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高中政治教学中常见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苦心劳形
蓝天使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越来越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学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特别是我们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这就严重地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思考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问题。学习一门思想政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基本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政治的教与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期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与学的效果。目前,正在进行课程改革,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都要随之发生改变,否则就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很多精彩的教学范例。但为何浮华落尽,涛声依旧?个中原因有很多,但关键是:如何应对各种新课改理念做到融会贯通,逐步形成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如何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我们不禁自问:我们的教学有效吗?我们的教学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进而: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据此,我们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方案,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是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我们的政治教学中普遍存在许多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部分教师仍延用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调,语言交际意识淡漠,课堂缺乏情趣和动力。为此,政治教师们仍然肩负着不断探索优质高效教学方法的使命。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什么是有效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策略:是一种行动的方针,或者是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本课题研究实现有效教学,包括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有效训练、有效辅导、有效评价等各个环节。其中,有效备课是根本基础,有效课堂是教学核心,有效训练是重要依托,有效辅导是有益补充,有效评价是持续推进。课堂是有效教学的主阵地。其它教学环节都是围绕有效课堂建设进行系统而周密的教学设计。 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就有效教学理论而言,我们的前辈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具体落实上,我们发现还存在着普遍的不足。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衔接,并进一步发展我们的认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推广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必然可以进一步推动新教育教学理念的推广与使用,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时代和谐。 三、课题研究目标 (一)提高高中政治教师学习新理论,接受新思想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造就成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者型教师。 (二)培养高中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发展其个性特长和创新精神,使其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潜能得到最大化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探索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形成一整套从教学管理到学生发展的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以及各种保障措施。 (四)着力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全体师生树立有效教学的意识,使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五)总结学校实施有效教学的做法与经验,形成策略,对全市推广有效教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四、研究内容 (一)有效教学的涵义 有效教学包括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有效训练、有效辅导、有效评价等。 1.有效备课。 2.有效课堂。 3.有效训练。 4.有效辅导。 5.有效评价。有效教学需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设计精当。 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能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高中每一课学生手上都应有学案)。同时,教学设计要把每一课教学的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相联系并提出实现整体目标的教学策略。 2.讲课精炼有效,有效施教。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低台阶、小步子,大容量、快节奏,严检测、细矫正”的原则, 能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落后教学方式,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一般情况下,教师连续讲课把握在10-15分钟,做到精讲、互动、与媒体交流(包括学生看书、练习等)有机穿插进行,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 3.主体作用发挥。 加强学法指导,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从接受性学习转换为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激励、鼓舞和自主中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般情况下,每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应不少于20分钟。 4.分层教学落实。 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高中阶段要积极实行课程分层教学或走班制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最大化的发展。 5.师生关系和谐。 师生之间具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课堂里充满欢乐、微笑、轻松、和谐、合作和互动。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学艺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90%以上的学生喜欢学科教师并对这一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6.教学目标达成。 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落实,作业与练习当堂完成率100%,正确率90%以上;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成功喜悦的学生达95%以上。 7.有效课堂有“三到” (1)心到——心中有人,心中有愿 何谓“心到” (2)情到——情系班级,班课合一 所谓情到,3)手到——敬畏规律,自主学习 手到,(一)教育调查法 通过问卷、听课、调研、座谈、教研活动等形式,观察了解、调查分析教师中存在的各种教学行为失误,归纳整理,从中分析比较,筛选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失误行为。 (二)参考文献法研究法 以科学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通过对文献资料搜集与整理、分析与研究对本课题进行科学认识。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相关理论与专著,掌握研究方法,拓宽研究思维,并综合教育调查研究成果,互为参照,综合分析,形成心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失误行为分类与控制它的方法途径,构建实验假设。 1.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如《思想政治教学与参考》、《思想政治教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清楚地界定若干概念,借鉴、归纳前人在类似内容研究中的成果,正确处理好课题研究中批判继承与实践创新的问题。 2.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全体成员努力学习有关专著和理论文章,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全体课题成员认真学习了《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改革丛书》(6本一套)等,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认识,保持教学观念与行为的与时倶进, 3.