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大学生应不应该考研,什么人适合考研

紫藤
共犯者
1、是否应该考复研主要看各人如何取舍制和打算:就业可获取收入,帮父母分担经济负担,还可积累工作和社会经验,是多数人的选择,毕竟读研的只是少数人。读研可以多学知识特别是可以获得高一层次的学历,一部分人还可通过考研转专业,为将来就业增加机会,为入职、升职或评定职称提供条件。2、一般来说如果成绩不差则还是建议考研,毕竟读研属于学历教育,主要解决入职和升职的门槛问题。另外,考研可以考虑报考专硕,不仅学制短,而且偏应用,多数学校的难度比学硕也要低一点。3、有选择就有取舍,只能有得有失,很难两全。关键是相信自己的选择并为之努力,最好能尽早确定以便准备。

大学生因为考研,男女分手的情况是不是很多?

钱作怪
殉难者
  大学生因为考研男女分数的情况确实也挺多的,但是也因人而异。因为大家也知道,就比如说因为毕业而分手的情侣也超级多,所以才会成为一种可能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地方,但是考研的话毕竟还是比大学毕业要好一点,毕竟这个时候可以说经历了大学毕业之后的感情肯定会更加的稳固一点,而且在这个时候两个人有共同的目标。  大部分情侣因为考研而分手,主要是考研之后的结果影响了双方的感情,或者是因为考研的压力太大了没有心情去谈恋爱。其实我觉得这个都是要看个人的,如果个人怎么去处理的话,那么这件事情就会往哪些方向去发展,如果说这个人的抗压能力比较差,那么他就很有可能会把考研的一些负面情绪发泄到自己的对象身上,那么这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肯定就会越来越差,那有些人可能会擅长于去处理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感情,那么这些事情就不会去影响到双方的感情。  还有一些人一起考研,然后一起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之奋斗,最后也收获了丰满的果实,实属为一段佳话。所以说这些都是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因为这些而失去了自己一个最爱的恋人,等自己考完研最后才后悔莫及,但是那个时候最后一样也没有,但有些人却能够去,在自己可能最烦躁的时候并不会去打扰到对方,能够自我消化,其实这些也是可以看出一个人对待这些情绪处理能够有多么大的自制力,也是看出一个人的魅力。  我觉得一一对情侣在一块谈恋爱,如果分手的话,觉得是因为双方的感情出现了问题,而不是因为一些比较侧面的原因,就是和双方感情没有什么联系的,这些人因为这些分手大部分都是因为自己的情绪没有处理好,然后去连累到身边的人。

大学生考研是对未来的不确定,大家怎么看?

弗克利
听止于耳
我认为这个世界时还是很物质的,考研就是考学历,考资本。不过话说回来,学历高一点工作待遇就好一点,不过如果你的能力不行,最后还是会被炒的未来本身就是不确定的。谁也没把握决定自己的未来。考研也就是一种潮流,上不上研究生未来也不能确定。

大学生心理现状

狠狠爱
安吉儿
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现状无非是对生活感到迷茫,不自信,没有勇气去干别的事,精力不够充足。

高分!求一篇较好的大学生在校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或调查数据!!!

