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当代外语研究是不是issn核心期刊

意境
溪公
所有正规期刊都有 ISSN 号。《当代外语研究》 目前,什么核心期刊也不是的。就是一个普通期刊,是上海交大 主办的期刊。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有啥区别?

西厢记
冉求
双语字典字典对学习外语没多少好处,请使用全英字典,国内的英语教学不教英语教做大陆特色英语题,英语专业的学生考过了专八,雅思竟然只有6.5——新东方的教学舍本逐末,急功近利,所教的考试技巧和实际英语能力是没有关系的,不要把两者搞混了。 Longman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朗文高阶(美语为主)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朗文当代(英美兼顾) 《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双解)》【商务印书馆】是在原来的《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双解)》【商务印书馆】之基础上增加了百科部分(约15000词条)。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双解)》【商务印书馆】的英文部分为国外1987年2版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简称LDOCE2。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双解·附光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英文部分为国外1995年3版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简称LDOCE3;其实里面反映的文化状况还是1995年的——所附光盘 = 超级垃圾! 以上为国内引进版! 真想学英语就买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Updated 4th Edition(2CD),比之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4th (1CD)更上层楼——单碟版、双碟版——均是英国出品原版。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附光盘2张)》原版(升级版) http://www.fltrpstore.com/好象是商务印书馆的比较好

当代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德在乎天
不可围者
可以说是,哑巴英语。很多人学会了英语,说起来朗朗上口的太少了。国内英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除了培养的学生往往听、说、写的能力严重偏弱以外,还存在中国式英语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从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显现。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我个人认为是教学理念出现了偏差。不管哪个国家的语言都是和那个国家的文化息息相关的,是不能把它完全隔离的;英语是外语,它自然也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联。因此,我们应该在了解他国文化的前提下,了解他国的语言发展,语言教学和日常用法习惯,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研究适合于咱们学生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通过凭空想象英语的实际语境来研究教学。