使每一位成员真正参与研究,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课题组成员都较全面系统地学习了《教育科研:从课题申报到成果发表》、《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研究水平的提高,逐步实现课题组成员的专业自主发展。 (三)教育实验法 以上述实验假设和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有目的的控制和操纵某些教育因素和教育条件,通过观测与所控制的条件相伴随的教育要素和教育现象变化的结果,来揭示教育活动规律。 1.选择实验对象,确定实验教师,保证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尽管在实验班的确定上,我们难以做到完全随机化,但我们注意到一味地挑选条件较好的班级、基础较好的学生搞实验,这是没有说服力的,更需要在一般条件下进行实验。 2.在理论假设的引导下,全体课题组成员就实验目标任务的设计、自变量的操作设计、因变量的观测设计、无关变量的控制设计组织管理设计作了充分地酝酿和讨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形成策略性研究的思路。 3.在实验过程中,检验控制组与非控制组的课堂教学效益,每一次检测后及时召开研讨会,检讨进展情况,在实施过程中加以改进,完善假设,最后形成结题报告,归纳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若干条建议和做法。 此外,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重视经验总结法的运用。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学年对其自身从事的教育活动过程加以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将对教育措施、教育现象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阶段总结提交课题讨论。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如何开展高中政治339教学研究

灭度
金芒果
为了自我学习,转载了别人的观点,谢谢同行们的支持与帮助!传统的政治课复习是以老师,以知识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通过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强迫记忆。往往整个复习过程学生疲惫不堪,结果收效甚微,更使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严重脱离,不能学以致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注重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第一阶段的复习目标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领会、记忆,并使其系统化、体系化。这一阶段的复习是保证复习质量的关键环节,因而必须是目标明确的复习课,讲解练习做到有的放矢。1、夯实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复习。第一阶段的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既有基础知识的系统化梳理,又要突出重点知识。重点知识是复习的主体部分,在复习过程中要放在突出位置。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已成为现代政治科高考的重要能力要求。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老师只是按照教材编写的先后顺序进行教学。课时与课时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未能得到有效的梳理和沟通,学生掌握的知识的是点状的,难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因此,复习课就要在这方面“补课”,将以往分散的相对孤立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准确、简明、清晰的知识网络,从而构成相应的知识体系。这一过程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一个创新和提高的过程。但有些老师只是用更少的时间和更快的速度把平时学过的内容再点一点、画一画,以期学生在课后多记忆、多思考。这必然将教学的主环节--课堂的作用弱化了。2、根据知识内在联系,进行单元复习。把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掌握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3、基本概念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的复习首先抓住关键词;其次把一些内容相似或有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划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加深记忆。4、以问题为中心,提高复习效率。第二阶段的复习目标主要是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知识的再提高。这一阶段主要环节是教师要精心编选好练习题,并定时训练和讲评。首先,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试题。在第二阶段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纵观全面,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试题。编选试题首先要注重基础,即通过练习使基础知识在理解和应用上达到运用自如、熟练、准确、举一反三。其次,选薄弱环节训练,就是对学生易出问题的知识点或思想认识方面强化训练,练的多了,就会化难为易了。上新课时,老师多采用归纳法,从具体材料引申出基本观点。这符合学生的思维变化规律。而在复习基础知识时,则应地采用演绎法,辅以归纳法,宜先把相关知识进行串联,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再去分析具体问题。在进行典型试题讲解时,把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起来。再次,选时政热点训练,就是要及时掌握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分门别类进行训练,并要和课本的有关知识点联系起来训练,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将教科书与学生实际、现实中的热点敏感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时事热点,这不仅使复习课充满生机,而且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最后,选多种类型试题训练,要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见多识广,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要的做题训练是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审题能力和答题能力。但高考命题工作年年在改革,政治经济形势变化急速,新背景材料数不胜数,因此,训练题也要紧跟形势。所用试题,题型要新,背景材料要新,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老师自己应努力提高命题技巧,注意变换命题角度,切记不可长期使用以前的套题。真正的教学,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它是教师综合素质高的充分体现。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我想,教师只要充分理解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地发挥教学中的互动因素,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成绩。 转贴于 中高中政治复习课的生成性教学探索近年来,高考改革快速推进,试题也越来越多地考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要求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知识综合和迁移能力。尤其是主观题,答案越来越不“标准化”,呈现出多角度、多层面、多思维趋势,考生答案的创新性更是获取高分的重要亮点之一。笔者任教高三专业班政治的教学,并与部分年轻教师有“师徒”关系,负责“传、帮、带”他们。这样,在学科教学和他们“虚心请教”的双重压力下,对政治复习课教学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对话与交流,课堂教学是师生主体的双边互动,教师的主体作用在于站在教育智慧的高度,把握、调控好每一个生成性教学细节,削减无意义或不重要的因素,充分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而,课堂不应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交错纵横的生态系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关注生成”、“驾驭生成”。政治复习课也一样,不该是教师展示演讲能力的舞台,而要把它变成是学生张扬自我个性,展示自我风采,释放生命能量,闪耀智慧光芒的一片纯净天空。全面系统是前提。复习课首先要从整体上规划,做到“全面系统”。“全面”,是指知识点包括概念和原理掌握要全面;“系统”,是指知识点的有机联系。如果把知识点比作珠子,“全面”就是做到不遗漏任何一粒,“系统”就是要找一条线把珠子串起来,不使期散乱。在复习课中无论是章还是节,都要注重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全面性,决不能丢三落四。如关于哲学常识的复习,必须让学生全面掌握哲学常识的的四大块内容: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四大块又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有机整体,哲学常识的整个课程正是以世界观为主线,将人生观和价值观纳入世界观的体系中,围绕“世界是什么----唯物主义”、“世界的存在状况怎样----辩证法”、“人如何认识世界----认识论”、“怎样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价值观和人生观”展开论述。复习的全面系统,是对所学知识的纵横兼顾。教师既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步推进地复习,还要重视综合提高,讲清高考的考点、知识结构图表、重点难点知识补充分析,而且要讲热点联系、高考预测等方面的内容。