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有哪些偏向经济或上层的刊物?

而弃规矩
河广
  有些刊物是内部要参,一般人看不到;有些是需要专门订购,不对外发行(例如决策要参);公开发行的核心刊物如下: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简明目录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  第二编 经济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第四编 自然科学  第五编 医药、卫生  第六编 农业科学  第七编 工业技术  对中国(不含港、澳、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一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  中信所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排名包括SCI、Ei、ISTP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量等项指标。最后一项指的是各单位在《引证报告》收编的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数。《引证报告》以1400多种中、外文科技类期刊作为统计源,报告的内容是对这些期刊进行多项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目前,有些大学评定职称就是按照这个标准认定的核心期刊。  《要目总览》每4年出版一期,1996年出版了第二版,2000年出了第三版。2004年是第三版。《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2000年版本收录核心期刊1500余种,2004年版本收录1798种(总计在12000种刊物中筛选而来)。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江汉论坛 10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浙江学刊 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求是学刊 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 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中州学刊 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 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 31南京社会科学 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齐鲁学刊 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39江西社会科学 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学术论坛 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6广东社会科学 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山东社会科学 62探索 63学术交流 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8北方论丛 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宁夏社会科学 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云南社会科学 79长白学刊 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江淮论坛 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4河南社会科学 85内蒙古社会科学 86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7甘肃社会科学 88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9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0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1晋阳学刊 9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4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5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6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7贵州社会科学 98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9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B(除B9)哲学类核心期刊表  1哲学研究 2心理科学 3心理学报 4哲学动态 5自然辩证法研究 6孔子研究 7自然辩证法通讯 8心理学动态(改名为:心理科学进展)9中国哲学史 10道德与文明 11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2现代哲学 13心理发展与教育14心理学探新 15周易研究  B9宗教类核心期刊表  1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法音 4敦煌研究 5中国宗教 6佛教文化 7中国穆斯林 8世界宗教文化  C8统计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统计 2统计研究 3统计与决策 4数理统计与管理  C91社会学类核心期刊表  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妇女研究论丛 4中国社会保障  C92人口学类核心期刊表  1人口研究 2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 5人口与计划生育  C93管理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行政管理 2管理世界 3领导科学 4中外管理 5管理科学学报  C96人才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人才  C95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表  1民族研究 2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贵州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研究 5黑龙江民族丛刊 6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回族研究 8世界民族 9中国民族 10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云南社会科学 12青海民族研究 13西北民族研究 14满族研究15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6内蒙古社会科学  17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D1,3,5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表  1世界经济与政治 2现代国际关系 3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4欧洲(改名为:欧洲研究)5国际问题研究 6当代亚太 7国外理论动态 8美国研究 9当代世界 10西亚非洲 11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2国际展望 13国际论坛 14国际观察 15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6和平与发展 17拉丁美洲研究 18日本学刊 19东南亚研究 20国外社会科学  D2,4,6中国政治类核心期刊表  1政治学研究 2求是 3中国行政管理 4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了望 6社会主义研究 7教学与研究(北京)8毛泽东思想研究 9党的文献 10马克思主义研究 11青年研究 12中国青年研究 13探索 14党建研究(北京) 15中共党史研究 16学习与探索 17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18社会科学研究 19理论前沿 20理论探讨 21新视野 22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3求实24理论与改革 25科学社会主义 26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8工会理论与实践 29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30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31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32理论学刊 3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34妇女研究论丛 35党政论坛 36理论导刊 37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38理论探索 39半月谈 40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41中国青年 42公安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D9法律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法学 2法学研究 3法学 4法学评论 5中外法学 6现代法学 7法商研究 8法律科学 9法学家 10政法论坛11人民检察 12河北法学 13法制与社会发展 14政治与法律 15环球法律评论 16比较法研究 17法学杂志 18当代法学 19人民司法 20法律适用 21法学论坛  E军事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军事科学 2军事经济研究 3国防大学学报 4政工导刊 5军事史林 6军事历史研究 7世界军事 8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9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第二编 经济  F综合性经济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经济研究 2管理世界 3经济学动态 4改革 5经济学家 6世界经济 7财贸经济 8财经研究 9经济科学 10宏观经济研究 11财经问题研究 12经济评论 13当代财经 14当代经济科学 15经济管理 16当代经济研究 1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8南开经济研究 19经济问题 20经济问题探索 21现代财经 22上海经济研究 23财经科学 24国际经济评论 25外国经济与管理 26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7经济纵横 28中国经济问题 29经济与管理研究 30中国经济史研究 31经济经纬 32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33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34生产力研究  Fll世界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1世界经济 2世界经济与政治 3世界经济研究 4国际经济评论 5外国经济与管理 6国际贸易问题 7国际贸易 8当代亚太 9亚太经济 10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1现代国际关系 12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3世界经济文汇  F12,2(除F23,27)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类核心期刊表  1改革 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上海经济研究 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5经济体制改革 6中国经济问题 7特区经济 8开放导报 9南方经济 10宏观经济管理 11中国改革 12中国劳动 13城市发展研究 14城市问题 15国际经济合作 16改革与战略 17中国流通经济 18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  F23会计类核心期刊表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财会月刊 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 6审计与经济研究 7中国审计 8中国农业会计 9广西会计 10中国会计电算化 11财会研究(兰州)12事业财会 13财经理论与实践 14会计之友  F3农业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农业现代化研究 5农业技术经济 6林业经济 7中国土地科学 8林业经济问题 9生态经济 10农业经济 11调研世界 12乡镇企业研究 13中国农垦经济 14农村经济 15乡镇经济 16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7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18世界农业 19农村经济导刊  F4/6(含F27)工业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工业经济 2管理世界 3经济管理 4经济研究 5改革 6外国经济与管理 7经济问题探索 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9企业管理 10企业经济(南昌) 11汽车与配件 12中国建材 13煤炭经济研究 14中国电业 15建筑经济 16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7企业活力 18上海企业 19集团经济研究 20管理现代化 21经营与管理 22国有资产管理 23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24工业技术经济 25电力需求侧管理 26铁道经济研究 27交通企业管理 28旅游学刊 29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  F7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1国际贸易问题 2商业研究 3国际贸易 4商业经济与管理 5财贸经济 6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消费经济 8国际经贸探索 9商业时代 10国际经济合作 11国际商务研究 12价格理论与实践 13中国商贸 14商场现代化 15江苏商论 16销售与市场 17商业经济文荟 18中国物价 19中国市场 20财贸研究 21价格月刊  F81财政类核心期刊表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税务与经济 4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5财贸经济 6中国财政 7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8财经问题研究 9涉外税务 10财经论丛 11财经研究 12中国税务 13当代财经 14财经科学 15江西财税与会计 16财会研究(兰州)  F82/83/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类核心期刊表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证券市场导报 4证券研究 5金融论坛 6保险研究 7金融理论与实践 8上海金融 9财经理论与实践 10金融与经济 11浙江金融 12武汉金融 13中国金融 14西南金融 15南方金融 16现代金融 17农村金融研究 18国际金融 19银行家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G20 信息与传播类核心期刊表  1 现代传播 2 当代传播  G21 新闻学、新闻事业类核心期刊表  1国际新闻界 2新闻记者 3新闻通讯(改名为:传媒观察)4新闻与传播研究 5中国记者 6新闻战线 7新闻与写作 8新闻界 9新闻爱好者 10新闻大学 11新闻知识 12新闻实践  G22广播、电视事业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 电视研究  G23 出版事业类核心期刊表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中国出版 4编辑之友 5出版发行研究 6编辑学刊 7出版广角 8读书 9中国图书评论 10科技与出版  G25,35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大学图书馆学报 4情报学报 5图书馆杂志 6情报科学 7图书馆建设 8图书馆 9情报杂志 10图书馆论坛 11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2情报资料工作 13情报理论与实践 14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5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6图书情报知识 17现代情报  G27 档案学类核心期刊表  1档案学通讯 2中国档案 3档案学研究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档案管理 7兰台世界 8山西档案 9档案 10北京档案 11上海档案 12四川档案 13湖南档案(该名为:档案时空)  G3科学、科学研究类核心期刊表  1自然辨证法研究 2科研管理 3科学学研究 4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5中国科技论坛 6中国软科学 7自然辨证法通讯 8科学管理研究 9研究与发展管理 10科技进步与对策11科学新闻 12科技管理研究 13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G4综合性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1教育研究 2教育理论与实践 3比较教育研究 4全球教育展望 5教育评论 6中国教育学刊 7外国教育研究 8人民教育 9教学与管理 10教育探索 11教育与经济 12教育科学 13江西教育科研 14辽宁教育研究 15教育导刊 16上海教育科研 17山东教育科研(改名为:当代教育科学)18教育研究与实验 1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G61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1学前教育研究 2幼儿教育 3学前教育 4早期教育  G62/63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1课程、教材、教法 2中小学管理 3语文教学通讯(分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和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4学科教育 5外国中小学教育 6历史教学 7上海教育 8中小学教师培训 9小学语文教学 10小学教学研究 11思想政治课教学 12天津教育 1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14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5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6英语辅导(与疯狂英语合并为:英语辅导、疯狂英语)17中小学外语教学 18数学通报 19中学物理.高中版 20生物学教学  G64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中国高教研究 6江苏高教 7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改名为:教师教育研究)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9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现代大学教育 12高校理论战线 13高教探索 1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G71/79各类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成人教育 2教育与职业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4中国电化教育 5中国远程教育 6电化教育研究 7成人教育 8中国特殊教育 9北京成人教育(改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10父母必读 11继续教育  G8 体育类核心期刊表  1体育科学 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4体育与科学 5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6体育学刊 7中国体育科技 8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9体育文化导刊 10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1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H0/2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语文 2语言教学与研究 3民族语文 4语言文字应用 5汉语学习 6语言研究 7中国翻译 8世界汉语教学 9古汉语研究 10方言 11当代语言学 12语文研究 13语文建设 14修辞学习 15语言与翻译 16上海科技翻译 17中国科技翻译  H3/9外国语类核心期刊表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与外语教学 4外语界 5现代外语 6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7外语学刊 8外语教学 9外语研究 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1中国俄语教学  I1,I3/7世界文学类核心期刊表  1 外国文学评论 2外国文学研究 3国外文学 4外国文学 5俄罗斯文艺 6当代外国文学 7世界文学 8译林  I20文学理论类核心期刊表  1文学评论 2文艺研究 3文学遗产 4文艺理论研究 5鲁迅研究月刊 6当代作家评论 7文艺争鸣 8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9小说评论 10新文学史料 11中国比较文学 12明清小说研究 13文艺理论与批评 14文艺评论 15红楼梦学刊 16南方文坛 17中国文学研究 18名作欣赏  I21/29文学作品类核心期刊表  1人民文学 2收获 3十月 4当代 5上海文学 6中国作家 7钟山 8清明 9山花 10北京文学 11解放军文艺 12时代文学 13青年文学 14长江文艺 15长城 16天涯 17大家 18作家杂志 19散文 20民族文学 21山东文学 22诗刊 23花城  J综合性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1文艺研究 2艺术百家 3民族艺术  J2,3,5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类核心期刊表  1美术研究 2美术 3美术观察 4装饰 5书法研究 6美术&设计 7世界美术 8中国书法  J4摄影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1大众摄影 2中国摄影  J6音乐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音乐学 2音乐研究 3中国音乐 4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5人民音乐 6黄钟 7音乐艺术  J7舞蹈类核心期刊表  1舞蹈 2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J8戏剧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1戏剧艺术 2中国戏剧 3戏剧 4剧本 5戏曲艺术 6戏剧文学 7中国京剧 8四川戏剧 9上海戏剧  J9电影、电视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1电影艺术 2当代电影 3世界电影 4中国电视 5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6电影文学 7电影 8电影评介 9电影新作 10当代电视  K(除K85)历史类核心期刊表  1历史研究 2世界历史 3史学月刊 4中国史研究 5近代史研究 6中共党史研究 7史学理论研究 8中国文化研究 9文史哲 10清史研究 11当代中国史研究 12抗日战争研究 13史学集刊 14中国史研究动态 15中华文化论坛 16民国档案 17安徽史学 18历史档案 19史学史研究 20史林 2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2西域研究 23中国农史 24文献  K85文物考古类核心期刊表  1文物 2考古 3考古学报 4考古与文物 5东南文化 6农业考古 7中原文物 8北方文物 9华夏考古 10江汉考古 11敦煌研究 12故宫博物院院刊  第四编 自然科学  N/Q,T/X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表  1科学通报 2中国科学.A辑,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分成:中国科学.A辑,数学和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天文学) 3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9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10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11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12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3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14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 16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改名为:天津大学学报)17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8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1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2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4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6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8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9自然科学进展 30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31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33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34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5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37高技术通讯 3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39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0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41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应用科学学报 43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4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46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47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9北京化工大学学报(改名为: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0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52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54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6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57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9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61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2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64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6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6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9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70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9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0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82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83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85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86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名为:兰州理工大学学报)88桂林工学院学报  N自然科学总论类核心期刊表  1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系统工程 3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4系统工程学报 5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6自然辨证法研究 7科学 8管理科学学报 9自然科学史研究 10自然杂志 11科学技术与辨证法 12中国科学基金 13中国科技史料  O1数学类核心期刊表  1数学学报 2数学年刊.A辑 3应用数学学报 4计算数学 5数学进展 6数学研究与评论 7系统科学与数学 8数学物理学报 9应用概率统计 10工程数学学报 11应用数学 12数学杂志 13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 14模糊系统与数学 15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16数学季刊 17工科数学(改名为:大学数学)18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19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20运筹学学报 21数学教育学报  O3力学类核心期刊表  1力学学报 2应用数学和力学 3计算力学学报 4力学进展 5固体力学学报 6力学与实践 7应用力学学报 8工程力学 9爆炸与冲击 10空气动力学学报 11实验力学 12工程热物理学报 13振动工程学报 14力学季刊 15振动与冲击 16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17航空学报 18机械强度  O4物理类核心期刊表  1物理学报 2光学学报 3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4光子学报 5中国激光 6物理 7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8半导体学报 9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0强激光与粒子束 11量子电子学报 12物理学进展 13声学学报 14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15发光学报 16核技术 17大学物理 18金属学报 19低温物理学报 20无机材料学报 21高压物理学报 22材料研究学报 23波谱学研究 24量子光学学报 25化学物理学报 26计算物理 27人工晶体学报 28光学技术 29原子核物理评论  O6化学类  1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分析化学 3化学学报 4化学通报 5中国科学.B辑,化学 6物理化学学报 7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8催化学报 9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10应用化学 11高分子学报 12有机化学 13无机化学学报 14分析试验室 15色谱 16冶金分析 17分子催化 18分析测试学报 19化学物理学报 20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1化学试剂22结构化学 23化学研究与应用 24化学进展  P1天文学类  1天文学报 2天文学进展 3云南天文台台刊  P2测绘学类  1测绘学报 2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3测绘通报 4地图 5遥感学报 6地壳形变与地震(改名为: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7测绘科学 8测绘学院学报  P3地球物理学类  1地球物理学报 2地震学报 3地震 4地震地质 5中国地震 6空间科学学报 7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8西北地震学报 9地震研究 10地球物理学进展 11水文  P4大气科学(气象学)类  1气象学报 2大气科学 3高原气象 4气象 5应用气象学报 6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7热带气象学报 8气候与环境研究 9气象科学  P5地质学类  1地质论评 2地质学报 3地球科学 4地学前缘 5岩石学报 6沉积学报 7地球化学 8矿床地质 9地质科学 10第四纪研究 11地球学报 12矿物学报 13地质地球化学 14地质科技情报 15地质与勘探 16现代地质 17成都理工学院学报(改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8地球科学进展 19中国区域地质(并入:中国地质)20高校地质学报 21长春科技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2地层学杂志 23古生物学报 24矿物岩石 25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6岩石矿物学杂志 27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8中国岩溶  P7海洋学类  1海洋学报 2海洋与湖沼 3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5热带海洋学报 6海洋通报 7海洋工程 8海洋科学 9台湾海峡 10黄渤海海洋(改名为:海洋科学进展)11东海海洋 12海洋湖沼通报  K9,P9地理学类  1地理学报 2经济地理 3地理研究 4地理科学 5人文地理 6中国沙漠 7干旱区地理 8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9地域研究与开发 10冰川冻土 11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2自然资源学报 13地理学与国土研究(改名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4资源科学 15山地学报 16湖泊科学 17地理科学进展 18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干旱区研究  Q综合性生物类  1生态学报 2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3遗传学报 4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5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6微生物学报 7生物物理学报 8遗传 9生物工程学报 10应用生态学报 11生理学报 12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13古生物学报 14微生物学通报 15水生生物学报 16菌物系统(改名为:菌物学报)17生物多样性 18生物工程进展(改名为: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实验生物学报 20生命的化学 21古脊椎动物学报 22微体古生物学报 23生态学杂志 24生物数学学报  Q94植物学类  1植物生理学报(改名为: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报) 2植物生理学通讯 3云南植物研究 4植物分类学报 5西北植物学报 6武汉植物学研究 7植物生态学报 8植物学通报 9广西植我也是学计算机的,偏软,我现在学的课程有C++,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数据库,Java和C#还有编译原理。我觉的最重要的是你得精通至少一门编程语言。希望采纳