当前比较有影响力的英语教学方法或模式有哪些

美国人
赤道雨
(一)“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的教学 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也称小三位一体教学法。这种方法把字母、音素、音标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学会26个字母,在熟读字母的基础上引出音素,在学习拼读单词时引出音标,然后将音素与音标挂钩,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发音和记忆单词的问题。 1、第一“位”,字母名称音教学 字母是组成单词的最小单位。每个字母都有一个名字,叫字母名称音。字母名称音既有音又有形;音素是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音素是音的概念,是靠听觉器官判断的。音素数目大大多于字母,有48个。音标是音素的书面符号,有一个音素就有一个相对应的音标符号。举个例子来说,blackboard一词中共有10个字母b,l,a,c,k,b,o,a,r,d,但只有b-l-a-ck-b-oar-d7个音素;用相应的7个音标表示它们。在教学中,马承利用孩子们已熟知的常识引出26个字母名称音,只用一节课,就可以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2、第二“位”,音素教学 音素教学是三位一体中的核心部分。音素表现了语音中的本质特征,马承教学音素时是根据字母名称音来学习辅音字母的音素,体现字母与音素的二位一体。他用以下几种方法学习辅音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掐头法学读音,读辅音字母名称音,将其第一个音去掉,余下的音即为该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如Ff[ef],[e][f],去[e]余[f]。去尾法学读音,如Bb[bi:],[b][i:],去[i:]余[b]。对比法学读音,指与汉语拼音区别,对照法学习g、h、y、w、r五个辅音。对比法学读音,是根据认知法的理论来设计的。认知法认为,学外语一定要将外语与本民族语言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找出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相似之处和相异之处。英语和汉语的读音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英语的辅音读音与汉语拼音的声母,从音到形相似之处很多。比如,g、h、y、w、r,就可以用字母组合记忆法。 3、第三“位”,音标教学 当学生已经熟悉了5个元音字母的短音,5个元音字母的长音,21个辅音字母的读音,4个常见的字母组合共35个语音单位时,这就为讲48个音标符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扫清了大部分障碍。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生唱英语语音歌学习其他音标,如短元音歌与长元音拼读歌等,学生在读读、说说、唱唱、玩玩的过程中就轻松地学会了字母、音素、音标。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简化了音标的教学过程,注重字母、音素、音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三者之间的交叉关系,把讲授26个字母名称音作为学习音素的基础,把掌握音素作为学习音标的前提。学生一开始就可以掌握字母与音素的对应关系。学生把单词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记忆,可以达到会读的单词会写,会写的单词会读。这样,学生的语感形成得早,可以大大增强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它还从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入手,循序渐进地加大词汇量,从而有效地减轻了学生机械记忆的负担。另外,由于三位一体教学法注重了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使学生读写单词有规律可循,因而培养了学生认读能力,做到“见其形知其音,听其音知其形”。又因为这种教学法把音标尽早地教给了学生,学生就可以借助音标预习单词和自学课文,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初学者不可能通过自然习得的方式学会英语”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正如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论述“回避本族语言”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时所说的:“在学习第二种语言时,竭力设法避免学习者的本族语言的中介作用,这既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运用迁移法进行英语教学时,必须要求学生的母语达到熟练的程度。 (二)“词汇、语法、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 词汇、语法、阅读三位一体教学法,也称大三位一体教学法。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词汇编码,提前记忆 马承认为,中国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听说和阅读的最大障碍就是词汇,学生提前记单词,就为听说阅读扫清了障碍。记单词首先涉及到编码,需要以音为序,整体记忆。以音为序,可以是先解决单词会读的问题,整体记忆一定要启迪学生思维,遵循记忆规律。理解和推理是记单词高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理解,就是把正在学习的与已经学习的以及正在学习材料的各个部分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形成系统,概括规律,并从深层上把握词汇的音、形、义。不明白的东西是记不住的,或者暂时记住了,遗忘率也会相当高。推理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逻辑判断,达到由旧而知新,由前而知后,由此而知彼,化机械的死学为理解性和意义性的活学。学生记单词可以有归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合成与分解法等方法。 2、语法提前略讲与随进度精讲相结合 语法提前略讲,重点研究的是时态如何略讲的问题。如果半年只讲一个时态,这对系统地了解与使用一个时态是有用的,可以为学生打好坚实的语法基础,但这样做大大拉长了学习时态的周期,使学生难以进入会话阶段和阅读阶段。时态相对集中讲是将语法表格化、公式化,将句子归纳成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和答句,简略为肯、否、问、答。先让学生按逻辑顺序记住8种时态的名称,并简明扼要地介绍每种时态的意义和简要的时态定义,不要求全。然后,介绍规则动词的词尾变化,再以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回答为系统进行训练。按照这个记忆系统,去学习8个时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彼此相联系的8个记忆组块。由于它是直线序列,讲到现在时,马上就能联想到过去时,进而联想到将来时。8种时态的基本公式记住后,进行反复练习,并且在每个学期都要安排一节课集中讲别的语法内容,为会话和阅读扫除障碍。 3、阅读与词汇、语法教学同步进行 单词提前记忆扫除了讲新课的词汇障碍,语法提前讲扫除了交际和阅读的障碍。初中英语实验教材还安排了精读和泛读,精读即教材上的阅读,并随进度重点突出精讲的语法内容,即按正常的教学进度将提前略讲的语法内容不断深化和扩展,着眼于应用。泛读是要扩大知识面的内容,即课外阅读材料,体现提前略讲的语法教学内容。简单地说,精读要“精”,泛读要“广”。不论是精读还是泛读都要强调同步阅读,即用学过的词汇、语法、句型进行阅读。同期阅读词汇量是逐步扩大的,是有过渡性的,让学生能逐渐会读和速读。每个单元的教学均构成“结构-会话-阅读”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没有好的结构就没有好的交际,语言结构是准交际形式,会话才是真正的交际。对学生来说,交际包括校内的交际、社会生活的交际,而阅读是结构和交际内容的综合体现。 词汇集中记、语法集中学、阅读同步行,大大加快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速度,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尤其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增强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的概括。马承介绍: 我国著名英语教学法专家、中国当代著名的英语教学法流派代表人物之一,北京市现代教学研究所所长、北京马承英语教学法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学习科学学会外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英语一体化教学及三位一体教学法实验与研究”课题组组长。他主编的科普版《小学英语》、《初中英语》。马承教授发明了适用于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使用的“直呼式韵律英语教学法”;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的“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适用于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教学使用的“词汇、语法、阅读三位一体教学法”。 自1962年以来教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英语,具有丰富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和培训英语教学的经验。自1985年以来,应邀在全国各地讲学600余声,直接培训中小学英语教师十万。人民日报》、《人民教育》、《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内多家媒体分别以《英语学习的金钥匙-马承教学研究》、《探索适应国情的外语教学法》、《编写好跨世纪的小学英语教材》;《一生的歌唱——记马承和他的三位一体教学法》、《词汇、语法、阅读三位一体教堂法》等为题对马承教学法进行了多方位的介绍。中央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各大网站等全国数十家新闻媒体对马承老师的教学法高度赞扬。 国家教育部《人民教育》杂志对马承老师的教堂方法和他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贡献作了充分的肯定和介绍。2001年《人民教育》杂志破例从第2期开始连载到第7期,大篇幅地宣传马承教学法。1991年到1993年原国家教委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将马承三位一体教学法录制成三十集教学电视片,通过太平洋卫星向全国和亚洲地区播放,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现在全国已有千余个地、市、区、县建立了马承英语法实验基地。(详见《人民教育》杂志2001年2-7期)。目前,全国数以百万的学生已在使用他的三位一体英语语音教学法受益。马承老师的英语著作三十余种,共计近两千多汉字,主要著作有《幼儿园易进英语》系列、《小学低年级易进英语》系列、《广播英语系列》、低中高年级《小学英语》系列、《初中英语实验教材》系列、《马承英语》系列等。