当然,高考考点和知识结构图表可以让学生课前完成,课堂上有必要的就适当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出来,教师作点拨和补充。突出重点是关键。在“全面系统”的前提下,还要做到重点突出,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以至“拣了蓖麻丢了西瓜”。无论是章节,还是全书,复习时最好采取“中心辐射法”,能更直观、更有效地突出重点。如关于哲学常识第六课的复习,我构建了如下知识结构图,重点突出了“价值观”的内容。运用多媒体,将“价值观”用粗体鲜艳的色彩定位后,在师生的互动中根据需要分别展示如下图表。突出重点除表现在处理知识结构上,还要适当地对新课讲授课堂教学中无法综合的重点内容,在复习课中进行点拨和补充。如关于“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这一重点知识,复习课中教师还要给学生点拨清楚:两者的关系怎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具体要求是什么(从国家方面看、从公民方面看、从公民与国家双方看)、根本原因是什么。增添情趣是纽带。复习课最忌“翻烧饼”,教学要在“趣味性”上多做文章。否则,“温固而厌”达不到复习的目的。复习课具有综合性、概括性的特点,江西贺中轩老师关于复习激趣的做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他的做法是主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找个形象的比方,二是添上生趣的妙语。如在复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时,用“一棵大树好风景”的比方来教学,边复习边把图画出来,并配上了相应的颜色,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把经济制度比作树的主干,把“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画成一粗一细的两个枝干;在两个枝干上又各添画出它们的分枝(各自的经济形式),其他的具体内容则在其上“添枝加叶”。分配形式是所有制决定的,所以我又把“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画在树梢,列于前者之上,并把它的一些内容画成“果子”(与分配的对象“劳动成果”正是喻本相合)。而将“生产力的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内容画在“树根”部,突出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也是顺理成章。再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不能动摇”的内容,用树旁宣传牌的形式立起,算是树外小景。搞好综合是提升。近年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对所在地的高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试题越来越多地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题的考查地考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素养。无论是X科,还是“文综”,还是“理综”,抑或是大综合,都要求教师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内知识综合能力和学科间的知识迁移能力。抓综合,必须要搞好学科内(同一知识板块内部和同一学科不同知识板块之间)链接。同一知识板块内部,就是要牢牢抓住教材的主干知识,加强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同一学科不同知识板块之间,是较高层次的综合,要打破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之间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跨越式地系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复习,学科内的链接主要有下面这些联系。与哲学其他内容的综合。如“透过现象看本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现认识论中辩证法观点;“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体现认识论中的唯物论;“认识、科学理论不断发展”体现发展的观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都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的有机统一。与经济学的综合。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分析市场经济、股份制,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用认识的扩展、深化、推移道理,分析党对我国经济体制的认识;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的有关知识,分析改革推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政治学的综合。用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分析“依法治国”、“一国两制”等方略的提出和作用,分析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与作用;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分析美国宣扬的“人权”、台湾领导人的种种“台独”言论;用认识的扩展深化推移道理分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搞好综合,还必须高度关注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高考试题的设计,一般都有相应的热点背景,复习课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关注国际国内热点,尤其是学科知识综合的重大热点,在此基础上注重热点材料与所学知识的结合,提高整合能力。因为,高考试题的答案已不再是教材知识的简单照般,也不是某个知识点的简单再现或多个知识点的简单相加,而是根据材料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加工的过程。培养能力是归宿。读书不能读死,要读活。思想政治课要求通过教学发挥德育教育功能,使学生提高认识,落实于行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新课标更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如笔者在复习完政治常识《我国的国家制度(下)》的知识点后,布置了这么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策略的转变

门外门
一张一弛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越来越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学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特别是我们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这就严重地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思考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问题。学习一门思想政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基本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政治的教与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期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与学的效果。目前,正在进行课程改革,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都要随之发生改变,否则就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很多精彩的教学范例。但为何浮华落尽,涛声依旧?个中原因有很多,但关键是:如何应对各种新课改理念做到融会贯通,逐步形成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如何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我们不禁自问:我们的教学有效吗?我们的教学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进而: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据此,我们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方案,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是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我们的政治教学中普遍存在许多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部分教师仍延用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调,语言交际意识淡漠,课堂缺乏情趣和动力。为此,政治教师们仍然肩负着不断探索优质高效教学方法的使命。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什么是有效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策略:是一种行动的方针,或者是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本课题研究实现有效教学,包括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有效训练、有效辅导、有效评价等各个环节。其中,有效备课是根本基础,有效课堂是教学核心,有效训练是重要依托,有效辅导是有益补充,有效评价是持续推进。课堂是有效教学的主阵地。其它教学环节都是围绕有效课堂建设进行系统而周密的教学设计。 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就有效教学理论而言,我们的前辈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具体落实上,我们发现还存在着普遍的不足。