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什么是干预性临床试验和非干预性临床试验

尸解
若弃名利
临床试验一般都是平价干预性研究。就是对疾病进行干涉后的观察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的变化等。对症给予药物、手术、检查、化验等措施。

实验性研究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干预方案有何异同?

心物
浑论
不同:对照组没有实验组相应的干预措施相同:两组的实验对象数量上要尽可能的相同,如果对象是动物,那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种族品系也要统一,细胞作为实验对象的话,要保证是同一批细胞,生长环境包括温度酸碱度湿度等相同,这样得到的结果才有可信性。

心理学中干预试验是什么,有哪些有名的干预试验?

日月之光
互有
这本书里面的研究都是最最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可以看看。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的1.一个脑还是两个脑(斯配里)大脑左半球“擅长”于语言、写作、数字运算、阅读等,是主要的语言中枢。大脑右半球则在加工人像、解决空间关系问题、符号推理、艺术活动等方面更有优势。斯配里切除胼胝体,做了关于割裂脑的研究。大脑右半球能以一种非语言的方式理解语言。正常人左右半球的联系也不完全充分。比如形成某种情绪的信息,没有以语言的方式存储起来,大脑左半球就不可能提取它。结果就可能是你感到伤心,却说不清原因。 2.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罗森茨维格) 皮层是大脑对经验做出反应的部分,它负责行动、记忆、学习和所有感觉的输入。经验使大脑皮层迅速地增重。3.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鲍查德和莱肯)通过对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研究发现,他们不仅在外表上极为相似,其基本心里和人格也惊人地一致 4.小心视崖!(吉布森和沃克) 两个月的婴儿已经有了知觉深度,大多数动物出生就具有这种功能。作者得出: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如果通过尝试错误学习获得这种能力,可能会带来过多潜在的、致命的危险。5.所见即所学(科林•特恩布尔)感觉是通过感官从周围环境中获取信息,知觉是我们处理大量感觉信息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使用得最频繁的知觉策略叫“图形-背景策略”(天生)。我们还使用“知觉恒常性”(经验)。“大小恒常性”通过原始森林人对开阔平原的看法得出,是习得的。6.REM睡眠,即快速眼动睡眠(阿瑟瑞斯基)通过剥夺被试做梦的机会,发现:剥夺做梦,被试做梦的数量和REM时间都有所增加,以补偿被剥夺的梦,称为“REM反弹”。使用酒精制品或某些药物会抑制睡眠使人保持在NREM睡眠。一旦停止使用这些东西,过于强烈的REM反应会妨碍他们的睡眠,特别是嗜酒成瘾的人,这种反弹可能会导致幻觉出现。7.梦,并不浪漫(霍布森和麦卡利)作者认为梦是在REM中,人们试图对大脑自发产生的随机神经电冲动的解释。理由在于梦的时间是固定的等。这是一种自我的内部激活,当它到达了脑的更高级的认知结构,人就试图从中寻找意义。大脑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来与脑干激活所产生的信息资料相匹配。我们会忘记梦,是因为在REM睡眠阶段,大脑中某种将短时记忆转变成长时记忆所必需的化学物质受到了抑制。8.催眠(斯潘诺斯) 作者认为所谓催眠状态下的行为实质都在人正常的自主能力范围之内。被催眠的被试会产生某种期望。大多数行为科学家认为,人不可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被催眠。9.条件反射(巴普洛夫,他本人是由生理科学转向心理学的) 通过狗在各种条件下唾液的分泌情况,发现中性刺激是如何变成条件刺激,同时产生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支撑现代心理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10.情绪化的小阿尔伯特(华生和雷诺) 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通过外在的不同的环境和情景刺激而产生的。华生指出,情绪反应是我们对环境中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射。小阿尔博特的恐惧产生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11.