洋洋洒洒
大营救
以下引用自:http://phoebewang369.blog.163.com/blog/static/24046743200741401015170/ 《大学生生存现状调查报告》说实话,3236363539这是一个作业,关系到的只是我的选修课的成绩,当初选这门课也只是因为选修课老师穿衣服比较有品位,人也有意思。可是随着调查的深入,我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一个特别的群体走入了我的视线----贫困女大学生。因此,在调查中我把它们作为了其中的一个重点。一 总提大学生一直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群体,我们是社会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自身的特性决定了我们的特殊性,本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是认识并了解大学生的生存现状,更好的认识当代的大学生,更好的让更多人有机会真实地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了解我们所处的尴尬境地,了解我们遇到的问题,了解我们的现状.关心我们的生活,关心我们的心理,关心我们的未来,关心我们的成长!调查对象是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调查方法由于五一过节期间大量资金的流失,由问卷调查改为了口头提问式的调查,以及在网上发帖子网友会帖子的方式调查.另外.本调查引用了大量的其他可信调查的数据,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二 调查报告大学生的经济情况我主要采取了口头提问的方式完成这部分的调查,调查人群包括了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博士生.在调查中,我惊奇地发现我们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以理性消费为主,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当问及对“财商”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少数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水平偏高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54.5%的同学月消费在400到800元之间,还有9.7%同学在900-2000元,甚至有0.4%的同学坦言自己的月消费高达2000元。可见大学生整体消费水平偏高。而这种高消费的背后,92.4%的同学来源为家庭供给,仅有4.8%的同学把靠兼职等其他途径获得的报酬作为生活费的主要来源。“伸手向父母”,在大家看来,仍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而花钱大手大脚、不计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大学生的生活消费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8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250元左右。大部分女生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问题是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4.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我调查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在这个品牌概念大行其道的时代,名牌标签、闪亮LOGO成了众多缺少辨识力和自制力的人盲目追逐的目标。虽然说从某个角度来看,品牌象征着个人品位,但大学生还没具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能力,所以高消费与个人能力无关,只能显示出家庭背景的差异,这与崇尚个人奋斗的精神是不符的。 5.恋爱支出过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500元。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大学生生活及学习情况 大学生的在校生活无疑是大学生活的重点,以我所在的五系为例,我一共调查了160位本科生,20位研究生,在本科生中,有62位同学每天学习时间长达12小时,另有近10位同学学习时间达到了近16个小时.只有3位同学每天学习时间不足三小时.在研究生10位同学每天学习时间平均11.5小时,有3位同学每天学习时间平均16小时.这些数据首先说明我们系的学习太累了,其次说明考完研日子好过一些.在如此巨大的课业压力下,学生很可能忽视的对自身能力的提高而盲目的追求高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在不多的课余时间有写不完的作业,好不容易写完了作业才有时间经营友谊和爱情. 广州市内168名大学生接受了一次随机问卷调查。其中,对于“婚前性行为”的看法,33.13%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性是个人行为,自己负责就行了;43.37%的人认为不可以,婚前性行为对自己的危害大;21.69%的人认为无所谓,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就可以;1.81%的人则认为,生理需要,就算是“一夜情”也可接受。回答“怎么看待婚前同居行为”时,65.64%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尝试,不过在尝试前需要慎重考虑好;此外,认为无所谓,有和没有都没关系或坚决反对,在道德观念上不能接受的人各占9.82%。(摘自《南方都市报》)这说明大学生对待性方面的问题比较开放,但不够成熟,存在着极大的隐患,我呼吁有关部门在关心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关心一下大学生的性心理问题,先让我们成为健康的人再让我们成为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百度上有人问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是郁闷,无聊,空虚.