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颂
一、关于报考志愿的选择报考研究生应根据本人情况认真研究、比较有关招生单位往年的招生情.审慎地选择报考志愿。这是因为:第一,不同的招生单位有不同的录取率,相同的考试成绩报考不同的招生单位可能有不同的录取结果;第二,相同的专业在不同的招生单位,可能会有不同的入学考试科目,不同的考试科目需要不同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直接影响考生水平的发挥,从而会得到不同的考试成绩;第三.不同的招生单位相同的考试科目,由于试题的难易程度不同,评卷的宽严程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考试成绩;第四,不同的专业报考有“冷”与“热”之分,因而也有不同的录取率,不同的专业一般考试科目也不同,试题的难易程度对每个考生的应试感觉而言亦不会相同。所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合理的选择报考第一志愿的招生单位和招生专业,对于考研成功与否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志愿的基本原则是“需要与可能相结合”,所谓“需要”,指选择报考志愿应先尊重自己的志向及兴趣爱好,心理学认为兴趣爱好是创造力的主要动力,很难想象从事没有兴趣的工作能做出较大的成就;所谓“可能”,指考研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应选择比较容易考取的招生单位和招生专业。选择报考志愿应该是根据本人的知识结构、特长、爱好及志向,综合考虑确定自己的报考专业;然后再看这个专业全国共有哪些招生单位招生,综合考虑各招生单位的招生规模、往年的录取率、考试科目等因素,确定第一志愿招生单位。研究生处和扬泰考点在我校瘦西湖校区图书馆设有全国各研究生招生单位的招生专业目录,可为考生填报志愿和调剂录取提供比较全面的参考信息。1. 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专业时,提出以下几点供参考:(1)“热门”专业不一定就是报考的最佳专业 其一,“热门”专业报考人数比较多.竞争比较激烈,考取并非易事。 其二,攻读“热门”专业的研究生,从报考到毕业至少需要2至4年的时间,毕业时这个专业未必就是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也就是说不一定就能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其三,“热门”专业太热以后.势必造成将来这方面的人才拥挤,将来在专业上出成绩、出成果可能要较其它专业更难。(2)艰苦专业未必就是不理想的专业其—,艰苦专业报考人数比较少,考取相对比较容易。其二,艰苦专业往往也是社会急需的专业,是毕业分配比较容易找到理想工作单位的专业。其三,艰苦专业由于地区或行业的特点,往往人才严重缺乏,往往有地技术问题等待着入门去研究、去探索.比较容易出成绩、出成果。其四,国家教育部对艰苦专业的研究生招生一般都有政策方面的倾斜,例如,复试分数线略低,优先审批破格复试等。在确定了报考专业之后,考生应当首先搞清楚该专业在全国有哪些招生单位同时招生,然后再查阅这些招生单位的招生专业目录,了解这些招生单位在本专业的招生人数、招收的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复习参考书及报考的特殊要求,综合考虑确定第一志愿的报考单位和入学考试科目。2. 在选择第一志愿报考单位时,提出以下几点供参考(1)首先要考虑考研竞争的激烈程度.由于在考生报考时有一定盲目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招生单位和专业报考人数是实际录取人数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使一些考生的初试成绩超出了复试分数线很多分也不能被录取,而有的招生单位却门前冷落。这就造成了报考这部分招生单位的考生只要达到了国家教育部的复试分数线,就基本上能被录取。这方面的情况只要向有关招生单位的研招办询问一下其往年的录取人数、报考入数及复试最低分数线就可以大致清楚了。(2)所选第一志愿单位的入学考试科目设置要有一定的普遍性,你要报考的专业可能全国有很多招生单位同时招生,如果你选择的入学考试科目只有这一个招生单位设置,这就不利于你将来的调剂录取.更不利于你今年万一考不取明年再考。因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的设置,各个招生单位每年都可能作一定的调整、如果这个专业今年有几个招生单位同时考这些科目,那么明年都改变考试科目的可能性比较小,即便这个单位不是这组科目了,你可以改考其他招生单位,但是若只有一个招生单位考这组科目,情况就不一样了。(3)要注意招生单位对考生有无持殊要求,如专业、学历、外语、性别、婚姻状况、户口所在地及培养类别等。尤其是同等学力考生要注意,有的招生单位明确规定不招同等学力考生。(4)经济相对落后一点的地区的招生单位报考人数相对少一些,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招生单位的报考人数则相对比较多。(5)以基础学科为主和行业比较艰苦的招生单位报考人数一般相对少一些,比较艰苦的行业一般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在这些行业中工作相对说来更容易成才,更容易出成果,一船待遇也比较高。所以,行业比较艰苦的招生单位不一定不是你的最佳选择。(6)适当地与毕业时的就业联系起来考虑,这就要搞清楚你要报考的招生单位的所属主管部门(请参阅本书附录第二部分),一般来讲,国家教育部所属的招生单位毕业分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各部委所属招生单位在其部委内部分配;地方省市所属招生单位在地方省市范围内分配;军队所属招生单位在军内分配;科学院所属招生单位毕业分配主要在科学院系统内进行。(7)招生单位在本专业是否国家重点学科、部(省)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有无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些均代表了这个招生单位在该专业领域的学术水平、科研水平和师资力量,在你选择志愿时也要适当考虑。