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选题有哪些?

不贷
活三更
生化研究性学习课题1、 酒精可燃与不可燃的临界浓度的研究 2、 无污染氯气装置的研究3、 关于含碘食盐的日常保存的研究 4、 无磷洗衣粉为何难以推广的探研5、 某城区生活垃圾处理状况的调查 6、 厨房生活垃圾能再利用吗7、 处处可见的动态平衡 8、用植物色素制取代用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的测试9、 绿色能源离我们多远 10、 有机消毒剂应用的初探11、 化肥对土壤的影响 12、 农药污染的影响13、 部分废品的回收利用 14、 石材石粉尘污染的调查15、 本市工业废水污染情况 16、 废电池的危害和处理方法17、 农村生活用水调查 18、 工厂密集度和生活环境的关系19、 某河水的污染情况调查(湖的污染情况调查)20、 大气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21、 生活中的化学 22、 生活垃圾23、 居室污染 24、 厨房里的化学25、 化妆用品的副作用 26、 食品污染 27、 基因改造生物带给人类巨大的收益还是危害28、 植物标本的制作29、 生态环境的保护30、 关于营养饮食31、 植物组织培养 32、 细菌33、 免疫系统疾病——艾滋病 34、 流行疾病预防35、 干细胞与人体组织合成 36、 另眼看克隆37、 学生的行为习惯对其自身的影响 38、 关于免疫系统疾病及预防的研究39、 免疫疾病 40、 基因药物41、 基因工程的现状及其发展 42、 生命的起源43、 生物体的免疫系统 44、 植物的克隆45、 DNA与遗传疾病 46、调查学校生物种类(植物、动物、真菌)47、当前世界能源状况的调查分析 48、(某地)环境污染及物种保护 49、影响现代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生化物质50、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利用 51、家庭水果酿酒可行性研究 (石榴酒等)52、废弃定影液回收的方案设计 53、高中学生生物学习状况调查54、碘与人类健康 55、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56、某地)自来水厂净化流程的参观调查 57、淮河污染调查与对策58、农用生物肥 59、对化妆品成分的研究60、方便面可食性内分装 61、纯净水是否“纯净”62、维生素王国探秘 63、浅淡当今社会之健康饮食64、修正液对人体的危害 65、竹制品代替木制品的可行性研究66、中学生营养与健康 67、浅谈食盐与人体健康68、研究高一高二学生早上的饮食 69、深圳市工业废水污染情况 70、农村生活用水调查 71、居室污染72、学校食堂与学校周边摊点饮食服务状况调查 73、校园草坪的护养问题 74. 学校动植物调查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

功成者堕
地狱门

求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教辅

健康树
而无见得
1.识记层次的实验试题 一般都是以高中生物教材上的内容作为命题的基本素材,不要求考生有一个复杂的推理过程,只要求学生能在问题情境中识别它们即可。 如:(1995年上海高考试题)通过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结果在滤纸条上出现4条色素带,从上而下依次为(A)A.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B.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C.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D.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这道题只要求学生对已做过的实验结果进行回忆,即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2.理解层次的实验试题 一般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的推理,才能导出正确的实验步骤或实验结果。 如:(1995年上海高考试题)将制作的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发现细胞的透明度较大,为便于观察,应采取下列何种措施(A) A.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B.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C.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D.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这道题目要求学生用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显微镜的使用过程来综合分析,细胞的透明度太大,说明光线太强。学生能理解到这一点,就不难找到正确答案。 3.综合运用层次的实验题 这类题目难度一般较大。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步骤,或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或对实验结果提出合理的解释等,这类题目不仅仅考查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程度,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如:(1999年广东高考试题)为验证pH值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如下:(1)操作步骤: ①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的淀粉液2mL。 ②加完淀粉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00mL,使各试管中反应液的pH值依次稳定在5.00.6.20.6.80.7.40.8.00。 ③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唾液1mL,然后进行37℃恒温水浴。 ④反应过程中,每隔1min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一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2)结果见表12-1。 请回答:(1)实验过程为什么要选择37℃恒温?(2)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什么?(3)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应当对唾液做怎样的调整?(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答案 (1)在该实验中,只有在恒温的条件下,才能排除温度因素对结果的干扰;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适宜温度 (2)淀粉已完全水解 (3)提高唾液的稀释倍数 (4)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值是6.8,高于或低于此pH值时,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二、按照实验过程来设计的实验试题按照实验过程来设计的实验试题,从认知层次的角度分析,一般都属于较高的认知层次。要求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对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等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够从新的题目情境中收集处理信息,通过推理、想象,最后用恰当的文字、图或表的形式予以正确表达。在生物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迁移知识是提高学生解实验题能力的关键。 1.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合理解释 设计这类题目的:理论知识一般是以高中生物教材上的有关理论为知识背景,但实验的材料、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往往是书本外的,题目的情境设置很新颖。但只要撩开新情境的面纱,抓住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结果,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如:在淀粉块上的5个圆点位置,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12-1所示:将该实验装置放入37℃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小时后,用碘液冲浸淀粉一琼脂小块,其结果记录于表12-2。 图12-1表12-2 实验结果记录淀粉圆点 实验处理方法 磺液处理后的颜色反应A 新鲜唾液与盐酸混合 蓝黑色B 经过煮沸的新鲜唾液 蓝黑色C 只有新鲜唾液 红棕色D 接种面包霉 红棕色E 只有2%蔗糖酶液 ? 请你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1)你对圆点A和B的颜色变化的解释是___________。(2)圆点D的颜色变化与圆点C一致,你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3)你认为圆点E应呈现_______色,其理由是蔗糖酶__________。