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是什么期刊

逃于大泽
其寝不梦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由河北出版集团主管,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主办,河北省电化教育馆协办,是河北省教育技术协会会刊。中文名称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外文名称 Contemporary Ecation Research and Teaching Practice 语 言 中文 类 别 教育 主管单位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 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 编辑单位 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 创刊时间 2014年1月1日 出版周期 月刊 国内刊号 CN13—9000/G 国际刊号 ISSN 2095—6711刊物内容规划为八大栏目版块,分别为“封面观察”、“政策纵览”、“知行有道”、“方圆微课”、“名师大讲堂”、“源点资源库”、“魅力教师”以及“教育微博圈”。刊物亮点在于“方圆微课”、“名师大讲堂”和“源点资源库”等栏目。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知网收录吗

参乎
湛湛青天
经查,知网收录《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下图是查询结果: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有几个版本

鬼琵琶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由河北出版集团主管,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主办,河北省电化教育馆协办,是河北省教育技术协会会刊。中文名称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外文名称 Contemporary Ecation Research and Teaching Practice 语 言 中文 类 别 教育 主管单位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 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 编辑单位 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创刊时间 2014年1月1日 出版周期 月刊 国内刊号 CN13—9000/G 国际刊号 ISSN 2095—6711刊物内容规划为八大栏目版块,分别为“封面观察”、“政策纵览”、“知行有道”、“方圆微课”、“名师大讲堂”、“源点资源库”、“魅力教师”以及“教育微博圈”。刊物亮点在于“方圆微课”、“名师大讲堂”和“源点资源库”等栏目。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维普收录怎么多

诡娃娃
哥儿们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由 河北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主办,河北省电化教育馆协办。 这就是一个最最普通的 省级期刊。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是什么期刊

十戒
象外
普通刊物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课题评职称有用吗

慧能
偏令无出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教育类学术期刊 国家级遴选核心 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全文收录 国际国内双刊号 CN13-9000/G ISSN2095-6711社内征稿 费用优惠 诚招组稿老师正规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可查,评职称可用

教改论文发表最快多长时间 小木虫

年齿长矣
巨无霸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教育类学术期刊 国家级遴选核心 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全文收录 国际国内双刊号 CN13-9000/G ISSN2095-6711社内征稿 正规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可查需要发表论文找我哦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校教育文化变革之间有何关系

平次
柴田
一、理论解释教育技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技术是指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有形的(物化形态)和无形的(智能形态)两大类。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的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设施、设备等及相应的软件;智能形态的技术指得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如系统方法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与网络在社会成员中逐渐普及,也使教育技术的内容更加丰富。我们把以多媒体与网络为代表的教育技术称为现代教育技术。我们相信现代教育技术能改变教育文化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中介结构从认识的角度讲,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不断循环的过程。然而在实际中,人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并不是一个直接的过程,难道这中间还有一个中介环节吗?正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教育技术知识是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向教育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是连接教育、教学理论或经验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从实践的角度讲,客观世界不会自然地满足人,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然而,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走着自己的道路,于是人类的目的就会遇到困难。前者是合规律的,后者是合目的的。在实践中合规律的不一定合目的,合目的的不一定合规律。要使两者达到和谐统一,就需要一个中介结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技术的实践便是这样一个中介结构。2、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信息资源的分配形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社会中信息资源的分配形式,从而改变了教育的形态。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动摇了教师的权威地位,学生可以从网络获得比教科书更多、更快、更生动的信息。学生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源,教师只是作为信息源之一而发挥作用。