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颂
不要以为我有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只是感到纳闷而已。我从来都认为,每一行都有天才,考试也不例外。但天才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还得依靠勤奋。当然,也不能否认运气的存在。如果一项考试既不能考出天才(考试天才),又不能考出知识水平,那就只能说是在考运气了。我觉得,北师大心理学院某些专业方向的考博就是这样。这种感受当然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而是源于一些考博的故事。故事1:一位在重庆某医科大学念精神病学的研究生临毕业时打算跨学科考心理学专业的博士,她通过非常复杂的关系非常偶然地找到我,希望我能给予指导。我给了她一些资料,中间写过一封邮件,通过两次电话,此后就没消息了。离考博约一周左右,这位考生来到北京,并住在北师大校园,自然免不了向我“讨教”。恕我直言,根据她“讨教”的情况,我能清楚地看到她对心理学的了解实在有限。她自己似乎也很清楚状况,并跟我说,要不是我的鼓励,她是没有勇气来考的。但是,除了继续鼓励她好好考之外,我还能做什么呢!考完了,她告诉我的情况正如我所预料的,英语还行,研究方法似懂非懂,专业理论的题目几乎都没看到过。我心里说悬,嘴上安慰她,不要想太多。一两周之后,也就是今天,突然又接到她的电话。她说她都上线了,三门均在60以上,总分超过200。她还很激动地说,她自己也难以置信。坦率地说,我也吓了一跳,但的是高兴(呵呵,毕竟离不开我的帮助和鼓励嘛)。随即告诉她过来的可能性很大,并让她好好准备复试。虽然能不能录取还要拭目以待,但这与考试无关了。这个故事如果有机会流传,一定会引来的人考北师大心理学院的博士,然后大呼上当,因为还有的故事说明考这里的博士有一种不可理喻的困难。故事2:有位学心理学的仁兄在高校工作,需要考博。他在几年前来北师大心理学院访学,正好在我导师门下,并成为我导师的忠实粉丝。访学之后,他开始了那艰辛的考博之路,这是第4个年头。这位仁兄其实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差,他的英语和研究方法每年都考过了,没通过的是专业理论。更吊诡的是,专业理论每年就差那么一两分。说实话,每次看到他那张落寞的脸都不知该怎么安慰他。今年分数又出来了,但没人敢问他,就怕万一。故事3:我导师有个学生,在北师大上的本科,然后跟我导师读完硕士,毕业后去外地一所大学工作。后来,因情势所迫想考回来。我导师似乎比较欣赏她,很愿意她回来。按说她这种情况,回来应该不难,但偏偏就不,她一连考了几年,专业理论就是考不过。有一次跟她聊天,她说专业理论太邪门了,她尝试了几种不同的答题思路(大概每年一种吧),就是得不到想要的分数。看得出来,她有点习得性无助了。果然,她今年不考这边,转考中科院心理所了。故事4:这是一个同学说的。他说一位北师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去年考了博士,专业理论考了十几分。十几分呀!!这是什么概念?谁不会在上面胡说八道几句?更何况还是本院本专业的学生呢。我想起了另一位同学的话:学心理学的人是都能说几句的,不过,好像也就那几句!!有了那几句怎么也不可能就十几分,它不同于那些答案只有“对”和“不对”的理工科,它的答案永远处于“不完全对”和“不完全错”之间。所以,我还真不知道我们的博士考试到底是在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