很急!!!"当今英语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的社会实践调查

大日子
信乎
  一、引言  中国英语教育始于19世纪初在中国的英国传教士,而中国人自己的英语教育则一般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成立为正式开端(李良佑等,1988;付克,1986)。到1903年,我国大中学校开始普遍开设外语课(付克,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于1964年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首次在我国的正式文件中提出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胡文仲,2001)。21世纪伊始,随着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人学英语的第三次高潮已经到来(王力第,2002)。保守地说,中国目前至少有两亿人在学英语,就以同一母语和同一文化背景学习同一外语而言,可谓人类外语学习史上之最。中国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的超级大国”(张吉生、周平,2002),但能否成为世界英语教学强国,则需广大同仁的共同努力。准确把握中国英语教育的时代脉络,了解其发展趋势,当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本文的目的正在于此。我们将首先放眼世界的宏观教育思潮,接着介绍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之后将描述当下中国英语教育日趋明朗的时代特征。  二、世界教育思潮  英语教育涉及人口最多,影响面最广,最具全球性。因此,任何对中国英语教育的研究,都不能不将世界教育思潮的动态收入其视野。按王义高(1998)的观点,20世纪全球教育出现八大思潮:“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教育的经济取向思潮;终身教育思潮;教育的个性化思潮;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思潮;教育的全球价值取向思潮;教育国际化思潮以及教育信息化思潮。”其中一些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我国英语教育领域。  自20世纪中叶开始,有关“科学是直接生产力”、“科技的社会、经济功能”的思想开始成为主流。中国在50年代就响起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中国教育的科技取向作为国策加以定位。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意味着我国教育科技取向在新世纪的延续。《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4)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可以说,这是教育科技取向在中国英语教学上的体现。  教育的经济取向思潮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人力资本理论。虽然该理论把人与物等量齐观,有损人格尊严,但它强调了人的因素、科技因素和教育因素对经济和生产的决定作用,这一合理内核使其得以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继而形成了当代教育的经济取向思潮,推动各国政府从忽视教育变为重视教育,进而奉行“教育优先”、“教育超前”的政策。可以说,在中国持续升温的英语热和发展迅猛的英语教育产业,正是这种经济取向在中国的表现和产物。  教育个性化取向的思想源头是人本主义思潮。当代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及人文主义课程论也都支持个性化这一教育取向。教育个性化取向在西方已深入人心,但是我国对此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这是因为我国教育传统、文化背景、政治制度经济现状等国情所决定的。尽管如此,个性化取向也已经在我国教育纲领性文件中显现。比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2001)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明确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又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4)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应该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  教育信息化思潮,是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转化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必然结果。上个世纪中叶,早期的现代传媒信息技术包括幻灯、投影仪、录音、录像、语言实验室、电影、广播电视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60年代起,人造卫星开始应用于教育,标志着教育信息化进入一个新阶段;8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光纤通讯技术以及国际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教育,全球性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现实,而且正在快速深化和发展。在中国英语教学领域,信息化思潮表现得尤为突出,信息化已经是中国英语教学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在后面对此进一步展开讨论。  三、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上述世界教育思潮的大背景下,自上个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英语教育持续稳步高速发展,显示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对此学界提出了各种观点。  束定芳、庄智象(1996)指出,当代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显示出三大趋势:从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学;从研究语言形式本身转向研究语言的使用和学习者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从对交际法的狂热追捧转向对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反思和回归。  胡文仲、高一虹(1997)在对外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外语教学带有明显的文化转向,并指出外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在三方面呈现发展趋势:教学目的从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转向广义的文化学习和文化意识的提高;教学内容在对文化的理解上由相对狭窄转向相对宽泛;教学视角从单向的目的语文化转向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两者互动。  