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微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百步一饮
恶虎村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电子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光学信息处理技术、现代电子学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在光通信、光学信息处理、以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信息技术领域、特别是光机电算一体化产业从事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和开发、生产技术或管理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熟悉光学、电子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光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5.了解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1)、我国的光学与光电子材料研究已进入应用和产业化的发展阶段。 其中:  在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方面:在我国,用于集成电路(IC)和太阳能电池单晶硅(Si)年产量约为400吨。用于光电子器件的GaAs单晶、用于LED和LD的InP单晶和用于红、绿色LED的GaP芯片材料已实用化。用于蓝光LD和蓝、绿光LED和GaN、SiC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正在研发中。  在激光晶体材料方面: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研制的Nd:YAG晶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华博技术有限公司的YAG激光棒年批量生产能力为3000根。中国已成为矾酸钇(YVO4)晶体的生产出口大国。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制成大尺寸YVO4单晶,并加工成偏振晶体器件。北京烁光特晶体科技有限公司已建成年产200公斤YVO4 单晶生产线。上海光机所研制的掺钛蓝宝石激光晶体也已经出口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我国研制的Nd:YAG和Nd:YVO4激光晶体,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出口产品数量约占国际市场1/3。  在非线性光学晶体方面:我国研制的偏硼酸钡(BBO)、三硼酸锂(LBO)等优质的非线性光学材料,系国际首创,用于激光光源在可见光区的频率转换。用于激光倍频、光参量振荡、电光调Q和声光、电光器件的铌酸锂(LN)单晶中国的年生产能力约为10 吨。  光电子材料发展的重点为:高功率、可调谐、LD泵浦和新波长激光晶体等;超高亮度(LED)、半导体激光器(LD)用GaAs ,Gap,GaN基外延材料等;STN,TFT显示器用液晶材料等;用于密集波分复系统的G.655非零色散位移光纤及大尺寸光纤预制棒等。  (2)、光学元器件包括:光学仪器,光电检测仪器,光学遥感、遥测仪器,机器人视觉,光学检测和测量、夜视和侦察,微光夜视仪,红外夜视仪,高分辨率的成像卫星,侦察相机, 高灵敏探测器平面阵列(FRA),快速三维模型测量;计量学(定位,位置,线度,准直);机器视觉(特征,方位和缺陷);光学传感器(成分,温度,PH值探测等)。  1. 光通信与光纤传感器件(光电传感技术、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光通信实验等)  这里可包括光纤光缆,光电子材料,集成光电子器件,光电元、器件,光纤通信器件(光纤无源器件,光纤有源器件),光纤传感器件,光纤激光器,光端机,光纤通讯机及设备,光纤数据传输设备;光纤陀螺仪;光纤控制的相控阵雷达,光纤地面和卫星通信系统等等。我国现有光纤通信企业320余家,其中光纤光缆193家,光电器件46家,光缆材料和配套件企业22家,通信专用仪表9家,光通信传输设备50家。产值240亿元,销售额262亿元。“十五”期间中国光通信产业发展重点为光传输、光接入、光传送网产品、光纤光缆和光电器件五个方面。  2. 激光器件及应用(光学、物理光学、非线性光学、激光原理和技术、光信息处理等)  包括激光器件(光纤,半导体、固体、气体、准分子及其它),激光加工,激光全息,激光医疗仪器,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跟踪,激光制导,光学陀螺仪,交通控制系统,光导航设备与系统,目标指示器,干扰发射机和通信设备等。目前我国从事激光技术研究、激光应用产品研制生产的单位约有400余家(不含激光音像设备生产单位),全国激光产品市场年销售额约为32.4亿元人民币(此数据不包括激光音像设备、激光通信工程、激光条码检测及激光二次效益如激光医疗收入等)。  3. 光信息输入与存贮(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学基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光输出入类设备,如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和数码相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以及光存储类产品,如CD-ROM、CD-RW和DVD-ROM光盘机,以及记录用的CD-R 光盘机和可重复读写型的CD-RW 光盘机,迅速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各种新型的办公消费、娱乐类的光电产品将成为21世纪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数码相机产业市场发展迅速:国家计委已确立重点发展数码相机(DSC)产业的计划,进军数码相机市场。目前在于组织力量,研发数码相机的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及配件;重点项目包括:彩色显示器、专用IC、高性能球面镜片及印表机、碳粉等。  目前中国从事数码相机的研发、生产的厂家有:凤凰数码、喜马拉雅、海鸥、方正科技、紫光、联想集团、朝华科技、华旗资讯、TCL、先科、明基(BenQ)等。目前国内已有30多个品牌,大多集中在家用市场。  国外公司陆续在中国内地投资设立数码相机生产线,这些公司包括:美能达(Minolta)、尼康(Nikon)、宾得(Pentax)、松下(Panasonic)、三星(Samsung)、惠普(HP)、爱普生(Epson)、 三洋公司、索尼(Sony)公司、奥林巴斯公司(Olympus)、柯达公司(Kodak) 、佳能公司(Canon)、 富士胶片公司(FujiFilm)等。  扫描仪市场稳定增长:扫描仪是计算机的重要外设产品之一,已成为光电产品中技术工艺成熟、市场应用稳定增长的重要产品。目前全球扫描仪的著名品牌Microtek、HP、AGFA、UMAX、Acer、EPSON、Canon等早已陆续进入中国国内市场,与此同时,台湾地区的代工生产厂商的生产基地也都全部转移到了内地,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国内单位研发的扫描仪也正成为扫描仪市场中重要品牌。  研发生产扫描仪的厂商拥有扫描器生产技术和影像处理技术,因此包括数码相机、PC Camera等相关产品都是目前扫描仪厂商谋图发展的替代产品。为了适应多功能PC外围光电输入/输出设备应用市场的需求,今后扫描仪产品必将向着多功能复合应用方向发展。 4 . 光显示材料与设备(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光学等)  我国显示器领域发展良好:  在液晶显示器(LCD)方面:我国液晶显示器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5 %。中国液晶行业年销售额约为53.52亿元。  我国已能生产满足宽温度低阈值等特殊要求的TN液晶材料,STN液晶材料已开始批量生产,结束了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国内的薄膜晶体管(TFT)用液晶材料仍处于实验室研制阶段。我国液晶材料年生产能力已超过40 吨。国内主要的企业有4家:北京清华亚王液晶材料有限公司、西安现代化学研究所、石家庄实力克液晶公司和烟台万润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偏振片已进入稳定的批量生产阶段,现有两家生产企业,广东福地日合偏光器件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深纺乐凯光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年销售75万平方米,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  ITO导电玻璃是液晶三大材料之中发展最快的,生产厂家已超过10家,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深圳莱宝真空技术有限公司。年生产ITO玻璃376万平方米,销售总值约6亿元。STN用导电玻璃已大部分满足国内需求。生产导电玻璃的成套设备已具备实现国产化的能力。  此外,掩膜版、背光源、取向剂、封接胶、光刻胶以及其他LCD相关材料的国内自给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即不完全统计,从事这方面生产的企业有7家,实现产值1.69亿元。  中国现有LCD生产厂家约60家, 2003年北京市京东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3.8亿美元成功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核心技术,已经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TFT-LCD产业基地,未来10年,TFT-LCD将在家电、电脑、数码相机、手机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日本、韩国、台湾等向中国大陆加快转移STN-LCD、TFT-LCD生产线,已建成的或开始建设已达14条线,大多数为STN-LCD生产线,也有TN 和彩色STN生产线。  在发光二极管(LED)方面:近年来我国LED产业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国内与LED研究、开发、生产有关的单位有300多家,大多数企业生产普通LED(指芯片为GaP、GaAlAs的发光二极管)。年产量达120亿只,销售额约40多亿元。目前国内普通LED芯片能批量生产的企业只有一家——联创光电公司,年产约20亿只,联创光电公司将向LED下游产品扩展,发展红、绿、蓝三基色全彩显示屏、LED白光照明、LED交通等产品,届时联创光电将成为国内产品层次最多、规模最大的LED厂家。  LED显示屏生产企业约有几十家。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传统LED的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之一。  中国生产的红、绿、橙、黄发光二极管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12 %,蓝色发光二极管已研制成功。  在等离子体显示器(PDP)方面:等离子体显示器(PDP)研究开发取得较大进展, 已经开始生产42英寸PDP屏。  在其他类型显示器方面方面:如真空荧光显示(VFD)、有机EL(OLED)、场发射(FED)等均在科研生产中取得进展。“十五”期间中国发展显示器投资了380亿元。  5 . 红外产品(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学基础)  近几年来,我国的红外产品市场发展迅速。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热故障与热漏泄诊断的逐步推广,以及技术安保体系的建立,红外测温仪、热像仪和热电视等产品的市场稳步增长。全国主要红外产品年销售额约为8亿5千万元人民币。  6. 照明与能源(原子物理、半导体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电工电路技术、光学基础)  高亮度高效金属卤化物灯、硫二聚物(微波放电)灯和发光二极管LED光源将逐步取代白炽灯,实现照明上的革命。发光材料,发光二极管与发光元器件;  发展太阳能电池,地球上的能源愈来愈短缺,美国预计到2050年,太阳能源将占能源的一半。  光全息与全息存储(光学、物理光学、非线性光学、光信息处理、激光原理与技术)

