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传播学媒体研究

罗隐
过而弗悔
可以啊,传播学在美国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专业,多媒体设计、媒体技术等都是包含在其中的,你本科学的多媒体设计,既可以算在艺术类里面,传播学里面也是有这个内容的。只是你可能要看一下对方学校开设的课程,或者偏哪个方向,是传播理论研究、媒介文化研究还是什么的,然后看是否和你现在的专业有相关程度。不过话说回来,楼主要去美国读硕的话,不一定非要本科专业吧,我认识最牛的有学国新的后来改计算机了,还是一女生。

大众传播的传播效果是什么

精爽
不眠夜
早期的传播学研究,传播效果为强效果,代表理论为“魔弹论”或“子弹论”,意思就是大众传播就如射出去的子弹打在受众身上一样,有非常大的效果。后来研究证明这一理论是错误的,继而改为“有限效果论”,即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强大。参见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等人的研究。进入70年代后,效果研究发展到新一阶段,称为“适度效果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等等。传播的效果分为三个层次,认知层、意识层、行动层,有限效果论针对的是人的行动层面,而适度效果论针对的是认知层面。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对于人的认知层面具有较强的效果,而对于行动层面或许效果不大。

《传播学教程》此书重点?

载歌载舞
训练日
这是一本写的非常好的书,但是由于叙述需要,有些章节有重复之处,也有一些有联系的理论分散在不同的章节里,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有时候随手画画联系图。 第七章 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大众传播的定义,四种功能观,各种媒介的特性,拟态环境 第一节111面很明确的定义了大众传播的定义,一定要熟背,而大众传播的特点也很好记,前三点是对定义的一个扩展,把定义背下了就好理解了,然后记主后三个内容关键词:两种属性,单向性,制度化。再大概了解下内容,就基本PASS了。 113面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是个重点,首先,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要牢牢记住,这是其功能说最基本的内容。其次,赖特的四功能说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娱乐”,而其余三点其实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同理,施拉姆的功能说主要注重它的“经济功能”,其余也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而拉扎斯菲尔德的功能捉当然就是注重其“麻醉作用”。这也要求倘若把功能出成一个大题,大家一定要抓住重点说,不要重复的展开同样的内容,显的累赘又繁杂又浪费时间。 第二节的内容是泛泛而谈,比较散,只是在119面的中间强调一下电视的特性,要记住,而对报纸、广播、网络的特性一样要求牢牢记得,他们的优点缺点,相信学了新闻传播的人都应该知道,不知道我再写出来好了。即使书上没有明确说,也是必须掌握的东西。 第三节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大概了解一下就行了,如乐观主义观点主要阐述的是舆论和报刊的关系,怀疑否定的观点主要是从把大众传播作为舆论工具和“麻醉作用”的方面来考虑。这节一个重点主要就是126面李普曼“拟态环境”的现象,其定义与影响都需要重点掌握,它本身就是个很有趣的理论,它和很多理论都有着联系,所以要结合来把握,这在后面会提到。 第八章 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集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 一般来说第一节不做重点把握,把社会制度,传播制度大概把握一下就可以了。 第二节是本章重点,特别是上面提到的四种媒介规范理论,一定要重点把握。特别要强调的是他们形成的背景! 如集权主义理论主要知道134面的定义,135面第一段的形成背景。内容适当知道下就可以了。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三个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17,18世纪)——社会责任(20世纪40年代)——民主参与(20世纪70年代)。这三个内容是个联系且修正的关系,要联系把握,注重背景。 *自由主义制度除了把握“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些关键词外,还要注意到137面最后一段第一句所说到的其优点,还有138面第一段提到的其缺点。 *社会责任理论138面背景牢记!还要补充点的就是其媒介垄断的形成原因就是:世界大战的结果和电子媒介使用资源的有限。139面第三段由背景引到了该理论的目的,而最后一句话“仅仅把希望寄托媒介自律”体现了其缺点。 *民主参与理论同样背景重点掌握,其主要观点:知晓权,传播权,媒介接近权的定义要明确记得(178面),140面第一段最后一句“核心价值”要记得,最后一段要知道其缺点。 