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神秀
及期年也
  第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二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三是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健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五是大力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社会管理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六是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第二,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是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培育和壮大创新型企业。鼓励产学研开展深度合作,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二是着力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骨干和引领作用,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引导和鼓励民办科研机构发展,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三是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四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统筹协调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建立全国科技重大决策机制,完善中央和地方、科技相关部门、科技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  第三,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一是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的法律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切实建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规范,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教育,发挥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自律功能,倡导创新光荣,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营造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厚植创新土壤。三是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弘扬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深厚氛围和良好风尚,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第四,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一是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力度,加强技术引进和合作。二是注重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三是注重支持国际学术机构、跨国公司等来华设立研发机构,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四是注重完善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提升对外科技合作水平,推进科技援外,加强民间科技合作。

我国国家战略有哪些?

潮逐浪
荀彧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2、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3、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4、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扩展资料: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参考资料:恩施新闻网-每日一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是什么?

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什麽?

适莽苍者
同乎无知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继2005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后,中国共产党在党代会报告中再次强调这一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 十七大报告是政治宣言,也是行动纲领。许多十七大代表指出,在报告中提出这一战略思想,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客观分析国内外形势得出的必然选择。 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至今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人们。 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势,党中央将自主创新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从部署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到召开全国科技大会,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创新”一词正日益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于欣丽代表说,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型国家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八条具体举措中的第一条,“这样的高度,让我们科研人员备受鼓舞。” 来自甘肃长庆油田的王道富代表说,十七大报告鲜明提出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创新型国家建设不仅是科技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创新。要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多年从事基因组研究的邓亚军代表对此感到十分振奋。她说,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要重视基础研究的创新,而且要重视应用科研的创新,积极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而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要进一步深化,科技资源的配置也要进一步优化,要让有限的科技投入、高速增长的科技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出。” 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标准。长年从事标准化研究工作的于欣丽代表更看重标准。她说,技术标准与自主创新是互为依存、互为补充、相互推进、协同发展的关系,共同促进着技术的进步。标准化工作可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优势的形成。自主创新也推动标准化的发展,标准化为自主创新搭建了平台。自主创新的速度决定了标准更新的频率,自主创新的程度决定了标准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加快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步伐,缩短标准的使用周期,使标准与技术发展速度、与自主创新步伐相一致。 十七大报告将自主创新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这使来自重庆的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党委书记徐留平代表深感紧迫。他说,报告中这样界定自主创新很鼓舞人心,“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但如何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创新与变革的关系是怎样的?

变型记
词与物
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是强国兴省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在改革开放中增强发展动力,在创新突破中巩固和扩大发展优势,大力提高我国现代化、国际化和市场化水平。变革是对组织平衡状态的一种打破,组织被看作是稳定的,可预见的,只是偶然的危机才扰乱了它的秩序; 急流险滩观:变革是持续的,不可预见的,管理者必须对不断出现的,近乎无序的变革。扩展资料: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江泽民同志总结20世纪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根本,民族创新能力的水平是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

(26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材料二《中

八千代
本始
(1)2008年至201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和我省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GDP比例持续提高,我省高于全国水平,但与世界领先国家水平相 仍有较大差距;(3分)我省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比例、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增加,推动授权专利持续增加,表明我省科技发展态势良好。(3分)(2)①健全技术创新转化机制,调整生产关系中不利于科学技术创新与转化的部分,推动社会主义创新体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分)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大力发展生产力。(3分)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通过技术成果拍卖、股权激励等健全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有利于激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3分)注:答到“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人,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也可酌情给分(3)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2分)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与不同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相互借鉴;(2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2分)在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时,保持我们文化的民族特色;(2分)克服“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2分)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1分)
试题分析:(1)考生在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图表题的解题步骤。图表题信息解读,首先是读表头,把握主旨;其次是读数据,了解具体内容。在读数据时,要坚持纵向找规律,横向找差距的原则。最后是读小注,作出必要的补充。按照这一步骤,考生很容易概括出上述图表反映的经济信息为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和我省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GDP比例持续提高,我省高于全国水平,但与世界领先国家水平相 仍有较大差距;表反映的是我省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比例、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增加,推动授权专利持续增加。(2)考生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运用“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个人收入的分配”的知识,设问的指向是分析说明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意义。考生在回答时,可以首先明确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可以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角度分析说明健全技术创新转化机制,有利于发展科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再次考生可以从健全生产要素的角度分析说明其意义。(3)考生在回答本题时,要注意本题的设问指向是我国应如何吸收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文化创新的,属于如何做的解答题。考生可以结合文化创新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相关知识,首先要尊重多样性,加强交流,借鉴;其次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最后要说明法对两种错误倾向。