好比政治经济学中说的,生产资料的分配方式变了,生产关系就变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得过去繁难的学习课题变得非常容易,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对学校教学的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开始对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方式感到厌倦。要求教师采用更高效、更灵活、更有趣、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对教师角色发出挑战,促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3、现代教育技术使多向互动成为可能从BBS 到 BLOG(博客)再到播客时代为音视频传播带来新机,传播主体多元化,新的传播终端不断涌现,方便受众的同时,也意味着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模式将会对教育领域构成影响。随着宽带技术的成熟,网络视频注定将在网络传播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NASA和美国在线均开发出了成熟的网络视频工具。美国在线公司表示,全美曾有约有500万人在同一天通过网络视频工具收看了其为期一天的现场音乐会。此外,媒体公司也开始纷纷介入这一领域,从包括GOOGLE和雅虎在内的搜索巨头开始测试视频搜索工具到传统的印刷和广播机构了解网络受众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网络视频内容。 目前,软件巨头微软也在密切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它将其作为构造社区的有力工具。到目前为止,微软已经打造了19个视频频道的网站,提供了500多个视频剪辑,内容包括即兴演讲、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MSN服务等等。  在国内,从近期的“神六”报道来看,神六升空当天,中国三大门户照例展开了激烈的新闻战。然而,某网站使出的绝招"网络视频直播"不但让该网站在此次新闻战中获得了最多的眼球,也使背后为其提供流媒体技术的"MYSEE直播网"进入了媒体的视野。无疑,网络视频正在渗透到各个领域,也正在从稚嫩走向成熟。实现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同步传送。在这样的技术环境下,真正的互动学习成为可能。当基于新观念和新技术的新颖教学模式出现并被人们尝试(这种尝试靠发自内和受于外)使用时,人们原有的教育文化—— 主流文化仍然在起作用,于是将那些由新观念和新技术促生的教学模式作为教育中的 “第二文化”。当随着条件成熟并且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新模式时,从不习惯到习惯,由习惯变自然,这种第二文化就变为人们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了,学校教育文化就得到变革。二、现状分析五年来,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建设有了快速的发展硬件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全省已有计算机近20万台,特别是高中计算机生均比已经达到12:1;建有各类校园网1400多个;卫星地面接收站2800多个。还有为数不少的多功能电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等等。阳泉市、晋中市建起了城域网,大同市、太原市也正在建,稷山县和长治县实现全县“班班通”。l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丰富。省教育厅每年向全省中小学校推荐的电子音像数字资源基本涵盖了所有学科,大约2300多个品种。93年省里出台了收取电教教材费的政策,12年来,我们初步统计,全省中小学校用于购买软件的经费大约在6亿左右;市县城域网购买整合的资源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资源也很多。中国教育电视台也每天免费向农村乡镇以下中小学提供教育教学资源。l教师队伍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逐步普及,应用能力在不断提高一是教育厅组织的教师计算机初级、中级计算机能力全员培训广泛开展;二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专业培训就达到了3532名;三是各地、各校组织开展了不同要求、不同级别的计算机知识能力培训。l中小学校的课题研究具备一定基础。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在“十五”期间承担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专项课题27个;承担中央馆立项的课题15个;承担全国教育技术协会国家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6个子课题;承担我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推进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标、途径及对策的研究》子课题48个。这些课题研究的开展,从理论到实践,都为组织实施13150工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引自2005年5月朱文焕馆长在山西省13150课题启动会上的讲话)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地区或学校还存在下列现象: 第一,重“电”轻“教”由于科学与技术的分离,对教育技术的狭义理解,长期以来,教研机构与电教机构各自独立,并且互不交叉,一方面,机构重设,造成资金、设备、人员的极大浪费,导致教育科学无用论,认为教育科学是空的,不如教育技术实用。有些电教工作者长期以来始终忽视对学科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总认为这是学科教师的事,电教工作者的任务只是维修和保管好电教设备,结果使电教工作者降格为学校中的"设备维修工"和"仓库保管员",甚至在学校编制上都进不了教师系列,只能算作"教辅人员"。另一方面,就我们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领域中的人员来看,在教育、心理、哲学等方面的素质和训练的不足,已经成为教育技术科学、健康发展的瓶颈。由于他们致力于推广电化教育,往往用电教手段、方法去找问题,似乎电教手段是解决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陷入了科学研究的本末倒置的境地,而不是正常的“根据问题从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程序。结果始终没能确立自身在教育实践发展和教育理论体系中应有的地位。这是电化教育不能够深入课堂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二,重“硬”轻“软”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技术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外在于人的工具系统;另一方面是人使用工具的技能。这内外两方面相互协调又互相转化的双向发展,推动着人类技术以加速度向前发展,并由此导致了社会现代化和人类自身现代化的双向发展。 以往的工具都是人类躯体的延伸,而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计算机不同于以往物质生产工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工具中出现了"软件"。软件是知识形态的技术,是人类思维程序的外化,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体系,它是可执行的程序。"