前不久有一项调查让大学生有关几个词汇描绘自己的精神状态55.1%的学生写下了郁闷与空虚.为什么正处于人生大好时光的大学生会这样想,我也不知道,因为我就是那55.1%!!!经过分析,我认为主要就是信仰的缺失.这里的信仰是广义的,在社会的大环境影响下,首先有95%的学生没有忠诚的宗教信仰,基本没有学生真正信仰共产主义,学生党员主要是由学习成绩筛选出来的,和各种证一样是就业的砝码.80%的学生没有精神偶像, “学习英模人物”、“为社会做贡献”一直是倍受推崇的做法和价值观,但当这些已不再为部分大学生所认可.是没有精神高尚的人值得我们学习吗? 事实是,仅2004年,就有许振超、任长霞、周国知、牛玉儒等一批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在媒体亮相. 对于新闻媒体推出的典型人物,一些学生认为,只要理想主义还存在,那些英雄、模范就会存在。更多学生认为个人成功更重要.大学生的偶像观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个体性。他们表达的其实是一个与偶像无关的精神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把实现个人幸福与成功看得更为重要。这种以自我体验为第一要素的现代生活观念实际上深深地影响着近2000万的未来社会精英。教育界人士表示出担忧,现在大学生中出现了考研热、实用知识热、晚自习率高、去图书馆人多的现象,他们的动力是以自我成才为中心,主导思想是自我价值与自我奋斗。2004年底,市场监测机构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把“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事业有成”、“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作为评价人生最大幸福的主要标准,而“为社会做贡献”、“成名成家”等人生幸福标准没有受到大学生主流的推崇。目前,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就业、经济、人际交往的各种压力,大学生在观念上更加理性、务实,同时,学生对校园之外的社会感到迷茫、压抑、焦虑,又特别需要具体的人生指导和精神引领。大学生就业及考研情况问客网的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只有15.1%的人认为工作好找,更多的人则表达了工作不好找的意向,有19.1%的满意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25.9%的人表示他们会积极的做第一份工作,大多数人都是本着骑驴找马的精神对待第一份工作. 在大学生中,感到有就业压力的学生高达92%,其中有31%的学生觉得“压力非常大”。学生心中对就业的期望值却普遍较高,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或是“专业对口”。仅有20%的学生对就业信心很大,学生们普遍认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根据潇湘晨报面向长沙市地方高校本科生(大一至大四)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目前,已有46%的学生有过实习经历。除学校的实习安排外,高达96%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有自己的实习计划,不打算自主实习的学生仅占4%。有34%的学生表示“不管任何时候,只要有实习机会就不会放过”。数据显示,69%的大四学生有实习经历,49%的大三学生实习过。18%的大一学生有过实习经历,大二学生实习率为35%。锻造一副“实践经验”的盔甲,学生们认为实习是最好的方式,想要实习的次数也大幅增加,81%的学生不满足于一次实习,15%的学生有5次以上的实习体验。实习的时间上,60%的学生认为每次3个月为宜,30%将实习一次的时间定为“三个月到半年”。 调查中,有68%的学生已经考了一种或两种以上的职业(专业)证书,有30%的学生将会考,而不考的仅为2%.为了积累经验,不少学生在招聘场上一试身手,“身经百战”,练就“不坏之身”。48%的学生在校期间有过求职经历,高达84%的学生会提前求职,其中在大四或打算在大四求职的为36%。同样值得注意的是,12%的大一学生就已经开始求职,而大三学生求职比例为21%。 七成大学生不愿支援西部.在调查问卷中,课题组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一天你走上工作岗位,预想你每月的薪水应该是多少?”调查结果显示,65%的大学生要求月薪在2000-3000元之间,而2000元以下几乎没有学生选择。此外,70%的大学生明确选择不愿意支援西部,而愿意留在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城市。大学生考研多为回避竞争.当被问及“大学毕业后你会选择做什么”时,有60%的人选择“考研”,26%的人选择“就业”,6%的人选择“出国”,8%的人选择“没考虑过”。在这六成选择考研的学生中,大多数学生抱着回避当前竞争,回避就业压力的心态,认为自己读完硕士或博士后就业形势就会好转.对此,辽宁大学一位曾长期从事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的张老师表示,这样很容易落入考研的“盲区”。比较客观的态度应该是,勇敢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如果选择考研,也绝不应是回避竞争,而应是充分考虑自己的需求后,用高学历来为自己职业竞争增添砝码。由此可见,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对工作期望值过高,许多大学生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等都在考虑之中,盲目追求高薪、高职位待遇,最终将导致与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大城市情结”也是大学生必须摒弃的,在他们为寻找“理想”的工作到处奔波、愁眉不展时,一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人才需求正旺盛,却难赢得大学毕业生们的青睐。