(4)上述实验装置要放入37℃恒温箱中进行保温处理,你提出两个理由加以解释: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答案 (1)强酸和强碱使唾液淀粉酶失活 (2)面包霉分泌淀粉酶 (3)蓝色 不能催化淀粉水解 (4)利于面包霉生长 提高酶的活性 2.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实验控制的条件 设计这类题,一般是以影响某种生理过程的因素或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的原料或产物作为知识背景,重点考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如:在研究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中,当控制了某种条件后,发现叶肉细胞中的五碳化合物的含量突然上升,试问:控制的条件是(C) A.突然停止光照 B.突然降低温度 C.突然停止CO2的供应 D.突然升高或降低pH值 3.根据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预测实验结果这类题目,一般都是以已学过的知识背景作为设计题目的根据,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如:在表12-3所列内容的实验中,试管内容物变成蓝色的是(D)表12-3 实验内容试管号 试管内容物 条件 检验1 2mL浆糊+2ml纯唾液 37℃10min 3滴碘液2 2mL浆糊+2ml清水 37℃10min 3滴碘液3 2mL浆糊+2ml稀释10倍唾液 37℃10min 3滴碘液4 2mL浆糊+2ml纯唾液 95℃10min 3滴碘液5 2mL浆糊+2ml纯唾液+2滴浓HCl 37℃10min 3滴碘液A.1、2、3 B.2、3、4 C.3、4、5 D.2、4、5 4,根据实验原理和所要验证的生物学事实,设计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设计为这类题目的知识背景,可以是来源于高中生物教材上的内容,也可以是书本外的知识,要验证的生物学事实是由题目提供的材料告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材料,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再通过分析、推理,设计出严密的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设计的逻辑严密性主要体现在对实验对照的设计。对照常用的方法有: 空白对照: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 条件对照:虽然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 自身对照:对照和实验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 相互对照:不单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在实验中要注意“变量”的控制,一般只有确认一个变量,即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变量。其余的因素都控制使其不变而成为常量。 如:[2001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试题]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试图证明“生长素阿(IA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如生长素只能从胚芽鞘的上端向下端运输)”。 一、材料 用具:胚芽鞘、琼脂、刀片等。 二、方法、步骤与结果:(一)制备琼脂块(如图12-2所示) 图12-2(二)取一段胚芽鞘中间部分,上面放合IAA的琼脂块,下面放空白琼脂块。(如图12-3所示) 图12-3(三)取步骤(二)下面琼脂块a的一部分放在去尖的胚芽鞘一侧。(如图12-4所示) 图12-4 三、结论:以上实验证明了“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 我们认为,仅用该实验步骤(一)、(二)、(三)还不足以严密论证以上结论,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相应的实验方法、步骤和结果。 分析 实验设计中的不严密之处是没有设对照实验。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植物对生长素的运输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即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不能倒转过来运输。题中已给予的实验是证明生长素能够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但不能说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上端。所以要设一个对照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上端。对照实验的设计是在题中提供的实验基础上,将胚芽鞘中间段的上下端颠倒即可,然后观察其实验结果。预测的结果应是胚芽鞘不弯曲。答案 补充方法、步骤与结果(一):另取一段胚芽鞘中间部分倒放。上面放含IAA的琼脂块,下面放空白琼脂块。(如图12-5所示) 图12-5补充方法、步骤与结果(二):取补充步骤(一)下面琼脂块b的一部分放在去尖的胚芽鞘一侧。(如图12-6所示) 图12-6 注:考生只用文字或图示答题均给满分三、生物实验对象的结构层次和知识范围表12-4 生物学实验对象的结构层次和知识范围结构层次 实验对象的知识范围 备注离子、分子水平的实验 有机物的鉴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DNA分子的粗提取及其鉴定酶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生长素的生理功能动物激素的生理功能 可溶性还原、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温度、PH值对酶催化能力的影响等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动物激素对小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亚细胞、细胞水平的实验 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利用同位素示综法研究细胞器的功能 个体水平的实验 植物向性运动现象的实验设计和观察各种非生物因素对小动物行为的影响适应及适应相对性的实验验证 主要是植物的向光性实验通过非生物因素对小动物行为的影响研究一些小动物的生态环境实验验证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适应意义种群水平的实验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非生物因素影响对种群密度的影响环境污染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生态系统水平的实验 设计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影响 【经典例题解析】例题1 在许多生物实验中都需要活的细胞作实验材料,否则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下列处于活状态的细胞有( ) ①浸在30%的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 ②放在10%的HCl溶液中,浸泡10~15分钟的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 ③放在0.1%的盐水中的人的红细胞 ④洋葱根尖浸在0.01%的亚甲基蓝溶液中20分钟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高中生物教材上有关实验知识的实验试题。题目的要求是实验中需要活的细胞作实验材料,如果细胞死掉就得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也就是说在提供的4种条件下,必须确保细胞是活的。浸在30%的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一定是活细胞。放在10%的HCl溶液中的细胞,HCl的作用是对植物组织进行解离,即使组织中的细胞分散,盐酸是强酸,处在强酸中的细胞肯定会被强酸杀死。放在0.1%的盐水中的红细胞也将会死亡,因为人的红细胞的等渗溶液是0.9%的生理盐水,0.1%的盐水的渗透压与0.9%的生理盐水的渗透压相比较,低得太多,细胞会膨胀破裂。洋葱根尖浸在0.01%的亚甲基蓝溶液中,亚甲基蓝是一种活体染色剂,一般不影响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所以浸在0.01%的亚甲基蓝的溶液中的洋葱很尖细胞还是活细胞。答案 B 例题2 放在30%的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是( ) A.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B.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 C.洋葱表皮细胞 D.干种子细胞 解析 这是一道认知层次比较低的实验试题,考查的内容是选择实验材料。