软件"的出现是人类符号体系之功能发生了一场极其深刻的历史变革!将人类大脑中的智力操作行为符号化、"软件"化,使之成为可以指令机器自动执行的操作程序,这在以往的技术中是从来没有的,其功能在于大大增强了人类对信息的加工能力、减轻了脑力劳动的负担,而且还可以用越来越高水平的软件程序来替代硬件设备的许多技术性能,降低硬件设备的要求。工具中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就如同人的生理结构与心理结构之间的关系一样,前者是先天的、较难改变,后者是后天的、容易改变。在当今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中,用软件的发展来替代硬件的功能,是一个大趋势,这不仅可以有效避免硬件设备迅速更新换代造成一大堆难以处理的"高级垃圾",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知识本身的价值正在迅速增值,这正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点和奥秘之所在!当代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是:软件业领导硬件业,而软件业的发展则取决于对软件用户群体所在领域未来行为的研究、预测和实验。遵循这一规律,要想提高学校教育技术投资的效益,就必须从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与功能出发,整体设计,分步实施。这显然需要技术专家与教育专家的有机结合,尤其要研究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学生和教师的未来行为与未来需求。计算机功能的充分发挥,不仅取决于硬件和软件的最佳搭配,而且取决于使用者对软硬件的驾驭能力,显然,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纠正重硬件不重软件的偏颇,正确处理教育技术投资中软件、硬件和师资培训的比例关系,这不仅是保障我省教育信息化健康高速发展的一个重大政策问题,而且是需要从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深层进行探讨的重要学术问题。 第三,重“机”轻“网”。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校园网络的建设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来看,从单机发展到网络,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联网,绝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智慧的连网!国际互联网的出现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深刻的哲学人类学问题。以往我们常说,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然而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和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而国际互联网却通过全球计算机的互联,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复杂网络系统之中,这才真正称得上是人脑的延伸,不仅延伸了个体的大脑和思维活动,而且创造了一个外化的、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的大脑!在不远的将来,世界各地的人在自己家中就能学习最好的课程、学习任何科目、由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讲授"。将这样的理想尽快转化为现实,这正是当今教育技术工作者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网络仅仅是教育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才是是教育信息化的内容与实质,在这个意义上,教育资源的整合,比校园网本身的建设更重要也更困难。这也应该引起我省教育技术界足够的重视。 第四,重教轻学。 教与学的关系,是当代教育哲学中一个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回顾二十世纪西方教育研究与实验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极其重要的转向:从教的研究转向学的研究,并且已经在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重大成果。尤其重要的是: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与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正在创造出各种高水平、个性化、高效益的崭新学习模式,如何尽快适应和驾驭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舞台上一场最激烈的竞争, 专题学习网站是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山西省电教馆已经组织了四次针对全省骨干学校的技术培训,但是,大多数学校并没有行动起来,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这是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五,重科技轻人文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前景过于乐观,对可能出现的消极后果和负面影响缺乏较深刻的认识和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从学科性质来看,绝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科,而是教育、技术、艺术三大领域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步入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体的新阶段,不仅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而且人文背景迅速扩展,这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的素质是极其严峻的挑战,大多数人看到了前者,却往往看不到后者.因而在人员的选择上,往往只重视考察其技术水平,而忽视其人文修养,这种短视的用人观若不尽快纠正,对教育技术学科今后的发展将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因为若从社会现代化的广阔视野来看待技术,技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是"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危害人类,尤其在以培养人为对象的教育领域,对技术的应用必须慎之又慎,切不可盲目乐观,要充分估计到现代教育技术可能对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如今,教育技术正在从教育手段上升到教育改革的核心,并将领导教育现代化的潮流,置身于这样一个重要领域,如果只懂技术而缺乏人文教养,顶多只能成为工匠,不可能成为教育家,尤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诱惑面前,缺乏人文教养的工匠很容易成为短视的功利主义者,这显然无法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第六,重技术轻设计在使用教育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出现为了用媒体而用媒体的现象,而不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还有的教师在本来用常规方法很简单的情况下,采用教育技术,结果反而搞复杂了,或者是在需要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情况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图象画面,违背了教育规律,制造了教育教学问题,而不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与教育技术的目标背道而驰。