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新时代高绩效服务型政府的探索的论文和研究报告

随随便便
匪徒
同学,怎么给你。高尔基说过:“(开头)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短,即要简捷,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开头短,可避免冗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间上突出其内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因为评分标准中有“中心明确”的细则。开篇确定中心,有利于阅卷者按等计分,也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出现主旨不清、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靓,即要精彩。这也是传统文论中所说的“凤头”。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

服务型政府概述

达瑟儿
索香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易发表网服务型政府概述1998年,张康之在《行政道德的制度保障》中首次提出了“服务行政模式”构建的问题,作者提出“社会主义的公共行政应当既不同于传统的统治行政模式,也不同于近代管理行政模式,而是一个全新的服务行政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是一种行政观念,而且是通过立法的形式被确立下来的一种制度,公共权力的运行机制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约,而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当然服务行政必然会继承行政管理中的全部社会管理职能,但在实施这种管理时,公共权力与行政职位的结合,是从属于管理的需要的。这种管理与以往的管理不同,它是建立在为社会服务的原则基础上的,管理是手段,服务是目的。”2000年,在《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一文中张康之提出:“要从根本上限制政府规模,就必须对政府存在的哲学理念作以重新整理。我们的看法是,需要做一种全新的、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统治型政府和近代的管理型政府的新型政府,我们把这种新型政府称作为服务型政府。明确地说,这种新型政府在哲学理念上是一种服务定位,而不是传统的统治定位和近代的管理定位。”这是第一次使用“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是与统治型政府和管理型政府相对的一种行政模式。2004年2月21日,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高级研究班上的讲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第一次在政府活动发言中提出了

关于服务型政府的书籍有哪些?要说明作者和出版时间.

李籲
适志
服务型政府—中国政府治理新思维 研究出版  服务型政府:从概念到制度设计 知识产权出版社服务型政府:理论反思与制度创新(211工程丛书)(政管)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这三本都行!

怎么构建服务型政府

孙文
不知就先
  论服务型政府的创建  摘 要 新形势下,中国各级政府都应当建设服务型政府。未来中国地方政府的活动将会越来越突出这一性质,使政府从“管”老百姓转变为通过“管”好社会事务来为老百姓服好务。  关键词 政府职能转换 服务型政府  1 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管理型、权力型、命令型政府而言,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内,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服务型政府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政府只提供市场、企业和个人不能或不愿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学普遍把产品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除政策、法规外)往往是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对于企业而言,投资于公共物品无利可图;对个人而言,则往往无力承担。而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特征,又使得人们容易产生搭便车的心理,即某人参与了公共物品的消费,却不愿意支付或充分支付生产成本而依赖他人支付。这种搭便车的心理(以及避免被搭便车的心理)导致了集体的不理性:大家都不愿提供公共物品。这就决定了公共物品不可能由市场提供。经济学上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划分方法很好地界定了服务行政的范围:政府只应该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而不需要也不应该涉足私人物品的生产。私人物品完全可以由市场机制实现有效率的供给,政府没有必要介入私人物品的生产。二是政府应当鼓励公共服务市场化。虽然政府应当提供公共物品,但是政府决不可以垄断公共物品的生产。即使事实上只有政府有能力提供的服务,也没有理由因此而禁止私人企业去尝试和寻求其他方法,也就是在不使用强制性权力的情况下提供这些商品和劳务的方法。人们完全有可能找到一些新的方法,使一种在过去不可能由那些愿意为之支付费用的人排他性独享的服务成为一种可供交易的服务,进而使市场方法能够在它此前无法适用的领域中得到适用。政府不得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意味着私人和私人企业可以进入这些领域,这些公共服务行业是面向市场开放的。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给应该向私人开放,与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物品并不存在矛盾。作为服务型政府,不仅不可以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而且应当鼓励公共服务市场化,因为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服务行政的弊端会降至最低程度,并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相兼容。  2 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2.1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服务型政府的根本任务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的要求,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是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较为严重,旧体制下最困难的问题被积淀下来,转型时期的特殊问题也已凸现。政府直接管理经济、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与行业垄断、假冒伪劣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既不符合WTO规则,也严重影响了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规范发展。服务型政府,正是改变过去政府管理中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主要精力放在加强与改善宏观经济调控,规范市场、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等方面;使政府管理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2.2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政府性质决定的  我们党的宗旨是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一切工作,都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坚持“三个代表”的最终落脚点。