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硕士生怎么选择导师?

老聃之役
小可爱
硕士生都是先进行报考院校的选择,然后在进行考试,基本在学生选择报考的院校的时候就已经对导师进行了初步的选择。研究生的考试跟高考有很大的不同。1、在准备研究生考试的时候,并不是说在得到成绩之后在进行学校和导师的选择,而是需要先选择要报考的高校。 2、根据想要报考的院校准备初试,如果有专业课那么就需要准备专业课所需要的教材进行针对性的知识储备。3、面试,再通过初试之后方可进入面试阶段。面试阶段会包括英语面试。4、面试通过之后会再一次进行专业复试,专业复试通过之后才算是通过了研究生考试。在考生对高校的选择时,考生已经将导师的范围缩小到了某所高校。对于专业的选择,又将导师具体到了哪几位。然后在通过初试参加复试的时候,招收报考的专业的导师会对通过初试的学生进行面试,那么面试的考官中就是要招收改专业研究生的导师了。一般一所高校中招收同一专业的导师都是很少的,基本都是一两个。所以很好选择,一般在面试的时候哪个导师比较看重考生,那么那个考生就会通过面试了。

怎样选择研究生导师?

女猎人
陌路人
经济学上关于市场失灵,归为三个因素,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市场垄断。在选导师的问题上如果没有做好,大抵于此类似。不过,在老师非指定(非市场垄断),优秀老师并没有被预定得一个不剩(负外部性)的情况下,多下一点信息收集的功夫,是有必要的。自然,信息收集也需要成本,而且,还未必有成效。第一,尽可能地选择在专业上自己研究兴趣较为接近的导师。读研和读本科一大区别是,学生必须在某一领域做相对深入的研究。虽然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师主要是负指导之责,老师的作用和责任在于研究选题和方法论的指导,老师本人研究什么似乎显得不重要。这种说法当然有道理。而且,相对大量学生的如干选题,老师也的确没有办法处处以内行人来发言。但是,个人还是以为,如果学生的研究兴趣,最好是比较细的研究研究兴趣点,能够与老师的研究兴趣大致吻合,这样师生讨论起问题来,对学生来说,可以听到较为专业的意见,而对老师来说,也有教学相长的愉快,肯定是善莫大焉的事情。那么学生如何搜集老师的信息呢?现在网络发达,利用百度(或其它搜索引擎),输入某位老师的姓名,加上学校,大致就知道这个老师的初步情况了。当然,如果是学术方面的信息,最好用CNKI其次,尽量选择较有资历的老师(只是比较而言,资历较浅的老师千万不要生气了!)。比起本科的学习,读研究生期间跟导师相处的机会更多一些。这种相处主要是在学习和研究方面。通过个人读研的体会,以及自己的观察,发现那些资历深厚一些(当然年龄也可能大一些)的导师,在学养和处事方面,的确都有年轻人值得学习的地方。年青导师的好处是精神旺盛,责任心强,时间较为充足,有较多的时间给学生予以指导,但缺点是导师本人可能指导经验不足,学养相对不够(比起资历长者)。一些有资历的老师,为学为人,平淡从容,常为年轻人所不及。这一点或许尤须学生受其亲炙,方可领略。这里注意的是,所谓资历,有两种:一种为学问,一种为行政,两种资历都是重要的参考对象。丰富的学问资历给学生带来好处自不必说。对于行政资历,学生需要正确对待。一般来说,一个老师在行政上有所为,很可能这样的老师是“双料人才”,一个人同时在学问和行政两个战场作战,足见这样的老师定有其可取之处,千万不可因其已经担任行政职务而认为会影响对自己学业的指导。但是,又不能因为其行政优势而期冀他日处处受其庇护。心存此种侥幸自是不可,当然事实上如选择领导做导师的确可以带来若干好处,在此也不必讳言。但对有志于专业者,只可以将其考虑为“得道多助”的一种因素而已,不能代替个人的努力。第三,了解老师对于学问和人生的态度。这一点比较难以做到,但是也比较重要。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或者某甲只是为了文凭而上学,偏偏遇到一个严肃古板的老师几乎要把自己锻造为学术大师,学生因而痛苦不已;或者某乙有志于学,却遇上轻薄学术、游戏人生的“江湖教授”:这都是不幸的事。最好学生选择跟自己学习目的较为一致的老师。这样求仁得仁,人以类聚,皆得快活。那么如何去了解老师属于哪种类型呢?当然最方便的办法是看其文章或著作,如果著述严谨规范,多半属于严肃派;行文加花拼凑,论题游移,多半属于江湖派。其次是与老师本人交流,俗话说见面胜似闻名,三言两语,枯荣便知。但是现代人往往善于伪装,师生初次见面往往或又彼此都有掩盖自己真实信息的倾向,如何判断,只能靠当事者自己会心。经常有学生在面见导师时大发学术宏愿,进校后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师生彼此印象大打折扣,故建议实话实说为好。第三个办法,就是听取学长的口碑。导师自己学生的评价也可以听取,尽管可能不乏美言的成分,但也最有可能获得老师如何对待学生的真实信息。以上这些话,都是概而言之。运用之道,存乎一心。况且,不同人有不同的情况。什么是好老师,的确不能一概而论。作为学生,如果愿意致力于学习的话,记住宋代大儒伊川先生这段话倒是有必要的:“学者需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涵泳于其间,然后可以自得。但急迫求之,只是私己,终不足以达道。”(见朱熹《近思录》)。有志于学的人,似乎逆向选择规律(即有可能次等教师或次等学生充斥高校)对其影响不大。研究生生活就是两年或三年,自己对自己“栽培深厚”也许更为重要。

