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将不化
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呀?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实地的观察也是研究的一种基本途径,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就是在观察自己孩子学习基础上提出的,所以有心人应该有值得学习的见解。姆士说:“人性中最深切的3264653366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对于孩子来说,赞赏是心灵鸡汤,运用得好,它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引发兴趣,使智力得到提升;能愉快地接受批评,改正缺点;能完善人格和培养优秀品质。那么该如何赞赏才能获得以上功效呢?一、赞赏要有活动指向性。儿童心理学表明,年龄越小的孩子赞赏的效果越好。但如果孩子每每尝试一件事,家长总是空泛地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你真行!这最多只能肯定现在的水平,而没有暗示下一步的目标,而如果能在赞赏中带有某种活动指向,则能使孩子在原有发展水平上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比如,三、四岁的孩子都喜欢听妈妈讲故事,母亲就要留心他掌握的新词汇,如果哪天他说出一个从未说过的新词汇,母亲可故作惊讶地说:“咦!奇怪,你怎么会说这个“五光十色”这个词啊,一定是从故事书中听来的吧?那可是书上作家用的词啊,怎么就变成你的啦?我们来找找在哪本书上好不好,妈妈也要学。”这就可以和他一起找书来进行亲子共读,以便学更多的词汇,认更多的汉字。“你看月亮除了象圆圆的月饼,还象什么?……你说对了,还象镜子,什么?还像桔子?还像西瓜?你也太会想了吧,如果比赛的话,也许我输给你了。不过我还是不太信,我们来试试比赛怎么样?”这样,又可以和他玩比赛看谁用的比喻多的游戏,以发展他的语言能力。二、赞赏要有委婉批评性。陈鹤琴先生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可见,在赞赏中在委婉地批评比直截了当的批评使孩子更乐于接受。比如,孩子喜欢在墙壁上到处乱涂乱画。如果命令式地制止他,也许根本不听。如果这样说:“宝宝画的真好看呀,妈妈怎么看也看不够,能不能画在纸上,这样妈妈上班了也可以带到单位去,和阿姨一起欣赏你的画?再说画在墙上又不美观,就象把画画在宝宝脸上一样,再美的画也不好看了,你的脸也不好看了,对吗?”这样,又保护了孩子的作画兴趣,又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又比如,孩子懒于自己收拾房间,如果把“你看你房间多乱,什么时候都不知道整理一下。”换成:“今天有位叔叔来我们家,参观你房间,你知道他说什么吗?他说,你的孩子人长得白白净净的,人又是很勤快的样子,好可爱。可这房间却这么乱这么脏,你领我走错房间了吧?这一定不是他的房间。”孩子听了会觉得不好意思,不久会收拾起来。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改正了不良行为。三、 赞赏要有客观真实性。有些家长不管孩子的实际水平,盲目表扬,过度夸张,使赞赏显得虚假、不实在。现在的孩子心理成熟早,尤其是有了一定判断力的大孩子,他会从中揣摩父母言语中的真实性,如果赞赏失真,被他识破,赞赏就失去效力。因此,家长更要讲究措词得当,不过份拨高,要能表扬到他心坎上。就拿学习成绩来说吧,明明现实情况是考得不理想,你为了鼓励他,不打击他的自信心,仍说:“没关系,你考得不错的。”就显得不真实,没有份量了。倘若这样说:“你这次考试,我看出其实你的潜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你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也还不是很多,如果下次再努力一点,你肯定会比现在考得更好。”这样既暗示了学习要努力刻苦,又不会让孩子灰心泄气,增添了新的动力。每个孩子都不可能样样精通,全才全艺的人毕竟是少数,孩子总有他的强项和弱项,对于弱项如何鼓励赞赏呢?比如,孩子明知道自己美术的不是很好,你也知道他没有绘画天赋,但你又不能扼杀他的这项喜好,希望能尽量画得好些,你可以这样说:“你的画虽然比不上人家的好,但比我小时候画得好多了,其实主要是你自己平时太少练习作画了,起步较晚,而别人在很小的时候就画了很多了。如果你现在开始坚持每天作一幅画,过不了多久,你也和他们画得一样好。”这样客观地帮他分析原因,并把原因归于努力的多寡,就不会失去真实性,又能让他信服你所说为实,并肯继续努力下去,从而也培养了刻苦学习、克服困难的优秀学习品质。可见,赞赏也要讲究策略和技巧。家长应该尽量少说重复性的、单调的赞赏语言,多揣摩富于变化的、真正能打动孩子内心的赞赏语言,学会这种指向性赞赏、批评性赞赏以及客观性赞赏。