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衔接,并进一步发展我们的认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推广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必然可以进一步推动新教育教学理念的推广与使用,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时代和谐。 三、课题研究目标 (一)提高高中政治教师学习新理论,接受新思想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造就成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者型教师。 (二)培养高中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发展其个性特长和创新精神,使其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潜能得到最大化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探索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形成一整套从教学管理到学生发展的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以及各种保障措施。 (四)着力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全体师生树立有效教学的意识,使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五)总结学校实施有效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研究

常棣
大君主
一、为什么要进行研究?(一)需求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广大教师对于学生评价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困惑。教师们认同此次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理念,但当面对中考、高考等考试压力时,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所进行的学生评价又会回到他们早已习惯的应试模式中——难题、偏题、题海战术、反复训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评价的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究竟如何评价学生直接影响到教师能否积极地投入和参与、主动实践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理念。 那么,学生评价改革从何处入手呢?一线教师已经在尝试一些诸如档案袋法、分次测验、等级记分、学生自主选考等方式,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摆脱学生评价的困境,必须要研究开发与各学科课程标准相配套的各学科学业评价标准。学科学业评价标准以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和规定的课程内容为指南,以教育与心理测量理论、课程与教学评价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等为根据,从学生评价的需要出发具体说明学生在不同关键阶段应达到怎样的目标以及如何证明学生达到了目标,说明如何测量到学生在某个学科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 (二)研究意义分析 研究开发各学科学业评价标准,至少具有下面几个方面的意义。 1.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进行学生评价。目前的课程标准相当简略,只能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而不足以指导对学生的评价。一线教师普遍缺乏教育测量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非常需要一个从理论到方法、从评价工具选择到评价工具使用的指导性文件。 2.学业评价标准将大大改善日常学生评价,提高日常学生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当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将评价异化为甄别和选拔的工具,丧失了评价进行教学诊断和教学反馈的功能。日常学生评价由于缺乏明确的指导和依据,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中考或高考这样的升学考试作为评价设计的蓝本,使得日常学生评价在指导思想、评价目标、评价方法、项目设计等方面都出现了偏差,没有实现教学诊断和反馈的功能。学业评价标准将促进日常教学评价向更加科学、准确、有效的方向发展,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更有效的反馈信息。同时评价标准的应用,将使日常教学评价更加具有信度和效度,使其能够作为学生平时表现的可靠证据,而这些证据的积累将逐渐改变目前高中、大学仅凭中考、高考分数录取的做法,使得学生的平时表现在录取中所占权重慢慢增加到一个合适的程度。 3.学业评价标准将有利于中考和高考这种高利害考试的改革。中考、高考完全定位于选拔性考试,导致考试题目难度越来越大、教师学生备考训练愈演愈烈,因此中考、高考应成为水平考试,而非仅仅具有选拔功能。中、高考成为水平考试的前提,是有一个依据课程标准来描述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标准,依据这个评价标准的中考、高考试题将更好地与中小学教学相衔接,有利于改变教师和学生为考而学、不考不学的畸形教学现状。 4.学业评价标准将成为全国教育质量监测系统的基础工程。国家提出要建立教育质量监测系统,这个监测系统首先需要的就是一个对学生发展水平的描述框架,包括学生在各年龄阶段(或某个年级)所应达到的目标、衡量学生是否达到目标所用的测量方法和工具、对测量到的信息(如纸笔测验的分数、学生作业等)如何解释等。有了这个评价标准,才可能对从全国各地区、各个时间所采集的监测信息进行比较和解释。 5.为教材编写和教辅资源开发提供指南。学业评价标准是基于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对学生达成课程目标情况的细化,同时还建议了评价方法,这对教科书的具体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评价活动设计以及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等都将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研究现状分析 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我国还从未真正研究开发过学业评价标准,只有考试部门发布过考试说明。 长期以来,对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几乎是缺失状态,已有的研究比较零散,尤其是主要存在于个体学校自己的研究之中,多以学生能力评价大纲等形态出现,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国家和地方层面比较关注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的研究,如新课程改革以后出台了相关的中考改革方案或说明,其中涉及一些学科学业评价的建议,但大体上还是笼统的,缺乏指标研究和操作性研究。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于2002年5月开始组织专家进行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研究(福特基金会资助)。该研究第一阶段历经2年,于2004年7月将其成果正式发表。该研究的基本目标是“探索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的基本方法和相应的示范性评价工具,以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方式,通过系统地收集、科学地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信息,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状况和能力水平进行客观描述,科学评价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水平,建立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体系”。该研究将小学生语文能力系统分解为三个学段、五个方面的能力:汉语字词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文综合能力,各方面能力进一步细分为2个层次的能力。根据这一能力系统,项目组开发了小学生语文能力测评工具。 该研究是一项系统探索学生学科能力的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可作为本课题的重要参考。但该研究不是纯粹的学科学业评价,而是兼有一般语文能力评价和语文学业评价的特性,只和课程标准具有相对一致性(见〈小学生语文评价能力研究(修订版)〉,朝华出版社2004年,第44页)。本研究的目标则是开发与课程标准相配套的学业评价标准,以此标准指导学校教师的教学与评价活动。另外,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研究的目的是开发教师可直接使用的测评工具,而本研究则旨在开发评价标准,教师遵循此标准可以灵活选择和设计评价方法与工具。 美国一些研究组织进行了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美国国家教育和经济中心与匹兹堡大学共同研制了英语、数学、科学、应用学习四个学科的能力表现标准,这个标准有三个相关的组成部分:能力表现标准、随机考试和学生档案系统。能力表现标准有两个部分,一是能力表现说明,一是作业实例及评注,能力表现说明表明学生应掌握什么知识以及应如何显示他们学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作业实例是用来说明设置的能力表现标准。美国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进行的“全国教育进展评估”项目(National Assessment of Ecational Progress)对全国4年级、8年级、12年级的学生在数学、科学、阅读、写作、社会研究、美国历史、地理、公民、艺术、计算机、外语等学科的学业水平进行测量,每个学科都有一套评价框架和试题样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持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是每三年一次测量15岁学生的阅读水平、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该项目对每个学科提出了评价框架。如他们将学生的数学素养描述为6个水平,问题解决能力描述为3个水平。