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长伤身
张幼怡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11月于新疆医学院获得博士学3361303133位。研究方向:单分子单细胞的行为研究方竞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6月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固体力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王霄英 副教授。1999年7月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影像诊断郑玉峰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生物医学材料与器械谢天宇 特聘研究员。1999年于东京大学机械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精密医疗仪器(主要包括内窥镜)王荣福 教授,博士生导师。在1992年和1995年分别于法国巴黎五大核医学专业和图卢兹三大药学专业完成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分子影像学/分子核医学与临床核医学陈海峰 特聘研究员。1999年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生物材料,仿生设计和制造,微/纳米技术,组织工程王世强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分子生理学、细胞生物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沙印林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于南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生物单分子与纳米生物技术魏世成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于华西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生物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口腔医学基础与临床赵新生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化学生物学周殿阁 副教授。2001年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骨科生物力学、人工关节、关节疾病、风湿病汪国平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于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虚拟现实,可视化技术奚廷斐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于北京大学医学中心获得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生物医用材料,组织工程,人工器官朱平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于西安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免疫(基因)治疗叶安培 副教授。1994年于四川大学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生物光子学与生物单分子/单细胞检测,核磁共振成像(MRI)张珏 副教授。2003年于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生物医学工程王广发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2006年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呼吸病基础与临床熊春阳 副教授。2000于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生物力学、微系统技术、实验图像处理韩世辉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6月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穿颅磁刺激(tran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神经心理学(brain lesion studies)成艳 副研究员。2004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生物医学材料及其表面改性 来鲁华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蛋白质结构及功能预测,生物分子识别机理,药物设计欧阳颀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于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1. 生物网络动力学研究 2. 生物分子试管进化 3. 生物系统中的非线性问题汤超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1. 生物调控网络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2. 生物系统中的统计物理问题李浩 教授。1992年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基因组尺度的基因调控网络和转录调控的研究佘振苏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基因组序列生物复杂性研究 1. 将湍流层次结构模型发展成系统的复杂系统层次结构理论,并应用于生命科学中的多层次复杂系统。2. 生物基因遗传信息的层次结构研究。3. 研制新的原核基因搜索软件。陈建国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神经细胞发育与衰老,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苏晓东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于瑞典Karolinska诺贝尔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蛋白质结构、折叠、动力学、相互作用与药物设计白书农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植物器官形成的分子机理 1. 关于植物器官形成基因调控的研究。2. 关于植物发育单位概念的形成及植物发育生物学理论体 系的研究。3. 关于光周期研究。朱怀球 副教授。2000年于北京大学力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基因组DNA序列分析、基因识别与预测算法、分子进化邓明华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计算生物学 1. 序列分析和Microarray数据处理 2. 生物网络研究李方廷 副教授。2000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生物调控网络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裴剑锋 特聘研究员。2002年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药物分子设计刘志荣 副教授。2001年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理论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耿直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于日本九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数理统计,生物医学统计 刘忠范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于日本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纳米化学与纳米器件俞大鹏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于法国南巴黎大学(Université Paris-sud,Orsay)固体物理实验室(Laboratoire de Physique des Solides)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低维纳米结构与物理研究张耿民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于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场发射特性彭练矛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1)纳米电子及功能材料的合成;(2)基于纳米材料的高性能电子、光电子器件的制备,器件物理,纳米集成电路的实现和系统集成;(3)纳米器件在化学、生物传感及能源方面的应用。侯士敏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于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纳电子学,分子电子学付磊 副研究员。2006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低维材料与柔性电子学吴凯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表面化学与物理王远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纳米结构功能材料与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