神舟飞天

缉毒队
版者
【基本信息】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闸舱。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闸舱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编辑本段【飞船简介】王兆耀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受“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总指挥部的委托宣布:9月25日21时07分至22时27分直接发射,进行载人航天飞行。届时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当前,气闸舱等核心技术难关已被攻克,整船已进入综合测试阶段。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表示,未来的神舟七号飞船,不会是神舟六号的简单重hjf2复,突破许多关键技术。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仍然是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此前这种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目前新一枚运载火箭元器件的采购与生产已经展开,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说,这一次他们将采用质量更高的元器件。针对前几发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还将对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们还考虑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二F火箭担任.【飞船发射报道】为了让的人能通过网络全方位一体化地了解此次发射,飞天热线网站将全程跟踪报道此次神七飞天,让的通过网络了解飞天,了解飞天的故乡酒泉。编辑本段【细节信息】航天员像开飞机一样驾驶“神七” 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告诉记者说,“神六”两名航天员13日先后进行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穿舱、抽取冷凝水四大项“在轨干扰力”实验,结果表明航天员较大幅度动作对飞船姿态影响微小,飞船姿态保持良好。飞行在太空中的航天员费俊龙获知结果后,第二天就在飞船上连续做了4个前滚翻。张柏楠说,这是航天员自己在游戏,不是事先安排的。此次空间飞行结果表明,从刚升空到准备返回,费俊龙和聂海胜任何时间都能正确发出指令、准确控制各种设备,舱门开关等动作较大的操作也能一次成功。张柏楠介绍说,有了这次实验的基础,“神七”将安排航天员“像驾驶飞机一样驾驶飞船”!“神七”航天员准备展开太空行走戚发轫院士认为,人上天不是旅游,是完成对空间环境的研究、开发、利用。以前杨利伟只是第一步去试一试,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多人多天,比方说要去组装一个空间站或者修理一个卫星,人就得出舱,出舱起码得两个人。以后要去空间站坐运输工具去,要对空间站进行对接,打开门以后把里面的人接出来。从国外来讲,他们花了很多次的试验来做这个事情,现在按照我们的计划,“神七”希望人能够出舱,老百姓的话叫空间行走。“当然出了舱还有离舱多远?也可以离得近一点儿,也可以离得远一点儿。”戚发轫院士告诉记者,下一步我国就要解决交会对接,交会对接起码得有3个人。所以我们飞船要有这个能力:3个人在天上待7天,上去的时候可以带300公斤的东西,回来的时候可以带一百公斤的东西。假如这次很成功,就不需要再试两人多天,那我们下次就出舱了。戚发轫院士认为,将要出舱的“神七”必须在神舟六号的基础上解决两个比较大的问题。现在航天员有一个密封舱,在这个舱里穿航天服。离开这个舱就没有了空气,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须能供给氧气。第二是没有温度控制时,航天服能保证他正常的温度,所以这个航天服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密封舱,这方面挺复杂的。更高级的航天服还可以装上发动机,一点火就走了,相当于一个小飞船一样,要出舱得具备这几个条件。戚发轫院士说,将来我们船上要有一个气闸舱,人穿好航天服进去,把门关上,把外面的门打开出去,假如一打开门气就放光了,所以有一个气闸舱。“我只是说两个主要的,作为航天员有一个舱外的航天服,作为我们飞船来讲,得有一个气闸舱,要保证原来的舱里保证有一个大气压。”“神七” 能搭至少3位航天员 “神六”火箭系统专家顾问组组长黄春平介绍说,到“神七”时,飞船的容量会相应增加,会上3名航天员。根据任务的变化,运载的飞船产品重量在增加,因此对火箭产品的要求推力也相应增加。“神六”发射飞船有效载荷是8吨多,将来有效载荷要扩大。新的大型运载“神七”的火箭方案已经制订完毕,正等待国家批准。目前部分产品已经出来了,样机都有了。但是还要进行大量的地面试验。从1999年起,黄春平先后担任了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火箭系统总指挥。 “神七”飞船要进行精装修 中国工程院戚发轫院士告诉记者:“我给你举个例子,就像我们有个毛坯房,买房子买个毛坯房,你是一家三代同居还是小两口,就根据你这个要求重新装修,毛坯房都一样的,基本外型绝对不会有变化,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不会有变化,但是里边一开始就杨利伟一个人,也不要厕所,也不要厨房,也不要睡觉的地方,现在两个人了,有厨房、有厕所,到3个人的时候,比如说我们要搞交会对接的时候,以后要出舱了,基本上构型不会变,内装修是要变化的,而且是精装修。” 谁将跟“神七”一起飞天 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的前庭生理学专家于立身教授接受今报采访时曾表示,对于航天员来说,年龄过大过小都不好,38岁为飞行的最佳生理年龄,43-45岁则开始走下坡路。 那么,谁最可能成为我国第4位飞天的航天员呢?如果如专家所言,“神七”系无人驾驶飞船,这是否意味着刘伯明、景海鹏、翟志刚、吴杰将可能因为年龄原因而无缘飞天呢?14人的航天大队的其他队员会不会杀出像费俊龙这样的“黑马”呢?如果是有人驾驶而且是3人驾驶,那么,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刘伯明、景海鹏、翟志刚和吴杰又有什么样的组合呢?我国第一批航天员、空军某部少将方国俊曾告诉今报记者,目前我国新一批的航天员尚没有进入培训阶段。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神七”或“神八”的航天员仍然是现在的14名航天员呢?对此,现役航天员吴杰就在“神六”发射前表示,跟他搭档的翟志刚优点很多,最起码通过“神五”的考验,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航天员,在他们航天员大队非常优秀。第二,他的反应非常快,在训练中处置特殊情况,判断、决策非常准确。第三,他比较刻苦,通过训练来看,其他人的特殊情况手册起码有这么厚,在处置紧急特殊情况下,他能够不看手册,进行训练。他训练自我准备到很充分的一种地步。再就是他本人性格比较开朗,知名度也很高,到了什么地方都是欢声一片、笑声一片。吴杰还表示,就算这次“神六”没上成,但“神六”又成了一个起点了,只要还在这个队伍中,就一定会为圆太空飞行的梦想去奋斗,而翟志刚也说:“不光是‘神六’,‘神七’如果仍然擦肩而过,‘神八’还要会继续努力的,永远会努力下去。” “神七”上会不会有女宇航员 未来的“神七”上会不会有英姿飒爽的首批女航天员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太空》杂志副主编、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庞之浩教授做客人民网时说,我国将从明年开始选拔女航天员,选拔和培训一个航天员需要3到5年的时间。而他预测“神七”在两年以后发射且可能进行首次太空行走试验。这也就意味着“神七”不可能有女航天员上天。 编辑本段【航天实验】 中国科学院披露载人航天实验内容 中国科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载人飞船工程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及技术实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阶段)应用系统的目标是大力推进和发 展我国空间科学与空间应用技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有重要价值的贡献,同时为今后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与技术实验打下基矗。 其中,“对地观测任务”是以与国际同步发展先进空间遥感器及开拓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为目的,确定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器、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包括微波高度计、辐射计和散射计)、地球环境监测和遥感应用研究等在轨实验和应用任务。地球环境监测包括太阳常数监测、太阳和地球紫外辐射监测以及地球辐射收支探测。遥感器应用研究为我国遥感应用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成像光谱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在海洋、陆地和大气方面的应用研究和应用示范。 “空间科学研究”安排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包括空间材料科学项目,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项目),还有空间天文项目、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任务,目标是全面提高我国空间科学水平。“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制了多种空间实验设备,开展空间生物学效应研究、空间蛋白质结晶、空间细胞培养、空间细胞电融合以及空间蛋白质和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等研究;“空间材料科学研究”研制多工位晶体生长炉和晶体生长观测装置,开展二元和三元半导体光电子材料、透明氧化物晶体、金属和合金等材料研究和空间生长,研究空间晶体生长动力学;“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研究可以建立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发布长期、中期、短期空间环境预报和警报,进行效应预测,保障航天员、载人航天器和空间设备安全。 编辑本段【实施计划】 未来几年内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实行“三步走”计划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工程总体室主任王忠贵向记者揭示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在未来几年内的“三步走”计划:“神舟七号”飞船将于2008年升空,它肩负的使命是实现航天员太空行走;2009年至2011年之间,“神舟八号”飞船将带着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升空,在太空中完成交会对接;而航天技术发展的第三步就是建立空间站。 