这样把握就可以了。146面的第5题就是一个整体把握的题目,所以线索要清晰。 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中国家的媒介制度大概了解下,个人觉得不必做重点了解。这一章看似很难把握,但是认真看下,还是很清晰的,不用死背,当历史一样认真看下就明了了。 第九章 这一章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把关人理论 第一节麦的理论很好掌握也很清晰,三个主要观点,三个意义,三个局限性。“媒介即讯息”这点上引申出来的“地球村”理论本书叙述的比较简单,在石义彬的《单向度》里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以单独拿出来把握,其三个主要观点段落的最后一句话都是对该理论的评论,当然要记得。 电视人、容器人概念要知道,要知道用127面的拟态环境去解释,还可以结合拉扎斯菲尔的和默顿的“麻醉功能”一起考虑。关于新媒介问题个人不觉得是什么重点,但是“电子乌托邦”思想要理解概念,如果出成大题就要知道其概念、为什么错误、历史渊源以及对媒介的正确认识。 第二节看一下做为传播者的大众传播的特点与优势,我认识157面最下面一行到158面的有关互联网会不会取代大众传媒的一段叙述最好好好看看,是一个不错的材料,对一些需要展开发散思维的题目有不错的借鉴作用,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了解下。 把关人除了书上说的提出者卢因,怀特的把关模式及意义,最好还了解下麦克内利的理论认为信息经过了各种把关人惊醒了各种筛选才传向大众,还有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认为麦的模式是每个把关人作用都是同等是不对的,最重要的把关环节来自媒介。这补充的两点本书只是在165面的实质里综合说了下,李彬的书里说的很通俗。把关标准弄清楚新闻价值就行了,最后的实质这些评价性的东西是一定要熟悉的。 第十章 这一章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几个受众观,受众的基本权利,使用与满足理论 受众研究的第一节应该不算是太重点的东西,特别是第二部分“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个人认为还是比较难理解的,系统看看吧。参考课后习题。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其实和书中前后的内容是相联系的,比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就与195面的传播流研究相关与重复,而“作为市场的受众”又与158面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相相联系,了解什么为“受众即市场”,而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三个权利的概念要明确,这又和139面的社会责任理论相联系。注意名词解释。 第三节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当然是重点罗,从定义,三个部分研究,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重要意义,局限性五个部分来把握 *从定义上要深刻理解为什么还称“使用与满足理论”为“自助餐厅”这是书上没有提到的一个形象理解。 *赫卓格、贝雷尔森、麦奎尔对广播印刷电视三大媒介的研究,了解下就可以了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模式其实很好理解,其三大定义三个局限性书上也是一目了然的。记得这是受众研究的一部分,所以是首次从受众的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理论。 第十一章 这一章传播效果研究是个重点!!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极其理论(子弹论,传播流和有限效果论,耶鲁研究的各种理论) 第一节不算重点,按课后习题弄清楚就行了。 第二节重点啊!最容易考了,193面第二段的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是一条线索,根据这个来理解。 *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子弹论记住其两个“核心观点”,其次是194面第一行其形成的两个原因:传媒发展以及社会利用。对其判断要注意其“唯意识论色彩”,与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密切关系,最后总结成195面最上面的一段,至少这段整体评价一定要清楚。 *40年代的“传播流研究”。 “传播流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三个内容分别探讨其时间、代表人物、理论、意义!! (1)《人民的选择》:4个理论一目了然。否定子弹论,伊里调查前面在176面受众研究中也提到过。 (2)《个人影响》:就一个问题“中介因素”! (3)《创新与普及》:也就一个问题“两极传播→多级传播”! 其实把书看一遍就很好理解了,不用死记硬背的还是很有趣味的。 198面对“三步曲”的评价一段话要记得。