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就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  2.3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各国政府改革的重要趋向  在席卷西方世界的政府再造之风中,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的政府均以重塑服务型政府为其主要目标。1994年,英国政府进行了“政府信息服务”的实验,1996年11月公布“Government Direct”计划,提出新形态的公共服务以符合未来社会的需求。美国政府于1994年9月20日颁布了“顾客至上:服务美国公众的标准”,主张建立顾客至上的政府。同年12月,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提出的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远景报告认为,改革政府不只是人事精简、减少政府赤字的问题,更需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彻底重塑政府对民众的服务工作。还有新西兰的“公共服务部门之改造”以及日本的“实现对国民提供高品质服务的行政”,都体现了政府改革的目标———构建服务型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在创建服务型政府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先后多次进行以转变职能为重点的机构改革。  3 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3.1 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  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所谓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不仅是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更是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强烈的服务意识。培养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必须强化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提高公务员的业务能力、服务本领。具体而言,要着重强调以下三点:一是主动性。国家公务员要有主动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热情,善于发现问题、了解问题,会做调查研究,能够以敏捷的反应能力去体察、了解社会客观事物,并积极预防和解决问题。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公务员能够积极回应民众的需求,为其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二是高效性。行政效率是达到行政目标的最重要手段。人民需要高效率的政府,希望政府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寻找完成行政工作最迅捷、最经济的途径和方法。三是公正性。行政机关的活动以及相关的制度对任何人都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因而国家公务员在理念上,要承认社会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政府所提供的机会和福利尽可能地在社会成员之间公平分配。在具体的施政行为中,要有一种“非人格化”的依法精神。即不因亲而优特,也不因疏而冷漠,既不因位高而特殊,也不因位低而歧视。消除个人的、非理性和感情的因素,维护社会公正与正义。  3.2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根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要遵循五个原则。①合法原则。即设立和实施行政审批必须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符合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依据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必须公开。没有规范性文件依据,而依部门内文件设立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②合理原则。指设立和实施行政审批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政府实施有效管理。③效能原则。要求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方便群众,强化服务,缩短时限,避免多头、重复审批,提高效率,以较小的行政资源的投入,实现最佳的政府工作目标。④责任原则。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有行政审批权,就要对审批的事项负相应责任。行政审批机关不履行、不正确履行对许可对象的管理职责或者违法审批要追究责任,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的纪律处分。⑤监督原则。即对行政审批机关行使审批权进行监督制约,保证合法、合理、公正地行使行政审批权,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相对人对审批提出异议,要做出书面答复,并告知有申请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审批机关要及时处理举报、投诉,将处理结果通过适当方式回复举报人、投诉人。“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五项原则是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割裂,片面强调其中一项或几项。特别是要把握合法原则和合理原则的有机统一,即使是符合合法原则的审批事项,如果不符合合理原则,该项审批也应通过立法程序予以取消;虽然符合合理原则,但不符合合法原则,则应通过相应的立法程序,制定规范性的法律文件予以确定。  3.3 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的重要方式  行政服务中心就是将原政府职能部门的各项职能集中到一个大厅,面向服务对象统一提供对口服务。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可以使公民不再需要分别找各部门科室,就在大厅内一次性解决问题,由跑多门变为进一门。与行政服务中心相配套的制度还有首问责任制和公开承诺制。首问责任制要求第一个受到咨询的公务人员负首要责任。如所询问事务属于本窗口职责范围则必须负责接待并为之办理所有事务,若不属于本窗口服务内容,则负责指点或帮助联系相关部门人员接待,不得推诿搪塞。公开承诺制度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政务公开。行政服务中心的一切服务项目、办事程序、服务时限及管理规章一律公布于众,对服务质量和提供速度进行公开承诺并接受群众监督。“一站式服务”、首问责任制与公开承诺制构成了行政服务中心的核心运转机制,是行政服务中心这一新生事物的新意所在。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是对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扬弃,是政府管理理念的一次改革和创新。行政服务中心通过将审批、审核事项集中办理,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通过“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的形式,公开所有办事过程,使行政活动过程和行政权力的运用公开化、透明化,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服务型政府打下良好基础。  3.4 发展电子政务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  电子政务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起以为公众服务为导向的政府。发展电子政务属于政治体制改革范畴,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就是政府打破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提高服务效率,更快捷、更直接和更广泛地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的过程。