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京水
人工养蝎的前景和效益 人工养蝎的前景: 我国对东亚钳蝎的人工养殖,起步于20 世纪50年代初期 ,但当时由于缺乏必要的有关钳蝎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知识,因而收效甚微。进人 20 世纪70年代以后,山东省率先开展人工养蝎的科研课题,经过十余年的观察,初步摸清了蝎子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规律、繁殖规律和产态要求,并开始探索无休眠期饲养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进人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在山东、河南等地区的野生蝎主产区,出现了第一次人工养蝎热潮,但由于当时大部分养殖户还没有完全掌握基本的养蝎技术,加之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与服务,所以真正获得成功并坚持下来的为数甚少,此间一些倒卖蝎种的现象极大地影响蝎子人工养殖业的正常发展,不但挫伤了特种养殖专业户的积极性,而且造成了蝎子养殖难度很大的负面影响。自进人 90 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养蝎业又在我国部分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一些养蝎专业户的养殖经验日臻成熟,养殖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配套完善。在华北各地农村,涌现出了不少养蝎技术骨干和专业户。目前,我国的养蝎业正在向着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由于人们长期地开山垦荒,筑路采矿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蝎子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之人为地大量捕捉,导致野生蝎资源日渐枯竭。濒临灭绝。 近年来由于全蝎由单纯药用发展到保健及提毒、餐饮等新领域,蝎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干蝎价格逐年上涨。由此造成人们医疗用药和生活用蝎的严重不足,导致市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随着蝎子用途的不断扩大和人们医疗、生活保健品开发用蝎及出口的大量增加,将进一步加剧市场供需矛盾。最近,国家医药局对全国药材市场普查得出结论:今后20年内全蝎的供需矛盾将无法缓和,价格将继续呈现大幅度上涨的趋势。市场供应量仅能满足市场需求量的30%。 因此,国家科委将《全蝎养殖综合加工及开发利用与推广》项目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并拔出专款作为重点工程予以推广。中央及许多省、市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的农业科技拦目都在反复播送和大力宣传人工养蝎技术及养殖的经济价值。上海市政府已将人工养蝎纳入“4050”工程,为下岗职工提供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为进一步鼓励人们养蝎的积极性,国家还对人工养蝎实行长期免税的优惠政策。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医药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中药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利条件。党中央高度重视出台以农村增收为核心的“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富民政策,发展全蝎养殖,既可为国家赚取外汇,又可满足国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因而,是基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首选项目,对农民增收,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多了一条切实可行之路;同时为下岗职工,再就业者开辟了一条难得的致富途径。 人工养蝎经济效益分析: 采用人工养殖一只雌蝎一年产 2-3 胎,每胎 20 ~ 50 条。如按公母 l : 3 搭配,按每胎产仔20条计算,按1年产2胎计算,成蝎按1000条一千克计算,引种 l 000条,年产仔: 750 (母)×2 (胎) ×20 (条) = 30 000条,按成活率 65 %计,出生后仔蝎饲养 8 ~ 12 个月后即可得商品活蝎: 30 000条× 65 %÷ 1 000 条/千克= 19.5(千克),按一般市场回收价格 380 元公斤算,可收入7410元。扣除各种费用:1800 元(种苗) + 200 元(建池等) + 900 元(饲料) + 1 000 元(人工等) = 3510 元,获纯利3510元。人工养蝎的可行性和优势: 一、前景光明,为国家"星火计划" 免税项目;二、市场稳定,销售价格多年来只升不降; 三、用途广泛,具有极高的医用及食用价值; 四、本小利大,投资少、见效快、回报率高。养殖几乎不存在经营风险,即使是老、弱、残、伤或是挤压而死等淘汰下来的蝎子仍可入药,死活一样价钱,不影响利用价值; 五、蝎子食量小排粪少,饲料来源广,无臭味,不污染环境; 六、蝎子生命力强盛,环境适应能力强,抗病力强,不传染病害,无需防疫; 七、蝎子昼伏夜出,养殖不占白天工作时间,利用晚间管理即可,城乡男女均可从事养殖; 八、养蝎占地面积小,利用闲房、阳台、墙角或简易温棚即可养殖,也可立体养殖; 九、繁殖速度快,产仔多,每胎可产 20-50 只,每年能产 2—3胎; 十、养殖劳动强度低,技术成熟,易学易懂,不受文化成度高低限制,是一桩短、平、快能长期从事的特种养殖致富项目,一次投资,常年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