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亚伯拉罕·格斯纳与他的石油专利是什么?

一心一计
霍金传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从地下开采出来的原油怎样充当各种机器的动力和润滑剂呢?这是人们在开采石油的同时就在研究和实践的问题。炼油技术应运而生。据《美国石油工业史》记述,最早从煤炭里炼制出灯用煤油的是加拿大地质家亚伯拉罕·格斯纳博士。他于1852年研发出类似的工艺,获得了美国专利,其专利权是用煤炭生产煤油。1853年,纽约一家公司用他的技术生产煤油,投放市场。详情

李约瑟难题解答

魔唇劫
満州編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J. Needham 1900-1995)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成果卓著。他在1954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近代以前的14个世纪里,中国对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和用以造福人类的技术方面远远胜过欧洲,可是为什么近代科学,以及经得起全世界考验并得到合理的普遍赞扬的伽利略、哈维、维萨笛斯、格斯纳、牛顿的传统——这种传统注定会成为同一世界大家庭的理论基础——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或亚洲其他任何地方发展起来呢?这一问题随后被学术界名之为“李约瑟难题”。对于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曾从社会、经济、思维方式和文化等各种角度做了大量的探索。较近,也有部分学者开始从知识产权制度角度考虑这一问题。  一、李约瑟难题由来  对“李约瑟难题”追本溯源,我们会得知早在李约瑟之前,就有人提出与“李约瑟难题”相类似的问题。早在十七世纪,来中国的传教士们就己经注意到中国科学的“落后问题”。早期的传教士利玛窦(M. Ricci 1552一1610)所著《利玛窦中国札记》(1615)是继西班牙作者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以后首部系统全面介绍中国科学技术的著作。[1]利玛窦之后来中国的法国传教士巴多明(D. Parrenin 1665一1741)是早期提出“落后问题”的第一人。由传教士们对中国的介绍,以及他们关于“中国科学落后问题’的评论,十七至十八世纪的欧洲甚至掀起了一场研究中国的“狂潮”。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如波义耳、莱布尼茨、卡悉尼、伏尔泰、奎斯勒、休谟、狄德罗和孟德斯鸠等都对中国科学技术给予过关注。  二十世纪初,当中国新文化运动达到高潮时,“落后问题”也成为中国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1915年,任鸿隽(1886一1961),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的创始人,在1915年《科学》杂志第一卷上发表了题为《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的文章。此后,许多中国学者加入了对这问题的讨论。如梁启超和冯友兰都对这类问题发表过意见。  1944年,值中国科学社庆祝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李约瑟曾出席在贵州湄潭举行的年会,并发表《科学与中国文化》的演讲。在演讲中,他首次批评了一些西方和中国学者此前提出的关于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论证。他说中国古代哲学非常接近于科学解释,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基本的问题是为什么近代实验科学,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体系产生在西方而不是在中国。这里,李约瑟实际上已经非常清楚地提出了后来所谓的“李约瑟难题”。  现任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古克礼先生2003年3月19日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谈到“李约瑟难题”时说到,李约瑟关于这个问题的结论是:过去2000年中国存在着一个封建官僚制度,这种制度产生了两种效应。正面效应是:中国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了大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得中国井然有序,可以使中国非常有效地发展科技。在这方面,中国比罗马帝国衰亡后直至近代的欧洲具有明显优势。负面效应是:权力高度集中的制度,再加上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的做法,使得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而在同一时期的欧洲,技术开发领域存在着较强的竟争。在这方面,自秦朝以后的中国不但比不上相同时期的欧洲,甚至比不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地区由于不同诸侯国之间的竟争,使得整个中国产生了大量智力成果。[2]总之,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主要是从社会制度方面考虑的。  二、中国古代知识产权制度状况  (一)著作权制度  著作权观念在我国产生很早。春秋战国以来的古典文献大都有作者的署名,一些作品甚至直接以作者姓名或学派始祖姓名作为名称,剽窃抄袭者受到社会谴责,这说明我国古代文人已意识到作者的署名权等人身权利, 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这些权利的尊重,体现了朦胧的著作权利意识。当 然,这种权利意识是很粗朴的,基本上没有财产权的内容。  我国古代,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凭借口述、手抄方式传播,著作很难成为商品。随着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出现,著作物得以广泛流传,出版商获取到利益。这些商人为了制止他人冒名盗印,开始寻求法律保护。据有关资料,宋代已有保护出版权的记载。如南宋咸淳年间,两浙为保护《方舆胜览》等四部书的权益而专发榜文。在五代后唐长兴三年,朝廷令田敏在国子监主持校正《九经》,并“刻板印卖”,这是官府刻书之始,可谓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以出售为目的大规模印制图书的“出版社”。为保护《九经》蓝本,朝廷曾下令禁止一般人刻印这本书,从而保护国子监对《九经》出版的专有权,这相当于后来欧洲出现的特许制度。这些均可为我国著作权保护的萌芽。  从宋代以后,我国古代依靠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有关文件,保护作者、编者及出版者的权益,禁止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复制权”的例子很多。我国以禁令形式保护刻印出版者,在历史上一直未曾被成文法的全面著作权保护所代替,即没有建立过通行全国的著作权保护制度。直至1903年清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通商行船修订条约》,从而在中文里使用“版权”一词之前,光绪皇帝仍为保护《九通分类总纂》的翻印专有权下过敕令。我国晚清时,受西方文化影响,清王朝仿欧洲大陆法系立法体系,编纂新律。1910年,《大清著作权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法。  (二)专利制度  据《韩非子》记载,古代有一个世代以洗染为业的家族研制了一种“不龟手之药”。一个谋士以千金巨资买走了药方,后来配制给本国将士使用,打败了强敌,该谋士也封官晋爵。从此故事可知,远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对知识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就有认识,把它当作特殊财产加以利用。但当时没有发展出独立的知识产权制度。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仁玕于1859年总管朝政后,在他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中提出过建立专利制度的主张。具体专利形式的出现则是在清朝光绪年间。1881年资产阶级改良派郑观应向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要求给予上海机器织布局的机器织布工艺以10年专利。随后,不断有一些新工艺和新技术提出专利申请,被批准为专利的日渐增多。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光绪帝于1898年5月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关专利的法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里的专利权实质上是专营权,与现行专利权的含义是不同的。后由于顽固派极力反对,改良派主张的兴专利一直未能付诸实施。因此,直到清朝末年专利制度也未能在我国建立和发展。我国专利制度的建立与形成,严格地讲是从辛亥革命以后开始的。1912年12月当时的工商部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这在法律上看,已是我国第一部成文法,具有现代专利法基本原则的若干因素。  (三)商标制度  商标是使用于商品上的专用标志。在自然经济初期即使有的产品上加了一些铭文、年号,也只是起到表示私有权、装饰或纪念的作用。随着商品生产、交换的出现和发展,有些标记起到了区别产品生产者的作用。从出土的陶体看来,虽然其口沿、底部的符号的意义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是与那些在同一器物上栩栩如生的图像相比,不管从美工技巧,还是从所附部位来说,都不能认为它们具有观赏等意义。相反,此后的历史证明,它们只能作为区别器物所有人、制造人标记的解释。这种只具有区别生产者的单一属性,不具有宣传产品和提供质量保证功能的标记,虽然不能算作现代意义的商标,但可以说是现代商标的雏形。  据先秦《韩非子》记载,我国最早的商店招牌出现在两千多年前,是用布帛做成的“旗”或“招”,这就是有标记识别作用的店牌。春秋战国时期的商品交换和市场发展,为我国古代商标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汉、唐时期,商品上使用标记也较为普遍。随着商业的发展,宋代时我国的商标已较为完整,名牌和商号增多。最早较为完整的商标,是北宋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使用了图文并茂的“认门前白兔儿为记”商标,印制“白兔儿”商标的铜版现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自鸦片战争开始,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出现了许多洋货和洋商标。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中国出现了许多商标,近代中国随之开始形成商标法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商标法规——《商标注册试办章程》。  三、从产权制度观点见识李约瑟难题解答  上节表明,在古代中国曾经出现了知识产权制度的萌芽。那么,中国的这种知识产权状况对回答李约瑟难题会给出何种提示?  郑成思先生认为,“无论东、西方的知识产权学者,都无例外地认为版权是随着印刷术的采用而出现的。”进而,郑先生认为,“如果版权确实是随着印刷术的采用而出现的,它就应当最早出现在我国。”[3]但是,时间顺序上的先后并不代表逻辑意义上的原因和结果。事实上,尽管我国有千年科技领先史,并且最早将活字印刷投入生产实践,但是,我国并没有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制度。科技是知识产权制度产生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般认为,“知识产权并非起源于任何一种民事权利,也并非起源于任何一种财产权。它起源于封建社会的特权。”[4]在这一点上,我国有着和西方现代知识产权制度起源地同样的、甚至可能还要早的所谓“起点”。但是,事实上的结果是,虽然我国有着类似的封建特权,这一封建特权最终并没有转化为“私权”。虽然同时可以认为,在我国“古代‘帝国控制’的主旨之下”,封建特权法律“客观”上“保护了某些私权”。[5]  作为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诺斯(D. North)研究了西方的各种社会制度的演进,提出西方世界近 200 年来的崛起,是因为找到了一套有效保障有形产权和无形产权的制度,使得交易费用大幅下降,鼓励了商品生产和智力的投资。有学者认为,“在诺斯之前,现代史的理论的主流学说对于工业革命以及随之引发的现代经济增长这一历史事件的解释,基本上是基于科学发现(如牛顿力学的出现)、技术创新、发明浪潮、教育和资本的积累——但这种理论事实上经不起推敲。一个致命的批评是,在14世纪中叶,当时居于世界头号强国地位的中华帝国无论是在科技水平还是教育和资本积累方面,都达到了西欧工业革命前夕的程度。事实上,催生西欧工业革命的技术基础基本上都来自中国。”[6]有意思的是,有经济史学家提出,中国所以在技术高度积累条件下未能出现工业革命,主要是中国缺乏一个企业家阶层。而诺斯认为,“一个社会要涌现出企业家阶层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的条件是社会需要创造出一种支撑企业家阶层的制度。”这一制度正是知识产权制度。“经济史学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诺斯的猜想,正是在英国和荷兰两国,作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专利权和版权制度最先得以创立和发展,其他欧陆国家之所以在工业革命上落后于这两个国家,也正好是因为它们在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上落后于这两个国家。”[7]  西方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孕育。在社会转型的激烈变革中,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诸方面的发展与变化,或构成了这一新兴制度赖以生存的母土,或提供催生这一新兴权利的动力。首先,是新工艺学出现。从15世纪起,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欧洲各国出现了采用先进技术,制造和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各种机器的社会需求,促使工艺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最大的进步体现在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纺织、采矿、冶金和化学等部门中。[8]在科学技术运用于社会生产的过程中,知识产品与物质产品开始具有了同等的商品意义。这些工艺学上的进步为工业文明的出现以及以保护工业文明为使命的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其次,是新文化价值观确立。从14到16世纪,西欧资产阶级所发动的文艺复兴运动,激励人们改造现世,研究自然,重视实际有用的知识。文艺复兴中提出的这种新的文化价值理念,为资产阶级一手将科学技术作为物质武器,一手将私权制度作为法律武器提供了必要的文化思想准备。再次,是新政治文明萌芽。在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从霍布斯、米尔顿到洛克等思想家、政治家都主张主权在民,倡导平等自由,强调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性。特别是洛克的著作阐明了资产阶级关于财产和政权的原则,概括了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在17世纪关于财产与政权的争议。以洛克为代表的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的逐步形成,以及受其影响而产生的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为欧洲各国制定自己的法律包括知识产权制度做出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准备。最后,是罗马法复兴。自12世纪起,欧洲开始了罗马法复兴的运动。马克思经典作家指出:“当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订的罗马私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9]古代罗马虽无知识产权制度,但是知识产权与罗马人关于无形财产的概念、公有物的理论、物体物的转让与侵害的学说,与著作权以至知识产权的财产归属性、公共领域、产权贸易、无形侵害等法律原则与规则有着源与流的关系。罗马私法的复兴,为近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制定贡献了有益的法律思想材料。  总结起来可以说,诺斯对西方近代以来加速发展的原因提出的解释对准确回答李约瑟难题提供的启示有基本的和延伸的两个方面。基本方面在于,诺斯的工作引导我们关注知识生产的传统非正式规约向正式规约演化的历史条件,因为如文中表明的,与科技发展相适应,中国古代并不缺乏非正式的规约。延伸方面在于,诺斯的工作示范了一个综合从产权、政治、意识形态到文化信仰诸方面因素的研究方案,这一方案提供的综合由于切实以产权与制度分析为依据,因而解释效力完全不同于在解答李约瑟难题时出现的那些关于上述诸方面因素的泛泛综合。

