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田
一、理论解释教育技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技术是指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有形的(物化形态)和无形的(智能形态)两大类。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的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设施、设备等及相应的软件;智能形态的技术指得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如系统方法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与网络在社会成员中逐渐普及,也使教育技术的内容更加丰富。我们把以多媒体与网络为代表的教育技术称为现代教育技术。我们相信现代教育技术能改变教育文化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中介结构从认识的角度讲,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不断循环的过程。然而在实际中,人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并不是一个直接的过程,难道这中间还有一个中介环节吗?正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教育技术知识是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向教育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是连接教育、教学理论或经验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从实践的角度讲,客观世界不会自然地满足人,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然而,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走着自己的道路,于是人类的目的就会遇到困难。前者是合规律的,后者是合目的的。在实践中合规律的不一定合目的,合目的的不一定合规律。要使两者达到和谐统一,就需要一个中介结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技术的实践便是这样一个中介结构。2、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信息资源的分配形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社会中信息资源的分配形式,从而改变了教育的形态。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动摇了教师的权威地位,学生可以从网络获得比教科书更多、更快、更生动的信息。学生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源,教师只是作为信息源之一而发挥作用。好比政治经济学中说的,生产资料的分配方式变了,生产关系就变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得过去繁难的学习课题变得非常容易,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对学校教学的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开始对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方式感到厌倦。要求教师采用更高效、更灵活、更有趣、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对教师角色发出挑战,促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3、现代教育技术使多向互动成为可能从BBS 到 BLOG(博客)再到播客时代为音视频传播带来新机,传播主体多元化,新的传播终端不断涌现,方便受众的同时,也意味着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模式将会对教育领域构成影响。随着宽带技术的成熟,网络视频注定将在网络传播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NASA和美国在线均开发出了成熟的网络视频工具。美国在线公司表示,全美曾有约有500万人在同一天通过网络视频工具收看了其为期一天的现场音乐会。此外,媒体公司也开始纷纷介入这一领域,从包括GOOGLE和雅虎在内的搜索巨头开始测试视频搜索工具到传统的印刷和广播机构了解网络受众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网络视频内容。 目前,软件巨头微软也在密切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它将其作为构造社区的有力工具。到目前为止,微软已经打造了19个视频频道的网站,提供了500多个视频剪辑,内容包括即兴演讲、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MSN服务等等。 在国内,从近期的“神六”报道来看,神六升空当天,中国三大门户照例展开了激烈的新闻战。然而,某网站使出的绝招"网络视频直播"不但让该网站在此次新闻战中获得了最多的眼球,也使背后为其提供流媒体技术的"MYSEE直播网"进入了媒体的视野。无疑,网络视频正在渗透到各个领域,也正在从稚嫩走向成熟。实现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同步传送。在这样的技术环境下,真正的互动学习成为可能。当基于新观念和新技术的新颖教学模式出现并被人们尝试(这种尝试靠发自内和受于外)使用时,人们原有的教育文化—— 主流文化仍然在起作用,于是将那些由新观念和新技术促生的教学模式作为教育中的 “第二文化”。当随着条件成熟并且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新模式时,从不习惯到习惯,由习惯变自然,这种第二文化就变为人们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了,学校教育文化就得到变革。二、现状分析五年来,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建设有了快速的发展硬件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全省已有计算机近20万台,特别是高中计算机生均比已经达到12:1;建有各类校园网1400多个;卫星地面接收站2800多个。还有为数不少的多功能电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等等。阳泉市、晋中市建起了城域网,大同市、太原市也正在建,稷山县和长治县实现全县“班班通”。l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丰富。省教育厅每年向全省中小学校推荐的电子音像数字资源基本涵盖了所有学科,大约2300多个品种。93年省里出台了收取电教教材费的政策,12年来,我们初步统计,全省中小学校用于购买软件的经费大约在6亿左右;市县城域网购买整合的资源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资源也很多。中国教育电视台也每天免费向农村乡镇以下中小学提供教育教学资源。l教师队伍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逐步普及,应用能力在不断提高一是教育厅组织的教师计算机初级、中级计算机能力全员培训广泛开展;二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专业培训就达到了3532名;三是各地、各校组织开展了不同要求、不同级别的计算机知识能力培训。l中小学校的课题研究具备一定基础。