迷信行为(斯金纳,被称为激进行为主义者)他认为所有的行为,不管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可以由它产生的环境后果来解释。即你的行为的产生的后果(好结果)使你在类似的情况下会重复这种行为。如果是另一种情况(坏结果),你将很少重复这一行为。行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被称为“强化”和“惩罚”他设计的斯金纳箱得到了六只迷信的鸽子。12.攻击行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奠基人)通过波比娃娃研究榜样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不需其他强化物,就习得暴力行为。此研究应用于减少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13.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 如果我们预期某一事物将以某种方式发生,我们的期望就会倾向于让它变为现实。通过教师期望效应对学生表现的影响研究,证明了“人际期望”这一理论。14.你在哪一方面更聪明(加德纳) 作者归纳出八种智能:语言,音乐,逻辑-数学,空间,肢体-运动,人际,自我内省,自然观察15.心中的地图(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奠基者) 探究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通过老鼠走地图的实验(“潜伏学习实验”和“空间定向”实验),证明了有机体形成了一种广泛的地图,一种认知“地貌”。这一观点形成了“认知心理学”。16.记忆并不可靠(罗夫斯特) 作者认为回忆并不是准确的在现,而是对实际发生事件的一种重构。她证明,重构式记忆是你用新信息和现存信息去填补你回忆某种经历所出现的遗漏的结果。记忆会调整和改变的。 在司法程序中,提问中措辞的细微差别都可能改变一个人对事件的记忆。实验证明,提问中一些错误的假定前提会使目击者在重建对某事件的记忆时把未曾出现在事件中的物体包括进来。17.爱的发现(哈洛)爱和情感可能是与饥饿和干渴一样强烈的基本需要,抑或比它们更强烈。哈洛通过研究猴子与绒布母猴和铁丝母猴之间的依恋程度,发现接触安慰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中比母猴提供乳汁的能力更重要。他认为,成功养育的关键是接触安慰,而不是哺乳能力。18.客体永久性——智力的发展(皮亚杰)客体永存概念是所有智能的基础。皮亚杰通过观察自己的孩子,得出了关于认知发展的概念,既:智力或认知的发展达到某个特定的阶段,个体才会有特定的推理思维水平,否则,无论经过多少次学习也学不会这种能力。19.道德的形成(柯尔伯格)作者通过向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供10个道德两难故事,并从孩子们对这些故事的评价,分析总结出了六个道德发展阶段,三个道德水平。极少数人能达到阶段6,这类人的道德判断将建立在对普通道德行为准则的信仰之上。当法律与道德相冲突时,个体将依据自己的道德准则做出决策而不考虑法律。决定道德的是个体内在的良心。儿童学会道德的阶段是逐渐深入的。20.让你愉快的控制力(兰格和罗丁)此处的控制力指你所拥有的,能够控制你自己的生活和个人事件的能力。当我们拥有控制力时,我们便是更快乐和更有成就的人。研究者通过对一个养老院的不同老人控制力的分配,最后导致老人们不同的健康状态的研究中证明,对于一个被迫放弃控制力与自我决策权的人,如果我们给他一种较强的自我责任感,那么他的生活质量便会提高,生活态度会变得越发积极。所以,在绝大多数的生活情景中,提高个人行为的选择程度的确是一个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标。21.性动机(金赛)通过对男性和女性性反应的各个阶段进行直接的系统观察和生理测量,研究者发现人类的性反应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人类性反应周期”,依次为兴奋期、持续期、高潮期和消退期。他们的研究主要是探讨性功能不全的问题,之后几乎所有的性治疗都是建立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之上的。22.我能读懂你的脸(埃克曼)作者认为表达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他们通过让新几内亚东南部高原的一个原始部落族人听与情绪表达相关的故事,并同时辨认表情,证实了人在出生时这些情绪就已经在生物学意义上形成了。23.生活、变化和应激(霍尔姆斯)应激是情绪的极端形式。研究者证明, 在生活中,当人们必须做出某种重大的内在心理调整,以适应某种外部变化时,其患病几率将相应地上升,我们称这些外部变化为生活应激。