“无力的大众传播观” *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可以说是对传播流研究一个总结。其“五项一般定理”当然是必背罗。 *说服性传播研究也就是耶鲁研究再第三节阐述的很清楚,而其意义则在262面的第一段很明确。 *还需要注意效果研究还包括“使用与满足研究”这点在180面已经叙述过了,当时是以受众研究来理解的,要懂得前后联系。 *70年代的宏观效果论主要在第十二章叙述了,所以主要了解200面第一段“有限效果论”的三个缺陷(注意对比217面议程设置功能的意义),和第二段宏观效果论的三个特点! 第三节的内容很多,都是些实验,很有意思,概念要很清楚,比如212面的第5题那些概念要很很清楚。感觉这里要么就出些名词解释,要么就出很大的发散思维的题目。 第十二章 这一章不用说了重点中的重点,四个章节四个内容,通通的要掌握。东西很多,不能像期末考试那样投机取巧了,说好听点全部得理解,说不好听点当然就是全背了。也就是具体叙述11章的宏观效果论。(200面的第二段)每个理论的提出者提出时间提出的书都是最基础的东西罗。 第一节议程设置功能:一个定义、三个特点、三个理论研究、两个意义、两个不足。(答大题首先要想的五个切入点) *213面的面最下面:“议程设置功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解释:……”这句是个概述要记得。 *一个定义:214面倒数第四段的最后一句话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定义,但是这段话当然都要了解,现在有一种题型叫辨析题,最爱把一个理论的实验及其提出的过程提供给你,问你是什么理论并且评价这个理论,倘若不知道这些背景,有可能就会做答错误。 *三个特点:书上说的很明确,要注意的是215面最后一段又和127面的拟态环境挂沟。 *三个理论研究:作用机制、议题、媒体分析。也很清晰。 *两个意义:我按书上叙述的分为两点:第一就是217面黑体字下第一段的对有限效果论的修正。第二点就是第二段的“控制问题”,对控制问题的解释主要在218面第二段中所叙述的“在它背后还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具体说来就是传播媒介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还有该段最后两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一理论的意义。 *两个不足:218面最后一段:一个形成议题和反映议题的矛盾,一个效果不能绝对化。 第二节沉默的螺旋理论:一个背景、三个构成命题、两个特点(舆论观与效果观)、两个不足、两个重要意义。 *背景:219面第二段,“当我们把舆论视为社会控制机制的时候,必须把它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来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这个是该理论探讨的角度,形成的背景,要记得。 *提出的人、时间、书、过程注意辨析。该假说构成的三个命题十分清晰,当然她还在221面引申出了该假说的三个要点也就是舆论形成的过程。其实沉默的螺旋还是个很好理解的理论,但是个人觉得这里写的很繁杂,所以看起来要有点耐心,找到记忆点。比如三个构成命题,第一个是对第二个的递进,第三个是讲大众传播对前两点的应用。 *两个特点:舆论观和效果观。“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和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记得 其舆论观就是两个内容:第一点,222面的第7行“在沉默的螺旋……‘公开的意见’……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第二点,13行“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的双重含义。 其效果观: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两个不足:一个是223面第二段所说的该理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和“意见环境”内容的局限性,书中还分成了三小点来阐述这个局限性。 第二个就是224面第二段所说的忽略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作用。 *两个重要意义很清晰,要注意!!该节倒数第二句阐述其和“选择性接触”的关系,小细节,容易联系出题。 第三节培养理论:一个概念、“文化指标研究” *224面又告诉我们了这一理论和127面的“拟态环境”理论有关系哦。看看“拟态环境”应用多么广泛。在理解拟态环境的概念的基础上再来理解培养理论的概念。分清楚”客观现实”“象征性现实”“主观现实”极其三者关系。 *培养理论的起源时间、提出人物、背景实验、着眼点,和前两个理论一样老生常谈。但是这样的东西都跟硬件一样,问到这个理论的问题,除了背景实验有可能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要你分析,其余的都是名词解释啊,简答论述必不可少的答题点了。 *对于培养理论的概念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在226面的第二段对“培养分析”做了个解释,我认为这个是培养理论的概念的第一点——主观环境和现实环境的偏差的影响是个长期的培养过程。然后本页倒数第二段提到的“共识”问题就是这个概念的第二个要点。