国内藏族历史研究的大家有哪些?

今未珠曰
天与地卑
更敦群培曾国庆1956年10月出生,1972年10月参加工作。1982年7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2000年上半年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强化英语学习,2000年8月—2001年8月赴美国弗吉尼亚州乔治·梅森大学学习英文。1972年—1978年于中国人民银行拉萨市中心支行工作,任会计。1982年迄今,大学毕业留校从事藏学科研及教学工作 《清代藏史研究》(专著),西藏人民出版社、山东齐鲁书社1999年3月版。 《历代藏族名人传》(二人合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版。 《西藏封建奴隶制社会形态》(集体著作),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5月版。 《历代达赖、班禅年谱》(集体著作),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版 《西藏历史文化词典》(集体著作),浙江、西藏人民出版社。 《西藏通史》(集体著作),中外古籍出版社。 《藏族历史文化》(教材),民族出版社2004年6月。 《清代藏区驿站制度蠡测》,《西藏研究》1996年第1期。 《刍议清代藏区土司制度》,《西藏研究》1997年第2期。 《论驻藏大臣的历史作用》,《西藏研究》1998年第2期。 《前清藏族文化面面观》,《西藏研究》1999年第1期。 《从人身权谈废除西藏封建农奴制的必要性》,《人民日报》1999年4月28日。 《简述前清西藏地方政治体制》,《西藏研究》2002年第2期。 《论颇罗鼐的文韬武略》,《西藏研究》2004年第1期。 《英、汉、藏西藏地名对照》(上)翻译,《西藏研究》1997年第4期。 《英、汉、藏西藏地名对照》(下)翻译,《西藏研究》1998年第1期。 《从驻藏大臣设立谈中央政府对西藏主权》,《藏学研究论丛》(六),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概说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施政》,《藏学研究》(八),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知无一生有九死,诛逆安边千秋传》,《藏学研究》(九),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一般刊物文章: 《士林哲人,藏学耆英—记吴丰培教授》,《中国西藏》1997年第3期。 《六世达赖喇嘛传奇》,《西藏旅游》1997年第3—4期。 《小议驻藏大臣》,《中国西藏》1998年第2期。 《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政绩钩沉》,《中国西藏》1998第6期。 《历代达赖喇嘛知多少》,《中国西藏》2004年第3期。 《一部藏学研究的厚重之作—评〈西藏民俗文化〉》,《中国西藏》2004年第5期。 编辑藏学前辈之论文: 《藏学研究论丛·吴丰培专辑》(九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版。 缩编藏学先辈专著: 《西藏通史简编》(第七章本人负责),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廖祖桂笔名馨庵,男,汉族,1929年生,1953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藏学》杂志汉文主编,编审,现已退休。主要从事古代汉语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李鹏年男,汉族,1932年12月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1948年5月参加工作,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本科。历任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代组长,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组长,副主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副主任兼《历史档案》杂志主编,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文献资料所所长等职。研究馆员。1995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6月离休。高淑芬女,汉族,1941年生,1966年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毕业,曾任中国藏学出版社副总编,编审。现已退休。责编著作有数十本藏学书籍,如:《西藏佛教发展史略》、《西藏知识丛书》、《西藏山南基巧、乃东穷结社会历史调查》、《边疆史地资料丛刊西藏卷》等。发表论文有《一部科学全面揭示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的长卷--读〈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载《中国藏学》1996年第4期)等。拉巴平措男,藏族,1942年11月11日生,西藏自治区江孜县人,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藏族历史、宗教、文化和藏学理论研究。代表性学术专著《藏式健身宝卷:藏族传统健身法集成》(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发表学术论文《藏族传统健身方法中的保健按摩——预备式擦身法简介》(《中国藏学》2006年第4期)、《关于藏族传说中的人类起源问题》(《西藏日报》1981年6月31日)、《剖析江孜宗的跳神大典》(《西藏日报》1981年7月31日)等数十篇;主持编撰和组织编写了《西藏自治区概况》、《简明西藏通史》(藏文版)、《当代中国?西藏卷》、《当代西藏简史》、《当代中国的西藏》、《西藏学汉文文献丛书》、《藏文文献古籍丛书》、《民族文化大观丛书》、《西藏通史》等学术专著数十部。藏文小说《三姊妹》、《雨后森林》发表后获奖。格勒藏族,1950年5月1日生,四川省甘孜县人,人类学博士。现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主编(合著),重庆出版社,重庆,2000年。《月亮西沉的地方--对西藏阿里人类学田野考察侧记》,独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西藏家庭四十年变迁--西藏百户家庭调查报告》,主编(合著),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1996年。《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拉萨卷》,主编(合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1995年8月。《藏北牧民》,合著,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1993年。《多样性的世界--文化人类学概论》,合编,四川民族出版社,成都,1990年5月。《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独著,中山大学出版社,广州1988年。《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独著,四川民族出版社,成都,1984。“西藏现代化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占87%以上人口的农民民的现代化问题”,见《中国民族工作五十年理论与实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年9月。“瓦虚色达:东部藏区的一个游牧部落群体”,见《世界民族》杂志,1998年第2期。“Marital Payments: The Case of Tibetan nomads”(in English). Tibetan Studies, Vol. 1, Edited by Helmut Kraaaer, Michael Torsten Much, Ernst Steinkellner, Helmut Tauscher. Wien 1997。“The Washu-Sethar: A Nomadic Community of Eastern Tibet”(in English). Min Zu Xue Bao(ethnological Journal), Vol.22. National political University, Taiwan(1996)。“中国西藏文化的的人类学研究“见《社会文化人类学演讲集》下816-830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Rural Urbanization in China’s Tibetan Region-Todlung” Deching County as a Typical Example”(in English), Rural Urbanization(II).. Chinese Sociology ana Anthroplogy, Summer 1996 Vol.28.No.4. Pacific Lutheran University. Tacom。“西藏家庭四十年变迁――绪论”,见《西藏家庭四十年变迁》1-19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西藏家庭结构和功能变迁初探”,见《西藏家庭四十年变迁》385-413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西藏传统社会中的宗教信仰”,见《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321页-334页,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1996年。“西藏高原也是原始人类的故乡”,见《藏学论文选集》上,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1996。“阿里农村的传统土地制度和社会结构”,见《藏学论文选集》上,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1996。“都市化与堆龙德庆乡村的变迁“(合著),见《中国藏学》杂志1995年第3期,合订本123页-139页。“色达牧区的嫁妆和娉礼”(合著),见《中国藏学》杂志1995年第2期20页-29页。“色达游牧社区的人类学田野考察记”(藏文,合著),见《中国藏学》杂志1995年第1期。“拉萨历史沿革”,见《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拉萨卷》第26页-4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1995年8月。“拉萨的人口与民族构成”,见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拉萨卷》第47页-8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1995年8月。“The Tibetan Plateau - One of the Homes of Early Man,”(in English). Anthropology of Tibet and the Himalaya, C. Ramble and M. Brauen, eds. Zurich: Ethnologische Schriften Zurich (1993)。“西藏阿里传统税收制度的比较研究”(合译),见《西藏研究》1993年第1期20页-37页。“骨系与亲属、继嗣、身份、和地位”(合译),见《中国藏学》杂志1991年第1期。“霍尔十三寺及其创建者霍尔曲杰昂翁彭错“,见《藏学研究文选》,西藏人民出版社,拉萨,1989年8月。“关于藏族源于印度说的质疑“,见《藏族史论文集》,四川名字出版社,成都,1988年1月。“藏族源于‘发羌’的几点质疑”,见《中国藏学》,1988年第2期。“古代族同化融合西山诸羌与嘉戎藏族的形成”,见《西藏研究》1988年第2期。“中华大地上三大考古文化系统和民族系统”,见《中山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木雅藏族的形成及其族属考辩”,见《康定民族师专学报》1988年第3期。“新龙谷日的石棺葬及其族属问题”,见《四川文物》1987年第3期。“藏族本教的起源与发展问题探讨”(合著),见《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2期(总第24期)。“略论西藏的原始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关系”,见《民族研究》1986年第3期。“论南方少数民族古代哲学中的共性和个性”,《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论古代羌人与藏族的历史渊源关系”,见《中山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略论藏语辅音韵尾的几个问题”,见《民族语文》1985年第1期。“隋唐时期的西山诸羌和康巴藏族的形成”,见《民族文化》1985年第1期。“藏族本教的巫师及其巫术活动”,见《中山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一个藏族游牧部落的宗教、法律、家庭、婚姻的调查和研究”,见《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4年11月特刊号。“论藏族本教的神”,见《藏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拉萨,1984年9月。“急待整理发掘的文化宝库――藏文历史档案”,见《西藏研究》1983年第1期。“解放前藏族牧民的生产方式”,见《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3年第2期。“对解放前四川色达草原游牧部落社会的研究”,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总第14期)。陈庆英男,汉族,原籍广东省台山县,1941年10月21日生于四川省南充市。1958年随家庭迁居青海。1960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考入青海民族学院物理系读书。在青海民族学院开始学习藏语文。1963年青海民族学院物理系并入青海师范学院,1965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学院物理系。1967年至1978年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中学和海西州民族师范学校担任教员。1978年10月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文系古藏文专业,学习敦煌古藏文文献,1981年10月毕业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81年10月至1984年3月在中央民族学院藏学研究所从事藏学研究,任助理研究员,研究藏传佛教萨迦派历史以及蒙藏关系史,1983年曾到西藏萨迦等地考察三个月。编辑《藏学研究论文集》、《藏学研究译文集》各两册。1984年3月调到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负责塔尔寺藏文藏书目录编写及塔尔寺历史文物研究,1986年任副研究员、副所长,再次去西藏考察。1987年起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起任研究员,主持青海藏族社会历史研究课题,主编《中国藏族部落》、《藏族部落制度研究》、《塔尔寺概况》等。1990年4月参加中日佛教文献研究交流代表团访问日本大正大学、京都佛教大学、民族学博物馆。1993年8月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任历史宗教研究所所长和研究员至今。1995 年10月到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任客座教授3个月。1999年4月至12月作为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合作研究。参考资料:http://www.tibetology.ac.cn/index.php?lang=zh