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主办的第三次国际数学与科学研究(TIMSS)旨在对各国学生数学、科学的学业成就进行比较。该研究提出的评价框架分为三个向度:学科内容(subject-matter content) 、期望行为(performance expectation)、方面(perspectives)。学科内容指数学和科学某个课程单元的具体内容,期望行为指一系列认知行为,用来描述一个课程单元希望引导学生获得的行为。方面与对课程文件的分析有关,可以用来对课程成分分类。 二、目标和内容:研究什么? (一)总的目标 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发与课程标准相配套的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评价标准。该研究是基于教育与心理测量、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评价等领域的已有相关理论进行的一项开发研究,是直接用于指导教师进行学生评价的文本。 (二)研究的基本方面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研制的理论基础、国外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各学科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细化,包括各年级(或关键年级)应达到的目标描述。 对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各目标所用方法的建议,如纸笔测验、表现评定、档案袋、量表、日常观察等。 对学生任务表现的评分和意义解释系统。 评价样例。 学业评价标准使用的指导手册。其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测量评价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可突破之处。 三、研究方法:如何进行研究? 文献分析法。对国外已经开发的学生评价标准进行研究。对当前新课程的课程标准的深入 研究。 调查法,对学业评价标准的评价目标体系的科学性广泛征求意见。 实验研究,评价标准在实验学校的试用。 网络技术支持,在试用评价标准时依托已经开发出来的一个网络在线学业评价系统作为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平台。该系统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网络技术、教育心理测量学技术,提供了命题、组卷、测试、诊断、评价报告、数据跟踪等功能;构建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学区评价等多级多主体的评价模式;通过从科学、高效、智能化的个性化组卷到成绩分析、评价报告的教学评价流程,充分挖掘学生成绩数据背后的信息,实现了对学生个体、班级、年级、校际以及跨地区等多层多范围的学生学业能力的系统、客观、科学的衡量与诊断,能迅速有效地反映试用效果。

高中政治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几点思考

征服者
和也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决定性条件: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是学生,1.从学生角度而言,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生的自主性、合作的可行性、探究学习的能力与水平,都是制约因素。2.合作的小组的构建,要考虑小组结构的有序性、合理性和优化,如何避免在一个小组中出现打酱油现象。3.探究学习的课题选择角度看,是否具有适切性、科学性和可探究性?4.探究学习的平台和资源库是否完备充分?5.教师的作用如何发挥?

浅谈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提升高中政治 教学质争量措施

红影子
芙蓉屏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越来越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学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特别是我们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这就严重地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思考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问题。学习一门思想政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基本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政治的教与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期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与学的效果。目前,正在进行课程改革,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都要随之发生改变,否则就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很多精彩的教学范例。但为何浮华落尽,涛声依旧?个中原因有很多,但关键是:如何应对各种新课改理念做到融会贯通,逐步形成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如何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我们不禁自问:我们的教学有效吗?我们的教学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进而: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据此,我们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方案,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是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我们的政治教学中普遍存在许多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部分教师仍延用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调,语言交际意识淡漠,课堂缺乏情趣和动力。为此,政治教师们仍然肩负着不断探索优质高效教学方法的使命。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什么是有效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策略:是一种行动的方针,或者是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本课题研究实现有效教学,包括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有效训练、有效辅导、有效评价等各个环节。其中,有效备课是根本基础,有效课堂是教学核心,有效训练是重要依托,有效辅导是有益补充,有效评价是持续推进。课堂是有效教学的主阵地。其它教学环节都是围绕有效课堂建设进行系统而周密的教学设计。 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就有效教学理论而言,我们的前辈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具体落实上,我们发现还存在着普遍的不足。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衔接,并进一步发展我们的认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推广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必然可以进一步推动新教育教学理念的推广与使用,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时代和谐。 三、课题研究目标 (一)提高高中政治教师学习新理论,接受新思想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造就成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者型教师。 (二)培养高中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发展其个性特长和创新精神,使其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潜能得到最大化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探索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形成一整套从教学管理到学生发展的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以及各种保障措施。 (四)着力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全体师生树立有效教学的意识,使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五)总结学校实施有效教

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有效教学 理论依据

黑玫瑰
纱山