编辑本段【系列消息】 专家称女航天员肯定不会乘神舟七号上天 2005年12月19日 时代商报讯: 今年的12月,“2005时代商报·北方图书城白领读书月”活动正式确立,从月初开始,就不断有名人名家应。 邀来沈与读者面对面。12月17日上午10时,此次活动又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人物,他就是我国航天专家王庆仁。当日,他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讲述并揭秘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研制工作的现状。 “神七”要“组团”遨游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六号有了一个飞跃,那就是由一人上天变成二人升空,由一日游变成五日游,这样的飞跃让人不禁会问:那“神舟”七号会是几个人在太空?又要变成怎样的模式呢?对于这个问题,王庆仁告诉记者:“对于‘神舟’七号,我们可能会派一个团队上去 ‘度假’,但是无论几人几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完成一项人类出舱的使命,也就是说‘神七’人要出舱,进入太空。” 对于具体的难度,王庆仁表示:“这样做的难度极高,要解决的技术关键就是要把宇航员的衣服变成一个‘卫星’”,对此,王庆仁进一步解释说:“因为宇航员在太空舱的时候,一切赖以生存的条件都很齐全,但当出了舱之后,这些条件都没有了,而且太空的辐射极其强烈,而这个辐射又是人类无法承受的,所以这个时候,宇航员的衣服就要变成可以保护宇航员的太空舱,如同一颗小型卫星在太空飞行。这个项目是具里程碑意义的,目前还在研制阶段。” 女性“飞天”还需时日 “神六”之后,媒体一直热炒的话题之一就是“神七”会出现一位女航天员,但王庆仁明确告诉记者:神舟七号一定不会有女航天员出现。对此王庆仁老师解释:“对于航天员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不仅仅是会开飞船那么简单,还需要很多其他诸如心理,经验,应变等等诸多方面的要求,而这些要求是极高的。我们现在的确招收了一批女航天员,但她们现在只是在飞行大队学习,连模拟的飞行都还没有做过,更别说是真实的飞行,所以对于这样一批女航天员来说,要成为一名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这样的航天员还要等上一阵子。对于她们来说,其中的大部分将会成为航天方面的专家。” “神七”费用低于“神六” “神六”的成功,很多人都关注地问,它到底花了多少钱?对此,王庆仁透露说,“‘神六’我们的总花费是9亿元人民币,其中,‘神六’宇航服造价就300万。”王庆仁表示,中国绝对是用有限的投资来取得更好的效果的,“所以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就是用有限的经费取得世界上比较公认的成果。” 对于“神七”费用的问题,王庆仁向记者透露:‘神七’的花费应该少于‘神六’。因为我们‘神舟’系列航天技术的主体研制工作已经完成,所以‘神七’是在已有基础上的研制,花销会相应少很多。” 就在一个月前,首部反映载人航天工程的电视剧《神舟》在全国热播,但是看完这部电视剧的专家们却是有点无奈,王庆仁说,“我们几个同事是在一起看的,看完之后我们都笑了,因为里面的错误真是让我们很无奈,我们只有苦笑。举个最简单的错误吧,就像里面的一个女主角,一直把‘航空’和‘航天’的概念混在一起说,前者指的是飞机,而后者才应该是我们说的‘航空航天飞船’,也就是现在大众所说的‘神六’之类,从这里我们看到其实他们对航空事业的不理解,而很多时候我觉得现在的中国人常常做事情一窝蜂,什么火追什么,很多人看《神舟》电视剧也像追星一样,但很快就会冷下来,这也是一个舆论的引导问题,我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冷静地看待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 编辑本段【发射时间】 ◇ 发射时间: 2008年9月25日21:07至22:27择机发射。精确到分。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6日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6日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将于9月25日至30日择机实施。神舟七号飞船于9月7日开始加注推进剂。 这位发言人说,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各大系统已进入最后准备工作状态。神舟七号飞船、长征-2F运载火箭、舱外航天服和伴飞卫星等产品已完成发射场区的主要测试工作,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参试系统已基本完成任务实施的各项准备。航天员飞行乘组在发射场进行了人船箭地联合演练,操作技能熟练,身体和心理状态良好。 神舟七号飞船加注推进剂后,将与火箭对接并垂直转运至发射工位,进行最终状态检查和确认。在任务总指挥部决定加注火箭推进剂后,择机实施飞船发射。 神七太空漫步定于发射后次日16:30进行 编辑本段【发射条件】 无降水、地面风速小于每秒8米、水平能见度大于20公里; 发射前8小时至发射后1小时,场区30公里至40公里范围内无雷电活动; 船箭发射所经过空域3公里至18公里高空最大风速小于每秒70米,此外发射前后9小时不能有雷电。 “神七”首选发射时间为2008年9月25日。中国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黄春平11日对有关媒体表示,“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首选的发射时间是2008年9月25日晚上9时10分左右。 “神五”、“神六”和 “嫦娥一号”的发射时间均在10月中下旬,而“神舟七号”的发射将提前到本月底升空。有关专家透露,9月和10月均有较适合发射窗口,但因“神七”将执行太空行走任务,9月底升空时的太阳夹角更适合太空人出舱活动,能令飞船在最短时间内见到太阳,保证太空人出舱作业时有阳光。 发射载人航天的最佳气象条件主要包括:无降水、地面风速小于每秒8米、水平能见度大于20公里;发射前8小时至发射后1小时,场区30公里至40公里范围内无雷电活动;船箭发射所经过空域3公里至18公里高空最大风速小于每秒70米,此外发射前后9小时不能有雷电。 黄春平表示,能否如期发射,主要是看当时的发射场天气等情况。小雨和气温一般都不会影响飞船的正常发射,但大风则可能导致飞船推迟发射,因为风速超过火箭的承受能力后,将有可能改变其飞行方向。 黄春平透露,航天员太空漫步就会在飞船进入轨道运行,环绕地球超过五圈之后进行。 “神五”、“神六”升空入轨后,均无法拍摄到飞船在太空中的外景照片,当时的电视直播也仅限于舱内。而“神七”释放伴飞小卫星后,将能弥补这一缺憾。据专家介绍,小卫星可近距离环绕,伴飞,因小卫星安装有CCD立体相机,可提供飞船在轨飞行时的首张三维立体外景照片和太空人出舱活动的即时画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表示,在国际上,不管是白天发射还是晚上发射,两种情况都存在。 编辑本段【“神七”航天员】 神舟七号太空船将于9月25号发射升空,而3个正选太空人已经确定了。有消息说,最有可能进行中国航天首次太空漫步的是曾经2次入选神舟计划的航天员翟志刚。 神舟七号太空船3名正选太空人包括入选过神五及神六计划的翟志刚、以及2名也曾经入选过神六的队友刘伯明与景海鹏。 当中最有可能执行出舱任务的是翟志刚,第一备选是刘伯明。42岁的翟志刚是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龙乡县人,1985年加入空军,有超过1000小时的安全飞行记录。 据了解,神舟七号会在本月25号晚上8点到9点钟升空。而26、27号两天的下午到傍晚是最适合出舱的时间,到时2名航天员会进入轨道舱。由于太空衣非常重,造价超过1亿元人民币,要另外一个人帮助才可以穿上。这一太空漫步将大约进行40分钟。航天员身上将会连接着2条生命线。太空衣是以俄式太空衣为基础研发的,提供氧气、压力、电源和通讯等设备,出舱以后航天员身边还会放一个伴飞小卫星,上面有摄像镜头,全程直播太空漫步。如果这项技术成功,将会是中国航天科技当中一个突破。而升空后大约68小时,会完成所有实验。28号下午飞船将返回地球。 神舟七号即将发射升空,目前已经完成最后一次火箭和遥测系统检测。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内外全面提升了警戒级别,连同附近的军用机场也加强了保安,雷达以及各种侦测仪器已经投入运作,做地面、上空等多方面的部署。 雷达不停地侦测,天空、地面全面加强布防,这个军用机场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约100公里,是前往发射中心的必经之路,也是发射中心外围的另一层保护网,确保神七发射任务准备工作做到万无一失。上两次神舟五号及神舟六号升空时,国家领导人都由北京亲临酒泉发射中心,观看发射过程,他们都是先抵达这个军用机场,再转车到发射中心。由发射中心到军用机场范围已经全部列为了军事禁区,航天路面全面封锁,这一带也禁止任何人停留,更加严禁拍摄。神五、神六及神七都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但保安明显一次比一次加强。通往航天城的检查站由以往只有一两个增加到三四个,每天检查站都有武警和解放军戒备,所有由航天路前往发射中心的车辆都必须有通行证才能放行,司机和乘客全都要登记证件。 最终,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飞天,翟志刚有望太空漫步,第一备选是刘伯明。 回答者: fszhangjw - 初学弟子 一级 9-25 23:169月25日下午9:10点,伴随着倒计时声,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7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即将发射。随着山崩地裂的一声巨响,中国第三架载人飞船“嗖”地脱离了运载火箭,飞向太空。一团团烟雾把火箭染成了暗红色,像核武器爆炸一般。 这一天,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一天,将实现我国载人技术的新突破。为了这一天,科学家们精心准备了多少年,为了这一天,航天员们又兢兢业业地工作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正是这飞天的呼喊和权威人士的努力,共同构成了今天这壮观、伟大、神圣的美好瞬间。我们为此而骄傲,中国为此而瞩目。 这次飞行,是我国航天发展历史的重大事迹。这次飞行已传遍街头巷尾,传遍长城内外,传遍天山南北,传遍白山黑水之间,传遍大河长江之南,使全中国人民都兴奋起来,欢跃起来,骄傲再加骄傲!这次飞行,有着意蕴深刻的意义,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对于推动我国高科技事业发展都有很大帮助。 我们都知道中国航天事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火箭又是我国最早发明的。身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肩上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为祖国美好的明天再创辉煌!