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赞赏的最佳功效,促进孩子各方面健康成长。把童年的快乐还给孩子我的童年是在70年代渡过的。那时孩子多,生活的艰苦使父母每日为生计而奔波,我就成了没人管束的野丫头。什么没玩过呀,夏天跳皮筋、踢键子、跳绳,冬天溜冰、滑雪、打雪仗……也不知是谁发明的如此众多的花样,总之,放学回来,书包一放,就往外跑,直到父母一遍遍的吆喝声从远处传来,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周末、假期就更痛快了。多彩的游戏,学业的无压力,构筑了我欢乐而美好的童年。当我把我童年的故事讲述给我上小学的孩子听时,他天真的小脸露出羡慕的神情:“哇,妈妈,你真幸福,我们现在怎么这么多作业,我要是生活在你那个时候多好!”每个父母都是踏着童年的脚印走过来的,想想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我不禁为他们的童年感到悲哀:背唐诗宋词,学琴棋诗画,疲惫了原本轻松自由的心情;超负荷的书包,大量的作业,挤掉了原本游戏的时间。这一切都源于父母望子成龙的殷殷期盼,社会升学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父母理想的失落、面子的维护,迫使父母们用鞭子赶着“鸭子”上架,成龙就是成功,不断地、拼命地学习就是在提前支付成功。那么成功真是这么重要吗?真的到了要以牺牲童年游戏的快乐为前提的地步吗?想想也似乎有道理,如果把时间花在玩耍上,而不奋力拼搏,那么你将来的高考成绩就比别人少几分;如果现在不多学一种技能,那么你的将来就少一份机遇,现实就这么残酷。玩,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权利,父母却用根深蒂固的成龙观念去剥夺孩子的童年,用社会上流行的成功概念去扼杀了孩子的快乐,为了将来的成功,而让孩子交出童年的快乐,那么,这是更残酷的,更违背人性的!因为,孩子不是你手中的橡皮泥由你捏造,他的想象需要驰骋,他的思维需要锻炼,他的身体需要运动,他的能量需要释放;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他首先是人,是孩子,一个有玩耍权利、有快乐自由的孩子,一个有童心、有玩性的孩子。“物极必反”的道理告诉我们,若把为成功而奔跑的弦绷得太紧,总有崩断的一天,弑母、自杀、逃学、出走等等就是触目惊心的例子。整日被成功的榜样包围着,被学习的负担压迫着,就算你给了他玩耍的时间,他也不会玩了,因为他已经丧失了玩的能力!不是吗?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多住在火柴盒似的钢筋水泥构筑的房子里,上幼儿园时,父母忙于应酬,无伴的孩子只好与电视、电子游戏为伍,于是乎,患“孤独症”、“自闭症”等的孩子多了起来。上小学时,那永远做不完的作业,已无暇顾及玩耍,他们交往中人际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比起我们那个时代来正在弱化!就算周末父母开恩让他们疯玩一会儿,他们在游戏中体现出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等也正在弱化!我曾问过我孩子,他和同伴在一起时到底在玩什么,他的回答令我失望:不知道要玩什么,没花样。无伙伴无游戏不会玩的童年,是一片贫乏枯萎的荒原,快乐从何而来?抽掉游戏、没有快乐的童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岂不是一句空话?由此导致的孤独、自闭、敏感等社交恐惧症等心理障碍谁来关注?谁又重视?当他们长大成人,回忆只有书本、只有学习的童年时,还有美好可言吗?这里还是引用教育家陶行知的话:“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孩子们的嘴,让他们随意去唱去说。”“救救孩子!”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至少老师们可以少布置点作业,多安排点丰富多彩的活动;当社会大氛围扭转不了的时候,至少父母们可以扭转家庭小氛围。御下所谓缥渺的成功吧,把童年的快乐还给孩子!借口自己工作忙,把养育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既放心又安全,既省心又省力。然而老人的教育观念多陈旧、传统、固步自封,他们大都无法承担早期智力开发的任务。而且,从非智力方面来说,由于祖辈容易娇惯、溺爱孙儿,易使孩子养成许多不健康诸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的品行。同时,祖辈抚养的孩子,他的情感需求由于得不到满足,易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眼下,持以上各种不正确的教育观的父母不在少数。看来,教育孩子还是要先从教育父母开始,及早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才能不误己子孙。