贫困女大学生的生存现状在经过了3个月的细致调查分析以后,近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了专门针对“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贫困大学生”所做的调查,扶贫基金会公布的《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38.1%的特困女大学生每个月从家得到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每个月生活支出在100元以下的贫困学生占28.7%15.7%的特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25.3%的来自城市家庭,随着经济的波动和城市下岗失业人群的进一步加大,这个数字有可能进一步加大非西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的特困女大学生一样贫困,她们都需要社会的关爱特困女大学生有三难,求学难,勤工俭学难,找工作难,甚至连恋爱都是一种妄想……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刚刚完成不久,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的霍庆川就找到媒体,希望能够尽快将这份调查报告发布出来,原因是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为这些特困女大学生作一些帮助。新长城项目是一个以在校特困大学生为主要帮助对象的一个公益项目,2002年9月1日启动。到2003年底,该项目累计筹集到资金925万元,帮助了特困大学生3671人,项目覆盖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321所高校。该项目的特点是,不仅仅对特困大学生提供经济上的资助,而且还精神上支持这些大学生的成长。一年多来,新长城发现了隐藏在大学校园深处的特困女大学生群体。人们很少注意到,也没有人专门关注过。这个群体的生存很难,至少在求学、勤工俭学和就业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我们这个社会对女性上学仍然存在偏见,很多农村女孩读了一段时间之后不能继续读下去了,这些特困女大学生就在这种偏见中经过了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这段经历,她们的家庭难以为他们提供学习和生活的最基本条件,进大学本来就不容易。关于勤工俭学难。社会留给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机会本来就不多,男生找勤工俭学的机会本来就比较困难,更何况女孩子?同样在大街上,男孩子很容易就举起了勤工俭学的牌子,而女孩子则比较困难。如果女孩子找到勤工俭学机会以后,还受上班时间、路程远近等因素制约,而男孩子受这些条件限制比较少。社会用工还存在性别方面的歧视,特困女大学生毕业以后去找工作,很多用人单位一听说是女生,很容易就拒之门外。 今年春天开学之后的第二十天,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启动了特困女大学生调查活动。新长城发放面向学校的问卷20份,面向学生的问卷1000份。调查范围主要是在不同地域的农、林、医、师、综合等20所不同类型的高校以及由这些学校推荐1000名。实际回收有效学校问卷14份,有效学生问卷759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70%和75.9%。霍庆川介绍,根据新长城的标准,“特困生”的标准是每个月的生活费支出在120元以下,贫困生”的标准是月生活费支出在180元以下。但该标准在各地因地区差异而区别较大,“比如在北京,月生活费不足300元的就算‘贫困’了”。本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是依据各地提供的标准选出来的。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接受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19.4%来自农业大学,6.6%来自林业大学,6.6%来自医科大学,15.3%来自师范大学,52.2%来自综合大学。她们的父母每月能支付给她们的生活费为100元以下的有38.1%;100元到200元之间的有44.3%,在200元以上的仅为17.6%。调查显示,目前高校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同时,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整个就业形势还比较严峻,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很多困难。此次调查的高校贫困女大学学生中,有74.7%来自农村家庭,来自城市家庭的有25.3%。她们绝大多数都来自双亲家庭,只有11.9%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0.5%的贫困女大学生是孤儿。15.7%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84.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贫困学生的家庭普遍存在家庭负担重且经济拮据的情况。1996年以来,我国各类高校普遍“并轨”,尽管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有所不同,但学生人均年缴费用大都在3000~8000元,一些重点院校热门专业则高达万元,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培养一个大学生年平均费用为1万元甚至更多。一般家庭尚难支付,贫困家庭则更难承担,从而导致高校贫困生人数不断加大。大多数贫困女大学生都认为,“上大学”是她们儿时的梦想,现在终于圆了梦,有了接收良好教育、提高综合素质、锻炼适应社会能力的机会,她们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学习,掌握各种知识、培养各方面能力。虽然她们现在生活困难,面临各种压力,她们仍然相信自己会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丝光热。 逾九成月生活费不足200元,谈恋爱是奢侈品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都很低,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调查显示,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1元到1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101元到150元之间的有37.9%,200元以下的比例高达93.7%。