信息技术的学生能去联想做什么工作

天和将至
弥赛亚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电子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光学信息处理技术、现代电子学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在光通信、光学信息处理、以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信息技术领域、特别是光机电算一体化产业从事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和开发、生产技术或管理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熟悉光学、电子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光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5.了解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1)、我国的光学与光电子材料研究已进入应用和产业化的发展阶段。 其中:  在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方面:在我国,用于集成电路(IC)和太阳能电池单晶硅(Si)年产量约为400吨。用于光电子器件的GaAs单晶、用于LED和LD的InP单晶和用于红、绿色LED的GaP芯片材料已实用化。用于蓝光LD和蓝、绿光LED和GaN、SiC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正在研发中。  在激光晶体材料方面: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研制的Nd:YAG晶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华博技术有限公司的YAG激光棒年批量生产能力为3000根。中国已成为矾酸钇(YVO4)晶体的生产出口大国。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制成大尺寸YVO4单晶,并加工成偏振晶体器件。北京烁光特晶体科技有限公司已建成年产200公斤YVO4 单晶生产线。上海光机所研制的掺钛蓝宝石激光晶体也已经出口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我国研制的Nd:YAG和Nd:YVO4激光晶体,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出口产品数量约占国际市场1/3。  在非线性光学晶体方面:我国研制的偏硼酸钡(BBO)、三硼酸锂(LBO)等优质的非线性光学材料,系国际首创,用于激光光源在可见光区的频率转换。用于激光倍频、光参量振荡、电光调Q和声光、电光器件的铌酸锂(LN)单晶中国的年生产能力约为10 吨。  光电子材料发展的重点为:高功率、可调谐、LD泵浦和新波长激光晶体等;超高亮度(LED)、半导体激光器(LD)用GaAs ,Gap,GaN基外延材料等;STN,TFT显示器用液晶材料等;用于密集波分复系统的G.655非零色散位移光纤及大尺寸光纤预制棒等。  (2)、光学元器件包括:光学仪器,光电检测仪器,光学遥感、遥测仪器,机器人视觉,光学检测和测量、夜视和侦察,微光夜视仪,红外夜视仪,高分辨率的成像卫星,侦察相机, 高灵敏探测器平面阵列(FRA),快速三维模型测量;计量学(定位,位置,线度,准直);机器视觉(特征,方位和缺陷);光学传感器(成分,温度,PH值探测等)。  1. 光通信与光纤传感器件(光电传感技术、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光通信实验等)  这里可包括光纤光缆,光电子材料,集成光电子器件,光电元、器件,光纤通信器件(光纤无源器件,光纤有源器件),光纤传感器件,光纤激光器,光端机,光纤通讯机及设备,光纤数据传输设备;光纤陀螺仪;光纤控制的相控阵雷达,光纤地面和卫星通信系统等等。我国现有光纤通信企业320余家,其中光纤光缆193家,光电器件46家,光缆材料和配套件企业22家,通信专用仪表9家,光通信传输设备50家。产值240亿元,销售额262亿元。“十五”期间中国光通信产业发展重点为光传输、光接入、光传送网产品、光纤光缆和光电器件五个方面。  2. 激光器件及应用(光学、物理光学、非线性光学、激光原理和技术、光信息处理等)  包括激光器件(光纤,半导体、固体、气体、准分子及其它),激光加工,激光全息,激光医疗仪器,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跟踪,激光制导,光学陀螺仪,交通控制系统,光导航设备与系统,目标指示器,干扰发射机和通信设备等。目前我国从事激光技术研究、激光应用产品研制生产的单位约有400余家(不含激光音像设备生产单位),全国激光产品市场年销售额约为32.4亿元人民币(此数据不包括激光音像设备、激光通信工程、激光条码检测及激光二次效益如激光医疗收入等)。  3. 光信息输入与存贮(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学基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光输出入类设备,如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和数码相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以及光存储类产品,如CD-ROM、CD-RW和DVD-ROM光盘机,以及记录用的CD-R 光盘机和可重复读写型的CD-RW 光盘机,迅速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各种新型的办公消费、娱乐类的光电产品将成为21世纪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数码相机产业市场发展迅速:国家计委已确立重点发展数码相机(DSC)产业的计划,进军数码相机市场。目前在于组织力量,研发数码相机的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及配件;重点项目包括:彩色显示器、专用IC、高性能球面镜片及印表机、碳粉等。  目前中国从事数码相机的研发、生产的厂家有:凤凰数码、喜马拉雅、海鸥、方正科技、紫光、联想集团、朝华科技、华旗资讯、TCL、先科、明基(BenQ)等。目前国内已有30多个品牌,大多集中在家用市场。  国外公司陆续在中国内地投资设立数码相机生产线,这些公司包括:美能达(Minolta)、尼康(Nikon)、宾得(Pentax)、松下(Panasonic)、三星(Samsung)、惠普(HP)、爱普生(Epson)、 三洋公司、索尼(Sony)公司、奥林巴斯公司(Olympus)、柯达公司(Kodak) 、佳能公司(Canon)、 富士胶片公司(FujiFilm)等。  扫描仪市场稳定增长:扫描仪是计算机的重要外设产品之一,已成为光电产品中技术工艺成熟、市场应用稳定增长的重要产品。目前全球扫描仪的著名品牌Microtek、HP、AGFA、UMAX、Acer、EPSON、Canon等早已陆续进入中国国内市场,与此同时,台湾地区的代工生产厂商的生产基地也都全部转移到了内地,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国内单位研发的扫描仪也正成为扫描仪市场中重要品牌。  研发生产扫描仪的厂商拥有扫描器生产技术和影像处理技术,因此包括数码相机、PC Camera等相关产品都是目前扫描仪厂商谋图发展的替代产品。为了适应多功能PC外围光电输入/输出设备应用市场的需求,今后扫描仪产品必将向着多功能复合应用方向发展。 4 . 光显示材料与设备(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光学等)  我国显示器领域发展良好:  在液晶显示器(LCD)方面:我国液晶显示器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5 %。中国液晶行业年销售额约为53.52亿元。  我国已能生产满足宽温度低阈值等特殊要求的TN液晶材料,STN液晶材料已开始批量生产,结束了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国内的薄膜晶体管(TFT)用液晶材料仍处于实验室研制阶段。我国液晶材料年生产能力已超过40 吨。国内主要的企业有4家:北京清华亚王液晶材料有限公司、西安现代化学研究所、石家庄实力克液晶公司和烟台万润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偏振片已进入稳定的批量生产阶段,现有两家生产企业,广东福地日合偏光器件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深纺乐凯光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年销售75万平方米,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  ITO导电玻璃是液晶三大材料之中发展最快的,生产厂家已超过10家,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深圳莱宝真空技术有限公司。年生产ITO玻璃376万平方米,销售总值约6亿元。STN用导电玻璃已大部分满足国内需求。生产导电玻璃的成套设备已具备实现国产化的能力。  此外,掩膜版、背光源、取向剂、封接胶、光刻胶以及其他LCD相关材料的国内自给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即不完全统计,从事这方面生产的企业有7家,实现产值1.69亿元。  中国现有LCD生产厂家约60家, 2003年北京市京东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3.8亿美元成功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核心技术,已经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TFT-LCD产业基地,未来10年,TFT-LCD将在家电、电脑、数码相机、手机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日本、韩国、台湾等向中国大陆加快转移STN-LCD、TFT-LCD生产线,已建成的或开始建设已达14条线,大多数为STN-LCD生产线,也有TN 和彩色STN生产线。  在发光二极管(LED)方面:近年来我国LED产业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国内与LED研究、开发、生产有关的单位有300多家,大多数企业生产普通LED(指芯片为GaP、GaAlAs的发光二极管)。年产量达120亿只,销售额约40多亿元。目前国内普通LED芯片能批量生产的企业只有一家——联创光电公司,年产约20亿只,联创光电公司将向LED下游产品扩展,发展红、绿、蓝三基色全彩显示屏、LED白光照明、LED交通等产品,届时联创光电将成为国内产品层次最多、规模最大的LED厂家。  LED显示屏生产企业约有几十家。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传统LED的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之一。  中国生产的红、绿、橙、黄发光二极管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12 %,蓝色发光二极管已研制成功。  在等离子体显示器(PDP)方面:等离子体显示器(PDP)研究开发取得较大进展, 已经开始生产42英寸PDP屏。  在其他类型显示器方面方面:如真空荧光显示(VFD)、有机EL(OLED)、场发射(FED)等均在科研生产中取得进展。“十五”期间中国发展显示器投资了380亿元。  5 . 红外产品(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学基础)  近几年来,我国的红外产品市场发展迅速。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热故障与热漏泄诊断的逐步推广,以及技术安保体系的建立,红外测温仪、热像仪和热电视等产品的市场稳步增长。全国主要红外产品年销售额约为8亿5千万元人民币。  6. 照明与能源(原子物理、半导体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电工电路技术、光学基础)  高亮度高效金属卤化物灯、硫二聚物(微波放电)灯和发光二极管LED光源将逐步取代白炽灯,实现照明上的革命。发光材料,发光二极管与发光元器件;   发展太阳能电池,地球上的能源愈来愈短缺,美国预计到2050年,太阳能源将占能源的一半。  光全息与全息存储(光学、物理光学、非线性光学、光信息处理、激光原理与技术)