怎样选择硕士生导师

谁其比忧
出塞
学校现在研究生分导师一般是三种情况,一种是先录取后分导师,一种是录取前就要求先填报志愿。你的情况应该是属于前一种的,因为显然你现在导师还没有定。一般如果导师已经定了的话,那就需要在暑假的时候先跟导师联系一下,因为有的导师比较喜欢在暑假的时候先让新生在自己实验室干干活,适应一下环境。象你这种导师最后还没有分配好的,最好就先别找了,除非你很确定人家最后会要你,否则很容易陷进学院人事斗争的陷阱里,作用反而适得其反。选博导还是硕导的问题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这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博导会有比硕导多的多的研究课题和研究经费,在博导的手下不但活会比较多,而且外快也会比较多。但如果博导有行政职务的话,除非你本来就是为了毕业找好工作,不在乎研究生期间能学到什么的话,不建议选。因为有行政职务的一般会比较忙,应酬比较多,你基本上学术上得不到多少指点,只能靠自己摸索了。我当年就是图名气选了个博导,结果虽然活确实比较多,但基本上是干苦力的,感觉跟老板雇的员工一样,没学到什么.

研究生导师要怎么选啊

是谓同德
四方之内
原则上导师和学生是双向选择,在但实际招考中扎堆现象严重,考生都心仪院长和“大牛”,原因不言自明。类似法学、经济、管理等偏社会实践性的学科,导师名气够大,对学生未来的就业确实有“更实惠”的影响。导师所参与的项目多、规格高,读研阶段可能就取得全职工作一样的实践机会。但与此相伴的则可能是导师行政事务繁多,常年在国外,奔走于各种学术会议和项目之中,可以分摊到每个学生那里的精力少得可怜,在事实中造成了“看起来很美”的现象。如果是理学、文学、农学、史学、哲学等更偏理论的学科,则需要看考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是扎根本专业搞理论搞科研,还是只是拿学历当跳板。如果是前者,追随“大家”意义很大,如果是后者,则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初试和复试加权后的成绩是决定能跟随什么样导师的关键,这中间,挑选导师的主观意愿在残酷的竞争中往往表现得没那么重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从就业的角度看,导师可以在步入社会的第一步给学生资源和指导,而未来发展得怎么样,看个人的造化,所以导师自身严谨、专注、务实的修为,对你的影响才是终生的。

