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古建筑主要研究哪几方面

巨蟹座
无漏
 中国古建筑  1、主要形式:殿、堂、亭、台、楼、榭、轩、阁、枋、廊。  2、主要样式: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卷棚、盔顶、录顶等。  3、主要特点: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青岛特色古建筑研究

茶之道
翔太
找青岛导游词 上面抄点

求 对古建筑的浅析论文

性分
其口虽言
  [1]古色添香 北国江南——王国顺古建筑作品掠影[J]. 吉林建筑设计,2004,(3).  [2]张炜,. 古建筑土坯墙体灌缝胶加固实验研究[J]. 西北建筑与建材,2002,(9).  [3]范章,. SV-Ⅱ灌缝胶及其在古建筑土坯墙体加固中的应用[J]. 西北建筑与建材,2003,(5).  [4]党建堂,. 仿古建筑琉璃瓦屋顶施工技术[J]. 西北建筑与建材,2003,(12).  [5]李清明,. 水乡古建筑[J]. 黄河文学,2011,(4).  [6]刘燕霞,. 浅析云浮市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J]. 丝绸之路,2011,(6).  [7]张辉,. 仿古建筑的设计应当体现四个价值[J]. 宝鸡社会科学,2006,(2).  [8]周燕玲,. 古建筑斗拱特征探析[J].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7,(2).  [9]古建筑装饰——吻兽[J]. 中国建材资讯,2008,(3).  [10]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J]. 中国建设教育,2009,(11).  [11]吴琳,. 谈古建筑保护的档案工作[J]. 广东档案,2009,(4).  [12]牛小强,. 鲁土司衙门古建筑群消防设计[J].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1,(4).  [13]刘燕,. 浅析中国古建筑中的装饰元素[J]. 大众文艺,2011,(7).  [14]史向红,. 关于传统的古建筑、仿古建筑与现代建筑创作的一些思考[J]. 建筑知识,2011,(4).  [15]姚佩歆,赵鸿铁,薛建阳,郝江华,. 侧脚对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2).  [16]陈弘,陈天声,. 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为主体的成因探析[J]. 江苏建筑,2011,(2).  [17]闫维明,张博,周乾,郭元君,. 古建筑榫卯节点抗震加固试验[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2).  [18]宋文强,秦书源,. 浅析浊漳谷地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与必要性[J]. 沧桑,2011,(2).  [19]邢照华,. 古建筑复原陈列的内容要素组合与展线布局探析[J]. 东南文化,2011,(1).  [20]肖旻,. 广府地区古建筑形制研究导论[J]. 南方建筑,2011,(1).  [21]潘影,. 古建筑的得名[J]. 人才资源开发,2011,(4).  [22]陆万里,程金新,. 古建筑普宁寺火灾数值模拟分析[J]. 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4).  [23]高大峰,曹鹏男,丁新建,. 中国古建筑简化分析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2).  [24]陈必锋,欧阳红玉,. 地域性古建筑测绘教学与分析[J]. 山西建筑,2011,(14).  [25]王昊,. 交通振动对石窟类古建筑的影响及对策[J]. 交通标准化,2011,(10).  [26]何圭雄,杨子江,. 孝感地区古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  [27]刘艳芬,. 论古建筑遗产的保护[J]. 建材技术与应用,2011,(3).  [28]曹勇,. 现代科技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J]. 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3).  [29]王剑飞,. 古建筑的防水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8).  [30]姜磊,程柳,. 顺峰山公园仿古建筑设计[J]. 热带建筑,2006,(3).  [31]安瑞,阎勇,. 谈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仿古建筑屋盖中的应用[J]. 陕西建筑,2006,(3).  [32]李海娜,翁薇,. 古建筑木结构单铺作静力分析[J]. 陕西建筑,2008,(2).  [33]武小鹏,. 古建筑维修中的质量控制[J]. 陕西建筑,2009,(8).  [34]武小鹏,. 浅谈西岳庙古建筑原有油漆彩画保护及修复[J]. 陕西建筑,2009,(9).  [35]吕俊杰,. 仿古建筑丝缝墙摆砌施工[J]. 陕西建筑,2010,(7).  [36]吕俊杰,. 仿古建筑唐式瓦屋面施工技术[J]. 陕西建筑,2011,(1).  [37]山西省稷山县发现一座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J]. 武汉文博,2008,(3).  [38]杨军,李国朋,. 浅谈“织金古建筑群”的保护价值及开发[J]. 乌蒙论坛,2008,(3).  [39]张智,. 织金古建筑群保护对策刍议[J]. 乌蒙论坛,2010,(4).  [40]杨勇,陈志伟,卢士鹏,李林安,. 古建筑平移中托换梁承载力测试技术的应用[J]. 天津建设科技,2011,(2).