解答本题必须掌握两个基础知识:一是能够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应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的活细胞;二是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的分离,即必须是具有细胞壁和液泡的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属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干种子细胞和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均无大的液泡,不能发生渗透作用,即便失水也很难观察到原生质层的变化。只有洋葱表皮细胞具有大的液泡,由于渗透作用失水引起原生质层和液泡恢复而发生质壁分离。答案 C 例题3 用纯唾液和用稀释10倍的唾液做唾液淀粉酶的催化实验,其效果完全相同,这说明酶具有( )A.催化性 B.专一性 C.高效性 D.稳定性 解析 本题是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实验试题。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催化性是酶的功能特征。一般来说,在人体37℃和一定的pH值条件下,酶都具有一定的催化能力,酶只要其结构不被破坏,其活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专一性和高效性是说明酶在稳定的催化作用中的两个催化特点。在实验中“用纯唾液和用稀释10倍的唾液做实验,其效果完全相同”。说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非常高,少量的酶即能达到催化的效果。纯唾液中大量的唾液淀粉酶由于底物的限制,催化能力没有得到发挥。答案 C例题4 有甲、乙、丙、丁4盆长势均匀的植物置于阳光下,甲添加品红色光;乙添加绿色光;丙添加品红色滤光片A;丁添加绿色滤光片B(如图12-7),经过一段时间,各盆中长势最旺的和长势最差的依次是下列哪一组( ) 图12-7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丁 D.丙和丁 解析 本实验是研究不同波长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实验。叶绿素的吸收光谱是红光和蓝紫光,绿色植物的作用光谱与吸收光谱基本是一致的。在同一阳光照射的条件下,甲添加的品红色光,这种光在叶绿素的吸收光谱范围内,比单独在阳光下的光合作用有所增强;乙添加的是绿色光,不在叶绿素的吸收光谱范围内,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说属于无效光,对光合作用几乎没有影响;丙添加了品红色滤光片,这种滤光片只能让品红色光通过,其余的光很少或不能通过,特别是蓝紫光不能通过,所以光合作用相对较弱;丁添加的是绿色滤光片,这种滤光片只能让绿色光通过,而绿色光不是叶绿素的吸收光谱,所以丁植物几乎不进行光合作用。答案 D例题5 在盛有稀葡萄糖液的A、B玻璃管内加入不同的单细胞真核生物,敞口放在光亮处,每隔1小时测定葡萄糖液的浓度和酸碱度(pH值),前3小时数值变化如图12-8所示。再撤去光照,重复上述测定工作又历经3小时。请回答: 图12-8(1)液面呈绿色的是_________管。理由是_______。(2)在最初3小时内,A管中的葡萄糖液浓度不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3)在撤去光照后3小时内,两支玻璃管中葡萄糖浓度和pH值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用画图表示。 解析 这是一道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的实验题。在A、B管中盛有两种不同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可能性有两种,一种是单细胞的绿藻,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另一种是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如酵母菌、草履虫等。根据题意:A管照光3小时,葡萄糖浓度基本不变,说明该单细胞生物在3小时内未消耗葡萄糖,惟一的原因是它能自己制造葡萄糖;照光3小时,pH值有所上升。其可能的原因是该单细胞生物能吸收溶液中的CO2,导致pH值上升。由此可以推测A管盛的是含有叶绿素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生物,最可能是绿藻,呈绿色。B管照光3小时后,溶液中葡萄糖浓度下降,说明该单细胞生物只消耗葡萄糖,不能制造葡萄糖;照光3小时后pH值下降,可能的原因是该单细胞生物不是吸收CO2,而是释放CO2,溶液因CO2浓度增加而导致pH值下降,所以B管盛的是不含叶绿素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生物。撤去光照后,A管内的绿藻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O2,所以A管内的pH值下降出管内pH值继续下降。答案 (1)A管 内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单细胞藻类,含叶绿素; (2)单细胞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葡萄糖; (3)如图12-9。 图12-8 例题6 将4片等重的牛肉分别置于下列等量的不同消化液中,消化速度最快的是( )A.20mL胃液 B.10mL胃液和10mL胰液 C.20mL胰液 D.10mL胆汁和10mL胰液 解析 这是一道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的实验试题。等量的胰液和胃液相比较,两者均有蛋白酶,但胰液中的蛋白酶数量比胃液多,消化能力也比胃液强。胰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消化液,所以牛肉在20mL胰液中的消化速度比在20mL胃液中的消化速度快;纯净胃液中的的pH值约为2,纯净胰液中的pH值约为8左右,当两者等量混合后pH值将接近胰液的pH值,胃蛋白酶已经失去酶化能力,胰蛋白酶的催化能力几乎没有影响。但胰液中蛋白酶的量比C选项少一半,故消化蛋白质的速率比C选项慢;在D选项中,10mL胆汁与10mL胰液等量混合后,pH值不会有大的变化,由于胆汁中无蛋白酶,所以蛋白酶的总量比D选项的少,对牛肉片的消化速度也就不如D选项快。答案 C例题7 横向放置的植物,其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见图12-10),原因是什么? 图12-10 解析 这是一道对实验进行分析的实验试题。考查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重力对分布的影响是近地侧生长素分布多,背地侧分布少。由于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比根高,对茎来说,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一些正好促进其生长,使近地侧比背地侧生长得快,茎就向上弯曲,故茎的生长是背地性的;根对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要比茎低得多,所以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稍微高一些就抑制了其生长,故根的近地侧生长慢,茎向下弯曲生长,故根表现出向地生长的特性。答案 见解析。例题8 图12-11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杆菌,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几天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都是以枯草杆菌为食的。根据图示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图12-11(1)枯草杆菌和草履虫的关系是__________,两种草履虫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2)A和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和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3)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如果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能否共存?试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这是一道根据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的实验试题。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两种不同的原生动物,它们都能够以细菌为食,所以草履虫与枯草杆菌之间的关系应属于捕食关系;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的生态需求是基本一致的,都以细菌为食,所以它们之间为争夺食物而进行激烈的种间竞争。但双小核草履虫的繁殖速度比大草履虫快,种群发展迅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占据整个生存空间,双小核草履虫以种群的群体优势,在争夺食物和空间的斗争中获胜,大草履虫则被淘汰出局。答案 (1)捕食竞争 (2)枯草杆菌 双小核革履虫 (3)大革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草杆菌减少 (4)双小核草履虫在争夺食物等生态资源方面占有优势,使大革履虫被淘汰 (5)能 原因是在一个自然的池塘生态系统中,存在着革履虫的捕食者,如栉毛虫等,通过捕食者控制着革履虫的数量,即双小核草履虫在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种群数量不可能占有绝对的优势。 