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有机水稻种植及加工产业化项目可行性报告两篇

关云长
必作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微图文有机水稻种植及加工产业化项目可行性报告两篇篇一:有机水稻种植及加工产业化项目可行性报告第一章总论……………………………………1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8第三章建设条件……………………………………14第四章建设单位基本情况…………………………21第五章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22第六章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30第七章项目建设方案………………………………31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60第九章财务评价……………………………………63第十章环境影响评价………………………………75第十一章项目组织与管理……………………………77第十二章职业安全卫生与消防………………………81第十三章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增收效果评价……85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87附表1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89附表2流动资金估算表……………………………95附表3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96附表4总成本费用估算表…………………………97附表5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和递延资产摊销估算表…101附表6利润及利润分配表…………………………31.232.1.22.22.3.323.23.4.23.5***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带动广大农户种植优质稻谷的积极性,作到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本地

大米调查研究报告

大力王
而逆王意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ysdo4539一、概述1、国际大米宏观环境据中国农产品加工网报道:由于粮食供应紧张,粮价持续攀升。据统计,世界主要粮食价格自2005年来已上涨80%。2008年4月初,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的优质大米,以曼谷离岸价计算最高涨至每吨730美元,年初至今暴涨70%左右,价格创下34年来最高水平。国际大米均价则随之上涨25%左右。世行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预测,今年国际大米价格可能再涨55%。越南3月28日宣布减少四分之一大米出口量,并将出口价从650美元直接提到1000美元每吨。同时,柬埔寨和埃及宣布暂停大米出口。这些外销限制规定令国际市场上交易的大米数量减少了大约三分之一。这轮大米价格上涨已经开始从亚洲向全球蔓延。 2、国内大米市场概况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稻谷生产国,1998年稻谷总产量为1.93亿吨,约占世界总量的34.4%。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大米消费国,年消费大米达1.l7亿吨,人均98公斤。大米养活了60%以上的中国人口。 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计,2008年度入统的大米加工业7698个,同比增加150个生产能力达到14666万吨。工业总值达到1257亿元,产品销售收1264亿元,利润24.5亿元,均上年增加15%以上,其中利润加58.9%,是近几年来最好的年。全行业出现了又好又快发的好势头,成为农业产业化发的新亮点。 《粮食行政复议办法》 注:中国驰名商标的有效使用期为

