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传播学,研究生传播学学什么啊?

变奏曲
这个问题问得…………我来个简答吧:传播学在院校里是一个学系,下面一般还分新闻、广告、传播、媒介等等等等二级学科,根据不同方向对应了记者、广告文案、广告策划、传播学者、媒介人员等等等等诸多跟文化、信息产业相关的职业(也有点万金油的感觉) 传播学是一个交叉学科,主要相关学科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它研究的是社会信息的传播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各方关系。 举个简单例子:微博有什么特点,它是怎么传播信息的,微博出现对人类社会、对新闻的产生有什么影响?该怎么利用好它?这就是传播学要去解决的问题。 你想弄清它学什么,有个好去处,百度的传播学吧,里面的精华帖能让你豁然开朗。

传播学考研

了解爱
米兰
考研究生,不管你考什么专业,最好是发表过一些专业论文,一些好的学校为什么启示普通本科生,就是差别在这里。组没组织过活动和考研个人认为没什么关系,好好考就好了。别的学校我不清楚,我知道印刷学院的传播学研究生还是很不错的,并不比其他一些名牌大学逊色多少,因为我们学校是个专业性院校,规模小,一直成不了一本。你可以查下历年学校的分数,而且我们学校也是二本的,这种歧视情况肯定要好点。今年报考我们学校的研究生人数突增,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原来据我所知,复试录取比例还是很高的。至于方向,你打电话到学校招生办问问吧,这个就不懂了。就是,还是多歧视的,不歧视的就比较远,兰州大学之类的,其实湖南大学也还没什么歧视,就是对英语的要求很高,你要是六级考了500多久基本可以啦你要有参加实践,但不一定要组织过什么大型活动,还有就是你有真才实学,有就什么都不怕。还有就是你可以避免别人对你的歧视的唯一办法就是初始考的特别号,490左右,被人就看的起你了传播学方向每个大学都不一样,你应该在你心仪的大学的新传院(或没独立出来就应该是文学院)查相关方向还有复习参考书。你要是现在都没弄清楚这些我劝你还是不要浪费时间来考研了,因为传播学复习起来本来就比新闻学多,还枯燥。本人是二本新闻学的,现在保研中,方向就是传播学,很麻烦就是了

传播学考研

石榴花
本体
学校这个也不能完全帮你做主,你得自己去获取基本信息,首先去先查一查传播学专业学校实力排行,然后先给自己定几个目标,就像你说的中等程度的。要看自己的一个地域亲进感,也就是说,选择比较中意的城市作为目标;或者是距离你的大学所在地近一些的,交流都比较便捷嘛;最重要的还有城市是否为一、二线,这样才有利于以后发展。接下来你就要在专业课上下功夫,可以平时去听你们学校这方面课程,了解传播学讲的是什么,深刻的内涵等等。比如和广告学、新闻学、心理学等等学科的关系,要广泛涉猎书籍,关注时事,等到大四那年,如果自己学识扎实了,原来的目标也可以提高,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个人建议西南交通大学 又是211大学,每年也调剂 也不排外 可能这个有点高

传播学考研

先饭
合唱团
您好!1、提起“传媒专业”,在当前很是个热门话题。实际上,传媒专业包含许多内容的:编导、主持、播音、表演、制作、美术、新闻,等等。2、要考这些行当的研究生,是要求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如果是考大本,那就是高中生可以了。考研,就要有基础知识作为前提的。3、您的专业是英语,还是大二,如果要考传媒研究生,就得在后两年分神去准备传媒专业基础知识。搞不好,既准备不好,又要影响自己的专业学习。弄得两败俱伤,得不偿失。4、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大学毕业后,去报考英语专业的研究生。下苦功去作好充分的准备【口语、笔试、面试、写作等等】,考他个优等,考上个北京大学或是语言大学、或是外交学院。都是值得去的。5、能够在一个好的学校研究生毕业,还可以去外交部门、新闻单位、报刊出版单位应聘。也可以实现您的从事传媒事业的理想愿望。这就是择己所长而为之。6、再进一言:在后两年的大学生活里,要注意自己的形象、素质、性格的自我培养。这是个潜移默化的功夫,关键在于有意思的去提醒自己。这对于未来的应聘极为这要的。罗嗦一大堆,仅供参考!建议 换专业 北大的商务英语研究生可以考虑哈转播专业是学生钱砸出来的(黑幕也多) 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大多跳槽 又有青春饭的嫌疑 就业前景竞争激烈.