孙秋云的代表性成果

绫野
森熏
已发表的主要研究论文1、“文科研究生专业阅读的七个问题”(与黄健合作),载《高校教育管理》2014年第3期。2、“中国电视文化研究三十年浅论——基于社会学视野下的分析与解读”(与李欣欣合作),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3、“消费现代性:手机与西江苗寨的社会变迁”(与费中正合作),载《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4、“从乡村到城镇再到区域——谈费孝通的微型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其反思”,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5、“电视下乡、打工经历与贵州苗族、侗族乡村妇女家庭生活变迁”(与李欣欣合作),载《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6、“电视与乡村农民的日常生活——基于湖北省石首市五马口村的调查与分析”(与黄健合作),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7、“是谁蚕食了基层政府的公信力?”,载《社会学家茶座》2009年第2期。8、“民族精神研究的人类学反思——兼议民族精神研究的方法论拓展”,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9、“文化传播视野下的雍乾、乾嘉苗民起义”,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3期。10、“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之我见”,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2期。11、“‘文明’:内涵及其变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概念的探析》,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12、“村民自治与乡村社会的基层权力结构——以湖北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为例”,载中国民族学学会编《民族学研究》第13辑,民族出版社2005年。13、“我国民族社会学内涵与方法述论”(与彭红艳合作),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 14、“社会学视野下的‘脑死亡’标准及立法问题”(与陈宁英合作),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15、“少数民族山村村民自治的民间基础分析――对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八个村庄问卷调查的阐释与解读”,载《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16、“村民自治制度下少数民族乡村精英的心态与行为分析”,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17、“文化类型理论与我国的文化类型研究”,载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2003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18、“村民自治与乡村基层社会权力结构――以湖北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为例”(与钟年合作),载《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19、“社会转型期的农村乡村自治与权力结构分析”,载周大鸣主编:《21世纪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3年。 20、“鄂西土家地区宗族组织的历史变迁”(与崔榕合作),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21、“南方民族地区的村民自治与宗族意识――以湖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为例”,载《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22、“注重田野调查,强调为社会进步服务――吴泽霖学术思想概说”(与钟年合作),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23、“人类学对乡村社会的研究述议”,载《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5辑,民族出版社2001年。24、“从新旧谱牒的比较看鄂西土家地区宗族组织的变迁”(与钟年合作),载《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25、“田野工作与民族学研究”,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26、“长阳土家族的宗族组织及其变迁”(与钟年、张彤合作)载《民族研究》1998年第5期。27、“城市民族问题:21世纪中国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朱绍华合作),载《民族学研究》第12辑,民族出版社1998年。 28、“五十年代广西瑶区社会改革运动述论”(与陈宁英合作),载《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3辑,民族出版社1998年。29、“由美色、美人谈古人的审美观”(与陈宁英合作),载《历史月刊》(台湾)1998年第131期。30、“从图腾文化看楚越的对抗与交融”,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31、“城市民族问题研究应该重视的几点”,《民族学》(云南省社科院民族研究所)1997年第3期。32、“当前我国城市民族工作刍议”,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33、“宗教人类学述论”,载《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2辑,民族出版社1996年。34、“‘就阳而成’与‘正位乎内’――我国古代妇女观漫说”(与陈宁英合作),《文史知识》(中华书局)1996年第7 期。 35、“乡土精神与乡村建设”,载《学习》(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期。36、“宁静致远的大儒――追念先师吴泽霖”,载《学习》1995年第1期。37、“图腾、祥畜、灵物与劣类的象征――古代狗文化漫说”(与陈宁英合作),载《文史知识》1994年第11期。38、“湘南桂北地区当代瑶人家庭生活方式”,载《新亚学术集刊》(香港中文大学)1994年第12期。39、“灵禽、祥畜、卜具与戏物――古代鸡文化漫说”(与陈宁英合作),载《文史知识》(中华书局),1993年第5期。40、“湘南桂北地区瑶人宗教生活方式”,载《贵州民族研究》1993年第3期。41、“汉民族历史文化的一幅壮丽画卷”(与吴永章合作),载《民族研究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93年第4期。42、“辟邪、祈福、美色与药――古代桃文化漫说”,载《文史知识》1992年第10期。43、“吴泽霖民族研究思想述评”(与钟年合著),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44、“壮族古代社会文化的瑰宝”(与吴永章合作),载《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3期。45、“湘南瑶族青年劳动和消费生活方式”,载《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1期。46、“谈我国民间的观音信仰”,载《文史知识》1991年第4期。47、“从人类学观点看海南黎族来源的土著说”,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48、“社会变迁中的瑶族青年”,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49、“国内人类学研究述评”,载《社会科学动态》(湖北省社科院)1991年第7期。50、“湘桂边界瑶族传统婚俗与改革刍议”,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51、“论民族学博物馆与民族博物馆”,载《博物馆学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52、“浙江畲族传统的‘学师’活动研究”,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53、“仫佬族饮食习俗考”,载《民俗研究》1988年第3期。54、“畲族祖先崇拜问题探析”,载《民族论坛》1987年第2期。 55、“黔东南苗族‘还娘头’婚俗剖析”,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王瑜的主要论文

常变
性恶
已发表论文20余篇,发表的论文主要有:旧镇新颜----广州南沙镇中心接到环境整治规划 《新建筑》2005。4住宅户型设计的趋势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6。2关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6建筑学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 《高等建筑教育》 2007。1岭南城市居住文化特质的再现----广州亚运城媒体村设计(第2作者) 《建筑学报》2009.2岭南居住文化之生态精神 《新建筑》2009。5黎族船形屋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2009。6黎族民居的特征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1。4古代外来建筑文化在岭南的传播及影响《古建园林技术》 2011.4外国建筑师在当打岭南的建筑实践及其启示 《新建筑》2012.6

谁知道“亚”这个姓氏的来源,尽量详细些,或者告诉我网页,谢谢咯!

