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 的英文诗什么

清谈
大决赛
Training Program of the Major Research Plan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这是从科学院网页上查来的。

周海兵的主要研究领域与项目

今夫百昌
尚志
1) 新型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雌激素受体共激活因子结合抑制剂(CBIs)以及抗病毒药物及前体药物的设计、合成与开发;用于乳腺癌早期诊断(PET及纳米技术等)的新型分子显影剂的设计、合成。2) 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杂环化合物的新法合成及活性研究。3) 不对称催化及高选择性有机合成在手性药物及中间体合成中的应用。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及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博导类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项目多项。1) 主持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No.313040),2013.1-2015.12。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 81172935),2012.1-2015.12。3)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No. 91017005),2011.1-2013.12。4) 主持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高发恶性肿瘤的分子机制与综合防治研究科技创新团队”(2013070204020048),2013.1-2015.12。,5) 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o. NCET-10-0625),2010.1-2012.12。6)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 20872116),2009.1-2011.12。7) 主持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No.20100141110021),2011-2013。8) 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武汉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No. 2009ZX09301-014-1,参加者)。9) 主持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No.教外司留[2009]1001) ,2009.11 -2011.10。10) 主持武汉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No. 306276316),2007.12 -2010.12。11) 主持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No. 2081001),2009.11 -2011.10。其他项目(指导老师):1) 2009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新型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已结题并评为优秀)。2) 2010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具有特殊结构的新型雌激素受体配体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3) 2011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新型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SERDs)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4) 2012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新型兼具抗乳腺癌活性和抗炎活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5) 2013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基于双靶点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张克勤的主要经历

奇杰
不知答也
1994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12月获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师从闵乃本院士和王牧教授。2000.12-2002.1于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从事表面与外延生长物理研究。2002.8-2009.8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历任研究员和资深研究员,长期从事软物质与生物物理、生物与多功能复合材料研究。期间2007.11至2008.1在哈佛大学以访问学者进行短期合作研究胶体玻璃化转变及细胞生物力学。2009年7月起,任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以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为工作平台,开展生物纤维及低维复合多功能材料的创新研究。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及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合作交流项目

极限王
副作用
2007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将继续围绕科学基金中心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然科学基金委新时期二十四字工作方针,以推动源头创新为主题,以出成果、出人才为目标,开展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资助工作。2007年度拟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予以强化:1.通过政策研究、专家咨询、发布指南等措施发挥引领作用,在项目的组织和实施中体现为我所需、为我所用;2.拓宽合作渠道、加大经费投入、规范审批流程,使基础研究国际(地区)合作的环境与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在严格执行预算制的前提下,认真做好国际(地区)合作研究类项目的资助工作;3.在更高层次上筹划和组织实质性、高水平的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4.充分发挥协议渠道的重要作用,注重从协议项目中发现和培育实质性合作研究项目;5.重视吸引海外优秀科学家进入国内研究团队,支持国内研究单位吸引外国优秀科学家长期来华工作,带动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进展和人才的培养;6.