作者制定了一份《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通过被试给各个生活应激事件的打分,试图找出人们 的生活应激分值与患病几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此表在预测与应激有关的疾病方面是有效的。24.认知失调(费斯廷格)当你的行为和你的态度发生矛盾时,为了与行为保持一致,你的态度将会有所改变。当你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时,这便是认知失调。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它将导致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和紧张感,其程度取决于该认知失调对你的重要程度。进而,这种不适感会促使你做出某种改变以使它减弱,既然你不能改变你的行为,你只得改变你的态度。当个体的失调很严重时(如为了很少一笔钱而做出与内心想法相悖的行为),其态度和观点的改变幅度将是最大的。或者说,引起撒谎行为的压力越大,则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越弱。认知失调和劝说这两个基本过程足以使我们改变自己原有的观点和态度。此外,你面对自己的言行不一致的机会越多,你所体验到的认知失调就越严重,因而你改变自己行为的动机也越强。25.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朱利安 罗特)作者认为人们把自己的行为后果归因为运气、命运或者是他人力量的影响时,这种人持有内控点;与之相反,如果人们把行为后果归因于自己的行为和人格特征,则他们就具有一种内控点。个人所有的具体学习经历使其对强化是内控还是外控形成了一种总体预期。罗特制作了I-E量表,此表测量的是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中内控或者外控的程度。他认为内、外控倾向形成的可能原因有三:文化差异、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26.男性化、女性化……还是双性化?(贝姆)男性化和女性化并不是同一个维度的两级,相反,它应该成为衡量人类性别的两个独立维度。一个更协调的人,可以有效融合男性化和女性化两种行为,他们比极度男性化或女性化的人更快乐,心理适应能力也更强。当一个人从一种生活环境转移到另一种生活环境时,双性化的性别特征更可以为增加行动的适应性提供有利条件。贝姆发明《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此表是由一系列人格特征或特质组成的,作者使用的是符合社会期望或赞许的性别特征。27.和心脏赛跑(弗里德曼和罗森曼)人格特质使我们能够较稳定地预测出某人在某一特定情境中的所作所为。作者通过研究A型行为模式和B型行为模式的人发现,某些特殊行为模式能大大增加某些严重生理疾病患病几率。28.个人与集体(川迪斯)如果不考虑一个人的文化背景,那就根本无法全面或准确地了解这个人。川迪斯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被界定为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的特定文化,正以一种复杂和广泛的方式决定着其成员的行为和人格。它也对成员的身体健康产生着重大的影响。29.这儿,谁是疯子(罗森汉)作者安排一部分假病人进入精神病院,观察医生多久能发现这些病人是正常的,证明了在医院环境中,正常人不能从真正的精神病人中被鉴别出来。他认为这是因为过于强大的精神病院环境影响了医务人员对个体行为的判断。当一个病人被贴上“精神分裂症”的标签,精神分裂症就成为他的核心特征或人格特质。从标签被贴上的那一瞬间,医务人员也就明白,他们理解病人的所有行为起源都来自于标签。30.你再次获得防御!(安娜 佛洛依德)弗洛伊德假设,人格是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一般来说,弗洛伊德的人格观是动态的,即自我不断地试图用超我的道德去平衡本我的需要和欲望,以此来决定你的行为。大多数的人不存在反社会或越轨行为,这是因为在三个人格部分之间有这个检查和平衡系统。但是如果这个系统出故障,即不被接受的本我欲望挤进你的意识并开始击败你的自我,你将经历一种非常不愉快的、被称为焦虑的情况,虽然你感到焦虑和害怕,但你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产生焦虑的原因并没有完全进入意识。安娜 弗洛伊德确定了十种防御机制,本章讨论了5种原始防御机制——压抑、退行、投射、反向作用和升华作用。压抑的作用就是把烦恼冲动挤出意识层。它可产生心理问题并以神经症的形式表现出来。退行是一种被自我用来防止焦虑的防御机制。这种焦虑使人退回到发展的早期阶段中那种要求很少和相对安全的行为。投射是你开始把你无意识中的欲望看成是别人的行为,这样把焦虑外化,进而减少焦虑。反向作用是当一个人感到不可接受的、无意识的“邪恶”冲动,为了避免焦虑,人们表现出与本我真实欲望相反的行为,这些行为通常是被夸大甚至是强迫的。