刘润清(1999)在上个世纪末指出外语教学研究发展趋势的六个方面:研究的对象从客体逐渐过渡到主体;从单学科理论支持到多学科理论支持;从侧重教语言的形式到侧重教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在高年级从语言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从劳动密集型教学到高科技密集型教学,从过程管理教学到目标管理教学;从定量研究转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田贵森(2002)于新世纪之初提出外语学习与教学的八个转变:外语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由外语教学法单一学科向多边缘跨学科方向发展;外语学习与教学研究的重点由怎样教转向怎样学;外语教学内容开始由语言技能向重内容教学发展;外语教学方法由过去遵从一种方法体系向综合式、折中式方向发展;外语课堂教学方式开始给予学生的关注;外语教学界越来越关注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外语教学中知识呈现方式发生变化;外语学习者的队伍和学习目的也发生了变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2002)“十五”计划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呈现以下七大趋势:外语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二语习得研究;注重师资培养的研究;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注重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重视外语测试和评估;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授课。  上述各家观点既有不同,又彼此呼应,共同形成主流理论,对外语教学实践的发展产生影响。但从历史上看,理论对实践的影响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到底怎样?传统的回答是:理论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并引导实践。这种描述显然是来自掌握了话语权的理论界。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如White(1988)就说,受理论驱使的实践丝毫不可取,因为实践本身包含极其复杂的因素。Schon(1983)也认为,(教师发展模式中的)应用科学模式把理论奉为科学,理论研究者高人一等,把教学看成是理论的应用,因此,教师只是理论应用的工具,教师也就当然比理论研究者低一等,这样就在理论研究者与课堂教学者之间造成了心理逻辑上的等级差别。无论何种观点,笔者坚持一个原则:任何试图服务于中国英语教育实践的理论,都必须植根于中国英语教育实践的土壤。因而,考察中国英语教育实践的时代特征,应是中国英语教育理论研究的起点。  四、中国英语教育实践的时代特征  在世界教育大思潮的背景下,在外语教学理论界的反作用下,在中国国情变化的推动下,中国英语教育实践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依据笔者的考察,举其要者加以归纳,可概括为市场化、社会化、应试化、口语化、双语化、信息化、虚拟化与多元化等八大特征,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一)市场化  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伴随中国社会的这一历史性变革,中国英语教育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1978年为历史转折点,在这之前中国社会的主旋律是阶级斗争,在这之后变为发展经济。中国的英语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前是为政治服务的,在改革开放之后则是为发展经济服务的。中国现在的经济形态是市场经济,因而英语教育也就必然受到市场经济需求变化的影响和规约。比如:由于人才市场对英语人才需求总量的急剧增大和种类增多,便使得外语学习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外语院系新开专业也越来越多,包括外贸、商务、科技、同传与国际法等,社会英语办学机构蓬勃发展,国外英语培训机构不断涌入,英语图书市场品种极大丰富和多样化。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英语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市场化时代。  (二)社会化  社会化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主要反映在教学主体、教学资源、教学标准和评估手段等方面的社会化。教学主体的社会化表现为原来国立各级学校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等的英语教育一统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现在的格局是,各级国立学校、各级民办学校、各种社会办学机构以及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投资兴建的各种培训机构共同存在,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国有学校系统的英语教师也大规模地参与社会办班教学活动,既有学校组织的,也有社会办学机构聘请兼职的,还有教师自己经营的。学生的情况类似,平常在正规学校学英语,晚上、周末、假期则在社会上的各种培训部、补习班上英语课。还有大量社会人士,或为晋职,或为求职,以各种方式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英语学习项目。教育资源——包括师资、校舍、教材等在内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社会物质和知识力量——在校内校外的整个社会英语教育体系中发挥作用。教育标准和评估手段的社会化,则指职场上单位招聘所依据的英语水平标准已经不仅仅是学历的高低,而是社会化的英语水平测试,以及招聘单位自己设定的英语测试。  (三)应试化  尽管对应试教育的批评声年年都不绝于耳,但应试教育一定有其不可抗拒的历史原因和现实需求。或许应试教育并不像有些批评者说得那样可怕,毕竟中国英语教育一直稳步发展,蒸蒸日上,可能这就是中国英语教育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唯一现实的选择。无论如何,现实不容回避,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乃至研究生、博士生阶段,一路上是初考英语、中考英语、高考英语,大学四、六级英语,考研英语与考博英语等等,再加上出国热带动的托福、GRE、雅思等国际英语考试,以及各种名目的考级英语,应试已成为中国英语教育中不可回避的现实之一。各种不可回避的英语考试已经成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历程中的里程碑。客观地说,应试在产生其必然的负面作用的同时,也对中国英语教育产生了一股巨大的推动力。如何应对应试教育的消极作用,是中国英语教育不得不长期面临的课题。  (四)口语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英语教育是以书面语为主,但新世纪开始以来,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直接对话需求急剧增大,英语口头语的重要性凸显。鉴于这种社会需求的变化,学校和社会英语教学、个人英语自学、英语出版业、各种大众媒体宣传与官方的政策取向等等,无不把英语听说能力放在首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4)明确提出:“在上述三个层次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以及各高校情况差异较大,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听、说、读、写、译等五种能力的培养中,各高等学校要特别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英语口头语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历史性地完全确立。