海洋遥感的发展概况

白夜
孙武
遥感发展概况 “Remote Sensing”(遥感)一词首先是由美国海军科学研究部的布鲁依特(E· L·Pruitt)提出来的。60年代初在由美国密执安大学等组织发起的环境科学讨论会上正式被采用,此后“遥感”这一术语得到科学技术界的普遍认同和接受,而被广泛运用。而遥感的渊源则可追溯到很久远以前,其发展可大致分为二大时期。 (一)遥感的萌芽及其初期发展时期 如果说人类最早的遥感意识是懂得了凭借人的眼、耳、鼻等感觉器官来感知周围环境的形、声、味等信息,从而辨认出周围物体的属性和位置分布的话,那末,人类自古以来就在想方设法不断地扩大自身的感知能力和范围。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即是人类这种意识的表达和流露,体现了人们梦寐以求的美好幻想。161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研制的望远镜及其对月球的首次观测,以及1794年气球首次升空侦察,可视为是遥感的最初尝试和实践。而1839年达格雷(Daguerre)和尼普斯(Niepce)的第一张摄影像片的发表则是遥感成果的首次展示。 随着摄影术的诞生和照相机的使用,以及信鸽、风筝及气球等简陋平台的应用,构成了初期遥感技术系统的雏形。空中像片的魅力,得到人的首肯和赞许。1903年飞机的发明,以及1909年怀特(Wilbour·Wright)第一次从飞机上拍摄意大利西恩多西利(Centocelli)地区空中像片,从此揭开了航空摄影测量——遥感初期发展的序幕。 在第一次进行航空摄影以后,1913年,开普顿·塔迪沃(Captain·Tardivo),发表论文首次描述了用飞机摄影绘制地图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航空摄影因军事上的需要而得到迅速的发展,并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立的航空摄影测量学的学科体系。其应用进一步扩大到森林、土地利用调查及地质勘探等方面。 随着航空摄影测量学的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扩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军事上的需要,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展,使彩色摄影、红外摄影、雷达技术及多光谱摄影和扫描技术相继问世,传感器的研制得到迅速的发展,遥感探测手段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从而超越了航空摄影测量只记录可见光谱段的局限,向紫外和红外扩展,并扩大到微波。同时,运载工具以及判读成图设备等也都得到相应的完善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遥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现代遥感的发展时期。 (二)现代遥感发展时期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遥感新时期的开始。1959年前苏联宇宙飞船“月球3号”拍摄了第一批月球像片。 60年代初人类第一次实现了从太空观察地球的壮举,并取得了第一批从宇宙空间拍摄的地球卫星图像。这些图像大大地开扩了人们的视野,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新型传感器的研制成功和应用、信息传输与处理技术的发展,美国在一系列试验的基础上,于70年代初(1972.7.23)发射了用于探测地球资源和环境的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1”(即陆地卫星-1)。为航天遥感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至今世界各国共发射了各种人造地球卫星已超过3000颗,其中大部分为军事侦察卫星(约占60%),用于科学研究及地球资源探测和环境监测的有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测地卫星系列、天文观测卫星系列和通讯卫星系列等。通过不同高度的卫星及其载有的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不间断地获得地球上的各种信息。现代遥感充分发挥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的各自优势,并融合为一个整体,构成了现代遥感技术系统。为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地球,合理开发地球资源和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现代化手段。 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遥感应用的领域及应用的深度在不断扩大和延伸,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遥感的发展方兴未艾,前景远大。 当前,就遥感的总体发展而言,美国在运载工具、传感器研制、图像处理、基础理论及应用等遥感各个领域(包括数量、质量及规模上)均处于领先地位,体现了现今遥感技术发展的水平。前苏联也曾是遥感的超级大国,尤其在其运载工具的发射能力上,以及遥感资料的数量及应用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此外,西欧、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都在积极地发展各自的空间技术,研制和发射自己的卫星系统,例如法国的SPOT卫星系列,日本的JERS和MOS系列卫星(版图2)等。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对遥感技术的发展也极为重视,纷纷将其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中,大力发展本国的遥感基础研究和应用,如中国、巴西、泰国、印度、埃及和墨西哥等,都已建立起专业化的研究应用中心和管理机构,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专业化遥感技术队伍,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成果,显示出第三世界国家在遥感发展方面的实力及其应用上的巨大潜力。 纵观遥感近30年来的发展,总的看来,当前遥感仍处于从实验阶段向生产型和商业化过渡的阶段,在其实时监测处理能力、观测精度及定量化水平,以及遥感信息机理、应用模型建立等方面仍不能或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应用要求。因此,今后遥感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更为艰巨的发展历程,为此需要各个学科领域的科技人员协同努力,深入研究和实践,共同促进遥感的更大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遥感技术日益成为备受国际科技界关注的热点。从应用的领域来看,科学家们通过对现状的调查,总结出遥感科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陆地遥感;二是海洋遥感;三是气象遥感。其中,科技难度系数最大的当属海洋遥感。 “目前,我国海洋遥感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但有些部分是领先的。”10月12日,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童庆禧院士,在第三届西北太平洋海洋遥感国际研讨会上,向本报记者介绍和分析了原因。一是起步较晚。我国在2002年才发射了第一海洋卫星,而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完成了这项任务;二是我国海洋遥感整体技术与先进国家有差距。原因是我国海洋遥感技术研究的基础非常薄弱,技术队伍不成熟;三是针对海洋遥感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其机理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童院士称,由于海洋是全球性系统,因此要从全球的范围进行科学研究。而我国主要还局限于近海研究和观测,监测的范围很小;四是对海洋遥感空间数据综合分析能力明显不足,主要是研究队伍与实际需要存在差距。因此,要不断扩大科研队伍的建设。 在差距面前,如何审视中国海洋遥感科技?童庆禧院士认为,我国十分重视海洋遥感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在海洋卫星研究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目前,正在准备发射第二颗海洋卫星,将来还要研制和发射一系列海洋卫星,这将大大缩短与世界先进国家在海洋遥感技术上的距离。目前,我国海洋卫星遥感技术,以及刚刚装备的海洋监测飞机,已经在海洋环境监测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要通过遥感技术研究,建立我国独特的遥感海洋科学,使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据了解,当今世界一些濒临海洋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海洋遥感研究与发展。美国于1978年就发射了海洋卫星;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也已发射了海洋卫星;俄罗斯有一系列卫星,其中“宇宙”系列卫星就包含了海洋遥感观测技术;欧洲资源卫星主要以海洋为目标,以法国为代表;北欧海洋遥感与观测技术的代表则首推挪威和瑞典。 那么,如何寻找到一条适应我国海洋遥感科技的高速发展之路?“拓展我国与国际间合作是必由之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潘德炉院士认为,我国海洋遥感虽然起步较晚,应用水平也不足,发展前景却十分广阔。只有通过加强国际间合作,才能促进我国海洋遥感事业不断前进。目前,我国正与日本、韩国合作,进行海洋遥感监测与速报技术的研究。如果获得成功,将使我国海洋卫星监测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那时,我们获取海洋环境信息,就像我们现在听天气预报一样便利。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唐丹玲教授从事遥感技术研究整整十年。作为刚从日本回到祖国工作的“海归派”,她认为我国遥感技术与国外先进国家虽然有一定距离,但整体实力上我国进步很快,基本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我国的海洋遥感技术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国际间合作。由于海洋遥感技术本身具有的特性,也要求了这是一项国际间合作性的学科。她回到国内后,很快建立了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希望利用国内现有的条件,不断地把国外先进的海洋遥感技术“带进来“,带出一支实力派的海洋遥感科技队伍,为国家海洋遥感科学事业作出贡献。 国际间合作,无疑已成为我国海洋遥感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发展我国海洋遥感科学,缺少的仅仅是国际间合作,以及部分技术上的差距吗?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唐军武博士对我国海洋遥感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向记者做出了分析。他认为,国外海洋遥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很快,而且很有深度,区域性合作的观念很强烈,特别是全球性海洋观念很强。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诸如遥感器等硬件技术上的距离,主要矛盾是我国学科分割现象太严重,导致不能够有效地进行学科整合。仅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就与日本存在着相当大的观念上的距离。日本在进行海洋遥感科学中,是建立在大学科和综合背景之中进行的,只要对该海洋遥感研究有帮助的学科,都可以“拿来”进行交叉和整合,避免了重复研究和科研投资。而这一点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扩大国际间合作,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实在在地进行科学交流,而目前我们的思想观念还相对保守。”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副教授曾琪明,面对记者无奈地指出“瓶颈”之痛。他认为,在核心技术保密的情况下,应适当向国外专家开放一些实验室,以利于国际间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以利于学习、吸收国外一些新技术。这实际上是一个观念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支撑,离不开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海洋遥感科学亦概莫能外。------------补充:国内外海洋科技发展趋势,请参考 http://www.hycflt.com/WSCcs/ShowArticle.asp?ArticleID=5131参考资料:http://www.3s8.cn/RS/rszs/200610/75.html海洋遥感海洋遥感ocean remote sensing 利用传感器对海洋进行远距离非接触观测 ,以获取海洋景观和海洋要素的图像或数据资料。海洋不断向环境辐射电磁波能量,海面还会反射或散射太阳和人造辐射源(如雷达)射来的电磁波能量,故可设计一些专门的传感器,把它装载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飞机、火箭和气球等携带的工作平台上,接收并记录这些电磁辐射能,再经过传输、加工和处理,得到海洋图像或数据资料。遥感方式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①主动式遥感。先由遥感器向海面发射电磁波,再由接收到的回波提取海洋信息或成像。这种传感器包括侧视雷达、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激光雷达和激光荧光计等。②被动式遥感。传感器只接收海面热辐射能或散射太阳光和天空光的能量,从中提取海洋信息或成像。这种传感器包括各种照相机、可见光和红外扫描仪、微波辐射计等。按工作平台划分,海洋遥感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3种方式。 海洋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以光、电等信息载体和以声波为信息载体的两大遥感技术。 海洋声学遥感技术是探测海洋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利用声学遥感技术,可以探测海底地形、进行海洋动力现象的观测、进行海底地层剖面探测,以及为潜水器提供导航、避碰、海底轮廓跟踪的信息。 海洋遥感技术是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卫星遥感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类提供了从空间观测大范围海洋现象的可能性。目前,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已发射了10多颗专用海洋卫星,为海洋遥感技术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平台。