比如恐同症,即为了避免自我压抑的同性恋倾向所引起的极端焦虑而采用防御机制,一个在无意识中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可能会有攻击或殴打同性恋这种极端相反的行为,以回避他们真实的欲望和与此关联的焦虑。升华作用是人们找到社会认可的方式来软化无意识中被禁止的欲望所产生的能量。31.习得性抑郁(塞里格曼)你的行为至少部分由一种信念所决定,即相信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某种后果,这种后果是与行为相对应的。作者相信党一个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败后,他将停止这种尝试,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得太频繁,这个人就会把这种控制缺失的知觉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实际上能够控制的情况。这时,他便产生了习得性抑郁。作者通过对狗把狗分为可逃脱组合不可逃脱组,并施以电击的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看法。32.拥挤导致行为失常(卡尔霍恩)作者通过观察在不同白鼠密度环境下的白鼠的行为反应,发现拥挤会导致行为沦丧,对解决问题能力会产生消极影响。当科学家对攻击行为、不孕症、精神疾病或各种形式的社会冲突等问题进行进一步了解和干预研究时,常会参考卡尔霍恩关于拥挤和行为病理学的研究。33.为自己挑选心理治疗师(史密斯和格拉斯)作者通过搜集大量关于心理治疗效果的文献并重新分析发现,第一,心理治疗是有效的;第二,不同类型的心理治疗所产生的疗效差异是可以忽略的;第三,研究者和治疗师所掌握的有关心理治疗效果的知识和信息还太少。在选择心理师的时候,最重要的并不是考虑他所采用的治疗方法,而是你对心理治疗的期望,以及心理治疗师的特点。34.缓解你的恐惧心理(沃尔普)沃尔普治疗恐惧症的基础:你习得了一个无效的行为(恐惧症),现在你必须消除它。他认为,如果一个反应在引起焦虑的刺激呈现时能抑制焦虑的产生……存在与刺激和焦虑之间的联结将被消弱,即两种反应彼此抑制,在既定时刻,只有一种反应可以存在。通过不断联想和身体放松——系统脱敏法,可以消除恐惧。35.投射出真正的你(罗夏)罗夏发明了罗夏墨迹测验,他认为一个人把墨迹看成是什么东西,常常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36.编个故事吧!(默瑞)默瑞发明了主题统觉测验(TAT),该测验把注意的焦点全部集中在被试解释的内容方面,然后这些内容将被分析,以揭示隐藏在被试无意识中的冲突。默瑞指出这一测验的理论基础的一部分是“大量的文学创作是作者自身经历或幻想在意识或潜意识中的表现。”37.言行不一(拉皮尔)在美国曾对亚裔存在着严重的偏见与歧视的时期,拉皮尔曾经与一对中国夫妇开车环游美国。大多数的旅馆和餐厅、咖啡店都非常友好地接待了他们。在旅行结束后,拉皮尔给这些地方寄信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待中国人,51%的旅馆或餐厅回了信,几乎所有的回信都表示他们不愿意接待中国人。这项研究发现假设性情景的口头回答(即态度问卷)不能预测一个人在面对某一真实的特定情景或特定人物时将如何表现。38.从众的力量(阿希)作者通过操纵群体看法,观察个体面对群体一致性的压力时的反应,发现团体压力能有力影响从众行为。同时研究还发现:1.一个同盟者就能抵抗从众效应;2.个体对团体的归属感越强,越容易顺应团体的态度与行为;3.团体规模在一个合适的大小人才会产生从众效应;4.近代研究发现,性别对从众效应没有影响。39.你会伸出援手吗(达利和拉塔内)1964年,美国纽约的Kitty Genovese在返回公寓时被一个男人用刀刺死,在整个过程中有38个人目睹这一袭击事件,但最终只有一个人报了警。Kitty不幸身亡。心理学家认为,正是由于观看事件的目击证人太多而降低了个体提供帮助的意愿。这是一种“责任扩散”的现象——在突发事件中,旁观者越多,人们心里的某种想法就越强烈,即“有人会去帮助他的,我就不必去了”。当我们作为群体的一员,我们的大脑会立即把握机会,认为自己的个人责任也变少了。达利和拉塔内设计了一个模拟情景的实验证实了这个观点。同时在分析中,他们也认为,我们没有去帮助当事人的部分原因是我们害怕难堪或被嘲笑。最后我们应该记住,要永远像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场时一样去行动。40.无条件服从?(米尔格拉姆)米认为,人类有一种服从权威命令的倾性,即使这个命令违背他们自己的道德和伦理原则。在某些情况下,服从倾向是如此强烈而根深蒂固,它抵消了个人的道德、伦理,甚至是同情。他设计了一个无伤害电击实验(被试对此毫不知情),以此观察被试对实验者的服从程度。此实验也证明了他提出的理论。了解我们极强的遵从权威的倾向后,我们可以设法使自己提防不受欢迎的或应该受到谴责的命令。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临床试验与前瞻性队列研究有何异同点?