2012深大新闻传播学考研专业一的名词解释:心理定位是什么意思?在哪本书里有提到过?最好说明在哪个地方

带之适也
大秧歌
告诉你个最靠谱的方法,到传媒人论坛深大版去问乔乔版主,深大12级新传的研究生,在版块内分享了不少答案和经验,你到那问她就可以了,并且你学到的不只是一道题,你会收获,齐了感觉有帮助采纳啊!心理定位:就是综合考察评价自己的优劣势,然后给自己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空间。

传播学专业名词及其解释

寡欲
体见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4)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区别比较 美国传统学派 欧洲批判学派 研究目的 ①维护现行的社会制度传播制度②为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功能服务③实用性、经验性明显。 ①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②利用对现有的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有事实社会变化。 研究焦点 ①关于如何传播、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②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自身规律③落脚点在传播效果和受众(微观)④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实践 ①关心为谁传播之类问题②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宏观)③落脚点在传播意义上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 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辩、理论宏观、全面 社 会 观 资本主义是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即可消除社会矛盾,认为媒体可以帮助改进社会问题 资本主义制度、传播制度本身并不合理,大众传媒本质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对大多数人实现统治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必须批判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3)四大先驱与施拉姆 哈罗德•拉斯韦尔 库尔特•卢因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卡尔•霍夫兰 威尔伯•施拉姆 (1)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1902-1980)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他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1927年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轰动一时,成为宣传学的经典著作。1948年,发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这是他对传播过程,结构及功能作的一个较全面的论述,成为早期传播研究的经典成果之一,文章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和传播的效果怎样,后人称之为"拉斯韦尔公式"。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和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播遗产(文化) 总之,他在宣传分析领域的成就是巨大的,对传播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的分析方面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2)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1890-1947) 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并创立群体动力研究中心。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从研究中可以得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的行为。二战中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对军队士气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劝诱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卢因对传播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提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概念,"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 (3)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azarsfeld,1901-1976) 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基于对研究方法作出的贡献,被称之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toolmaker)对传播研究方法贡献在于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科学主义研究方法。他和卡兹在伊里进行选民投票影响因素研究后发表的《人民的选择》中传播学研究史的一个里程碑,该书提出了"先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须袖"和"两级传播"等概念和观点,结束了"枪弹论"理论统治传播研究的时代,进入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一方面使研究者深入认识到传播环节中的从多因素,另一方面,推动了传播学的研究特别是传播过程的研究,后来学者在此基础建立了"多级传播理论" (4)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21-1961) 实验心理学家,他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体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与形成的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其中集中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如二战期间主要研究陆军部拍摄的军事教育影片对军人的影响。他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大大开拓了传播学的视野研究领域,二是他从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巧、受众属性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5)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1988) 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学科创始人,人称"传播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对于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首先,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创立传播学,这是其最大功绩。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标志传播学的创立。其次,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主要有《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等 第三,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众多知名学者,形成"施拉姆学派"。 (5)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62):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在《自由与新闻》《舆论》等著作中,李普曼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李普曼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李普曼是较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的学者之一。 "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所谓"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并非是显示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刻板成见"(stereotype),所谓"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统称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因而它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二)媒介即讯息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四)地球村 (五)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总体评价 (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内容 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2、评价 (1)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他认为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2)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二)媒介即讯息 1、内容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2、评价 意义: (1)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2)强调媒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缺陷: (1)把媒介技术看作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极端性 (2)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制度对它的制约——片面性,因为媒介是人创造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也反过来规定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1、含义 (1)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 (2)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2、评价 麦克卢汉主张将媒介这样划分,是为说明正确运用它的重要,给人以启示。各种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对媒介的研究应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但是这种分类的确有些牵强而且似是而非。 (四)地球村 1、内容: 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2、影响 地球村的出现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影响,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相互依赖性及关系的密切程度大大增强,经社交等社会结构要素的形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7) 把关理论 1、"把关"的概念 2、把关的原因 3、把关的过程 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1、"把关"的概念 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加工过程就是把关。它是传播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行为,其目的在于争取的受众和有效的受众。认识和研究把关过程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揭示把关过程,它使传播对象使为懂得应如何评价已经过关的内容,并促使把关人对自己借以决定取舍理由作出评价。 2、把关的原因 (1)信息的差异性:客观世界信息属性,作用差别——过滤筛选 (2)传播者的差异性:传播者目的不同——选择满足目的的信息 (3)受众差异性:受众的需要心理差异——选择不同信息满足不同需要 3、把关的过程 (1)搜集信息:到社会自然界寻求适合传播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2)过滤信息:根据传播目的及信息受众情况,筛选、过滤已收集到信息; (3)制作信息:将研究确定要传播的信息符号化化(编码),加工成信息; (4)传播讯息:将制作好的传播品通过媒介网络发布出去,到达受众手中。 