神舟七号发射视频

法顺
樱铃
基本信息】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闸舱。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闸舱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编辑本段【飞船简介】 王兆耀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受“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总指挥部的委托宣布:9月25日21时07分至22时27分直接发射,进行载人航天飞行。届时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当前,气闸舱等核心技术难关已被攻克,整船已进入综合测试阶段,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预计在2008年12底前完成全箭总装。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szqh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表示,未来的神舟七号飞船,不会是神舟六号的简单重复,突破许多关键技术。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仍然是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此前这种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目前新一枚运载火箭元器件的采购与生产已经展开,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说,这一次他们将采用质量更高的元器件。针对前几发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还将对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们还考虑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 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二F火箭担任。 【飞船发射报道】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通过网络全方位一体化地了解此次发射,飞天热线网站将全程跟踪报道此次神七飞天,让更多的通过网络了解飞天,了解飞天的故乡 9月25日21时10分04秒988毫秒,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神舟七号飞船升空。 遥测信号正常 [21:11] 火箭飞行正常 [21:10] 逃逸塔分离 [21:12] 助推器分离 [21:12] USB跟踪正常、雷达跟踪正常。 [21:14] 整流罩分离 [21:13] 青岛发现目标 渭南USB雷达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 [21:15] 青岛USB雷达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 雷达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21:20:38) 神七飞船点火后583秒,飞船与火箭在高度约200公里处成功分离,雷达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21:21:40) 听到“船箭分离”的消息后,指挥厅里的工作人员纷纷鼓掌表示祝贺。三名航天员表情轻松,正在认真阅读操作手册。 [21:21] (21:22:04) 飞船太阳帆板正常打开。 [21:22] 神七载人航天总指挥部刚刚宣布,神七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航天员向北京飞控中心报告身体感觉良好。人民网(21:26:12) 远望五号跟踪正常(21:30:22) 飞船正常入轨。(21:31:24) 【细节信息】 航天员像开飞机一样驾驶“神七” 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介绍说,“神六”两名航天员13日先后进行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穿舱、抽取冷凝水四大项“在轨干扰力”实验,结果表明航天员较大幅度动作对飞船姿态影响微小,飞船姿态保持良好。飞行在太空中的航天员费俊龙获知结果后,第二天就在飞船上连续做了4个前滚翻。张柏楠说,这是航天员自己在游戏,不是事先安排的。此次空间飞行结果表明,从刚升空到准备返回,费俊龙和聂海胜任何时间都能正确发出指令、准确控制各种设备,舱门开关等动作较大的操作也能一次成功。张柏楠介绍说,有了这次实验的基础,“神七”将安排航天员“像驾驶飞机一样驾驶飞船”! “神七”航天员准备展开太空行走 戚发轫院士认为,人上天不是旅游,是完成对空间环境的研究、开发、利用。以前杨利伟只是第一步去试一试,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多人多天,比方说要去组装一个空间站或者修理一个卫星,人就得出舱,出舱起码得两个人。以后要去空间站坐运输工具去,要对空间站进行对接,打开门以后把里面的人接出来。从国外来讲,他们花了很多次的试验来做这个事情,现在按照我们的计划,“神七”希望人能够出舱,老百姓的话叫空间行走。“当然出了舱还有离舱多远?也可以离得近一点儿,也可以离得远一点儿。”戚发轫院士说,下一步我国就要解决交会对接,交会对接起码得有3个人。所以我们飞船要有这个能力:3个人在天上待7天,上去的时候可以带300公斤的东西,回来的时候可以带一百公斤的东西。假如这次很成功,就不需要再试两人多天,那我们下次就出舱了。戚发轫院士认为,将要出舱的“神七”必须在神舟六号的基础上解决两个比较大的问题。现在航天员有一个密封舱,在这个舱里穿航天服。离开这个舱就没有了空气,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须能供给氧气。第二是没有温度控制时,航天服能保证他正常的温度,所以这个航天服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密封舱,这方面挺复杂的。更高级的航天服还可以装上发动机,一点火就走了,相当于一个小飞船一样,要出舱得具备这几个条件。戚发轫院士说,将来我们船上要有一个气闸舱,人穿好航天服进去,把门关上,把外面的门打开出去,假如一打开门气就放光了,所以有一个气闸舱。“我只是说两个主要的,作为航天员有一个舱外的航天服,作为我们飞船来讲,得有一个气闸舱,要保证原来的舱里保证有一个大气压。” “神七” 能搭至少3位航天员 “神六”火箭系统专家顾问组组长黄春平介绍说,到“神七”时,飞船的容量会相应增加,会上3名航天员。根据任务的变化,运载的飞船产品重量在增加,因此对火箭产品的要求推力也相应增加。“神六”发射飞船有效载荷是8吨多,将来有效载荷要扩大。新的大型运载“神七”的火箭方案已经制订完毕,正等待国家批准。目前部分产品已经出来了,样机都有了。但是还要进行大量的地面试验。从1999年起,黄春平先后担任了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火箭系统总指挥。 “神七”飞船要进行精装修 中国工程院戚发轫院士介绍说:“我给你举个例子,就像我们有个毛坯房,买房子买个毛坯房,你是一家三代同居还是小两口,就根据你这个要求重新装修,毛坯房都一样的,基本外型绝对不会有变化,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不会有变化,但是里边一开始就杨利伟一个人,也不要厕所,也不要厨房,也不要睡觉的地方,现在两个人了,有厨房、有厕所,到3个人的时候,比如说我们要搞交会对接的时候,以后要出舱了,基本上构型不会变,内装修是要变化的,而且是精装修。” “神七”上会不会有女宇航员 未来的“神七”上会不会有英姿飒爽的首批女航天员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太空》杂志副主编、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庞之浩教授做客人民网时说,我国将从明年开始选拔女航天员,选拔和培训一个航天员需要3到5年的时间。而他预测“神七”在两年以后发射且可能进行首次太空行走试验。这也就意味着“神七”不可能有女航天员上天。编辑本段【航天实验】 中国科学院披露载人航天实验内容 中国科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载人飞船工程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及技术实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阶段)应用系统的目标是大力推进和发 展我国空间科学与空间应用技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有重要价值的贡献,同时为今后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与技术实验打下基矗。 其中,“对地观测任务”是以与国际同步发展先进空间遥感器及开拓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为目的,确定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器、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包括微波高度计、辐射计和散射计)、地球环境监测和遥感应用研究等在轨实验和应用任务。地球环境监测包括太阳常数监测、太阳和地球紫外辐射监测以及地球辐射收支探测。遥感器应用研究为我国遥感应用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成像光谱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在海洋、陆地和大气方面的应用研究和应用示范。 “空间科学研究”安排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包括空间材料科学项目,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项目),还有空间天文项目、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任务,目标是全面提高我国空间科学水平。“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制了多种空间实验设备,开展空间生物学效应研究、空间蛋白质结晶、空间细胞培养、空间细胞电融合以及空间蛋白质和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等研究;“空间材料科学研究”研制多工位晶体生长炉和晶体生长观测装置,开展二元和三元半导体光电子材料、透明氧化物晶体、金属和合金等材料研究和空间生长,研究空间晶体生长动力学;“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研究可以建立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发布长期、中期、短期空间环境预报和警报,进行效应预测,保障航天员、载人航天器和空间设备安全。编辑本段【实施计划】 未来几年内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实行“三步走”计划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工程总体室主任王忠贵向记者揭示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在未来几年内的“三步走”计划:“神舟七号”飞船将于2008年升空,它肩负的使命是实现航天员太空行走;2009年至2011年之间,“神舟八号”飞船将带着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升空,在太空中完成交会对接;而航天技术发展的第三步就是建立空间站。编辑本段【系列消息】 专家称女航天员肯定不会乘神舟七号上天 2005年12月19日 “神七”要“组团”遨游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六号有了一个飞跃,那就是由一人上天变成二人升空,由一日游变成五日游,这样的飞跃让人不禁会问:那“神舟”七号会是几个人在太空?又要变成怎样的模式呢?对于这个问题,王庆仁告诉记者:“对于‘神舟’七号,我们可能会派一个团队上去 ‘度假’,但是无论几人几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完成一项人类出舱的使命,也就是说‘神七’人要出舱,进入太空。” 对于具体的难度,王庆仁表示:“这样做的难度极高,要解决的技术关键就是要把宇航员的衣服变成一个‘卫星’”,对此,王庆仁进一步解释说:“因为宇航员在太空舱的时候,一切赖以生存的条件都很齐全,但当出了舱之后,这些条件都没有了,而且太空的辐射极其强烈,而这个辐射又是人类无法承受的,所以这个时候,宇航员的衣服就要变成可以保护宇航员的太空舱,如同一颗小型卫星在太空飞行。这个项目是具里程碑意义的,目前还在研制阶段。” 女性“飞天”还需时日 “神六”之后,媒体一直热炒的话题之一就是“神七”会出现一位女航天员,但王庆仁明确告诉记者:神舟七号一定不会有女航天员出现。对此王庆仁老师解释:“对于航天员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不仅仅是会开飞船那么简单,还需要很多其他诸如心理,经验,应变等等诸多方面的要求,而这些要求是极高的。我们现在的确招收了一批女航天员,但她们现在只是在飞行大队学习,连模拟的飞行都还没有做过,更别说是真实的飞行,所以对于这样一批女航天员来说,要成为一名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这样的航天员还要等上一阵子。对于她们来说,其中的大部分将会成为航天方面的专家。” “神七”费用低于“神六” “神六”的成功,很多人都关注地问,它到底花了多少钱?对此,王庆仁透露说,“‘神六’我们的总花费是9亿元人民币,其中,‘神六’宇航服造价就300万。”王庆仁表示,中国绝对是用有限的投资来取得更好的效果的,“所以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就是用有限的经费取得世界上比较公认的成果。” 对于“神七”费用的问题,王庆仁向记者透露:‘神七’的花费应该少于‘神六’。因为我们‘神舟’系列航天技术的主体研制工作已经完成,所以‘神七’是在已有基础上的研制,花销会相应少很多。” 就在一个月前,首部反映载人航天工程的电视剧《神舟》在全国热播,但是看完这部电视剧的专家们却是有点无奈,王庆仁说,“我们几个同事是在一起看的,看完之后我们都笑了,因为里面的错误真是让我们很无奈,我们只有苦笑。举个最简单的错误吧,就像里面的一个女主角,一直把‘航空’和‘航天’的概念混在一起说,前者指的是飞机,而后者才应该是我们说的‘航空航天飞船’,也就是现在大众所说的‘神六’之类,从这里我们看到其实他们对航空事业的不理解,而很多时候我觉得现在的中国人常常做事情一窝蜂,什么火追什么,很多人看《神舟》电视剧也像追星一样,但很快就会冷下来,这也是一个舆论的引导问题,我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冷静地看待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编辑本段【发射时间】 ◇ 发射时间: 2008年9月25日21:10:04发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6日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6日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将于9月25日至30日择机实施。神舟七号飞船于9月7日开始加注推进剂。 这位发言人说,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各大系统已进入最后准备工作状态。神舟七号飞船、长征-2F运载火箭、舱外航天服和伴飞卫星等产品已完成发射场区的主要测试工作,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参试系统已基本完成任务实施的各项准备。航天员飞行乘组在发射场进行了人船箭地联合演练,操作技能熟练,身体和心理状态良好。 神舟七号飞船加注推进剂后,将与火箭对接并垂直转运至发射工位,进行最终状态检查和确认。在任务总指挥部决定加注火箭推进剂后,择机实施飞船发射。 神七太空漫步定于9月27日16:30左右进行编辑本段【发射条件】 无降水、地面风速小于每秒8米、水平能见度大于20公里; 发射前8小时至发射后1小时,场区30公里至40公里范围内无雷电活动; 船箭发射所经过空域3公里至18公里高空最大风速小于每秒70米,此外发射前后9小时不能有雷电。 “神七”首选发射时间为2008年9月25日。中国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黄春平11日对有关媒体表示,“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首选的发射时间是2008年9月25日晚上9时10分左右。 “神五”、“神六”和 “嫦娥一号”的发射时间均在10月中下旬,而“神舟七号”的发射将提前到本月底升空。有关专家透露,9月和10月均有较适合发射窗口,但因“神七”将执行太空行走任务,9月底升空时的太阳夹角更适合太空人出舱活动,能令飞船在最短时间内见到太阳,保证太空人出舱作业时有阳光。 发射载人航天的最佳气象条件主要包括:无降水、地面风速小于每秒8米、水平能见度大于20公里;发射前8小时至发射后1小时,场区30公里至40公里范围内无雷电活动;船箭发射所经过空域3公里至18公里高空最大风速小于每秒70米,此外发射前后9小时不能有雷电。 黄春平表示,能否如期发射,主要是看当时的发射场天气等情况。小雨和气温一般都不会影响飞船的正常发射,但大风则可能导致飞船推迟发射,因为风速超过火箭的承受能力后,将有可能改变其飞行方向。 黄春平透露,航天员太空漫步就会在飞船进入轨道运行,环绕地球超过五圈之后进行。 “神五”、“神六”升空入轨后,均无法拍摄到飞船在太空中的外景照片,当时的电视直播也仅限于舱内。而“神七”释放伴飞小卫星后,将能弥补这一缺憾。据专家介绍,小卫星可近距离环绕,伴飞,因小卫星安装有CCD立体相机,可提供飞船在轨飞行时的首张三维立体外景照片和太空人出舱活动的即时画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表示,在国际上,不管是白天发射还是晚上发射,两种情况都存在。编辑本段【“神七”航天员】 神舟七号太空船已于9月25号发射升空,进行中国航天首次太空漫步的是曾经2次入选神舟计划的航天员翟志刚。 神舟七号太空船3名正选太空人包括入选过神五及神六计划的翟志刚、以及2名也曾经入选过神六的队友刘伯明与景海鹏。 当中执行出舱任务的是翟志刚,第一备选是刘伯明。42岁的翟志刚是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龙乡县人,1985年加入空军,有超过1000小时的安全飞行记录。 神舟七号在本月25号晚上9点到10点钟升空。而26、27号两天的下午到傍晚是最适合出舱的时间,到时2名航天员会进入轨道舱。由于太空衣非常重,造价超过1亿元人民币,要另外一个人帮助才可以穿上。这一太空漫步将大约进行40分钟。航天员身上将会连接着2条生命线。太空衣是以俄式太空衣为基础研发的,提供氧气、压力、电源和通讯等设备,出舱以后航天员身边还会放一个伴飞小卫星,上面有摄像镜头,全程直播太空漫步。如果这项技术成功,将会是中国航天科技当中一个突破。而升空后大约68小时,会完成所有实验。28号下午飞船将返回地球。 神舟七号即将发射升空,目前已经完成最后一次火箭和遥测系统检测。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内外全面提升了警戒级别,连同附近的军用机场也加强了保安,雷达以及各种侦测仪器已经投入运作,做地面、上空等多方面的部署。 雷达不停地侦测,天空、地面全面加强布防,这个军用机场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约100公里,是前往发射中心的必经之路,也是发射中心外围的另一层保护网,确保神七发射任务准备工作做到万无一失。上两次神舟五号及神舟六号升空时,国家领导人都由北京亲临酒泉发射中心,观看发射过程,他们都是先抵达这个军用机场,再转车到发射中心。由发射中心到军用机场范围已经全部列为了军事禁区,航天路面全面封锁,这一带也禁止任何人停留,更加严禁拍摄。神五、神六及神七都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但保安明显一次比一次加强。通往航天城的检查站由以往只有一两个增加到三四个,每天检查站都有武警和解放军戒备,所有由航天路前往发射中心的车辆都必须有通行证才能放行,司机和乘客全都要登记证件。 最终,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飞天,翟志刚有望太空漫步,第一备选是刘伯明。 失重对航天员生活的影响 人长期生活在地面有重力的环境里,一旦进入失重环境,就会感到生活习惯不适应。为此,对航天员的生活须采取各种措施:为航天员设计紧身服装,因为肥大的衣服会漂浮起来;对座舱中的物品加以固定,避免自由漂浮;食物块破碎或表面掉下的粒屑,会飞扬起来,钻进航天员的眼睛、鼻子,甚至吸入气管,引起生命危险,因此航天食品要做成块状,一口一块;饮水时要用管子通入口中,防止水珠进入气管;洗漱溅水,须用吸水器吸干,以防止水珠聚积在空中,造成危害;航天员睡觉须用带子或睡袋把自己捆住;在失重条件下行走时,航天员须穿用带钩的鞋子,能挂住网格状的地板(天花板)。 失重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人长期在地面重力场内生活,地球重力吸引血液向下流动。在失重环境中,血液重新分配,下肢血量减小,头部血量增多,航天员的收缩压一般比飞行前升高2000~2666帕(15~20毫米汞柱),平均动脉压升高1333~1600帕(10~12毫米汞柱),静脉压也上升,舒张压则下降。失重使流体静压梯度消失,中心静脉压和心房压力增加,刺激这些部位的容积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排尿量增加和水分及血浆量减少(约10%)。尿中排出的钠、钾离子增加。在失重环境中,人体骨骼受力减少,时间一久,肌肉萎缩,骨骼也会变得松脆,特别是失重会引起骨骼内钙、磷盐的丧失,使航天员返回地面后变得软弱无力。失重还会引起红血球减少(8%~17%),白血球增加,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能力减退。在失重环境中,大多数航天员还会发生前庭-植物神经反应,引起航天运动病和空间定向障碍,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晕眩,影响工作能力。这种症状常在航天的头一周内发生,随后症状消失。编辑本段【总指挥部成员】 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常万全,总装备部政委、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迟万春,总装备部副部长、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张建启,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陈求发,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阴和俊,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马兴瑞,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王志刚。