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种教学艺术。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科学有效的提问十分重要,它是促进师生良性沟通的重要纽带,是启发学生独立思索、自主探究的重要方式。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懂得课堂提问的技巧,通过智慧的引导、巧妙的提问,来“唤醒”学生的知识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 以下是笔者从事高中政治工作多年总结的经验,以供参考。 一、单刀直入,开门见山 单刀直入式的提问,也是开门见山、直接地发问。这种提问方式的优点是简单、直接、直观,不需要太多程序,直奔主题。这种提问方式适合在新课导入、知识小结以及复习测验时使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也离不开单刀直入式的提问,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例如,教学《生活与消费》时,这一课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关性较强,没有过多深奥或学术性强的概念。那么导入新课时,就可以单刀直入地提问:什么是货币?什么叫外汇?经济活动中常用的结算信用工具有哪些?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哪些?消费有几种类型?不加修饰、不必委婉,直截了当的问题让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二、精心设计,选好方式 精心设计提问,意思是指在上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选好问点。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挖掘教材的广度、深度,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真正体现激疑的艺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要求来进行。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提的问题既要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有典型性,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例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内容时,我使用一次性餐盒和筷子的问题为例,把问题设置为: 1.上述事实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 3.请为解决“白色污染”、“资源浪费”出谋划策。 这样的设置既有层次性,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同时又囊括了本课内容的重、难点知识。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能够很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把握时机,讲求艺术 把握恰当的提问时机,讲求课堂艺术,并不是说什么时候提问、提出什么问题都能启迪思维,发展能力,提高智力。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个教师必须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认真研究并把握学情,适时提出问题,巧妙加以引导,因为提问的火候未到,学生难以出现积极反应;错过了良机,也难以发挥提问的最佳效应。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在学生的“愤”、“悱”之时,这时提问定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反复求索。 例如,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我先提出问题:“田忌是怎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赢得比赛的最终胜利的?”然后层层诱导启发学生明确“田忌不在意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通过合理安排次序, 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最后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三个要求。但提问不能就此停止,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问:“三个和尚没水喝”与“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不同结果,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又如,在学习“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时,我向学生展示“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的新闻报导,从感情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 1.你认为造成惨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造成这样的结局,根本原因是什么? 3.我们该怎样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 政治课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 一些时政热点、焦点问题往往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所以提问要经常与这些问题联系起来。这样既能使课堂充满时代性,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四、疑惑启发,复杂简单化 疑惑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疑惑启发式的提问,简而言之,就是指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多元的问题个体化,用最简单的小问题去启发学生思考、理解,从而解决复杂多元的大问题。高中政治中的“经济知识”是学生们普遍认为较难的部分,那么教学时就可以采取疑惑启发式的提问,用疑惑诱导学生探索,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较难的知识。 例如《财政与税收》这一课,内容比较多而且复杂,还比较有难度,让不少学生深感头疼。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学习,首先教师问学生:我国的经济、教育、文化、军队建设需要经费对吧,那么这些经费从哪儿来?是如何管理与支配的呢?这样,用通俗的语言就将枯燥的理论引出来了,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启发学生去思考。接着,再通过提问理清知识脉络,如什么是财政?什么是财政收入和支出?国家财政有什么作用?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什么?再接着理解税收的概念、种类、作用等知识时就变得容易了。 五、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层层深入式提问,顾名思义就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由浅至深地提问,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理解,从而掌握政治生活现象及其政治理论的本质。如果说启发诱导式提问是化繁为简,那么层层深入式提问则是由简到繁,同样是帮助学生深入掌握政治理论知识的有效方法。 以学习高中政治哲学部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这一课为例,就可以采取层层深入式的提问,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理解到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哲学实质。首先以学生们耳熟能详的事例入手提问:为何城门失火会殃及池鱼?什么是“蝴蝶效应”?这正是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有直接联系也有间接联系。此外,联系还具有多样性,有必然联系也有偶然联系,有现象上的联系也有本质上的联系,要依据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来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以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以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引导,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促进学生深层次地理解问题。 六、情境体验,活跃课堂 政治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基本政治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理论学科。但理论离不开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采取情境体验式提问,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提问,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思考。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四川地震后,志愿官兵英勇救援、各地志愿者纷纷赶赴前线支援、各学校、单位、社区纷纷发起捐款支援灾区的感人画面。教师再抓住时机,顺势提问:志愿官兵、志愿者及捐款者们他们的行动是否有价值呢?他们的价值是什么?评价他们价值大小的标准又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情境体验和提问,不难得出结论:原来人的真正价值是在无私奉献、履行社会责任中实现的。由于情境体验的提问方式渲染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让枯燥的政治理论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接下来的教学就显得轻松多了,学生们不仅很快掌握本堂课的要点,还学会发散思维,多角度剖析问题。 七、热情鼓励,及时评价 当代中学生自尊心比较强,不少学生害怕没有很好地回答问题会被同学笑话,会“丢面子”,所以逃避回答问题。笔者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提问后适当运用“谁来晒晒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要总是把成功让给别人”等带有鼓动性的话语,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问答的意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笔者认为,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热情鼓励,充分保护,哪怕学生只答出了一点,也要充分肯定。 第二,评价准确恰当,针对学生的回答,准确地找出“症结”,强化学生的正确认识,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不滥用夸大其辞的评价语言。 第三,教师清晰、简明地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几秒钟的思考时间,然后再要求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后,不论学生回答得怎样,一定要及时进行积极的评价,绝对不能用简单的一句“坐下”了事。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如果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叫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将没有激情,得不到鼓励,逐渐失去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应积极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如其中某一要点或引导学生回答有关的另一问题;更正学生的回答,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对答案的订正和扩展。所以,教师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的鼓励性词语,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对于后进生还可用一些浅显的问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自信会极大地增强,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也将会增强。 实现高中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丰富与完善。让我们在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和谐互动课堂,问出课堂精彩。

