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锁
留学选择新加坡的理由新加坡教育制度严谨,提供多种教育渠道,拥有国际化教育机构以及卓越的学术成就。它不仅是清洁翠绿的花园城市,还拥有良好的治安,70%的华人,英语为官方语言。中西结合的语言环境非常适合我国留学生前往深造。专升硕课程特点在国内大专毕业生无疑面对两难的境地,找工作,他们在文凭上很难竟争过本科生及研究生;若要继续升学,完成研究生学历最少也需要5年半(2年专升本,半年考研复习,3年研究生课程),学费和时间也会消耗不少。随着新加坡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多的私立院校向我们国内的大专毕业生开放了专升硕课程,此课程主要针对我国具有2-5年工作经验,25岁以上的大专毕业生。这对于我国大专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大专生出国留学的比例也逐年增加,其中,“专升硕”留学项目备受青睐。新加坡专升硕优势新加坡专升硕无需入学考试,若符合条件,直接提交申请专升硕专升硕学制12个月左右。毕业后获英国或澳洲大学的硕士学位。专升硕毕业文凭新加坡MDIS学院的硕士课程与著名的英国威尔士大学联合教学,毕业后将由英国威尔士大学授予硕士学位,毕业后成绩单和毕业证书由英国母校颁发。若雅思6~6.5分,托福550分就可以直接申请,对于没有托福或雅思的申请者也可以先到新加坡学习英文,然后再进入硕士课程的学习。由于国外很多硕士只需读一年,花一年时间就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一次升级,何乐而不为呢?新加坡留学担保金及生活费用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相对便宜,签证率高。优越的环境,宜人的气候,卓越的教育中心,多姿多彩的都会生活吸引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学生前往学习。亚洲哪个大城市的人学历最低?虽然没有科学统计,但如果不算那些落后地区,仅仅以发达的现代都市而言,新加坡,这个被称为“花园城市”的发达国家,拥有大学文凭的人数却少得惊人。 在这里,每5个中学生只有1个能进入大学继续学习,历史上大学生占应届 生人数的比例长期低于20%,2000年前大学也只有两所: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新加坡有了第三所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但适龄新加坡学生当中仍旧只有21%能够上大学。东京、首尔、台北等大城市的大学生比例都远高于新加坡。新加坡政府希望提高大学生比例吗?世界还会有政府不希望提高大学生比例?没错,有的,那就是一贯特立独行的新加坡,至少他们希望大学生比例提高得不要那么快。有一点也许可以从侧面反映这一点,除了三所政府大学外,被政府承认的私立大学只有1-2所,且规模很小。 目前,新加坡有170多所小学,150余所中学,却只有20余所初级学院(大学预科),三所大学和五所理工学院(大专)。小学6年后,在中学读4年(成绩不佳可以继续读第5年),然后进行分流,较少人进入初级学院,大部分人进入理工学院(大专),成绩实在不佳的则进入工艺学院(大约相当于中国的职高),学习实用的技能。 从中小学到初级学院再到大学,这是一个明显的金字塔结构,过去的几十年里,这种精英主义的人才分流制度甚至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了,最近几年虽然名义上取消了“小四分流”,但是竞争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这个政策很残酷,小孩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上考场拼命了。也许有人会问,既然竞争这么激烈,那为什么不多办几所大学?或者像中国一些大学那样,进行扩招呢? 实际上,就我旅居新加坡十年的所见所闻来看,较少的大学对新加坡整体上有着许多积极的意义: 降低雇主成本。 学生从各类院校毕业后,他们的起薪也根据他们所拥有的学历来制定,在国有企业控制国家经济的新加坡,做到这一点并不难。较少的大学生使得企业不必支付太多的薪水,不仅对国有企业有好处,对外来投资者也更有吸引力。 降低教育成本。 这样的政策还降低了国家的教育成本。就目前的情况看,有21%的新加坡学生能够上大学,不算各类奖学金,新加坡政府补贴了将近80%的大学学费。如果有一半或者的人都进入大学,国家的培养费用将是天文数字,其结果很可能是学校降低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的成本,资源分散,单个学生能够分享到的师资将减少。这将违背新加坡“精英教育”的本意。 增加工作年限,节省人力资源。 