我国军事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应做哪些转变

落花生
高举爱
  A                    我国军事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应做哪些转变  新世纪新阶段,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战争基本形态进一步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国际战略格局正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深刻的调整和重塑,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更具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军事实践发展要求军事理论不断创新。  我们党对推动军事理论创新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军事理论创新”列为军事领域“四个创新”之首,并对“繁荣和发展军事科学”作出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大以来,军事科研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军事科研改革发展,加大军事理论创新力度,围绕回答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履行什么样的使命、怎样履行使命”,“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未来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胜仗”等国防和军队建设重大问题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  1、着眼强化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引领作用,把深入研究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作为核心科研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党的军事指导理论;  2、着眼解决“三个确保”时代课题,深入研究加强和改进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为增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科学性、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撑;  3、着眼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突出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军事战略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4、着眼推动我军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军队向信息化军队转变,深入研究军队信息化建设特点规律,初步构建军队信息化建设理论;  5、着眼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深入研究信息化战争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初步构建军队信息化作战理论;  6、着眼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初步形成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体系;着眼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要战斗力,创新信息化军队管理理论;  7、着眼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构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理论;  8、着眼把握当代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学习借鉴外军理论研究成果,在坚持传统与借鉴吸收结合中繁荣发展我国军事科学。  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既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引领军事理论创新突破的科学指南。  应当看到,近年来我军军事理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但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相比,与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有重大影响、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原创性前瞻性系统性还不是很强,归根结底就是军事理论创新质量效益还不够高。与此同时,我军军事科研工作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信息化程度不够高、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大、科研队伍创新能力不够强、理论研究与部队实际结合不够紧、成果交流应用渠道不够通畅等。改变这种局面,迫切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敏锐观察和正确把握世界军事发展大势,深入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军事科研特点规律,科学制定军事理论创新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军事理论创新发展目标任务,统筹推进军事科研改革发展,积极抢占军事理论创新制高点,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的原创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军事科研单位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军事理论创新。  强化科学发展理念,打牢加快推进军事理论创新思想根基。运用是最好的尊崇,践行是最真的信仰。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军事理论创新,要求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军事理论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积极应对挑战,着力破解难题,坚定不移推进军事理论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核心立场,确保军事理论创新正确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军事理论创新,要求我们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认识和研究军事问题,保证军事理论创新的正确政治方向、学术方向和服务方向;从服务军队打赢、捍卫人民利益、促进民族复兴、维护世界和平的全局高度把握军事理论创新的定位,强化忠诚党的科研事业、谋求强军胜战之道的学术担当。  运用统筹兼顾根本方法,提升军事理论创新综合集成水平。准确把握军事学科深度分化、高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广泛借鉴地方、外军的科研经验,进一步加大军事科研对外开放、统筹整合的力度。统筹处理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出成果与出人才、理论创新与基础建设、研究力量使用与培养、以我为主与开放联合、保持传统优势与借鉴创新等重大关系,凝聚军事理论创新强大合力。  弘扬求真务实作风,把握加快推进军事理论创新战略重点。紧贴军事实践,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一线,深入研究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军事斗争准备拓展和深化、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等重大战略问题,使军事理论创新深深植根于军事实践的沃土之中。紧贴实战,聚焦重大作战问题和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诸多前瞻性问题,善于提出军事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新战法,善于提出强军胜战良策,善于提供即时对策咨询。着眼增强军事理论自主创新能力,着眼提高军事理论创新整体效益,着眼不断推进军事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着眼培养造就高层次科研领军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各类专门人才和科研管理人才等,不断完善军事理论创新体制机制,为加快推进军事理论创新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加快建设创新性国家及主要举措不含?