研究生导师选择都怎么弄的啊,问了几

神之又神
小秘密
你想学到些什么?这大概是美国研究生申请人在选择导师的时候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选择你想要学习的领域——这对博士生尤其重要,因为读博士要付出的成本,包括时间是非常可观的。而且你的领域(包括大、小领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将来的择业走向。确定了方向之后,审视一下,你想加入的课题组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可以给你带来哪些技能(skill set)。你学习到的技能,是将来从事这个领域从事研究或其他相关工作的安身立命之本。学术记录,是评价一个导师最好的指标。这是考察一个导师是否合格最重要的指标。毕竟科研、指导学生、教书育人毕竟是教授的本分。这里说的学术记录,就是academic record。包括他(她)所受训练的背景(包括受教育经历、博士后的训练经历、从业经历等),学术成绩记录(发表论文及项目情况),是否有顺利地指导学生毕业的良好记录,以及在本领域内是否活跃。这些指标上良好的记录是一个科研工作者能力的最好证明。如果一个资深的教授课题组里有博士后去别的学校做了教授,这就更好了——这说明该课题组的培养质量是上乘的。但是不是简历看起来完美无缺的学术明星就一定好呢?未必。学术明星很耀眼,但却不一定适合你。讲一个国内亲历的故事,一个国外听来的经历。国内,某领域著名专家,身兼数个等学术职务及一打以上的社会兼职头衔,在自己的学院里作学术报告。报告之后,有个学生起来问了一个问题,此专家甚为赞赏,欣喜地问:问得很好,你是咱们院的学生么?只见学生涨红了脸,支支吾吾地说,老师,我是你的学生。事后报告厅里的人都倒吸一口冷气。一个朋友在国外的遭遇。好友的导师乃学界名人,亲手做学问已经很久之前的事儿了。一年有大半的时间忙于学术及社会活动、组织会议等等。每次碰面,好友均要通过邮件提前预约时间。而开会的时候,导师第一句话总是:你能提醒我咱们上次开会讲的都是啥来着?两个导师都是学术明星,但是他们都太忙了,你无法指望他们给你具体的指导。姑且不论这两位老师的职业操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讲,不是什么样的人都适合“抱大腿”,跟他们读研究生。对于自身学术能力超常、具有非凡潜力的研究生,这样的导师也许只需要给你若干点拨,然后放手让你去干,就能让你的研究顺利进行——但这种情况不多,因为这哪里是培养研究生,分明是指导一个已经具有了十八般武艺的博士后。对于一般的研究生而言,最好选择一个能定期和你碰面,详细讨论研究进展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为你提供学术上的帮助的导师。导师的“人品”好,也很重要。导师指导学生的方式千差万别,学科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人品”好的导师有一个共同点:并且爱惜自己的学生,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导师-学生的组合应该是一个双赢的游戏,是一种“合作”,任何一方只知道索取,都不会有很好的结果。如果你申请国外的课题组,看到某个老师只招收带着某种奖学金的国际学生,脑袋里要打个问号了:他(她)是否是因为缺乏科研经费而滥用奖学金这个系统?而缺乏科研经费,就使导师的学术能力存疑了。东、西方文化对于导师的期望多少是有差别的。在国内读书,我们中国人更倾向于找到“亦师亦友”的老师,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当然最好;如果你听到某导师不为学生着想的事儿,还是绕道而行。对西方人来说,师生某种程度上也是“同事”,因此,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对导师评价的最贴切地评价标准:他(她)作为导师,份内该做得事儿是否都做了?要补充一句,咱们也得做个好学生,有做学生的“操守”,别做让老师头疼的出格事儿。性格也是要考虑的因素从事科学研究,总是起起伏伏。科研人员有做出新发现、新应用的兴奋期,也有实验不顺利、或思路枯竭的低潮期。这时师生的互动方式能为你带来建设性的益处,还是适得其反?导师和学生沟通的方式是否和你合拍?多方获取信息,做到知己知彼。在选择导师之前,尽量多方获取各种能得到的信息,对其做的了解。如果有可能,接触一个该导师的学生,询问一下有关课题组的情况。实际上,我见过有的老师直接让申请他的学生跟自己的某个在读的学生联系,方便这个学生了解的信息。

考研究生怎么选导师?