为什么研究中国古建筑

香索
天下无之
我想是为了历史文化的记载传承和发扬,古建筑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本身的存在那是中国历史文化,必须传承下去

有没有研究中国古建筑的论坛?

荀子
矫言伪行
当然有 营造天地中国古建筑论坛是唯一的研究中国古建筑的论坛。http://www.yingzao.net/估计没有

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开拓者是:

糊涂虫
狗剩
  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  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占籍,使他对中国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当时,正是甲午之战和庚子赔款以后,中国屡受外国欺凌,这种环境培养了梁思成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他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梁思成在学习期间,不但学业优秀,而且兴趣广泛。他爱好美术和音乐,经常为校刊画插图,被聘为美术编辑,他参加学校的合唱队、军乐队,担任过乐队队长和第一小号手;他还爱好体育,喜欢踢足球。梁思成也很关心政治,五四运动时,他是清华学校“义勇军”等爱国组织的中坚分子。1923年5月,他去天安门广场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的纪念活动,在途中被军阀金永贵的汽车撞伤,左腿骨折,使他留学美国不得不推迟一年。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他刻苦好学,尤其对西方文化和建筑历史有特殊爱好。他自己说是用“笨功夫”到图书馆博览群书,研究古代历史,参观占代文物,把著名占建筑一个个默画下来,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1939年,又搬到四川省南溪县的李庄乡下,这时,营造学社的经费来源断绝,有时连工资也发不出。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率领营造学社的少数同仁坚持在抗日战争后方继续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日战争的胜利191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7年,被中国政府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顾问。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一直以高度热情参加了各项建设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梁思成还积极参加了国家的政治领导活动,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代会常务委员。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病逝于北京。

有没有研究中国特色古建筑及其建造方法(比如古城墙,地坑,四合院,福建围楼,江南庭院等)的书籍

诚明
打烂仗
有关中国古建筑的书籍:入门级: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历史方面:《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中国古代建筑史》(傅熹年)技术方面:《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设计构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傅熹年),《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马炳坚),《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望采纳