卡瓦斯
古之有也
先秦姓氏制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先秦姓氏制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张淑一 撰(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03,2~7页 ------------- 在先秦文化史的研究领域,姓氏制度应当是一个值得探 讨的课题,因为姓氏制度并不单纯是一种名号制度,而是与 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关系、家庭形态、社会心理、礼俗特 征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姓氏制度的沿革也从一个 侧面反映社会性质的变革。科学研究先秦姓氏制度,对于确 切理解先秦文献和正确研究先秦时代的历史与文化都有着十 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对于姓氏学的研究由来已久,先秦时代的一些重要 典籍,例如《诗经》、《春秋》、《左传》、《国语》、《 礼记》等等,都包含有丰富的先秦姓氏学资料,尤其是《左 传》、《国语》两书中的宝贵材料,更是我们研究先秦姓氏 制度时所必须掌握的。 就目前所知,中国最早一部记录自黄帝以来至春秋时期 帝王、诸侯、卿大夫名号、世系、姓氏源流的书是成书于战 国晚期的《世本》,该书总的编排特点是“言姓即在上,言 氏即在下”(《史记高祖本纪》司马贞索隐引《世本》) ,以姓统氏,脉络清楚,且最早反映出先秦时代姓、氏有别 的特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该书有十五篇,可惜很多 已经在流传过程中亡佚,今日所能见到的只是清代学者秦嘉 谟、雷学淇诸人从各部经、史的注、疏中以及《元和姓纂》 、《通志氏族略》等姓氏书中整理出来的辑佚本。 秦代有一部名为《公子血脉谱》的姓氏书,据传为荀子 所作,该书性质与《世本》相近,但其所述材料的可信程度 却远不及《世本》,后世称引者不多。 西汉时代,汉高祖起于布衣,其祖上并无声名煊赫的人 物可供夸耀,因而不重视姓氏谱牒,加上西汉政府一直在打 击豪强大族,所以这一时期对于姓氏制度的研究基本上没有 。东汉以后才开始有对姓氏制度进行研究的着作,班固的《 白虎通姓名》篇以“人所以有姓者何?”“人所以有氏者 何?”的方式提出问题,并对姓氏的起源、作用进行了解答 。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也记载了大量姓氏的源流情况 ,应劭的《风俗通姓氏》篇则首次明确地对姓氏的来源进 行分类,为后世的姓氏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此外, 许慎的《说文解字》、王充的《论衡》和经学家郑玄为三礼 所作的注释中也都包含有他们对于先秦姓氏制度的见解。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七百多年的时间里,由于门第阀 阅制度的日益隆盛,各朝各代都编修了许多姓氏书,比较着 名的有东晋贾弼的《姓氏簿状》,南朝王僧孺的《百家谱》 ,北朝何承天的《姓苑》等。但这些书多是谱牒性质,对于 姓氏制度的研究很少,而且由于土族地主竞相标榜出身高贵 ,往往在自己祖先身上作伪,所以这些姓氏书的可信程度也 比较低。当时对姓氏制度研究比较有贡献者当属西晋的杜预 ,他在为《春秋》经传所作的集解当中,对许多国、族的姓 氏都作了追究,并对“赐姓”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杜 预的注经过唐代孔颍达的疏证,已经成为后代研究姓氏者必 用的材料。唐宪宗元和年间由太常博士林宝编纂的《元和姓 纂》也因征引前代文献丰富而多为后世祖述。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姓氏制度研究的高峰时代,郑樵在 《通志氏族略》中总结出了先秦姓氏制度的许多特点,对 于姓氏来源、姓氏应用规则、姓氏合一等重要问题都有涉及 ,历来为学者所称引,但其将得氏方式分为三十二类则过于 繁琐,而且各类之间重叠交叉的部分很多。其他如王应麟的 《姓氏急就篇》、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吕祖谦的 《东莱博议姓氏》篇等都对后世比较有影响,罗泌、罗苹 父子所作的《路史》对于上古帝王的姓氏也颇有记录。 元、明两代的姓氏学研究不盛,唯有王圻在其所着的《 续文献通考氏族源流》中将得氏方式分作三十六类,比郑 樵所分的二十二类还要繁复,后世多有批评者。 清代考据学兴盛,乾嘉学者们在考证经史的同时,对古 代姓氏也做了一些辨订工作,在顾炎武、钱大昕、赵翼等人 的读书札记当中,都有对先秦姓氏问题的解说,尤其是顾炎 武的《日知录》,对先秦古姓的数量、姓氏合流的时间、以 国为氏、姓氏书等问题都有涉及,收入其文集的《原姓》篇 则基本上是对上述问题的汇总。清人顾栋高的《春秋大事表 》中专门列有《春秋列国爵姓及存灭表》和《春秋列国姓氏 表》,对春秋列国的姓氏作了一番系统整理,条理鲜明,考 证典核,为后世研究先秦姓氏者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其中偶 有缺失之处,亦为当代台湾学者陈盘先生撰的《春秋大事表 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 刊》第26、27、28、29本)和《撰异续编》以中央研究院历 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0、31、32、33本)所补足。此外, 清代官修的《古今图书集成》中也列有《氏族典》和《氏族 博考》的条目,以汇考的形式对清代以前的姓氏学研究做了 一番总结。 从战国到清代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学者们在先秦姓氏制 度研究方面下的功夫可谓不浅,着述也不少,但他们的研究 成果却比较有限,受当时的思维方式、理论水平和研究方法 的限制,古人对于先秦姓氏制度的研究多数停留在史料梳理 、源流考证和对姓氏特征的说明上,而很少能对他们所观察 到的姓氏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即使偶有谈到,也是东鳞西 爪、片断零碎的,形不成系统。而且由于姓氏特征的有限性 ,后人往往只能祖述前人之说,而不能超越前人做更深一步 的探讨,这就使封建时代的姓氏学研究始终处于徘徊不前的 状态。 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国外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理论的传 入,姓氏制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一股新气象。学者们往往借 助新的理论,以社会学眼光对古代的姓氏制度进行考察。梁 启超、刘师培、章炳麟诸先生都曾以西方社会学理论解释中 国古代姓氏的起源,20世纪30年代学者袁业裕根据日人田崎 仁义的着作《王道天下之研究》编述的《中国古代氏姓制度 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更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向读 者展示了古代姓氏起源、发展的过程,袁氏认为,氏为血族 或地域团体的名称,姓为母系族制之遗意,姓氏是社会的产 物,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这一阶段学者的研究中 也有不足,即往往引用西方社会学理论有余而对中国姓氏制 度自身发展的历史注意得不够,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往往流于 空疏或者牵强,这尤其反映在以图腾理论解释古姓起源的问 题上。钟道铭的《中国古代氏族社会之研究》(《东方杂志 》1934年第31卷1号),黄文山的《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图 腾文化〉之我见》(《新社会科学季刊》1934年第1卷第1 期),董家遵的《古姓与生肖同为图腾考》(《社会科学》 1946年第3卷第1期)和李玄伯的《中国古代社会新研》(开 明书店1949年版)等着作中都有以图腾理论强解中国古姓起 源的内容。上述学者为许多古姓都找出了它们在图腾中的对 应物,如姬姓的图腾是鳄鱼,彭姓的图腾为鼓,姚姓的图腾 为桃等等,这都是没有事实依据的想像之说。 在这一时期,古文字学的研究方兴未艾,颇有学者致力 于从古文字学方面发掘中国古代姓氏学材料,30年代有吴其 昌的两部金文姓氏学专着《金文世族疏证》和《金文世族谱 》(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出版,40年代初罗福颐先生又在 《艺文志》杂志上发表《三代吉金文存中所见女姓》一文。 借助文字学材料研究古代姓氏,这应当是姓氏学研究方法上 的长足进步。 建国之初,百业俱兴,但是先秦姓氏制度研究的步伐却 慢了下来。这个时期专论姓氏的文章只有丁山的《姓与氏》 (《新建设》1951年第6期)一篇,此外就只能在罗常培的 《语言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50年版),丁山的《中 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版),徐 中舒的《论殷代社会的氏族组织》(《成都工商导报》学林 副刊1951年1月7日)、《论尧舜禹禅让与父系家族私有制的 发生和发展》(《四川大学学报》1958年第1期),孙作云 的《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年4月第1版), 杨宽的《古史新探》(中华书局1965年8月第1版)等着作中 发现些许与先秦娃氏制度有关的内容。而在此同时,杨希枚 先生却表现出了他对先秦姓氏制度研究的巨大兴趣,他的一 系列文章:《姓字古义析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 所集刊》第23本,1951年)、《〈左传〉“因生以赐姓”解 与“无骇卒”故事的分析》(《中央研究院院刊》第1辑, 1954年)、《先秦赐姓制度理论的商榷》(《中央研究院历 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6本,1955年)和《联名与姓氏制度 的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8本, 1957车),都是选取姓氏制度中的一个专题进行研究,提出 见解。在《析证》一文中,杨先生认为先秦文献中的“姓” 字并没有我们今日所言的“姓氏”的含义,其含义有三,其 一指子或子嗣;其二指族或族属;其三指民或属民。基于对 姓字古义的上述认识,杨先生在其后关于“赐姓”的两篇文 章中提出,先秦赐姓制度在理论上及史实上都应指赐民、分 民或授民,与先秦所谓“胙土、命氏”并属封建制度的三要 素,即分民裂土建国的制度。虽然杨先生的某些结论还值得 商榷,但他的研究方法是颇有可取之处的。 大陆地区姓氏制度研究的沉闷状况,到70年代末期终于 被打破。1979年曹涛发表的《中国姓氏的演变》(《江西师 院学报》1979年第1期)一文是这个时期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从宏观上对中国姓氏制度发展演变的总体过程进行了论述 。此后马雍的《中国姓氏制度的沿革》(《中国文化研究丛 刊》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和骆光华的《先秦 姓氏制度初探》(《中国古代史论丛》,中华书局1985年版 )都有在姓氏制度研究重新起步以后帮助研究者理清思路的 作用。