外贸政策的核心。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总量由1985年的8964.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余万亿元,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5年的15.64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6万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由1985年的第32位上升到目前的第3位。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随着依存度的不断增长及国际环境的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前景也不容乐观。外贸依存度上升速度过快,数值偏高  外贸依存度也叫对外贸易系数,它是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的外贸管理实行中央统一管理、统一规划机制,外贸依存度仅在7%-10%之间;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受1994年汇率体制改革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幅波动缓慢上升,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12.4%,外贸依存度在30%-43%之间徘徊上升;第三阶段是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逐步加快,外贸依存度不断攀升,2008年已达68.69%。从理论上说,中、小国家由于资源紧缺及国内市场对单一产品的需求有限,本国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无法在国内实现销售,因此大多走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外贸依存度随之偏高。对大国而言,由于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多,潜在国内市场容量大,因此外贸依存度会偏低。但是与理论推测相反的我国依存度却在逐年上升。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小国经济才有的特征,外贸依存度已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世界平均外贸依存度为41%,其中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达38.4%,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达51%。与世界其他大国的外贸依存度进行对比,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不仅高于美国(25%)、日本(22%)等发达国家,也比印度(31%)、巴西(25%)等发展中国家高。外贸“短板”的内外因素透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国外贸快速增长的同时,外贸出口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隐患,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依存度过高,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近年来,尽管我国外贸商品结构有所优化,但出口竞争力高的产品依然集中在服装、鞋类、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同时,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长期走低,恶化我国的贸易条件,导致出口贫困化。战略资源产品和高新技术进口依存度不断攀升,缩小了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回旋余地:近年来,我国战略资源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对外依存度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我国矿产品资源总体储量不足,需求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脱节,尤其表现在需求量大的富铁矿,锰、铬、钾、盐、铜、铝等大宗矿产上。据估算,我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能够保证2010年需要的仅有24种,能够保证2020年需要的仅有6种。另外,资本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依存度也偏高。目前我国一般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为52.87%,中档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存度超过60%,大型高精度仪器仪表和大型民用飞机及计算机芯片进口依存度也几乎高达100%。这些战略资源产品和高科技产品过高的进口依存度,不仅会造成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技术上形成对国际市场的长期依赖,影响到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还将加大我国经济受到外部经济影响的概率,对今后中国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隐患。  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外贸依存度高,加剧我国外贸风险:在国际贸易中,市场范围越大,个别市场的影响就越小,该国受外部经济影响的程度也就越小,经济就越安全,反之,风险就会增大。目前,虽然我国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但外贸进出口主要集中于欧美、日本、东盟、韩国等少数国家及地区,新兴市场的市场份额增长一直偏低。由于进出口市场高度集中,我国的进出口受到这些国家经济变化的直接影响,尤其是欧盟和美国,在进出口市场如此集中的情况下,不仅容易引起贸易摩擦,而且一旦主要进出口国市场发生变化,也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稳定与发展,威胁我国的经济安全。美国次贷造成危机对我们来说是个启示。  加工贸易占比过高影响国际竞争力:加工贸易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发展,之后比重迅猛上升,目前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与一般贸易不同是,一般贸易的生产和加工都在国内完成,产品的附加值高,而加工贸易则是“两头在外”,与国内产业关联度不高,对国民经济贡献不大。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方式多是产品初级加工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核心技术被跨国企业控制,并没有转移到我国。同时,由于大量使用资源性产品和能源性产品,加剧了国内资源和能源供应的压力。  过度依赖外资降低了我国外贸的主导地位: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外资企业的增长来实现。外资企业掌握着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一方面,生产的核心技术由外方掌握,我国只负责生产链条中技术含量较低的环节;另一方面,出口渠道由外方控制,使得我国缺乏发展外贸的主动权。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外资企业撤资,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严重的冲击。   对外贸易摩擦加剧,贸易环境恶化:截止2007年底,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针对中国发起了600多宗出口产品的反倾销、保障措施及特别调查,我国约有71%的企业和39%的产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损失惨重,已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贸易伙伴间的摩擦趋于频繁化、长期化,所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已从微观化、企业化向宏观化、制度化层面发展,贸易摩擦方式也从过去的关税、配额许可证等向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以及社会和劳工标准转变。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问题也已经成为欧美以外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付我国产品的常用措施。  第三产业比重过小,不利于我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一般而言,第三产业的可贸易程度比较低。GDP构成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越低,外贸依存度就会越高。目前美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达75%,日本为65%,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3%。长期以来,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增加提高外贸竞争优势的难度。  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进出口: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有所上升,出口受到影响,如2008年人民币汇价不断上升,我国出口企业的困局开始逐步显现。被外界视为中国出口情势指标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今年春交会出口交易遇冷锋,广东团首日成交额比上届减少近5成,纺织品企业的定单也减少了20%。贸易复苏的前提条件及展望  实行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我国拥有13亿人口,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也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应该在保持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增长的同时,努力扩大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影响。目前应尽快把扩大内需的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促进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为此,应采取财政手段和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通过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减轻百姓就医、养老、教育和住房等负担,提高职工收入和个人所得税征税标准,间接增加老百姓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为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提供支持。  调整产业结构,重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根据国内产业升级的需要,对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目录进行动态调整;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扶植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把劳动力优势同国内外资本或高新技术中的制造业相结合,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增强国内产品配套能力,提高出口商品国产化率,并加强与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合作,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企业设立研发和营销中心,承接外资高端加工贸易产业和环节的转移;提高加工贸易在国内采购的比率,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国内采购,延长国内产业链,促进加工贸易的产品国产化率;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对高科技产业给予金融、税收和进出口政策等倾斜性扶植,培育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对于我国依赖进口的原料、原材料,比如石油等,更应该加大科技投入,早日研究出其替代品,减少进口,避免受制于其他国家。  实施外资多元化战略,缓解贸易摩擦:为减少市场过于集中带来的贸易摩擦,我国必须继续调整进出口市场格局,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为主的基础上,在新的层次上发展与周边拉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使我国出口市场在全球形成合理地、有层次地多元化格局,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赖程度,对于国外反倾销对象的一些重要产业产品,可以通过企业开发差异化产品实现出口产品多元化。  促进加工贸易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未来应提升加工贸易产品的档次,努力切入更高的产业环节,增强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配套能力,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发展具有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高创汇的项目,继续利用加工贸易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转移,充分吸收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设计标准,加大加工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应逐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特别是鼓励有优势的服务贸易出口,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使之成为未来我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改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制度:鉴于人民币贬值曾是刺激我国外贸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造成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的主要因素,要将人民币汇率稳定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完善人民币的形成机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制度。此外,国内企业可以通过走出去,将生产厂建立在目标市场当地,避开贸易壁垒,降低顺差额,使得我国的国际收支趋于平衡,进而可以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使得我国的货币发行能够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减小因为热钱流入增发货币引起的通胀压力。  重视节约资源,维护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我国的能源资源保护战略,建立和完善重要资源保障制度。首先,制定境外资源利用战略,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性投资,中国除了在海外寻找能源供应地以外,还应积极推进与国外在节能技术领域的合作;其次,加强资源导向型对外投资,进行战略性资源储备;再次,政府应制定国家节能计划,制定各种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奖励性和强制性措施,加强监管,走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此外,要建立更合理的政府业绩考核体系。改变以追求贸易目标增长为对外贸易政策核心的做法,转变观念,建立科学评判外贸政策和政策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将以往立足于进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转化为将“以质取胜”确立为整个外贸政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