进一步推动基金项目的国际评审,保证研究工作的高起点,促进科学基金制的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与澳门大学合作取得首批成果澳门大学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合作关系建立于1995年。合作方式主要为共同资助和促进澳门大学的教授与中科院、清华、北大等内地科研部门的合作关系;合作计划主要集中在共同研究澳门环境和城市发展等项目上。据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决定对4个新的合作研究项目进行资助,新一批合作研究项目内容包括对珠江口有机物高污染区问题的研究、澳门市区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控制策略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有关负责人同澳门大学负责人就如何扩大和发展现有合作关系并使之制度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还设立了“澳门杰出青年合作科学研究基金”。 联合基金是自然科学基金委为推动产学研结合,引导其他政府部门或产业界在双方共同关心的领域或方向上投入经费,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基础科学问题而共同出资设立的资助类别,旨在加快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进程,解决产业界需求的关键科学问题,有目标地为产业界提供技术储备,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联合基金分为联合资助基金和联合资助项目两种类型,前者是在一定时间内,每年按照《指南》资助一批项目,后者是对某一特定项目共同出资资助。“广东联合基金”和“石油化工联合基金”项目不分面上项目或重点项目,单独作为一类项目计入申请或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的限项检索范围。即具有高级职称的项目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申请或承担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联合基金项目以及其他按面上项目或重点项目管理的专项项目的总数不能超过3项。其他联合资助基金项目按本《指南》规定计入相应项目类型的限项范围。请申请者务必注意,不要因为超项而不能通过初审。联合基金包括“NSAF”联合基金、天文联合基金、钢铁联合研究基金、广东联合基金、石油化工联合基金,以及地区联合资助项目、铁道联合资助项目、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资助项目等。 从1999年起,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注意事项在《通告》中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更好指导科技人员的申请,还专门出版了《申请项目指南》和《项目指南》,这两本资料请一定认真查阅。同时,国家基金委对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原则提出4点新的要求即新16字方针。1.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在新的形式下科学基金要重新定位,对国家基础研究负责主管的是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国家基金委。据统计1998年地球科学部资助项目:基础研究占51.6%,应用基础研究占41.4%,总的要求资助基础研究的项目要不少于50%,基金委的基础研究要求更有创新、更长远、更超前。2.调整结构:国家基金从过去单一资助项目发展到综合资助(如面上、青年、杰出青年、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人才梯队的支持等等)。从1999年起,在调整结构时向青年人倾斜,有关学科的调整将主要资助优先领域的研究。“十五”的优先领域已开始逐步实施,总的优先领域范围比“九五”要少。3.突出创新:这是基金资助的核心,只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才能产生出创新。如化学科学部申请项目资助的钱怡泰……,中科院物理所善于攻关的谢时生……。创新要求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要一个有利于创新的体系,创新必须有一批保证创新的科研管理人员和管理体系。如美国哈佛大学的经费每年15亿美元,其中管理基金的人员为330人,每年人工工作花费2800万元,其管理已全部信息化。4.提高绩效:国家科学基金委现已开始重视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绩效,并且提出新申请的项目要与申请者原承担的国家科学基金项目执行的好坏即绩效挂起钩来。完成得不好的,暂不给予资助。将要制定条例,对某一个项目完成了但一篇论文也未发表的,基金委两年内将不受理他的新申请项目。另一方面,国家基金委从1998年开始对基金资助项目发表的学术论文收集检索实行重奖。国家基金委专门拨了一笔钱对基金资助项目根据绩效进行奖励,主要按资助项目:发表论文篇数、期刊档次、被收录情况、被他人引用的频数等7项指标之和经加权进行考核,1998年共奖励31项,最高 20万元,最低 5万无,是奖励项目经费即资助一个项目。1999年采取跟踪考查,对国家基金资助项目在高级别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被引用次数等,分别对47个项目给予了:15、10、5万元的项目经费奖励。 申请人应注意以下几点:1. 申请人应认真阅读《条例》、《指南》、相关类型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按撰写提纲要求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2. 2012年版申请书中增加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填写等若干要求。3. 2012年度申请书撰写采用离线和在线两种方式:(1)采用离线撰写申请书方式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具体要求如下:申请人于2012年1月1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ISIS系统)下载2012年版申请书,不得使用以前版本的申请书。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向依托单位提交电子版申请书和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包含附件材料)。申请人应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2)采用在线撰写申请书方式的项目类型包括: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续资助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联合基金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科普项目、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项目、数学天元青年基金项目、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等。