古建筑书籍哪里的最全

此予宅也
不设房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 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 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pdf 精装 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44、《佛教建筑与地理风水》.pdf   4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pdf【有原书】   4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pdf【有原书】   47、《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pdf【有原书】   48、《建筑考古学论文集》.pdf—杨宏勋   49、《刘敦桢文集》.pdf第一卷   50、《传统灰作基本操作与应用之研究》.pdf   51、《仿古建筑施工实用技术》.pdf   52、《风水理论研究》.pdg—王其亨【有原书】   53、《古代大木作静力初探》.pdf—王天【有原书】   54、《古建筑勘查与探究》.pdf—张驭寰   55、《古文物称谓图典》 .pdf   56、《华严寺》.pdf【有原书】   57、《绘图鲁班经》.pdf   58、《匠学七说》.pdf—张良皋   59、《美的历程》.pdf(插图本珍藏本)—李泽厚   60、《麦地里的飞檐》.doc【有原书】   61、《清代匠作则例》.pdf 第一卷—王世襄   62、《明式家具萃珍》.pdf—王世襄   63、《明式家具研究》.pdf—王世襄   64、《明式家具珍赏》.pdf—王世襄   65、《髹饰录解说》.pdf: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修订版)—王世襄【有原书】   66、《中国古代门窗》.pdg—马未都   67、《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pdf—田家青.pdf   68、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   《营造法式》解读-密码材栔双全的QQ号   69、《园综》—陈从周   70、《中国园林鉴赏辞典》.pdf—陈从周【有原书】   71、《苏州古典园林》.pdg—刘敦桢   72、《乡土建筑装饰艺术》.jpg—楼庆西   73、《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楼—覃力   74、《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门—覃力   75、《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弄—张锡昌   76、《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墙—尹文 .pdf   77、《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台—韦明铧.pdf   78、《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亭—覃力 .pdf   79、《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园—陈从周.pdf   80、《山东寺庙塔窟》.pdf—赵浦根   81、《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pdf   82、《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pdf--一丁 雨露 洪涌   83、《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8 私家园林   84、《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2 佛教建筑 (一 北方)   85、《中国古代建筑文献注译与论述》.pdf—李书钧   86、《不只中国木建筑》.pdg—赵广超   87、《弘一大师全集》.pdf·第9册:书法卷.djvu   88、《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沈从文【有原书】   89、《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pdf   90、《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pdf   91、《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漆艺.pdf   92、《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药炮制.pdf   93、《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雕塑.pdf   94、《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pdf   95、《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刘致平.pdf   《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原状的探讨》.jpg付熹年 (文物1973.7)   中国古代建筑代表博物馆   中国古建筑精粹电子书   中国古建筑图谱   中国全史   《汉语大字典》   《康熙字典》   