如何开展高中政治小组教学与知识落实

白玉京
君曰
为了自我学习,转载了别人的观点,谢谢同行们的支持与帮助!传统的政治课复习是以老师,以知识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通过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强迫记忆。往往整个复习过程学生疲惫不堪,结果收效甚微,更使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严重脱离,不能学以致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注重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 第一阶段的复习目标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领会、记忆,并使其系统化、体系化。这一阶段的复习是保证复习质量的关键环节,因而必须是目标明确的复习课,讲解练习做到有的放矢。 1、夯实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复习。第一阶段的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既有基础知识的系统化梳理,又要突出重点知识。重点知识是复习的主体部分,在复习过程中要放在突出位置。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已成为现代政治科高考的重要能力要求。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老师只是按照教材编写的先后顺序进行教学。课时与课时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未能得到有效的梳理和沟通,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多的是点状的,难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因此,复习课就要在这方面“补课”,将以往分散的相对孤立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准确、简明、清晰的知识网络,从而构成相应的知识体系。这一过程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一个创新和提高的过程。但有些老师只是用更少的时间和更快的速度把平时学过的内容再点一点、画一画,以期学生在课后多记忆、多思考。这必然将教学的主环节--课堂的作用弱化了。 2、根据知识内在联系,进行单元复习。把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掌握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基本概念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的复习首先抓住关键词;其次把一些内容相似或有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划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加深记忆。 4、以问题为中心,提高复习效率。 第二阶段的复习目标主要是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知识的再提高。 这一阶段主要环节是教师要精心编选好练习题,并定时训练和讲评。 首先,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试题。在第二阶段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纵观全面,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试题。编选试题首先要注重基础,即通过练习使基础知识在理解和应用上达到运用自如、熟练、准确、举一反三。 其次,选薄弱环节训练,就是对学生易出问题的知识点或思想认识方面强化训练,练的多了,就会化难为易了。上新课时,老师多采用归纳法,从具体材料引申出基本观点。这符合学生的思维变化规律。而在复习基础知识时,则应更多地采用演绎法,辅以归纳法,宜先把相关知识进行串联,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再去分析具体问题。在进行典型试题讲解时,把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起来。 再次,选时政热点训练,就是要及时掌握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分门别类进行训练,并要和课本的有关知识点联系起来训练,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将教科书与学生实际、现实中的热点敏感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时事热点,这不仅使复习课充满生机,而且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 最后,选多种类型试题训练,要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见多识广,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要的做题训练是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审题能力和答题能力。但高考命题工作年年在改革,政治经济形势变化急速,新背景材料数不胜数,因此,训练题也要紧跟形势。所用试题,题型要新,背景材料要新,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老师自己应努力提高命题技巧,注意变换命题角度,切记不可长期使用以前的套题。真正的教学,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它是教师综合素质高的充分体现。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我想,教师只要充分理解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地发挥教学中的互动因素,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成绩。 转贴于 中高中政治复习课的生成性教学探索近年来,高考改革快速推进,试题也越来越多地考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要求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知识综合和迁移能力。尤其是主观题,答案越来越不“标准化”,呈现出多角度、多层面、多思维趋势,考生答案的创新性更是获取高分的重要亮点之一。笔者任教高三专业班政治的教学,并与部分年轻教师有“师徒”关系,负责“传、帮、带”他们。这样,在学科教学和他们“虚心请教”的双重压力下,对政治复习课教学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对话与交流,课堂教学是师生主体的双边互动,教师的主体作用在于站在教育智慧的高度,把握、调控好每一个生成性教学细节,削减无意义或不重要的因素,充分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而,课堂不应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交错纵横的生态系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关注生成”、“驾驭生成”。政治复习课也一样,不该是教师展示演讲能力的舞台,而要把它变成是学生张扬自我个性,展示自我风采,释放生命能量,闪耀智慧光芒的一片纯净天空。全面系统是前提。复习课首先要从整体上规划,做到“全面系统”。“全面”,是指知识点包括概念和原理掌握要全面;“系统”,是指知识点的有机联系。如果把知识点比作珠子,“全面”就是做到不遗漏任何一粒,“系统”就是要找一条线把珠子串起来,不使期散乱。在复习课中无论是章还是节,都要注重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全面性,决不能丢三落四。如关于哲学常识的复习,必须让学生全面掌握哲学常识的的四大块内容: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四大块又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有机整体,哲学常识的整个课程正是以世界观为主线,将人生观和价值观纳入世界观的体系中,围绕“世界是什么----唯物主义”、“世界的存在状况怎样----辩证法”、“人如何认识世界----认识论”、“怎样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价值观和人生观”展开论述。复习的全面系统,是对所学知识的纵横兼顾。教师既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步推进地复习,还要重视综合提高,讲清高考的考点、知识结构图表、重点难点知识补充分析,而且要讲热点联系、高考预测等方面的内容。当然,高考考点和知识结构图表可以让学生课前完成,课堂上有必要的就适当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出来,教师作点拨和补充。突出重点是关键。在“全面系统”的前提下,还要做到重点突出,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以至“拣了蓖麻丢了西瓜”。无论是章节,还是全书,复习时最好采取“中心辐射法”,能更直观、更有效地突出重点。如关于哲学常识第六课的复习,我构建了如下知识结构图,重点突出了“价值观”的内容。