具体要求如下:申请人向依托单位索取用户名和密码,登录ISIS系统,准确选择相应申请项目类型(含亚类说明和附注说明),按照相关要求与提示撰写申请书,并将申请书附件材料电子化。其中,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申请人按照上述要求完成在线撰写中文申请书后,还应在ISIS系统中下载《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英文申请书》进行离线撰写,该英文申请书与合作双方的协议书一并作为中文申请书的附件材料。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其电子附件材料,下载并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无需提交纸质附件材料(有关证明信和推荐信等纸质材料原件除外)。申请人应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基地简介

实体
蜚闻记
根据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要求,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重庆大学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结合教育部的“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重庆大学研究生院于2003年5月成立了由研究生院直接建设,突出研究生自主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平台—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作为教育部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十一所全国首批重点资助项目,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连续7年获得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重点建设资助,是国内获得教育部资助次数最多,获得资助持续时间最长的单位之一。自成立以来,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不断开拓创新,并较早在全国建成集开放实验室、创新研究、学术论坛、访学交流、团队培育及创新实践为一体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在研究生创新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成效显著,并受到教育部有关部门及国内同行的好评,成为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试点的一个成功范例,2009年在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示范下,重庆市13所高校成立了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一、“以生为本、创新为魂”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按照“一个思想、二条思路、三方落实、四项原则”的理念进行创新性人才培养。即:坚持“授人与渔”的教育思想;遵循将实验扩展为研发实践、把常规实验室拓展为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从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千方百计为学生打造创新平台、建立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三方面进行落实;确定了“以生为本、创新为魂”的建设原则、“启迪智慧、实践创新”的工作原则、“立足全校、09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原则,以及突出研究生自主管理的“多位一体”的管理原则。二、“创新实践并重,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经过8年的探索与实践,托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核心平台,重庆大学构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建设开放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搭建研究生自主研发平台;设立“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学生自主研究,整合资源优势,打造优秀研究生创新团队; 开展研究生访学交流,紧跟国际学术动态,提升学术创新能力;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研究生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共建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增强研究生科技实践能力与市场适应能力;设立多种奖励机制,提高研究生学术科研积极性,鼓励研究生科研创新;创办品牌学术活动,拓宽科研创新视野,营造浓郁校园学术氛围。三、“多位一体,突出自主管理”的管理运行机制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实施学校政策大力扶持、研究生院统筹建设、突出研究生自主管理、学院积极参与、大学科技园及社会共建的“多位一体,突出自我管理”的独特而有效的运行机制,吸收了一大批优秀研究生到创新实践基地进行助管、助研、助教工作。将教学、实践、“三助”相结合;创新实践、学科建设和科研相结合;研究生个人培养、导师学术研究与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较好地协调了已有实验室、科研平台、学生论文工作、导师科研等方面的关系,让研究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并通过建立有效的“进入退出”机制,形成了动态但相对稳定的可持续管理队伍,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并适合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即常务部隶属研究生院直接领导,下设创新实验室、创新中心、项目部、学术部、宣传部、设计组和网络系统开发组七个部门。四、建立开放式创新实验室,搭建创新研究与科技实践平台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奉行“观念开放、时间开放、空间开放、资源开放”的全开放机制,采用国家、学校以及国内外大型企业“三方共建”的方式,先后投资一千多万联合建成了11个面向校内外研究生全面开放的开放实验室,占地2000多平方米。2008年12月,借鉴创新实践基地开放实验室的成功模式,重庆大学启动“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建设计划研究生开放实验室建设项目,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在全校范围内新建了12个观念新、体制新、机制新、功能强大、队伍精干的研究生开放创新实验室, 加强了开放实验室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强化开放实验室的实验教学与科研服务功能,提升实验室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验能力。