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传播者进行把关都有一定的标准,这种标准因传播者所处的社会、媒介组织以及个人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差异,认识影响把关因素可使传播者把关更有效,更符合社会需要。 (1)政治、法律因素:把关时必然考虑的基本因素。 (2)经济因素:如何处理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我国把关人首要问题。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价值标准体系,文化开放程度。 (4)技术因素:技术条件水平。 (5)信息自身因素:是否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 (6)组织自身因素:必然以本传播组织要求规范传统标准进行把关。 (7)受众因素:为实现传播目的对受众了解。 (8)传播者个人因素:世界观、价值观、个性特征(个性创造力,经验能力)、传播方式(能力水平,个人编码方式水平,个人传播能力)。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6) 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 4、苏维埃主义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世界报业体系的一种众所周知的划分方法,《报业四种理论》将世界报业系统分成四大类: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和苏维埃—极权主义,这些类型的划分源于规范理论即来源于观察,而非来源对假设反复检验的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产生于16、17世纪的英国,其主要目的是支持推进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在集权主义体制下,报刊可以公有或私有,但媒介控制十分严谨,政府要对媒介使用者颁发特许执照并进行新闻检查是加强政府统治的工具,现在很多地方仍广泛使用。 2、自由主义理论 18世纪最先由英国发展起来,理论来源主要是弥尔顿、洛克等人的思想著作。该理论认为:报刊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真相,监督政府,同时具有告知娱乐销售之功能,报业主要为私有,任何有经济手段可以使用媒介的人都可拥有媒介。主要依靠"观点自由市场"实行"自我修正"和依靠法庭来实行媒介控制,是监督政府和满足其他需要的工具。 3、社会责任理论 产生于20世纪的美国,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理论认为媒介除有告知娱乐、销售功能外,主要用于讨论冲突,任何想表达某种意见的人都可以使用媒介,媒介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并受到社群意见,消费者行为,媒介职业道德行为的控制所有权除政府为服务公众而接管外,主要为私有 4、苏维埃主义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产生于前苏联,后被多国采用。该理论认为,媒介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和发展做贡献,特别要服从政党的专政;媒介受政府经济、政治行为及监督部门控制,归国家所有受严格控制,只作为国家发展的助手而存在。 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2) 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4) 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4) 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 1、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 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关点 (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 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2) 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3) 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4) 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5) 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 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2) 因传播而出现的知识沟不纯粹是知识的差距,也可能是涉及态度和行为的,罗杰斯提出"传播效果沟"3) 这种差距并不局限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好与差人群之间,可能还存在与对政治的兴趣多少,以及年龄不同等。 6、现实意义1) 知识沟假说提醒我们: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衡获取信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硬件软件都还有一些差距,应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缩小(知识沟)差距2) 我国在新传播领域仍存在地区差距,因此政府应在"硬件"方面对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推进硬件设施的普及程度。3) 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各阶层或者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扩大的趋势,应在"软件"方面培养新媒介使用的技能,加强教育。 由于不同人群对媒介的接触有不同,这提醒信息活动的策划者研究受众的必要,若要影响不同的受众就应选择不同的媒介。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3) 教养理论1、提出2、主要内容3、评价 1、提出 "教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培养理论",它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其提出的背景主要是电视媒介在当时所发挥的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负作用,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犯罪和其他犯罪十分严重。格伯纳等人在美国政府专门成立的"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了"培养分析"的研究。 2、主要内容 1) 对大量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上主宰和包容了其他的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消息所产生的效果便是伯格纳等所称的教养作用,或者说教导了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角色观和共同的价值观的作用。 2)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印象不是短期的,而时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显示观 3) 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中 4) 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主流"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为传播的内容而异的。 5) 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即所谓的"共鸣"。 3、评价 1) 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共识"中的巨大作用。 2) 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传媒的倾向会带来或好或坏的社会效果。 3) 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观点。 4) 教养理论可能适合于特定种类的电视节目,但可能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期待整体的电视观看产生教养效果是不合理的。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2) 议程设置理论1、概述2、观点3、应用4、评价 1、概述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2、观点 1) 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的一致性。 4) 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3、应用 1) 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2) 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 3) 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 4、评价 意义: 1) "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 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 "议程设置"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4) 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局限: 1) 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2) 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1) 创新与扩散理论1、提出2、观点3、评价 1、提出 1962年,罗杰斯和休梅克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的新事物(新品种、新农药、新机械)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出版了《创新的传播》一书,该书对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对"两级传播"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 并研究了社会进程中创新成果是怎样为人知晓的,并在社会系统中得以推广的。 2、观点 1) 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大众传播可以较为有效的有力的提供新信息,而人际传播对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有力。 2) 认为"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括四个环节:知晓(了解)、劝服、决定(决策)、确认(证实)。 3) 认为大众传播早期过程比以后更有影响,传播过程呈"S"形曲线,即在采用开始时速度很慢,当其扩大至居民一半时速度加快,而当其接近最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 4)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事物的传播和说服人们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 3、评价 1) 提醒我们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最初应尽量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及时、迅速、广泛的传播长处,而当人们对新事物普遍了解充分把握以后,尽量调动人际渠道的积极性,借助人际网络传播劝服性信息,以产生预期效果。要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 2) 但是由于缺少反馈环节和与实际情况不问吻合等原因有着一些局限性。 的需求和愿望。 2、主要观点 1974年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经后人的补充和发展,综合提出"使用与满足"的过程: (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 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 b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这种媒介印象或成为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3、评价 意义: (1) 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该理论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 (2) 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 (3) 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 局限 (1) 科学根据不可靠,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忽略了社会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制约。 (2) 受众的能动性是有限的仅限于"有选择的接触"范围,其接触行为通常是仪式化的,而非高度精心的 (3) 脱离传媒生产过程和社会系统来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发展传播学 名词解释