中国英语教学历来以读写为本,能否与时俱进,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转向“听说为本、读写并重”(刘润清,2002)的英语教学新模式,以适应中国社会对英语应用和英语人才的新的需求,将是对中国英语教学的一个严峻考验。  (五)双语化  中国的双语教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兴办的各种教会学校,因此,批评者往往把双语教学贬斥为“殖民地教育色彩”,这种色彩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完全褪去。20世纪末,中国才再度兴起双语教学,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双语教学已开始试办。新世纪初,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的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此后,双语教学更是迅速发展。对此,理论界有赞成的,如:Brinton et al.(1989)认为,实施双语教学将直接推动学生的英语学习,使之英语水平得以提高。蔡基刚(2005)也说:“英语本来就是一种工具,只有通过英语这个工具广泛学习科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学习和使用它,才能真正发展英语的能力。这恐怕也是解放前教会大学英语教学的成功之处。”当然也有人质疑,“用英语讲非语言课,能比用汉语讲得更明白清楚、省时省力吗?”(王宗炎,2005)笔者以为,双语化在大学课程中可以加大比例至30%左右,但在中学不应大规模推广。泛滥则弊大于利,适度则利大于弊。无论如何,社会实践的选择有其自身的规律,英语双语教学这一复活的新生事物,已是大势所趋,必将成为中国英语教育的又一个助推器。  (六)信息化  信息化主要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英语教学和学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成果包括卫星电视、计算机、网络、软件以及各种各样的数字化电子产品和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英语教学和学习,比如计算机上做英语题、互联网上听英语课、QQ英语对话、MP3欣赏英语歌曲、手机英语短信、家中看美国的CNN和英国的BBC电视节目等等。信息技术已经给我们带来了海量多样、方便廉价的英语教学资源。按胡壮麟(2004)的说法,人类在经历了口述文明和读写文明之后,“正进入第三个时期,即超文本文化。超文本不仅对口述和读写扬长避短,而且它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创建和正在创建两者所没有的表达、传递、储存与翻译信息的方法。”正是这种超文本文化引发了中国英语教学的信息化发展趋势。  新世纪初,中国英语教育最高管理层颁布了一些对中国英语教学有着导向作用的新文件,比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前者提出要“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教育部,2001);后者则推荐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和“基于计算机的英语学习过程”模式(教育部高教司,2004)。这表明最高管理层对中国英语教学信息化趋势的确认和推动。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优势,将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七)虚拟化  与信息化趋势并行的是虚拟英语教学的崛起。信息化带来了一个海量的、多样的、开放的、方便的、快捷的、廉价的、简单易行的、学生独立自主的、符合个性化教学的与超越时空限制的教学方式,我们称其为“虚拟英语教学”,与传统的以校园课堂教学为依托的实体英语教学相对应。虚拟英语教学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虚拟英语教学是指网络英语教学,即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的英语教学课程。广义虚拟英语教学除包括狭义的英语教学以外,还包括所有通过计算机化、网络化、数字化、电子化、多媒体化、信息化、大众传媒化、卫星化与现代教育技术化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的直接的英语教与学,以及与英语教学相关的其他活动。  虚拟英语教学的本质特征在于人机合作,有别于传统实体教学的人人合作。显然,广义虚拟英语教学已经进入亿万人的日常生活,已经成为传统校园实体英语教学的重要补充。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网格计算机、第三代互联网络、无线上网、卫星电视以及其他新兴信息技术的问世和迅速发展,虚拟英语教学将变得更加经济实用、快捷方便、丰富多样与人性化等等,虚拟英语教学将更加普及。笔者大胆预言,虚拟英语教学,这一英语教学的世纪之变,将在不远的将来与传统的校园实体英语教学合流,成为英语教学两大主流方式之一;在某些方面,虚拟英语教学甚至还可能取代实体英语教学。  (八)多元化  多元化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发展趋势之一。顺应这一主流趋势,中国英语教育也出现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英语教学需求、教育机构和教学主体、教学媒体、教学材料、英语语言、教学模式以及教育理念等各个方面。  1.英语教育需求的多元化  英语教育需求的多元化首先反映在一些对英语有直接强大需求的行业,如:涉及外经、外贸与外事等社会机构和组织,外资企业以及旅游业等。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其他各行各业也将不同程度地加入国际化进程,由此必然产生对英语人才的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与不同样式的多元需求,而这种多元需求又必然引发和推动中国英语教学其他方面的多元化趋势。  2.英语教育机构和教学主体多元化  改革开放前的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国有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改革开放后,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也开始被允许进入教育产业,而教育领域中需求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又正是英语教学,新型资本自然首先涌入英语教育产业。由多元资本催生的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民办学校、社会办学机构以及各种短平快的培训中心、补习班、夏令营等共生共存,呈现一派多元化景象。  在多元化的各种教学机构中,除了传统的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以外,在双语教学中,出现了大量的非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用英语讲授其他专业课程;更有众多的母语为英语的人士涌入中国,在不同层次的学校或社会办学机构中,讲授英语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还有一类中国英语教师,他们出身于非英语专业,但精通英语考试,这种“考试英语教师”在那些专门进行英语应试培训的社会办学机构中,深受学生欢迎。可见,中国英语教师的来源已呈多元化趋势。