我想去办理一个红米是稻谷大米质量检测报告书要多少钱

连珠
不饰于物
看检测项目,一般二百到三千

写一篇节粮调查报告

慎到
佐光
1996年,我国政府首次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以来,我国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近10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年均产量较上一个10年增长了10%以上,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居民膳食结构显著改善,以市场化为方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对粮食实施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更加巩固、手段更加灵活,实现了立足国内粮食自给的预定目标。粮食生产的发展消除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粮食问题的担忧,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06年我国粮食总产实现连续三年增产,达到9949亿斤,不仅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也可望提前实现“十一五”末粮食总产达到1万亿斤水平的规划目标。但在形势出现转机之际,更要对目前存在的困难保持清醒认识。 首先,粮食继续增产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土地和水资源的制约日益突出。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较粮食产量峰值时的1998年减少了1.2亿亩,接近18亿亩的底线,而且被占的基本上是优质耕地。同时,粮食播种面积也下降到15.6亿亩,与农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15.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基本持平。我国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近乎到了不能继续减少的临界水平。我国还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并且年度间、区域间分布很不平衡。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二是人口总量仍将保持惯性增长的势头。根据有关报告,未来20年,中国的人口总数还将继续增加,至2033年前后达到15亿的峰值后方可缓慢下降。人口增加直接推动了粮食需求总量的刚性增长,这将使我国本已偏紧的粮食产需形势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更趋严峻。三是气候变化加剧影响增大。据统计,我国因灾年均损失粮食在1000亿斤左右,相当于每年产量的1/10。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极端天气趋于频繁,从而加剧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四是农民依靠种粮增收的空间有限。近年来国家持续增加了“三农”方面的投入,有效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总体上农民种粮收益仍然偏低,而且受人多地少、分散经营、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的制约,未来提高种粮收益的空间十分有限。特别是在不少粮食主产区,青壮劳力都选择外出打工,致使投入粮食生产的物力、人力和技术不足。 其次,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2006年,我国粮食在总量基本实现平衡的同时,品种结构的不平衡问题日渐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小麦和稻谷口粮品种基本实现紧平衡目标。综合国家有关部门的分析报告,2006年我国小麦产销略有盈余100亿斤左右,稻谷产销略有缺口,但不超过100亿斤,甚至更少。两大口粮品种处于紧平衡状态。特别是稻谷,在过去的20年,城市大米消费量增长达83%,以大米为口粮的人口比例已达到60%,且产量波动大、储存难,是引发市场变化的先导和敏感品种,必须予以高度关注。二是玉米供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近几年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养殖业较快增长,能源消耗增加推动生物质能源产业迅猛扩张,粮食深加工需求保持高速增长势头。这个特点在玉米品种上表现最为明显。2006年,我国玉米出口同比减少60%以上,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我国玉米供求将从宽裕向偏紧转变。三是大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加深。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大豆进口达2827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面对跨国企业资本和产业优势的挤压,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呈下降趋势,市场出现萎缩,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第三,粮食综合供给能力仍有待提高。考察粮食安全水平,不仅要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要看粮食的投放和流通效率。按照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粮食市场和物流体系仍比较滞后。粮食市场体系方面,一是市场主体发育很不充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尚未完成,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单户农民粮食种植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多数个体、民营和股份制等市场主体经营规模和业务量较小,迫切呼唤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应运而生。二是各类市场发展不完善。粮食市场网络不健全,市场交易不规范,管理水平较差,硬件设施落后;市场经营方式不适应需要,服务功能不强。以电子商务和期货为代表的现代交易方式发展缓慢,发现价格、规避风险、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受到制约。二、节粮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人们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会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仍然以为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然而事实是:我国人口己超过12.5亿,每年的净增长是 12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2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积正以每年30多万亩的速度递;全国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粮食依靠进口。从1981-1995年间,全国共减少了耕地8100万亩,每年因此而减少粮食生产500亿斤。而且现在这个减少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快。乱占耕地、挖沙、土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等种种现象在蚕食着耕地。现实绝对不容乐观!!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乱点一气。 透过下面的数字,我们也应该看到,沉重的人口包袱不仅使吃饭成为一个大问题,而且也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有这么一组数据。1998年我国谷物、棉花,肉类的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有粮食仅362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还低,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的国家。更令人感慨的是,新中国的今天不是比一千多年前的唐宋王朝不知多了多少倍吗?可是由于人口猛增,人均占有粮食竟比唐宋时代还少了200多公斤。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12亿人口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还要大。这真是一张大嘴!光是每年新增加的一千五百万人就要吃50亿公斤的粮食!所以,节约粮食,对我们的国家更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平时有没有浪费粮食的现象呢?在学校里,早中晚在食堂用餐发现这种现象真的是非常严重的,每天总有好多米饭、馒头被浪费了,真是太可惜、太令人痛心了!浪费可耻,从某种意义上说简直是“犯罪”。凡事贵在坚持,节约要从点滴做起,尤其需要坚持。一天两天可以,一年两年呢?更长的时间呢?不仅仅是对粮食,要让节约内化为自觉,成为习惯。三、节粮措施。 我们要开展各种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主题活动,真正达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出的“爱惜粮食”的要求!今天,我们知道了国情,进一步明确了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特殊意义。有首古诗说得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现在做起,要拿出实际行动,为党为国家分忧,把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为了切切实实地把节粮落到实处,我们倡议: 1、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 2、盛饭要适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做到不随便剩饭剩菜。在学校食堂就餐的同学更是如此,刷了饭卡,打了饭,就一定要吃完。 3、提倡饮食均衡,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 4、跟随家长到饭店吃饭时,点饭点菜不浪费,若有剩余的要打包带回家。 5、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6、对垃圾进行分类,尽量减少垃圾排放,减少耕地污染。 7、积极参加田间劳动,在家中帮助家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参考资料:崂山八中七年级那么点儿分没人写!!!!!!!!

