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坐忘矣
大学城概况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东南部,选址番禺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范围 43.3平方公里。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 ,距市桥约13公里 ,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 。 广州大学城是国内一流的大学园区,是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是“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新城市。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城市发展规划“南拓、东进”的位置上,在城市空间发展关系上,其选址正好位于广州的南拓轴上和都会区中,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城市功能互动,提高广州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在产业空间发展关系上,位于以IT产业为特色的广州新兴产业轴上,通过轴上的产业实体互动,形成“学、研、产”一体化的城市创新基地,有利于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广州市的综合竞争力;在交通区位上,位于“广州高速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普通道路交通、宽带网络信息交通”四位一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大学城的多元交通需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在文化区位上,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更有广州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周边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广州旅游网络体系中,广州大学城正好处在“三线一中心”的东南水乡旅游线上,校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使广州大学城成为广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广州大学城现有 10 所高校进驻。分别为: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4 年 9 月第一批约 4.5 万名大学生已先行进入大学城, 2005 年 9 月后在校学生人数为 10 万, 2007 年大学城全部建成后总规划人口预计将达到 35 万人,相当于一座中小城市。 2 、博物馆项目概况 博物馆区承接了大学城将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建设思路,依附所在区域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将岭南地域特点体现在建筑设计中,将传统历史文化要素融入娱乐休闲中。 大学城博物馆区占地总面积16.5公顷,规划建设80多栋建筑。其中保留村内现存的霍氏大宗祠等历史建筑以及迁移岛区拆迁的文物建筑共16处,招商建筑共35栋。 项目的地理环境 1、 地理位置 广州大学城首期开发18平方公里的小谷围岛。该岛四面环珠江,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与会展中心所在的琶洲岛隔江相望,具有天然的相对独立性。小谷围岛地貌为低丘陵冲积平原,岛上风景如画,文物古迹众多。该岛以前长期没有路桥与广州市区相连,必须通过轮渡才能到达。也正是如此,成全了小谷围岛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民风淳朴、生态良好、环境优美。(见区位图) 博物馆区坐落于小谷围岛最南端的练溪古村落中,掩映于广州大学城南隅。通过改造原有的民居建筑而形成集观光、休闲、娱乐、购物,并兼体验岭南水乡风情、广州古民俗文化和广州大学城的建设成就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岭南村落风貌保持完好,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2 、交通情况 博物馆区北连小谷围岛广州大学城外环路,南临珠江沥窖水道,南部快速路东侧的地段,可以充分利用快速道路、珠江水路交通优势。处于交通便利、环境幽静、风水良好的区位上,几乎位于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广州、东莞、深圳、中山)的中心地带,区位十分优越。 其中,大学城的对外主干路网自东向西依次是:京珠高速公路,小谷围岛中部南北向交通干道,城市中部快线(南沙快线);大学城主干路网通过与华南快线、环城高速公路连接与广州市内及珠江三角洲各地。其中小谷围岛中部南北向交通干道是连接“生物岛—大学城—广州新城”的重要道路之一。 地铁大学城专线(即四号线琶洲至新造段)将穿越大学城的中心发展走廊,并在小谷围岛南北各设一个地铁站。 大学城现已开通岛内与广州市区的14条公交线路,其中2条公交线路途径博物馆区,而随着博物馆区的进一步开发,未来博物馆区即将开通多条交通线路。届时,可谓“条条大路通博物馆”。 广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实行广东省与广州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原广州师专创建于1953年。原广州师范学院创建于1958年,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第二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建于1986年。并校以来,学校教育资源得以优化,学科建设不断增强,办学效益显著提高。目前已成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 学校现有19个学院,62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八大门类,在校本科生17938人。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在校研究生337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20人。其中,教授185人,副教授54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60人,具有硕士学位者631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各1人,博士生导师29人(依托中国科学院和其它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近20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0人,省、市级优秀中青年专家14人。 学校目前拥有一批科学研究基础扎实、学术水平较高的科研团队,其中尤以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中国古代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以及人权法学等学科最具优势和特色。现有省市级重点(扶持)学科12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课程26门,市级重点课程35门。近5年来,学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33项,发表学术论文6555 篇,被SCI、EI、ISTP收录218篇,出版专著238部,统编教材260部。学校目前正在承担国家级课题38项,省部级课题156项,市局级和其他社会服务课题652项;2004年科研经费达7770万元。 学校目前设有广园、桂花岗、麓湖、起义路、龙洞五个校区,占地总面积73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43.6万平方米。校园运动场地6.6万平方米。图书馆总面积3.225万平方米,藏书196万册,电子图书30万种,拥有《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文摘数据库》、《外文科技期刊文摘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大型数据库和由200多台终端组成的多媒体专用查询系统,长期订购中外文报刊3200多种。学校将于2005年整体迁入广州大学城新校园,新校园占地总面积为1975亩,建筑总面积71万平方米,运动场地近14万平方米,总投入20.6亿元。 学校实行多元化办学,已办成纺织服装学院、科技贸易技术学院、城建学院、华软软件学院、市政技术学院等5个校外二级学院和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独立学院)。学校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英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瑞典、瑞典、台湾、香港、澳门等5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和文化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我校在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了“立足广州,面向广东,辐射海内外,服务社会;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与留学生教育;构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培养知识面宽,基础厚实,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人才;经过不懈努力,把我校逐步建设成为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若干学科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总体奋斗目标。广东全国第一批次的大学有:中山大学(综合类重点院校,校区有南、北、大学城、珠海等校区)、华南理工大学(全国理工类重点大学总校区在广州五山)、华南师范大学(全国师范类重点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全国重点畜牧业类大学)、暨南大学等。艺术类一批有,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