例题9 某生物学家用蜻蜓、蟾蜍、盗虻和黄蜂做实验: a.用线吊一只蜻蜓逗引蟾蜍吃掉蜻蜓。 b.用盗虻(身体上有黄蜂样的色斑)代替a中的蜻蜓作实验,盗虻也被吃掉。 c.用黄蜂代替a中的蜻蜓,黄蜂刺了蟾蜍一下而逃生。 d.再用黄蜂、盗虻逗引蟾蜍,蟾蜍都不吃,但用蜻蜓逗引,蜻蜓被吃掉。 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d中,蟾蜍不吃黄蜂,是因为蟾蜍对黄蜂的_______形成了________反射。(2)实验d中,蟾蜍不吃盗虻,是由于盗虻具有__________的缘故。(3)黄蜂和盗虻的色斑是蟾蜍免遭刺伤的______,对于它们自身来说在生物学上分别称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4)如果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从来没有过黄蜂的分布,将盗虻引入这个生态系统将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5)上述实验中,盗虻色斑的形成是_______的结果。以上实验证明:具有________的生物更适应环境。 解析 这是一道研究警戒色、拟态的生态适应意义的实验试题。具有鲜艳色彩的昆虫,必须具有毒或有恶嗅才有适应意义,如果只有鲜艳的色彩而没有毒,则没有任何适应意义,而且很容易被淘汰。具有拟态特征的动物,如果在该生态系统中没有被模拟的具有警戒色的动物存在,也不会有适应意义。换句话说,如果把盗虻放在一个没有黄蜂的生态环境中,盗虻模拟黄蜂的拟态特征就没有意义,反而容易被捕食者吃掉。所以在进化过程中,警戒色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动物本身有毒或有恶嗅;二是有它的捕食者。拟态的形成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被模拟的对象;二要有捕食者,并且拟态必须与被模拟的对象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同时存在时才有适应意义。答案 (1)色斑 避开黄蜂的条件 (2)黄蜂样的色斑 (3)条件刺激 警戒色 拟态 (4)被捕食者吃掉而被淘汰 (5)长期自然选择 警戒色、拟态例题10 图12-12表示将重量相同的小麦幼苗置于3支试管中(试管内装满含有全部矿质元素的培养液)。然后将它们分别放在三种条件下培养若干天。请分析实验结果: 图12-12(1)c试管中的小麦幼苗重量与a试管的相比,增加较多。这是因为提高温度能提高____反应中的_________,从而促进光合作用。(2)b试管中的小麦幼苗重量与a试管的相比,增加很少。这是因为其光合作用的_____的产物很少,限制了_______的固定。(3)如果培养液中缺乏镁元素,小麦叶片将逐渐显现出________色素的颜色。 解析 这是一道根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过程,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的实验试题。根据实验条件进行比较来预测实验结果,一般在多种实验变量的条件下,只有一个变量不同,其余变量必须都相同时才能进行比较,如果同时有两个变量不同,就不能进行比较。如本实验中a试管和c试管之间。b试管和c试管之间是可以进行比较的,但a和b试管之间就不能进行比较了。在第(1)小题中,a试管和c试管比较,光照强度一样,说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强度基本是一样的,但温度不同,a试管的温度比c试管低,暗反应进行得相对慢一些,所以实验结果c试管幼苗的重量应比。试管的幼苗重一些。得出的结论是在光照强度相同的条件下,适当提高温度能提高暗反应过程中酶的活性,从而促进光合作用。在第(2)小题中,b试管和c试管比较,温度相同,但光照条件不同。温度相同说明暗反应过程中酶的活性基本一致,但b试管的光照强度远低于c试管,由于光照强度低而限制了光反应的进行。所以实验结果b试管的幼苗重量比c试管的轻。第(3)小题培养液中缺乏镁元素,镁是叶绿素的成分,没有镁就不能合成叶绿素,故小麦的叶片将会出现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即叶片发黄。答案 (1)暗酶的催化效率 (2)光反应CO2 (3)类胡萝卜素(或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推荐高中基础知识手册或龙门实验篇

推荐几个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最好是容易做实验的,并且有趣的,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不要复制网上的

诔曰
净三
1,质壁分离与复原,2,DNA的提取高中生物就做这两个试验,考试还很重要,其他的试验高中是很难做到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 米酒的制作咋写 啊

太空侠
梦中情
1.老师到时会发单子16张,只需十张左右。2.报告要用多媒体表示,制作一个视频或直接拍一个。{据我了解,这是面子活,只要干了就给学分,不要着急}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论文

嬴罃
动画师
搜了下 论文格式你知道的吧 所以就给你汇总些资料吧http://..com/question/138143045.html?fr=qrl&cid=196&index=1&fr2=queryhttp://..com/question/65916100.html希望能帮到你~

求份研究性学习的个人总结,课题是《高中生生物学习研究报告》

采菽
神枪手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往单纯地以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题的提出 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两种含义。即广义和狭义。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同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养成教育为归宿的学习活动,它实现了知识、能力、态度的三位一体,极大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深层内涵;它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它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台阶。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挖掘生物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信息; 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模式; 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与生物教材相对应的各阶段研究性课题等。 研究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 基本原则: 全员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综合性原则: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系统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学习从学科的学习带向综合的学习,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期有所收获。 自主性原则: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索性原则: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研究方法:实验法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学习理论,设计方案。在此阶段中,我们生物组组织教师学习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去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说到底是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自始至终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导”,指导、启导、诱导、疏导,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导演”,而不是讲台上的“演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具体任务是: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标,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在此阶段中,我们课题组成员认真研究教材,挖掘出生物必修本二册书中有关研究性学习的大量素材,并组织全组老师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进行实施,几乎在每节课中我们都进行了教法和学法的改革,加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使过去的“教会”学生,变为现在的学生“学会”知识。 积极探索生物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问题情境的课堂模式及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我们课题组在网络课、信息技术整合课、复习课、新授课等都普遍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我们还探索出许多适合生物科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开展与教材相对应的各阶段研究性课题的具体实施。