稻谷的来历

大踢爆
祖孙情
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我们的祖先早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驯化和栽培野生稻,而在距今七千多年以前水稻生产技太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祖先的努力下,经过无数次的品种改良,今天我们才能吃到如此美味的大米,大米作为一种传统的主食,已成为中国的文化象征之一,长久地影响着中国语言,烹饪和风俗的发展。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之后,农业成为生产的主要形态,稻米在后来的数千年中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神圣食物。扩展资料: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稻米的种植技术,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国发明的。传说中是神农氏教导人们如何种稻。水稻原产热带低纬度地区,要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结实,一年只能种植一季。自从有了对短日照不敏感的早稻类型品种,水稻种植范围就渐向夏季日照较长的黄河流域推进。而在南方当地就可一年种植两季以至三季。其方式和演变过程包括:利用再生稻;将早稻种子和晚稻种子混播,先割早稻后收晚稻;实行移栽,先插早稻后插晚稻。发展成一年两收的双季间作稻。从宋代至清代,双季间作稻一直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的主要耕作制度;双季连作稻的比重很小。到明、清时代,长江中游已以双季连作稻为主。太湖流域从唐宋开始在晚稻田种冬麦,逐渐形成稻麦两熟制,持续至今。为了保持稻田肥力,南方稻田早在4世纪时已实行冬季种植苕草,后发展为种植紫云英、蚕豆等绿肥作物。沿海棉区从明代起提倡稻、棉轮作,对水稻、棉花的增产和减轻病虫害都有作用。历史上逐步形成的上述耕作制度,是中国稻区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持续增产,而土壤肥力始终不衰的重要原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稻