明信片
理气
队列研究和临床试验不同点:一、定义不同1、临床试验: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中进行的各种治疗方法或预防措施的干预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治疗方法或预防措施的疗效和安全性,从而综合评价治疗方法或预防措施的效果和价值。2、队列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一。它将特定人群分为暴露于某因素与非暴露于某因素或不同暴 露水平的亚组,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以检验该因素能影响发病的假设。二、研究对象的分组方式不同1、临床试验,研究对象的分组是按随机分配的原则进行的,在实验开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的特征都是相同的;2、队列研究其研究对象的分组是按研究对象是否暴露在某种因素或是否具有某种特征来进行分组的,两组所具有特征一开始就不同,一组暴露于某因素,另一组未暴露于某因素。三、是否采取干预措施不同1、临床试验是实验研究,给实验组以某种干预措施,如治疗药物、预防性药物或诊断仪器等,不给对照组以干预措施或给予安慰剂等对照措施;2、队列研究是观察性研究,不给予干预措施,在自然的状态下,观察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两组的疾病发生情况。队列研究和临床试验相同点:1、前瞻性队列研究和临床试验都属于前瞻性研究。(队列研究还可采取历史性队列研究。)2、两者都是从因到果的研究。3、两者都需要设立对照组,都要求除研究因素(队列研究称为暴露因素,临床试验研究称为干预措施)以外,其他因素在两组要有可比性。4、在研究起点时,两种研究方法要求的研究对象都未患所研究的疾病,观察在暴露因素(或干预措施)作用下,研究对象中疾病的发生情况。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队列研究百度百科——临床试验

