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
1.《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概念及其它》(14000字),载《未定稿》1979年第5期。《哲学研究》1979年10月增刊、《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1979年第12期转载2.《关于民族问题两个历史趋向理论的学习笔记》(9100字),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80年第9期(合作)3.《新经济政策——列宁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9000字),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5期4.《关于历史研究方法论的一点看法》(6000字),载《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2期。1981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摘要转载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性辨析》(12000字),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5期。《未定稿》1981年第7期转载6.《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农村土地关系》(16000字),载《世界历史》1982年第2期7.《论新经济政策初期合作社的性质和作用》(9000字),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82年4期8.《浅谈历史与现实的关系》(13700字),载《世界历史》1983年第6期(合作)9.《关于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断限问题》(8000字),载《苏联东欧问题》1986年第4期 10.《新经济政策与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21800字),载《管理世界》1987年第4期11、《试论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富农问题》(12000字),载《世界历史》1994年第4期,S00212、《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目标和结果》(19000字),载《历史研究》1994年第5期,S00113、《20年代苏联对待富农政策的演变》(14000字),《世界历史》1995年第1期,S00214、《美国是怎样卷入朝鲜战争的?》(12000字),载《世界历史》1995年第3期,S00315、《50年代初美国对台政策的酝酿和武装侵占台湾的决策过程》(18000字),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5期,00416、《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26000字),载《党史研究资料》1996年第1期,英译文收入Xiaobing Li and Hongshan Li ed.,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 New Cold War History,New York,1998。S01317、《毛泽东派兵入朝作战的决心——就10月2日电报答俄国学者质疑》(10000字),载《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2期。英译文发表于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Issues 8-9,Winter 1996/1997。S01618、《周恩来赴苏谈判的目的和结果——关于1950年10月中苏会谈问题的争论》(9600字),载《党史研究资料》1996年第4期。S01719、《越过三八线: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战略决策》(20000字),载《世界历史》1996年第5期。55-66,S00620、《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对中国与俄国材料的比较研究》(28000字),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5期、1997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4期转载, S015,21、《从大国合作到集团对抗——战后斯大林对外政策的转变》(24000字),载《东欧中亚研究》1996年第6期(合作)(合作)55-66,S01922、《朝鲜战争研究综述——新材料和新看法》(30000字),载《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1997年第1期85-89,S02023、《三八线的由来及其政治作用》(8000字),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57-60,S00724、《中苏条约与苏联在远东的战略目标》(25000字),载《党史研究资料》1997年第9期1-17。英译文发表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Vol.2,No.2,2000。S02125、《中苏同盟条约谈判:愿望和结果》(27000字),载《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2、3期;《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4期(合作)S02826、《俄国档案文献:保管、解密和利用》(17000字),载《历史研究》1998年第5期。136-149,S03227.《中苏结盟与苏联对新疆政策的变化(1944-1950)》(资料)(45000字),载《党史研究资料》,1999年第2期,S040-2。28、《中苏结盟与苏联对新疆政策的变化(1944-1950)》(28000字),载《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S040-129、《对1948年苏南冲突起因的历史考察——来自俄国及东欧国家解密档案的新证据》(30000字),载《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5-26,S04130、《论1948年苏南冲突的结果——南斯拉夫是如何走上独立道路的?》(22000字),载《世界历史》1999年第5期。13-24,《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1期转载。S042-131、《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25000字),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28-39,S04432、《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苏联空军》(8000字),载《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2期。69-74,S04533、《中美和解与中国对越外交(1971-1973)》(12000字),载《美国研究》2000年第1期。98-116。S049-134、《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真相》(12000字),载(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0年2月号S05035、《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非和得失》(15000字),载(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0年10月号。S05636、《对中苏同盟经济背景的历史考察》(20000字),载《党的文献》2001年第2期。S05137、《建国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基本情况》(40000字),载《党史研究资料》2001年第3、4、5期。