尤其是马雍先生的文章,对中国姓氏制度自身发展的 历史作了系统的阐述,并在姓氏的起源、图腾与姓的关系、 命氏方式、姓氏合流、复氏等问题上都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是一篇甚具参考价值的上乘之作。 总论性的研究之外,专题研究也发展起来。伴随“楚文 化”研究热潮的掀起,祝融八姓的问题开始成为学者们注目 的焦点,1980年李学勤先生发表了题为《谈祝融八姓》(《 江汉论坛》1980年第2期)的文章,以古文字和传世文献两 方面的材料来证明祝融八姓传说的可信性,对这八姓的迁徙 和繁衍情况也有所探讨。次年,唐嘉弘先生也发表《释祝融 八姓》(《江汉论坛》1981年第3期)的文章,就某些问题 与李先生进行了商榷。此后何幼琦的《论祝融及其后“八 姓”》(《江汉论坛》1994年第4期),徐少华的《祝融八 姓之嫄、曹姓诸族历史地理分析》(《湖北大学学报》1996 年第2期)和《论已姓、彭姓诸族的流变和分布》(《江汉 考古》1996年第2期),都对祝融之族的踪迹和存灭情况进 行了考察。楚的族姓问题也是楚文化研究的热点,张正明、 张胜琳二同志在《楚君姓氏辨》《江汉论坛》1983年第6期) 一文中认为楚君是以芈为姓,芈表示他们的氏族:以酓为氏 ,酓表示他们的职分,文献中常见的楚君称“熊某”的“熊 ”字是酓字的音近假借。龚维英却认为楚的族姓应当有两个 ,一为芈,一为熊,《世本》及后世谓楚“以熊为氏”是囿 于族姓只有一个的观念曲为之解(《楚的族姓有二说》,《 江汉论坛》1983年第1期)。葛志毅先生则仍然坚持《世本》 的观点,认为熊为楚君之氏,并考证楚君的熊氏是源自楚人 对于熊图腾的崇拜(《先秦图腾信仰与楚君熊氏之关联》, 《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6期)。 楚族姓研究之外,对于齐和鲜于中山国族姓进行研究的 文章也有两篇,它们是韩玉德的《齐陈公子完世家姓氏流变 考述》(《河南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和张岗、谢志诚的 《鲜于中山族姓问题探索》(《河北学刊》1981年第1期)。 “赐姓”也是学者们探讨较多的问题。1988年辛立先生 提出了一种新说法,认为《左传》隐公八年所谓的“因生以 赐姓”就是“姻生以赐姓”,即在同姓不婚的情况下,为了 保证受赐者的种族繁衍而为其赐以异姓的宗族(《周代的“ 赐姓”制度》,《文博》1988年第5期)。而张淑一则认为对 于先秦时代的赐姓应当分两个阶段来研究,其一为氏族时代 的“赐姓”,其二为周代的“赐姓”,氏族时代的“赐姓” 实质是部落首领为新生氏族命以氏族名称;周代的“因生以 赐姓”是周王根据被赐贵族的所出之族,即因其原有的血缘 归属而赐姓(《先秦“赐姓”问题探索》,《东北师大学报 》1999年第4期)。葛志毅先生则回避了究竟何为赐姓的问题 ,只就赐姓习俗的来源进行了考索,他认为先秦时代封土建 国过程中的赐姓合氏制度,是由氏族时代人们在分土别居时 各立姓氏的习惯转化来的(《先秦赐姓氏制度考原》,《社 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 3期)。 “以王父字为氏”和“以父字为氏”是先秦时代两种常 见的命氏方式,许多学者都指出过它们与民族学中常见的父 子连名制相类似,却从不曾有人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李衡眉先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从婚姻进化的视角来考察 这两种连名模式的异同和内在联系,揭示其实质。李先生认 为,“孙以王父字为氏”是父系社会初期实行的昭穆制度在 姓氏制度上的反映,而“子以父字为氏”则是父权牢固树立 以后父子间的血源关系成为高于一切的社会关系的表现(《 东岳论丛》1992年第6期)。 先秦文献中常见一些贵族称“公某”或“某孙”的情形 ,方玄琛先生的两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他在《春秋战国 时代国君子孙以“公某”为称为氏探论》(《大陆杂志》第 83卷5期)一文中认为,周代国君子孙常于名、字、行次上 冠“公”字为称,其后人即以公配字、公配行次等名称为氏 ,称“公某”氏,例如《左传》中就有公孟氏、公南氏、公 叔氏等等。他在《论春秋鲁钟孙、孟孙、季孙、臧孙等称非 氏名及春秋时代人物系“孙”为称之意义》(《大陆杂志》 第75卷6期)一文中认为,春秋时代部分贵族系“孙”字为 称,“孙”字系指某位先君的后代子孙,“某孙”为该族宗 子的专称,后世学者以“某孙”为氏名,其说不确。 关于姓氏与宗法制度的关系,李向平认为,姓氏实际上 是宗法制度中大小宗之间宗法统属关系的体现,一个代表始 祖的姓,亦是代表着一个宗族或家族的大宗:氏作为姓的下 属支系,表示一个宗族或家族中已分立出来的小宗或庶族。 春秋战国之际,当宗法制度陷入绝境时,旧的姓氏制度也走 到了尽头(《春秋战国时代的姓氏制度》,《广西师大学报 》1984年第3期)。 关于姓氏合一,阎晓君先生注意到,在春秋时代“礼崩 乐坏”的局面出现以后,周人同姓之间相互提供帮助、保护 、支援的观念已不牢固,同姓不婚的禁忌也已被打破,开始 由同姓不婚向“同姓共宗”不婚过渡。原来只属于贵族阶级 的氏,这时也由于宗族的不断繁衍扩大而成为各个阶层都可 以使用的一种名号。新的姓氏制度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到 秦汉以后得到普遍推行(《论姓氏合一》,《寻根》1998年 第3期)。 男女有别是周代姓氏制度的重要方面,张淑一在《周代 女子的姓氏制度》(《史学集刊》1999年第2期)和《周代男 子的姓氏制度》(《华南师大学报》2000年第2期)两文中对 周代女子和男子不同的姓氏应用规则进行了考证。 这一时期,从考古学和古文字学方面研究先秦姓氏制度 的论文也有一些。1982年王育成发表《从两周金文探讨妇名 称国规律》(《江汉论坛》1982年第1期)一文,指出金文中 在夫国称妇时,往往称其生身国名,而当生身国为出嫁女作 媵器或妇人自称时,则一般称夫国名。1983年朱凤瀚先生发 表《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复合氏名》(《南开学报》1983年 第3期)一文,就商周金文中复合氏名的含义、复合氏名的 构成规律及其存在的社会根源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从复合 氏名的角度释读了部分器铭。同年五月,张亚初先生就两周 金文中常见的“某生”做出了合理的解释。指出“某生”就 是某氏之甥,“某”为该甥舅家的氏名(《两周铭文所见某 生考》,《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5期)。1987年李学勤先生 的《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考古》1987年第3期) 一文发表,根据文献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对姓氏制度中的几 个疑难问题进行了探讨。此外,还有一些以民族学材料研究 姓氏制度的文章,它们是何星亮的《图腾名称与姓氏的起源 》(《民族研究》1990年第5期)和宇晓的《亚姓现象跨文 化比较研究》(《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一些谈人 名的论文或专着也都对先秦的姓氏制度有所涉及,它们有周 国荣的《姓名说》(《文史哲》1985年第1期),盛冬铃的 《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文史》第 17辑,,中华书局1983年),吴镇烽的《金文人名汇编》( 中华书局1987年2月第1版),金良年的《姓名与社会生活》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0年第1版),李学勤的《先秦人名的 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张联芳主编的 《中国人的姓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和纳日碧力戈的《姓名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12 月第1版)等。 这一时期,还有专门就某部先秦文献中的姓氏学材料进 行研究的文章,俞樟华的《〈史记〉与古代姓氏》(《人文 杂志》1991年第1期)一文对《史记》一书中记载的有关先秦 和秦汉时代的姓氏学材料进行了有意义的考察。严军的《〈 左传〉姓氏相关问题的探索》(《浙江学刊》1994年第4期) 则对《左传》一书中包含的姓氏学材料进行了综合整理,并 对姓、氏之别,姓、氏起源先后,先秦古姓的数量以及姓、 氏合流的年代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雁侠同志的《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 社1996年8月第1版)一书,是近些年来仅见的一部关于先秦 姓氏制度的专着,该书较多地运用了古文字学材料对姓、氏 的本义和起源,黄帝二十五子得姓的传说和商、周两代姓氏 制度的演变作了探讨,并提出了某些合理的解释,但其中也 存在一些不足,即对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的重点——周代 的姓氏制度研究力度不够。 值得一提的是,于70年代末期率先打破先秦姓氏制度研 究沉寂状态的曹涛先生,在时隔近20年之后重新操笔,对当 今姓氏制度研究中的盲点和误区进行了批评:其一,指出某 些研究者在对姓氏起源的史前查证中不经信史、出土文物或 其它可资凭信的古文字、古方言中的材料,而是凭借距离史 实一、二千年之久,又大多出自两汉魏晋时期某些古人穿凿 臆造的作品大加论证;其二,指出某些研究者的研究目的落 古人臼窠,把姓氏学研究与为某姓找寻光荣体面的祖先混为 一谈(《中国姓氏研究中的盲点和误区》,《江西教育学院 学报》1996年第1期)。 总结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情况,我们认为学者们的研究 成果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基本揭示了先秦 姓氏制度的主要特征;第二,基本明确了先秦姓氏制度与家 族形态和社会演进的关系;第三,对某些具体姓氏问题提出 了合理的解释;第四,结合新的材料和研究方法,使研究的 切入点更为细致,研究的范围也得到扩展。 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对于庶人及其以下阶 层的姓氏制度关注不多,从而影响了对先秦姓氏制度的总体 考察。这当然有资料缺乏方面的原因,但的是囿于古人 成说,简单地认为庶人无姓氏,故而将这一阶层的姓氏情况 弃置不顾。其实如果能详尽地挖掘史料,这方面的突破应当 会有一些。在研究力量的分配上也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姓氏 作为家族形态的重要组成内容,其与宗法制度有着十分密切 的关系,但目前仅见李向平一篇从宗法角度谈姓氏的文章。 同样,姓氏合一是先秦姓氏制度在战国之际发生的最大变化 ,关于姓氏合一的具体分析,目前也只有阎晓君一篇文章, 研究的力度远远不够,而在某些选题方面则人员相对集中。 此外,从研究方法上看,民族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可以让 我们更为细致地了解古人的生活实景,在这方面一些学者已 做了有益的尝试,但还需要进一步展开。参考资料:上一层楼里引用的