也许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的缘故,现在的孩子做事没有恒心毅力,缺乏自信心,害怕困难和失败。一有点小困难就想打退堂鼓。我的孩子也不例外,为这事我真伤透了脑筋。一直想不出什么能让他成功一次、增强信心的办法。机会终于来了。一次,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咨询我:“妈妈,我要参加校运会,报什么项目好呢?”我一听颇为高兴,可不,自他上学以来还从来没参加过什么运动项目呢。我忽然想起跳绳,这项目容易学,见效快,也许是体验成功的一次好机会。他却一脸沮丧地说:“我可不会呀,跳三下就死了”。我极力鼓励,并搬出榜样,告诉他上哈佛大学的刘亦婷姐姐当年如何在运动会上成为跳绳冠军的。在我的“怂恿”下,他勉强接受了我给他安排的跳绳计划。为增加跳绳的趣味性,我不顾自己身体疲劳,和他轮流跳。开始,他显得手脚不灵活,跳了几个就断了,泄气了。我说:“万事开头难,什么事一开始由于不熟练,当然难些,可是练到后面就容易了,这叫‘熟能生巧’。”在我不断的鼓励下,第一天总算坚持下来了。“坚持就是胜利,如果你能天天坚持,一定会成功的。”末了,我没忘记加上这句话。以后,我们轮流给对方掐算时间,看一分钟能跳几个,并记录下来,我偷偷地虚报数,让他觉得下一次总是比上一次跳得多,我规定当天的跳绳次数要打破记录。这样,既保证了练习时间,又让他实实在在地看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八天过去了,他从一分钟只能跳10个到一分钟跳170多个。突飞猛进的成绩让他惊喜不已:““妈妈,我真的跳了这么多吗?”,看来孩子当初确实是缺乏信心,害怕困难。在我的不断鼓励下,他更有信心了,跳得更勤了。终于,终于拿回了全校跳绳比赛第二名的奖状。一张小小的奖状,在大人眼里并不算什么,然而对于一个从未亲自体验过成功的孩子来说,则是莫大的激励,是对他付出努力的最高奖赏。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跳绳本身。亲身实践比空洞说教来得更有说服力,通过这次跳绳,锻造了他的恒心、毅力、培养了他的信心、耐心。每当他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畏缩不前时,我就搬出他的业迹勉励。渐渐的,我他比以前更自信了,学习也更努力了,遇到困难也敢于去克服了……“什么事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如今,这句我告诫他的话贴在了他的床头,成了他的座右铭。应征《父母必读》问题征答:女儿总赖在别人家让家中的世界变得精彩孩子的心之所以在外面,原因是在他眼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有小伙伴玩,不会孤单。玩是孩子的天性,能锻炼孩子的人际协调、团结合作等处世能力,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但玩得乐不思蜀也不好。如果父母能充当孩子的玩伴,做孩子的好朋友,她就不会总想往外跑了。言语中隐藏的伤害有这样一些不在少数的家长,总喜欢在人前说教自己的孩子,以为是在为孩子好;或者不回避孩子在场就谈论他们的缺点,以为孩子还小,听不懂成人说的话。殊不知这些言语中隐藏了对孩子的伤害,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等,对孩子的心理、学习造成负面影响,而自己却浑然不觉。笔者试分析几例:A例:一个抱怨地说:“我儿都4岁了,5加3还算不对,真伤脑筋。”另一个失望地说:“我的也是,一见到算术题,他心里就发怵。”或许家长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想通过交流来探讨家教问题,寻求答案,但这种把两个孩子越比越低的做法,却无意中给孩子贴上了自卑的标签,造成了心理伤害。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三、四岁的幼儿心理尚未成熟,还没有自我评价意识,家长一时的评价往往当成对自己永远的评价。消极、抱怨的语言只会损伤他的自尊,打击他的自信。孩子是越扬越高,越贬越低。说孩子计算不行,他还真认为自己不行,下次再做计算题时,自然想到家长的评价,“可能自己真的不行吧,不然怎么总学不好?”这种自卑感、不自信一旦产生,对数学的畏惧也从此开始了,那么要调动孩子学数学的积极性恐怕没这么容易了。 B例:明明爸爸带明明到小海家玩,一想起明明的成绩不如小海,便情不自禁地指着小海说开了:“你看小海这次又考这么好,哪象你呢,整天光知道玩,又没考好,这样下去怎么行?”当面拿自家孩子的缺点和别家孩子的优点比较,以为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其实只能越比越让孩子泄气,甚至连原有的一点兴趣也比没了。