常州纳格斯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怎么样?

是狸德也
德之末也
常州纳格斯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是2017-07-26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常州市钟楼区运河路198号2栋303室。常州纳格斯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20404MA1PYX5RXW,企业法人蔡永沛,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常州纳格斯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汽车零部件的销售;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国家限定企业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通过爱企查查看常州纳格斯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信息和资讯。

哈利波特每部的剧情概括

大勇不歧
其名鸳雏
第1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从前有一个男孩叫哈利·波特,有一天,在海格的带领下去了对角巷买了那根有凤凰羽毛的魔法棒,同时也收获了与罗恩、赫敏的友情。第2部——《哈利波特与密室》:少年伏地魔存在日记中的灵魂由于偷去了金妮的生命而强大起来,他放出了蛇怪对抗哈利。千钧一发之时,阿不思·邓布利多的凤凰福克斯为哈利送来了戈德里克·格兰芬多(学校创始人之一)的剑,哈利用剑杀死了蛇怪。第3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讲述了哈利·波特在学校已经度过了不平凡的两年,传言布莱克是“黑魔法”高手伏地魔——杀害哈利父母的凶手——的忠实信徒,曾经用一句魔咒接连结束了13条性命。哈利的生活因此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第4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三强争霸赛再次举办,哈利却意外成为参赛者。谁都没有料到,在所有这些的背后,酝酿着一个令人震惊的黑魔法阴谋。在比赛最后,与哈利并列争霸赛冠军的塞德里克失去了生命。第5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那一年哈利15岁,这一年哈利过得很痛苦。他的教父小天狼星被自己的堂妹用咒语杀死,哈利在悲痛中“送走了”那好不容易得到的一点亲情。当然,许多人也记住了哈利与秋张的初吻。第6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哈利在霍格沃茨学习的第六年,他发现了斯内普教授就是混血王子这个惊天秘密。邓布利多用他的冥想盆向哈利展示了一些伏地魔过去的情况,他们回到学校,发现食死徒已经与师生展开了战斗。邓布利多在保护哈利的同时,失去了保护自己的时间。最后,西弗勒斯·斯内普用“阿瓦达索命”咒语杀死了邓布利多。第7部——《哈利波特与死圣》:十七岁的哈利本应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继续最后一年的学业,但为了完成己故魔法学校前任校长邓布利多留给他消灭伏地魔的任务,哈利和好友面对伏地魔的围追堵截,历经艰险。最终销毁多个魂器并战胜伏地魔,取得魔法世界伟大胜利的故事。而关于斯内普的真相也浮出水面。表面上看来,斯内普似乎虚情假意、阴险恶毒、报复欲强,但事实上他是邓布利多最勇敢最可靠的拥护者。

世界万物中的各种名称是根据什么得来的呢?