神七资料

若不得者
杵窝子
戚发轫委员透露,神七下半年在酒泉发射,主要任务与神六不同 综合新华社、人民网、新京报、北京晨报消息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原总设计师戚发轫3日表示,将于下半年发射的神舟七号目前各项准备工作一切顺利。和“神六”相比,“神七”将完成搭载3名航天员,出舱行走并进行舱外活动的使命。 搭载3名航天员 “神七的主要任务和神六不同,主要有两大特点。”戚发轫介绍,神舟七号将会满负荷工作,有3名航天员,要在3-5天的太空飞行中,正常工作和生活,在保障系统、环境空盒子、生命供应、能源供应等系统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3名航天员还将肩负特殊使命,进行出舱活动。 航天器对接任务,将由“神七”和“神九”共同来完成。 开关舱门两人合作 戚发轫说,神舟七号将实现中国航天员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3个航天员的分工是,一个航天员在舱内值班,其他两个人参与工作。 “我们的工作规定是重大操作不能一个人办,开舱门、关舱门等动作是两个人合作完成,其中一个人出舱。”他说。 “这边的人能到那边去,去了以后还能回来,并且能将试验结果拿回。”他说,“此外还要考验人能在太空生活一段时间,目的是为建立大规模空间站做技术准备。这对航天员和设备的能力是个考验。” 戚发轫说,出舱活动将为载人航天建立更大的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打下基础。 下半年在酒泉发射 戚发轫表示,将于下半年选择合适时间和天气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神舟七号。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太空出仓行走的各项技术准备已经彻底完成。 戚发轫说,神舟七号的发射关键是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发射窗口,窗口是两个,理想的情况是发射和返回时是白天。 不会搭载女航天员 戚发轫透露,神舟七号暂时不会有女航天员承载任务。 中国航天员中心副主任、航天英雄杨利伟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想成为中国登月第一人。本报讯 据《东方早报》报道,“神七”首选发射时间为25日。中国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黄春平11日对有关媒体表示,“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首选的发射时间是25日晚上9时10分左右。 专家透露,9月和10月均有较适合发射窗口,但因“神七”将执行太空行走任务,9月底升空时的太阳夹角更适合太空人出舱活动,能令飞船在最短时间内见到太阳,保证太空人出舱作业时有阳光。发射载人航天的最佳气象条件主要包括:无降水、地面风速小于每秒8米、水平能见度大于20公里;发射前8小时至发射后1小时,场区30公里至40公里范围内无雷电活动;船箭发射所经过空域3公里至18公里高空最大风速小于每秒70米,此外发射前后9小时不能有雷电。 黄春平表示,小雨和气温一般都不会影响飞船的正常发射,但大风则可能导致飞船推迟发射,因为风速超过火箭的承受能力后,将有可能改变其飞行方向。航天员太空漫步就会在飞船进入轨道运行,环绕地球超过五圈之后进行。“神七”释放伴飞小卫星可提供飞船在轨飞行时的首张三维立体外景照片和太空人出舱活动的即时画面。 酒泉发射基地守卫森严 再过十多天,“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就将在东风航天城发射升空,我国将首次实现宇航员出舱的目标。9月的酒泉,越来越多的游客,让这个边远的小城浸染了一些喧嚣与紧张。航天城距酒泉市还有280公里,从酒泉通往航天城的柏油公路,像一条黑色巨龙蜿蜒在黄沙大漠。 进出:层层关卡难近“基地” 临近航天城,气氛骤然紧张了起来。在大树理检查站门口停留了各色来往车辆,所有司机必须严格登记所有行驶证件和通行证件,行人则需出示身份证,进行身份验证。通过大树理检查站后,还需要经过另外一道关卡,所有非航天城内车辆一律不得进入。外来人员的进入必须要办理航天城公安部门统一发放的通行证明。探亲访友须有城内本地居民到关卡口接应。 通过了层层检查,在被许可进入这个被誉为“沙漠绿洲”的发射基地后,就看到题有“东风航天城”几个烫金大字的白色大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就坐落在航天城里。生活: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进入航天城大门后车行几分钟,两条岔路口分别代表去往不同的区域。在航天城,生活区和科研区被严格区别开来。一般的外来人员不得进入科研区,只有具备暂住证的外来人口才能自由出入科研区和生活区,而探亲、访友、旅游者在未得允许下无法涉足。十人左右的军人巡逻队密集出现,基地的居民说,这里的人出门很少锁门。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也多为不锁停放。偷、抢事故几乎没有发生过。 昨日,央视“心连心”艺术团的来访,给这里增添了不少喜气。在这里生活了十年的水果摊老板说,即便“神舟一号”发射到现在的“神舟七号”,他们依然感觉激动,对每次发射都能记忆犹新。每次发射的那一刹那,家里的玻璃都会“哗哗”作响,震动特别剧烈,如果那时恰巧在聊天,就只见对方的嘴在动,而听不到声音。在这里见证神舟的成长,他感到无比自豪。 航天员们正在进行封闭训练 本报讯 在央视“心连心”艺术团在东风航天城里举行的表演舞台上,“921工程”的赵副总设计师回答3位北京奥运会冠军提问时表示,再过十多天,“神七”将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愿望飞向太空。而且“在不长的时间,我们会把中国航天员送上月球,在月球上会留下中国航天员的足迹”。 关于“神七”的最新消息,出现在昨日上午一个别开生面的现场节目里。在央视名嘴王志的主持下,3位奥运冠军各提出了一个问题。首先提问的是为中国夺得北京奥运会首金的广州女孩陈燮霞。 陈燮霞:“什么时候能够见到我们的航天英雄,我想请他签个名、合个照?” 赵副总设计师:“行,但今天不行。航天员就像奥运冠军一样,在航天之前都在进行封闭式的训练。” 第二个提问的是奥运会体操两块金牌的获得者肖钦。 肖钦:“航天员具备哪些素质,你看我什么时候能当航天员?” 赵副总设计师:“你当航天员我们还真不敢用,因为你们是国家的宝贝。我们的航天员是从1400多名空军飞行员当中挑选出来的。他们应该说是无价之宝。目前,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都在航天员训练中心刻苦地训练,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挑选,争取上‘神七’。” 举重世界冠军廖辉最后一个提问。 廖辉:“航天员上太空后会脱机行走,这是什么原因?‘神七’与‘神一’、‘神六’有什么不一样?” 赵副总设计师:“如果要说‘神七’和‘神一’、‘神六’有什么不同的话,简单一句话就是出舱。‘神七’标志性的任务就是突破航天员的出舱技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7大系统有直接参加的研究院所、工场和基地等110多家,有近10万人经过了3年的精心准备。” “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再过10多天,我们的‘神七’将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愿望飞向太空。我们的航天员会穿着我们自主研制的舱外服在太空中漫步。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正处于‘三步走’的第二步,‘神七’任务即将实施,即将研制空间实验室,构建空间站。”“在不长的时间,我们会把中国航天员送上月球,在月球上会留下中国航天员的足迹。甚至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航天员还会进行星际飞行,进行深空探测。”央视网消息:在我们国家一些城市凭借肉眼看到神七的轨迹,今晚18:16分太原、石家庄、北京、郑州、天津、济南、沈阳、长春、哈尔滨、合肥、南京、西安、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都可以用肉眼观测到神七。不过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地面要比较空旷,二是背景光比较暗,三是要求天气晴朗的,如果所处的城市有云雾、下雨的天气就看不见了,石家庄、北京、郑州等等能看到两次,飞船一个半小时绕地球一圈,所在这个城市能看见两次。 比如太原,今晚18:16:22-18:21:35分有五多分钟西北看到东北方向,仰角十度,慢慢的升高到31度再回到10度,用肉眼可以观测到了,用望远镜的话可以看到更清楚,来不及记录这些数据怎么办?我们在整天播出当中,会告诉接下来在哪个城市,在哪样的观察角度可以看到神七。 北京: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轨道测算表明,各地公众可用肉眼直接观测到神七飞船,最佳观测时间是清晨和傍晚。届时,如天气状况良好,飞船将像一颗流星划过天际。 以北京为例,26日18时17分02秒到18时22分36秒为北京第一次观测弧段,在此期间,观测者以面朝正北为O°,顺时针转过282°,逐渐转向58°,再转过正北,到达75°,水平视线也相应地由以地平线为0°,垂直为90°,仰至10°、47°、10°,即可观测到如星星一般的飞船。 上海: 普通市民有机会用肉眼在天空中看到神七,最佳观测时间是清晨和傍晚。 据了解,神七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轨道上飞行,这个高度比较低,而神七体积比较大,当符合光学可见条件时,便有机会用肉眼看到。 南京: 根据计算,明天18:40,神七将飞过南京上空,持续约两分半钟时间,这是南京市民观测神七的最佳时机。 今明两天晚上,江苏连云港、徐州、淮阴三个城市的市民有幸两次能观测到“神七”飞过上空的模样。 今天19:54,在北偏西的方向,这三个城市同时在这个时刻能看到神七,其中神七在徐州上空停留的时间为50秒,仰角16°;连云港36秒,仰角14°;淮阴20秒,仰角12°。 明天18点40分,“神七”再次与这三个城市市民相遇,这一次持续的时间会更长些,徐州4分钟,仰角17°;连云港5分钟,仰角19°;淮安三分半钟,仰角12°。 广州: 据悉,黎明前和黄昏后这两个时间段是最佳观测时间段。广东天文学会将会根据公布的“神七”发射情况、运行路线、角度以及周期严密测算,第一时间向广州市民提供最佳观测时间。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将以中国人首次漫步太空而载入史册。其主要任务有哪些?在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神七”升空前夕,记者在地处戈壁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访了正在组织“神七”任务准备工作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以下简称周)。“神七”肩负三大使命 记者:此次“神七”飞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周:神舟七号飞船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首次飞行,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完成“航天员出舱活动飞行任务”,为未来建立空间站奠定技术基础。“神七”任务肩负着三大使命,即进行我国首次出舱活动,突破出舱活动技术;首次满载3名航天员,完成3人多天飞行任务;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神七”任务中安排的科学和技术试验,包括“天链一号”中继卫星数据传输中继试验、释放伴飞小卫星等。其中中继卫星数据传输中继试验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我国已经在轨运行的“天链一号”中继卫星与飞船、地面间的通信链路。这项试验的成功,将大大提高我国未来中低道轨道航天器的测控覆盖能力。 此外,还将释放伴随飞船轨道舱飞行的小卫星,进行两颗卫星相对运动的轨道测量、预报和控制,为未来交会对接地面导引、控制积累经验,推动小卫星技术发展。出舱活动是最大亮点 记者:“神七”任务的出舱活动备受关注。出舱活动在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战略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周:毫无疑问,出舱活动是“神七”任务的最大亮点,神舟七号将进行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的第一次航天员出舱活动。 我们知道,人在太空中可以发挥自动化机器无法替代的作用。突破了出舱技术,人就可以在飞行器外从事组装、维修工作,从事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所以,出舱活动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基本技术。再进一步,就是突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掌握了发射入轨、安全返回、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这些技术,我们就可以从事更大规模和可持续的载人航天活动。发射时间为何定在9月下旬 记者:神舟飞船前两次发射都是在10月中旬,这次“神七”任务的发射窗口为什么选在9月下旬? 周:选定发射时间有几个考虑:一是不能冲击奥运会,而10月份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又较多,“神七”与这些大事应当稍稍错开。这是大的方面考虑。 从技术层面来讲,“神七”任务中,航天员出舱活动应尽量在阳照面,这样既有利于确保出舱安全,下传的图像也会更加清晰。另外,“神七”返回着陆的时候,也要尽量在白天。“十一”以后,特别是10月中旬以后发射,返回时天就黑了,发射窗口也很窄,不利于发射和回收。此外,在秋分前后发射,对卫星通信也有不利影响。综合各种因素,特别是任务准备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射窗口时间为9月25号到30号,发射窗口前沿是晚上9点10分左右,着陆时间为下午5点40分左右。神舟七号飞船有哪些改进 记者:神舟七号飞船与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和国外相比水平怎么样? 周:为了出舱活动的需要,神舟七号飞船把轨道舱改成气闸舱,除此之外,基本与神舟六号是一样的。具体说来,由于神舟七号的轨道舱取消了以往的留轨功能,所以轨道舱相应取消了原有的留轨飞行用电源、测控、推进、控制等设备。同时,增加了舱内气体的泄压、复压功能和出舱活动支持功能,舱门也进行了扩大和更改,使得轨道舱具有气闸舱的功能。航天员将着国产舱外服出舱 记者:“神六”任务结束后,当时的总设计师王永志表示,我国将在两年内发射“神七”。现在已经过去3年了。神舟七号在技术上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周:之所以推迟了1年,原因在于我们下决心研制自己的舱外航天服。舱外航天服是出舱活动的关键装备,技术含量非常高,目前只有美俄两国能够独立研制。我国只用了3年多时间就研制出了我们自己的舱外航天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速度,比国际上通常认为合理的研制周期要短得多。全国人民希望中国航天员穿着中国自己的舱外服在太空行走。我们不仅研制出来了,而且其可靠性很高,可以确保安全稳妥、万无一失。中国人必将在宇宙中飞得更远 记者:“神七”任务之后,中国航天将从哪些方面进一步突破,让中国人在宇宙中飞得更远? 周:完成出舱活动之后,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的下一个目标将是航天器交会对接,就是使两个航天器在空间实现交会和机械连接,航天员可以在两个航天器之间转移,可以把货物转移到在轨运行的航天器里。这样,我们就具备了运行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基本技术。 届时,我国就可以建立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供人长期在轨飞行。飞船可以把人和货物送上空间站,然后返回地面。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可持续的、较大规模的载人航天活动。

成都理工大学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生怎么样,综合方面。望各位高人指点迷津

福禄寿
逃于大泽
成都理工大学的GIS是不错的,方向偏向于地质灾害、国土资源遥感这些方面。不过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这几年的遥感和GIS学科发展潜力很大,学校相当重视,院士带头,而且又是985院校,建议你综合考虑后报考。附: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地表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介绍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地表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初,研究所所长由中科院院士、原中科院遥感所所长李小文教授担任。这几年来该学科发展迅速,现在已经成立了北京一号卫星西南应用中心、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西南分中心。目前该所拥有“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硕士点,确立了微波遥感机理研究、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应用三个大的研究方向,主持与参与了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重点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往年都是报不满的,今年例外,只要一个调剂生,如果你要是考的话早做准备。

中国的遥感技术取得过哪些重大成果?