类似的话听多了,耳朵也起“茧”了,反会充耳不闻,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或产生抵触情绪,不但不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而且还容易起反作用,“反正我不如他,干脆破罐子摔碎算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而家长盲目地、笼统地攀比,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孩子没信心的表现,也没从儿童心理学或教育学角度认真研究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只是一味地羡慕别家孩子,斥责自家孩子,只能导致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消极,越来越没信心。C例:一个羡慕地说:“你儿子才上一年级就考这么好。”另一个谦虚地说:“不行啊,差远了,语文才考98分,数学也才97分。别人都拿双百呢。”中国家长受东方传统观念的影响,总爱表示一下自己的谦虚,否则怕别人说成骄傲自满,以为很了不起。当有人夸奖自己孩子时,虽然内心高兴,但表面上也要虚伪地表示一下谦虚的美德。然而孩子却是单纯的,他们并不懂成人世界里的“谦虚”,容易把这种“谦虚”理解成父母对自己成绩的不满意,认为父母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值,这样往往给孩子造成学习压力,觉得怎么努力家长都不满意,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容易因达不到父母的高标准而失去学习信心。此外,有些家长固守“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古训,以为表扬了孩子,他就会骄傲自满,不再努力。殊不知,对于低年级孩子,有了点滴成绩,最渴望得到的是赞美和肯定,有了赞美才有更浓的兴趣以及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孩子对于成人的言语和评价是非常敏感和在意的,孩子对心灵是脆弱的,经不起一次次的斥责和失意。只不过很多家长不知道罢了。因此,孩子在场,莫谈孩子的缺点;当着孩子的面,莫比孩子的弱势,否则,一个没有了自尊心、自信心的孩子将预示他将来很多方面是个失败者。母亲们,请注意你的言辞一次,我听几位母亲谈论各自的孩子。一个说:“我儿都4岁了,5加3还算不对,真伤脑筋。”另一个说:“我的也是,一见到算术题,他心里就发怵。”一个说:“你儿能认这么多字,真不错。”另一个说:“嗨,不就那么点字嘛,人家认的字更多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母亲们在谈论孩子短长时,孩子就在一旁闪着一双晶莹的大眼睛似懂非懂地听着。也许母亲们是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在认真探讨教子妙方;也许为了在同伴面前表示自己的谦虚,或怕孩子从此变得骄傲;也许认为孩子还小,听不懂大人说的话。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地无意间的闲聊实际上已悄悄给孩子贴上了自卑的标签,造成了心理伤害,而她们自己还浑然不觉。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三、四岁的幼儿心理尚未成熟,还没有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父母一时的评价往往当成对自己永远的评价。消极、抱怨的语言只会损伤他的自尊心、抵消他的自信心(当然孩子不在场时谈论得另当别论)。如果母亲否定自己,渐渐地变成自己否定自己;如果母亲肯定自己,渐渐地变成自己肯定自己。孩子是越扬越高,越贬越低。说孩子计算不行,他还真认为自己不行,下次再做计算题时,自然想到母亲的评价,“可能自己真的不行吧,不然怎么总学不好?”这种自卑感、不自信一旦产生,对数学的厌倦也从此开始了,那么还谈得上什么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水平的提高? 别人夸自己的孩子认字多,本是好事,自己更应该在此基础上,以赏识的态度、赞美的语言强化这种良性信息。恰恰相反,那位母亲或许是不满足于目前的识字水平,希望能有更大的提高,从而以这种不屑一顾的语言回应对方,殊不知,孩子有了点滴成绩,最渴望得到的是赞美,有了赞美才有更浓的兴趣以及学习的动力。太吝啬于赞美的母亲恰恰不懂得儿童这种心理特点。有句社会上流行的俗语用在这里倒是非常恰当:“说你行,你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孩子的优秀是表扬出来的,不是贬低出来的。父母的一言一语都在有意无意之中向孩子传递着肯定与否定的信息。俯视孩子 平视孩子 仰视孩子 如果有人问你,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父母与子女是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你把孩子当什么角色来看待呢?把他当大人还是当小孩?我们该以何种角度看待孩子?是俯视孩子、平视孩子、还是仰视孩子?要我回答的话,我会从这三种角度看待孩子。 一、俯视孩子,就是把孩子当孩子。