范艳
鄙哉
  老子:天地万物  杨连旭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句应该是文通字顺一目了然。因为“天地”、“万物”、这两个词至今也是普通常用的。其余“无”、“有”、“始”、“母”的字义更是显而易见的。  即便如此,也还是出现了问题。  (一)  以往,通常的注解,  林语堂先生的《圣哲的智慧》和东方桥教授的《老子现代读》是:“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万物创生的根源。”  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译及评价》是:“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显然,这不是把“名”给丢了,就是将“名”取义为“是”了。若是将原文中的“名”字取义为“是”,根本就没有必要。因为原文的句式本身就是省略了“是”。  于是,就又有注解将“名”取义为动词“认识。这样,就成了:  “无,是认识天地的本始;有,是认识天地的根源。”  但事实上,古文中的“名”字取义为“认识”,至今也未曾见到有人如此作文。  之所以出现如此结果,是因为这些注解都将“无”与“有”在此分别作为独立的概念,与“名”分离开。由此,他们自然也就很难妥善处理这“名”字了。  因此,另有注释是:  “没有名称是天地的开端,有名称是区别万物的根本。”  这样,字义虽然比较完整,可是句义却是不顺,令人费解:没有名称怎么会是天地的开端呢?  为此,我们还是有必要将原文中的几个字,在今天意义上的含义进行列举:  1.无(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连词,“无论、不论,即使”;副词“相当于不,相当于否,反问词”;动词“没有”:《论语·八佾》“君子无所争。”  2.天(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名词“墨刑,某一空间,时间单位,季节,天气,天命,命运,天神,自然,本性”;名词“天空”:《孙子·谋攻篇》“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3.地(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副词“通第”;助词;名词“底子、质地,地位,处境,处所,地方,领土、地域,土地,田地,地形”;名词“大地”:《吕氏春秋·孟春纪·去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也。”  4.始(形声,从女,台声;本义:开头,开始),副词“曾经,方才,才,当初,最初”;动词“开始”:《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5.有(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具有,与“无”相对),助词“名词和形容词的词头”;连词“又”;动词“占有”;动词“与‘无’相对的‘有’:《吕氏春秋·仲春记·情欲》“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  6.万(形声,“万”,甲骨文呈蝎子形;本义:蝎),副词“绝对”;数词“十千”;数词“极多”:《周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7.物(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量词“件”;动词“观察,选择”;名词“说话和文章的实际内容,标记,类,类别,人,众人,物产,形状、颜色,杂色的牛或帛”;名词“事物,东西”:《荀子·劝学》“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8.母(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母亲有乳之形;本义:母亲),形容词“雌性的”;名词“老年妇女,女性长辈”;名词“母亲”:《吕氏春秋·季春·论人》“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  (二)  从字义上分析,“无名”与“有名”,分别是独立的词,而原文为了强调其意义,特地在句式上将其提前到句首,以强调语气。  由此,综合判断,原句的现代语表述就是:  没有名称,是天地的开始;  有了名称,是区分万物的根本所在。  -------------------------------------------  老子:天地万物  什么意思呢?  我们理解:《老子》是以“天地”代表自然界,以“万物”代表各种自然事物,说明自然界在形成之初,各种事物并没有名称;自从人类产生后,由于认识自然的需要,才开始为各种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命名活动。而这种区分自然事物的分类命名活动,又仿佛是在重新创生了各种事物一样。  也就是说,原文的完整现代表述应该是:  自然界在形成的初期是没有名称分类的。  通过对自然事物本质的认识,  人类对自然事物进行了分类命名活动,  从而使自然事物区分出了各种各类,  这就象母亲一样重新塑造了自然界的事物。  对此,或许有人认为,“无中生有”这是科学界很重要的思想,现今弃而不用却采用什么分类命名活动之说,这岂不是小看了《老子》思想之深邃吗?  可是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以《老子》之本意为第一,不可望文生义,更不好为了《老子》的伟大就牵强附会、以求证明。事实上,《老子》的伟大只在于《老子》的本意,决不在后人的曲解。更何况,《老子》在第四十章中还明确的提出了“无中生有”的思想了呢?  不仅如此,诸位可也千万不可小觑了为各种事物进行分类命名活动,这可是自古至今仍在研究中的重大科学活动!  分类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对事物的种群划分,是概念发生的起点,是一切理性思维的前提。近代的新生物科学体系,是从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系统分类,作为起点而建立的。  《论语·阳货》记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这说明,在那时“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很有社会意义的事和很重要的教学内容。  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分类就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  地球上现生的物种以百万计,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如果不予分类,不立系统,便无从认识,难以研究利用。分类的对象是形形色色的种类,都是进化的产物。所以,分类学既是对生物进化的本质认识,又是对生物进化的历史总结。  人类认识生命第一个碰到的问题就是给生命起名字,以区分他们。可人类刚刚诞生时,还缺少抽象和概括的本领,只知道一个个具体的动物和植物名字。为了生存,他们首先学会了辨别哪些动植物是可以吃的,哪些是不能吃的或是有毒的,这可能就是最早的分类。于是就有了“神农尝百草,日遇70毒,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的传说。  随着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根据各种动物、植物外部形态的相同与不同,把生物分成不同的类别。河南安阳殷墟中发现的甲骨卜辞表明,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殷商时代,中国人已经开始给生命分门别类了。  甲骨卜辞中提到了许多动物、植物的名字,从代表它们的象形文字来看,人们已经把许多外观相似的动物归为一个类群。比如犬、狼、狐等字都从犬形;鹿、麝、麂、麋等字都从鹿形;雉、鸡、雀、凤等文字都从佳形,表示这些动物都有羽翼,即都属鸟类; 甲骨文中还有一些动物名字从虫形,表示它们同属虫类;甲骨文中也有鱼字,不过没有各种鱼的名字,说明那时人类对鱼类的认识还比较少。  甲骨文中的禾像一个成熟下垂的禾穗,稻、秫、麦、黍等都从禾形;从木形的有松、柏、桑、栗等,分别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草木植物和木本植物。这说明,殷商时对植物也分成了不同类型。  我国春秋末年记述手工业生产技术知识的著作《考工记》,把动物分成大兽和小虫。与此差不多同期的《周礼》、《管子》及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和西汉初年的《淮南子》等书中,也有了关于羽、毛、鳞、介、赢五类大兽的记载。分别是指鸟、兽、鱼、龟、人,五类大兽相当于现在的脊椎动物。而小虫则相当于无脊椎动物。可见,我们的祖先那时候对动物的分类已经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了。  我国最早的辞书《尔雅》中已有非常明确的动植物分类了。