教育技术的不断普及与教育问题的复杂性,要求教育技术不是为了在教育中使用技术,它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讲究技术,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任何单一的技术组成部分都不可能永远是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从广义的技术涵义出发,设计一个整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是教育技术达到它的目的所必须的。三、行动建议现在我们讨论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学校教育文化的变革,1、创设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工作环境二○○五年四月四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其目的是为了贯彻经国务院批准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的实施,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宗旨是: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该计划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实施。从2005年开始,组织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先行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到2007年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使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普遍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认证。我省的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全面提高我省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例如,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变革学校教育文化的重要手段。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技术的运用既是校本研修的目的,又是校本研修的方法和手段。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由于网络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互动,这正是校本研修的有效的支持形式。而且,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校本研修,有利于克服强势群体的话语霸权,虚拟环境下,教师更能说真话,可以真正作为研修主体积极参与,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讨论,交流的结果还可以让别人共享。2、追求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边说边写的教学状态从目前国内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实际情况来看,存在许多片面性,一讲到计算机辅助教育似乎就是开发课件。其实课件只是信息化教育系统的一个构件,课件本质上是目标特定的结构化教学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过程是一个强大的学习管理系统,还需要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和大量的信息资源作为支撑。课件最大的缺点是预设性、结构性强,课件的盛行使得教师在黑板前那种自如生动的讲学已经没有了,教师与学生间那种直接、随时的沟通没有了,教师那种连续、衔接有序的教学艺术没有了,等等。不仅没有使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支持教学改革,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而且还使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与教学的有效性产生怀疑。其实,运用教学资源并不一定要整合成课件,教育技术完全可以像传统的教具、挂图一样,用的时候拿起来用,不用的时候放在一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在课堂上的最佳状态是在新的环境下仍然能够边说边写,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有所突破。一是类似Z+Z智能教育平台软件,这一软件的特点是画图与写符号十分容易,但是,书写文字反倒不方便。另一个是电子白板。电子白板它是教学体系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原体系中的电脑和投影仪仍是不可缺少的,也正因为电子白板的出现,这一体系应该说是当今最完美、最具创造力、最具高超表现力的教学系统。那么电子白板的功能到底有哪些呢?如果简单的说,它就是一块可远程操纵的显示屏,各种文字、图表、数字都可以在板上显示出来,而且还可以直接在板上操作电脑。还可以说它就是一块新型的“黑板”,可以随意在上面写、画,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已写好、画好的立时擦掉。  有了这块电子白板,教师似乎又回到了过去在黑板前讲课的生动状态,教师又成为了教学的核心,从此再也不用一会在上面讲,一会儿又要跑下来去操作电脑,而是轻松自如地直接在白板上操作电脑,按照事先预制的课件,随时可把想让学生了解的内容非常清晰地展现在白板上,想让学生记住什么或想强调什么,可以随意地在白板上写、划或在已有文字上加以标注。教师讲课过程中的即兴发挥,也可留在白板上,这样一来,即保证了讲课的连续性,又使讲课节奏感强。特别是由于大部分内容教师已预制了课件,讲课时按需调出来就行了,这使教师有了足够的时间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授课艺术,也可以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反复的讲解和重复,还可以随时向学生提问或者解答学生的问题等等。从而使教学既生动活泼,又能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电子白板面前,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首先在教师讲课过程中,对已讲过的内容,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自如地操作电脑,把讲过的内容调出来,重新给学生讲解,甚至于学生也可以在白板上亲自操作,达到教与学的互动效果,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弄清问题,其次学生听课可以解除过去需记笔记之苦,也就是说,学生听课可以不记笔记,只要用心听讲就行了,课后教师所讲的一切内容,包括教师强调的重点、临时写的划的东西、或者教师临场发挥等等,只要板面上有过的均可以存盘,学生录一份就是了。 