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花
一、地质调查工作必须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质调查工作是一项融调查与研究、产品与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先行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事地质调查工作的地质调查机构也属于服务型机构,主要任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支撑。美国等国家地调机构自遭遇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生存危机”的艰难时期之后,逐渐认清自身的使命就是要为政府管理与决策、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公众生活提供及时、公正、可靠的地学信息。地调局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适应整个社会需求的能力,必须保持同广大用户更好的联系,因此整个地质工作逐渐由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其中地质调查机构服务意识的转变最为明显,一切以用户为核心、服务优先的意识不断增强。可以说地质调查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其生存之本,成果得以应用是检验地质调查工作成效的试金石。近年来,我国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工作虽已起步,服务的领域也逐渐从传统的地矿领域扩大到了城市规划、农业、旅游、教育等领域。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地质成果服务现状基本上还处在传统、自发的水平上,社会化服务的意识亟待加强,地质调查产品信息的公益性服务不到位,与社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按照新的“三定方案”,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职责就是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这就是说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生产地质调查产品只是完成其最终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深入研究地质调查产品的扩散与服务的途径和方式,研究用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开发满足不同用户的系列产品,更加主动地做好服务工作。新时期,中国地质调查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对涉及资源、环境、生态、自然灾害等重大问题的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006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明确指出“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组织实施中央政府负责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强化相关技术、质量、成果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因此,当前的地质调查工作要以满足国家需求为目标,确定地质调查工作的各项任务,充分发挥地质调查工作超前性、全程性和广域性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使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国家宏观发展战略服务,为人民群众生活服务,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服务。二、树立“用户优先、服务第一”的地质调查服务理念既然地质调查属于服务业,地质调查局属于服务机构,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求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更及时、更主动的服务,因此,当前地质调查必须树立“用户优先、服务第一”的服务观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提高提出的新要求为基点,及时了解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坚持以用户为核心,通过业务调整和领域拓宽,不断提高产品的实用性并致力于提供优质服务。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来讲,“服务”即是以劳务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任何能提高顾客满意程度的项目都属于服务。服务即关心顾客,是在营销过程中了解顾客心理,采用有效的方式为顾客提供多种服务或劳务,满足其物质或精神的需要。对于地质调查工作而言,其核心也是要提供能准确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服务,要在项目立项之初就强调以政府管理工作需求、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公众的需要为出发点,把满足需求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准,由此要充分考虑到地调成果的可利用程度和社会化服务程度,才能实现地质调查工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三、地质调查服务内容丰富化地质调查工作既有调查,又有研究,本身不产生物质财富,但它产生知识或信息,为社会和政府提供的是信息产品或服务。从世界地质调查发展的情况可以发现,地质调查服务的内容相当丰富。美国地调局可以提供的产品包括:按照学科,分为地学、生物学、制图学和水资源产品;按照产品载体,分为摄影产品、出版物、软件和其他产品。在美国地调局的网站上,可供下载和在线浏览的地图、数据、影像和信息产品超过7.5万份,各种技术标准、成果报告和出版物超过30万份。目前,我国地质调查服务内容主要是以纸质的基础地质资料为主,网上也提供了一些目录服务,以及科普和少量的信息服务,但是还远远不够。为了从国家宏观决策到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都能感受到地质调查工作,需要提供各个地区、各个类别、各个专业和多个比例尺的地质产品。从专业角度看,地质调查要能提供区域地质、水工环、海洋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影像、专题产品和综合类产品等十几大类产品;从类型看,地质调查要提供大数据量的地质图件、地质书籍和指南、空间数据、矿产出版物、摄影产品、文献报告、期刊杂志、地学软件、教育和休闲产品等;从产品的获取渠道看,要从传统的面对面的馆藏资料,变为数字化产品和在线网络信息产品,还应提供数据处理、分析服务、咨询及培训服务等。四、地质调查服务形式通俗化地质调查成果服务的对象不仅包含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还包括本国的企业、社区、一般公众等。纳税人出资开展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就必须为社会公众服务,而且要把地质工作成果转化成社会公众能够使用、适合他们需要的成果。要提高地质调查自身的贡献力和影响力,以取得更广泛的支持和信任。必须改变所谓的“公益性地质成果锁在抽屉里、藏在脑子里、挂在墙上、写在纸上”的状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计投入地质勘查工作的经费已达4000多亿元,全国形成了数十万种成果地质资料,还有大量的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上世纪90年代以来,建立了几十个国家大型地学基础数据库。