在这部从战国时期开始汇集,到西汉初叶完成的辞书中,分为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篇,共收集了1000多种动植物的名称,不仅把生物分成了草、木、虫、鱼、鸟、兽,而且增加了畜,把饲养动物与野生动物区分开来。在每一个大类中,又有精细的分类,如植物中的桃李类、松柏类、桑类、榆类等,动物中的甲虫类、蚁类、蜂类、蚕类、贝类、雉类等等。虫包括大部分无脊椎动物;鱼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级脊椎动物及鲸和虾、蟹、贝类等,鸟是鸟类;兽是哺乳动物。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动物分类。这个分类,和林奈的六纲系统比较,只少了两栖和蠕虫两个纲。  明朝伟大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辞去太医院的官不当,翻山越岭,冒着生命危险,四处采药。他虚心向药农、民间医生请教,阅读古代医书800余册,与成了《本草纲目》,共收录了1892种药物,并且附有1160幅药物的形态图。  李时珍把动物药品分为虫、鳞、介、禽、兽、人等类,体现了动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顺序,不但为医药学,也为生物学作出了贡献。  作者: 长岛人歌 2008-4-9 11:04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老子:天地万物  (二)  从字义上分析,“无名”与“有名”,分别是独立的词,而原文为了强调其意义,特地在句式上将其提前到句首,以强调语气。  由此,综合判断,原句的现代语表述就是:  没有名称,是天地的开始;  有了名称,是区分万物的根本所在。  什么意思呢?  我们理解:《老子》是以“天地”代表自然界,以“万物”代表各种自然事物,说明自然界在形成之初,各种事物并没有名称;自从人类产生后,由于认识自然的需要,才开始为各种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命名活动。而这种区分自然事物的分类命名活动,又仿佛是在重新创生了各种事物一样。  也就是说,原文的完整现代表述应该是:  自然界在形成的初期是没有名称分类的。  通过对自然事物本质的认识,  人类对自然事物进行了分类命名活动,  从而使自然事物区分出了各种各类,  这就象母亲一样重新塑造了自然界的事物。  对此,或许有人认为,“无中生有”这是科学界很重要的思想,现今弃而不用却采用什么分类命名活动之说,这岂不是小看了《老子》思想之深邃吗?  可是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以《老子》之本意为第一,不可望文生义,更不好为了《老子》的伟大就牵强附会、以求证明。事实上,《老子》的伟大只在于《老子》的本意,决不在后人的曲解。更何况,《老子》在第四十章中还明确的提出了“无中生有”的思想了呢?  不仅如此,诸位可也千万不可小觑了为各种事物进行分类命名活动,这可是自古至今仍在研究中的重大科学活动!  分类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对事物的种群划分,是概念发生的起点,是一切理性思维的前提。近代的新生物科学体系,是从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系统分类,作为起点而建立的。  《论语·阳货》记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这说明,在那时“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很有社会意义的事和很重要的教学内容。  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分类就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  地球上现生的物种以百万计,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如果不予分类,不立系统,便无从认识,难以研究利用。分类的对象是形形色色的种类,都是进化的产物。所以,分类学既是对生物进化的本质认识,又是对生物进化的历史总结。  人类认识生命第一个碰到的问题就是给生命起名字,以区分他们。可人类刚刚诞生时,还缺少抽象和概括的本领,只知道一个个具体的动物和植物名字。为了生存,他们首先学会了辨别哪些动植物是可以吃的,哪些是不能吃的或是有毒的,这可能就是最早的分类。于是就有了“神农尝百草,日遇70毒,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的传说。  随着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根据各种动物、植物外部形态的相同与不同,把生物分成不同的类别。河南安阳殷墟中发现的甲骨卜辞表明,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殷商时代,中国人已经开始给生命分门别类了。  甲骨卜辞中提到了许多动物、植物的名字,从代表它们的象形文字来看,人们已经把许多外观相似的动物归为一个类群。比如犬、狼、狐等字都从犬形;鹿、麝、麂、麋等字都从鹿形;雉、鸡、雀、凤等文字都从佳形,表示这些动物都有羽翼,即都属鸟类; 甲骨文中还有一些动物名字从虫形,表示它们同属虫类;甲骨文中也有鱼字,不过没有各种鱼的名字,说明那时人类对鱼类的认识还比较少。  甲骨文中的禾像一个成熟下垂的禾穗,稻、秫、麦、黍等都从禾形;从木形的有松、柏、桑、栗等,分别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草木植物和木本植物。这说明,殷商时对植物也分成了不同类型。  作者: 长岛人歌 2008-4-9 11:08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老子:天地万物  我国春秋末年记述手工业生产技术知识的著作《考工记》,把动物分成大兽和小虫。与此差不多同期的《周礼》、《管子》及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和西汉初年的《淮南子》等书中,也有了关于羽、毛、鳞、介、赢五类大兽的记载。分别是指鸟、兽、鱼、龟、人,五类大兽相当于现在的脊椎动物。而小虫则相当于无脊椎动物。可见,我们的祖先那时候对动物的分类已经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了。  我国最早的辞书《尔雅》中已有非常明确的动植物分类了。在这部从战国时期开始汇集,到西汉初叶完成的辞书中,分为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篇,共收集了1000多种动植物的名称,不仅把生物分成了草、木、虫、鱼、鸟、兽,而且增加了畜,把饲养动物与野生动物区分开来。在每一个大类中,又有精细的分类,如植物中的桃李类、松柏类、桑类、榆类等,动物中的甲虫类、蚁类、蜂类、蚕类、贝类、雉类等等。虫包括大部分无脊椎动物;鱼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级脊椎动物及鲸和虾、蟹、贝类等,鸟是鸟类;兽是哺乳动物。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动物分类。这个分类,和林奈的六纲系统比较,只少了两栖和蠕虫两个纲。  明朝伟大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辞去太医院的官不当,翻山越岭,冒着生命危险,四处采药。他虚心向药农、民间医生请教,阅读古代医书800余册,与成了《本草纲目》,共收录了1892种药物,并且附有1160幅药物的形态图。  李时珍把动物药品分为虫、鳞、介、禽、兽、人等类,体现了动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顺序,不但为医药学,也为生物学作出了贡献。  (三)  西方最早提出系统分类法的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他总结了泰勒斯以来古希腊哲学发展的结果,首次将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开创了逻辑、伦理学、政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对西方文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集上古知识于一身,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西方人常把动物按陆栖和水生,有翅和无翅等分成两种对立的门类。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样的分类很容易把关系很近的动物分在两个不同门类里,如有翅蚁和无翅蚁;相反,又会反蝙蝠和鸟、鱼和鲸这些根本不同的动物划作一类。  亚里士多德以性状对比的方法区分物类,以没有红色的血液为标准,把动物分成了有血液动物和无血液动物两大类。实际上动物的血液并不都是红色的,而一些低等蠕虫血也是红的。但这种分法基本相当于我们今天分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根据生殖方式的不同,亚里士多德把动物按构造的完善程度依次排列分,布在由低等到高等动物组成的"生物阶梯"上,给人以自然阶梯的概念。