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成果,申报验收。 研究成果: 本课题组共写出研究性学习教案120节,论文2篇,挖掘出课本中研究性学习素材62处,另外还搜集了课本外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大量信息,并应用于生物教学。学生共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3节,教师上研究性学习汇报课2节,有包前辉的《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薛莲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我们体会到,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相比,有如下一些鲜明特点: 学习的综合性 研究性学习并不构建学科知识的篇章节次,也不是简单的把不同学科的知识重叠垒加,而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根本,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对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贯通学科内的纵向联系,还要能够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切的体验和感受,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学习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学生不再是一味的倾听教师课堂传授,教师也不再是不管个人喜好对全班学生传授同一内容,而是在确保学生个性自主发挥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位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来选择所研究的方向,自主地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因此具有开放性。只有开放,才能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只有开放,才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 学习的独立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能力,不只是对课堂上教师讲授的书本知识的背诵、理解、掌握、复述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能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规范地撰写科研小报告,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等。 学习的情感性 研究性学习的情感目标的主体,也把重点转移到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和创造精神。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因此,在学习中,学生学会了与各种人群交往和团队协作;在协作中,学生懂得了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在研究中,培养了学生处世的计划性和责任心,并且从中体会到了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加热爱科学,尊重科学。2、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这对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二十世纪末,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上海市启动了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并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这对于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更强调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强调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脱离现实生活实际和偏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构建有助于学生投入社会生活、亲历实践过程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形成对知识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顺应时代对学校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对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学中发现: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加强。所以,备课、上课时我很注重运用提问的策略,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学习。   例如,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野生动物园,当时海狮的精彩表演煞是吸引学生。身旁的同学好奇地问我:海狮怎会“听懂”人的话?训兽员为什么不停地给它投食?我说,这是经训兽员长期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投食是不断强化它。对此,学生是比较迷惑的。但当时被海狮的精彩表演一闪而过,一笑了之。不久,在学到“脑的高级调节机能——条件发射”时,我把这个话题提出来,同学们一下被吸引住了,急切想知道是什么道理。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引入新课,和学生一起探究条件反射的形成机理——强化,将教师要讲授的内容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从而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又如,我校初中部有一患白化病男生,头发白、眉毛白、阳光下眯起双眼,在校内煞是引人注目。认识该生的高二学生问我:患者的父母均正常,为什么会生出白化病孩子?在学遗传之前,我当初的回答“这是遗传的”,想必同学们是不会满意的。学遗传规律时,通过生活中这一实例的引入,同学们感到,遗传规律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教学这一实例过程中,课堂上提问很热烈,纷纷列举出人类的许多遗传病来。当然,同学们列举的例子,其遗传机理不尽相同:有的属伴性遗传(如人的红绿色盲);有的属染色体畸变(如21—三体综合症),这也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了伏笔。让问题进入课堂,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提出多元的见解。形成师生互动,学生学得主动,教师也不再苍白地唱“独脚戏”,努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      二、注重实验设计,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实验课的模式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高二《生物》第一册“水分的吸收”这一教学内容前,教材上安排了“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我在教该实验时,除了按教材用30%蔗糖溶液作渗透剂进行实验外,我还设计用5%、10%、15%Nacl溶液;35%、40%、50%蔗糖溶液作渗透剂分别进行分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寻求答案。同学们纷纷跃跃欲试,自己小组所用浓度实验完毕后,各小组间还热烈讨论、交流结果。这节课上,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科学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还如,“生物组织中化学成分的鉴定”、“水质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等实验,都可设计成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原理,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三、关注社会热点,重视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当今社会已迈入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许多与人类自身有关的生命科学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映入我们的眼帘:克隆、转基因、神舟号飞船搭载植物种子(基因突变)、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的遗传信息)、癌症、洪水爆发、赤潮(富营养化)、苏州河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环境污染等等。