再次,在227面第二段讲到前两点的关系并提出培养理论的重要目的才是第三个要点。另外注意一个细节:培养理论是“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要知道270面最下面一段说了批判学派是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哦,所以,多么希奇啊! *培养理论的外围“文化指标研究”三个内容非常清楚,包括229面本节倒数第二段对该理论的评价。 第四节知沟理论:背景、假说、上限效果假说、意义 *除了“老生常谈”外,230标题二上面一段是知沟的定义。知沟假说那部分也很明确,(示意图解、知识沟形成的5个原因)了解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上限效果假说(1提出、2观点、3内涵: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的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④三条依据、⑤疑问) *知识沟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个人觉得不是重点,但是还是要注意下卡茨曼“信息沟”理论的要点。 总的来说,第十二章的四个小节都是重点,而非要比较的话,前两个小节又是重中之重。没有意外绝对会考。 第十四章 这一章的重点是;四个奠基人和一个集大成者。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第一节里257面倒数第一段“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这个基本时间要记得,至于传播学形成的因素以及传播学在美国形成的直接原因了解下就好。第一个小标题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不是很重点,但是像李普曼这样一看就是经典的人物当然是呀弄清楚的。 第二个小标题“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就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后传播学的四个奠基人和一个集大成者,其实书中之前都已经提到他们的贡献,在这里只是个归纳。 如提到拉扎斯菲而德的贡献,就要想到两点:宣传和传播学研究。在宣传这点上又分两个内容:一是刺激大战宣传研究,二是为宣传下定义。而传播学研究更是要记得两个内容:一是其功能说,二是5W模式极其意义。 卢因——把关人(161面);霍夫兰——耶鲁研究;(199面);拉扎斯菲尔德——“伊里调查”(175面,195面),施拉姆知道他是个“集大成者”就好。 至于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个人觉得不算重点。按课后习题掌握就好。 第二节主要是讲传播学的主要学派,即抽象的理解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并做出比较。 若要宏观的理解“经验学派”无非从:定义、主张、缺陷、研究目的、社会观、意义大概这五个方面来考虑。 *266面倒数第二段阐述了其定义,并强调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和批判学派以欧洲学者为代表区别开来。 *主张的内容主要是谈什么为“经验性方法”,还要注意到267面第三段的“反对”、“强调”、“主张”。 *而第四段又很清楚的讲到该学派的4个缺陷,关键词是:经验性材料的有限、问卷调查控制实验的缺乏严谨性、微观和宏观的矛盾、纯客观态度的弊端。 *至于研究目的即实用主义,268面第二段的第二句和最后一句话概括了其定义,并指出“这使得传播效果问题一直是经验学派关注的核心和焦点。 *社会观即多元主义第四段第一、二句话阐述了其定义,269面第一句引出了这一社会观的影响。 *270面该标题最后一段清楚的阐述了其意义。 宏观的理解“批判学派”应从:形成、研究目的、社会观、特点四个方面来看。 这本书中在阐述批判学派内容的时候往往是以和经验学派相比较的方式出现的。 *批判学派的形成书中从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说起,因此对法兰克福学派应有初步了解:知道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研究、知道其代表人物、知道它对美国传播学的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态度抱有批判态度。 *在271面最后有段,拉氏对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研究目的做了一个比较。 *272面第二段又对其二者的社会观做了个对比。批判学派的社会观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作为变革对象”。 *276面最后一段很明确的阐述了批判学派的三个特点:批判态度、与社会理论的结合、思辩的方法论。 这就是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二者了及其方法论、社会观、传播观的对比,本书也只能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了,批判学派要谈到主要流派,也就“文化研究”稍微叙述的详细点,系统点,其余的都太简略,也难怪武大要将《单向度》那本书加进去以补充批判学派的内容。 前面几张我个人认为不太重要,只要看看就行