唐_北宋木结构建筑_平面尺寸_之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二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四卷 第三、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三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二期 【有原书】     1《文物建筑》第一辑 河南古建 【有原书】     2 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 【有原书】     3 东方建筑研究 (上册) (超星)     4 东方寺庙明珠:南禅寺、佛光寺 (超星)     5 敦煌家具资料     6 佛像艺术造型     7 古建筑保护与研究 【有原书】(超星)     8 建筑历史研究 第一辑 【有原书】(超星)     9 江南园林志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0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 【有原书】(超星)     11 刘敦桢文集 (一) (超星)     12 刘敦桢文集 (二) (超星)     13 刘敦桢文集 (三) 【有原书】(超星)     14 凝固的艺术魂魄:晋东南地区早期古建筑考察 (超星)     15 曲阜孔朝建筑 【有原书】(超星)     16 园冶注释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7 中国古代高建筑 (超星)     18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彩画     19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雕刻     20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装修     21 中国古建探微 (超星)     22 中国古建筑 (超星)     23 中国古建筑百问 (超星)     24 中国古建筑全览 (超星)     25 中国江南禅宗寺院建筑 (超星)     26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一卷 (超星)     27 中国民族建筑 第二卷 (超星)     28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三卷 (超星)     29 中国民族建筑 第四卷 (超星)     30 中国民族建筑 第五卷 (超星)     31 佛教寺院考古.pdf     32 城记.pdf 【有原书】      33 佛教石窟考古.pdf     34 宫殿考古通论.pdf     35 故宫辞典.pdf     36 汉代画像石_吴曾德_文物出版社1984.pdf     37 汉字古音手册.PDF     38 建筑历史与理论     39 建筑书籍-中国古建筑小品.pdf     40 林徽因文存+建筑     41 明代南京寺院研究.pdf     42 明清室内陈设.朱家溍.紫禁城出版社.2004.pdf     43 秦汉瓦当.pdf     44 四川汉代画象砖艺术.pdf     45 唐代长安辞典.pdf     46 隋唐两京丛考     47 隋唐两京坊里谱.杨鸿年.     48 天一阁藏本:明鲁般营造正式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pdf     49 闲情偶寄.pdf     50 正在消失的建筑.pdf     51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pdf     52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有原书】     53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pdf     54 中国古典建筑装饰图案选.pdf     55 中国石窟寺研究 宿白 文物出版社 1996年8月第1版.pdf     56 梓室余墨_陈从周随笔.pdf     57 长城.djvu     58 明十三陵.djvu     59 颐和园.djvu     60 老宅第.djvu     61 老牌坊.djvu     62 老书院.djvu     63 老门楼.djvu     64 老戏台.djvu     65 老楼阁.djvu     66 宋陵石雕纹饰.djvu     67 山西.djvu     68 中国民居.djvu     69 中国园林.djvu     70 避暑山庄.djvu     71 晋祠揽胜.djvu     72 日本传统艺术 第四卷 浮世绘.djvu     73 园林史.djvu     74 屋宇春秋 山西老宅院.djvu     75 圆明园.djvu     76 阳光下的雕花门楼:武夷古民居的记忆.djvu     77 八百年的村落——培田纪行.djvu     78 徽州.djvu     79 走遍中国 南京.djvu     80 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djvu     81 古城记:失落文明的兴与衰.djvu     82 江南六镇.djvu     83 大壮·适形 中国建筑·匠意 (超星)     84 建筑十书 【有原书】(超星)     85 中国古建筑百问     86 洛阳伽蓝记     87 长物志校注     88 中国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 第一集 建筑部分 (超星)     89 中国古建筑艺术 (第1~4册) 