马德里
四千金
选择一位适合自己、帮助自己完成学业,对自己终生受益的导师,是悻悻学子都在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过来人,有点经验,供你参考,就是说,有3类导师不要选择,否则对求知欲很强的你,肯定是一种伤害。 (1)不选高大上的导师。 来头很大,头衔很多的导师,整天忙于交际和应酬,哪有时间来指导你?面都不熟吧。也许你会说,搭上这样高大上的平台,会对今后发展有益啊。试想一下,都是这么个想法,在数不胜数的弟子中,他会挑中你?无缘无故来培养你,梦要醒的;如果你有官瘾,可以考虑;而对于想在三年中学些真本事(能给社会和企业创造效益的技术,不是模棱两可、需要研究研究的东西)、性格偏内的你来说,还是绕道吧。(2)不选地主式的导师。 没有本事、没有时间来教会你一技之长,或者没有给你锻炼好科研基本功,动不动给你安排这个任务,那个差事,或者把你扔给企业,或者放给别的导师代为培养,干一些和自己论文没有关系、自己根本没有兴趣的事情,你还能愉快地学习、愉快地做论文吗?三年下来,除了应付一篇大论文外,三年没有一点长进,三年时间就这么浪费啊,你清醒了吗?毫不犹豫要绕道。(3)不选放羊式导师。 很多学生,觉得导师不管,自我感觉很舒服,或者不当一回事,认为这样混混挺好的;还有的学生认为导师教不教无所谓,靠自己看书或者自学也能学到知识或者技能,有这种想法的都是思想幼稚的,花钱读书上对不起父母,下对不起自己的前程,设想,这样的人今后事业和业务能成功?所以,遇到这类导师务必要绕道。