3、确立教育科学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方向与在自然领域的运用相比,技术在步入与人的生命活动直接相关的领域时,其步伐要缓慢和谨慎得多。当技术步入教育这个极为复杂的人文领域时,遇到了比其他任何领域更为激烈的论争和障碍!教育不属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而属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教育的对象不是物而是人,不仅是活生生的、有生命活力的人,而且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识、有自主活动能力的人;教育活动更重要的特点在于: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并不直接改变学生的身体(物质)状态,甚至不和学生发生直接的身体(物质)接触,而只是通过语言、文字、表情、神态等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改变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情感意志结构,并通过这些心理结构促进和影响学生身心结构、社会实践活动结构的发展。因此,最初在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技术工具不是人类肢体的延伸,而是书本、黑板、粉笔等向学生传递信息的物质手段。近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技术在物质生产领域里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但对于人类自身生产的教育领域却影响甚微,直到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视听技术在大众传媒中亮相之后,才迅速被引入到教学教育过程中来,这一历史事实本身就是令人深思的。它启示人们: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要遵循技术发展的规律,而且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然而,实际的效果是信息技术的使用往往游离于课程目标之外。究其原因,还是对“整合”的真正含义缺乏了解。其实,“整合”的真正含义与广义的教育技术的定义是完全一致的,整合不仅指现代教育技术的物化形态----信息技术(包括媒体技术),而且指现代教育技术的智能形态----教育科学。“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其中有机的意思就是智能形态的技术的运用,指得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如系统方法、系统设计原理等等。而这些往往是教育科学研究的范畴,所以,要把教育科学与教育技术结合起来,从体制、资源(包括人力与物力资源)上进行整合。4、重视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成长范式的相关研究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有一个显著的现象是,那些专业成长快的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也表现的比较优秀。而那些专业成长比较慢的教师,即使学校免费配备了电脑,也往往是主要用于打游戏、聊天。他们很少把这些手段用于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能否促进学校教育文化的变革,还与教师专业成长范式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师专业成长范式的研究方面,已经有一些显著的成果。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结论以及我们对近1000名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我们认为,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1)责任感、成就感与效能感;(2)思维方式(是否能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而不是埋怨客观);(3)是否经常与同伴进行教研;(4)工作是否具有挑战性(在能力的边缘工作)。其中,有些特征是先天具有的,而有些是通过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培养的。目前,应该重视通过校本研修探求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范式。总之,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措施,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成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方式,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文化的变革。

求读书笔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普通教育学》《大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可谓辱矣
弥赛亚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假期,看了一本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读了这本书,我收获很大。《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这本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里程碑的著作,是20世纪70年代,面对着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向教育提出的挑战。这是国际教育委员会在经过一年多时间对世界教育的形势、观点和改革的调研后写成的,从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谈起,着重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关于实现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最后论述了国际合作问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这是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其核心是学会生存。学会生存是由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称谨倡导的。他认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人们再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是当前各国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是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科技发展的挑战、社会公害的威胁,要求教育以学会生存教育为重点,把教育当作一个长期的发展的工作来看待。终身教育的概念因而产生。教育实践中,生存实验的教育手段也被不断使用。“学会生存”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热点问题。屡见不鲜这样的新闻:一位万人羡慕的北京某著名高等学府的硕士生,因为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未被导师通过,觉得无颜见人而跳楼自杀身亡; 一名前程似锦的大学毕业生,因被检出“小三阳”未被录用为公务员,便心存不满而持刀闯入政府办公室,杀害了招考人; 一个正处于花季的中学生,因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生怕被父母责骂而服毒自尽……人们不禁要问:现在我们的孩子究竟怎么了?