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
江苏工业学院已升级为常州大学!常州大学坐落于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常州市。 学校始建于1978年,原名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是一所在改革开放之初创办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84年实行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办学机制,1992年正式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0年起,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常州大学。历经32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以“产学研”结合为鲜明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 学校2003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由本科教育到研究生培养的跨越。现有全日制研究生和本科生18000多人(含怀德学院),其中,研究生规模超过1000人。设有10个二级学院、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以及怀德学院。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45个本科专业,分属工、理、管、经、文、法等6大学科门类。有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优秀学科梯队,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14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和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近五年来,学校获1项国家级高等教育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学校拥有一支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13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近90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10多人(其中,教授120多人),硕士及以上学位660人(其中,博士学位超过200人)。2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为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3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人为首批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9人次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术带头人和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学校连续两次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先进高校”。 学校学科发展态势良好,科研实力增势强劲。近五年来,科研经费累计2.3亿元,年均科研经费4600万元;承担或完成国家级项目25项,省部级项目196项;通过省部级科研鉴定9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5项(其中一等奖6项);专利申请量进入全国高校百强。据省教育厅统计,学校近三年绝大多数科技指标在省内122所高校中,排名在前10%,连续两次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学校还被评为“2008—2009年全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优秀合作单位”,是江苏省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高校。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以中外合作、学术交流以及科研合作为重点,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先后与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S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和爱尔兰国立大学梅努斯(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Maynooth)等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同时,积极为国家支柱产业、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各类企业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越。设有武进校区和白云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拥有建筑面积近50万m2。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元,纸质图书120.7万册,并与进驻常州科教城的200多家知名大学、大院、大所的研究机构为邻,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在3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以“责任”为校训,形成了“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同时,学校得益于江苏省、常州市政府以及位于世界500强第9位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及深厚地方文化底蕴的孕育,夯实了教育教学的基础,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3万余名具有“大工程观导向的高等工程教育新模式”办学特色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地提升。学校是“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连续多年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以及“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并多次荣获全国和江苏省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校还被授予“全国绿化400佳单位”和“江苏省花园式校园”称号。 徐州医学院学院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1959 年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并入,196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定名为徐州医学院。2000 年,徐州卫生学校并入徐州医学院。目前,徐州医学院是江苏省独立设置的两所医学类院校之一,也是苏北唯一一所医学类高等院校。已成为苏北地区乃至整个淮海经济区医学教育、医疗服务和医学科研的中心,是该地区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的一所高等医学院校。 2005 年 ,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1 年以来,连续 8 年名列全国医学教育(含综合性大学)排名 50 强。学校现有 4 个校区,占地总面积 1250 亩,在校生 15000 余人;设有 12 个本科专业,近 30 个专业方向; 33 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有基础学院、临床医学系、医学技术学院、麻醉学院、医学影像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公共卫生管理学院,研究生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16 个系、部(院),有3个研究所,5个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7所附属医院,4 所临床学院,51所教学、实习医院,兼职副高以上教师160人,可用于教学的床位8000多张。直属附院三所,分别为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徐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原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原徐州铁路医院)。其中徐医附院已有105年历史,是卫生部命名的“三级甲等医院”,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9个、省医学重点学科1个,是苏北地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中心。 1985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93 年起,麻醉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分别与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建校五十年来,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 30000 多名合格医学人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 学校现有教职工 1044 人,其中在编专任教师 539 人,教授 53 人、副教授 174 人,博士 78 人、硕士 275 人,博士生导师 10 人 、硕士生导师 264 人。有“全国优秀教师” 5 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9 人次;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项目资助 2 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3 人;江苏省政“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人选 47 人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 9 人次,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35 人次;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 1 个,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 1 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 1 个。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3 人,江苏省教学名师 2 人,江苏省劳动模范 6 人,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 2 人、银奖 2 人。 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点 1 个,省级重点学科 5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3 个, 9 个省临床重点专科,各级各类研究所(中心) 9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1 个,省品牌专业 1 个 , 省品牌专业建设点 1 个,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2 个 , 省级优秀课程 8 门、优秀课程群 1 个, 1 门课程被江苏省推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省优秀教学团队 1 个,“十五”以来,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3 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18 项。获卫生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3 项,新版麻醉学系列教材被确定为教育部面向 21 世纪实际课程教材和卫生部规划教材;获省优秀教材 1 部,省精品教材 5 部,精品教材立项建设 4 部。 2001 年至今,获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450 项,课题经费 1557.84 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38 项,重点项目 1 项。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35 项;近 3 年共发表论文 2609 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555 篇,被 SCI 、 EI 收录 147 篇,单篇论文最高影响因子达 7.535 。 2007 年我校有 2 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现主办《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徐州医学院学报》、《麻醉学科信息报》等学术刊物。 学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先后与中国科学院、美国麻省总医院、威斯康星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纽约州立大学医学中心、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医学院建立了经常的双向互访协作关系。在国际教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5 年,学校首次招收来自于尼泊尔和印度的20 名外国留学生。 学校具有良好的校风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曾被评为首家“江苏省普通高等院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首批“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文明学校”,“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