以新加坡男生为例,假设他18岁从工艺学院毕业,当兵两年后才20岁,按照通常62岁退休的制度来算,可以工作42年。而在其他许多国家,大部分人要修读学士学位,甚至出现大批量的硕士学位。其结果是导致一大批年轻人二十好几才出来工作,五十多岁最迟六十岁就纷纷退休,平均只工作了35年不到。这对于人力资源过盛的国家来说也许是件好事,但对于新加坡来说却无法接受,政府说:人力资源是新加坡的唯一资源。 读大专性价比更高。 越来越多有资格念初级学院(大学预科)的中学毕业生选择报读工艺学院(大专)。新加坡教育部政务部长黄永宏在2003年的一份报告中显示以2000年为例,共有大约3200名学生符合初级学院入学标准但选择升上工艺学院。这个数据表明,目前新加坡的工艺学院对年轻人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和大学教育相比,工艺学院所学的知识更加实用,在找工作的时候反而更容易得到雇主的青睐。虽然工艺学院比大学差一个档次,但从所投入的时间、金钱和所得到的回报来看,其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国人才。 和日本,韩国,台湾比起来,新加坡人在融入西方社会的时候没有太大的语言障碍和文化震荡,这加剧了新加坡人才流失的状况。特别是70至80年代,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加坡人有5%-10%移居海外的发达国家(据《李光耀回忆录》)。如何留住本地人才,如何吸引外国人才是政府的一大课题。如果新加坡采用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大学教育的制度,会给外国人才的移入设立更高的门坎儿,也会让本国人更容易移民出去。这对新加坡本身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适合经济发展的人才结构。 金字塔结构的人才分流,可以让国家有计划地把人才分配到特定领域内。比如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政府提高了各个学府中电脑系学生的人数,在二十一世纪,政府提高了与生物科学有关的院系学生人数。这种严格的人才分流制度,避免了为迎合市民需求而开设大学,结果导致大学生过剩,无法就业的情况。同时确保了大部分人有过硬的对口的本领,可以找到稳定的工作。宁可用外来人才补充不足的人力资源,也不能让本地人力资源过剩。当然,这样的“宏观调控”政策偶尔也会有失败的个案,比如笔者就是一个政府规划下失败的例子,好在大学生并不多,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毕业后转行还是比较容易的。 高学历学生太多还会导致一个社会问题,那就是太多学生一起毕业出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更不济的情况是,他们只好做那些不符合本身学历的工作,例如大学毕业后去做大专生可以胜任的工作。这种情况的出现,让大学教育失去了意义,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我的一个中学同学,在国内一直读到研究生,某一天他去找工作,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从他的简历上提起头来问:“你是研究生?”就在他回答“是”的一霎那,周围射来数道复杂的目光,那意思大概就是:研究生还和我们本科生抢饭碗!这次找工作的结局,不用他说,我都能猜到,必然是不成功的,不管他是否适合,是否对这份工作有浓厚的兴趣,面试官首先就会认为,一个研究生,能来参加学历要求为本科的招聘,说明他不优秀,才会“自降身价”。 大学生太多是目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问题,面对就业压力,一些大学生选择继续读书,读研究生,读博士,但如果有这样先见之明的人多了,等他们读完研究生、读完博士,工作也一样是难找的。 有得必有失,新加坡保持较少的大学对社会也一定会有消极影响,例如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对弱势群体不公,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容易产生官僚主义等等。 有趣的是,政府给单身青年搞活动的时候也是把大学毕业生和非大学毕业生分开的,也许是政府认为精英和精英结婚孩子会更聪明,同是高学历的人之间也有共同语言。最近这些年,新加坡也不再那么死板了,但政府内部单身公务员举行活动的时候,依然把大学毕业生和非大学毕业生分开,至少我刚刚参加工作那两年,也就是2003年到2004年的时候大抵是如此的。好找 我同学高中毕业在那上班都不错 他哥初中毕业在那变给人开车也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