为什么这么不堪一击?人人都可以说出许多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但寻根问底,最根本的则在于我们对孩子生存教育的迥异。生存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种社会背景、时代变革的逼迫下教会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生存能力已经迫在眉睫。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每年约有一点六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四十名孩子。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在面对突发事故、灾难时更容易受到伤害。目前在国内基础教育在生存教育领域尚处在缺失的状态下,我们的孩子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如何在火灾中逃生?如何从容面对危险?这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口号:“学会生存!”家庭是生存教育的第一站。抗击挫折是生存教育的首要一环。有的父母对孩子进行“缺憾教育”,告诉孩子“世上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教会孩子生存的本领、让他吃些苦头、锤炼他坚强的意志,作为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坚强、勇敢、乐观、坚韧不拔,很有出息。有的父母则心甘情愿地为孩子受累、吃苦,恨不得替他生病、读书,把前进路上的一切障碍都为他扫除。过度的爱护、保护,造就的不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而是怯弱、退缩、心胸狭隘的小男人。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也应是生存教育问题中应有之义。试想,未来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类个体作为社会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巨大,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环境下,要在竞争中取胜,除了具有丰富的大脑、多元的知识、坚强的意志力以外,没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现在有部分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运用各种办法为孩子选好了一条路,并预知排除掉一切障碍,从而使孩子能在顺境中成长。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孩子就像飞蛾一样,必须经过磨练才能真正地展翅飞翔,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来。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出现困难时,帮助他或者甚至于完全代替他处理所有问题。那渐渐地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对父母的依赖感,认为所有问题都应该由父母解决,而自己什么也不需要做,从而就注定了孩子在社会竞争中的失败者的地位。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我们的教学达到真正理解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能将所学的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因此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正是教育在这一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教育包括培养和发展一个人全部潜能的教养过程。是人类社会向教育提出的任务。这一要求和任务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为迫切和必需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教师应该是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决策者,不管孩子处理问题采取的是什么办法,即使是最次的,对孩子也是有利的。只有在挫折、大败中他们才会不断吸取教训,总结出最好的办法。这样才能为他们今后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打好基础。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展翅飞翔的那一天。《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有一段很精辟的话:“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而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个性、创造性被束缚,主体作用也就得不到发挥,也就缺少学生的自学、自悟、自得、探讨的教学现象。教育的使命就是使人学会生存。要把着眼点从教育转向学习,从外部的“教”转向内在的“学”,借以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所有潜力和才能,以适应未来、创造未来,于是终身学习成为人促进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曾看到这样7个尊重和4个赞赏,做到7个尊重: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⑦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做到4个赞赏: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我觉得,《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就是教会我们怎样去做到这7个尊重和4个赞赏。这本书让我们记住:“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与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 《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一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 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 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四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四、训育及其方法 一训育的定义 “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与对儿童的管理和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的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二训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1.陶冶。训育与管理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陶冶性。通过陶冶使学生逐渐受影响。2.教师的人格感染。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具有权威性通过教师的人格感化学生是训育的一个重要手段。