不践其土
参两
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实行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抉择。我国科教和教育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现代化建设还有一定距离。科教兴国战略强调优先发展科教和教育,以此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依赖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科技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人的素质提高要靠教育。要实现我国发展的目标,就要走科教兴国之路。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农业技术领域,杂交水稻技术等已居世界领先水平;航天事业成就辉煌;人类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等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已在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在改革中迅速发展,已基本上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远程教育方兴未艾;职业教育初具规模;民办教育迅速发展。但是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也还有很大的差距。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但最终还是要靠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推进教育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 科教兴国就是通过科技和教育来振兴国家。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基础研究

奢曰
天下有道
农业的健康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农业正受到水资源不足、耕地减少、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威胁。保证21世纪我国16亿人口的食物安全,任务非常艰巨。加入WTO既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面临严峻挑战。“十一五”期间农业领域将面临以下方面的巨大压力:目前我国粮食问题在数量上有较大的缺口。据统计,2000-2002年我国粮食年产量为4.5亿吨,已低于消费量,2003年我国粮食大幅减产,总产降到4.3亿吨。“十一五”期间人口数量将突破14亿大关,按人均粮食占有量800斤的预定指标,要求有5.6亿吨的粮食供给,而目前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如稻、麦的单产水平已居世界前列,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技术储备有限。由于建设的需要(包括城市扩大,村镇城市化、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占地等等),可用耕地面积将进一步缩减。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品质和食物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目前主要商用畜种依赖进口,优良地方畜禽品种资源正不断减少。农业生产大环境由于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农田土壤污染等)日益加重、生态链破坏等因素所导致负面影响愈来愈强烈。农产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农业对外贸易的难题,禽流感等重大动物传染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暴发,不仅给广大农民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国家的公共卫生安全形成了威胁。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状况仍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型期,总体上讲是“投入高,效益低,农产品结构亟待调整,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有待提高”。尽管农作物单产较高,但主要是依靠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牺牲有限自然资源所获得的,距离我国“走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目标仍相去甚远。“十一五”期间,973计划以保障食物安全供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瞄准世界农业科学发展的前沿,紧紧围绕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战略调整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物遗传改良、病虫害控制、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生物新品种培育和病虫鼠害控制、优质农产品的安全生产与加工、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科学支撑。重点研究方向包括:(1)农业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和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科学基础;(2)农业生物基因资源发掘和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组研究;(3)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及区域农业布局的基础科学问题;(4)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和生态问题;(5)农业生物灾害(农业病虫草鼠害、农业动物重大疫病)预测、控制与生物安全;(6)农产品(粮食、果蔬、畜禽水产品)营养品质、农产品储藏和安全的基础科学问题。 能源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能源供需量极大,目前已近20亿吨标煤,出现了能源整体(煤、油、电)持续紧张的状况,今后每年仍将以数千万吨标煤的速率增长。中国在未来几十年中,能源需求总量将增长为现在的3倍或更多,其中还应至少包括约5-6亿吨液体燃料。这决定了在未来数十年中,我国能源生产仍必须快速增长。同时,我国石油自产率将进一步逐年降低,电力的年人均供应量还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些决定了能源未来几十年内以煤为主(占60%以上)的格局难以改变。针对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石油安全问题凸现、能源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压力巨大的严峻形势,973计划一方面要解决现有能源技术系统提高效率、降低污染和保障安全中的科学问题,另一方面要在解决我国能源新系统创建的科学问题方面实现突破,探索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利用的可能途径。通过基础研究获得经过验证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系统,为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源高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提供理论依据,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奠定基础。重点研究方向包括:(1)深部煤炭资源分布、安全开发和煤层气开发的有关基础研究;(2)煤炭洁净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3)石油、天然气资源高效开采和利用的新理论和新方法;(4)我国大型电力系统有关的重大科学问题;(5)氢能规模、无污染制备、输运和高密度存储的关键科学问题;(6)探索大规模发展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等)和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途径的研究;(7)探索大规模发展核裂变能的途径及相关科学问题、发展核聚变能的基础问题;(8)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近年来,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已成为改造我国传统产业,振兴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信息产业正以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GDP三倍的速度快速增长着,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信息技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已成不争的事实,主要源于我国的信息高技术产业缺乏坚实的基础,缺乏深厚的基础研究原始积累。在作为信息技术基础的微电子产业,由于集成电路的材料、制备工艺、原型器件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导致微电子产业在我国还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我国电子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很低,集成电路销售额只占世界集成电路市场的总额的0.3%。由于缺乏研制高性能处理器芯片的能力,使得我国在研制和生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时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十年来我国大部分计算机公司尚处于代理外国产品、积累市场经验与积累原始资金的阶段。