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祀
关于两门专业课:政治学概论、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众所周知北大历来是不指定任何教材的,着重考查知识的广度,所以我只能介绍一下感觉最适合自己的几本教材与资料,仅供参考。友情提示:复习之前一定要反复阅读北大的历年考题,吃透其中的命题精神,复习过程中也要经常阅读考题并默想答案,以此来感受自己的复习效果。在复习时一定要选定一本最适合自己的教材作为主线,切不可在几本书上平均分配时间,否则会造成知识缺乏体系结构。关于政治学概论部分,我花了几乎一半的时间去复习,因为这部分的确是博大精深,且命题极为灵活。我使用的教材包括:北大出版社,燕继荣教授的《政治学十五讲》;人大出版社,杨光斌教授的《政治学导论》;罗思金的《政治科学》;海伍德的《政治学》;北大许振洲教授的政治学讲义;北大唐士其教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其中第一本是主线,第二本也通读了一遍,罗思金和海伍德的书则是泛读,许振洲教授的讲义和唐士其老师的书毫无疑问是必读。个人认为,《十五讲》最为系统,最适合做主线教材,而人大那本书胜在时新前卫,收录了一批学界最新概念,在夯实基础之后建议细读以开阔视野。许振洲教授的讲义与唐士其教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是绝对的重中之重,必读!许教授的讲义深入浅出,涉及到诸多基础概念,而这些概念则在名词解释中频频出现。唐士其教授的书是我所见过的西方政治思想史领域内容最全面,体系安排最合理的教材,而且这部分也确实是北大着重考查的对象,如今年名词解释中的“托克维尔”,论述中的关于主权统一和分权制衡的关系,这没有对西方政治思想历史走向的宏观把握,将难以下笔,或导致内容空洞。友情提示:不要一味追求学界的新知识,甚至是冷门知识,北大其实相当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命题从字面上看极为平和和概括,但恰恰要求于细微处见精神,考查考生的知识基础和积累。所以基础概念和学理是重中之重!切记切记!国际政治概论部分,我只用了一本,人大陈岳老师的《国际政治学概论》,因为当时时间有限而研读考题也使我发现这一部分的比重其实不算太大。这一本层次清晰,适合短时间内阅读。当然诸位若有时间,李少军教授和梁守德教授两位泰斗级人物的教材也值得一读。国际关系理论部分,我使用的主要是复旦倪世雄教授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这本书是绝对的堪称国关理论百科全书的教材,体例清晰,说理详尽。其中有些地方对于考试而言盘点过细,复习阶段就不必过于深入(国际关系理论也不是北大考查的重点,当然基本理论还是要了然于心)。重点在于把握三次论战的焦点,以及书中第二部分每一章节的基本概念。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其实是一门历史学科,因此它具有所有历史学科的共性: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加以把握。宏观者,把握重大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而这恰恰是北大最着重考查的方面。微观者,记忆具体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越精确越好,战后至今60余年内签订过的重要条约、成立过的重要国际组织(今年就考查了“孔塔多拉集团”),必须熟读成诵,视之若掌上观文。我的一个复习经验是“纵横捭阖”:纵者,按时间把握同一国家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横者,按国别把握同一时间点上各国的重大事件;捭者,深入每一事件,将其分解,微观观察其前因后果;阖者,视每一事件为独立个体,宏观把握其逻辑联系。在短短一个月内,我主要运用这四字真言,基本理清了这门看似杂乱无章的学科。切记,贵在清晰!这一部分我所使用过的教材包括:北大方连庆教授的《国际关系史》(战后卷),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刘德斌教授的《国际关系史》,前者内容翔实,后者体例清晰,建议两者都要通读,先读后者,厘清线索,再读前者,充实内容。新中国外交部分我主要看的是复旦出版社的《当代中国外交》,这本书个人认为极为适合用于考研复习。值得一提的是,北大国政的命题,无论是政治学概论还是战后国关与新中国外交,都具有极强的与时俱进的特点,与当年时事结合极为紧密,而且往往是直接考查与间接考查相结合,后者是指考查与当年时事有关的内容。比如,今年的政治学概论的名词解释考查了两个时事性概念:“里斯本条约”和“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前者显然是2009年的一个热门话题,是直接考查,而后者虽然不是最新时事,但却是与金融危机以及气候峰会都息息相关的一个概念,因此属于间接考查。简答部分考查了亨廷顿教授的政治发展三大公式,这个似乎出现得有些突兀,但是结合2009年亨廷顿教授去世,关于他这一重要理论的考查也就顺理成章了。再如2009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所以简答又考查了五四运动的意义。凡此种种,俯拾皆是。战后国关与新中国外交则表现得更加明显,而且多以直接考查为主,当然也有间接考查,如名词解释中的“第一次石油危机”——这个看似与时事无关,但你若联想到1979年的那次石油危机导致了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再联系当下金融危机的局势,便不难领会命题老师的用意了。