3.赞许和责备。赫尔巴特说“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4.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赫尔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里提出的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儿童的管理理论教学阶段论以及训育及其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教育科学发展的贡献是杰出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鉴作用。 《 大教学论》 1632年,《大教学论》著成。这个时代是欧洲各国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崇尚科学的唯实主义思潮,一浪胜过一浪。新的思维方式日益被人们接受,然而旧的封建制度在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占统治地位,夸美纽斯的出现为这一过渡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他里程碑似的地位,无人质疑。夸美纽斯,连同他的《大教学论》,都是时代的产儿。 然而过渡性的时代决定了人们思想的过渡性,即使是夸美纽斯,也难以避免地被时代特点束缚。所以拜读著作的同时,还要加以鉴别地理解,方能有所收获。 本书主要从教育的目的与作用、普及教育思想与统一的教育制度和教学理论展开论述,完整且详细地构建了整个教育系统。夸美纽斯通过对前人的学习还有对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概括,使其成为理论体系,成为宝贵的财富,为后人学习借鉴。 面对当时教育环境的封建腐败,亦深受其害的夸美纽斯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要扭转这一局面。但宗教神学的世界观还有经院主义的方法仍然束缚着人们的头脑,改革并非易事。如何使教育的改革顺理成章?夸美纽斯借鉴了“基督”的圣光使其的出现合理而且有说服力。夸美纽斯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但信仰并没有成为他的束缚和禁锢,相反地,他突破性地将信仰化作灯塔,指引万千群众奔向光明。 夸美纽斯首先从宗教的角度肯定人的潜能,指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除了生存,人具备别的生物所没有的——活力、感觉与理性,而这些是一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然后通过“等级原则”告诫人们“我们虽则永远在往上爬,爬到较高的一级,但是我们仍旧往前进,绝对没有达到最高的一层”,暗示教育中学问研究的无止境。如果一个人的心思全在智慧上,那么研究便无止境。紧接着基督教中的“三重”又更进一步引出教育就是今生至永生的预备。而这个预备的过程则要做到“熟悉万物;自我约束;皈依上帝”,明智的夸美纽斯就巧妙地将这三件事转化成了“博学;德行或恰当的道德;宗教或虔信”,而这条路必然要通过教育去实现。 夸美纽斯创造性地借“自然法则”类比人类的教育过程,揭露批判了旧教育违背自然的偏差,发现了问题,从而去探索教育和教学应有的正确的理论,把人类从神权中解放出来,这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而且是颠覆性地变革。当然,若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讲,以自然为指导是很片面的,因为人有自然属性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有社会性的一部分。 夸美纽斯先进性地给“人”下了一个操作定义,“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他对人的认识是科学完整的,人不是简单的肉体存在,只有实现了潜能,表现出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这种认识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着实进步的意义,相当于现代人们常说的“提高人口质量”!与此同时,夸美纽斯还用“狼孩儿”例子引证自己的想法,我不禁暗叹,现代流行的个例研究远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经应用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了。 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之后,那么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最好呢?夸美纽斯又类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认为教育应该从幼小的时候就要去实行,并且给出了颇有说服力的几点原因。其一,人生无常,充满变数,生或死,健全或残疾谁都无法预示;其二,行动比学习重要,应花的时间在实践上,而非学习;其三,一切事物的本性在较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一旦长硬,就不容易改变了;其四,上帝给了人青春的岁月,那只合于教育之用,别的都不合适;其五,幼儿时期欲望正在沸腾,思想也很迅捷,记忆正很牢固;其六,在人身上,唯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来的。夸美纽斯经过一番论证,得出最谨慎的办法就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去把人形成到合乎智慧的标准。 可在夸美纽斯所处的时代,并非任何人都可以接受学校的教育,更别提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了。学校是富人权贵的专利,贫穷的广大人民无权进入,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夸美纽斯对这样的情况深感痛心,他坚持,被排斥的人当中一定有极优秀的人被糟蹋、被扼杀,这不是个人的损失,而是国家的损失!所以他提出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不分贵贱,还大力号召群众一道说服当权者实施普及教育,表现出了极大的民主主义精神。 除了地位的不平等,夸美纽斯还指出当前学校教育体系的不科学,并提出了具体严谨的改革措施。在学校,青年人都能学到一切可以使人变成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所实施的教育不用鞭笞,无须严酷或强迫,要尽量温和轻快自然;教育绝不是虚伪的、表面的,而是真实的、彻底的。夸美纽斯对教育体系的阐释近乎完美,是一种纯粹的教育理念,没有世俗,没有功利,这是现代教育急需学习的地方。片面最求升学率、美化学校名声,让教育掺杂了太多的虚伪和浮躁,教育不再是纯粹为了智慧、德行,而是利益。举个例子,小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临近期末考试,班主任(语文老师)就会频繁占课,自然课、思想品德课统统让位,进行考前“辅导”,目的就是为了让整个班级取得好成绩,不难猜到,这和老师的年终奖金也许是直接挂钩的。这明显就是对科目的不平等看待,自然和品德的提高对人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可是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被灌输了这种副科不重要的想法,导致后来越发地对此类科目的不重视。社会经常感叹年轻一代品德素质差,究其原因,上述的这种情况可能首当其冲吧。 有了教育的基本框架,夸美纽斯接下来阐述了几个教育理论——自然适应性原则、教学量力性原则、直观法则等等,在此我只谈谈对“教学量力性原则”的体会。之所以特别关注这个理论,是因为我曾经一直对于现代教育的一个现象非常不解,那就是,在全球性的奥数比赛中,中国经常是无悬念夺冠的国家,但在全球性的学术研究(数学方面)中,经常活跃的却是美国等本被甩在身后的国家;考完“雅思”准备出国的学生,也常讶异其中数学部分的难度之低,之后在学术领域的发展却不尽人意。