软件行业,软件的“易使用”和“高可信”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满意的解决,软件理论、算法等研究滞后,操作系统等系统软件一直为跨国公司所垄断。网络与通信行业,核心路由器、巨型服务器等关键设备仍然大量依赖进口,移动通信中的一些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前瞻性的基础研究,为此使我国每年要付出巨额专利使用费用。整体来说,正是由于缺乏强大的基础研究作为后盾,我国信息高科技产品仍然只能以仿制为主,缺乏自己的创新特色,而信息产品极强的应用性和极大的市场使得基础研究进一步被忽视。一个只能凭借别国的基础研究成果的国家,在未来技术创新的竞争中必败无疑。这一局面只有在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全面提高我国信息领域的创新能力之后,才能从根本上予以扭转。“十一五”期间信息领域基础研究的发展目标是根据国际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着重从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存储、再现、安全、利用,信息系统的基础元器件、信息处理环境、科学计算、人工智能、控制理论等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重点研究方向包括:(1)微纳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和集成微系统的基础研究;(2)信息处理环境及科学计算的基础研究;(3)泛在、可控的下一代信息网络的基础研究;(4)信息获取的基础研究;(5)高可信、高效率软件的基础研究;(6)智能信息处理、和谐人机交互的基础研究;(7)海量信息处理、存储及应用的基础研究;(8)量子通信的基础研究;(9)信息安全的基础研究。 我国资源有限的保障程度和环境脆弱的承载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矿产和油气资源储量保证年限锐减,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利用率低。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已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阶段。多年来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乃至掠夺性开发,导致土地质量急剧下降、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灾害频发;环境污染已从陆地蔓延到近海海域,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单一污染发展到复合性污染,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毒有害物质特别是持久性有机物,形成了复杂的区域性污染,并已经威胁到人民健康和生态安全。全球环境变化已日益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涉及我国对环境、经济、政治、外交等一系列问题的国家决策。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生态系统的退化加剧了环境的脆弱性,导致成灾频率剧增,灾情扩大和多种灾害群发。特别是重大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等,严重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上述重大问题的严重压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地球资源和地球环境变化规律的认识,并把它转化为可供解决上述问题的决策基础和实用技术,进而合理地组织有序的人类活动,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活动,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资源环境领域以国家中长期发展需求为导向,从战略上寻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根本性、战略性资源和环境问题,建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求的资源环境科技体系。以揭示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与动力学为主线,从整体上认识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资源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发展规律,开展基础研究,为解决资源短缺、灾害频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提供科技支撑。重点研究方向包括:(1)固体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重大科学问题;(2)矿产资源集约利用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3)化石能源勘探开发利用的基础科学问题;(4)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和适应;(5)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可持续发展;(6)区域环境质量演变和污染控制;(7)区域水循环与水资源高效利用;(8)特殊资源高质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9)中国近海及海洋生态、环境演变和海洋安全;(10)重大自然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11)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健康是人类基本的生活目标,减少疾病是人类的共同愿望。我国已在人口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卫生保健事业取得很大成绩,然而防病治病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广大的农村还缺医少药。各种重大的急、慢性传染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约1.5-2亿人为乙型肝炎患者或携带者,结核杆菌的耐药与艾滋病的流行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新的传染病时有发生,2003年在我国爆发的非典型肺炎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尚不能适应需要。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糖尿病、自身免疫疾病等,已日益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因素,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各种老年性疾病特别是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病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社会、工作压力加剧使大量劳动力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性疾病。这些疾病发病率高,对健康危害大,给患者个人、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控制人口增长,降低出生缺陷,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的任务极其繁重。各种创伤及自然灾害越来越大地危害人民生命健康,迫切需要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手段。目前我国97%的药品是仿制药,我国的制药行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因此,针对重要疾病,不断研究和创制新的优良药物,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以及提供疾病防控和诊治新技术新方法,是我国人口与健康领域的紧迫需求,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紧迫需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紧迫需求。我国的卫生保健工作面临严重挑战,对人口与健康领域的基础研究提出重大需求。针对上述需求,人口与健康领域的基础研究的主攻方向是以提高人口素质、防治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严重传染病和高发的重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方向。以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解决疾病防治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突破口,提高我国在人口数量和质量控制及重大疾病诊治和防控方面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原创能力,降低重大疾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以逐步达到促进国民健康、带动科学发展、加速社会进步的战略目标。重点研究方向包括:(1)重大传染病防控与诊疗的基础研究;(2)重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机制、诊疗与预防的基础研究;(3)生殖与发育的基础研究;(4)脑科学与认知科学;(5)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与生物安全;(6)中医理论与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7)新药创制的基础研究;(8)重大疾病诊疗新技术的基础研究;(9)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研究。 材料是国民经济、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与先导。2000年以来,材料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贡献约占20%,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主要支柱产业之一。