【不全】 (超星)     90 梁思成建筑画     91 隋唐宫廷建筑考     92 中国文物考古辞典          《考古》杂志1955年1~6期及1991、1993~1998全年     《文物》杂志1959~2000共152期           文物五○○期总目索引 1950.1-1998.1.pdf                             1 繁峙岩山寺.pdf(不全)   2 中国古亭.pdf   3 中国古亭.pdf   4 佛宫寺释迦塔和崇福寺辽金壁画.djvu   5 中国古建筑定额与预算.pdf   6 中国建筑史图录(梁思成).pdg   7 中国江南古建筑装修装饰图典.pdg   8 《中国建筑史》——伊东忠太.pdf【有原书】   9 平遥古城与民居.pdf【有原书】   10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pdf【有原书】   11 怎样鉴定古建筑.pdf【有原书】   12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pdg   13 _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   14 明式家具珍赏   15 盛京宫殿建筑   16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   17 中国建筑彩画图集(何俊寿)【有原书】   18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THE ART OF SUZHOU CLASSICAL GARDEN.pdf   19 永诀的建筑.pdf   20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上.pdf   21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pdf   22 紫禁城宫殿.pdf    23 中国藏传佛教白描图集.pdf   24 _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   25 红木小件.pdf   26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pdf   27 苏州香山帮建筑.pdf   28 永诀的建筑.pdf   29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林洙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djvu 另:《建筑史论文集》【有原书】、《古建园林技术》【有原书】、《建筑历史研究》等相关散篇论文 目录如下1、_材分八等_在建筑史上的意义.pdf2、_礼制建筑_求解.pdf3、_应县木塔_读后札记.pdf4、_营造法式_版本及其流布述略.pdf5、_营造法式_变造用材制度探析.pdf6、_营造法式_变造用材制度探析下.pdf7、_营造法式_殿阁地盘分槽图新探.pdf8、_营造法式_瓦作制度初探.pdf9、_营造法式_中厦两头造出际制度释疑.pdf10、_营造法式_中翼角檐细部处理及起翘探讨.pdf11、_营造法式小木作_几种门制度初探.PDF12、《“礼制建筑”求解》——方晓风.pdf13、《北京故宫修复测绘研究》.pdf14、《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的确立及其原生形态》徐伯安.pdf15、《营造法式》变选用材制度探析.pdf16、《营造法式》变造用材制度探析(Ⅱ).pdf17、《营造法式》中的翼角构造初探.PDF18、《中国古建筑文献指南》简介.pdf19、2006年_最重要的建筑经典记忆_议梁思成_省略_诞辰105周年及中国营造学社的.pdf20、宝山灵泉寺大住圣窟浮雕艺术初探.pdf21、保存完好的“样式雷”古建筑群——清西陵.pdf22、北宋《营造法式》中的木雕艺术.PDF23、边靖楼修缮设计上.PDF24、崇福寺小召牌楼构制初探.PDF25、春秋至六朝麒麟的演变研究.pdf26、从莫高窟壁画看唐五代敦煌人的坐具和饮食坐姿_上_.pdf27、从莫高窟壁画看唐五代敦煌人的坐具和饮食坐姿_下_.pdf28、从驼峰与墓股的比较看中日古代建筑的源流和发展关系.pdf29、从帐形龛饰到帐形龛_北朝石窟中一个被忽视的问题.pdf30、定兴慈云阁修缮记.PDF31、定州开元寺塔塔刹发现一批文物.PDF32、斗栱的结构起源与《营造法式》──_铺作_与_跳铺之作_辨析.PDF33、斗栱——李学武.PDF34、枓栱的结构,起源,与《营造法式》——“铺作”与“跳,铺之作”辨析.pdf35、独具魅力的古建珍品——榆次城隍庙.PDF36、独乐寺观音阁_山门的大木作制度_上_.pdf37、独乐寺观音阁_山门的大木作制度_下_.pdf38、独乐寺观音阁壁画调查.PDF39、独乐寺辽代建筑结构分析及计算模型简化.pdf40、对清东陵裕陵地宫棺位问题的探讨.PDF4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应只把注意力投放到建筑_物_的研究上.pdf42、敦煌北朝石窟形制诸问题.pdf43、敦煌壁画中的胡床家具_一_.pdf44、敦煌雕塑.pdf45、敦煌火珠图像探微.pdf46、佛光寺东大殿实测数据解读.pdf47、抚宁境内明长城敌台的建筑形制.PDF48、甘肃张掖大佛寺大佛殿的建筑特征.PDF49、高安回澜塔.PDF50、高层古建筑木结构——应县木塔现状结构评价.pdf51、古代的椅和凳.pdf52、古代建筑的设计技术及其比较_试论从_营造法式_至_工程做法_建筑设计技术的演变和.pdf53、古代建筑生产的制度与技术_宋_营造法式_与日本_延喜木工寮式_的比较.pdf54、古代营建技术中的_样_造_作_.pdf55、古建瑰宝——千年古刹独乐寺——杨作瑞.pdf56、古建瑰宝永乐宫.PDF57、古建门种种.pdf58、古建上的主要装饰纹样.PDF59、古建筑角梁构造与翼角生起略述.PDF60、