传播学里的强和弱效果理论是如何区分的?怎样是强,怎样是弱?

生元
未尝绝音
传播效果研究,主要指的是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研究,它为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构成了它的一个主要领域。从20世纪初到现在,传播效果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对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理论是“子弹论”或称“皮下注射论”。(2)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时期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魔弹论”的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该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这些研究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这些结论,从正面否定了“子弹论”观点。但另一方面,正因为“传播流”研究的焦点集中于解释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其结论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理性,人们把它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这种理论对我们理解效果问题的全部复杂性是有益的。但是,这种研究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从60年代末开始“有限效果论”观点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批评的矛头并不是指向过去的实证研究得出的具体结论,而是它的效果观和理论框架整体的缺陷。这些缺陷就是:首先,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有限效果论充其量只探讨了后两者而忽略了更早的认知阶段——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其次,它只考虑了具体传播活动微观、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3)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为第三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以及“培养分析”等等。他们有几个共同点:第一,它们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第二,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力的有力性;第三,它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些理论的产生既是对“有限效果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视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新的电子媒介,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拥有高度的现场感和实时性,其效果和影响需要新的效果理论来说明。从20世纪早期的“子弹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报纸正面报道的传播效果研究

猎狐犬
梅花巾
报纸正面报道,通常就是宣传,不是新闻。 很多企业和商家,都是花钱做正面报道,被报社视为软文广告,是硬广告以外的收入渠道。 此类正面报道,阅读率不高。因为不好看。

如何理解传播效果这个概念

坏老板
王戎
早期的传播学研究,传播效果为强效果,代表理论为“魔弹论”或“子弹论”,意思就是大众传播就如射出去的子弹打在受众身上一样,有非常大的效果。后来研究证明这一理论是错误的,继而改为“有限效果论”,即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强大。参见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等人的研究。进入70年代后,效果研究发展到新一阶段,称为“适度效果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等等。传播的效果分为三个层次,认知层、意识层、行动层,有限效果论针对的是人的行动层面,而适度效果论针对的是认知层面。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对于人的认知层面具有较强的效果,而对于行动层面或许效果不大。

疫苗研究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六度
说失屠羊
第一代疫苗是用病原体减毒或弱化生产的疫苗。很多一直沿用至今,如破伤风疫苗、百日咳杆菌疫苗、白喉杆菌疫苗、结核杆菌疫苗(卡介苗)等。第一代疫苗对人们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第一代疫苗在生产和使用中具有不安全性及对某些传染病使用效果不够理想。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生产第二代基因工程疫苗,即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生产的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是将病原体的抗原基因克隆到细菌或真核细胞内,利用细胞或其他细胞来生产病原体的抗原。因为不是生产病原体本身,所以在生产和使用上是安全的。20世纪90年代后进行第三代核酸疫苗(DNA疫苗、基因疫苗)的研究和生产。其原理是将控制抗原蛋白的基因直接转移到宿主细胞内,通过宿主细胞的表达系统表达抗原蛋白,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应答,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传播效果研究为什么长期占据着传播学研究的主流位置

於乎
六趣
说起来比较复杂,但是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传播学的研究主要是根据“5w+h”的模式,研究效果只是占有其中的一部分。传播学是美国人最先创建的学科,美国人最讲究效果,他们重点是研究的效果的,怎样把这门学科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美国人大部分的行业都是这种理念的。后来欧洲的批判学派才兴起。我们中国引进传播学的,一个是美国,一个是苏联,还有就是欧洲学派了。自然而然是受到美国的影响多一点的啦,急功近利嘛!即便是研究传播媒介,手机啊、ipd啊,等等,说到底还是研究效果的。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如何?