哺乳类处于阶梯顶端,它们是两性繁殖,生下来的幼体是完善的。往下是鸟类、爬行动物,它们产下完全的卵。 再低等是青蛙、鱼,产出不完全的卵。最低等的是虱子、跳蚤等,它们是自然发生的。他的生物阶梯观点,包含了生物进化论的萌芽。  亚里士多德一共对近500种动物进行了描述和分类,被人们誉为动物学之父。  亚里士多德的弟子德奥弗拉斯特〔Theophrastus,公元前371-287年〕在植物学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德奥弗拉斯特这个名字是他的导师亚里士多德赠与他的绰号,意为“非凡的演讲”。他的真名是蒂尔塔默斯。  德奥弗拉斯特一共收集和描述了约500种植物,将它们分为乔木、灌木、草本三类;又根据植物生长地区的不同,把它们分成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陆地植物又分成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水生植物分成淡水植物和咸水植物。  德奥弗拉斯特所记述的植物学知识大大超出了前人的范围,他所提到的植物也不局限于希腊和地中海沿岸,还包括欧洲、亚洲其他一些地区。  作者: 长岛人歌 2008-4-9 11:08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老子:天地万物  据说,德奥弗拉斯特写有200多种论著。但至今大都失传了,只存有《植物志》和《植物因由》两书。他还创造了许多专有名词,如果实、果壳等,至今还在植物学中沿用。  亚里士多德和德奥弗拉斯特影响了此后近1900年生物学家的工作,一直到16世纪以前,还很少有人能超出他们的水平。  16、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新贸易路线的开辟,航海业空前发展,西欧人到达了过去不曾到达的许多地方,新发现的动物、植物也让他们应接不暇。  亚里士多德和奥弗拉斯特描述了大约500种动物、500种植物;到1600年时欧洲人知道的植物已经达到6000种,到1700年时已经有12000个新种需要植物学派们进行分类;动物学家们也面临着要为4000多种动物分类、起名。这样,对生物准确命名和分类就成为当务之急。  16世纪德国神学家和植物学家O.布龙费尔斯、德国植物学家H.T.博克及L.福克斯等对植物分类都作出了贡献。他们对植物进行了观察和生动逼真的描述并试图编写地方植物志,由此在中欧发现了许多植物的新种。O.布龙费尔斯描述了 260种植物。H.T.博克和L.福克斯描述了 500多种植物。但他们缺少比较一致的分类系统,而且不甚关注属以上的较高分类阶元。O.布龙费尔斯关于属的顺序是随意的,L.福克斯主要按字母排列,只有H.T.博克按植物营养部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比较符合自然的系统。  可见,当时分类和命名的方法是很混乱的,毫无规律可循。同时,在前人留下的著作中还充斥了一些实际不存在的物种。如罗马时代普林尼写的《自然史》中,列举了“单眼人”、“吐火女怪”等古怪神奇的生物。中世纪以讹传讹的情况,什么九头蛇、树鹅、飞龙等等。就连16世纪“最伟大百科全书派的博物学家”格斯纳,在他的《植物学》中,也列举了不少稀奇古怪的动物名称,尽管他对这些7个头的水蛇、公鸡蛋中孵出来的蜥蜴状蛇怪、独角兽等并不相信,但还是把它们写进了《动物学》中。  那时候,植物学家要命名一种植物,常常要用好多描述性的语言,如古代学者是怎样描述的,作者对它是怎样判断的,它有怎样的医疗效果等,一种植物命名写出来常常是一大串文字,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由于没有统一的命名办法,同物异名和异物同名的现象经常出现,有时学者们在学术讨论会上争论了半天,才发现他们说的根本不是一码事。  进行科学分类已成为摆在生物学家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7世纪,物理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自然规律所结合起来的有秩序的世界,生物学家们也不甘落后,他们要找出纷繁复杂的生命世界的秩序。  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切沙尔比诺根据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植物具有生死灵魂的思想,提出应当用根和花作为植物分类的标准,根吸收营养,花进行繁殖,因此根和花,特别是花是反映植物等级的重要标志。  后来,英国植物学家格鲁、德国植物学家卡迈拉留先后发现了花的雄蕊是植物的雄性生殖器官,雌蕊是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就使得这种以花来分类的方法应用得更广泛了。  意大利医生兼解剖学家马尔比基((Marcello Malpighi,1628—1694))不仅将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改制为显微镜用于医学上,观察到毛细血管的存在,证实了哈维血液循环理论的正确性,而且还提出了以呼吸器官的完善程度作为动植物分类的标准。植物遍体都是小气孔,呼吸器官最不完善,因此是比较低等的生物。昆虫全身有许多气体通道,排在植物之上。鱼又比昆虫高等,它的呼吸器官集中在头部,不过鳃丝仍比较多,表明它的呼吸器官还不够完善。高等动物和人排在最上边,他们都只有一对肺。  这些以生物的几个带有本质的特征,按照人为选定的标准,将生物分成不同类群的分类方法,就是我们称人为分类法。这样,由于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分类系统,形成了混乱。  (四)  17世纪后期的博物学家依然期望科学研究能和基督教协调起来。他们坚持物种固定不变的概念,坚持认为每一个物种产生出与自己的类型相同的后代,他们希望通过对自然类型变异的详细了解,会有助于加强物种是神的智慧产物的信念。  作者: 长岛人歌 2008-4-9 11:08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老子:天地万物  其中的自然神学学派认为,每一个生命结构都有其适应目的。这个学派的最昌盛期是在1700年左右,而且一直延续到19世纪。英国博物学家约翰·雷〔1627-1705年〕的《上帝在创世中的智慧》(Ray,1691)是这种观点最为人知的代表作。  约翰·雷把当时所知的植物种类,作了属和种的描述,根据分类原理进行植物与动物的分类,认为通过种子可以产生相同后代的植物应归为一个种即物种。他比前人更透彻地讨论了种的概念,这种概念在其后150年内仍被广泛采用。  他根据植物胚胎中子叶是一枚还是两枚,把被子植物分成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然后再用果、花、叶的其他特点,把植物分成许多天然系统,这种分类方法至今还被植物学家广泛使用。  他对动物分类既采用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分类原理,也采用新的以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为基础的分类标准。他对两栖类、爬行类、昆虫的分类,做了许多工作,较前人更重视以结构(如齿、趾的排列)为依据,而较少采用颜色、大小、习性等。因此,他提出的动植物界的某些大类,是较为符合自然分类的。  雷是第一个把物种作为分类单位的,也是双名法的创始人之一,所著《植物研究的新方法》是林奈以前的一本最全面的植物分类总结,雷还提出“杂交不育”作为区分物种的标准,为分类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分类学诞生于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耐〔C.von Linne, 1707-1778年〕为分类学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是创立了简便实用的拉丁文“双名制”命名法。林耐继承和发展了人为分类法,把植物分为纲、目、属、种。在此基础上,林耐创立了简便的拉丁文“双名制”命名法,又称双名法,即每种植物均用属名和种名的结合来命名,每一物种都给以一个学名,由两个拉丁化名词所组成,第一个代表属名,第二个代表种名。后来,林耐的双名法被国际植物学会采纳,作为全世界统一采用的命名法。  第二是确立了阶元系统。林奈把自然界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三界,在动植物界下,又设有纲、目、属、种四个级别,从而确立了分类的阶元系统。每一物种都隶属于一定的分类系统,占有一定的分类地位,可以按阶元查对检索。  这样,就使过去紊乱的植物名称归于统一,结束了世界上自古以来动植物分类命名中的混乱状况,使分类学成为了一门科学。  林耐因此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他的同代人中有人赞誉他:上帝创造了世界,林耐对世界进行了整理分类。  这正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选自即将出版的《老子之道》:河北大学出版