古建筑结构研究十八年.pdf61、古太原晋阳建筑文化浅析.PDF62、故城县庆林寺古塔.PDF63、关于_营造法式_的研究.pdf64、关于对山西应县木塔保护工程抬升修缮方案的意见.pdf65、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一_.pdf66、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二_.pdf67、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三_.pdf68、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四_.pdf69、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若干问题的探讨_五_.pdf70、关于唐宋单檐木构建筑平立面比例问题的一些初步探讨.pdf71、关于元上都宫城北墙中段的阙式建筑台基.PDF72、广东澄海龟山汉代建筑遗址.PDF73、汉代高台建筑技术研究.pdf74、汉代及其以前的建筑基础.pdf75、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_之二_斗栱之分类_柱头铺作_转角铺作_补间铺作.pdf76、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_之三_柱_础_梁枋_平坐腰檐.pdf77、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_之一_斗栱.pdf78、何谓《营造法式》之_槽_.PDF79、河北赤城县古塔调查.PDF80、河北涞源阁院寺文殊殿建筑年代鉴别研究.pdf81、河北辽代古塔建筑艺术初探.PDF82、河北玉田净觉寺调查报告.PDF83、河北赵县西林寺塔.PDF84、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PDF85、黑龙江省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PDF86、胡床杂考_敦煌壁画家具研究之三.pdf87、华夏古建筑的“活化石”--承启楼.pdf88、换个方法拍“古建”.pdf89、霍州署元代大堂.PDF90、基于AutoCAD的中国木构古建筑的三维重建.pdf91、基于CAD与GIS集成的仿唐古建筑景观的三维重建方法.pdf92、济渎庙寝宫建筑研究.PDF93、蓟县独乐寺出土的唐代纪年经幢.PDF94、蓟县独乐寺出土的唐代纪年经幢.PDF95、简述汉画建筑脊饰的文化意象.pdf96、江苏六朝画像砖研究.pdf97、江西樟树临江文物调查.PDF98、金狮床考_敦煌壁画家具研究之二.pdf99、晋城青莲寺塔幢建筑分析.PDF100、晋祠圣母殿研究.pdf101、晋祠献殿.PDF102、晋东南歇山建筑的梁架做法综述与统计分析_晋东南地区唐至金歇山建筑研究之一.pdf103、开善寺大雄宝殿修缮工程设计深化与现场实施.pdf104、开元观古建筑初探.PDF105、克孜尔石窟前的木构建筑.PDF106、梁思成建筑画.pdf107、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坞壁.pdf108、两周礼器制度研究.pdf109、辽金珍品塞外巨刹──山西大同华严寺.PDF110、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PDF111、灵岩寺石刻造像考.PDF112、六朝瓦当的发现及初步研究.pdf113、龙在古建器具上的装饰形式.PDF114、隆兴寺宋代木雕立式弥勒像的修复.PDF115、隆兴寺天王殿的建筑时代及复原设想.PDF116、楼阁建筑构成与逐层副阶形式.pdf117、甪直保圣寺大殿复原探讨.PDF118、绿水苍柏话晋祠.PDF119、略论北京的古建牌楼.pdf120、略议陈明达先生的中国古代木构发展史研究.pdf121、论明代建筑之斗栱用材等级.PDF122、米兰佛寺考.PDF123、明代建筑油饰彩画要点.PDF124、南朝帝王陵寝初探.PDF125、南方上昂与挑斡作法探析.pdf126、南京朝天宫冶城阁设计.PDF127、南京出土六朝兽面纹瓦当再探.pdf128、南京出土六朝瓦当初探.pdf129、南京图书馆馆藏清抄本《营造法式》考略.PDF130、南京钟山二号寺遗址出土南朝瓦当及与南朝上定林寺关系研究.pdf131、宁安兴隆寺建筑概述.PDF132、牌坊建筑文化初探.PDF133、平顺荐福寺遗址出土的佛教石造像及龙门寺部分造像.PDF134、铺作·出跳·枓科及其它.PDF135、普救寺原状考.pdf136、千古一刹佛光寺.PDF137、浅识宋材份制与清斗口制.PDF138、浅谈电视节目中古建筑与古文物的拍摄技巧.pdf139、浅谈历代的床和席.pdf140、清朝祖陵——永陵.pdf141、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一_.pdf142、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二_.pdf143、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三_九檩歇山转角前后廊单翘单昂斗科斗口三寸大木做法.pdf144、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四_.pdf145、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五_.pdf146、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六_.pdf147、清式木构建筑的节点和榫卯1.pdf148、清式木构建筑的节点和榫卯2.pdf149、日本古代寺院建筑瓦屋面及与我国唐代屋面作法的联系.pdf150、山东临淄出土一件汉代人物圆雕石像.PDF151、山西古牌楼浅析.PDF152、山西晋城碧落寺石窟调查记.PDF153、山西陵川西