反复
祖己
企业文化发展历程实际上,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思想发展的衍生品,是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对企业现存的管理意识,理念,哲学,价值现等实践活动进行概括,总结与分析,从而高度理论化,系统化,然后再用于指导企业实践活动,因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思想,理念息息相关,不可分割.为此,我们研究企业文化就必须深入研究企业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发展脉络。历史上工业革命兴起并滥觞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我国五千年的封建文化都对工业与商业采取压制与贬抑状态,企业管理理论与思想几乎是空白;所以,本章研究管理思想以西方国家管理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分工与优势”决定阶段企业文化特点——“皮鞭加饥饿”该阶段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理论发展阶段,时间跨度是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期,在该阶段,资本主义进入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也从手工作坊想机器生产过度;由于相当多的工人在一起进行大规模生产,劳动分工与协作得到了较大发展: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对企业的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总结,写出《国富论》这一巨著,对分工协作产生效益的现象以及其中的运作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由于斯密时代基本上还是处于机器设备稀缺、人力(尤其是低廉劳动力)过剩的要素供给时代,企业管理主要还是靠资本家以及代理人的经验和判断,主要管理手段是皮鞭加饥饿,增加赢利的途径还是靠增加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 因此,此时资本家与企业员工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 斗争非常激烈(马克思主义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的产物),企业的管理理念基本上是以“机器设备为本”的“科学管理阶段”企业文化的特点——“胡萝卜加大棒”这一阶段是以泰罗等人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阶段,时间跨度大约从二十世纪初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生产规模扩大,劳动力紧张;同时由于资本家与工人的长期对抗性矛盾,企业的劳动效率低下;这个时期在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较有影响的是企业家福特和管理学家泰罗:福特的贡献是成功的在企业中实施,“效率工资”(效率与工资挂钩的一种薪酬制度)与“流水线”作业方法,从而将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数倍,并在短短的十几年间使得企业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龙头,而且一度超过通用公司成为龙头老大.管理学家泰罗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工作和劳动时间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并于1911年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其基本精神是:只要通过精确地研究工人的操作动作,按照最经济合理的原则,科学地划分工种,规定出标准劳动方法及时间定额,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度,达到标准定额者奖励,达不到者或罚款或淘汰,如此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种管理办法引导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增量效益的产生上,侧重 点在将“蛋糕做大”面不是拘泥于“将蛋糕平均分配”上,曾经收到过一定效果,使得企业效率有一定的提高;(现在许多老总在谈到企业发展时经常挂在嘴迫的一句话就是:要把蛋糕做大?其实这里是西方100年前的提法.)但是由于该理论还是将工人纯粹看作是机械,没有考虑到工人的感受与反应,在实践中激起了工人的强烈反抗,使得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难以继续。“人际关系理论阶段’企业文化特点——“金钱加感情”这一阶段是以梅奥等人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理论阶段,它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不断发展,直到现在仍然在指导着企业的管理工作。当泰罗的“科学控制理论”难以继续奏效时,美国垄断资本家及其学者认识到工人的心理状态及合作态度对企业的高效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工人的心理进行了研究,从而产生了人际关系理论,后改称为行为科学;行为科学理论否定了工人是“经济人”的传统观点,指出人的社会性,是“社会人”,工人是处于复杂社会系统中的成员,他们除了追求金钱收入以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受人尊敬等感觉,并且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工人的积极性和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行为科学主张用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因素来激励人们提高生产效率.在此之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更加丰富了行为科学对社会人间题的研究,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则在《企业的人事方面》一书中,从“人性”的角度发展了上述思想,并以企业管理中的人性为价值尺度,称以“工人辅助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古典管理理论为 X理论,该理论的出发点是“工人是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