雏峰
后备箱
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很多人认为传播没有什么好研究的,传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其实不然,传播对于社会的发展运行都产生着很大的影响,传播是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学科通过理性来学习研究的。要回答传播学到底学什么,首先要知道传播是怎么来的,即传播的历史。早期没有传播的概念,说服、修辞学这些是早期的萌芽。启蒙运动时期:祛魅印刷机——宗教改革,(基督教分为三支:东正教,天主教中世纪,新教)文化程度低,天主教掌握着圣经的解释权,印刷机出现后,中产阶级都有了自己的圣经,并且引入了其他国家的圣经,民众自主诠释,出现了各种宗教运动,路德提出了新教,普及了知识,反对并架空了教会,爆发了战争。反之极大地促进了印刷机的进步,印刷第一次高潮,出现了对新闻的控制和反控制思想,新闻出版自由,第一次出现了媒介控制权的争夺。两种简单的思想:控制和自由。欧洲死了三分之一的人,战争和流血新闻自由时期:弥尔顿发表了《论出版自由》,主张真理的自由修正,过于理想。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抵不过武器的批判,参与了出版检查,嘴上讲新闻自由,实际上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检查官,在新闻斗争中,不惜使用政治手段,没有纯粹的自由,背后有很多力量控制。19世纪:人们意识到传播是可以作为一个研究对象通过理性来把握,出现了社会科学。传播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2011年重大转折点,移动媒体,社交媒体,人类使用媒介的时间大大增加,进入了一个新的媒介时代,倒逼人类进一步思考传播是什么东西,社会是如何运行。机器改变社会:工业社会,人口自由流动,乡土社会崩溃瓦解,之前的社会理论不适用。政治上法国大革命,颠覆了君主皇权,工业革命颠覆了城市和乡村的二元对立,宗教运动颠覆了宗教。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出现了社会科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传播学的三大先驱,早期的西美尔,塔尔德等等都处于这个时期。大众媒体出现:美国大众报业出现的标志:政党报刊发展为商业报刊,增大了受众人群,原先政党提供补贴,是政党喉舌,现在报纸独立,有了财权和话语权。传播学史:三大先驱:达尔文:社会的认识,非语言传播的认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孔德第一次尝试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社会科学之父,之后的西美尔(帕克把欧洲的社会学思想引入了美国,吸收了杜威的实证主义思想,建立了芝加哥学派,一个真正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开始成形),塔尔德,斯宾塞开始有了传播学的萌芽。20世纪40年代,学科成熟的土壤,美国是传播学发展之地(实践,理论,战争,媒介),大众报业最发达的国家,新闻教育引领,新闻学研究传统是李普曼(实践),芝加哥学派欧陆社会学思想(理论),加之二战的到来,出现了传播的实际需求,美国战略宣传局吸纳了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的专家学者,着手研究战争宣传,四大奠基人,三论,战后,施拉姆把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建立了传播学。社会因素:出现了广播(声音传播),电影(画面传播),刺激了人们对传播学的兴趣。20世纪50年代(过度保守),实用为王,经验学派的主力是实用主义色彩效果研究,强大效果论,追求短期的效果,后来出现了有限效果论。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美国引导了全球体系,需要投射自身力量,需要从内到外信服你,发展传播萌芽。50年代隐藏着变革的种子(为什么60年代能突然转变为适度效果论),电视的出现和迅速普及,对于社会的冲击极大,与原先的报纸,广播的影响力不能同日而语,改变了美国的文化和传播学研究的方向,开始意识到,媒介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想,出现了技术学派的萌芽,开始思考为什么媒介的更迭能够带来社会的变化,英尼斯。对于有限效果论的质疑,出现了适度效果论,开始思考更加长期宏观的效果。法兰克福学派出现,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二战研究极权主义,在美国研究宣传,标志:启蒙辩证法,意识到大众传播的异化可以压迫剥削人民,马尔库塞留在了美国,美国没有反思,德国开始反思。20世纪60年代(过度反叛)风起云涌,从原先的保守变得反叛,盛极而衰,战后一代开始怀疑上一代,出现了左派,整个世界处于革命的海洋,处处是革命,资本主义盛极而衰,新的一代是反叛的一代,挑战社会等级——民权运动,挑战性别不平等——女权主义,挑战现有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挑战国际秩序——反对殖民主义。