我很重视这些信息的来源,平时做一个有心人,自己或布置学生做一些生物学知识方面的剪报、做一些文摘卡片等,讲课时适当穿插,引出话题或展开讨论,学生感到有现实感,教师上课也不再感到空洞无力。另外,我还结合当地实际,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如《人民将水质污染的原因和建议》、《海洋鱼类资源的现状与思考》等,同学们通过调查、实验研究、查阅文献等方法,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拓展、延伸了生物学的教学空间。通过教学反思,我感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的情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二期课改中革命性的改革,这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但是,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并不是对立的,它们各自适应了教育中继承与发展的两种不同的需要,应当将两者恰当地应用于教学中,改变教师灌输式的教和学生接受式的学的现状;同时,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时须不断收集信息、积累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高中生物能

藏金于山
曲者中钩
当今全球性知识的迅猛发展使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未来社会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并且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积极主动地探索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策略和方法。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同中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中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兴趣浓厚。本文旨在针对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在深入理解自主探究学习及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生物课堂教学实践摸索和尝试培养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途径、策略和方法,以期能够切实培养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使中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半独立性的学习,它是为学生将来形成完全的自学能力作准备的。对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行为自主探究性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也是走向成熟的特征表现;其二,学习的自主探究性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三,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走向。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否顺利开展,从教的角度来看,一是指教师是否具有主体性教育教学思想和恰当的引导策略;二是能否唤醒或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三是能否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学的角度看,主要是指学生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元认知策略,养成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主体性和参与性两方面。主体性保证自己能动起来,有自觉性、积极性和预期性;参与性保证自主性不是任意而为的,而是与社会、集体和谐统一的。有学者认为,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以人格塑造为核心的教育文化模式,运用科学启蒙(求真)、艺术陶冶(求美)、交往习得(求善)的教育策略,以真正达到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内在素质。那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呢?本人以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建立在学习者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探究性与独立性。中国为什么有持续几千年“师道尊严”的历史?仅仅用“封建思想”是难以全面解释的,其中隐含了人们对“学习”本质的认识。正如赫尔巴特所指出的:学生在老师面前,天然应当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实质就是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就是“接受”,“接受”当然就应当“被动”。更新教学观念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教师角色转换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和目标的指导下,认真审视自己的课堂角色定位,逐步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点拨者”、“知识探索发现的导航者”、“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放下架子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把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寻根究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原则。二、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否发挥,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和创新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演示课件、观看教学录像,加强实验教学,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等。这样不仅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具体,增强教学内容的感知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以下谈几点如何营造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2.1敦促学生制定自主探究学习的目标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首先表现在具体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制定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和周详的学习计划上。有研究表明,与低成绩的学生相比,高成绩的学生更经常、更一致地根据学习任务设置学习目标。这是因为学习目标能更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2重视课前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预习是学要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预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生物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2.3、作好课堂教学设计,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作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不要一味使学生被动接受,不要把学生视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的学习,善于使他们的外来性动机向内在性动机转化。那就是要善于利用教材、教法,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从而形成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诱因",使学生饱尝学习成果的甜味,以构成他们自我强化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好教学设计,把握教学大纲和教材,使教师通过知识的了解,明晰、系统地把握教学尺度。