节粮调查报告

祸福溷溷
赛末点
1996年,我国政府首次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以来,我国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近10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年均产量较上一个10年增长了10%以上,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居民膳食结构显著改善,以市场化为方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对粮食实施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更加巩固、手段更加灵活,实现了立足国内粮食自给的预定目标。粮食生产的发展消除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粮食问题的担忧,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06年我国粮食总产实现连续三年增产,达到9949亿斤,不仅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也可望提前实现“十一五”末粮食总产达到1万亿斤水平的规划目标。但在形势出现转机之际,更要对目前存在的困难保持清醒认识。 首先,粮食继续增产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土地和水资源的制约日益突出。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较粮食产量峰值时的1998年减少了1.2亿亩,接近18亿亩的底线,而且被占的基本上是优质耕地。同时,粮食播种面积也下降到15.6亿亩,与农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15.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基本持平。我国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近乎到了不能继续减少的临界水平。我国还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并且年度间、区域间分布很不平衡。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二是人口总量仍将保持惯性增长的势头。根据有关报告,未来20年,中国的人口总数还将继续增加,至2033年前后达到15亿的峰值后方可缓慢下降。人口增加直接推动了粮食需求总量的刚性增长,这将使我国本已偏紧的粮食产需形势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更趋严峻。三是气候变化加剧影响增大。据统计,我国因灾年均损失粮食在1000亿斤左右,相当于每年产量的1/10。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极端天气趋于频繁,从而加剧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四是农民依靠种粮增收的空间有限。近年来国家持续增加了“三农”方面的投入,有效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总体上农民种粮收益仍然偏低,而且受人多地少、分散经营、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的制约,未来提高种粮收益的空间十分有限。特别是在不少粮食主产区,青壮劳力都选择外出打工,致使投入粮食生产的物力、人力和技术不足。 其次,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2006年,我国粮食在总量基本实现平衡的同时,品种结构的不平衡问题日渐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小麦和稻谷口粮品种基本实现紧平衡目标。综合国家有关部门的分析报告,2006年我国小麦产销略有盈余100亿斤左右,稻谷产销略有缺口,但不超过100亿斤,甚至更少。两大口粮品种处于紧平衡状态。特别是稻谷,在过去的20年,城市大米消费量增长达83%,以大米为口粮的人口比例已达到60%,且产量波动大、储存难,是引发市场变化的先导和敏感品种,必须予以高度关注。二是玉米供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近几年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养殖业较快增长,能源消耗增加推动生物质能源产业迅猛扩张,粮食深加工需求保持高速增长势头。这个特点在玉米品种上表现最为明显。2006年,我国玉米出口同比减少60%以上,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我国玉米供求将从宽裕向偏紧转变。三是大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加深。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大豆进口达2827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面对跨国企业资本和产业优势的挤压,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呈下降趋势,市场出现萎缩,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第三,粮食综合供给能力仍有待提高。考察粮食安全水平,不仅要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要看粮食的投放和流通效率。按照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粮食市场和物流体系仍比较滞后。粮食市场体系方面,一是市场主体发育很不充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尚未完成,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单户农民粮食种植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多数个体、民营和股份制等市场主体经营规模和业务量较小,迫切呼唤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应运而生。二是各类市场发展不完善。粮食市场网络不健全,市场交易不规范,管理水平较差,硬件设施落后;市场经营方式不适应需要,服务功能不强。以电子商务和期货为代表的现代交易方式发展缓慢,发现价格、规避风险、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受到制约。 二、节粮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人们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会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仍然以为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然而事实是:我国人口己超过12.5亿,每年的净增长是 12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2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积正以每年30多万亩的速度递;全国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粮食依靠进口。从1981-1995年间,全国共减少了耕地8100万亩,每年因此而减少粮食生产500亿斤。而且现在这个减少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快。乱占耕地、挖沙、土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等种种现象在蚕食着耕地。现实绝对不容乐观!!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乱点一气。 透过下面的数字,我们也应该看到,沉重的人口包袱不仅使吃饭成为一个大问题,而且也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有这么一组数据。1998年我国谷物、棉花,肉类的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有粮食仅362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还低,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的国家。更令人感慨的是,新中国的今天不是比一千多年前的唐宋王朝不知多了多少倍吗?可是由于人口猛增,人均占有粮食竟比唐宋时代还少了200多公斤。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12亿人口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还要大。这真是一张大嘴!光是每年新增加的一千五百万人就要吃50亿公斤的粮食!所以,节约粮食,对我们的国家更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平时有没有浪费粮食的现象呢?在学校里,早中晚在食堂用餐发现这种现象真的是非常严重的,每天总有好多米饭、馒头被浪费了,真是太可惜、太令人痛心了!浪费可耻,从某种意义上说简直是“犯罪”。凡事贵在坚持,节约要从点滴做起,尤其需要坚持。一天两天可以,一年两年呢?更长的时间呢?不仅仅是对粮食,要让节约内化为自觉,成为习惯。 三、节粮措施。 我们要开展各种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主题活动,真正达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出的“爱惜粮食”的要求!今天,我们知道了国情,进一步明确了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特殊意义。有首古诗说得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现在做起,要拿出实际行动,为党为国家分忧,把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为了切切实实地把节粮落到实处,我们倡议: 1、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 2、盛饭要适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做到不随便剩饭剩菜。在学校食堂就餐的同学更是如此,刷了饭卡,打了饭,就一定要吃完。 3、提倡饮食均衡,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 4、跟随家长到饭店吃饭时,点饭点菜不浪费,若有剩余的要打包带回家。 5、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6、对垃圾进行分类,尽量减少垃圾排放,减少耕地污染。 7、积极参加田间劳动,在家中帮助家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参考资料:崂山八中七年级