开放实验室通过聘请相关领域的教授和专业技能扎实的研究生作为实验室专家和技术支持,通过通过课程选修、研究实验、研发实践、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五个层次的培养,为广大研究生自主创新提供平台,年均开设选修课程22个、专业系列实验教学212个、研究实验方案170个,开展专题培训70余场,实验室指导专家22名,参与研究生高达8万人次、教授40名。其中重庆大学·ANSYS公司联合开放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12项,其中校企合作项目8项,“汽车正面碰撞设计分析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成为西南地区汽车仿真重要实验中心之一。五、设立“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 激励研究生自主研究与创新重庆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是由教育部、重庆大学、重庆大学研究生院联合设立的科研基金,以“提升学术氛围、培养科研能力、支持探索创新、推动成果转化、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基金项目为驱动建设创新团队,强化项目过程管理,通过一次、二次立项,注重项目申报过程培养和研究方案可行性管理,每年支持一批优秀研究生创新团队开展学术研究,对重庆大学研究生开展创新项目的研究工作进行培育与资助。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有效促进了学校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集中体现了科学共同体的战略共识, 自2003年设立以来,创新基金已覆盖全校26个学院的上百个专业,共受理创新项目809个,资助创新项目343个,包括一般项目292个,重点项目20个,优博项目19个,创业项目12个,其中博士生成员数211人,硕士生成员数1310人,计划资助金额1690710元,获得专利52项,发表论文482篇。其中2009年通过对“生物序列表征体系构建及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项目的资助,成功打造了一个以博士生为团队骨干的优秀博士生创新团队,该团队完成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期间,共发表SCI和EI论文23篇,CSCD论文8篇, 申请国家专利 8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两项(一等奖),团队负责人生物工程学院梁桂兆博士获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奖。六、开展研究生访学交流,紧跟国际学术动态结合“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生访学交流建设项目,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常年资助研究生(含来华留学生)携创新成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重点支持优秀研究生通过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学术动态。2009年共资助研究生访学交流项目近50项,资助金额近50万元,会议涉及美国、韩国、巴西、卢森堡、土耳其等20个国家和地区。七、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结合“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团队培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和“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以“整合构建、支持服务、考核评估、激励引导”为原则,利用学校不同专业研究生的丰富资源,组建结构合理、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创新团队,全面增强研究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意识和综合素质,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生创新团队,并通过建设开放实验室、自主开发研究生创新团队管理信息系统、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和黄尚廉院士青年创新奖等途径对创新团队的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给予多方面的支持服务和激励引导。计划到2012年累计遴选资助300个创新团队,其中2009年共有189支研究生创新团队注册,从驱动方式来看,应用研究型65支,基础研究型111支,开发研究型13支;从团队类型来看,兴趣驱动型51支,导师驱动型48支,平台驱动型90支。经过遴选,首批重点建设了50支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团队。八、设立多种奖励机制,提高研究生学术科研积极性为保障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促进科研热情,2008年10月重庆大学校制定了《关于印发<重庆大学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奖励办法>的通知》(重大校〔2008〕379号)文件,并授权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负责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受理工作。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配合研究生院制定了《关于<重庆大学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奖励办法>的暂行实施细则》(重研院〔2008〕36号)等相关文件,并且组建网络开发组,开发出了“高水平论文申报管理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截止到2009年11月,学校共奖励高水平论文615篇,包括博士生论文380篇,硕士生论文235篇。其中材料学院吕学伟博士在校期间先后发表论文近30篇,含境外SCI 11篇、EI 3篇,专利 6项,并荣获2009年度重庆大学“黄尚廉院士青年创新奖” 、2009年度CASC一等奖、 2007年度重庆市科技创新先进个人、2006年度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和2006年度全国博士论坛优秀论文奖等。为鼓励和吸引更多研究生个人和团队参与到科研创新中来,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重庆大学于2006年底设立了“黄尚廉院士青年创新奖”。设立至今该奖项受理了200多名青年教师、研究生和60个研究生创新团队的申请,经筛选,共表彰了优秀研究生创新团队6支(含创业团队一支),优秀研究生个人31名,青年教师31名,其中材料学院的“异种金属连接”创新团队发表SCI和EI论文9篇,获得专利1项,并荣获2008年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创意论文二等奖。