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更是如此,当今中国,除了小学生、中学生与大学生法定学英语以外,还有幼儿园的孩子,外资企业的白领、蓝领,外贸外经企业的老板和员工,以及许多为了提薪升职,或有心进入国际舞台、打入国际市场、从事对外业务的公务员、律师、会计、工程师、职业经理、艺人、记者、模特儿、主持人、经纪人,甚至工人和农民,都在学英语,可以说社会各行各业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英语学习群体。随着国人英语学习热潮的不断升温,英语学习者日益多元化已成大趋势。  3.英语教学媒体多元化  随着信息化和虚拟化的发展,教学媒体已从古老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发展为传统、现代和信息技术三个不同时期的教学媒体大融合。传统媒体包括直观教具(如教师形体动作、口头语言、印刷材料、黑板、粉笔、实物、模型与标本等)和示意教具(如图画、图片、卡片、挂图、图表、地图、路线图与照片等);现代教学媒体包括视觉媒体(如幻灯、投影等)、听觉媒体(如广播、录音与唱片等)、视听媒体(如电视、电影与录像等)和单媒体系统(如语言实验室等);IT教学媒体包括VCD、DVD、MP3、手机、多媒体系统(如计算机、有线局域网等)以及超媒体系统(如国际互联网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媒体的多元化已经是中国英语教学现实的一部分。  4.英语教学材料多元化  英语教学材料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教学资料的来源、载体、内容以及品牌的多样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国一本教科书”的局面已经完全改变。现今图书市场提供的教科书、参考资料和教辅资源空前丰富,品种多样,除了本土编写的以外,进口原版英文图书也越来越多。而且,在传统的纸质文本巨大增量的基础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电子文本的教学材料,音像资料也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而得以大规模的发展和增长。教学材料的内容也趋于多元化,已经从原来以单纯的一般英语即共核英语为主,向各种专业、行业的英语发展。英语资料的品牌也由原来少数几个垄断老字号,如《许国璋英语》、《新概念英语》等,发展为多种品牌之间的竞争。  5.英语标准的多元化  在英语发展早期,一般认为英国英语是标准英语,二战以后,英国势微,美国崛起,美国英语的影响也逐渐扩大,对英国英语的标准英语地位提出挑战。进入上世纪末,英语逐步确立其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标准英语的概念逐渐淡出,开始出现“国际英语”或“世界英语”的概念。比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英语播音员就有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等各国的母语为英语的人士,也有中国本土以英语为外语的人士。在中国的英语教育市场上,更是多种国别英语同台竞技,异彩纷呈。“英语的教育规范,从‘一颗星’转向‘一条银河’”(高一虹,2000)。  6.英语教学模式多元化  从理论上讲,各种不同的新模式构想不断涌现。比如:有的针对某一语言技能提出某种新模式,如:彭青龙(1999)的“3D外语口语教学法”,王初明(2000,2002)的“写长法”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杨文滢、胡桂莲(2003)的“延续性写作教学模式”;也有的针对中学英语教学提出宏观新模式,如:张正东(1999)的“立体化教学法”;还有的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普适模式,如:应惠兰等人(1998)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谢邦秀(2002)的“多边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等。而从国家教学大纲来看,先有《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01)倡导的“任务型教学途径”,后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4)推出的“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  从实践来看,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有的坚持语法和翻译教学,采用古老而又永葆青春的语法翻译法;有的仍操练不止,坚持风行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听说法;有的则用任务法,将交际思想贯彻到底,等等。而多数教师,在他们各自的课堂上,则一如既往地坚持实用主义原则,采用折中法(樊长荣,1999;Liu,2002),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他为我用。既有对传统方法的返璞归真,也有对流行方法的狂热追捧。最具新世纪代表性的可算是上海大学已经进行了两年的大学英语多种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在这种实验中,学生可以在多种教学模式中自由选择(毛忠明等,2004)。无论其最后结果如何,改革实验本身已向世人昭示:中国英语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时代已经开始。  7.英语教育理念的多元化  在上述多方面的多元化之上,还有一个更为本质性的英语教育理念的多元化。从坚守传统的语言知识观、语言技能观(如李观仪等,1995;董亚芬,2003;罗立胜、石晓佳,2004),到现代的语言功能观、语言交际观(如王才仁,1996;徐强,2000;董亚芬,2003),再到后语言学时代的文化主义(如胡文仲、高一虹,1997;刘润清,1999)、认知观(如刘润清,1999;黄源深,1999;曹志希,2003)与建构主义(如钟书能,2004;田星,2005)等,中国英语教学在英语教育理念上呈现一种多态、多极与多向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我们应该特别为这种观念上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拍手叫好,因为对于中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任何其他事业的发展,包括经济之繁荣,社会之进步,民族之复兴等,观念的多元化都是至关紧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价值观念多元化进程的开始,而改革开放至今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就是价值观念多元化结出的硕果。  五、结语  综观上述各种发展趋势,足以见得新世纪的中国英语教育事业繁荣兴旺,生气勃勃。市场化引入商业机制,为中国英语教育注入强大的经济动力;社会化凿通的渠道,为中国英语教育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应试化有助于建立竞争机制和客观评估标准;口语化使中国英语教育彻底告别“聋哑英语”的尴尬局面;双语化为中国英语教育另辟蹊径;信息化为中国英语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虚拟化标志着中国英语教育从此开始了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齐头并进、实体教学与虚拟教学双轨发展的新时代;多元化是中国过去几十年来社会大变革在英语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是中国英语教育在新世纪继续前行的大纛。高一虹(2000)说得好:“半个世纪当中,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渐从绝对转向相对,从一元论转向多元论,从民族中心主义的偏狭转向多元文化主义的宽容。”开放是大原则,发展是硬道理,变化是常态。中国英语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