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在“十五”期间承担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专项课题27个;承担中央馆立项的课题15个;承担全国教育技术协会国家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6个子课题;承担我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推进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标、途径及对策的研究》子课题48个。这些课题研究的开展,从理论到实践,都为组织实施13150工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引自2005年5月朱文焕馆长在山西省13150课题启动会上的讲话)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地区或学校还存在下列现象: 第一,重“电”轻“教”由于科学与技术的分离,对教育技术的狭义理解,长期以来,教研机构与电教机构各自独立,并且互不交叉,一方面,机构重设,造成资金、设备、人员的极大浪费,导致教育科学无用论,认为教育科学是空的,不如教育技术实用。有些电教工作者长期以来始终忽视对学科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总认为这是学科教师的事,电教工作者的任务只是维修和保管好电教设备,结果使电教工作者降格为学校中的"设备维修工"和"仓库保管员",甚至在学校编制上都进不了教师系列,只能算作"教辅人员"。另一方面,就我们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领域中的人员来看,在教育、心理、哲学等方面的素质和训练的不足,已经成为教育技术科学、健康发展的瓶颈。由于他们致力于推广电化教育,往往用电教手段、方法去找问题,似乎电教手段是解决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陷入了科学研究的本末倒置的境地,而不是正常的“根据问题从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程序。结果始终没能确立自身在教育实践发展和教育理论体系中应有的地位。这是电化教育不能够深入课堂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二,重“硬”轻“软”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技术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外在于人的工具系统;另一方面是人使用工具的技能。这内外两方面相互协调又互相转化的双向发展,推动着人类技术以加速度向前发展,并由此导致了社会现代化和人类自身现代化的双向发展。 以往的工具都是人类躯体的延伸,而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计算机不同于以往物质生产工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工具中出现了"软件"。软件是知识形态的技术,是人类思维程序的外化,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体系,它是可执行的程序。"软件"的出现是人类符号体系之功能发生了一场极其深刻的历史变革!将人类大脑中的智力操作行为符号化、"软件"化,使之成为可以指令机器自动执行的操作程序,这在以往的技术中是从来没有的,其功能在于大大增强了人类对信息的加工能力、减轻了脑力劳动的负担,而且还可以用越来越高水平的软件程序来替代硬件设备的许多技术性能,降低硬件设备的要求。工具中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就如同人的生理结构与心理结构之间的关系一样,前者是先天的、较难改变,后者是后天的、容易改变。在当今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中,用软件的发展来替代硬件的功能,是一个大趋势,这不仅可以有效避免硬件设备迅速更新换代造成一大堆难以处理的"高级垃圾",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知识本身的价值正在迅速增值,这正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点和奥秘之所在!当代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是:软件业领导硬件业,而软件业的发展则取决于对软件用户群体所在领域未来行为的研究、预测和实验。遵循这一规律,要想提高学校教育技术投资的效益,就必须从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与功能出发,整体设计,分步实施。这显然需要技术专家与教育专家的有机结合,尤其要研究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学生和教师的未来行为与未来需求。计算机功能的充分发挥,不仅取决于硬件和软件的最佳搭配,而且取决于使用者对软硬件的驾驭能力,显然,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纠正重硬件不重软件的偏颇,正确处理教育技术投资中软件、硬件和师资培训的比例关系,这不仅是保障我省教育信息化健康高速发展的一个重大政策问题,而且是需要从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深层进行探讨的重要学术问题。 第三,重“机”轻“网”。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校园网络的建设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来看,从单机发展到网络,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联网,绝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智慧的连网!国际互联网的出现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深刻的哲学人类学问题。以往我们常说,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然而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和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而国际互联网却通过全球计算机的互联,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复杂网络系统之中,这才真正称得上是人脑的延伸,不仅延伸了个体的大脑和思维活动,而且创造了一个外化的、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的大脑!在不远的将来,世界各地的人在自己家中就能学习最好的课程、学习任何科目、由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讲授"。将这样的理想尽快转化为现实,这正是当今教育技术工作者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网络仅仅是教育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才是是教育信息化的内容与实质,在这个意义上,教育资源的整合,比校园网本身的建设更重要也更困难。这也应该引起我省教育技术界足够的重视。 第四,重教轻学。 教与学的关系,是当代教育哲学中一个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回顾二十世纪西方教育研究与实验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极其重要的转向:从教的研究转向学的研究,并且已经在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重大成果。