九、创办品牌学术活动,营造浓郁学术氛围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对研究生创新团队自发组织的学术沙龙等学术交流活动提供场地与设备、策划与宣传、主持与组织等相关支持服务,同时围绕优秀研究生创新团队迫切需要和普遍关注的主题,每年开展“名家会客厅”、“专题技术系列培训”、“教育创新计划主题活动”、“全国赛事”、 “企业零距离”和“项目专题研讨会”、《中国研究生》杂志重庆通联站建设等系列学术活动,并每年举办重庆市“科慧杯”创新实践大赛和重庆市研究生创新实践征文大赛,通过依托《创新与实践》月报、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网站、创新团队管理信息系统、创新基金管理信息系统等管理与媒体平台,重点宣传和报道研究生人才培养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研究成果及活动资讯等内容。其中2009年开展各类品牌学术活动和创新研究实践活动100余场,参加学生近8000人次,参与教授近300名,发布各类创新新闻报道近200篇,投入建设经费和各类奖励近300万元,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浓郁的学术氛围。——“名家会客厅”学术讲坛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及知名学者面向研究生创新团队做学术报告,探讨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热点话题,启发创新思维。在2008-2009学年,共举办学术报告37场,嘉宾涉及美国、欧盟、英国、意大利、奥地利、巴勒斯坦、中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参与的创新团队成员6000余人次。——研究生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基金为依托,组织并开展了“立项学术研讨会”、“优博项目座谈会”、“项目结题汇报暨经验交流座谈会”等基金学术交流活动,为研究生创新团队提供经验指导和智力支持。在2008-2009年,共举办“立项学术研讨会”75场、“结题汇报暨经验交流座谈会”15场和“优博创新团队座谈会”4场,参与创新团队成员8000余人次。——研究生开放实验室通过邀请学校知名教授定期为研究生创新团队开展系列专题培训,并制定配套教材。在2009-2009学年,创新实验室已开展嵌入式ARM培训、DSP培训、Adobe Photoshop CS专题培训、虚拟仪器培训、office高级培训、ANSYS培训、SPSS培训等17场专题培训,累计参与创新团队成员4550余人次。——“科慧杯”重庆市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通过搭建重庆市各大高校研究生创新团队与企业等社会组织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开展横向课题的引进活动,达到促进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的目的。2009年9月,第三届“科慧杯”重庆市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落下帷幕,参赛单位包括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8所高校,合作企业达26个,参赛团队达31支,参赛项目涉及了生物工程、行政管理、机械电子、光电工程、计算机软件等18个学科。——项目研发部通过举办“BOSS有约”、“企业参观”和“企业实习”等多种校企合作活动,重点引导研究生创新团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运转流程,提高团队成员的工程实践能力。在2008-2009年,项目研发部已成功举办了多项大型校企合作活动,如可口可乐(重庆)饮料有限责任公司高层领导“事业导航”之2008高校学生职业化成长辅导项目启动会、与江苏昆山市人事局合作组织的2009年博士生暑期实习活动和可口可乐(重庆)企业参观等,直接受益创新团队180支,受益博士生95人次,硕士生730余人次。——重庆大学通过组建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团队参加全国赛事,激发创新团队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在2008-2009年,重庆大学共举办9场全国性赛事,其中我校参赛项目《基于 Nios II 的多用途无线防盗监控系统》在“2009Altera 亚洲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指导老师何伟荣获“卓越导师奖”荣誉称号。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将研究生人才培养与学校“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建设和“985工程”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引领作用,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拓展人才培养途径,保障研究生创新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坚持扎根重大,立足重庆,面向西南,引领全国,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曹允春的科研项目

良贵
利害相摩
1、 临空经济发展规划2005.07—2005.11顺义临空经济发展规划 2005.08—2005.11天津临空经济与航空城策划研究2006.12—2008.06天津临空经济发展研究(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2006.01—2008.08我国临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研究(国家软科学项目,2009年获中国民用航空局科学技术三等奖)2007.11—2008.06广州市白云区产业发展暨临空经济发展研究2008.06—2008.09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008.10—2009.09国内若干地区发展特色经济比较研究(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2009.10—2010.06大庆市临空经济发展规划 2010.06—2010.07成都双流临空经济规划2010.06—2010.11顺义区天竺镇“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1.03—2005.05新机场建设对顺义区经济社会影响分析2010.05—2010.08北京大兴区榆垡镇临空经济策略研究2012.05—2012.12天津市东丽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分析2010.10—2013.05贵州龙洞堡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2013.06—2014.06空港新城合肥启动区单元规划2013.08—2014.08宜宾市空港经济区发展规划2013.11—2014.08淮安市临空产业发展规划 