公众由此可以获得的公共信息资源,可以享受政府更具体、更个性化的服务。电子政务的公开性决定了上网的政府必须实行政务公开。首先是要求政府行为公开,无论是政府决策还是政府审批都不能实行暗箱操作,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接受人民的监督。再就是要求政务信息公开,凡是法律规定需要向公众公布的政务信息都必须上网,向公众公开。  3.5 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有效途径。  公共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指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大量地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即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完全由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提供转变为政府利用社会的力量由社会自治或半自治组织以及私营企业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一些私营部门、独立机构,社会自治、半自治组织等社会组织都将成为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者,为提供相同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展开竞争。政府通过对社会力量的组织、利用和管理,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以便在不增加政府规模和开支的情况下改善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公共服务社会化可以使许多非政府机构加入到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提供队伍中来,这样原先由政府承担的很大一部分公共管理职能转移出去,政府可以部分地甚至完全地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基础设施的建设,真正做到“掌舵,而不是划桨”,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也是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前提。  要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必须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将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中的一些组织,授权并运用政策鼓励社会中介组织、社区或私营机构承担一些公共服务事业和产品。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多元利益格局的形成,市民社会的成长,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建立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将成为政府社会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取向之一,亦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蔡放波.政府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J].山东人事,2003(12)  2 邹纯平,温小玲.电子政务对公共行政的影响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1(12)

如何借鉴新公共选择理论去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工作室
以成
从偏重管制转向偏重提供便利服务,政府的管制或规制不可过度,没有选择的余地。政府需要履行管制职能,它不属于服务的范畴。公民当受到管制的时候,管制与服务之间存在着确定的界限,二是指具有较强的公共服务职能的政府。放松管制不是不取消任何管制。在英文中,一般是讲 “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也是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看,管制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就是创建服务型政府,而当接受服务的时候,往往过度实施管制的政府。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就是放松管制。服务型政府一是指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政府,民政部门已经取消了这一规定。具有强制性权力是政府的一个特点。管制型政府是注重管制。提高公民的便利程度是创建服务型政府的主要目标。管制属于服务吗,给公民造成了诸多不便。但是,目前。 “服务型政府”是中国的说法,则可以自由地作出选择,“服务型政府”是与“管制型政府”相对应而言的。政府从偏重履行经济职能转向履行经济职能与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并重,这就是过度管制。比如,它是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一些政府部门过去往往从方便本部门工作的角度出发,但是,不具有包含关系,这一系列的转向集中到一点,而是指不要过度的管制。服务型政府不仅要重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轻服务的行政理念,这是不言而喻的,还要有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的实际能力,在特定的语境中,增加了许多不合理的规制。建设服务型政府要转变重管制,没有服务型政府的词语。本文试图从行政环境出发分析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放松管制是创建服务型政府的举措。过度管制就会将政府变成 “管制型政府”。减少不适当的规制。因而。服务型政府的理论研究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政府存在的一个原因是它可以进行管制,结婚当事人需要去所在的单位开具证明然后民政部门才会受理结婚申请,只有它才具备从事管制性事务的条件,与我们的语言习惯有关,国内许多省市政府相继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重新认识政府存在的意义,从偏重解决体制和机构设置问题转向偏重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服务型社会的服务型政府

损矣
你爱他
何谓服务型政府温总理以非常亲民而闻名中外,他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非常英明正确和及时。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重大利好消息。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透明政府。近年来,我国在政务公开方面确实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比如,我国的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80多部法律、行政法规等对相关政府信息的公开做了规定,使政务更公开更透明。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问责制度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一项必不可少的制度。近几年,“引咎辞职”、“问责制”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从2003年非典事件、中石油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到2004年吉林市中百商厦特大火灾,再到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故,一些负有责任的人有的被免职、有的引咎辞职,承担了应有的责任。人们深有感触地说,再也没有“太平官”可当了。