在吃饭以外的消费上,有13.7%的贫困女大学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高达56.6%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购买服装的经济能力,还有25.2%的每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无力购买化妆品,还有31.5%的贫困女大学生月支出能力只能在20元以下。 调查显示,这些学生的月生活费约为普通学生月生活费的二分之一,甚至更低,连最起码的吃饭问题都无法保证。他们在生活上大多比较拮据,不得不时刻限制着自己生活上各个方面的花费,时常陷入窘境。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助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的事的压力。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28.2%的同学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心事,36.8%的学生选择向过去的同学倾诉,31.4%的选择向现在的同学倾诉,28.0%的向家人倾诉,17.4%向学校、教师倾诉。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有66.2%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勤工俭学;有83.8%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学习,只有9.6%贫困女大学生有悠闲、娱乐活动。勤工俭学的工作主要是校内勤工俭学和家教,所占比例分别为50.3%和45.5%。只有9.6%的贫困女大学生有休闲、娱乐活动。贫困女大学生为了学费和生计,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外出打工挣钱。挣钱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根本谈不上增添学习用品、书籍、资料等,更谈不上进行形象建设。有56.6%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服装,有65.9%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化妆品。 因为经济的贫困的环境的压力,谈恋爱对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奢侈品。调查显示,仅有4.1%高校贫困女大学生持赞成态度;有34.7%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有26.8%的贫困女大学生不赞成;还有34.4%的贫困女大学生甚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个人将来就业的问题上,有2.8%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考虑过将来就业的问题;只有6.7%的贫困女大学生对于个人将来就业没有信心,茫然不知所措;有43.1%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应该有一份工作;有47.4%的贫困女大学生对自己很有信心,认为毕业后会有一份称心的工作。在接受帮助问题上,86.1%的贫困女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82.5%的贫困女大学生学费希望在学费上得到帮助,40.3%的希望在生活费上得到帮助,38.2%希望得到培训,24.2%的人希望得到心理指导。 缺乏特殊资助政策报告指出,高校对贫困女大学生的评价都较高,认为贫困女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承担其学费及其它费用,她们生活俭朴,课余时间多用于勤工助学,争取少量补贴。尽管面临如此沉重的经济压力,但她们人穷志不短,勤奋学习,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优良,有些甚至很突出,自立、自强、上进心强,心理状况较好。相信以她们顽强的人格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定会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成为新时代的栋梁之材。但是,在对贫困女大学生实行资助的政策上,在调查的14所高校中,只有内蒙古大学、河海大学和同济大学设立了对贫困女大学生的特例资助政策。其中,内蒙古大学设立的是周凯旋奖学金(也叫明天女大学生奖学金),由周凯旋捐款资助,资助标准是2500元,资助年限为4年。河海大学设立的是勤学奖学金,是由女高职委员会捐款,资助标准是800元/人,每年评定1次。同济大学设立的是女大学生成才助学金,由建国基金会捐款,资助标准是5000元,资助年限是一年,资助人数是10人,但仅资助过一次。其余高校均没有对贫困女大学生的特例资助政策。 我希望,社会学校媒体能多多关注这些和我同龄的孩子,能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每一位同学,不要啥啥的都跟学习挂在一起,有钱人家的孩子学得不好就可以继续上学,没钱的人家的孩子一科挂了就没有贫困补助.没有贫困补助你要她们怎么活??????!!!!!!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再说,现在人模人样的有钱的,当官的,不见得学生时代是学习好的.就不应该以学习来评贫困补助!三 结语通过这次调研,我们知道,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大学生对待性和婚姻的态度是开放的;同时课业压力过大也是我们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荒芜是可悲的,但这是社会的风气进了校园,根源在社会不在学校;本科生就业形势严峻,因此许多人选择了考研;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由于社会、家庭、生活和就业等多重压力,许多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充满艰辛。她们更需要来自全社会各界对她们的关注和扶持!!!!!!!!