尤其重要的是: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与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正在创造出各种高水平、个性化、高效益的崭新学习模式,如何尽快适应和驾驭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舞台上一场最激烈的竞争, 专题学习网站是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山西省电教馆已经组织了四次针对全省骨干学校的技术培训,但是,大多数学校并没有行动起来,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这是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五,重科技轻人文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前景过于乐观,对可能出现的消极后果和负面影响缺乏较深刻的认识和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从学科性质来看,绝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科,而是教育、技术、艺术三大领域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步入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体的新阶段,不仅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而且人文背景迅速扩展,这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的素质是极其严峻的挑战,大多数人看到了前者,却往往看不到后者.因而在人员的选择上,往往只重视考察其技术水平,而忽视其人文修养,这种短视的用人观若不尽快纠正,对教育技术学科今后的发展将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因为若从社会现代化的广阔视野来看待技术,技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是"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危害人类,尤其在以培养人为对象的教育领域,对技术的应用必须慎之又慎,切不可盲目乐观,要充分估计到现代教育技术可能对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如今,教育技术正在从教育手段上升到教育改革的核心,并将领导教育现代化的潮流,置身于这样一个重要领域,如果只懂技术而缺乏人文教养,顶多只能成为工匠,不可能成为教育家,尤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诱惑面前,缺乏人文教养的工匠很容易成为短视的功利主义者,这显然无法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第六,重技术轻设计在使用教育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出现为了用媒体而用媒体的现象,而不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还有的教师在本来用常规方法很简单的情况下,采用教育技术,结果反而搞复杂了,或者是在需要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情况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图象画面,违背了教育规律,制造了教育教学问题,而不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与教育技术的目标背道而驰。教育技术的不断普及与教育问题的复杂性,要求教育技术不是为了在教育中使用技术,它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讲究技术,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任何单一的技术组成部分都不可能永远是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从广义的技术涵义出发,设计一个整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是教育技术达到它的目的所必须的。三、行动建议现在我们讨论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学校教育文化的变革,1、创设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工作环境二○○五年四月四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其目的是为了贯彻经国务院批准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的实施,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宗旨是: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该计划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实施。从2005年开始,组织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先行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到2007年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使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普遍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认证。我省的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全面提高我省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例如,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变革学校教育文化的重要手段。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技术的运用既是校本研修的目的,又是校本研修的方法和手段。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由于网络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互动,这正是校本研修的有效的支持形式。而且,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校本研修,有利于克服强势群体的话语霸权,虚拟环境下,教师更能说真话,可以真正作为研修主体积极参与,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讨论,交流的结果还可以让别人共享。2、追求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边说边写的教学状态从目前国内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实际情况来看,存在许多片面性,一讲到计算机辅助教育似乎就是开发课件。其实课件只是信息化教育系统的一个构件,课件本质上是目标特定的结构化教学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过程是一个强大的学习管理系统,还需要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和大量的信息资源作为支撑。课件最大的缺点是预设性、结构性强,课件的盛行使得教师在黑板前那种自如生动的讲学已经没有了,教师与学生间那种直接、随时的沟通没有了,教师那种连续、衔接有序的教学艺术没有了,等等。不仅没有使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支持教学改革,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而且还使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与教学的有效性产生怀疑。