晚稻谷收购价是多少一百斤

爱无言
波弗特
广东:早稻收获由南向北陆续展开,目前粤西地区新季早熟品种陆续上市,当地粮库开秤收购,普通早籼稻入库价达2640元/吨。6月28日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计划竞价采购2018年产早稻9400吨,成交价将对新稻收购市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上周该市场竞价销售陈稻谷成交率为10.34%,仓库车板价2040元/吨,均为市县级储备稻谷。目前陈稻行情稳中趋弱,地方储备稻谷腾仓压力越来越大,短期内陈稻价格难以好转。据中华粮网监测,6月26日,2015年产普通早籼稻肇庆出库价2160元/吨,茂名出库价2100元/吨。广西:受供需宽松影响,广西地储陈稻拍卖多数流拍。6月19日,广西地方储备陈稻挂牌1.5万吨拍卖,结果全部流拍。目前区内米厂多以4月份参拍的湖南、江西最低收购价稻谷作为加工粮源,或采取随用随拍的方式,避免过多库存造成损失。截至6月26日,2016年产普通早籼稻梧州出库价2320元/吨,桂林出库价2360元/吨。江西:受终端需求低迷及政策性稻谷持续拍卖影响,陈稻市场销售价格小幅下调。截至6月26日,2015年产普通圆粒早籼稻南昌出库价2060元/吨,丰城出库价2100元/吨。新陈交接之际,陈稻市场疲态尽显,政策性拍卖稻谷基本在底价成交,各级地方储备稻谷多次流拍,价格低迷。预计陈稻市场低迷行情将持续到新稻上市。近期省内主产区光照较好,有利于早稻末期生长,个别地块早熟品种已趋于成熟,预计6月底部分区域早稻可少量上市,新稻大规模上市要到7月中旬左右,预计今年江西省早稻单产和质量均有望超过去年。湖南:随着新粮上市期临近,陈稻市场需求持续走弱,价格稳中下滑。截至6月26日,2014年产普通早籼稻株洲出库价2100元/吨,郴州出库价2060元/吨。受周边省份低价大米冲击,湖南早籼米在贵州等地的市场份额被占据,目前大米加工企业开机率持续走低,早米市场偏饱和,有价无市凸显。湖北:近期随着市场流通粮源减少,已拍卖成交政策性稻谷被市场逐步消化,陈稻市场行情保持稳定。截至6月26日,2014年产普通早籼稻黄冈出库价2100元/吨,武汉出库价2140元/吨。由于进入炎热夏季,南方高温高湿特征明显,加工企业成品粮保管难度加大,开机生产节奏放缓,原粮采购较为谨慎,短期市场偏弱格局不会有根本变化。 托市价格下调。 2017年早稻最低收购价为1.30元/斤, 2018年调整为1.20元/斤,较去年降低0.10元/斤。国家有意将稻谷收购由政策主导转为市场主导,在早籼稻市场收购价低于托市价时,托市政策将启动。受稻谷最低收购价全面下调影响,预计今年早籼稻开秤价格将低于2017年。因2017年产早籼稻市场余粮整体质量偏差,市场对优质粮源仍存在刚性需求,2018年产早籼稻上市后,市场购销活跃度或将较高,开秤价格较2017年产早籼稻下跌幅度有限。