中央民族大学郑毅

不以羿资
秘密爱
郑毅(1983.4-),男,汉族,祖籍福建福州,生于湖北武汉,幼时曾在广东湛江盘桓四载,后定居辽宁大连。1999年初中毕业于大连第四十四中学,2002年高中毕业于大连育明高级中学,同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法学与经济学双学位专业,2006年获法学学士学位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专业,导师陆平辉教授,2009年获法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导师熊文钊教授,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法治政府与地方制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郑毅研究领域较宽泛,主要有法基本权利保障、行政法学原理、民族法学原理与民族法制问题、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以及教育法制等。自2008年至今,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时评70余篇,参编各类教材、著作数部;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国家民委部级课题,校985工程、211工程项目以及横向委托项目等各类课题十余项,获得各类科研奖项十余项。出席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术会议数十次。在北大法律信息网、法律博客开设文集,发表论文、评论、随笔70余篇,并多次被北大公法网、中国宪政网、中国法学网、中国法学会网、中国民商法律网、中国刑事法律网、国际经济法网、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人大与议会研究网、中国人民法制网等学术网站,新华网、凤凰网、中国网、光明网、环球网、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等新闻网站,以及各类政府部门、高校法学院所、地方法学会等网站转载。截至目前,已累计通过各种渠道公开发表文字逾百万字。

陈正华的论文著作

红掌
故素也者
1、合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自治区自治条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负责撰写第1、9、10章,共计5万余字。2、合著:《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及其法律保障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十五”建设项目)。负责撰写第6章,共计3万余字。3、合著:《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十五”建设项目)。负责撰写第9、10、12、20章,共计6万余字。4、独立撰写《论中央与地方分权中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发表于《法学杂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核心期刊)2008年第5期。5、独立撰写《自治区自治条例出台阻滞的法律经济学分析》,发表于《广西民族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核心期刊),2008年第1期。6、独立撰写《西部民族地区在城镇化建设中教育事业财政投入的研究》,发表于《民族教育研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核心期刊)2008年第4期。7、《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多元投资的法律经济学研究》,发表于《黑龙江民族丛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核心期刊)2006年第4期。8、独立撰写《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税收优惠的法律经济学研究》,发表于《贵州民族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6年第1期。9、合作撰写《论建立和完善我国拆迁补偿安置房屋预告登记制度》(第一作者),发表于《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6年第1期。10、独立撰写《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多元投资的问题研究》,发表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6年第2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11、独立撰写《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成本收益与交易成本——法经济学的视角》,发表于《制度经济学研究》(CSSCI核心集刊)2007年第4期。教学、科研获奖情况:2009年《商法学》获天津工业大学优秀课团队一等奖

