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至人
我之前写过关于同性恋的论文,以下是我文章中总结出来的文献综叙述部分文献是在要花钱的数据库里面才能找到的哦~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因的相关研究: 对于同性恋成因的相关研究,其造成同性恋的成因很复杂,是心理动力学、社会文化、生物学等多重因素决定的。 十几年前,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丁·默汉研究成果现在终于可以得到承认了。1993年.丁·默汉提出同性恋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这些同性恋者都在x性染色体长臂顶端区域有一个叫做xq28的基因。但由于得不到遗传学界承认而被搁浅。十几年后.美国德保罗大学的专家重新开始这个研究是因为他们发现在男同性恋中.双胞胎都是的比率高达52%.而非双胞胎兄弟的仅为9%。他们还召集了1000对同性恋兄弟开始研究.最后发现的确有几个基因相互作用再加上童年时的影响.最终一个大家庭的兄弟们可能都会成为同性恋。而且,调查再次确认了男性的性取向是一生的事情一旦成为同性恋,就不可能被矫正。 汪新建、温江红则在《同性恋成因的理论探讨》中将原因分别从生理因素决定说:认为是由生理因素造成的,这种同性恋称为素质性同性恋,和从心理社会因素决定说:认为是由心理社会因素所致,这种同性恋称为境域性同性恋这两个角度来论述:。 持前一种看法的学者是以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和大脑结构来考察同性恋问题的。关于遗传因素,学者们认为,可能是先天遗传的原因导致一个人从幼儿开始便产生性倒错,进而形成同性恋倾向。通过国外科学家的实验研究可以证明遗传对于性倾向的重要影响作用;关于激素水平,有科学家曾对动物做实验发现激素对性倾向的影响,推测可能对人也有影响,但是研究结果只能说同性恋现象与激素水平有关,仍难以确定究竟是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了同性恋,还是同性恋的心理及行为引起了激素水平变化。 从心理社会因素分析,就主要包括两种看法:其一是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如果儿童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心理遭受创伤那么恋母情结就会潜藏在意识里,并继续影响个体的性心理发育,最终在性成熟后发生相似的性心理异常。其二就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特别重视的是伙伴关系、偶然的机遇以及特殊的经历。一个人在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异性恋感情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同时又受到同性的引诱,就会产生同性恋的倾向。(汪新建、温江红,2002)这与李银河等人同性恋的研究结论相似。 李玉玲在《同性恋是怎样发生的》一文明确提出同性恋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在于性情绪的作用,而且男女同性恋的发生原因是一样的,同性恋和异性恋发生的原因也是相同的,都是性情绪的作用。作者抽取男女各三名做个案研究调查,都是事业有成或成绩优异的人,结果表明是性情绪激发了性行为。(李玉玲,2006)相关实证研究:我国对同性恋相关的实证研究很多,本文就选取了其中针对同性恋的成因、心理治疗和对社会影响的研究进行简述。 田艳春在《关注环境对青少年同性恋心理的影响》指出青少年时期是思想最活跃、感情最脆弱的阶段,最容易产生同性恋心理。从人的成长过程来看,在青少年阶段,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都没有最终确立。人在这个阶段,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接受新兴事物的速度快,但对各种社会现象缺乏分析判断的能力;充满幻想和渴望,但情感脆弱,经不起困难和挫折。同时,这个时期,人们渴望亲密接触并能够分享各自秘密的是同龄的朋友,而不是以教育者和管理者自居的教师和家长。在这个叛逆性最强的阶段,周围环境对异性交往的限制,对同性交往的认同,使同性之间的亲密交往变得合“理”合“法”。(田艳春,2003) 刘援朝、汪洁《从心理咨询角度思考同性恋》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提出在对同性恋者进行心理咨询时要注意的问题,第一,同性恋是一种性偏离行为;第二要区分素质性同性恋与非素质性同性恋,要尊重本人的选择;第三要指出他们的边缘性状态和可能因素;第四对同性恋的理解和包容不等于支持和正常。还强调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求助者人格的良性发展和自主意识的形成。(刘援朝,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