建设方面的一些成果2006年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国内外媒体普遍认为此举“充分体现了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信心和决心”。据统计,仅一年时间,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就发布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文件500多件、国务院公报250多期;整合71个部门约1100项网上服务;发布8个部门的47项行政许可项目……被誉为“24小时不下班的政府”。如今,96%的国务院部门建成了政府网站,约90%的省级政府、96%的地市级政府、77%的县级政府都拥有政府网站。各级政府网站已成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平台。经过29年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管得过多过死的状况已有较大改变,但仍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近几年,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超过了一半,而且还将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继续清理、减少行政审批项目。有人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象地称之为“加减改法”。 所谓“减”, 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所谓“加”,就是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另一方面要加快健全市场体系,发展和规范民间组织,积极支持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如何建设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要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制度。要坚持依法行政。为什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要求,并就服务型政府的宗旨、职能配置、管理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作出原则性规定。第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第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第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第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存在的问题服务型政府概念正式提出至今已事隔两年之久,纵观学术界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研究和地方政府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具体措施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果,为进一步完善服务型政府积累下宝贵的经验。研究西方服务型政府理论,再结合我国目前服务型政府建设现状,发现其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 服务型政府建设理论准备不足 对于什么是服务型政府,其基本特点和内容有哪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任务有哪些,以及服务型政府与传统政府的区别等等,在学术界尚属在讨论的、并且认识分歧比较大的问题。理论认识的分歧造成服务型政府建设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因此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时有简单化的倾向,也有把什么都往服务型政府上靠的倾向。二、 服务型政府建设流于形式,缺乏体制创新三、 没有完善的机制和法律制度支持服务型政府建设 首先,政府和公务员的绩效考评制度不健全,评估方法不科学。 其次,近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就整个体系而言还不够健全, 不能完全适应形式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 再次,服务型政府所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另外,政府责任机制不健全。四、 把服务型政府当作电子政务建设五、 没有明确的服务要求和质量标准来规范政府服务 就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服务要求和规范的服务质量标准;也没有完善的赔偿责任制,公众对服务不满意或服务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找不到相应有效的维权方式和投诉途径。六、 公务员素质不能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七、 服务型政府建设呈现政府热、公民冷 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政府机关强调的比较多,报纸、网络、学术界的讨论也不乏见,而在底层,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我国人民的民主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致使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在政府学术界搞得“大张旗鼓”,人民公众中却是“寂静无声”,好像服务型政府建设只是政府内部的事。而这种政府热、公民冷显然无法实现政府与公民间的互动模式,没有这种互动,服务型政府是建设不成的。综上,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的结合,加快体制创新和相关法制建设,理顺政府运作机制,明确服务要求,制定规范的服务标准,扩大宣传力度,让公民参与到服务型政府建设当中。否则,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就难以达到一种长效机制,难以形成同一的全国合力。运作理念“以民为本” “有限政府”(权力有限) “依法行政” 高效廉洁  公正平等  责任信用我国政府改革展望我国的政府改革,应深刻总结过去改革的经验教训,借鉴企业型政府的积极举措,以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相适应的新的政府治理模式。分析展望新阶段我国的政府改革,将呈现以下取向:(一)从控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政府存在的目的在于对民众的需要给予充分的回应。在传统的体制下,政府扮演了更多的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角色被淡化,有些政府部门和人员甚至于或多或少地忽略了为民服务的最终任务。这既与传统的政府体制有关,也与政府组织的特性有关。在计划经济下,政府的职责就是负责人、财、物的分配,而不是提供服务。而政府组织以提供效率为主旨,试图通过法令、集权、政策建构一个良好秩序的组织;政府组织被更多的视为设定职能、授予权威和正式结构的结合体,而不是一个服务体;在管理上,也是讲求计划和控制功能,视组织成员和民众为管制的对象和客体,而忽视了为社会和民众的服务功能。这种管理模式忽视了公共管理的内在价值,使政府存在的正当性受到质疑和诘难,也导致官僚主义和人民对政府部门的支持和信心的下降。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应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施政的目标,建立一个服务于人民的政府,是我国政府改革的战略目标。服务型政府,概括起来,即将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改变为兴利者和服务者,这将彻底改变传统上政府的权威心态和政府为尊的状况,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二)从统治型政府到善治型政府(三)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四)从神秘政府到透明政府(五)从僵化型政府到学习型政府(六)从人治型政府到法治型政府

哪些实例可以说明我国政府是服务型政府?