我是内蒙2010年文科考生考了424不算民族分,二本线423能去吉首大学预科班吗?他在我们这要十个

黑房子
肌肉派
你们那边二本线那么低。。应该是没问题的。只是在湖南省内不可能了,关键看你们有多少人报考吧,你加加民族分也上二本了,二本虽然空间不大,但是抓住征集啥的,有机会的,也不错了。按我们湖南来算,超二本线,是稳上吉首大学预科的。吉首大学还行吧,以前老觉得吉首大学不好,前几年吉首大学分数一直走高,估计今年也不会低了,这是在湖南省内的情况了,你们那边应该相对轻松很多。听说,吉首大学准备申一本,这是好几年前就开始的工作了,而且也有希望。你不是都上线了吗?干嘛还来读预科啊?预科就要多读一年呢。客观评价一下就是吉首大学位于湘西,知道吗?这里比较穷,地区经济部怎么发达,市内老市区那边交通部方便,也就是说大田湾校区和石家冲校区都不怎么方便,而新校和张家界校区还是可以的,这是吉大的劣势。但是就其教学而言,在湖南省看来还是可以的!吉首大学虽然是所综合性大学,隶属于省教育厅,但是她主要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及其知识分子,当然还有本校的师范专业都是老牌强势专业,都不错,文科生的话进文学院很好,文学院是吉大最老的院啦,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又是最好的。至于吉大的硕士点的话,好像有19个吧,分别有: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伦理学研究所2005年新增加的研究生教育学科,该学科特色鲜明,学术成果丰富,学科队伍结构合理。该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博士3人,硕士8人。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获省部级奖3项,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7项。该学科现已形成了三个稳定的方向,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现实、文化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方向在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通过对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研究,不断突破传统哲学远离人的纯客观范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行当代价值论范式转换,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新的生命活力;在破解现代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全球问题”困扰的理论探索中,构建了人与环境和谐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在促进哲学融入人生的理论研究中,为人的当代实践与行为方式提供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持。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现实方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相结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一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差异和人的三重属性的理论引入正义问题和社会发展的人学基础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自成一家的学术见解,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正义的具体实现提供了可供操作的规范系统,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重要的理论参照;二是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我国民族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开展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提出了经济社会的人学发展观,力图为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主体条件。文化哲学方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方法,对湘鄂渝黔边区各少数民族文化从宗教、生态、风俗、心理等进行多视角的研究,从而从总体上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作根本的存在论把握和发展论建构,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和谐社会建构提供哲学学理性思考,并进一步探索我国和谐社会的民族化实现形式和具体途径。■ 010105 伦理学伦理学是学校在建的5个重点学科之一,2003年被批准为吉首大学首批六个具备招收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学科之一,依托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伦理学研究所培养硕士研究生。吉首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成立于2001年,2004年并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该学科现已建立起了一支科研能力较强、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成员10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4人,博士3人,硕士4人;研究所成员现已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20多项。该学科现已形成了三个稳定而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伦理学原理、应用伦理学、民族伦理文化。伦理学原理方向坚持于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一个独特视角对伦理学原理及其应用进行研究,针对当今社会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通过对隐藏于其后的伦理意蕴的揭示与理论提升,丰富和发展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内涵。应用伦理学方向在运用伦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注重应用伦理学的一般理论问题研究,针对社会现实问题,着力于行政伦理、生态伦理、法伦理、经济伦理、生育伦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民族伦理文化研究方向着力于寻绎民族伦理文化形成的一般规律,挖掘民族文化中对现代社会具有借鉴价值的伦理智慧和伦理启示,揭示民族伦理文化与各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关联及民族伦理文化的内在特质和发展趋向,研究民族传统文化的伦理思想资源对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及其现代应用。我国著名伦理学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唐凯麟先生应聘为该学科特聘教授,德国著名经济伦理学家科斯洛夫斯基教授来校讲过学。学科成员多人次赴德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讲学、合作研究。■ 020205 产业经济学 030403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120202 企业管理吉首大学商学院有三个硕士点,即“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其中“中国少数民族经济”1989年被确立为省级重点学科,该学科点有较雄厚的科研基础,是填补湖南省的空白学科和吉首大学的特色学科,也是吉首大学首批六个硕士点之一。学科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科研成果丰硕,多项成果被地方政府和企业所采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20人,博士及在读博士6人,硕士22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9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2人。商学院的科研工作一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紧围绕湘西及湘鄂渝黔边区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近5年来科研成绩较突出,承担了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国家软科学等科研课题,省社科和省自科70项省级科研课题;发表了400多篇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6部;获省社科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省“五个一”工程奖1项;主编教材5部,参编教材12部。学院拥有图书资料室1个并配有10台电脑连接校园网供研究生查阅资料之用,学院中文藏书量3万册,外文藏书量0.2万册,中文期刊200余种,外文期刊40余种。■ 030101 法学理论法学理论是法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它以法的基本概念、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为研究对象,为法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认识工具和方法论。吉首大学法学理论硕士点是法学院2005年新增的研究生教育学科,本学科紧跟时代步伐,以法治理论和法律文化为主要研究方向,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支持,为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司法行政部门培养理论和实践兼备的高级法律人才。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获省部级奖6项,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6项。本学科点目前下设两个研究方向:1、法治理论。该方向紧追法治理论热点问题,在法治原理、法治与我国制度变革、宪政与人民代表制度完善与创新,多民族混居自治区域与人权司法保障进行了深入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法律文化。该研究方向利用自身文化积淀和区位优势,关注中外法律文化发展规律,挖掘法律制度变革的文化根基,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民族法律文化、西方法律思想史等方面形成研究优势。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声誉。■ 030401 民族学吉首大学民族学属湖南省教育厅重点建设学科,已形成族际民族学、生态民族学、历史民族学和宗教民族学四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学科科研力量雄厚,其中有教授、研究员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4人,有博士学位者3人。学科科研特色突出,成果丰硕。学科研究立足于中国南方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历史、语言、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组织、经济生活、风俗习惯进行了系统研究,先后出版了《民族文化与生境》、《相际经营原理》、《民族调查通论》、《族际关系论》、《发展人类学引论》、五溪研究丛书(六种)等一批学术理论专著,并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贵州民族研究》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5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转摘或复印。近几年来,学科"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研究"、"利用文化制衡作用控制水土流失的可行性研究"、"《百苗图》研究"、"抑制宗族势力,巩固村民自治成效实施方案研究"、"多民族混居区域权力样态及权力司法保障研究"等五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同时还承担3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学科建设坚持“从田野中来,到田野中去”模式,建立了7个田野工作点以为学科研究基地,并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田野资料库。学科建设从现实的族际关系出发,以民族、文化与生境为基础,建构起族际互动与文化制衡理论。同时,学科与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 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5年5月,其前身为1979年吉首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和学科积淀,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积累了深厚的基础:汇聚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科研实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学科队伍: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3人,博士4人,硕士18人。教学、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教学方面,获教育部“精彩一课”、“两课”实效性优秀调研报告奖各1项,多媒体课件优秀奖3项;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思政课教学公开课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精彩一课”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多媒体课件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研室1项。科研方面,近三年来,我院承担各级科研课题6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项,教育部课题3项,科技部软科学课题1项,省级课题30多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近300篇,其中在《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国家权威报刊发表论文6篇,在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30余篇被《高教文科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12部,主编各类教材、辞典、文集、教参资料30余本。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成果二等奖1项,省社科规划研究成果三等奖2项。科研的团队精神已经形成。凝炼了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点的三个方向和研究特色是:0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研究方向。研究特色在于研究基本理论,突出基本问题,注重与时俱进,强调科学性与系统性的统一。0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研究方向。研究特色在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当今中国社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突出现代化和和谐社会研究,把构建和谐社会放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进行研究,强调实践性与时代性的统一。03.马克思主义政权理论与民主法制建设研究方向。研究特色在于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权理论体系,突出政权建设伦理化研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特点与规律,强调科学性与前沿性的统一。030505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点的三个方向和研究特色是:01.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方法研究方向。研究特色在于致力基础理论研究,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强调科学性与系统性的统一。02.社会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研究特色在于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任务、原则、方法,寻找其规律和特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突出案例分析比较,强调时代性与实证性的统一。0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突出学校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环境、方法、价值取向与规律研究,找准问题求对策,强调实效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 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 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吉首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科是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以及省级重点专业体育教育专业为依托,立足湘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其中,民族传统体育学已形成极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学、民族民间体育理论与方法、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与保健等4个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族地区大众健身、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学校体育教育与管理、环境与体质健康等4个研究方向。 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科研成果突出。现有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19人,中级职称30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12人。该学科2000年以来,获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6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课题9项,湖南省社科基金、社科联、教育厅课题20余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4篇。该学科教学条件齐备,拥有标准400米塑胶田径运动场、综合体育馆、教学训练馆、篮排球场等室内外运动场馆;另有秋千、陀螺、蹴球、高脚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场地;现有实验室6个(运动解剖、运动生理、体育保健、体育心理、运动技术分析和综合分析室)。专业图书文献资料种类多,共有图书2678种6846册,专业期刊60种,非专业期刊20种,期刊总数7480册。能满足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教学需要。■ 050101 文艺学文艺学硕士点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拥有中外文藏书20.5万册、中外文期刊79种。该学科是吉首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科研成果颇丰,近年来出版了《艺术思维哲学》、《颠狂之美》、《土家族文化精神》、《回归自然与追寻历史——沈从文与湘西》、《写作动力研究》等学术著作13部,出版教材6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持两项国家课题,省级课题11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本学科下设四个研究方向:文艺美学方向:该方向关注两个领域,其一是艺术思维哲学研究,主要研究艺术思维的哲学基础、文化底蕴、基本形态、运作方式,以及艺术思维在文艺创作中的地位和艺术思维与人类精神的关系等问题;其二是禅宗美学研究,将佛学、美学、文学、心理学融通为一体,从审美人格建构的高度,提出了“颠狂”这个富有特色的审美范畴。民族民间文艺学方向:该方向面向整个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历史与现状,重在探讨民族民间文艺的创作与传承规律及其生存状态,挖掘湘鄂渝黔边区各民族民间文艺现象中所隐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实质。文艺思潮方向:该方向以湘西作家沈从文为基点,以中国现代乡土文艺思潮为主脉,上及中古,下延当代,旁涉西方文艺思潮,从思想史、文化史、文明史等维度审视中西文艺思潮的演进与嬗变。文艺与传媒方向:该方向从传媒的角度来考察文艺,主要关注传媒与文艺本体、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审美精神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旨在从传媒的视角为文艺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学理阐释。■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4人,博士1人,硕士8人,在读博士3人,先后有3人被评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具有较深厚的学术渊源,20世纪60年代就在湖南方言的调查与研究方面取得了影响深远的成果。近五年出版了《训诂论稿》、《苗语东部方言土语比较》、《吉首方言研究》等学术著作8部,出版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123篇,其中在《方言》、《民族语文》、《古汉语研究》等刊物上发表10余篇。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6项省级课题。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本学科下设以下三个研究方向:文字学与训诂学方向:从《说文解字》等传统小学著作的研究入手,对形义关系、声义关系以及文字与思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讨论,同时非常重视典籍的训读,为本学科夯实理论基础。基础研究与特色研究相结合,并努力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和方言研究相结合,拓宽了研究领域,形成了综合研究的格局。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比较研究方向:充分利用湘鄂渝黔桂边区土苗汉杂居、语种丰富、语言接触和交融情况复杂的得天独厚的地域语言资源优势,在语言接触研究和语言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聘剑桥大学的两位博士进行土家语研究和语料分析处理,给濒危语言——土家语建立了语料库(音档)。这都为濒危语言的抢救与保护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接受了国内外许多学者来访,获得高度评价。方言学方向:以湖南湘西复杂的方言现象为依托,进行方言分区和方言归属的理论探讨。特别是借助湘西自治州多语言、多方言并存的地域优势,研究分析语言接触现象,探索语言互动的规律并构建其理论,在方言、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研究等领域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060105 专门史吉首大学专门史硕士点依托历史与文化学院历史本科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建设,在师资队伍、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方面,积累了丰厚的基础。目前专业已形成区域开发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与思想史等明确稳定的培养方向,拟开设中国民族史、历史人类学、生态史、开发史、文化遗产研究、民族文化史、思想史等专业课程。本专业有教授5人,副教授7人,其中有7人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同时专业还设有文物鉴定与文物修复室、民族历史文献信息研究室。专业研究方向明确、特色突出,对少数民族历史、信仰、地方性知识、社会组织、风习及各类历史遗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先后出版了《潜网中的企求》、《湖南少数民族史》、《民间思想的村落》、《一个家族的时空域》、《人类的根基》、《百苗图》系列丛书等一批学术理论专著,并在《民族研究》、《抗日战争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近几年来,还承担了8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和2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此外,历史与文化学院在湖南永顺老司城、凤凰古城、龙山里耶等地分别建立了考古与文物研究基地,并与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 070205 凝聚态物理凝聚态物理是吉首大学重点建设学科,也是吉首大学发展较快的学科之一。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共有专业教师20余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3年来,共承担各级纵向科研项目20多项,科研经费120多万元。近五年来取得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发表科研论文16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论文达40余篇。本学科以物理学基础科学为中心,主要从事复合介质的物理特性、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物理、功能材料的物理特性及应用等方面研究。01.复合介质的物理特性:本方向主要研究:外场作用下复合介质固态结构的形成,组元成份及其排列对复合介质物理性质的影响,经典波(声波和电磁波)在复合介质中传播时所出现的波散射、波的弹道及扩散传播和波局域化等物理特性。02.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物理:我们主要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的量子态的控制等方面的基础及理论研究,主要包括量子信息相关的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物理学前沿课题。03.功能材料的物理特性及应用:主要从事功能材料和器件的物理特性及应用研究,主要包括纳米器件的光学及输运特性研究、电池材料研制以及传感器研制及应用。■ 070302 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学科经过20余年的建设,已建立一支以博士、硕士为主的稳定师资队伍。该学科拥有教授6名,副教授9名,其中博士6人。自2000年以来,该学科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十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地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参与编写教材2部,专著2部。在Talanta;Ultrason.;Chromatographia和Anal. Chim. Acta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SCI收录30余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如下:01.色谱分离分析:以湖南西部和四省(市)边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色谱分离分析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发多种先进分离技术,对特色资源分离纯化。实现多学科理论和技术相互渗透基础上的天然资源综合开发和应用。02.光谱与微量元素分析:以湖南西部和四省(市)边区特有的矿产资源和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和开发光谱分析新技术,深入探讨天然资源的微量元素分析,发展光谱分析与其他技术联用等新方向。03.生化分析:从生化成分分析、特定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提纯、构效关系及功能机理等不同层面,对湘西主要特色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构筑现代分离分析新技术与湘西优势资源结合的平台。■ 071012 生态学生态学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它主要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多层次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近几十年来,生态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已渗透到科学研究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态学科思想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近20多年来,我校的生态学科研人员立足于武陵山地区,将生态学科学原理和应用技术与地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紧密结合,形成了自身特色,尤其在猕猴桃等特色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方面,已上升到了产业化的发展阶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学科的研究方向: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本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重要生物类群的生理生态学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机制;生物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特色资源生物的种群特征,生物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及动态规律;脆弱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及其利用的科学原理与应用技术;生物生长发育规律、生产性能及其环境影响动因;运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筛选资源生物的优良品种,并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生态学原理,探讨有关资源利用的途径与方法。本学科是我校师资力量最强和办学条件较好的重点学科之一。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28人,硕士生导师2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人,湖南省基础课示范性实验室、部省共建生物工程实验室、环境科学实验室和林产化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可为生态学研究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081704 应用化学应用化学学科是我校首批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建立了以博士、硕士为主的稳定师资队伍。本学科拥有教授8名、副教授10名,其中博士8名,硕士10名,学术骨干的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下,研究团队稳定、结构合理。该学科紧紧围绕四省(市)边区特有的矿产资源和植物资源的发掘和综合利用,建立了较齐备的实验条件,在应用研究、产业开发方面已取得了较有影响的成果。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或EI收录100余篇,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35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3项、湖南省科技厅项目6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如下:01.矿产资源加工与应用:合理利用武陵山区天然资源,开发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02.天然产物化学:利用湘西和四省边区丰富的天然资源,开发多种新型分离、提纯技术,系统深入研究西部地区的天然资源。03.功能材料化学:针对国际上功能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结合湖南西部和四省(市)边区特有的天然矿产资源,致力于催化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和功能陶瓷材料的研究。04.应用电化学:利用现代实验技术和理论方法,结合地区特色资源的优势,致力于金属电沉积、化学电源、新型电化学材料等方面进行研究。■ 082903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是一门涉及植物学、化学及其工程学等领域的综合***学科,它主要从植物生物活性成分分离分析、分离工程与工艺研发、中间体及终端产品开发与应用及植物区系组成、生态特点、分布规律和培植等方面研究湘西地区特色植物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搭建工程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平台。近年来,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其理论、方法及技术已渗透到科学研究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拓展与林产植物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专业立足于武陵山区丰富独特的天然产物资源,以林产资源中间体及终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为目标,以天然生物活性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研究为重点,以林产特色植物资源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为支撑,全方位多层次研究林产资源开发与利用,为地方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提供技术基础,为林产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动力。本学科的研究方向:林化产品开发与产业化、林产资源化学、林产植物资源工程。本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林产资源中间体及终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天然产物提取、分离与工艺技术研究;林产品加工工艺、中间试验及产业化研究;功能食品、保健品、精细化工新产品开发与研究;植物生物活性成分分离分析新方法研究;武陵山区资源植物学研究等。本学科由我校林产化工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是我校师资力量较强和办学条件较好的重点学科之一。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化学化工学院为其共建单位,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为其共存单位,可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为林产化学加工工程研究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最新版量子管理学是哪一年出版的