当我看了这部分的内容之后,我似乎有些明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就出自“不自量力”。 夸美纽斯在这一部分明确指出,教学工作要适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还有其承受能力。 具体内容如下: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水平,不可超过他们的理解能力;教学进度要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不可使他们负担过重;教学方法要适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使教学来得“容易”“轻快”;教学科目要适合儿童的天性,因材施教。其实现在发展心理学很大程度也是围绕“适宜”这个发展程度展开的,但夸美纽斯能在那个时代做出这样的近乎科学的安排实在难能可贵。我的理解是,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相应的生理发展作为基础,儿童时期从生理心理两方面都是发育的初始阶段,应该进行的是抽象能力如想象力还有性格的培养,而不是把知识一味地灌输给还没有成熟接受能力的儿童。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就拿中美两国对比来说,中国的初等教育一直重视的是知识的积累,缺乏创造力等能力的培养,而美国却恰恰相反,从这个角度不难理解,为什么比赛中国行,而研究却不及美国的原因。现在国家也一直很重视这个问题,但决心大于成效,我们也应该秉承夸美纽斯用于革新的精神,发现了问题就要毫不迟疑地去解决问题,即使要排除万难,也必须将教育革命进行地彻底才行。 读完《大教学论》,我在感叹夸美纽斯伟大的成就的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德行的培养、行动能力的锻炼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不只是存在于学校,它还应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因为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是人类能够使用从教育中获得的东西。书中传递的教育智慧还有很多,除了上述内容,还有分科教学法、纪律教育、统一的学校制度及教学计划等,甚至还涉及了学校经费如此细致的问题。我想,写到这里不是结束,而是认识教育、理解教育的开始,真正的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这本《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是一篇传记体人物小说,不是学术专著,甚至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物传记。但是,本书的作者曾亲临帕夫雷什中学,和工作、学习中的苏霍姆林斯基亲密接触,并与之促膝长谈。因此,尽管是一篇小说,但它还是能够比较忠实地再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而且,由于它是艺术地再现苏霍姆林斯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具有感染力,可读性更强,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苏霍姆林斯基出生于乌克兰一个贫农家庭,52岁的一生中,35年献给了家乡的中小学教育事业,其中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23年。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期间,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验,让这所农村中学成了国内外著名的教育实验园地。他不仅影响了一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还通过他的实验,他的著作,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四十一部专著,六百多篇论文,一千多篇童话和故事。他的论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继在我国翻译出版的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要相信孩子》、《给儿子的信》、《公民的诞生》等。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甚至在他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和世界知名学者之后,他还始终留在农村学校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苏霍姆林斯基深信,要当好一名校长,就必须一天也不脱离学生和教学。他明确地提出了口号: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到教师中去。他身为校长,还兼了一个班的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跟到该班学生毕业。他全身心地热爱学生,殷切地期望他们每个人, 都成为优秀的公民。 他愉快地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学习, 探索各年龄阶段学生的个性、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规律。 经他长时间直接观察的学生达三千七百多人,他还为每个学生写了观察记录。他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担任一门课程(语文、物理或历史等学科)的教学,像其他教师一样批改学生的作业。他把帮助和培养教师,看作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他每天都要花两个小时去听课,对所听的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分析,在连续听了十几节课后进行整体剖析。他为青年教师上公开课,与他们谈话,要求他们多写多读学术性文章;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的成长,了解学生 精神世界的发展和精神生活。他把全校教师团结成一个优秀的教师集体,这是帕夫雷什中学取得成功的有力的保证。帕夫雷什中学原本是一所极普通的农村 学校,由于苏霍姆林斯基不懈地进行教育改革和试验,使之不仅成为苏联的优秀学校,而且被看作当代世界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工作,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上。他在工作岗位上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实验基地,同时也广泛研究其他学校的经验,孜孜不倦地钻研教育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教育的新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做出新的理论概括。他全面探讨了普通教育的各个领域,提出了使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个性和谐发展,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他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苏霍姆林斯基是千万教师的偶像。如果说,在这之前,我们对他的崇拜是因为经常听到他的名字,而肃然起敬,那么,我们还希望在的了解他之后,于崇拜之上多些亲切。能否一并提供原文某精彩句段及其所在页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