则忠
高相
1制度供给服务:主要是国家通过立法为广大的民众提供服务例如一直在讨论的物权法,物业税等各项法律制度的完善,为民众的各项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2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有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义务教育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等,具体有“近年来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建材下乡的财政补贴政策,义务教育免学费,鼓励环保企业的政策,金融小额贷款的政策,以及农村医保社保政策等等,具体内容我就不详细说了。3提供公共产品:国防、基础研究、道路和桥梁、导航设施、灾害控制、交通管制系统以及其他基础设施。最为贴近民众的就是国家高速度铁路 公路建设,以及国家在电力 电信,医院的建设,学校的建设。4提供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政府网络办公,阳光服务,各地都在实施高效率的政府行政,建立行政中心,简化行政流程服务民众。5维护社会公平.:为了防止社会贫富分化,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财富分配等。暂时写这么多了,作业应该够用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县级编办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三个服务”探析

丧己于物
局内人
其实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分离和独立,而是彰显了机构编制工作在新形势下的重要作用,标志着机构编制部门从过去以审批机构、编制为主,转变到审批与管理并重,延伸管理链条,扩大管理范围,实行精细化管理、动态化管理上来;以为组织、人事、财政服务为主,转变为服务与改革并重,以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稳步实施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为重点上来。服务科学发展、服务重大战略、服务各项改革(以下简称“三个服务”)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机构编制部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的重大使命。县一级机构编制部门作为全国四级编制部门的最基层,虽然直接接触经济和社会,真实了解基层对机构编制工作所需所盼,可以为他们提供最直接的机构编制服务。但是,受方方面面制约,县级机构编制部门在发挥职能,做好“三个服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服务对象上,服务对象需求的多样性和无限性与机构编制服务的单一性和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在服务手段上,由于受到行政机构编制严格管理的限制,几乎没有调控余地,事业机构编制总量控制以及只减不增,县级机构编制部门服务手段和服务空间非常有限;在职能行使上,由于县级领导工作任务繁重,往往只根据工作需要和自己感性认识来决策机构编制工作,不注重调查研究,不注重发挥机构编制部门作用,县级编办工作只能被动应付,成为纯粹的办事机构;在自身建设上,县级编办人员少、事情多,县委、政府对编办建设重视不够,在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作用上做的不够,在加上经费和其他方面限制,严重影响编办职能的发挥;在人员素质上,县级编办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优、思想观念比较陈旧、视野不够开阔、对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了解不多,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机构编制工作的开展。分设以后,县级编办机构和队伍得到加强,职能在逐步加强,地位在逐步提高,影响在逐步扩大。但是,与党委、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存在很大差距。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县级机构编制部门必须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从合理分配县乡执政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从推进县乡(镇)体制机制创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的高度来审视谋划机构编制工作,切实当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规划师”,机构编制管理的“精算师”。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水平,推动机构编制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一、把学习作为做好县级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基础,在提升政治、业务和文化素质上下功夫。 学习是个体与组织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从而不断实现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大的思想武器。现代社会是知识和信息主宰的社会,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一个个体和组织立足社会、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县级机构编制部门由于高学历、高层次人员缺乏,工作人员大多半路出家,且不够稳定。因此,学习相对于他们显得更加重要。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工作的一项必备素质。要把学习政治理论作为一种政治责任来对待,在真学、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上下功夫,在坚定信念、服务大局上下功夫。只有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信仰党的理论,头脑才会清醒,才会确保政治上的成熟坚定和实践上理性自觉,才能运用科学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其次,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学业务、懂业务,是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前提,机构编制工作业务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有关机构编制工作的文件,这是机构编制工作业务的根本;二是有关机构编制工作的业务书籍和理论文章,这是机构编制工作业务的基础;三是与机构编制工作紧密联系的组织、人事、保障、财政、法制工作的基本业务知识,以及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党务管理等知识,这是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保证;四是先进地区机构编制工作好的工作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快速提升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好方法。第三、要加强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水平的体现,是提高工作能力和素质涵养的重要手段,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良好的情操,让一个人脱离低级趣味。科学文化知识是肥沃的土壤,只有充分吸取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在事业上由追求、工作上由成就、生活上有乐趣。二、把调查研究作为做好县级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方法,在提高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上下功夫。调查研究是指通过深入客观实际,对客观实际情况进行考察,收集各种信息,弄清事实真相,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调查研究是机关工作基本方法之一,机关工作人员要想很好地履行职能,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实情、认清本质、发现规律,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做出正确决策,用来指导实践。县级机构编制部门长期以来由于人员少、事情相对较多,没有精力开展调查研究。成立机构、增加编制大都依赖于部门和领导意见,自己没有主导意见,甚至对机构职能不清楚、职能如何运行不清楚、需要多少人员编制不清楚、机构成立后运转情况不清楚,“一问三不知”。机构编制工作主观性、随意性大,缺乏规范性、科学性。以致出现,一些机构有人没事干,或有事没人干现象。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要求,机构编制部门要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第一使命、第一要务,切实履行好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规划师”,机构编制管理的“精算师”,必须把调查研究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党和国家有关机构编制工作精神和本县实际结合起来,认真谋划各项改革,积极服务重大战略,为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合理配置执政资源。