然而,这些资料数据主要服务对象还是行业内部,能够提供政府、社会直接应用的产品缺乏。许多数据库急需进一步整合、加工,才能满足社会直接利用;大量资料数据需要围绕国土资源规划、矿业权管理、区域经济发展、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及普通公众的需要,进行深度开发。要着重在地质调查成果的表达方式上下功夫,比如要尽快出版一种使广大公众能看懂并能利用的地质图,把很专业很深奥的地质图加以简略化、通俗化和实用化。这方面,国外的地质调查机构有值得借鉴的做法。加拿大的普通百姓可以买到一种1:25万的地质图,它通俗易懂,社区居民从地质图中可以了解到,居民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历史上有无发生过地震、有无活动断层、该地地下水水位及水质、地下岩石的性质等等,这样的地质图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服务公众的意识和成果通俗化的做法。五、地质调查服务手段多样化1.网络在线中国地质调查局要扩展地质调查产品社会化服务的方式,除加强资料馆藏服务外,还要增强网络在线服务功能,大力推广应用基于互联网的动态连接技术、目录查询检索系统、WEB编图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三级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纵向连接局、大区和地调院,横向连接国土资源骨干网,逐步形成以单位、专题、区域、服务类型等为主线的“一站分布式服务”,进而覆盖全国,为用户提供在线信息发布、在线查询、在线销售和在线订购等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享受便捷的查询、购买和定制服务。2.对外宣传要让国家和社会地感知地质工作的多元服务及其效用。加强成果的综合研究和集成,深入挖掘分析成果的应用价值,并及时向社会发布。要大力宣传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社会效益,通过组织专家研究分析,发布有关评估结论,并以公开出版发行、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专题报告会、成果发布会、展览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地质科学和信息成果。建立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新闻发布制度,将其常规化、制度化,定期由指定代表进行口头或书面发布,遇有重大议题,要举行专门的记者招待会或安排权威媒体作深度专访。还可以建立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鼓励机制,吸取国外社会化服务的先进经验和教训,加快资料社会化服务的步伐,以满足国家对外开放和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对地质调查产品的需要。3.地质科普要通过地质科学知识的普及,来提高公众对地质事业的关心和认识,促进地质事业的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可以向广大学生开设地学科普网站或印刷一些科普读物,内容可以包括:化石聚焦、假日地质指南、你眼中的岩石、假日地质图、地质年代图表、科普推广和网上地质专家答疑等。从地质研究、生物研究、地理研究、水文研究等多个专业,以多种形式为学生、老师和地学爱好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以达到传播地学知识和信息的目的。4.地质教育要注重地质教育,从小学、中学、大学建立起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教育体系,在中小学教学中增加地球科学方面的内容,大力发展地质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地调局可以和一些地质院校提供合作培养,如合作培养野外地质学专业,为高校学生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条件。同时,还可以开展大量的培训教育工作,聘请地质专家授课,内容涵盖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预防、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地质文献检索与科技查新等等,还可以培训普通大众如何使用MapGis、MapIfon、ArcInfo和ArcView等软件。地质教育培训工作应制度化、经常化、系统化和多样化。六、用地质文化的力量感染公众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地质事业的发展相结合,铸就了中国地质文化的风骨,它可以潜移默化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信念。因此,要提高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就必须传播地质文化,加大地质成果、地球科学知识向社会转化的力度,充分利用文化的手段和形式,让地质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弘扬行业精神、树立行业形象、普及地学知识为主要任务,加强文化宣传教育、文化产品制作、文学艺术创作、科学知识普及等工作,推出一批具有地质特色的影视、科普、文学、艺术等文化精品,提高地质文化的生命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可以像《侏罗纪公园》、《龙卷风》、《后天》等电影把科学家对大自然的认识搬上银幕一样,将以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为代表的地质先驱们推动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发展的历史拍成电影、电视剧激励后代;将第四纪冰川的发现、燕山运动的创立、玉门石油的发现、攀枝花铁矿的早期勘查、北京人头盖骨的发掘与研究等一部部改写中国地质科学的拓荒史制作成纪录片或参加展览会;将国家地质公园的美丽而奇特的景色、南极科考的摄影照片印成画册;将世界各地发生的地震、海啸等各种地质现象的新闻报道即时而快速地附上从地质视角的原理解释;将深受大众喜爱的各类宝石的地质成因、鉴定方法等有关知识普及于众,等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大众了解到自然的奇特、地质事业的伟大和保卫地球责任的重大,而且可以将地质文化的精华渗透到大众的日常工作习惯、思维习惯中,将地质文化作为全民文化大力普及,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了解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和掌握地学基本知识的同时,深受地质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以科学文化的力量感召人们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总之,提高地质工作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和多重服务功能,就要进一步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促进科研与调查的结合,提升地质工作的技术含量,缩短地质成果转化的周期,努力使地质调查成果既深厚丰富,又生动形象;既充满科学内涵,又通俗易懂,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对地质知识和地质信息的需要,实现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方位的结合。官方服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