既谓之人
大均缘之
中国遥感技术应用现状 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从此人类以崭新的角度开始重新认识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信息技术是本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遥感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则是对地观测的重要手段。中国的遥感技术从70年代起步,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已发展到目前的实用化和国际化阶段,具体表现在具备了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实用化能力和全方位地开展国际合作使其走向世界的国际化能力。 * 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国家资源环境的影响程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对国土资源进行动态监测是我国政府一贯重视的问题。我国国土资源面积大、类型多,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和潜在的市常如,在1980~1985年期间,我国曾利用陆地卫星MSS数据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资源调查,并按1∶50万比例尺成图,宏观地反映了我国大地资源的基本状况;1984年开始由国家土地局主持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资源详查工作,采用了航片和地面实地测量的方法,对农地采用1∶1万比例尺成图、林地及草地采用1∶5万比例尺成图、在西部地区利用航片与陆地卫星数据结合按1∶10万比例尺成图。但是由于区域范围大,使项目实施历时长达10年,可见实施全国的土地资源调查迫切需要高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据估计覆盖我国整个国土面积需要600景TM图像,而斯波特图像则需要6000多景, 可见遥感技术在我国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因而尽快发射我国自己的资源卫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迫切的任务。“八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和农业部“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小组在1992~1995年的3年时间里完成了全国资源环境调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资源环境数据库,较过去开展一项单项专题的全国资源环境调查需5~10年的时间是一个很大进步。在项目实施中全部采用了90年代接收的最新陆地卫星TM图像作为主要的信息源,同时也使用了我国近年内发射的多颗返回式资源调查卫星的高分辨率图像,在大兴安岭、秦岭、横断山脉一线以东选用1∶25万比例尺,此线以西采用1∶50万比例尺进行遥感图像判读、制图及数据库建立工作。为此,须完成全国陆地部分国际标准分幅地图近500幅幅面的调查、制图与数据分析工作。除全国范围的国土资源调查外,各主要省市,如北京、天津、浙江、陕西、内蒙等许多省市自治区也开展了国土资源调查工作。 除此以外,80年代后期的“三北”防护林带综合遥感调查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遥感调查”以及“遥感技术在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等项目都是比较重大的遥感工程。但是,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来看,类似于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等大型工程项目应该增加动态监测的能力,如在我国东部地区应该每年调查一次,西部地区每5年一次。可见,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遥感应用的市场是非常广泛的。 * 具有对重大自然灾害灾情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的能力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繁且严重的国家,每年因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高达上千亿元人民币。对重大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灾情评估,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遥感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 我国在“八五”期间建立了重大自然灾害(洪水、林火、干旱、地震、雪灾等)遥感监测评估系统。针对洪涝灾害采用了包括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和具有全天候观测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遥感等多高度的立体监测手段,不仅具有监测的宏观性、动态观测能力,而且通过机-星-地实时传输系统能够实时地将灾情图像及时地传送到中央指挥部门。自1987年以来,我国先后在永定河、黄河、长江、淮河等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汛遥感综合试验。尤其是1994年在福建闽江、广东的西江和北江,1995年在鄱阳湖、洞庭湖和辽河的洪水监测评估工作中,已分别将洪水灾害的初评估与精评估的时间压缩至2天和2周。整个技术方法与流程已达到实用化水平。如在1991年太湖流域洪涝灾害遥感监测中,采用了多个时相的诺阿卫星影像、陆地卫星TM影像和侧视雷达图像,通过多时相的遥感信息复合得到了准确的灾情数据。 1987年5月发生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的特大森林火灾, 第一个发现火灾的是诺阿气象卫星图像。在火灾发生期间连续接收了过境的气象卫星和陆地卫星图像,每天提供火区范围、火势变化、火头位置移动、新火点出现以及扑火措施效果等方面的信息。火灾后的1988 年和1989年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还进行了火烧迹地恢复的遥感调查,实现了森林火灾早期预警、灾中的动态监测、灾后损失评估以及后期的生态恢复调查的遥感动态观测,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很高的评价。 此外,我们还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数据与地面气象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在黄淮海平原建立了旱情遥感动态监测评估系统,为农业管理、合理灌溉等提供了决策依据。 总之,中国的自然灾害之多、危害之大是惊人的,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减灾的效果是显著的,同时应用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估产和林业资源调查 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问题是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早在80年代中期,在国家经委的支持下,以中国气象局为主组织开展了北方10省市冬小麦估产试验。这标志着气象卫星非气象领域工程化应用的开始,也是我国首次开展大规模遥感估产工作。目前利用气象卫星进行农作物估产的应用已得到了普及和深化,并形成了一种业务化的手段,估产对象也从冬小麦扩展到玉米、水稻等其他作物。 “八五”期间我国建立了主要产粮区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玉米)估产信息系统。其中大面积冬小麦遥感估产运行系统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将整个遥感估产的各个作业环节纳入计算机系统运行,使其整体具有数字化作业能力,并能输出各种估产结果。1992~1995年近3年在黄淮海地区进行冬小麦遥感估产试验的结果表明,利用遥感技术对大面积农作物估产的精度能够达到95%以上,无论是大区域还是分省(区)估算,均能达到规定的精度指标。随着系统运行年限的累积,估产精度将会逐渐提高,运行费用也会逐年减少。同时针对国家急需了解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和进行种植面积测算、长势监测和单产模型建立等的要求,对我国主要农作物进行了遥感估产,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构成了农作物估产的实用运行系统。此外,其他农作物如水稻、玉米等也都分别在江南的太湖平原和东北的三江平原建立了估产信息系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95年国家遥感中心组织力量完成了《中国农业状况图集》,采用图表相结合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综合水平,以及粮食、棉花、油料等方面的状况及变化,揭示了农业发展中面临的耕地减少等问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工作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 地质矿产资源遥感调查 中国的矿产资源丰富,遥感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遥感技术在区域地质填图方面的应用已比较成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内蒙古、山东、江西、四川等省区开展的32 项1∶5万图幅的地质填图工作中,采用遥感技术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填图的质量,而且节省了填图的费用,每幅图的实际费用仅占常规方法所需费用的三分之二;在承德地区采用 TM图像进行1∶25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填图工作中, 除建立的遥感地层单元符合1∶25 万区域地质填图单元技术要求外, 在地质构造和矿产研究方面也有的发现,并且大大地缩短了周期、节省了经费。这必将为我国在本世纪内实施并完成200万平方公里1∶5万区域地质填图和全国范围的l∶25万区域地质填图项目起到重要作用。 在地质矿产资源调查方面,遥感技术在我国已经从间接探测发展到了直接探测阶段,如在新疆准葛尔利用细分红外和多光谱扫描技术直接探测到了岩金矿的蚀变带,取得了利用遥感技术直接寻找金矿的重大进展。我国还利用短波红外成像光谱扫描仪在新疆进行了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遥感直接探测试验。利用该遥感图像数据通过信息增强和提取,捕捉到了油气藏在地表的微渗漏所造成的烃异常,进而达到直接探测的目的。该项目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多次生产试验中得到了证实。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加快我国西部的开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干涉测量雷达技术已经在三峡大坝等大型工程的环境监测和油气区地面沉降等应用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中国遥感技术应用展望 “九五”期间,中国国家科委已经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综合应用研究”列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至此遥感信息技术已连续四个五年计划被列入国家优先项目,说明了国家对遥感事业的重视。可以预见,该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将这一高新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使其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 推动业务性遥感信息综合服务体系的形成 “九五”期间遥感科技攻关的重点是在以农业资源为主体的资源与环境动态信息服务方面。届时将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宏观信息服务体系,同时使对水旱灾害为主的遥感监测与评估系统走向业务化运行。 (1)国家级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 我们将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建立空间型信息系统,形成每年动态更新一次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向国家高层次部门提供以国家农业土地资源、城市化发展及其动态变化为主的数字图件,其中包括1∶25万全国分及分重点区域的土地资源及其生态环境背景图件和数据;重点开发地带和大城市周边地区的1∶10万图件和相应的数据库;每年一次1∶25万比例尺的中国东部耕地与城镇动态变化图件和数据库;较为完整的全国基本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背景数据库;对国家资源热点问题,如耕地动态变化、城市化等每年提供一次专题报告等。按计划,1999年以前我们将建立网络型国家级信息服务体系,提供相应的资源环境信息及辅助决策信息,保证系统连续稳定地运行。 (2)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运行系统的完善 以水旱灾害监测与评估为重点的运行性综合监测与评估业务系统将于1999年建成并投入相关业务部门使用,使之具备定期发布全国旱情、随时监测评估洪涝灾害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该系统具有以下功能:对突发性水灾,在系统进入状态后2天内提供受淹范围、各类土地面积等信息, 一周之内提供包括受灾人口、受淹房屋等信息的详细报告;对重点地区,实施每天一报淹没地区及面积的信息服务;在危机时刻,提供实时灾害现场图像显示和注记;从1998年开始,每10天报一次全国的旱情数据,成灾地区对农田干旱状况每5 天上报一次灾情数据;对重大森林火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并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 继续赶超世界遥感科技前沿 在“九五”期间按照863计划将加大向对地观测系统建设的倾斜力度,除继续强化支持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样机的研制外,还要研制开发先进机载对地观测系统。 目前海洋监测已经列入了863计划,海洋资源的遥感监测已经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它是对地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发展预警海洋灾害、监测海洋环境所急需的高技术,为建立我国海洋立体监测系统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能力,加速与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接轨,力争本世纪末在海洋自动观测系统、水声遥测和海洋遥感技术应用的主要方面达到90年代中期的国际先进水平。 “九五”期间我国还将支持如下四个方面的新技术研究:以高光谱分辨率遥感为主的高分辨率遥感信息对水稻的识别,小块种植面积的测定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技术研究;雷达遥感新技术在有云天气条件下对水稻和棉花的识别以及农业土地面积测算技术研究;新型遥感技术大数据量信息的快速处理、分析以及提取技术研究;以新型遥感信息为基础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融合处理技术以及基于遥感信息提取的地理信息系统快速生成、更新技术研究

请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每年的竞争大吗?报考的人多不多

阖尝舍之
金芒果
不算太大,天动方向的报录比可能会大四、五比一,大物方向的就小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