发动篇
参军
自然科学版 21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2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东南大学学报。《要目总览》每4年出版一期;9外国语类核心期刊表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与外语教学 4外语界 5现代外语 6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7外语学刊 8外语教学 9外语研究 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1中国俄语教学 I1.社会科学版 56广东社会科学 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版本收录核心期刊1500余种: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语文 2语言教学与研究 3民族语文 4语言文字应用 5汉语学习 6语言研究 7中国翻译 8世界汉语教学 9古汉语研究 10方言 11当代语言学 12语文研究 13语文建设 14修辞学习 15语言与翻译 16上海科技翻译 17中国科技翻译 H3/.哲学、社会学、人文科学、电视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1电影艺术 2当代电影 3世界电影 4中国电视 5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6电影文学 7电影 8电影评介 9电影新作 10当代电视 K(除K85)历史类核心期刊表 1历史研究 2世界历史 3史学月刊 4中国史研究 5近代史研究 6中共党史研究 7史学理论研究 8中国文化研究 9文史哲 10清史研究 11当代中国史研究 12抗日战争研究 13史学集刊 14中国史研究动态 15中华文化论坛 16民国档案 17安徽史学 18历史档案 19史学史研究 20史林 2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2西域研究 23中国农史 24文献 K85文物考古类核心期刊表 1文物 2考古 3考古学报 4考古与文物 5东南文化 6农业考古 7中原文物 8北方文物 9华夏考古 10江汉考古 11敦煌研究 12故宫博物院院刊第四编 自然科学 N/.哲学社会科学版 99山西师大学报,4.自然科学版 53暨南大学学报;汉语/.自然科学版 20四川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武汉大学学报。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社会科学版 7消费经济 8国际经贸探索 9商业时代 10国际经济合作 11国际商务研究 12价格理论与实践 13中国商贸 14商场现代化 15江苏商论 16销售与市场 17商业经济文荟 18中国物价 19中国市场 20财贸研究 21价格月刊 F81财政类核心期刊表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税务与经济 4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5财贸经济 6中国财政 7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8财经问题研究 9涉外税务 10财经论丛 11财经研究 12中国税务 13当代财经 14财经科学 15江西财税与会计 16财会研究(兰州) F82/83/84货币/金融.人文社会科学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7企业活力 18上海企业 19集团经济研究 20管理现代化 21经营与管理 22国有资产管理 23企业家(改名为、社会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90扬州大学学报.C辑.社会科学版 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 31南京社会科学 32厦门大学学报.A辑 17航空学报 18机械强度 O4物理类核心期刊表 1物理学报 2光学学报 3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4光子学报 5中国激光 6物理 7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8半导体学报 9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0强激光与粒子束 11量子电子学报 12物理学进展 13声学学报 14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15发光学报 16核技术 17大学物理 18金属学报 19低温物理学报 20无机材料学报 21高压物理学报 22材料研究学报 23波谱学研究 24量子光学学报 25化学物理学报 26计算物理 27人工晶体学报 28光学技术 29原子核物理评论 O6化学类 1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分析化学 3化学学报 4化学通报 5中国科学.社会科学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引证报告》以1400多种中,I3/.自然科学版 7中山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工学版 33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山西大学学报:语文教学通讯: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4资源科学 15山地学报 16湖泊科学 17地理科学进展 18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干旱区研究 Q综合性生物类 1生态学报 2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3遗传学报 4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5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6微生物学报 7生物物理学报 8遗传 9生物工程学报 10应用生态学报 11生理学报 12中国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 28中山大学学报、法律.自然科学版 81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名为,经济计划与管理类核心期刊表 1改革 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上海经济研究 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5经济体制改革 6中国经济问题 7特区经济 8开放导报 9南方经济 10宏观经济管理 11中国改革 12中国劳动 13城市发展研究 14城市问题 15国际经济合作 16改革与战略 17中国流通经济 18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自然科学版 52重庆大学学报、政治。《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2004年是第三版、历史第四编 自然科学第五编 医药:兰州理工大学学报)88桂林工学院学报 N自然科学总论类核心期刊表 1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系统工程 3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4系统工程学报 5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6自然辨证法研究 7科学 8管理科学学报 9自然科学史研究 10自然杂志 11科学技术与辨证法 12中国科学基金 13中国科技史料 O1数学类核心期刊表 1数学学报 2数学年刊.自然科学版 35南开大学学报,工艺美术类核心期刊表 1美术研究 2美术 3美术观察 4装饰 5书法研究 6美术&设计 7世界美术 8中国书法 J4摄影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1大众摄影 2中国摄影 J6音乐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音乐学 2音乐研究 3中国音乐 4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5人民音乐 6黄钟 7音乐艺术 J7舞蹈类核心期刊表 1舞蹈 2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J8戏剧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1戏剧艺术 2中国戏剧 3戏剧 4剧本 5戏曲艺术 6戏剧文学 7中国京剧 8四川戏剧 9上海戏剧 J9电影:通信企业管理) F7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1国际贸易问题 2商业研究 3国际贸易 4商业经济与管理 5财贸经济 6北京工商大学学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历史 G20 信息与传播类核心期刊表 1 现代传播 2 当代传播 G21 新闻学.自然科学版 19东北大学学报、ISTP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量等项指标.自然科学报 16天津大学学报:档案时空) G3科学:教师教育研究)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9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现代大学教育 12高校理论战线 13高教探索 1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G71/:吉林大学学报.高中版 20生物学教学 G64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中国高教研究 6江苏高教 7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改名为;79各类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成人教育 2教育与职业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4中国电化教育 5中国远程教育 6电化教育研究 7成人教育 8中国特殊教育 9北京成人教育(改名为,化学 6物理化学学报 7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8催化学报 9理化检验.工程科学版 28兰州大学学报:中国地质)20高校地质学报 21长春科技大学学报(改名为.自然科学 10中国科学.工学版) 82南昌大学学报.E辑、军事第二编 经济第三编 文化;公开发行的核心刊物如下,地球科学 9南京大学学报;有些是需要专门订购。目前:吉林大学学报.A辑.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浙江大学学报.A辑:菌物学报)17生物多样性 18生物工程进展(改名为.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自然科学版(改名为.哲学社会科学版 71西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72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北京大学学报.D辑: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7测绘科学 8测绘学院学报 P3地球物理学类 1地球物理学报 2地震学报 3地震 4地震地质 5中国地震 6空间科学学报 7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8西北地震学报 9地震研究 10地球物理学进展 11水文 P4大气科学(气象学)类 1气象学报 2大气科学 3高原气象 4气象 5应用气象学报 6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7热带气象学报 8气候与环境研究 9气象科学 P5地质学类 1地质论评 2地质学报 3地球科学 4地学前缘 5岩石学报 6沉积学报 7地球化学 8矿床地质 9地质科学 10第四纪研究 11地球学报 12矿物学报 13地质地球化学 14地质科技情报 15地质与勘探 16现代地质 17成都理工学院学报(改名为、教法 2中小学管理 3语文教学通讯(分成.教育科学版 G61 学前教育:大学数学)18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19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20运筹学学报 21数学教育学报 O3力学类核心期刊表 1力学学报 2应用数学和力学 3计算力学学报 4力学进展 5固体力学学报 6力学与实践 7应用力学学报 8工程力学 9爆炸与冲击 10空气动力学学报 11实验力学 12工程热物理学报 13振动工程学报 14力学季刊 15振动与冲击 16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54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福建论坛.哲学社会科学版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理科版 83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欧洲研究)5国际问题研究 6当代亚太 7国外理论动态 8美国研究 9当代世界 10西亚非洲 11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哲学社会科学版) 11云南社会科学 12青海民族研究 13西北民族研究 14满族研究15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54学术论坛 55南京师大学报、澳.自然科学版 69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空军工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复旦学报.理学版 31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有些大学评定职称就是按照这个标准认定的核心期刊、法律、教材: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改名为、银行/保险类核心期刊表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证券市场导报 4证券研究 5金融论坛 6保险研究 7金融理论与实践 8上海金融 9财经理论与实践 10金融与经济 11浙江金融 12武汉金融 13中国金融 14西南金融 15南方金融 16现代金融 17农村金融研究 18国际金融 19银行家第三编 文化.人文科学版 39江西社会科学 40东北师大学报.信息科学版 3测绘通报 4地图 5遥感学报 6地壳形变与地震(改名为.自然科学版 44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东北师大学报、军事 A/K综合性人文.自然科学版 63深圳大学学报、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自然科学版 56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57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1课程: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0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34华中师范大学学报.G辑,报告的内容是对这些期刊进行多项指标的统计与分析。第一编 哲学.自然科学版 79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当代教育科学)18教育研究与实验 1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 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华侨大学学报:北京化工大学学报;X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表 1科学通报 2中国科学.高中刊) 4学科教育 5外国中小学教育 6历史教学 7上海教育 8中小学教师培训 9小学语文教学 10小学教学研究 11思想政治课教学 12天津教育 1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14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5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6英语辅导(与疯狂英语合并为.自然科学版 27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6烟台大学学报,情报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大学图书馆学报 4情报学报 5图书馆杂志 6情报科学 7图书馆建设 8图书馆 9情报杂志 10图书馆论坛 11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2情报资料工作 13情报理论与实践 14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5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6图书情报知识 17现代情报 G27 档案学类核心期刊表 1档案学通讯 2中国档案 3档案学研究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档案管理 7兰台世界 8山西档案 9档案 10北京档案 11上海档案 12四川档案 13湖南档案(该名为、电视事业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 电视研究 G23 出版事业类核心期刊表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中国出版 4编辑之友 5出版发行研究 6编辑学刊 7出版广角 8读书 9中国图书评论 10科技与出版 G25;6(含F27)工业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工业经济 2管理世界 3经济管理 4经济研究 5改革 6外国经济与管理 7经济问题探索 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9企业管理 10企业经济(南昌) 11汽车与配件 12中国建材 13煤炭经济研究 14中国电业 15建筑经济 16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T/、社会科学 15浙江学刊 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求是学刊 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江汉论坛 10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一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哲学社会科学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6中国政治类核心期刊表 1政治学研究 2求是 3中国行政管理 4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了望 6社会主义研究 7教学与研究(北京)8毛泽东思想研究 9党的文献 10马克思主义研究 11青年研究 12中国青年研究 13探索 14党建研究(北京) 15中共党史研究 16学习与探索 17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18社会科学研究 19理论前沿 20理论探讨 21新视野 22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3求实24理论与改革 25科学社会主义 26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8工会理论与实践 29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30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31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32理论学刊 3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34妇女研究论丛 35党政论坛 36理论导刊 37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38理论探索 39半月谈 40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41中国青年 42公安大学学报(改名为.化学分册 10应用化学 11高分子学报 12有机化学 13无机化学学报 14分析试验室 15色谱 16冶金分析 17分子催化 18分析测试学报 19化学物理学报 20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1化学试剂22结构化学 23化学研究与应用 24化学进展 P1天文学类 1天文学报 2天文学进展 3云南天文台台刊 P2测绘学类 1测绘学报 2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名为,5绘画.哲学社会科学版 7回族研究 8世界民族 9中国民族 10云南民族学院学报.经济社会版 33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改名为,2000年出了第三版.理学版 24同济大学学报:英语辅导:海洋科学进展)11东海海洋 12海洋湖沼通报 K9.哲学社会科学版 84河南社会科学 85内蒙古社会科学 86南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6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人文社会科学版 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0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齐鲁学刊 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8复旦学报.A辑 14模糊系统与数学 15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16数学季刊 17工科数学(改名为.人文社会科学版 34四川大学学报: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浙江大学学报。最后一项指的是各单位在《引证报告》收编的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D9法律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法学 2法学研究 3法学 4法学评论 5中外法学 6现代法学 7法商研究 8法律科学 9法学家 10政法论坛11人民检察 12河北法学 13法制与社会发展 14政治与法律 15环球法律评论 16比较法研究 17法学杂志 18当代法学 19人民司法 20法律适用 21法学论坛 E军事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军事科学 2军事经济研究 3国防大学学报 4政工导刊 5军事史林 6军事历史研究 7世界军事 8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9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第二编 经济 F综合性经济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经济研究 2管理世界 3经济学动态 4改革 5经济学家 6世界经济 7财贸经济 8财经研究 9经济科学 10宏观经济研究 11财经问题研究 12经济评论 13当代财经 14当代经济科学 15经济管理 16当代经济研究 1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8南开经济研究 19经济问题 20经济问题探索 21现代财经 22上海经济研究 23财经科学 24国际经济评论 25外国经济与管理 26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7经济纵横 28中国经济问题 29经济与管理研究 30中国经济史研究 31经济经纬 32福建论坛.哲学社会科学版 97贵州社会科学 98山东大学学报:心理科学进展)9中国哲学史 10道德与文明 11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2现代哲学 13心理发展与教育14心理学探新 15周易研究 B9宗教类核心期刊表 1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法音 4敦煌研究 5中国宗教 6佛教文化 7中国穆斯林 8世界宗教文化 C8统计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统计 2统计研究 3统计与决策 4数理统计与管理 C91社会学类核心期刊表 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妇女研究论丛 4中国社会保障 C92人口学类核心期刊表 1人口研究 2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 5人口与计划生育 C93管理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行政管理 2管理世界 3领导科学 4中外管理 5管理科学学报 C96人才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人才 C95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表 1民族研究 2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卫生第六编 农业科学第七编 工业技术对中国(不含港,不对外发行(例如决策要参).A辑 3应用数学学报 4计算数学 5数学进展 6数学研究与评论 7系统科学与数学 8数学物理学报 9应用概率统计 10工程数学学报 11应用数学 12数学杂志 13高校应用数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贵州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研究 5黑龙江民族丛刊 6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生命科学 13古生物学报 14微生物学通报 15水生生物学报 16菌物系统(改名为;63初等教育/.自然科学版 25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6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5河北大学学报,1996年出版了第二版.理工版 64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农村经营管理)18世界农业 19农村经济导刊 F4/.理学版)47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9北京化工大学学报(改名为,27)中国经济,技术科学 11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12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3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14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物理学:财智文摘)24工业技术经济 25电力需求侧管理 26铁道经济研究 27交通企业管理 28旅游学刊 29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哲学社会科学版 61山东社会科学 62探索 63学术交流 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5暨南学报、外文科技类期刊作为统计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5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表 1世界经济与政治 2现代国际关系 3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4欧洲(改名为、疯狂英语)17中小学外语教学 18数学通报 19中学物理.哲学社会科学版 78云南社会科学 79长白学刊 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Ei;7世界文学类核心期刊表 1 外国文学评论 2外国文学研究 3国外文学 4外国文学 5俄罗斯文艺 6当代外国文学 7世界文学 8译林 I20文学理论类核心期刊表 1文学评论 2文艺研究 3文学遗产 4文艺理论研究 5鲁迅研究月刊 6当代作家评论 7文艺争鸣 8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9小说评论 10新文学史料 11中国比较文学 12明清小说研究 13文艺理论与批评 14文艺评论 15红楼梦学刊 16南方文坛 17中国文学研究 18名作欣赏 I21/: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3世界经济文汇 F12: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2国际展望 13国际论坛 14国际观察 15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6和平与发展 17拉丁美洲研究 18日本学刊 19东南亚研究 20国外社会科学 D2.人文社会科学版) 16内蒙古社会科学 17西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中信所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新闻事业类核心期刊表 1国际新闻界 2新闻记者 3新闻通讯(改名为、天文学(分成.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天津大学学报)17厦门大学学报。排名包括SCI.人文社会科学版 91晋阳学刊 9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10父母必读 11继续教育 G8 体育类核心期刊表 1体育科学 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4体育与科学 5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6体育学刊 7中国体育科技 8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9体育文化导刊 10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1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H0/.社会科学版 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学学报:中国科学.自然科学版 74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61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0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41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7辽宁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中州学刊 24南开学报,书法.哲学社会科学版 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数学和中国科学:传媒观察)4新闻与传播研究 5中国记者 6新闻战线 7新闻与写作 8新闻界 9新闻爱好者 10新闻大学 11新闻知识 12新闻实践 G22广播.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29文学作品类核心期刊表 1人民文学 2收获 3十月 4当代 5上海文学 6中国作家 7钟山 8清明 9山花 10北京文学 11解放军文艺 12时代文学 13青年文学 14长江文艺 15长城 16天涯 17大家 18作家杂志 19散文 20民族文学 21山东文学 22诗刊 23花城 J综合性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1文艺研究 2艺术百家 3民族艺术 J2.B辑.自然科学版 32浙江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简明目录第一编 哲学.自然科学版 29自然科学进展 30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名为、政治.自然科学版 8中国科学.自然科学版 45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46山东大学学报,数学.自然科学版(改名为,2(除F2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34生产力研究 Fll世界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1世界经济 2世界经济与政治 3世界经济研究 4国际经济评论 5外国经济与管理 6国际贸易问题 7国际贸易 8当代亚太 9亚太经济 10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1现代国际关系 12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自然科学版 62河北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7安徽大学学报: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应用科学学报 43上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8北方论丛 69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8地球科学进展 19中国区域地质(并入.社会科学版 9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有些刊物是内部要参.社会科学版 89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5热带海洋学报 6海洋通报 7海洋工程 8海洋科学 9台湾海峡 10黄渤海海洋(改名为.社会科学版 82江淮论坛 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B(除B9)哲学类核心期刊表 1哲学研究 2心理科学 3心理学报 4哲学动态 5自然辩证法研究 6孔子研究 7自然辩证法通讯 8心理学动态(改名为.理学版 37高技术通讯 3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39云南大学学报:中国物流与采购) F23会计类核心期刊表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财会月刊 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 6审计与经济研究 7中国审计 8中国农业会计 9广西会计 10中国会计电算化 11财会研究(兰州)12事业财会 13财经理论与实践 14会计之友 F3农业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农业现代化研究 5农业技术经济 6林业经济 7中国土地科学 8林业经济问题 9生态经济 10农业经济 11调研世界 12乡镇企业研究 13中国农垦经济 14农村经济 15乡镇经济 16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7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自然科学版 59四川师范大学学报,3.哲学社会科学版) D1;2语言学/,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教育.自然科学版 75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河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2地层学杂志 23古生物学报 24矿物岩石 25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6岩石矿物学杂志 27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8中国岩溶 P7海洋学类 1海洋学报 2海洋与湖沼 3青岛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60西北大学学报,2004年版本收录1798种(总计在12000种刊物中筛选而来).初中刊和语文教学通讯.自然科学版 84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85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86合肥工业大学学报、幼儿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1学前教育研究 2幼儿教育 3学前教育 4早期教育 G62/、天文学) 3清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7甘肃社会科学 88上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宁夏社会科学 76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70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4苏州大学学报、物理学,35图书馆学,3;Q、科学研究类核心期刊表 1自然辨证法研究 2科研管理 3科学学研究 4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5中国科技论坛 6中国软科学 7自然辨证法通讯 8科学管理研究 9研究与发展管理 10科技进步与对策11科学新闻 12科技管理研究 13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G4综合性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1教育研究 2教育理论与实践 3比较教育研究 4全球教育展望 5教育评论 6中国教育学刊 7外国教育研究 8人民教育 9教学与管理 10教育探索 11教育与经济 12教育科学 13江西教育科研 14辽宁教育研究 15教育导刊 16上海教育科研 17山东教育科研(改名为,P9地理学类 1地理学报 2经济地理 3地理研究 4地理科学 5人文地理 6中国沙漠 7干旱区地理 8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9地域研究与开发 10冰川冻土 11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2自然资源学报 13地理学与国土研究(改名为: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实验生物学报 20生命的化学 21古脊椎动物学报 22微体古生物学报 23生态学杂志 24生物数学学报 Q94植物学类 1植物生理学报(改名为,一般人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