[转载]怎样选择博士生导师或博士后导师

藤浦
说不敢当
在科学界,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认为只要做好科研,就能成功。很多导师不知是不懂或是愚民,对学生说只要你好好做科研,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的确,没有good science,就可能没有good future;但是有了good science,走错了路,还是一样没有good future。这就是Peter J. Feibelman写的A PhD is Not Enough: A Guide to Survival in Science一书的精髓。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采取达尔文“适者生存”学说,认为不必教学生这种生存技能和politics,好的学生自然能脱颖而出,但是作者认为这恰恰浪费了社会资源,应该给学生讲述这种politics。博士后是取得博士学位以后的重要学术经历。对于想成为博士后的博士,首先得问自己:What do I want after going through this? Am I serious? 登山何必扛着船?做博士后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出站后以科研作为职业的,也就是说要以教授、研究员作为目标岗位的。如果博士的本来想法是要去工业界或者经商,那么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了。对于想做博士后的人来说,选择导师有很大的关系。A PhD is Not Enough: A Guide to Survival in Science一书说:"Making a mistake in choosing your advisor can mean years of frustration."该书说,选有名的老教授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名的老教授有广泛的网络,并且处于学术网络里面的都是名人;二是功成名就的老教授不怕你超过他,不怕你和他竞争,相反会以你成为教授而感到光荣,把你当作他的学术产品。"An advisor who has made his mark views the accomplishments of his students with pride, even joy. They are his research 'children.' Thus,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an established professor is a superior choice for an advisor."相反,"A young advisor, trying to make his way in the world, does not want to be shown up by his student or postdoc. He has a lot to prove, and is unlikely to be generous with credit for ideas or progress.好的导师培养人、提携人,但是平庸的导师利用人,把人当作有手的工具(a pair of hands)!A PhD is Not Enough: A Guide to Survival in Science一书说:"For the typical employer, a postdoc is cheap labor. Acquiring a postdoc is therefore much like buying a piece of laboratory equipment. One assumes that it will work for a while, helping to proce results. Then it will be replaced with a new model."当作有手的工具的意思是说每天给你布置很多点子,叫你试试这个、试试那个,旧的任务还没做完,新的任务又上来了。上午刚布置了点子,下午就来询问结果,晚上和周末打电话询问实验进展。嘴上说鼓励你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只要你在做自己的想法,马上给你打岔问你有没有做布置的任务。拿人钱财,当然要替人消灾。导师有没有布置任务、询问实验结果的权利?当然有。但是这种做法好吗?你吃得消每天如儿子伺候老子一样事无巨细地汇报“最新实验进展”,汇报上午做了什么,下午准备做什么,晚上准备做什么吗?你要成为教授还是成为本科生?往往,这样的导师总是辩驳说自己如此这般管理,每年发表多少多少篇文章,恰巧证明管理有方。但是我要说不能一俊遮百丑,正如马俊仁带领马家军为中国体育作出有目共睹的贡献,但是不能因此说他的管理方法是科学的、他的作风是民主的。把人当作有手的工具还在于不断地榨取,不断地push,无论你干地多么出色,无论你出了多少篇文章,总是有话说。常见驾驭别人的方法有:(1)比较法,就是说举出实验室的一个正面典型,说谁谁谁同时做五摊实验,出文章多少多少篇,来激起你的愧疚心理(guilty feelings);(2)说你利用了我多少人力、物力,让谁谁谁给你花费了很多时间提供数据,你什么时候能出文章啊?这也是激发你的愧疚心理;(3)诈唬法:就是说你在做实验,导师突然谎称说他在审一篇稿子,发现别人和你做的一模一样,你下星期再不出文章就要被“舀光”了;(4)内部竞争法:就是让两个学生做同样的东西或者有竞争冲突的东西,对任何一方都分别说:如果你慢一点的话,对方就要先发表了;(5)找茬法:就是说这一段时间让你给他写综述,下一段时间让你指导研究生给人家研究生作实验,但是你辛勤地干完这些事情自认为对得起工资以后,你的导师反而杀了个回马枪说你自己的科研做了吗?每过一段时间就如小孩般地要闹一次,找块活靶子来打。(6)黑脸白脸法,就是说别人曾经说了一句什么话,可是当你的老板转述给你听时,故意夸大、曲解成为对你不利的话,把别人曲解成“黑脸”,借别人的口来让你做什么事情或者不做什么事情;(7)不负责任法,就是说要你做什么事情,不会在电子邮件里面吩咐,而是口头授意,结果出了乱子就是下属的个人行为。用人的时候就使劲地榨取的表现还在于不在乎下属的职业发展。外单位托你的导师举荐人才导师也不转发广告,或者转发一些明摆着就不会去的广告。可是一旦你坦诚地告诉导师你在找工作,马上“政局”就开始动荡,三天两头来考验你是在坚守岗位还是思想松懈了,然后马上物色“备用轮胎”。当你拿到一个工作正准备走走看看、货比三家时,你的导师马上抽刀断水,不让你有选择的权利。好的导师学术水平非常高,他有一湖的水,但是平庸的导师除了催促下属以外什么也不会。比如说,在走廊上看到你就是问有没有在整理文章,什么时候能够把文章交出来。可是你将计就计说需要做什么实验才能把文章水平进一步提高时,他就嫌你烦了,说你先把文章整理出来再说。平庸的导师看到的只是潜在的获得,而看不到付出。好比说叫你做什么实验,实验还没怎么开展,导师就兴奋地说:"Nature! Science!"还没有上法庭就先判决了。可是在你想把实验工作开展地更深入的时候,导师却说:“你还在等什么?还不快写成快报!”仿佛你白拿他工资了。结果匆忙整理出hand-waving(即证据不充分的)快报,当然是退稿了。退稿后不是失魂落魄转投垃圾杂志就是干脆没有声音了。好的老板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两袖清风,但是平庸的老板如生意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说什么话,都是如做生意。比如知道通过某种渠道可以与出版社接洽出书,于是就找到别人说可以“合作”写书。再比如一些新杂志向业界征稿,就号召下属撰写和本课题组无关的综述去抢占市场,白赚一篇文章。科研场所的politics在举荐人才上就可以看出来。好的导师能够不顾自己的私利,为国家举荐人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寄意寒星全不茶,我以我血荐轩辕”,而生意人老板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他的利益服务的,留校宁可留科研能力差的、能够成为他所用的、成为他傀儡的,也不会留独当一面的将才。对于生意人来说,什么东西都是筹码。比如署名是筹码、经费是筹码、口头的小恩小惠(pay lip service)是筹码。结论是选导师不能只是看光鲜的外表、职务、简历、发表文章。能做一些科研、发一些文章只是表面上的事情,要有利于将来的发展必须钻到深层次的东西里去!别说你是霍元甲打迷宗拳也行,也别说你是成吉思汗无论吃了多少苦都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文科研究生怎么选导师