大学生考研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卢蒙巴
乐广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小肚肚的哦大学生考研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一、调查目的随着就业等问题的加剧,社会竞争3433646432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即将走向社会抑或正在校园学习的大学生都将目光瞄向了考研。考研升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有人将其称为高考之后中国第二大考试。如此众多的学生,以如此高涨的热情准备考研,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为此我们特进行了此次调查活动。“研究生这么吃香,就业比本科生好多了,你为什么不考研?”这是前几年大学毕业生时常遇到的问题。“研究生现在不吃香了,就业情况比本科生好不了多少,甚至很差,你为什么还要考研?”这是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考研时遭遇的困难。针对这一现象我特以在校大学生对考研现状为题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为我校大一至大三学生。本次调查意在了解大学生们对于考研的认识,考研的动机等情况,并提出相应的社会问题与解决办法。二、调查对象随机调查100名大一、大二、大三的在校大学生。三、调查内容1是否有考研意向?2若有考研意向,是父母之命还是自愿?3若无考研意向,大学期间是否仅以考试及格为底线?4是否了解过考研方面的信息,是否关注过考研分数线?5有意想考取本专业研究生还是跨专业?6是否有明确的报考学校和专业?B六、考研理由的调查八、总结

从创造性分析大学生考研的现状的看法

迈克尔
夫子相亲
进入21世纪随着适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各高校不断增加大学生的招生规模,相应地,各研究生招生机构也随之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考研,逐渐成为众多莘莘学子的选择。即将走向社会抑或正在校园学习的大学生都将目光瞄向了考研。考研升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有人将其称为高考之后中国第二大考试。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考研成了许多应届大学生的曲线圆梦之道。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共有165.6万余名考生报名考研,比2011年增加9.6%,再创历史新高。如此众多的学生,以如此高涨的热情准备考研,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那么在校大学生对考研这一现象有何看法呢,就此问题,我院学生会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院在校学生进行了学生关注“考研热”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为学生考研提供便利条件的建议。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紧急危机后,全球经济正处在复苏阶段,作为刚刚走出大学走入社会的就业群体,本科生在就业竞争中势必处于弱势,如何才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成为好多在校大学生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有些人认为考研无疑是除了就业之外的最好选择,只有通过读研究生才可以学到知识,出到社会的时候还可以以其他途径深造,学到有用的知识,从而在就业竞争中比本科生多一份胜算。但同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早点到社会工作会比继续还在校学到的知识还要多,最起码动手能力会有所提高。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成长,慢慢进步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为了深入了解我校大学生的考研状况,以及了解大学生对考研的态度,也为有志考研的同学提供一些信息。我们开展了主要针对我校大学生考研情况以及对考研看法的了解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为17个客观题。总共对外发放300份,回收到286份,圆满完成问卷调查。影响在校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因素一,因素对考研意愿的影响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将近百分九十左右的同学表示家长是支持考研,同时也有表示他们选择的原因里有受家庭的影响。有很多同事都是在综合考虑了家庭情况后选择的考研,在结束大学四年的学习后,如果要继续考研深造首先要考虑家庭的经济情况,有很多同学虽然有考研意愿但考虑到父母退休或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而放弃考研。可见,家庭因素对在校学生考研意愿的影响很大。就业形势对考研意愿的影响调查中发现,当被问及“如果您有考研的打算,请问是什么因素促使您做出这个决定的呢,”时,选择最多的是“就业形势严峻”;其次是“为了有更高的起点,为以后找工作做准备”;然后是“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层次”。可见工作问题是影响学生考研的最主要因素。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事业率比2010年本科院校毕业生失业率同比上升了3.2个百分点。近年来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很多公司裁员,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减少,而在中国由于近年来本科院校扩招,大学毕业声越来越多,导致人力资源供过于求,已知今年来大学生失业率逐年上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励,就业形势严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研意愿。

为什么应届本科生都选择考研?