关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报告范文

戒也
  关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报告(范文)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和衡量指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由年度的粮食总产量所表现。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每年能投入到粮食生产中去的质和量,就决定了粮食产出的质和量,即产出能力。粮食生产能力要变为实际产量,由国家政策和粮食供求关系等因素形成的粮食比较效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耕地保护能力。主要指能够保持有多少数量和质量的耕地用于粮食生产。二是政策支撑能力。包括政策措施的保障悄况,投入增加的状况,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等。三是科技服务能力。包括农业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推广体系状况。四是抗灾能力。包括排灌设施条什、物质装备状况和粮食种子储备情况等。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衡量指标:一是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部“十五”计划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到2005年耕地面积不低于1.28亿公顷(19.2亿亩)。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考虑,“十五”期间,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7亿公顷(16亿亩)左右。二是粮食单产。可综合反映粮食的产:出水平。2000年我国粮食单产为4261公斤/公顷(568斤/亩),“十五”时期的亩均单产应高于这个水平。三是抗灾水平。可反映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状况和粮食生产的稳定程度。可用受灾面积‘孙览灾而积之差占受灾面积的比重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抗灾率一直在50%左右。  二、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农户对粮食生产的物质要素投人不断增加。化肥施用总量(按有效成分100%计算)由1978年的884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4146万1吨,有效灌溉面积由1978年的6.74亿亩增加到2000年的8.08亿亩。主要粮食品种良种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达到60—70%。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由1978年51亿元增加到1999年357亿元(同期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4.6%下降为2.67%)。由于投入增加,生产条件改善,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虽然粮食播种面积有所下降,但总产量由1978年的6000亿斤增长到1996年的10000亿斤。近几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为稳定粮食生产,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1999年以来,粮食产量和面积出现连续下降。1999—200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累计减少770.7万公顷(11561万亩),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62.6万公顷(939万亩)、469.8万公顷(7047万亩)和238.3万公顷(3575万亩)。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1193.2亿斤,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78.2亿斤、924.2亿斤和190.8亿斤。  近几年粮食面积和产量下降,是由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  一是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农民自主调减粮食面积。1996年以来,受粮价持续下跌和农资、机械和劳动力等粮食生产要素价格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实际出售粮食价格接近甚至低于成本,种粮效益明显下降。据湖北省农业部门测算,2000年粮食作物每亩成本纯收益率为1%,亩均税后收益为3.26元(其中水稻为0.09元),不足柑桔(712元)、绿茶(436元)的1%。湖北省京山县有关部门测算,2001年度种植水稻亩纯收入约200元,较1996年下降150元左右,比种植沙梨、蔬菜等经济作物少300元左右。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粮食主产区及60%左右的纯农户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  二是政策引导结构调整,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据统计,2000年全国因结构调整主动调减粮食面积333万公顷(4995万亩),占粮食播面减少总数的70%。近两年粮食主销区省份大幅度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主产省份也调减了粮食面积。浙江省德清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97年的553,5万亩,调减到2001年的175.5万亩,减幅为68.4%,其中,2001年调整农田发展多种经营面积184.5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59.2%。浙江全省2001年粮食播种面积2812.5万亩,比1997年减少1396.5万亩,减少幅度为33%。今年一些省区开始取消或部分取消保护价,通过粮食购销公司补贴收购部分粮食,但补贴面小。如湖北省今年给17个粮食主产县按每公斤补贴6分钱汀购3()亿斤优质粮,对其他县区不下达订购补贴任务,这些地区就相应地自主调减丁粮食种植。  三是实施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减少了耕地和粮食播种。近两年全国因生态建设退耕,调减部分粮食种植面积。湖北省粮食种植面积由80年代的7699,5万亩,减少刊现在的6000万亩,其中退耕399万亩(退耕还林还草319.5万亩,退耕还湖约79.5万亩)。据估计,全国因退耕减少粮食播种面积约100万公顷(1500万亩)。这项计划的实施,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是有利的。四是农田基础设施老化,粮食生产抗灾能力低,因灾降低·了粮食生产能力。90年代以来,国家预算内农业资金投入总量有所增加,但投资比重没有提高。国家对农业的投资重点用于大江大河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直接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明显偏少,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田间排灌设施陈旧老化,农业抗灾能力脆弱,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饭”。1990—2000年间,全国平均每年受灾面积8。1亿亩,成灾面积3.9亿亩,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48%,抗灾率仅为52%,与80年代水平相比没有明显的提高,不如1978年的水平(57%)。2000年因灾损失粮食1300亿斤,比上年增加600亿斤。近几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水平趋于下降。全国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由多年稳定在1.10—1.13亿公顷(16.5—17亿亩),减少到警戒线1.07亿公顷(16亿亩)以下。2001年为1.06亿公顷(15.9亿亩),2002年预计为1.05亿公顷(15.7亿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有些因素是不可逆的,要恢复起来代价很大。例如耕地的减少,2000年耕地占用2349万亩(其中建设占用244.5万亩,生态退耕1144.5万亩,农业结构调整占用867万亩,灾毁耕地93万亩),耕地补充436.5万亩(其中未利用土地开发276万亩,废弃地复垦99万亩,土地整理增加耕地63万亩),占补相抵,2000年耕地实际减少1912.5万亩。从1999年以来的情况看,在粮食生产和流通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利润,粮农的生产积极性难以得到保护,投入粮食生产的各种要素会减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持和提高将受到严重的挑战。  三、粮食供求趋势预测  (一)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  由于我国人口继续增加和粮食转化与深加工的进一步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将早刚性增长。近年来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对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的中长期预测很多,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1、2005年的粮食需求总量为10620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985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369斤;饲料粮需求量4108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38.7%;加上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及损耗,人均需求量为786斤。  2、2015年的粮食需求量为11670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503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312斤;饲料粮需求量5545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47.5%;加上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等,人均需求量为804斤。  