李四光
落水狗
看自己想要导师的哪一种特点,看重他在学术界的地位,或者创新的眼光,或者学术方法,都可以。再根据这些特点,从方向对口的老师当中选择。那么如何测评这些特点呢?我的方法就首先划定一个导师的范围,然后查找他们都发过什么论文、在哪儿发的,出过什么书,参加过什么项目等等,尤其是近期在做什么,这样基本可以确定导师的风格。大致确定之后去和老师直接接触,看交流气氛是否愉快。比如我,我们系里中国近代史的老师也不多,我就是看到有一位教授写了几篇论文,从选题到方法都非常对我口味,尤其近期搞的论文都十分好玩,于是大二就跑过去找他做本科生科研了,后来保研想继续跟着,他表示兹辞……作者:赵靖晗

参考研究生怎么看导师的好坏?

丁龙镇
人与之名
首先明白,你希望未来往哪方面发展,希望跟怎样类型的导师? 1.如果你希望未来走科研院校的道路,那可以选择跟一个科研能力强的导师,一般这样的导师发的文章级别很高,国内外都有。这样的导师会带着你一起做科研,你会积累相应的能力与经验。此外,你也可以选名气很高的导师,例如该领域在全国数一数二的学科带头人。这类人一般没什么时间管你,但他的名气让许多核心期刊愿意发他以及他学生的文章。此外他的学生一般很牛逼,你会有很好的人脉资源,可以和师哥师姐一起研究,那些师哥师姐可能已经是某个科研机构或学院的老师或研究员了。 2.如果你未来希望去企业,走实践的道路,那你可以选择跟一个实践能力强的导师,例如做了很多国家级、省级或者企业咨询类的横向课题、项目的导师,做了很多企业的顾问、独立董事的导师,他会认识很多企业,而且常年有来往,会常常带着你去企业,像咨询公司一样去做事,或者你会认识很多企业的高管,也了解他们的经营情况,也会看到导师、高管如何处理那些企业中的棘手问题。 3.如果你希望今后走行政路线,在高校或公务员等系统当官,那你可以找在高校的校级、院级领导做导师。例如副校长、院长、副院长。他们很多人在省级、国家级的机关里都有挂职。比如某某协会会长,理事员等等。如果你能力够,他会让你做他的助理,帮他做事,你会认识很多行政机关的领导,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会积累很多知识、经验、人脉。今后走出去从政也会很有名气。 4.如果你希望轻松地度过大学,你可以找一个高官级的导师,因为他没时间管你。也可以找没什么科研、实践项目的导师。不过,要提前了解这个师门毕业论文通过率。有的学校毕业论文通过很难,而一些导师有这样的习惯,如果他觉得你的不行,就提前毙了你的论文,根本没机会参加论文答辩。有的导师无暇顾及你的毕业论文指导,你身边也缺少博士师兄师姐的支持和帮助,也可能会挂掉。 5.此外,还可以根据大家的交流看一个导师的师德。有的导师注重学生的发展,有的导师只觉得学生是自己的下属、助手,帮自己做事而已。差别还是很大的。有的导师注重公平,提供正能量,有的导师可能不注意这些。有的导师温柔和蔼,有的导师可能会严肃严格一些,做错了就要被说。可能心理压力会比较大。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