言为公器:古人有知识产权观念吗

酷条子
八佰棒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提出,知识产权的制度构建和保护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设,在初始阶段就展示出了面向世界、面向国际保护水平的高起点。中国知识产权立法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不是很健全,有很多不足之处。回望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不难看出知识产权思想在中国古代就已有萌芽,只是受到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未形成一种法律制度确定下来。学古通今,分析研究中国古代的知识产权思想,可以对我国现代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的完善作出一定的指导意义。一、我国古代存在知识产权思想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 J. Needham 1900 - 1995) 在1954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提出了一个问题: 在近代以前的十四个世纪里,中国对于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用以造福人类的知识和技术远胜欧洲,但是为什么在近代科学,经得起世界考验并得到普遍赞扬的伽利略、哈维、维萨笛斯、格斯纳、牛顿的思想都产生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在中国或亚洲任何其他地方没有发展起来? 这一问题随后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对于这一难题,科技界、经济界、教育界等国内外的学者从各种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法律界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最近,有部分学者开始从法律角度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我国知识产权法制史来说,这也是有研究必要的。中国古代的知识产权保护确实存在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郑成思教授,在其2003 年出版的《知识产权论》一书中,就有关知识产权的起源,作者明确指出在中国古代即存在各种形式的知识产权,认为国家对观念的控制并不一定就不能产生知识产权保护,此外,虽然中国古代商品经济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商品经济。只要商品经济存在,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客观要求就客观存在。统治阶级本身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没有兴趣,但是不能排除在某些情况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达到其他政治目可能是其一种手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发现了大量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特别是在版权保护方面。笔者认为,知识产权诚然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我国古代时期交通闭塞,资讯匮乏,信息流通极度不畅,发明创造没有保护的客观条件,也没有必要。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才衍生发明创造,虽然集中的王权并不认可私人创造的独占性,在我国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什么都是皇帝的,但并不表示保护知识产权的思想或者行为并不存在,也许其所体现的保护并不符合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严格定义,但是并不说明它们就不是知识产权保护,只是这种保护不完全,较为片面而已。二、古代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一) 版权制度版权又称为著作权,是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已发享有的某些特殊权利,非经同意,他们不得出版或者更改,原始版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七百多年,在印刷术发明以前,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传播主要靠手抄,抄本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的情况很少见。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一件作品可以印制多册出售,作品载体的复制品──图书成为印刷商谋取利润的商品。为了垄断某些作品的印制与销售,印刷商将待印的作品送请官府审查,请求准许其独家经营。中国南宋期间刻印的四川眉州人王充所著《东都事略》,目录页上有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的声明。我国以禁令形式保护刻印出版者,在历史上一直没有建立通行全国的著作权保护制度。直至1903 年清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通商行船修订条约》,从而在中文里使用版权一词之前,光绪皇帝仍为保护《九通分类总纂》的翻印专有权下过敕令。我国晚清时,受西方文化影响,清王朝仿欧洲大陆法系立法体系,编纂新律。1910 年,《大清著作权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法。版权是一种财产权,从历史书籍或者非正统的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文人很早就有了支付稿酬的现象,大家耳熟能详的有陈皇后千金买赋,复得幸,一篇《长门赋》价值一千金,这一千金放在现代就是所谓的稿酬。据有关史料记载,春秋战国以来大量的古典文献作品都会有作者的署名,比如流传至今的《老子》、《孟子》等,这说明古代的文人已经意识到作者署名权等权利的重要性,而对于剽窃抄袭的,会受到社会的强烈谴责。从中不难看出,我国古代民间人们对文人的知识产权也普遍持尊重态度。之所以版权权利在民间广泛存在,而法律上未对其做一定的规定,没有将其纳入制度化的轨道,这和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思想帝王控制,不尊重个体的思潮有直接关系。( 二) 商标权制度商标是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上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务上采用的,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是使用于商品上的专用标记,用来区分生产者和产地。据史诗记载,我国最早的商店招牌出现在两千多年前,是用布帛做成的旗或招,比如龙门镖局,这就是有标记识别作用的店牌。宋代时我国的商标已较为完整,名牌和商号增多,一些标识用在商品包装上,有目的地使消费者认明商品来源,不仅有文字记载而且有实物流传至今。茶业、丝绸、服装、医药以及其他行业的生产者,通过在其器物上打出标记,公开声明他人不得使用期相关标记,在行会和地方官署登录其标记等方法,来维系他们使用的商标。历朝的法典确曾通过一套精心制定的法令限制使用某些与皇族或者官府联系在一起的标记,如代表皇权的五爪的龙,还禁止模仿由景德镇的陶艺艺人和其他专为皇家制作器物的人使用的标志,规定某些手艺人将其技艺传至外国为非法。然而,这些禁令并没有预示有一个比较集中化的法规模式。当然,拥有商标不意味着拥有对商标的保护。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根深蒂固的重农抑商观念和整体性的私法缺失,商标保护缺乏必要的政治支持和制度基础,中国古代确实没有产生完整的商标保护法律,在古代中国。调整民事关系的主要方式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的核心之一就是仁义礼智信,没有什么比确定道德与举止合宜的礼仪更有用了,就这样,礼促成了社会的秩序化,也约束了个人的行为。因此,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商人在交易中是很重视信用的,通过礼教规范的约束,商标的专用权受到了实际有效的保护。虽然古代的作家或者商人曾很努力的想要保护专有的标记和程序,但是要达到这一目的还是存在了极大的困难,不仅因为政治制度,也是由于交通的闭塞,信息的不对称性等。所以,在遇到例如现代的侵权问题时,商人和生产者会直接的通过行会或者组织应对解决这些问题,当组织解决不了时,就转于官府机构,向官府求救并不是说起诉仿造者违法,古代的中国并未对此类侵权做出明确的成文法规定,而是请求官员防止不公和欺诈,利用权力命令侵犯者终止仿制行为。其实古代的封建中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事例完完全全都是为了巩固皇权,这些官方的对私人的创造活动的保护只是捎带的行为,或者是在知识产权人的金钱或者权利支配下的行为。自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的入侵,市场的被迫打开,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中国随之开始形成商标法制。在1902 年中英关于《续议通商行船条约》的谈判过程中,英方强烈要求中国就商标保护问题制定法律。这是我国中央政府首次和外国签署有关商标保护、商标注册和商标管理的内容。1904 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商标法《商标注册试办章程》,为中国以后的商标立法提供了体系较为完整的蓝本。1923 年北洋政府制定的《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就是以《商标注册试办章程》为基础,为实施上述《商标法》,正式成立了我国商标史上第一个中央政府商标注册管理机构北洋政府农商部商标局。按照《商标法》审定、核准注册了第一件产品商标,编辑出版了我国商标史上第一本宣传商标法律、法规,公告商标注册等内容的综合性刊物《商标公报》等。所有这些中国商标发展史上的第一,都是在1923 年北洋政府执政时期诞生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南京国民政府又于1935 年和1940 年对《商标法》进行了修订,使商标的构成要素、商标专用权的范围、保护程序等更适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 专利权制度1859 年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仁玕总管朝政后,在《资政新篇》中提出过建立专利制度的主张。1881 年资产阶级改良派郑观应向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要求给予上海机器织布局的机器织布工艺以十年专利。随后,不断有一些新工艺和新技术提出专利申请,被批准为专利的日渐增多。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光绪帝于1898 年5 月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关专利的法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后由于顽固派极力反对,改良派主张的兴专利一直未能付诸实施。因此,直到清朝末年专利制度也未能在我国建立和发展。1912 年12 月当时的工商部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这成为我国第一部成文法,具有现代专利法基本原则的若干因素。对于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方面来说,据记载: 古代有一个世家家族研制出了一种不龟手之药。一个谋士以千金巨资买走了药方,后来配制给本国将士使用,打败了强敌,该谋士也封官晋爵。由记载可知,两千多年前的人们有将发明创造当作特殊财产加以利用的觉悟,但当时没有发展出独立的知识产权制度。中国古代缺乏规范性、成文性的保护创新的情况下,民间通过自己的一些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通过对技术的保密以达到保护自己经济利益的目的,比如著名的同仁堂系草药生产者们,只靠雇佣家族成员或者阉人,靠保守关键生产程序的秘密,不让家族以外的人知晓,来维系其生产过程的机密性。还比如自立门派,祖传秘方,传子不传女等。古代政府对诸如此类的民问保护措施也采取了默许的态度。这支撑了中国几千年来领先世界的民间科技的发展,虽然没有以法律条文将其一一罗列,但是不能否认其确实是有效的。三、结语我国古代法制建设滋生的土壤是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这种为我独尊的皇权和封建政治不能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条件,在古代这种恶劣的环境中,人们尚且可以使得知识产权在夹缝中得到存在并发展,对于我们现代社会而言,国家法制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制度应该作为重点去建设、去发展、去完善。在德法相辅相成的今天,不能只依靠古代的礼去规范人们的行为,而应该制定更完善的法律法规,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升到完备的法律规范层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关于铅笔的一切(以介绍历史为主)