运用多媒体,将“价值观”用粗体鲜艳的色彩定位后,在师生的互动中根据需要分别展示如下图表。突出重点除表现在处理知识结构上,还要适当地对新课讲授课堂教学中无法综合的重点内容,在复习课中进行点拨和补充。如关于“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这一重点知识,复习课中教师还要给学生点拨清楚:两者的关系怎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具体要求是什么(从国家方面看、从公民方面看、从公民与国家双方看)、根本原因是什么。增添情趣是纽带。复习课最忌“翻烧饼”,教学要在“趣味性”上多做文章。否则,“温固而厌”达不到复习的目的。复习课具有综合性、概括性的特点,江西贺中轩老师关于复习激趣的做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他的做法是主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找个形象的比方,二是添上生趣的妙语。如在复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时,用“一棵大树好风景”的比方来教学,边复习边把图画出来,并配上了相应的颜色,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把经济制度比作树的主干,把“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画成一粗一细的两个枝干;在两个枝干上又各添画出它们的分枝(各自的经济形式),其他的具体内容则在其上“添枝加叶”。分配形式是所有制决定的,所以我又把“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画在树梢,列于前者之上,并把它的一些内容画成“果子”(与分配的对象“劳动成果”正是喻本相合)。而将“生产力的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内容画在“树根”部,突出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也是顺理成章。再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不能动摇”的内容,用树旁宣传牌的形式立起,算是树外小景。搞好综合是提升。近年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对所在地的高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试题越来越多地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题的考查更多地考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素养。无论是X科,还是“文综”,还是“理综”,抑或是大综合,都要求教师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内知识综合能力和学科间的知识迁移能力。抓综合,必须要搞好学科内(同一知识板块内部和同一学科不同知识板块之间)链接。同一知识板块内部,就是要牢牢抓住教材的主干知识,加强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同一学科不同知识板块之间,是较高层次的综合,要打破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之间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跨越式地系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复习,学科内的链接主要有下面这些联系。与哲学其他内容的综合。如“透过现象看本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现认识论中辩证法观点;“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体现认识论中的唯物论;“认识、科学理论不断发展”体现发展的观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都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的有机统一。与经济学的综合。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分析市场经济、股份制,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用认识的扩展、深化、推移道理,分析党对我国经济体制的认识;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的有关知识,分析改革推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政治学的综合。用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分析“依法治国”、“一国两制”等方略的提出和作用,分析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与作用;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分析美国宣扬的“人权”、台湾领导人的种种“台独”言论;用认识的扩展深化推移道理分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搞好综合,还必须高度关注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高考试题的设计,一般都有相应的热点背景,复习课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关注国际国内热点,尤其是学科知识综合的重大热点,在此基础上注重热点材料与所学知识的结合,提高整合能力。因为,高考试题的答案已不再是教材知识的简单照般,也不是某个知识点的简单再现或多个知识点的简单相加,而是根据材料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加工的过程。培养能力是归宿。读书不能读死,要读活。思想政治课要求通过教学发挥德育教育功能,使学生提高认识,落实于行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新课标更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如笔者在复习完政治常识《我国的国家制度(下)》的知识点后,布置了这么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思考。广西有一位高二学生朱皓基在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上世界杯赛的官方网站----美国雅虎网站时,发现其展示的中国地图上台湾岛、澎湖列岛等岛屿未用我国大陆同样的橘黄色标明,给人的感觉是这些岛屿不属于中国领土。于是,他当即向该网站发出电子邮件,严正指出其错误,强烈要求该网站修正。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政治常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朱皓基同学的做法体现了哪些道理?(2)假如该同学在网上对雅虎网站进行恶语中伤、大肆诽谤,以抗议雅虎网站的做法。你对这位同学的做法会如何评价?(3)假如你是我外交部发言人,请就上述事件写一篇发言稿。第一、二问学生比较容易回答,问题在于第三问是开放性题目,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有理有据,就应鼓励。同时,教师应点拨学生注意外交部发言人的角色特点,一定要恰当运用政治理论依据,正确地使用政治术语。学习是一种认识的活动,是个探究的过程,也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必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动脑,必须引导学生将学习过程转变为不断生疑、质疑、解疑的探索过程。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像人体吸收营养那样吸收知识和营养。因此,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加大力度贯彻新课程理念,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才能效地提高复习实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把好自己“讲”的脉(特别是时间方面,不少教师的复习课都是“一言堂”),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并建立起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

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或死
陈三两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易发表网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基础教育的新课题,而且也是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提高政治课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政治教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基础教育的新课题,而且也是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提高政治课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一、逻辑思维能力的内涵逻辑思维能力是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得出结论,以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的能力,又称抽象思维能力。它包含的范围很广,在中学阶段应强调的主要是推理能力及分析综合的能力。中学生应了解并能应用三种推理的方法,即归纳、演绎和类比。应使学生通过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逐步懂得如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学习和研究的问题的状态、过程和情境,找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如果要解答的问题较为复杂,还应懂得如何将其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对每一个分问题进行分析并逐一解决,然后在这基础上将各个分问题联结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解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完全地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