其实,运用教学资源并不一定要整合成课件,教育技术完全可以像传统的教具、挂图一样,用的时候拿起来用,不用的时候放在一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在课堂上的最佳状态是在新的环境下仍然能够边说边写,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有所突破。一是类似Z+Z智能教育平台软件,这一软件的特点是画图与写符号十分容易,但是,书写文字反倒不方便。另一个是电子白板。电子白板它是教学体系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原体系中的电脑和投影仪仍是不可缺少的,也正因为电子白板的出现,这一体系应该说是当今最完美、最具创造力、最具高超表现力的教学系统。那么电子白板的功能到底有哪些呢?如果简单的说,它就是一块可远程操纵的显示屏,各种文字、图表、数字都可以在板上显示出来,而且还可以直接在板上操作电脑。还可以说它就是一块新型的“黑板”,可以随意在上面写、画,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已写好、画好的立时擦掉。 有了这块电子白板,教师似乎又回到了过去在黑板前讲课的生动状态,教师又成为了教学的核心,从此再也不用一会在上面讲,一会儿又要跑下来去操作电脑,而是轻松自如地直接在白板上操作电脑,按照事先预制的课件,随时可把想让学生了解的内容非常清晰地展现在白板上,想让学生记住什么或想强调什么,可以随意地在白板上写、划或在已有文字上加以标注。教师讲课过程中的即兴发挥,也可留在白板上,这样一来,即保证了讲课的连续性,又使讲课节奏感强。特别是由于大部分内容教师已预制了课件,讲课时按需调出来就行了,这使教师有了足够的时间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授课艺术,也可以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反复的讲解和重复,还可以随时向学生提问或者解答学生的问题等等。从而使教学既生动活泼,又能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电子白板面前,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首先在教师讲课过程中,对已讲过的内容,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自如地操作电脑,把讲过的内容调出来,重新给学生讲解,甚至于学生也可以在白板上亲自操作,达到教与学的互动效果,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弄清问题,其次学生听课可以解除过去需记笔记之苦,也就是说,学生听课可以不记笔记,只要用心听讲就行了,课后教师所讲的一切内容,包括教师强调的重点、临时写的划的东西、或者教师临场发挥等等,只要板面上有过的均可以存盘,学生录一份就是了。 3、确立教育科学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方向与在自然领域的运用相比,技术在步入与人的生命活动直接相关的领域时,其步伐要缓慢和谨慎得多。当技术步入教育这个极为复杂的人文领域时,遇到了比其他任何领域更为激烈的论争和障碍!教育不属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而属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教育的对象不是物而是人,不仅是活生生的、有生命活力的人,而且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识、有自主活动能力的人;教育活动更重要的特点在于: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并不直接改变学生的身体(物质)状态,甚至不和学生发生直接的身体(物质)接触,而只是通过语言、文字、表情、神态等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改变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情感意志结构,并通过这些心理结构促进和影响学生身心结构、社会实践活动结构的发展。因此,最初在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技术工具不是人类肢体的延伸,而是书本、黑板、粉笔等向学生传递信息的物质手段。近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技术在物质生产领域里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但对于人类自身生产的教育领域却影响甚微,直到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视听技术在大众传媒中亮相之后,才迅速被引入到教学教育过程中来,这一历史事实本身就是令人深思的。它启示人们: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要遵循技术发展的规律,而且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然而,实际的效果是信息技术的使用往往游离于课程目标之外。究其原因,还是对“整合”的真正含义缺乏了解。其实,“整合”的真正含义与广义的教育技术的定义是完全一致的,整合不仅指现代教育技术的物化形态----信息技术(包括媒体技术),而且指现代教育技术的智能形态----教育科学。“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其中有机的意思就是智能形态的技术的运用,指得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如系统方法、系统设计原理等等。而这些往往是教育科学研究的范畴,所以,要把教育科学与教育技术结合起来,从体制、资源(包括人力与物力资源)上进行整合。4、重视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成长范式的相关研究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有一个显著的现象是,那些专业成长快的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也表现的比较优秀。而那些专业成长比较慢的教师,即使学校免费配备了电脑,也往往是主要用于打游戏、聊天。他们很少把这些手段用于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能否促进学校教育文化的变革,还与教师专业成长范式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师专业成长范式的研究方面,已经有一些显著的成果。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结论以及我们对近1000名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我们认为,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1)责任感、成就感与效能感;(2)思维方式(是否能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而不是埋怨客观);(3)是否经常与同伴进行教研;(4)工作是否具有挑战性(在能力的边缘工作)。其中,有些特征是先天具有的,而有些是通过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培养的。目前,应该重视通过校本研修探求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范式。总之,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措施,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成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方式,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文化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