3、203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13195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160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260斤;饲料粮需求量7244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54.9%;加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等,人均需求量为824斤。分品种来看,今后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增长主要来自饲料粮增长。据预测,从目前到2030年,稻谷需求略有上升,小麦需求持续上升,玉米需求大幅增长。玉米2005年需求量占粮食总量的比重为28.4%;2015年需求快速上升至31.9%;2030年需求量进一步上升至35.2%。  (二)未来粮食产需缺口较大  从上述需求和目前100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看,2005年、2015年、2030年我国粮食产需缺口分别为620亿斤、1671亿斤和3195亿斤。按照粮食最低自给率95%计算(粮食净进口控制在总产量的5%以内),为实现产需基本平衡,粮食生产能力需要比目前分别提高约100亿斤、1100亿斤和2540亿斤,提高幅度分别为1%、11%和25%。这在目前的投入和科技水平下,困难和压力很大。从最近十几年的情况看,我国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不大。1990—1994年5年粮食单产在533斤/亩左右,1995—2001年7年粮食单产在573斤/亩左右,1990—2001年12年单产提高幅度仅7.5%,年递增0.6%。在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要实现粮食产需平衡,粮食单产必须有相应的提高。  (三)影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是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目前国家资源未能有效的补贴到农民,在粮食流通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如无有力的保护措施,不解决粮食的比较效益问题,农民种粮积极性将进一步下降。  二是耕地和水等资源紧张。我国耕地数量和水资源不足而且不断缩减,是阻碍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和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国现有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左右,人均占有耕地仅1.59亩,为世界人均数3.75亩的42%。即使现有耕地总是稳定,随着人口增加,到2010年和2030年,人均耕地也将降至1.43亩和1.34亩。农业用水也严重紧缺。现阶段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的25%。预计到2030年,人口达到16亿时,在降水不减少的情况下,人均水资源将下降到1760立方米,接近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警戒线。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灾害的能力不强。我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小,干旱半干旱面积比重大。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水田和水浇地为7.91亿亩,仅占总耕地的39%。全国40%的耕地退化,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水土流失危害。每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台风、早霜、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给粮食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  四是科技储备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由于体制不顺、科技与生产、科研与推广脱节、经费不足、机构重叠、力量分散、人才流失等问题仍很突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各类试验、示范等科研推广工作难以很好地开展,粮食生产领域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推广队伍不稳,粮食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更新推广速度较慢,直接制约着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  五是基本农田环境污染状况加剧,耕地的持续生产能力下降。由于工业和城市“三废”对基本农田的污染,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全国已有1000万公顷(1.5亿亩)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占灌溉总面积的7.3%,’且呈上升趋势。每年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数千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由于地力下降、环境污染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直接影响,难以估计。  四、建议立足于人多地少的国情,要从长远战略考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有机结合,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一)依法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确保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由于部门分割,制定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相互脱节,造成破坏粮田、滥占耕地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耕地和水足粮食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要树立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就是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观念,建立健全耕地等农业资源保护法制体系,依照《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和水资源,保持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水资源利用率。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减少国家对耕地的低价征用和高价出让,避免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二)实施农业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粮食产品成本高、品质较差,国际竞争力不强,逐步增加的粮食进口势必会冲击国内粮食市场,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和提高。因此,我们应在WTO规则框架内,利用政府补贴弥补完全市场调节的缺陷,调节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方向,实施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以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加大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力度  近些年来,粮食作物科研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薄弱,科技储备严重不足。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选育相对滞后,优质品种不多,专用品种不全。农民迫切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仍比较缺乏。要树立储备科技就是储备生产能力的思想,加大粮食作物科技投资力度,集中资金,集中人才,大力开展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的研究,力争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建立对良种和适用新技术推广的补贴制度,加强技术推广力度,确保粮食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要充分利用WTO有关规则,特别是国内支持保护的“绿箱”政策,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资力度,加强基本农田没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和土地生产力,直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粮食主产区选建500个优质商品粮基地县,加强农田灌排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农机服务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在这些基地县,形成年产粮食5000—6000亿斤的生产能力,保证每年提供2000—2800亿斤商品粮。  (五)建立国家粮食预警体系,及时调控粮食市场  在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粮食市场和价格大幅度波动,国家应建立粮食预警体系,确定粮食警戒线,进行指标监测。同时对粮食预警进行立法,确保粮食供应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要求各级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  (六)重点支持粮食集中产区  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需要建设的地方很多,要把建设的重点集中到粮食集中产区,尤其是中部地区的粮食主产区。通过集中建设,要使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体系逐步建立健全起来,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真正成为国家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

尼日利亚计划推广水稻种植,试指出此计划可行的理由

艾曼纽
六重唱
尼日利亚有适合水稻种植的气候条件: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地处热带,光热充足有灌溉水源地形平坦,便于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