一要充分认识县级编办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县级机构编制部门掌握一个县域范围内执政资源配置的重要职能,既服务于上层建筑,又服务于经济基础;既有宏观调控,又有微观管理;既有新机构的成立组建,又有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机构编制工作涉及面非常广,就拿中等规模县来说,县乡行政机构在100个左右,事业单位在400个左右,行政编制1500个左右,事业编制8000个以上,涉及到近百个行业和类型。做好机构编制工作不能闭门造车、人云亦云。要把调查研究作为机构编制部门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深化各领域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推进科学发展的前提基础,切实提高决策能力、提升执政能力、当好党委、政府和编委的参谋助手。二要增强县级编办调查研究的能力建设。机关工作人员的调查研究能力是指从事调查研究活动所具备的本领和技能,是一个机关履行职能水平高低的综合体现。培养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把调查研究作为开展机构编制工作的前提,凡是没有经过调查研究的,不研究、不上会、不审批。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行为总是一再的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把调查研究作为开展机构编制工作良好习惯时,我们的工作水平就会由很大的提高;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方法和技巧是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工作成效的重要途径,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探索掌握一套适合机构编制工作需要的调查研究方法和技巧,以此推进工作开展;提高调查研究的成果运用。在调查研究中,最关键的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坚持群众观点,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讲真话、摸实情;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准问题的症结和关键点,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要善于总结经验,发现本质和规律,用于指导、推动工作。三要加强县级编办调查研究的制度建设。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是需要共同遵守的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归程,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要使机构编制工作调查研究规范化、科学化,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首先,制度建设有利于规范调查研究工作行为,通过制度的形式将调查的内容、方式、程序、要求等等加以规范,推动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调查研究的开展。另外,制度还带有强制和保障功能,制度要有约束力,对违反规定的,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对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和好的,要及时进行表彰,不因为人员的变化、兴趣的变化、要求的变化而改变。三、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县级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手段,在提高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上下功夫。今后十年,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机构编制部门的第一位的重要任务。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体系,是摆在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的两大主要任务。县级机构编制部门任重道远,必须抓住机遇、加强建设、推进各项工作开展。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就是不断使主观世界与客观现实相适应的过程,使我们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改变那种因循守旧,不善于创新的精神状态,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因此、县级编办工作人员坚决克服就机构编制抓机构编制工作的狭隘观念,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出发谋划机构编制工作,站在服务科学发展、创建和谐社会高度开展机构编制工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机构编制工作,才能使机构编制工作更好地服务科学发展,服务重大战略、服务各项改革。其次,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目前,县级机构编制管理大都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水平,针对当时机构、人事管理混乱局面,机构编制工作以管住、管死为目标,在当时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控制县级机构编制及人员的无限膨胀。随着形势发展和经济社会对机构编制工作要求的变化,在控制总量、控制规模的前提下,逐步探索机构编制的动态管理、差别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特别要在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规划师”,大胆探索,积极履行职能,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第三,要开拓创新,完善机制。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改革的推进,改变以往机构编制管理内容和模式。例如:事业单位性质不再按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划分,而是按照行政及行政执法、公益服务和生产经营属性来划分。事业单位人员不再是过去干部身份、工人身份以及全额拨款身份、差额拨款身份、自收自支身份等等,而是按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岗位划分,在什么岗位享受什么待遇,一律实行聘用制。另外,随着事业单位养老改革的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将更加灵活、人才流动更加活跃。机构编制管理要适应形势的变化,更新观念,从建立新机制入手,将机构编制管理和现代人事管理衔接起来,推进现代人事制度的建立,使机构编制管理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求。 (金寨县编办 王 铁)

社会管理的理论研究

捧喝
天仙配
当前完善我国社会管理体制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一) 加强社会管理基本理论研究和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机制也基本建立,并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完善。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还不完善,亟待健全。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国已经具备推进全面社会建设的基本条件。同时,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正从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单一社会结构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多元社会结构过渡。推动这种社会转型的因素是自1978 年以来启动的发展、改革和开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换、体制深层次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正在加速这种社会转型。在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不仅历史上长期积累起来的深层次社会问题会凸显出来,而且还会出现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不确定因素,其与原有的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得社会系统性的风险加大,或者说使得社会的脆弱性加剧,隐含潜在的发展风险。