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的区别

是国马也
方明为御
1、研究目的不同:实验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观察性研究的目的是在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并对结果进行描述和对比分析。2、研究做法不同:实验性研究的一般做法是研究者预先提出一种因果关系尝试性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检验,是一种受控制的研究方法,通过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变化来评估它对一个或多个变量产生的效应。观察性研究的研究的研究者不能人为设置处理因素,同时受试对象接受何种处理因素或同一处理因素的不同水平也不是由随机化而定的。扩展资料:观察性研究的基本要素:在观察性研究中一般只有2个基本要素:一个是研究对象,另一个是研究因素。在描述性研究中,研究因素是影响因素;在分析性研究中,研究因素称为危险因素或暴露因素。实验研究的含义:实验研究是一种受控制的研究方法,通过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变化来评估它对一个或多个变量产生的效应。实验主要目的是建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一般做法是研究者预先提出一种因果关系尝试性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检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察性研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验研究

心理干预的临床研究

自卖自夸
恐怖湖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心理干预已经应用于社会各界各个领域以及临床医学的各个方面,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上海市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干预对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效果探讨研究 (上海市黄浦区卫生局局级课题----课题编号HWY-04133)显示:心理干预后男女生的CBCL总分均显著降低,其中男生分裂样、交往不良、强迫性、体诉、攻击性五个因子分显著下降,女生抑郁、体诉、分裂样、多动四个因子分显著降低。心理干预能够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降低或减少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广东河源精神卫生防治院对支持性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的研究 对河源某社区330名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进行入户调查.并将符合研究要求的老年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165人,对干预组病人进行3 个月的支持性心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为测评工具,对两组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①干预前,两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人际、敌对因子分显著低于常模(P<0.01);②心理干预后,抑郁、焦虑、躯体化分值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强迫症状、恐怖、人际关系、敌对分值与干预前相比无显著差异,分值均高于常模。证明支持性心理干预对社区普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成都军区峨眉疗养院刘同想、田径、颜加强等人对心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疗效的影响进行探讨 。他们对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同时,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对干预组一些不正确的认知进行纠正,应用心理测验量表对照观察两周。结果发现心理干预能有效地稳定病人情绪;消除焦虑、抑郁、敌对性症状,也改善了躯体症状。老年糖尿病在躯体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干预能促进疾病的康复,临床应予重视。当代著名糖尿病专家聂文涛在其专著《有效康复糖尿病》 中也提出糖尿病患者的焦虑可以引发高血糖。这种由焦虑会引起高血糖,像针对其他焦虑症一样,需要依赖医生和他的病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来消除。覃莉莉、李冰等在东兰县妇幼保健院选择符合标准的产妇200例为干预组,随机抽取200例为对照组,对干预组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对照组为常规分娩法.比较各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发现心理干预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产妇不良情绪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明显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对产妇康复和产后出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实验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的区别

风云岛
恩仇劫
观察研究,是非随机化的研究,在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观查、记录,并对结果进行描述和对比分析的研究.实验研究,就是人为地进行干预措施,而收集到结果的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的区别什么?最佳答案1、研究目的不同实验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观察性研究的目的是在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并对结果进行描述和对比分析。2、研究做法不同实验性研究的一般做法是研究者预先提出一种因果关系尝试性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检验,是一种受控制的研究方法,通过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变化来评估它对一个或多个变量产生的效应。观察性研究的研究的研究者不能人为设置处理因素,同时受试对象接受何种处理因素或同一处理因素的不同水平也不是由随机化而定的。扩展资料:观察性研究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2、启发人们的思维3、导致新的发现实验性研究的主要特点1、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2、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3、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察性研究百度百科-实验研究

横断面,队列,和干预研究能一起做meta吗?

补考记
日夜不休
1、RCT研究有多少,如果多,如5个左右,可以不需要观察性研究2、如果RCT少,想纳入观察性研究增加说服力,这样是可以的。如果确定两种研究类型得到的结果不一样,也是可以解释:观察性研究存在的偏倚很多。3、观察性研究分为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如果队列研究多,尽量只纳入队列研究,如果队列研究不多,退而求其次,纳入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一般不将横断面研究与前面两种研究放在一起合并,因为横断面研究本身实验设计都有一些缺陷,只能反映可能的相关性,较前2种研究得到的结果,可靠性要大打折扣。

在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中,干预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是?

旅行者
各得其序
早期干预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使特殊儿童的智能有所提高,或是赶上正常儿童的发育。对学前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综合性服务。通常进行早期干预,是要在新生儿期对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给予早期刺激,如听觉刺激,与婴儿对话、唱歌、放音乐、听母亲声音的录音;如视觉刺激,移动具有鲜亮色彩的东西给婴儿看;又如,触觉刺激,抚摸、按摩、更换婴儿姿势等,通过刺激使小儿变得敏捷,从而发展小儿知觉辨别能力、交流能力等。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婴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脑的可塑性最强,婴幼儿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仍可在功能上形成通路。早期干预包括哪些方面呢?对于不同的特殊儿童,可采用的措施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1、生活自理能力。可以从最简单的自我料理开始,如吃、坐、穿衣、洗漱等。2、运动领域。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按从上到下,从近到远,从大到小的顺序,逐步训练身体姿势、手和手指以及手眼协调动作等。3、听觉能力。包括听觉唤醒、噪音刺激、乐音刺激、以及辨音训练等。4、语言能力。包括发音、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三个方面。5、认知能力。包括感知、注意、记忆以及思维、判断、推理等方面。在训练中应尽量调动孩子的视、听、触、味、嗅多种感觉通道的应用,并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6、社会行为领域,家庭中训练儿童行为的最好场所,父母应当在生活中教会孩子礼貌行为和与人交往的技巧。特殊儿童的康复需要家长特别的包容心与耐性。为了宝宝能健康地成长,请一定要抓住机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进行早期干预和训练,以便让孩子最大限度地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