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2.4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中的作用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让学生亲近教学,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空间,自主探究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或利用多媒体等,为学生创造适合教学情境。以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以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生物概念;以创设新异悬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讨论;以创设已有知识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生长点。如:在教学提出“糖是不是都是甜的?甜的是不是都是糖”,“糖是碳水化合物吗?碳水化合物都是糖吗?”这些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创设一个开放性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研究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5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时候,要让学生参与评价,形成学生自觉、主动、积极评价的教学民主风尚,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评价,学会评自己、评同学、评教师、评结果、评过程、评方法。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如:在“细胞的分化”这节课上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做点评前,让学生先进行评价,学生们一般都能做到客观公正地给同学以评价。引导学生注意评价不仅要关注演讲的水平、精彩程度,还需关注学习的态度、获得的体验、方法与技能、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否得以提高。同时,让同学们学会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善意的给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学会友好相处,大家一起总结经验与教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学生参与评价时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2.6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时,要培养学生学会对知识的总结归纳。生物知识看似凌乱、繁多,其实内在都有紧密联系。只有学生主动去总结归纳,才能有效地使知识变成自己的思维产物,才能深刻理解本质。否则教师讲解的再详尽清楚,也决不意味着学生能全部掌握。2.7适时检查、总结与评价,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学会自我评价,是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这在传统教学中是注意不够的方面,即使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注意力也大多集中在课堂授课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较少注意课后学习的指导。新教材在每节后有练习,在每章结束时,都有简约精炼的小结和有较丰富的、多形式的自我检测。提供一个自我评价的平台,使自主学习延伸到课后,逐步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提升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三、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教师除了要通过丰富的语言艺术、生动感性的实例,深入浅出、突出重点、难点,注意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力争课堂解决问题,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减轻学习负担;还要常抓不懈对学生做好学法指导,包括制订学习计划,如何选参考书,如何掌握学习技巧(阅读技巧、记忆方法、概括知识的方法、如何向老师提问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就会主动、轻松、针对性强,学习效果大大提高,积极性也就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四、改革作业方式。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课内知识的继续和发展。其目的是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使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教师布置作业合理、有趣、简洁,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探究性的重要环节。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布置作业。教师既要重视面向全班学生的集体作业,又要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辅以个别作业,对一些后进生可利用他们好动手、喜欢标新立异的特点,布置小实验、小创新等形式的实践性作业,给他们展现自己智能的机会,发掘、发扬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五、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启动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缺乏情感的维系,学生对教师总带有一种畏惧、戒备、冷漠等不正常心理。久而久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想也不敢回答问题或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那么课堂效果自然也就无法得到提高。因此,要真正落实有效的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创新精神,就必须重新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平时注重与学生沟通,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与学生交朋友、谈心,进行书信交流沟通,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使其具备创新的品质,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方案措施,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能在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大胆发言,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六、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上网查找生物学资料,培养自主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只有掌握了了丰富的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可能的产生创造性思维;没有渊博的知识,创造思维是难以形成的。生物知识包罗万象,教师应提醒学生重视生物知识素材的收集、整理。在教学中将平时收集的相关生物学资料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发放到每一个班。例如在讲《细胞中的糖类与脂质》时,让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糖尿病人的饮食,纤维素的作用,肥胖的原因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总之,生物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逐步形成的,不能一蹴而就。我们要遵循人的发展客观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并积极地创造有利于自主探究学习生物的条件和因素,逐步增强学习生物的独立性,促进“教”学向“自”学转化,促进生物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只有把生物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使生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研究性学习周记怎么写

生或死
坏爸爸