第三世界国家独立,需要新的力量来反抗宗主国,导致了批判学派的迅速发展,经验主义研究从短期变为长期,原因是电视的普及、批判学派技术学派的思想开拓了经验学派的视野,出现了反对实证主义的潮流,出现了定型的研究方法,传统的经验研究处于反思调整。经验学派——适度效果论,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的洛文塔尔、马尔库塞批判流行文化中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伯明翰建立了文化研究中心,文化研究学派产生,霍加特、威廉斯开始开拓大众文化的新取向,赫伯特席勒出版《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传播政治经济学开始出现新的发展。(美国越战,认识到了美国民主国家的虚伪性,青年反思,摇滚,麦克卢汉,法国结构主义学派)20世纪70年代(大繁荣时期),经验学派对于传播效果的研究转向了强大效果论时期,不仅仅关注短期效果,也关注长期效果,考虑到了社会心理和媒介影响:第三人效果理论,沉默的螺旋。法兰克福学派进入了第二代,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文化研究学派崛起,霍尔里程碑人物,编码模式。葛兰西带来了整个批判学派传播学转向。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发展,技术学派:麦克卢汉沉寂,波兹曼创立了媒介环境学派。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媒介进一步发展,有线电视,全球传播出现,经验学派研究详细的情景下的效果研究。冷战结束,解除管制运动,媒介逐渐私有化集中化垄断化,出现了大型跨国垄断媒介集团。互联网出现后,新媒体成为传播研究的主流。现如今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传播学是一个更新迭代很快的学科,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传播学研究呈现爆炸式繁荣。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欢迎来到**网www.**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14、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15、“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6、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17、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18、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9、马莱茨克的传播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 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 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受者也有复杂的背景:个人层面、组织组织层面、社会层面。 20、归纳: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 21、演绎: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 22、抽样调查法: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23、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的区别 随机抽样:使总体中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的抽样形式。 非随机抽样:调查目的仅是对问题做初步探索,获得研究的线索和提出假设,而不是由样本推论总体,采用的抽样方式。

请问:哪些学校的新闻学和传播学考研试卷时一样的?

未尝有罪
两髀为肋
我晓得 厦门大学 一定是的 可以去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好好看看呀里面都是比较具体的信息 比如要用什么参考书都有的 我现在大二 学的广播电视新闻学 也准备考研呢 一起加油吧陕西师范大学是一样的

跨专业传播学考研

告子
可谓穷矣
比较难的把里面重要的知识点整理一下,做题不一定要做难题,基础是根本的,每次考试不要着重在一个题目上,要放宽心态,准备好笔记本和错题集,错题集用来记录一下自己做错的题,笔记本记录一些容易忽略细节和重点。 不要急,总之,要自信,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