2013.10—2014.10哈尔滨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研究2013.11—2014.11喀什临空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2、 临空产业发展规划2005.01—2005.07首都临空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2005.05—2005.11重庆航空城产业规划2006.07—2006.08呼和浩特航空城产业规划2006.09—2006.12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民航科技产业城市规划方案2007.03—2007.12依托临空产业区培育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方案研究2009.04—2009.10唐山临空产业发展规划研究2009.07—2009.10成都双流县临空临空服务区产业发展规划2009.08—2010.01成都双流“198”区域产业发展规划2009.07—2009.11青岛市城阳区临空产业发展规划2009.12—2010.04郑州航空港区临空产业发展规划2010.01—2010.10南宁空港经济圈临空产业发展研究2010.10—2011.05成都双流临空经济业态研究2011.03—2011.05新津县临空经济综合产业功能区产业规划2011.02—2012.12北京顺义区第三产业发展研究2011.09—2012.01长沙县空港城产业发展规划编制 2012.06—2014.06合肥(六安)新桥空港新城临空产业规划2013.02—2014.02南京市空港经济区重点产业选择与发展思路研究3、 临空经济区(功能区)发展规划2005.12—2006.04昆明空港经济区社会发展战略规划2007.11—2008.02佛山市三水区空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008.06—2008.10以T3航站楼运营为契机,推进首都临空经济区科学发展研究科学构建天竺镇国门新形象的战略研究2009.07—2006.12青岛市临空经济区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规划 2010.04—2010.12北京临空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2010.06—2010.07双流临空经济区规划2010.07—2010.12北京世界空港城建设研究2012.01—2103.03温州建设“航空大都市”对策研究2012.03—2012.12北京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功能区发展构想2012.09—2012.122012北京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功能区理论探讨合同(2012-9-17)2013.05—2014.04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4、空港物流发展规划2011.02—2012.12天津空港国际航空物流产业园区概念性规划2011.09—2011.12无锡苏南国际机场集团物流产业规划及其发展策略研究 2013.03—2013.10推进(北京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发展的路径与措施5、保税物流发展规划2006.07—2006.11昆明巫家坝机场保税物流咨询方案2007.04—2007.09首都空港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研究2009.03—2009.11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发展规划6、机场发展战略及机场临空产业研究2009.02—2009.06北京新机场业主管理模式研究2010.11—2011.05天津机场最佳管理模式研究2010.11—2011.01中国民用机场发展报告2011.10—2012.01基于青岛新机场建设的流亭国际机场的发展策略研究2011.03—2011.09首都机场临空产业专题研究(首都机场十二规划临空产业专题研究)2012.03—2012.09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非航空产业规划7、航空公司发展战略研究2002.07—2003.03国货航货运收益管理系统研究2002.10—2003.06北亚航空公司发展战略研究2004.06—2005.01中国邮政航空公司发展战略8、其他2005.01—2007.09民航货物运输双语课程2007.01—2009.12基于经济价值理论的空域资源利用评价方法研究2007.03—2007.08中国航空物流现状与挑战2007.11—2008.12培育天津航空航天产业制造与研发转化基地的对策研究2009.01—2011.09学校加快培养急需人才重大研究项目2009.02—2009.06北京新机场业主管理模式研究2009.05—2009.11科学构筑天竺镇国门新形象的战略合同研究2010.09—2010.11Basic research of reform and open up aviation strategy in China2011.02—2012.12顺义区临空经济世界银行项目顾问咨询2012.02—2013.02中国临空经济网与成都双流县临空服务业管委会网站合作协议书2012.08—2012.09货物运价管理改革项目(中国民航局项目)2012.08—2014.09天津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陈文礼

马永贞
乃是离之
是他吗 个人简介:2005年6月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4月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9年6月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在博士生期间获得了“光华奖学金”,“欧维姆桥梁工程优秀博士生奖学金”,“校三好学生”称号。主要参与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大工程动力灾变”重点项目(2项)与培育项目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20篇,其中1篇SCI国际期刊论文,EI检索2篇,ISTP检索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协助指导本科生2人。研究方向为风雨两相流及其与大跨度桥梁结构耦合振动,风洞试验与CFD数值模拟混合方法的研究。研究方向:1、风雨两相流及其与大跨度桥梁结构耦合振动2、风洞试验与CFD数值模拟混合方法的研究教育经历:—2002.07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结构工程学士—2005.06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硕士—2009.04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薄士工作经历:—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讲师咋了

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的附件

大玩家
阖尝舍之