筱原
安吉儿
1564年,在英格兰的一个叫巴罗代尔的地方,人们发现了一种黑色的矿物--石墨。由于石墨能像铅一样在纸上留下痕迹,这痕迹比铅的痕迹要黑得多,因此,人们称石墨为“黑铅”。那时巴罗代尔一带的牧羊人常用石墨在羊身上画上记号。受此启发,人们又将石墨块切成小条,用于写字绘画。不久,英王乔治二世索性将巴罗代尔石墨矿收为皇室所有,把它定为皇家的专利品。用石墨条写它既会弄脏手,又容易折断。1761年,德国化学家法伯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用水冲洗石墨,使石墨变成石墨粉,然后同硫磺、锑、松香混合,再将这种混合物成条,这比纯石墨条的韧性大得多,也不大容易弄脏手。这就是最早的铅笔。直到18世纪末,世界上还只有英、德两国能够生产这种铅笔。因此,拿破仑·波拿巴发动了对邻国的战争后,英、德两国切断了对法国的铅笔供应,因此,拿破仑·波拿巴下令法国的化学家孔德在自己的国土上找到石墨矿,然后造出铅笔。但法国的石墨矿质量差,且储量少,孔德便在石墨中掺入粘土,放入窑里烧烤,制成了当时世界上既好又耐用的铅笔芯。在石墨中掺入的粘土比例不同,生产出的铅笔芯的硬度也就不同,颜色深浅也不同。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铅笔上标有的H(硬性铅笔)、B(软性铅笔)、HB(软硬适中的铅笔)的由来。给铅笔套上木杆外套的任务是美国的工匠门罗来完成的。他先造出了一种能切出木条的机械,然后在木条上刻上细槽,将铅笔芯放入槽内,再将两条木条对好、粘合,笔芯被紧紧地嵌在中间,这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铅笔。以石墨或加颜料的粘土做成的笔芯为书写介质,用于学习、办公、工程制图、美术、绘画、各种标记等的书写或绘画工具。古代希腊、罗马曾有用铅金属制成类似铅笔的铅棒。这种笔多制成锥形,利用铅与其他物体摩擦而留下铅的痕迹,用以划线做标记。14世纪时,欧洲出现类似现代的铅笔,荷兰画家曾用以在纸上绘画。意大利人曾使用铅和锡的混合物制成铅棒,用于绘画和书写。1565年在德国人C.格斯纳的藏书上有用铅笔绘制的图解,并记载有“为了制图和笔记,人们用铅及其他混合物制成笔芯,然后附上木制的把柄,进行划线……”的文字。同年英国开始以石墨为笔芯手工制出最原始的木杆铅笔。1662年在德国纽伦堡市建成世界上第一家铅笔厂——施德楼铅笔厂。1761年德国人F.卡斯特在纽伦堡市创建了法泊·卡斯特铅笔厂,采用硫磺、锑等作粘结剂与石墨加热混合制造铅芯,使铅笔制造技术前进了一大步。1790~1793年,法国N.J.康德首次采用水洗石墨的办法,使石墨的纯度提高,并用粘土将石墨粘结制成笔芯,此法被称为康德法。1793年建立康德铅笔厂,为现代铅笔工业奠定了基础。中国1932年在香港九龙建立第一家大华铅笔厂。其后相继建成北平中国铅笔公司和上海华文铅笔厂,均为半成品加工厂。1934年在上海建立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开始自制铅芯和着手研究采用国产原料制造铅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哈尔滨、北京、天津、济南、大连、福州、沈阳、蚌埠等10多个城市陆续建成年产 1.5~2.5亿支较大规模的铅笔厂。铅芯制造和油漆、印花装饰技术也不断提高,并开发了全塑铅笔、树脂细铅芯和细芯活动铅笔。研制成胶板束夹干燥机、自动上漆机、电隧道烧芯炉、搭板机及各种包装机等新型设备。[编辑本段]分类 按性质和用途可分为石墨铅笔、颜色铅笔、特种铅笔3类。石墨铅笔 铅笔芯以石墨为主要原料的铅笔。可供绘图和一般书写使用。石墨铅芯的硬度标志,一般用“H”表示硬质铅笔,“B”表示软质铅笔,“HB”表示软硬适中的铅笔,“F”表示硬度在HB和H之间的铅笔。石墨铅笔共分 6B、5B、4B、3B、 2B、B、 HB、F、H、2H、3H、4H、5H、6H、7H、8H、9H、10H等18个硬度等级,字母前面的数字愈大,分别表明愈硬或愈软。此外还有7B、8B、9B3个等级的软质铅笔,以满足绘画等特殊需要。颜色铅笔 铅芯有色彩的铅笔。铅芯由粘土、颜料、滑石粉、胶粘剂、油脂和蜡等组成。用于标记符号、绘画、绘制图表与地图等。颜色铅笔通常是成套(6,12,24,36,64种颜色)装盒。特种铅笔 包括玻璃铅笔、 变色铅笔、 炭画铅笔、晒图铅笔、水彩铅笔、粉彩铅笔等,它们各有其特殊用途。①玻璃铅笔:铅芯由颜料、油脂和蜡类等组成。用于在玻璃、金属、搪瓷、陶瓷、皮革、塑料、有机玻璃等表面书写或作标记,供工业、医药、国防、勘测等部门使用。有红、白、橘黄、 淡黄、 紫绛、深绿、淡蓝、黑等颜色。②变色铅笔:俗称拷贝铅笔。铅芯含有耐晒青莲色淀等染料,书写的字迹用橡皮擦不掉,适用于缮写长期保存的重要文件,记载账目。有青莲、红、蓝、绿、黄等颜色,以青莲色居多。③炭画铅笔:又称炭素铅笔。铅芯由粘土、木炭粉、炭黑等制成。用于绘画、油画打底。④晒图铅笔:又称描图铅笔。石墨铅芯用油溶蜡红等红色染料处理,以起遮光作用,用于绘图后直接晒图。⑤水彩铅笔:铅芯中加有水溶性酸性大红等酸性染料。铅芯沾水时就如同水彩颜料,用于相片着色、写生、绘制地图、统计图表等。⑥粉彩铅笔:铅芯用颜料及多孔柔软的原料(如碳酸钙)制成,不含油脂和蜡类。其硬度和书写手感类似粉笔。用于绘画。[编辑本段]原料 铅笔原料主要有铅笔杆用料、石墨铅芯原料、颜色铅芯原料和外观装饰用料等。铅笔杆用料主要包括木材和胶合剂。木材用于制作笔杆,要求纹理正直,结构细而匀,质软或稍软,略带脆性,少含树脂,吸湿性低,胀缩性小,不变形。主要有铅笔柏(红柏)、香杉、西达木、椴木、桤木等。胶合剂应有适当粘度、流动性和润湿性,硬化后胶层有韧性,对刀具损伤小,具有一定耐水、耐热、耐老化性能,常温下易固化,硬化时间短,无毒等。主要有动物胶、聚酯酸乙烯乳液、热熔胶等。石墨铅芯原料和辅助材料原料有石墨和粘土。石墨为着色剂,利用其滑腻性和可塑性,制成铅芯能划出黑色痕迹,牢固粘附在纸面上,并能用橡皮擦掉。应选用含碳量高、颗粒细的石墨。粘土为粘结剂,利用其可塑性和粘结性,将石墨颗粒粘结起来。要求可塑性好,含铁量低,烧结范围宽的粘土。辅助材料包括成型材料和改变铅芯性能材料。成型材料用于提高可塑性和粘结力,改善铅芯成型性能。常用的有饴糖、黄耆树胶等。改变铅芯性能材料用于铅芯烧结后油浸处理,借以改善铅芯物理性能(如磨耗、浓度、芯尖受力、滑度、硬度等)。常用的有石蜡、牛羊油、凡士林等,通常两种或两种以上搭配使用。颜色铅芯原料有色料、体质原料、胶粘剂、油脂和蜡。色料(包括颜料和染料)起着色作用,要求着色力好,遮盖力高、质软、细度高,耐热性好,无毒等。常用的有钛白粉、炭黑、酞青蓝等。体质原料起粘结、骨架和调节硬度作用。外观装饰用料主要有硝基纤维铅笔漆、印花油墨、电化铝箔、橡皮头和铝箍等。制作工艺可分为铅笔板、铅芯、铅笔杆、成品装饰等工艺过程。铅笔板加工将原木开解、截断,开方锯解成木块,经水热处理后通过切板机切成铅笔板。板长184mm,宽73mm,厚 4.8~5.2mm。再经加热(60~120℃)干燥和高温(130~200℃)变性处理,使铅笔板达到软化易卷削的程度。铅芯加工石墨铅芯是以石墨与粘土按一定比例配好,经捏练机、三辊机调混后,通过压芯机挤压出一定规格尺寸(如HB~3H铅芯直径为1.80~2.10mm)的铅芯,经加热(50~150℃)干燥和高温(800~1100℃)焙烧,使其具有一定机械强度和硬度,最后经油浸处理而制成。颜色铅芯加工和石墨铅芯类似,但不需进行烧结。加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粘土、滑石粉、胶粘剂、色料、油脂和蜡等混合均匀后,经成型、干燥而制成,称为混合法;另一种是将瓷土、滑石粉、色料及胶粘剂等混合均匀后挤压成铅芯或将经干燥的铅芯放在油芯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使其充分吸收油脂而制成,称为油浸法。铅笔杆加工用刨槽机将铅笔板刨削成厚度为4.1~4.2mm,并有与铅芯直径相适应的芯槽的槽板,然后使用胶合剂将铅芯和铅笔板胶合起来,在夹紧状态下加热(50~120℃)干燥1~8小时后,经刨杆机加工制成长度为178~180mm的白杆铅笔。外观装饰加工将白杆铅笔进行油漆和印花装饰,以及切光、打印商标、装橡皮头等加工,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规格、外观颜色和花纹图案的成品铅笔[编辑本段]种类 这些是表示是铅笔的硬度,是按照笔心的硬度来定的,从软到硬分别为6B,5B,4B,3B,2B,B,HB,H,2H,3H,4H,5H,6H B--BLACK黑度 H--HARD硬度 B数越多铅笔就越黑越软,H数越多就越硬颜色越浅.HB是中间的. 铅笔规格通常以H和B来表示,“H”是英文“Hard”(硬)的开头字母,表示铅笔芯的硬度,它前面的数字越大,表示它的铅芯越硬,颜色越淡。“B"是英文“Black"(黑)的首字母,代表石墨的成分,表示铅笔芯质软的情况和写字的明显程度,它前面的数字越大,表明颜色越浓、越黑。 下表列出不同型号的铅笔芯电阻的参考值(欧): 型号--------阻值(欧) 中华6B-----3 中华5B-----3.5 中华4B-----4.5 中华3B-----6 中华2B-----9 中华B------13长城HB----16中华H-----22 中华2H----40 中华3H----47 中华4H----59 中华5H----76 中华6H----143铅笔大多是用碳的同素异形体之一石墨做笔芯的。铅笔的分类正是按照笔芯中石墨的份量来划分。一般划分为H、HB、B三大类。其中H类铅笔,笔芯硬度相对较高,适合用于界面相对较硬或粗糙的物体,比如木工划线,野外绘图等;HB类铅笔笔芯硬度适中,适合一般情况下的书写;B类铅笔,笔芯相对较软,适合绘画,也可用于填涂一些机器可识别的卡片。比如,目前我们常使用2B铅笔来填涂答题卡。另外,常见的还有彩色铅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蜡笔,主要用于画画。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铅笔还可以鉴别钻石的真伪。钻石用水润湿后,用铅笔在它上面刻划一下,真钻石的表面不会留下铅笔划过的痕迹。用水晶、玻璃、电气石等制作的假钻石则会留下痕迹。 〔中国名牌〕 创建于1935年的中国铅笔一厂(中国第一铅笔股份有限公司)专业生产的“中华”、“长城”二大品牌的木制铅笔,是中国铅笔老字号著名品牌之。曾荣获多项荣誉称号,其中“中华牌”D铅笔曾获得全国铅笔行业唯一的最高奖“国家优质银奖”和全国最畅销的国产商品“金桥奖”称号,2004年获得了全国铅笔行业唯一的中国名牌称号,2005年“中华牌”铅笔又荣获了全国铅笔行业唯一的国家免检产品。