王中强的英语副教授、文学博士

林来疯
过云雨
王中强 Wang Zhongqiang (Donald) (1975--),男,汉族,浙江义乌人。副教授,博士。研究领域为:美国文学,英美小说叙事理论,文学翻译等。曾两度度访学美国,2011年访学路易维尔大学,2013年访学诺维奇大学。 在外语类和外国文学类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多篇,包括《外国文学研究》(美国A&HCI收录)、《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小说评论》、《外语研究》等CSSCI来源期刊。 主持教育部课题一项,第一主研人参加国家社科项目一项,主持广东省重点文科基地招标项目一项,主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项目一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 曾获南方医科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南方医科大学教学优秀二等奖

北外朱鑫茂老师的《简明当代英语语音》怎么样

新大陆
格蕾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c0f6701009es4.html?tj=1出场人物:朱鑫茂,1941年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并留校任教。1965年开始为全国英语教科书朗读课文制作录音带。1974年到1984年先后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担任《广播英语》节目主讲。1986年获英国利兹大学语音学硕士学位,1996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旧金山分校主修美国英语语音。1998年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同时兼任中国中央电视台英语语音顾问。著作有《简明当代英语语音》、《新英语国际音标》、《英语朗读与口语技巧》,论文有《汉语的原音》、《汉语的辅音》、《英美原音的某些主要差别》等。此外还有数十种之多的录音制品,其代表作为《英语(许国璋主编)》。还是给大家讲讲我学英语的故事吧。我14岁开始学英语,不知是何缘故就是喜欢学,一学就会,不费劲。中学里我遇上了一流的外语教师,他们讲课清楚,还指点我们读课外的英语文章。记得我第一次在图书馆里读到一本名叫《中国建设》的英文杂志时,顿时热血沸腾,接着便开始如饥似渴地在一片高深的英语海洋里搜寻学过的词汇和句子。大约两小时后,我一步一跳地往家走,觉得那个冬日特别神奇,眼前的一切都被照得红通通的。考上北外英语系后我又对英语语音特别偏爱起来。系里有不少外国专家,还有知名的中国教师,钱青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她在英格兰长大,说一口纯正的英语。我们学的许多课文都是由她朗读、录音的。我就认准了她的音,死命地学。留校当教员后我与钱老师成了同事,我仍然努力地跟她学,而她也始终非常耐心。如此过了20年,1980年1月某一天,钱老师突然对我说,"Now you sound like a young Englishman."1975年北外英国专家柯鲁克建议我多听听BBC广播,于是每天夜里11点到2点,我都会趴在一台电子管收音机前,聚精会神地听短波。这样一听就是十年。1981年秋,伦敦教育总督Newsam参观北外,听了我的英语课后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在他的推荐下,我去英国利兹大学跟国际语音学会主席Peter Roach研修英语语音。1996年北外又派我去美国研修美国英语发音。我有幸师从美国权威语言学家Tom Scovel教授,系统地学习美国英语发音。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教授在一次研究生大课上宣布:他第一次看到一个不是在英国长大的人能说一口地道正宗的英格兰口音的英语。2000年伦敦大学语音系主任Wells教授到北外来讲学。作为业务陪同,我与他有促膝谈心的机会。有一次在说了英语发音所经历的变化之后,他突然对我说,"You sound English to me."(“我听你是英格兰口音。”)语言学的研究向人们揭示:学外语的人要首先大量地听与读原汁原味的外语,有了听读的坚实基础才能有良好的说、写、译的能力。如今学外语的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了,学外语的人应该潜下心来,尽可能多地去听原声外语、读原著文章,一步一个脚印,长期坚持下去。

关于英语方面的学习

创刊号
美丽城
以前都是教英国腔,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是红色封面的)那本书年代的都是英国腔…… 后来都是美国腔了,教材改革后,就出现了一些单词,新老同学念的不一样了,大概反正90后都是美国腔了…… 不过实践证明,英国腔和美国腔在中国都不多,最多的是中国腔,也就是中国式英语,所以不管是英国腔还是美国腔都比中国腔好,而且有时候对常用词最好英美都要了解。 另外,你要注意,权威的辞典(外语系用的),是牛津双语全解一类的,也就是还是英国腔,不过我没翻过,应该内含两种腔调的音标都有…… 那美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决定了美国腔是重要的,而且中美贸易日益增多,美国腔势必更流行,而且美国腔融合了世界各国英语的特点,更加国际化……我认为刚好相反,英音更有韵律感,相反,美音一般语气平淡。但美国电影往往人物更加夸张些,或许这使你有了那种印象。美国腔好还是练英国腔好这个问题吧,好像从来没有定论(貌似也不需要),而世界上是不存在通用英语的。外语学习者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但出于实用,美音更流行,而英语的发展趋势也是向美音靠拢(美国佬强吗)。中国的学校里叫什么不太清楚,不过我本人在上高中,人教版教材是英音。