从社会方面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正、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会体制是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管理提出的要求是: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律;制定社会管理的基本方针、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社会管理的主体;合理配置社会发展资源,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质量的全面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社会管理对于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我们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与社会管理有关的各类问题。“二战”以后,国际发展合作成为世界的一股重要力量。它在某些方面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管理。国际发展合作是指发达国家、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非政府组织提供各种技术和经济援助,包括民间贷款、其他赠款。一般说来,国际发展合作方往往以社会福利、社会安全网的提供者身份出现。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国际发展合作越来越集中在扶贫、权利保护、基本教育、卫生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传统的发展援助侧重于单个项目援助,新的国际发展合作思路是通过增强能力、简化程序来影响部门,例如改革思路、要求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等。如何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制定出一套适应国际环境,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的社会管理政策成为我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国际发展合作要本着对等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国际发展合作项目的事前审查和事后评估。(二) 建立综合决策机制综合决策是一种通过政府和公众参与决策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政策手段。政府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协调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之间的关系。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利用市场手段最大限度地推动经济发展,政府的社会管理的核心是纠正市场的失灵。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相互协调的核心是:不能因为社会政策纠正市场失灵,而影响市场效率;也不能因为经济行为任意随市场波动,放任自流,导致社会公平与公正的破坏以及环境的破坏。社会管理者必须考虑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的统一。所以,社会管理的综合决策需要各个利益群体的参与。从决策目标来看,就是如何在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和协调;从决策行为来看,就是如何在各个利益群体之间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三) 社会组织和社区参与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各类社会组织将更加广泛地参与到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等活动中来。因此,必须针对我国社会组织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实行社会组织分类管理。对于不同类别的社会组织,国家制定不同的法律和法规,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总的思路是:“放开一大片,限制一小部分”。“放开一大片”,即放开服务类社会组织,让它们在法律框架内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配合政府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限制一小部分”,即限制有政治企图或可能造成不良政治影响的社会组织的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同时,要进一步转变、规范和完善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行政管理职能,从公益服务的唯一提供者转变为保证者,从直接拥有和管理转变为制定规则和监督评估。社区建设是人类在严峻挑战中找到的修复社会机体,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主要是针对特定的社会问题、社会群体而采用各种手段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或群体,例如,从美国早期的社区公共服务、街区建设,我们一定要知道,社区不是万能的,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特点就在于它利用社区组织,针对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动员社区居民广泛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合作、认同,实现社区的共同归属。在这个过程中,社区组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社区组织的参与,政府的公共服务才能及时地送到有需求的居民手中。当然,居民的需求不一定非得由社区组织传递给政府,政府设置的各种热线也是传递居民需求的渠道,但是社区的公共需求的传递离开社区组织可能就不太容易实现了。同时,鼓励居民自我组织起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喜好,结成一定的群体,对于社区的健康发展也是不可缺少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政策选择(一)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系统和机制首先,深入研究社会管理的对象、手段、目标、监测指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社会政策,开发适应社会管理和调控需要的社会指标,建立和完善数据采集系统。其次,要确定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当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要认真梳理复杂的利益关系,着力解决一些影响社会发展的体制难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问题;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效率和公平的协调问题;混合所有制社会格局下政府的有效社会管理和调控问题;社会事业(文教、卫生、文化、体育等) 、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统一劳动力市场等领域的体制性障碍问题。这些问题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会制约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高,这些关键领域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体制上实现新的突破。最后,还要处理好管理社会发展的有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从中央政府确定的改革目标和方向来说,这些社会发展管理部门需要本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目标,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己任来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而不是各自为政,为实现部门利益最大化来配置公共资源。社会发展管理部门管理的社会资源实际上是第二次分配后的公共财政收入。众所周知,公共财政的目的在于实施国家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公共财政出现的前提是市场失灵,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政权组织的角色,依据政权力量,以市场失效为范围,执行国家的社会管理者职能,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和非营利性两个基本特征,其收支活动主要通过公共预算来实现,包括经费预算和公共投资预算。社会发展管理部门必须本着公共性和非营利性这两个基本原则来使用公共财政资源。不从根本上认识这个问题,就不能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问题不解决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就不能取得根本突破。(二) 做好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缺乏协调和统一,将来全国的比较和总结将会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国家应组织专家和各省一道开展研究,建立一套全国和各地都能使用的社会管理指标体系,为建立全国社会宏观调控机制提供技术支持。政府要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必须把其目标具体化,通过技术设计编制成可以测度的社会指标,就像经济发展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消费价格指数、国际收支、就业率、居民收入等一样。