全球十大神秘组织是什么?

姬野
鬼怪屋
世界十大神秘组织有:骷髅会,玫瑰十字会,自由之子,极北之地,郇山隐修会,东方神殿教,金鹰骑士团,伐木者,共济会,比尔德堡组织。1、骷髅会骷髅会是一个秘密的组织,由一群来自耶鲁大学的高年级学生组成,1832年,耶鲁大学的高年级学生创立了该组织,这个秘密组织有时也被认为是在全球阴谋中扮演关键角色。2、玫瑰十字会这是一个在16到17世纪之间建立的秘密组织,以传播神秘的教义和神秘的力量,到17世纪初,已经出版了两本书,目的是为了暗示罗西克鲁西亚人的宗教仪式,这些仪式通常将埃及的赫美主义、诺斯替主义和犹太阴谋的元素集合在一起。据说艾萨克·牛顿是这个秘密组织的成员。3、自由之子自由之子是一个由美国爱国者组成的团体,起源于北美独立的英国殖民地,该组织成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殖民者的权利,他们最出名的是在1773年承办波士顿茶党,这导致了不可容忍的行为(英国政府的强烈镇压),以及爱国者的反动员。4、极北之地极北之地是在慕尼黑成立的秘密组织,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和凡尔赛条约的失败后,主要是为德国的力量而建立的,它的名字来源于一个虚构的北欧国家,来自希腊神话,自1917年以来,寻求成为这个秘密社团成员的人在被接纳之前,必须经历一种“信仰的血液宣言”。5、郇山隐修会郇山隐修会是一个由多个小群体组成的秘密团体,目的是让他们的成员参与研究和互助,被认为是在基督教世界中存在过的最具争议的秘密社团,据说在1099年,锡安山上有一个名叫高维的人创立了它。6、东方神殿教20世纪初东方神殿教成立,作为一个国际宗教组织,致力于将《塞尔玛法则》作为其指导原则,由一系列秘密仪式所遵循的初始系统是先决条件之一,它所采用的系统的目的是加强兄弟间的联系,并介绍它的精神教义。

如何评价 查士丁尼大帝

率则不劳
周文
战略上查士丁尼不惜对东方强大的老对手波斯采取保守态度,宁可在局势有利的情况下用赔款割地的方式来换取东方的稳定,使得国家可以调动的精力和军队在对东方汪达尔和东哥特的征服上,从战略上的偏心就可以看出查士丁尼对收复罗马领土有着几乎极端的狂热。以至于造成了放纵波斯做大,养虎为患,拉长了西边的战线,消耗了国力等严重后果。今后直到希拉克略时期的东部战线不利局面,就是从查士丁尼开始埋下的祸患。查士丁尼时期所立的《罗马民法大全》,就是他固执的由罗马帝国的拉丁语所编订的(即使当时希腊语已经开始取代拉丁语成为通俗语言)。且这部法典本身不少成分都是直接取自罗马时期旧法典。要写论文战略上的论据就很充分了。而且这样的侵略战争的爆发原因认为大多数缘由并不是出自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而是统治者的一厢情愿。查士丁尼本人非常聪明,但他并没有雄才大略。如果他以拜占庭帝国的长久的利益出发,毫无疑问他肯定会调整战略,西方的东哥特和汪达尔本身就有联盟的基础,即使是内部作乱也可以以柔为主,稍加武力镇压。而给东部的萨珊波斯施加压力,以抑制其对西边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