刚生下来的婴儿,什么都不会,他需要学会走路吃饭,学会各种生活技能,于是我们能容忍他摔跌跤,犯错误,容忍他慢慢地学,因为——他是孩子。我们的眼神是宽容的、温和的,我们的面容是微笑的、慈祥的。可是随着孩子的渐长,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眼光带“刺”了,面容结“冰”了。“你看,别人都考100分,你为什么才考90分?”“这么笨,连简单的曲子都弹不好!不成器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家长不再把他当孩子了,他应该捡回父母从前失落的梦,他应该承担父母的期望,总之他应该比别人强……其实,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还有童年,还有少年,只要还在学习,还在成长,还比我们“矮”,孩子永远就是孩子。《教你如何赏识孩子》的作者周泓老师就说,永远要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可我们呢,却把打造孩子自信的武器——“赏识”过早地扔在角落里了。如果我们能一直俯视孩子,用孩子学走路的心态对待孩子,用疼爱的眼神爱孩子,那么孩子的希望还在我们手中,孩子的成功就在不远处。 二、平视孩子,就是把孩子当朋友。朋友关系是平等的,因此,如果家庭长期制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家庭气氛,那么它将成为孩子人格健康成长的土壤。美国式的民主家庭能培养孩子思维活跃、敢做敢当、勇于创新、积极进取、不畏权威,敢于挑战的优秀品质,而我国的父母多承袭上一代人的传统教育观,“棍棒伺候”、“权威压制”的现象仍如狼烟四起。有的虽也赞成民主教育,但关键时刻又忍不住对孩子大发雷霆、拳脚相加,“凶相毕露”。据2003年7月《北京晨报》载,北京三所中学对2000余名学生调查显示,孩子告父母的三大“罪状”是:翻看孩子私人物品、训斥打骂子女、过分干涉子女行为。如果真的把孩子当成朋友了,能做得出来吗?对孩子哪有平等可言?目前许多家长说,越来越难以和子女沟通了,聪明的父母该从中找得到根源吧?这,该不是孩子的错。 三、仰视孩子,就是把孩子当大人。父母们也许会说,怎么能让孩子“骑”在老子头上?其实,仰视孩子就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做人权利。不要动不动就惩罚,和孩子交谈要用商量的口气,而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口气,也不要为了长辈的面子而故做威严。父母做错了事,也要向孩子道歉。仰视孩子,就是相信孩子,高看孩子,相信他的办事能力和学习潜能,放手让他做他力所能及的事,以培养他的独立性。什么时候都不要对孩子失望,《我心中的理想的父母》的作者朱永新教授说:“父母对孩子的失望,意味着对教育的停止。”因此我们要有高看孩子的乐观心态。有篇在报刊上很有名的文章,叫《只有你才赏识我》,讲的是孩子小时候成绩并不好,但他母亲总是不断鼓励他,相信他有能力、有出息,最终他考上了清华大学。仰视孩子,就是要看到孩子的学习领域里的制高点,不要拿着放大镜审视孩子的缺点,而要抬头放眼看到孩子身上的“光芒”,把优点捧高、放大、强化,发挥所长,巩固兴趣。 如果父母们能以不同的视角欣赏孩子,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孩子,那么你的家中将少了一个失败的孩子,多了一个成功的孩子。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们是对生命本身充满渴望的儿女。他们是经由你来到这个世界,但不是出自于你。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但他们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但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的身体居住在你的屋子里,但是他们的灵魂却不是。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住在明日之屋,甚至在梦中你也无法前去那儿探访。你可以尽力使自己变得像他们,但是尽力不要使他们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倒流,也不会驻足在昨日。——纪伯伦每每读着纪伯伦的诗,品味着他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对孩子的民主、自由的诠释,总有拿起笔想为所有母亲写点什么的冲动。——他们是经由你来到这个世界,但不是出自于你。是的,孩子是从你的生命中孕育的,如破茧而出的蛹,当听到第一声婴儿的啼哭,你的脸上洋溢着世界上最动人的幸福和喜悦。从此你的心被孩子掳去,为孩子之喜而喜,为孩子之忧而忧,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进一退都牵动着你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