徐盛桓的主要科研成果、项目和获奖

伦敦梦
狗十三
徐盛桓教授出版专著2本、编著2本;发表语言学论文一百多篇,约计一百多万字。早在1994年,《外语学刊》(参见第1期《关于我国外国语文刊物的一次统计研究》)曾发表统计数字,说他是当时“外语刊物上最活跃的学者”,发表文章篇数排行第一、被征引数排行第二。1999年全国语言学论文被引率排名第四,仅次于吕叔湘、沈家煊、朱德熙。其作品详细列表:(一) 专著:《语用问题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会话含意理论的新发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二) 编著(负责编写语用部分):2002,《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汪榕培主编,高等院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普通语言学概要》(伍铁平主编,高等学校文科教学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三) 在国内CN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含意与合情推理,《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第3期。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结构和边界——英语谓补句语法化研究,《外国语》 2005年第1期。英语原因句的嬗变, 《外语学刊》, 2005年第1期。句法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野,《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年第4期。A and B语法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年第1期。成语的生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充分条件的语用嬗变——语言运用视角下的逻辑关系,《外国语》,2004年第3期。理解翻译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逻辑与实据——英语IF条件句研究的一种理论框架,《现代外语》, 2004年第4期研究与方法——石毓智两本书的研究方法述评,《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语言学研究的逻辑学思考——研海一楫(之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常规关系与句式结构研究——以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句式为例,《外国语》, 2003年第2期。往者虽旧 余味仍新,《外国语》, 2003年第6期。常规关系与语句解读研究——语用推理形式化的初步探索,《现代外语》, 2003年第2期。语用和规范——哈贝马斯的“规范语用学”论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视点——评石毓智的两本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到5期。语义数量特征与英语中动结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6期。理论语用学研究中的假说——研海一楫之四,《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6期。常规关系与认知化——再论常规关系,《外国语》,2002年第1期。关联原则与优化思维——关联理论的阐释与献疑,《外国语》, 2002年第3期。我怎样做起语言学研究——“研海一楫”之七,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2 年4期。试论英语双及物构块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关于英汉语篇比较研究——从中西比较诗学的视角,《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年第4期。名动转用与功能代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8期。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外国语》,2001年第1期。语言学研究方法论探微——一份建议性的提纲,《外国语》,2001年第5期。程序的发现和发现的程序——“研海一楫”之二,《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语言学研究的三个取向——研海一楫之一,《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存同求异 责备求全——创新共斟酌,《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1期。名动转用语用推理的认知策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4期。关于英汉语语法化比较研究——英汉语比较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9期。名动转用与语用推理,《外国语》,2000年第2期。语义、语用和语法——何自然《英语语用语法》导读,《外国语》,2000年第3期。英语陈述疑问句,《外语学刊》,1999年第2期。概念编码和程序编码——中国学生英语口头连贯表述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5期。语法离我们有多远——从语义、语用看语法,《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10期。才·学·识的鸿篇巨制,《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12期。强发问和弱发问,《外国语》,1999年第3期。含意推导思维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外语学刊》,1998年第1期。疑问句的语用性嬗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4期。化理论为方法 给研究以个性(提纲),《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第1期。含意运用与常规关系意识,《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第3期。取精用宏 寓学于做,《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第10期。含意研究的逻辑学思考,《外国语》,1998年第2期。关于含意本体论的研究,《外语研究》,1998年第1期。广义含意理论的建构,《外语研究》,1998第2期。论含意思维,《外语学刊》,1997年第2期。含意本体论论纲,《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1期。含意的两种形态,《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2期。话语含意化过程——含意本体论系列研究之四,《外国语》,1997年第1期。全国第二次新格氏理论研讨会小结(摘要),《外国语》,1997年第3期。含意与叙事性篇章的建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论表“添加”义的EVEN,《外语学刊》,1996年第1期。含意本体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3期。常规关系和文化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年第1期。论诗的织体 《外国语》1996年第二期。信息状态研究,《现代外语》,1996年第2期。话语的含意性,《外语研究》,1996第3期。我读《英语复合句》——代序,《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6年第3期。语言美学论纲,《外语学刊》,1995年第2期。英语倒装句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4期。含意本体论和句法语用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年第1期。论荷恩的等级关系──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研究之十,《外国语》,1995年第1期。选择·重构·阐发·应用——我对新格赖斯,《现代外语》,1995年第2期。论表“添加”义的TOO,《外语学刊》,1994年第1期。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含意否定,《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关于量词否定句 《外国语》,1994年6期。上指预测的语用因素——评列文森的上指推导模式,《现代外语》,1994年第1期。会话含意的分类——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研究之九,《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论意向含意─—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研究之七,《外语研究》,1994年第1期。语用推理的新发展,《逻辑与语言学习》,1993年第1期。“预设”新论,《外语学刊》,1993年第1期。会话含意理论的新发展,《现代外语》,1993年第2期。论“常规关系”,《外国语》,1993年第6期。再论意向含意,《汕头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论一般含意,《外语教学》,1993年第3期。论词义的包含关系,《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礼貌原则新拟,《外语学刊》,1992年第2期。论词的语用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语言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现代外语》,1992年第4期。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些趋势,《外语教学》,1992年第4期。语用推理,《外语学刊》,1991年第6期。论篇章的变异,《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商品广告陈述热点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经济和突出——英语前置修饰词组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4期。广告的语言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变异的语言和技巧的语言,《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译文质量评估的数学模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论语句的“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2期。再论主位和述位,《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语言的生成性,《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新探索,《外语学刊》,1983年第1期。汉语主位化初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主位和述位,《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深层结构与英语教学,《外语学刊》,1981年第1期。英语不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初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如何简化英语注音的探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英语词义发展初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四)近期项目:(1) 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英语指引性写作程序训练》(99GJWYY)。项目主持人。2002年7月已结项。(2) 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英汉语构块式语法化比较研究》(2001DYY001)。项目主持人。在研。(五)获奖:获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全国模范教师(2000);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2001);河南省社联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二等奖(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