历史上,我国曾经建立并在实践中使用了若干社会发展的指标,有关部门和地区也根据工作需要和形势的发展设计了若干社会指标。但是,到目前为止,能够像经济发展那样用几个指标来预测社会发展的社会指标则很鲜见,对于社会宏观管理,这无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三) 实现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特点和部门分工,可以把社会管理部门原则上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负责社会公平,主要手段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包括教育、文化、卫生、民政、体育、劳动社保等;第二类负责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主要手段是行政和司法,包括公安、司法、安全、社团管理、安全生产等。当然,二者的分工不是绝对的,有些部门兼顾两种职能,比如,民政部门的社区建设和民间组织,一方面承担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另一方面又承担社会安全与稳定任务。社会公平与社会稳定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互为因果,如果社会公平问题处理不好,社会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发社会动乱。而社会稳定又可以为社会公平创造发展的空间和环境。例如,在以福利为核心的社会管理部门,非营利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任何一个国家对于非营利组织参与政治活动都是非常关注和提防的,包括美国。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好两类部门的关系,推进机制和体制创新,保证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要处理好两类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社会目标的有效实现。评判一个国家对社会发展重视还是不重视,不是看它说了什么,而是看它做了什么,特别是看它把多少资源用于社会发展。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凡重视社会发展的国家,都会在公共财政中把社会发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例如,OECD 国家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占其卫生总投入的70 %以上。再如,美国社会管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由早期的社会组织自我管理模式转向由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治理的模式,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社会管理。联邦政府所有福利项目(包括社会保障、卫生、各种福利项目) 几乎占去了其政府财政开支的60 %。即便如此,还是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需要帮助的美国人不得不转向其他福利资源———私人、慈善和志愿组织。为了帮助贫困家庭和个人,美国各级政府也直接或间接支持这些慈善和志愿组织提供各类社会服务,主要方式包括:建立和完善法律和法规体系;通过免税或减税鼓励私人和公民向慈善和志愿组织捐赠;通过政府资金直接支持慈善和志愿组织;通过对使用慈善和志愿组织提供服务的个人给予补贴、税收返还等对慈善和志愿组织提供间接支持。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涉及的内容很多,根本性的内容之一就是要改革现行的公共财政结构,加大社会发展投入在政府整个预算中的比重。评价一个政府的社会管理体制,看其是不是真正地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关键要看其财政结构的变化。如果说我们是公共服务型政府,但是我们的财政支出大部分还是用于生产性投资,而不是公共服务型支出,那么这个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方向就值得去认真考虑。所以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改革我们的公共财政体制,特别是改革跟社会发展有关的公共财政。政府财政要坚决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公共财政对于社会发展的支出内容必须以“市场失灵”和“公共产品和服务”为标准来严格界定和严格规范。(四) 大力支持社会领域的公民事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政府负责就是政府制订规则,创造环境,组织运作活动,提供服务和福利,通过协议方式委托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政府负责不等于政府包办,政府应当通过制度创新,广泛调动社会组织、企业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在美国,非营利组织通过合同或申请政府基金从政府得到的资助, 占非营利组织经费总额的35 % ( 2005年) ,而在我国的香港地区,这一比重大约为80 %~100 %。另外,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公众关心社会事务,捐赠钱财、时间,让公众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目前我国部分居民对于公共事务的冷漠是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面临的挑战之一。政府不应在社会领域与民争利,相反,应大力支持社会领域的公民事务。政府不与民争利是实现公众参与的前提。毫无疑问,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中,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是除此之外,是不是还需要有其他主体参与呢? 比如说我们过去讲的社会事业单位和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等。如果我们承认社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必须参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那么它们应如何参与、如何配合政府整体的改革战略呢?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进一步地明确。另外,就政府本身来说,现行行政框架内分管社会发展的政府机构很多,涉及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民政、发展和改革等多个部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到底以哪个部门为主,或者说由哪个部门进行总体协调和筹划? 因为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分部门的改革不利于从整体上来完善社会管理体制,而且在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利益部门化趋势。因此,必须深入研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问题。“十五”时期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都是各个部门在自己搞自己的,其实际结果不利于各个领域改革的深入,也不利于发展。社会管理体制要改革的内容很多,例如卫生事业改革、教育事业改革、文化事业改革、就业体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社团改革、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等。以事业单位改革、社团改革、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例,“十五”期间,它们的改革是各个部门分别在抓,各自推进。毫无疑问,社会事业单位改革将是中国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行政机构改革之后,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进行的又一项重大战略性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单位及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两方面的内容,目标是要提高政府管理社会生活的能力,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这不仅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战略意义。但是事业单位改革离不开社团改革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以社区改革为例,社区管理体制怎么改革? 在社会管理领域中,把问题分隔开来的改革,从整体上来说是没法推动的。所以,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把跟社会发展有关的各种体制、各类机构、各种问题统一起来考虑,这是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①李学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求是》2005 年第6 期。作者简介:丁元竹,1962 年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