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漏下湿
去年11月28日“44号令”的正式实行,标志着外资进入中国传媒领域已成定局。而我们本土娱乐传媒业的竞争准备还明显不足。今年2月25日,政府又对“44号令”进行了补充规定,其中对外资进行了限制,而在3月份福布斯文化娱乐业论坛上,众多民营资本的老总却表示,由于传播渠道的制约,中国文化娱乐业无法从传统的渠道赢得所需的利润,不得不转移工作重点。 “谁说我是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我就跟谁急!”这是光线总裁王长田在几天前由福布斯主办的“文化娱乐产业论坛”上为自己公司正名时所说的话。而做出与之相似的提法的还有总裁孙建军等多位老总。为什么大量传媒公司纷纷以“文化”相标榜,而耻于“节目制作”?因为在这些公司中,“节目制作”已经不再是公司的主要目标了。在业内已经树立一定地位的他们,已经把兴趣点转移到“新技术、新媒体”上去了。而很多人对“投资文化娱乐业就是投钱拍拍电影、拍电视、出唱片”的认识,早已过时。 开市场不开渠道 随着近年来政策管制的逐步放松,娱乐传媒业被很多人认为是娱乐文化市场中的最后一块蛋糕,有大批的资金持有者瞄准着传媒公司准备“扔钱”。但在娱乐也已经成为民营资本投资新热点的今天,不少民营公司老总们却隐隐流露着对当前大量平台由电视台一手把持的不满。渠道不畅,造成很多公司不再把电视台等传统渠道作为盈利重点。 派格太合环球文化传媒的《环球影视》,曾是北京电视台的皇牌节目,在8年前没有任何明确的政策扶持,该节目获得了非常丰厚的利润。但公司总裁孙健君表示,从去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民营公司发展的政策后,从目前情况看,公司的生存环境并未好转。新政策的核心是:把过去不允许经营的资产资源剥离出来,但剥离出来以后由谁来经营却成了一个含糊的问题。起码就目前而言,国营媒体仍然垄断着这些资源。而公司去年电视制作营销的利润不到公司总盈利的1/2,今年不到1/4,不是流水量降低,而是所占的比重减少了。 孙总还透露了在市场环境没有成熟、政策没有成熟的情况下,太合和国家电视台的一次深层次合作,导致净亏损几千万元。国产影视的领头人华谊兄弟的王中军,也对电视台在购买电影播出权时开价的随意性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一部票房上千万元的影片在电视台播出,能拿到50万元左右的版税都是领导高抬贵手;而一些可能连票房都谈不上的影片的播出权却有可能开出天价……这些都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 要技术更要内容 传统渠道的不畅,使民营资本的投资者坚定了用新技术、新媒体、新商业模式重新打造传统制造业的决心。绝大多数人都意识到电视制作公司的竞争对手正由同类的公司和电视台转化成多媒体公司、互联网公司、新技术公司、外资传媒公司。 新媒体、移动媒体甚至于IT终端产品给文化娱乐业的内容提供商提供了非常宽阔的发展平台。在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业内人士承认:IT已经步入了黄昏期,服务和销售的竞争也渐趋饱和了,之后剩下的就只是捆绑内容了。虽然就目前而言,一些新技术拥有者还存在着“内容免费”的误区,但版税意识正在开发商心中逐渐确立。 一年前,媒体传出太合麦田以近千万元收购刀郎在新技术领域的版权时,都说他们的总裁宋柯疯了。而根据今年业内人士的统计,在手机铃声下载业务的前5首歌曲中,有3首歌曲是刀郎的,这3首歌加起来是600—700万次,而且这个并不是特别准确的数字,实际次数应该一些。以每首彩铃下载费用2—3元计算,根据提出SP不同,总的铃声收益在1200—1500万元以上。而根据SP分成协议来讲,扣除移动15%以后,太和麦田可以分到将近40%左右。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太和麦田就已经可以收回当初收购版权的费用。长久以来中国音乐饱受盗版之苦,作唱片不赚钱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而一夜之间,行内人突然发现“有个新玩意儿能够赚钱了,而且钱来的还挺猛”(宋柯语)。 可以说,在传统渠道不畅的情况下,新技术能够实现内容最大价值的信心。 看政策还看市场 拍电影、电视剧曾经都是国有单位的专利,在很长一段时间,影视节目制作都是不赚钱的。而民营机构拍影视剧,眼睛盯的是市场。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华谊兄弟、中博时代、海润等一些民营机构迅速崛起。1998年相关部门允许民营机构参与影视拍摄制作的初衷是为了扩大社会融资,补充国有制作机构拍片资金不足的问题。而随后《大腕》、《没完没了》等等片子的票房让人们充分体会到了市场化的好处,很多广电圈的人发现“原来电影拍好了真赚钱!”而随着政策的松动,民营机构也拥有了独立拍摄电影的条件,“买厂标”、“买台标”渐成历史。而今年2月25日,广电总局对“44号令”的补充,也是政策在逐渐完善的一个标志,不过还远远不够。 把与文化娱乐业分剥出来进行市场化运作,是政府目前毋庸置疑的既定方针。但市场化的首要条件是平等,而目前很多国营媒体对大量资源的垄断性占有,在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在文化娱乐业地位的同时,也妨碍了市场竞争的全面开展。比如,中影就因为掌握着所有国外影片的进口权,让各家影视院线都要“上赶着谈生意”,而使很多民营资本家在一段时间内“不敢有非份之想”。 随着外资进入力度的逐渐加大,本土资本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虽然在目前已经出台的政策的召唤下,近两年来中国影视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笋,通过审批的影视剧与过去相比呈“井喷”之势。但是去年通过的212部大银幕电影,仅有35部进入了主流院线,而坚持上映10天以上的连10部都不到。目前能和国外大片周旋的国产电影实在不多,中国本土影视制作公司的总体素质急需大幅度提高,而市场竞争无疑是最有效的利器。民营资本的介入无疑是一个强力催化剂,是市场活力的源泉。而如何让它发挥最有效的作用,还是需要国家政策进一步的成熟。参考资料:《市场报》 (2005年03月22日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