S052-138、《1950年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24000字),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日译文发表(岩波书店)《思想》2001年8月号;英译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2年第3期;俄译文发表在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远东问题),2004,№2。S06339、《1953年朝鲜停战——中苏领导人的政治考虑》(22000字),载《世界史》2001年第2期。2-18,《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2期转载。S06240、《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20000字),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6期转载;英译文发表在Russian History,Vol.29,Nos.2-4。《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3期转载。S067-141、《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作用和影响》(19000字),载《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2期。《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3期转载S067-242、《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生活及工作条件》(19000字),《中共党史资料》总82期,2002年5月S067-343、《共产党情报局的建立及其目标——兼论冷战形成的概念界定》(23000字),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172-187,S06644、《赫鲁晓夫与苏联归还旅顺基地》(18000字),载《党史研究资料》2002年第9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8期转载。S07545、《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未实现的军事合作——关于远东防空协定、长波电台及联合舰队问题的再讨论》(24000字),载《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5期。英译文见HPH网站,2003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将摘要转载。S07746、《对50年代苏联援华贷款的考察》(16500字),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S06847、《苏联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反应及其结果——关于中苏分裂缘起的进一步思考》(27300字),载《中共党史资料》2003年第1期,第118-139页。S07948、《冷战史新研究与档案文献的收集和利用》(18000字),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第140-150页。S071-149、《中朝在韩战期间的矛盾、分歧及其解决》(32000字),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第40期,2003年6月,第55-98页。英译文见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Issues 13/14,Winter 2003/2004。S06550、《援助与限制:1950年代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16800字),载《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S08351、《1958年炮击金门前中国是否告知苏联?——兼谈冷战史研究中史料的解读与利用》(11500字),载《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3期。S09652、《关于中苏条约谈判研究中的几个争议问题——再谈冷战史研究中史料的解读与利用》(23900字),载《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S09753、《寻找档案文献,探索历史真相——我在外交部档案馆的点滴收获》(18000字),载《党史研究资料》2004年第3、4期。S10154、《静下心来看档案,踏踏实实做学问(笔谈)》(3200字),载《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S09855、《以苏为鉴:毛泽东对苏共二十大的最初反应和思考》(64000字),载纪宗安主编:《暨南史学》第3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S10056、《中央情报局对中国局势的评估和预测(1958-1959年)》(36000字),载李丹慧主编:《国际冷战史研究》第1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S10857、《苏共二十大、非斯大林化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51000字),载李丹慧主编:《国际冷战史研究》第1辑,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S10358、《1956年10月危机:中国的角色和影响——波匈事件与中国研究之一》(46000字),载《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3期摘编,S09959、《中苏同盟、朝鲜战争与对日和约问题——东亚冷战格局形成的三部曲及其互动关系》(25000字),《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S10760、《中苏同盟破裂的直接表现与内在逻辑——对中央情报局“国家情报评估(NIE)”的评估》(20000字),载《国际观察》2005年第5期,S10561、《档案:还原历史的真相》(3200字),载2005年11月28日《北京日报》19版(文史专刊),S11162、《中共八大为什么不提“毛泽东思想”》,《历史教学》2005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3期转载,S11263、《对日和约与朝鲜停战谈判》,《史学集刊》2006年第1期,S11364、《1956年初中共对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38000字),《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载陈永发主编:《两岸分途:冷战初期的政经发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年,S10465、《1956年的波兰危机与中波关系——来自中国的档案文献和内部报道》,《俄罗斯研究》2006年第3期,S115,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外交》2007年第1期转载。66、《中国对东欧十月危机的反应和思考——“波匈事件与中国”研究之二》,《史学月刊》2007年第1期,S114,《中国现代史》(报刊复印资料)2007年第5期转载。67、《试论中苏同盟破裂的根本原因——兼谈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结构性弊病》,《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2期,S11968、《中苏合作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的召开》,《二十一世纪》2007年6月号,S110香港69、《斯大林、毛泽东与朝鲜战争再议》,《史学集刊》,2007年第1期,S12870、《从波匈事件到反右运动》,章诒和编:《五十年无祭而祭》,香港:星克尔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71、《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S11072、《关于1957年整风和反右运动起因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2008年第期,S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