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你未来在该领域工作被社会的认可程度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为你将来进—步深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8)所选择的招生单位有无在职人员以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资格(通常称为在职人员申请学位权,也应适当考虑。因为这意味着你将来万一不能被正式录取,还有可能到招生单位进修,走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这条路。二、如何报考定向、委培硕士研究生定向硕士生在招生时通过合同(协议)形式明确其未来安排就业的工作单位。并且学习期间的培养费用由国家提供;委培硕士生也在招生时通过合同(协议)形式明确其毕业分配的工作单位,但其培养经费由委托单位提供。凡属研究生国家招生计划服务范围的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需求,均可要求定向培养研究生招生单位可根据计划情况、培养能力等决定如何安排。上述范围以外的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需求,一般不得定向培养,只能由用人单位提供培养经费,进行委托培养。招生单位或其主管部门均不能自行扩大定向培养用人单位的范围。招收定向或委培硕士生的形式有以下两种:(1) 用人单位推荐本单位的在职人员报考,即定向或委培回原单位的考生。这是目前招收定向或委培生的主要形式,招生单位招收定向或委培硕士生一般也只面向这类考生,并为国家教育部所倡导。参加统考的这部分考生如符合国家教育部对于参加复试考生初试成绩的基本要求,招生单位在确定复试名单时,一般会优先予以考虑。单独考试也只面向这类考生中符合单考条件的部分考生。这部分考生在学习期间不转人事及工资关系,按原工作单位的规定享受其工资及福利待遇。此类考生的的报考,首先应由考生所在单位开具同意报考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介绍信,并在考生《报考硕士生登记表》“考生所在单位意见”一栏中注明“同意报考定向培养”或“同意报考委托培养”;考生在填写有关报名表格时,在“报考类别”一栏中明确注明“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并在“定向单位” 或“委培单位”栏目中写清单位名称。考生如报考定向培养,最好事先向招生单位了解清楚本单位是否属于其定向服务范围,以避免在招生单位审查考生报考资格时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需说明的是,在录取时,有些招生单位可能允许原报考非定向或其它的类别的考生改为定向生或委培生。(2)从其它单位的统考生或推荐免试生中选定。 此类考生除推荐免试生外只能参加统考,其录取分数线以及在学期间的待遇同非定向考生。 采用这种形式招收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生,一般需要用人单位在招生工作的前期与招生单位签订由招生单位在拟录取考生中代为选拔定向或委培硕士生的意向书,并在该招生单位的招生专业目录上注明该部分计划的性质、人数等,供有关考生选报。 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硕士生在录取前,招生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用人单位与考生之间分别要签订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合同(协议)书,有的招生单位还需办理公证。在确定考生被录取后,录取通知书由招生单位寄发给用人单位,再由用人单位寄发给考生本人。在合同未签定之前,招生单位一般不会发出录取通知书。三、离、辞、退职等其他人员如何报考 离职、辞职、退职等无正式职业人员,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一般被称为其他人员(非应非在生:既非应届本科毕业生又非在职人员),其报考硕士研究生需考生户口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开具同意报考的介绍信,并同上本人人事档案的所在单位(如街道、乡政府有关部门,人才市场或人才交流中心)签署意见。有的考生系临时或合同制工作人员,也可由所在工作单位开具同意报考的介绍信,并由本人人事档案所在单位(如人才单位或人才交流中心)签署意见。报考办法和报名所需的其它材料及各种证件与在职人员相同,报考表格中有关考生所在单位填写的栏目或内容,一般由开具同意报考介绍信的单位填写。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非应非在报考人员参加复试的最低分数线与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相同。 需指出的是,虽然国家政策允许正常离职、辞职、退职等人员报考研究生,但并非鼓励为报考研究生而离职、辞职或者退职,更不能为的报考研究生而瞒天过海,弄虚作假,搞假证明、假材料。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于采取不正当手段取得报名或录取资格的考生,何时查出,何时取消报名或录取资格。我们认为,对考生而言,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发展目标与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要对于无充分理由不同意符合报考条件人员报考研究生的单位,考生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争取,切不可激化矛盾,把事情搞僵。在另一方面,有关单位要从国家需要出发,从本单位长远发展需要出发,积极支持本单位符合条件的考生报考研究生。四、高考录取时为定向或委托培养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如何报考 在高考录取工作中以合同或协议形式确定为定向或委托培养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硕士生时,应在报考前征得原定向或委托单位的同意,由原定向或委托单位的人事部门开出同意报考的证明信,然后再由学校有关部门开出推荐报考的介绍信,方可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