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信息功能材料等是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重大科学工程的重要基础材料。我国传统材料产业发展迅速,相当一部分的年产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生产过程中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污染环境,并且产品档次低,高附加值产品少,用于国防和高技术的高性能产品大量依赖进口,严重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高技术新材料方面产业规模不大,市场占有率较小,基础研究尤其薄弱,一些高端产品的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亟待加强。我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的健康和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材料,如生物医用材料、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和环境净化材料,需求日益增加,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我国仍需要大量进口。我国的材料制备、成形与加工技术整体上与发达国家至少存在15年以上的差距,严重制约了我国先进材料的研究开发、应用和产业化的进程,影响到传统材料产业和高新技术材料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材料科学与工程自身的发展。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先进制备、成形与加工技术已成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十一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对材料提出了更高更新的重大需求,材料领域要开展材料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传统材料产业生态化改造以及材料循环利用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发展低能耗、少污染、环境友好的绿色工艺技术,提高传统材料性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材料、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材料方面解决一些瓶颈性关键科学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材料科学自身发展的科学基础研究中做出原创性成果,在国际材料领域的更多方面占有一席之地。重点研究方向包括:(1)基础材料改性优化的科学技术基础;(2)新一代结构材料的结构与成形控制科学基础;(3)信息功能材料及相关元器件的科学基础;(4)新型储能和清洁高效能量转换材料的科学基础;(5)纳米材料的重大科学问题;(6)生物医用材料、环境净化材料与仿生材料的科学基础;(7)材料的服役行为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8)材料设计和新材料探索、表征与评价。 学科领域的交叉综合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征。学科领域交叉和融合日益增强,许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已经充分显示出一种融会贯通、综合交叉的发展趋势。973计划设立综合交叉领域,鼓励和加强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对具有战略性的、跨学科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重点部署,通过学科领域间的交叉、融合、集成,孕育更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交叉型研究人才,培育若干高水平、跨学科领域的综合交叉研究基地,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关键问题的综合能力。综合交叉方面将着重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综合性的重大科学问题;跨领域综合交叉的重大科学问题;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综合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重点研究方向包括:(1)极端环境条件下制造的科学基础;(2)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交通与物流、社会安全相关科学问题;(3)数学与其他领域的交叉;(4)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5)空间探测和对地观测相关基础研究;(6)重大装备与重大工程中的基础科学问题;(7)防灾减灾的基础研究;(8)典型地区、行业循环经济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9)二氧化碳及硫、磷、氮、金属等重要元素的减排、分解与资源化的基础研究;(10)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 《规划纲要》提出基础研究未来十五年的目标是在世界科学发展前沿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为此,973计划设立重要科学前沿领域,围绕科学前沿重大问题进行重点部署,鼓励和支持原创性研究,孕育更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努力在世界科学前沿形成我国的优势领域,增强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重要科学前沿领域重点部署:对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和重大影响的前沿研究;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可能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前沿研究;能充分体现我国优势与特色,有利于迅速提升我国基础科学国际地位的前沿研究。重点支持以下类型的研究:(1)经过科学基金培育、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前沿研究;(2)基于重大科学工程开展的科学前沿研究;(3)基于重大国际合作计划开展的科学前沿研究;(4)需要重点部署的前瞻性基础研究。

创新型国家的本质

昔者
鳄鱼河
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社会中保持强大竞争力的国家。它主要与依靠自身丰富自然资源增加国家财富,以及主要依附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和技术的国家相区别。按照现在权威的表述,创新型国家应至少具备以下4个基本特征:一是,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在2%以上;二是,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四是,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国家创新能力目前大多用创新综合指数来评价。创新综合指数指标体系一般包括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两大类,在这两类指标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有:(1)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研发人员数量;(3)对外技术依存度;(4)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5)本国人专利年度授权量等。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重点跨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加快我国科技发展的有效途径;支撑发展,从现实紧迫需求出发,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现实要求;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长期根本任务。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 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国把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根据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同方式,世界上的国家可分为三类:资源型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依附型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创新型国家,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1)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3)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4)创新产出高,是否拥有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区分创新型国家与非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志。人们往往用相关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指标从一个侧面来衡量国家的创新程度,一般来说,创新型国家的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逐步成为创新型国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如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把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