溪真泽二仙庙.PDF154、山西省夏县司马光墓余庆禅院的建筑.PDF155、山西现存早期木结构建筑区域特征浅探上.PDF156、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梁思成.pdf157、山西应县木塔的尺度规律.pdf158、山西应县木塔应当怎样修_.pdf159、陕西白水北宋妙觉寺塔基及地宫的发掘.PDF160、绳床及相关问题考_敦煌壁画家具研究之一.pdf161、试从北宋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分析江南技术对《营造法式》的影响.PDF162、试从初祖庵大殿分析江南技术对《营造法式》的影响.PDF163、试论_材分八等_的数理渊源.pdf164、试论_营造法式_中的定向_定平技术.pdf165、是比例关系还是模数关系_关于法隆寺建筑尺度规律的再探讨.pdf166、数码摄影技巧:古建筑掠影.pdf167、宋《营造法式》大木作设计模数论.pdf168、宋《营造法式》垒造窑制度初探.PDF169、宋代官方建筑设计考述.pdf170、宋代建筑地面与墙体营造技术.pdf171、宋代建筑基础营造技术(1).pdf172、宋代建筑台基营造技术.pdf173、宋代建筑瓦屋面营造技术.pdf174、宋代营造工程管理制度.pdf175、宋式彩画设计.pdf176、泰州城隍庙建筑修缮方案设计.pdf177、谈_树_的文化功能_顾恺之_洛神赋_与砖画_竹林七贤_中_树_的比较.pdf178、唐_北宋木结构建筑_平面尺寸_之分析.pdf179、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复原研究报告_上_再论含元殿的形制.pdf180、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复原研究报告_下_再论含元殿的形制.pdf181、唐代彩画及宋_营造法式_彩画制度.pdf182、唐代门窗形制考_以唐诗及相关文献史料为据.pdf183、唐风建筑斗栱初探.pdf184、唐风建筑斗栱初探下.PDF185、唐宋单体建筑之面阔与进深如何确定.pdf186、唐宋古建筑尺度规律研究.pdf187、唐宋园林之瑰宝.PDF188、天津大悲禅院大雄宝殿施工技术.PDF189、伟大创造时代的宋代建筑.pdf190、文水则天圣母庙后殿结构分析.PDF191、文物五○○期总目索引 1950.1-1998.1.pdf192、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的确立及其原生形态.pdf193、我国现存最早的转轮藏──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浅析.PDF194、斜栱演变及普拍枋的作用.PDF195、新发现的一批_斗栱分件图_.pdf196、兴洲行宫考.PDF197、邢台天宁寺前殿始建年代初议.PDF198、衙门建筑源流及规制考略.PDF199、扬州鉴真大和尚纪念堂设计方案.pdf200、阳泉关王庙大殿.PDF201、疑义相与析──读《斗栱的结构起源与〈营造法式〉》.PDF202、以管窥豹犹有一得.PDF203、以管窥豹犹有一得_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木大作营造尺及比例初探.pdf204、有关大住圣窟与三阶教的关系问题.pdf205、榆社郝壁村寿圣寺山门时代考.PDF206、云冈石窟建筑特征的镜头诠释.PDF207、正定广惠寺华塔建筑年代问题新探.PDF208、正定广惠寺华塔内的二尊唐开元年白石佛造像.PDF209、中国传统建筑翼角处理.pdf210、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pdf211、中国古代木构楼阁的建筑构成探析.pdf212、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pdf213、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_续_.pdf214、中国明代木质古建西安鼓楼彩绘的分析研究.pdf215、中原古刹-河南省香严寺.pdf216、追寻古典的美丽.PDF217、追寻历史足迹——用数码相机拍摄古建筑(2).pdf218、涿州智度寺塔初探.PDF219、作庭记译著与研究 张十庆.pdf

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

画下去
大劈棺
中国古建筑的创保护一 揭示出我国古建筑在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巨大价值,同时进行广泛宣传,唤起社会各界对古建筑的重视。二 历史文化名城的确定和公布,是我国古建筑保护的第二次重大发展,也可称为第二个里程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施,是文物保护工作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 倡导“历史文化名城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学术讨论会”的召开,,我们开始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角度综合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问题,这是对历史文化名城(包括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建设一次重大意义中国古建筑的创新我们不可能在前代人的思想上停留,只有取他们的精华,然后再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东西,中国的建筑业才会日新月异。这是我所认为的,也希望得到大家的共识他回答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