一、研究水平与贡献1. 定位、研究方向及承担国家重要任务情况。定位明确,特色鲜明,研究方向符合科学发展趋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要研究方向发展良好,有较强的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特别是评估期内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生了重大科研成果。集中精力承担和组织国家重要任务,减少一般性竞争项目,有较高的科研效率。2. 代表性研究成果水平与国际学术影响、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中的贡献、投入产出比。代表性成果是指评估期内在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上,以实验室为基地、实验室固定人员为主产生的重大科研成果,以及通过国内外合作研究取得的成果。代表性成果产生国际重要影响,对实验室成为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的创造中心、培育中心和引领中心起到重要作用。代表性成果应是根据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所开展的、为促进科学发展或解决关键科技问题以及为国家发展决策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科研系列进展,而不是某研究方向上关联度不高的成果的汇总和拼盘。对代表性成果的评价应将投入产出比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代表性成果名称表述应明确、具体,成果按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分类,不同类型成果按不同标准评价。(1)基础研究成果。在科学前沿的探索研究中取得系统性原创成果,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在本领域公认的重要期刊上发表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或出版学术专著,或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产生重要学术影响。(2)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在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和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具有创新思想与方法,实现重要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或集成,拥有核心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储备,取得创造性成果并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或在实验技术方法、专用设备研制改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3)基础性工作成果。基本科学数据、资料和信息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并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资源共享,为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提供支撑,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 合作研究与自主研究课题的组织情况与实施效果。开展合作研究情况。作为本领域国内研究中心,对学科领域发展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积极组织、参与国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通过开展合作研究,促进协同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共同发表论文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注重顶层设计,设立自主研究课题,其部署体现了实验室的发展思路。组织团队开展对主要研究方向上的重大科学问题持续深入、系统研究,支持原始创新的研究;重视对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和新引进人员的支持。实验室对历年自主研究课题重要性与实施效果有相应总结和改进计划措施,并产生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二、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1. 实验室主任与学术带头人作用。实验室主任是本领域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宽阔的胸怀,能够团结和凝聚队伍,有充分的时间在实验室工作,在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实验室在各个研究方向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为本领域有影响的学者,对本领域的科学现状和发展有深刻理解,学术思想活跃,研究成果显著。2. 队伍结构与创新团队建设。队伍结构合理、稳定,并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围绕主要研究方向形成若干活跃的创新团队。实验室人员在国际、国家级学术组织、学术期刊中担任重要职务,在国家科技计划担任咨询专家。实验室学术骨干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开展工作、并是代表性成果的主要完成人。3. 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制定了引进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政策措施,聚集和稳定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实验室各主要方向优秀青年人才承担科研任务情况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情况,特别是40岁以下研究骨干比例及作用。研究生培养的数量和水平。三、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1. 开放课题设置及成效、科学传播。访问学者制度建设。访问学者制度落实到位,保持一定数量的访问学者在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吸引国际同领域实验室人员到本实验室开展访问学者研究工作,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到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开放课题设置。围绕主要研究方向设置开放课题,开放运行费中30%以上用于合作交流和开放课题,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产出高质量开放研究成果。科学知识传播及对公众开放。实验室开展科学知识传播,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学生开放情况。2. 学术交流。开展学术交流情况。具备宽松民主、潜心研究的学术环境,注重学风建设;开展高水平、实质性的国内外学术交流,重视吸引国际一流学者到实验室开展学术交流;积极承办国际性、地区性、全国性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作用。