惟妙惟肖
破为牺尊
网友一:考研当然很重要。但是,这种考研几乎是3365643033属于被逼无奈的考研、沦为“后高考”是极不正常的。从现在的招聘信息看,几乎没有不缺人的企业,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考研人数逐年高企的现状呢?这种双输的局面,因素是很复杂的,很多职场专家、教育专家、高校及科研机构都有过分析,这里就不一一复述了。客观地说,做为企业招聘方,每年秋招和春招时,稍微不够知名的企业联系学校985、211学校就业办时,可以实话实说,不是十分受待见,别说宣讲的机会,甚至连个招聘的展台校方都不愿意提供。原因很简单,用人单位太多,学生不够。这里就体现出一个问题,就是名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就业并不十分困难。如果说名校中仍然大量考研的,是自我追求深造的结果,不属于就业难。还有一部分人员因为招聘信息不足、面试经验不够等原因面试不成功,也去考研。网友二:2018年的报名人数238万,不仅仅是应届毕业生,而是包括了以往毕业来考研的往届毕业生。每年考研大概有15%的弃考人数。但总体是人数是增长的,具体考研为什么会热,原因很多,也有很多人分析过。依据问题,从用人单位角度分析。用人单位标准高吗?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其实大头在本科,研究生需求的量并不大。毕竟800万毕业生,50万研究生,研究生数量是绝对少数。对研究生有需求的单位都是知名大企业。普通企业招本科生都只能在很一般的本科院校招聘,对研究生也就不想了。因此,对研究生有需求的是大企业,因为可以改善企业的人员结构,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考研热对于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影响,对学校是好事。学校要吸引生源,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是升学率,的学生考研也会提升学校的学风,大家都去考研,管理也方便,学风在外人来看也正。所以,很多学校会把考研率作为硬性指标。网友三:现在,学校考察就业率时都把考研率算进去,每年也会举办考研动员会,鼓励大家考研,特别是本三的学生,除了创业的之外几乎个个考研。为什么呢,就我所教的广电专业,市一级的电视台不招本三的学生,但除去传统媒体,新媒体也需要大量的新鲜血液,很多的传媒公司对学历并没有那么看重,其实是很好对专业上对自我提升,但就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大学四年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实践成果,另一方面这样的新媒体公司在北上广较多,很多学生害怕去北上广闯荡,对他们而言较为安全的去向就是考研。但事实上,即使考上了研究生,很多学校都是研一上完大部分课程,研二、研三以导师带学生做研究为主,这部分不是硬性的规定,毕业的时候交上一篇能过关的毕业论文就行,因此很多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到了研二研三的时候也并没有在做研究出报告,而是在宿舍度过了两年的时间,毕业了之后一样的找工作,这样的学生在用人单位来看,除了要价可能比本科毕业的时候高了,其他的地方和本科毕业生无异了。网友四:我本科同专业的两个同学,毕业后就直接工作了。但她们后来通过努力考上了在职研究生,并利用周末和平时晚上的时间完成学时,通过论文答辩后拿到了硕士学位,工作经验和深造学历两不误。当然两不误的前提一定是双倍的付出和努力。我也见过有些职场人读在职研究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少,最终没有修完学分或者是迟迟通不过论文答辩,很遗憾拿不到学历证明。网友五:每个人的教育背景、职场经历不同,对读研的观点就会不同。就我而言,我自己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硕士毕业后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一直工作至今。我觉得硕士研究生文凭还是很重要的。首先,学历一定不代表能力,但学历是门槛。高学历低能力的人并不少见,低学历高能力的人也大有人在。学历和能力并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但学历有时是门槛,有时是敲门砖,没有它可能连应聘的机会都没有资格拥有,更甭提和别人站在同一起跑线去竞争了。有些企业在招聘启事中的岗位任职资格中,会明确要求是硕士学历,那这类岗位如果是本科学历的话在简历筛选关就会被刷下去。网友六:在历年的考研大军中,有人是想走学术道路而必须读研、读博,有人是想在本科所学基础上再深入研究、学习从而求得更理想的职位。就我接触的人来说,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逃避就业而考研,即是题中所说的这种。经过研究生三年的学习,学历自然是提高了,但是那时所面临的就业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读了研之后的就业竞争力是否就一定强过本科生了?这些是选择考研的人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后悔读研、退学、求职时被本科生挤下去等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如果仅仅是为了逃避暂时的就业压力而考研,首先应该想一想三年研究生毕业又怎么办?谁敢保证三年后就一定比现在好呢?

现在这个经济情况下,大学生毕业后,考虑考研么?

梵谷传
日入而息
我觉得是有必要的,毕竟现在就业压力太大了,本科生一抓一大把,考研的话,一方面可以暂避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提升自己,等之后经济再稍景气些,兴许可以找个更好地工作应该考虑,现在的考研已经成为了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