范文:生物研究性学习论文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明确地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普通高中的必修内容和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而“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虽然是有限的,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会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此,我在高中生物课中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作了初步的探索。一、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搞好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有人以为研究性学习只能在“研究性学习课”上开展,或只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大学科的专利。事实上,每一门学科中,甚至每一节课,均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能,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理应在研究性学习上做足文章。国家教育部有关人士也指出,设立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一种过渡,研究性学习应在每一节课中都有体现。当然我们在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可以进行一些较大的课题研究,而在平常课堂上可进行较小课题的研究,或大课题中一个小环节的研究,但必须是由这门具体学科或其中的具体内容引起的“研究课题”,其“研究量”可小到几分钟甚至几句话,但必须是经过学生分析、综合、总结的,或是独立完成,或是合作完成,或是运用课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或是为生活现象寻找理论依据等等。其课题的产生可由教师根据案例或在特定背景下提出,更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在此“研究”中仍是配角,对主角——学生进行组织、引导、启发。如我在复习“高等植物无性生殖的特点”时,提出为什么“能保持母本的性状”。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并让学生把“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过程进行比较,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就会比老师直接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也会使学生学得灵活、学得扎实。可见,先有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才会产生教学行为的改变,原来“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师生共同探索”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堂”改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堂”,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其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二、课堂教学仍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我们要培养学生具备的两个最重要的能力,但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决不是靠每周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就能解决的,所以必须把它贯彻到每一节课中去。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生物学教学在此大有用武之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适时适度引入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1、指导学生正确观察,引导自主研究生物教学中涉及不少生物标本和模型,正确指导学生对其结构进行认真的观察,将激发起学生开展自主研究的兴趣。例如,学习“植物的个体发育”时,先指导学生对大豆和玉米的种子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复习和识别各个组成部分,教师提示学生要搞清楚各个结构的来源。再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的过程及特点。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表现出强烈的探求欲。2、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促成合作研究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多人合作才能解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生物教学上,也注意到了指导学生合作研究活动的开展。如在讲授“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图形区别”。这是一个难点,我就组织学生在认真观察课本图形的基础上相互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协作探究,归纳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3、要求学生大胆实践,开展模拟研究实践活动是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变成现实,而且可以使学到的知识得以“升华”。所以我在讲授“植物的营养生殖”时,就指导学生开展用根、茎、叶繁殖的实践活动,并进行仔细观察生根成活的过程。利用已有知识综合研究,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三、专题研究性学习课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又一重要途径国家教育部的新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高中各年级必须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高中生物学的任课教师也必须参加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去。1、确定课题我在指导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让他们明白“在干什么”。他们不是为了学会具体的某一知识,而是要学会获取某一知识的方法,不要只重视研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掌握研究过程中的每一步是如何展开的。学生在目的很明确的前提下,就会有探索的积极性,就会投入到研究过程中去。起步阶段在帮助学生确定课题和研究方案时要多参与,因为课题确定是关键,课题太大则无法实施,而课题太小研究价值又不高,另外,课题要尽可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要具备开展研究的条件。而到研究已比较成熟时,最好让学生独立提出课题,当然教师也可提出指导性意见。2、专题研究的展开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课题难度较大的组可适当多予以指导,或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或在他们遇到困难时重新审视研究方案或是方案中的某一步骤。教师所有的指导活动都要对学生有所启发,让学生明白为何“错了”,怎样才能由“错”到“对”,让学生不管是在“对”中还是在“错”中都能有所提高。如一个课题组在研究课题“高等植物的营养生殖”时分别提出了“扦插茎的长度对提高成活率有何影响”的问题。我将学生分成两组,由他们对问题提出设想,收集资料,利用菊花茎开展实验,最终在实践中找到正确的认识。3、开展结题指导研究性学习虽然不一定要求学生得出什么结果,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他们或在知识方面、或在技能方面,或在思想道德方面会有一定的收获。所以及时帮助他们总结成果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要求学生能写出小论文的就尽量写出小论文,实在不能写论文的,就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使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以及思想品德上得到新的提高。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已逐步由原有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既与合作伙伴同心协力,又能独立地运用已有知识、能力去解决问题;既注重研究结果,更注重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了解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了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习与人沟通合作,培养社会责任感。新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我们教师只有在转变观念、认真学习的前提下才能切实指导好研究性学习,让我们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才能逐步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