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同领域高水平专家组成,对实验室发展、学术方向的把握、评价考核发挥了重要作用。3. 仪器设备使用与共享。实验室实验研究条件满足科研工作需要并具有特色。仪器设备使用率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和共享程度高。实验室具备自行研制、改造仪器设备、发明实验技术手段的能力。4. 运行管理、依托单位支持。规章制度建设。实验室规章制度健全,日常管理科学有序。人员岗位职责明确,研究资料完整。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实验室作为依托单位内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管理的科研实体,仪器设备和科研用房相对集中,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得力,有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实施效果显著。专项经费的作用与效果。针对实验室发展设置自主课题、培养青年人才,取得良好效果。专项经费支出等重大事项决策公开透明。依托单位的支持情况。依托单位优先支持实验室的发展,在人员、经费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要求每年对实验室进行年度考核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的院校简介

宏大而辟
西厢记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创建于1984年12月,是国务院首批批准试办的研究生院之一。1995年2月,原国家教委组织全国33所试办的研究生院进行评估,浙江大学等十所研究生院受到表彰,并正式挂牌。作为全国重要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浙江大学研究生院依托学校雄厚的办学实力,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学科环境和师资条件。浙江大学是目前国内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可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授予学术性学位。截至2018年12月31日,浙江大学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4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7种。全校拥有14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0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农业部重点学科,50个浙江省一流学科。浙江大学师资队伍整体实力雄厚,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含青年项目)237人、文科资深教授9人、“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首席科学家4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含青年学者)10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9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各学科申请并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的教师共4728人,其中获博士生招生资格的教师有2749人;申请并获得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资格的教师共2609人,其中获专业学位博士生招生资格的教师有730人;副教授获得博士生招生资格有568人。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0个,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4个以及省部级实验室102个;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以及省部级平台中心、基地41个;拥有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和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校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已与多所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实质性的校际合作关系。学校十分注重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仅2018年,全校共选送3312名研究生通过多种渠道公派出国(境),攻读学位、联合培养、短期访问、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等。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浙江大学以严谨的求是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执著的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从1999年至2018年,浙江大学共授予博士学位22316人,授予硕士学位96974人。共有48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3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截至2018年12月31日,在校研究生总数3065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928人(其中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72人)、硕士研究生19727人(其中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181人)。2018年,浙江大学共计招收研究生10593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生2752人;非全日制博士生72人;全日制硕士生6079人;非全日制硕士生1690人。2018年招收多学科交叉培养博士研究生135人。考研原则:选择学校与专业要坚持两个原则:即必要性和可能性。所谓必要性,就是看选择的学校和专业是否有利于自己将来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自己喜欢的专业准备考试。所谓可能性,主要是看通过努力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但也不能因此放弃自己渴望的名牌学校、热门专业,关键在于自己能否舍得为考研付出,只要能真正地去努力、准备、坚持不懈,选什么样的学校、专业都一样。 另外,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切忌犹豫不决和反复改变自己报考学校和专业,这样势必浪费自己宝贵的复习时间和削弱自己对考研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